存在是人存在的唯一原因,或者说是维持自己的机体结构而且必须存活着,否则便不存在。
植物的存活不需要移动,它们直接从土壤中汲取营养。借助太阳能,它们能把土壤中的物质转化变成自己的生命所需。
动物,包括人类,唯有通过消费植物已转化的太阳能才能存活。这需要他们有移动的能力。他们被迫改变位置。
四处移动需要神经系统的支持,神经系统使动作变为可能,但也要环境许可。只为一个原因:生存,如果行动颇有成效,便会的得到愉悦的官感。
生命体中有一种驱动力,促使它们保持生物平衡,保持生命结构以及存活。这种驱动力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消费行为,也是最简单的,它是以吃喝、繁殖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为基础;二是逃避行为;三是斗争行为;四是抑制行为。
虽然电影非常nb,但还是得说这只是尚存一点儿良知的左派布尔乔亚想要自救,但失败之后自怜自艾的一部片,这种电影内核很像人类之子以及刺客聂隐娘,黎民需要看到的是电影当中角色身份的断裂性和弥合性,以及布尔乔亚群体内部和贵族内部的矛盾和争斗,阿伦雷乃没有学安人贵族、安人布尔乔亚、左派布尔乔亚以及共产布尔乔亚那样把矛盾给简化和刻意强化(往他们有利的方向进行叙事),这一点还算难能可贵,片中四个主要角色,阿伦雷乃很巧妙地结合了生物实验(小白鼠实验模仿的就是布尔乔亚在未夺贵族权之前会刻意营造出社会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不满情绪宣泄,只要不影响到整个布尔乔亚意识形态输出就可以,例如布尔乔亚的自由民主精神,但只要完成公民布尔乔亚化后,隔板就会马上放下,原来想来回左右横跳的左派布尔乔亚小白鼠只能被电死,甚至为了获得生存权,不惜杀害原来阵营的小白鼠左派布尔乔亚)以及社会景观(结尾70年代嬉皮布尔乔亚运动后留下来的满目疮痍,象征布尔乔亚社会繁茂的苍天大树下的砖瓦,蓝绿色已经混合在一起,蓝绿左右布尔乔亚党已经不分你我,大家都是好兄弟)来加以呈现他们是如何在贵族社会转换到布尔乔亚社会后完成了身份转换以及自身的阶级固化,男一是贵族向右派大布尔乔亚身份转换(反抗贵族家庭,崇尚自由恋爱),女一完成了三次转换,一次是从工人左派布尔乔亚转换到共产小资布尔乔亚,共产小资布尔乔亚(无脑黑维希政府)变成嬉皮左派小布尔乔亚,嬉皮左派小布尔乔亚转换成如今的新自由主义白左布尔乔亚,而男二从农场主贵族(反抗农场主家庭,瞧不上他内心当中所谓压抑,勾心斗角的家庭)转换成公司白领右派布尔乔亚(本分做事),但因为缺乏技术和创新头脑,于是就被新自由主义布尔乔亚和背后的财阀所抛弃(喉咙无法发声,失去话语权),男三是从贵族转换成生物学家布尔乔亚,这个人物也很关键,因为他是相当于从科学和生物的角度出发,来为人类的某些行为辩解,维护的对象恰恰是片中的这些布尔乔亚,等于说布尔乔亚为了不让其他阶层的人看出来这种断裂性,故意以人性和心理学的角度来为其涂脂抹粉,为他们做出这些行为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和借口,这种处理方式还是挺有新意的。通过这个片子,我也能理解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里面看不懂的叙事逻辑,左派布尔乔亚想要从右派布尔乔亚手中夺到贵妇(贵族支持,类似维斯康蒂这种共产贵族因为自己身份的高贵所以瞧不起右派布尔乔亚,因此希望和共产布尔乔亚合作打击已经夺权的右派布尔乔亚),但每次都失败了(贵妇最终还是投靠原来的丈夫,影射戴高乐掌权),不过由于当时贵族内部的残存势力,使得左派布尔乔亚幻想,一部分贵族会因为自身的自由受到限制,而继续循环整个游戏,回到原点,这种想法其实有点儿傻,本片倒还好,没有这种非常无聊和幼稚的叙事,落脚点也是在自由精神被布尔乔亚发扬和玷污之间存在的矛盾性,值得一看的片子。
1、消费行为基于基础需要。
2、满足行为发生在愉快的结局之后。
3、对惩罚的回应行为要么是逃避,要么是避免,或者是战斗,或者是消灭侵略者。
4、抑制行为,所有的都表现在紧张和导致争辩的活动中。争辩在专制下是无法想象的。
在以上四点精神行为准则的告知下,影片中三位角色展开了一一对应的故事。
让.勒.加尔出生在巴黎,在海上小岛和祖父一起长大,祖父去世后他会带着历任女人前往岛上约会,这是一种回忆行为。在同学的帮助下他当上了新闻部部长,顺利结婚生子。
让.妮娜在巴黎贫穷地区的工人家庭中长大,立志想成为演员,但父母希望她老老实实的上班过平淡生活,于是她离家出走,最终如愿以偿当上话剧演员。
哈格努出生于农场主家庭,他不愿呆在乡下管理农场于是通过努力从底层一步一步的当上了纺织厂技术总监,成为办公室白领。并与未婚妻阿莱特结婚生子。
影片开始阶段通过三人的自述结合影像将三人的出身,童年,青年,成年工作后的人生阶段快速进行总结。大量的文本和快速跳跃的剪辑让观众在获取信息时颇感吃力,往往需要二次观看才能理清头绪。
在一次观看舞台剧表演后,让.勒.加尔结识了让.妮娜。两人发展成为情人关系。加尔离开妻子和孩子与妮娜同居在一起。加尔有严重的肾结石,发病时让妮娜焦头烂额。而加尔的妻子为了丈夫回心转意不惜编造了自己身患重病时日不多的谎言,成功的让加尔回到了自己身边。
哈格努与新来的同事相互竞争,结果被领导调到几百公里外负责新的工作。他的妻子不愿离家太远。于是哈格努只身前往工作地点,为了事业放弃了家庭。结果最后工作上毫无起色,甚至被降级。自己犹如机器齿轮,任人摆布,垂头丧气。
“小时候,团体的存活与否与个体彼此息息相关,我们教会孩子学会与团体聚合,什么是恶,什么是丑,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并根据所做的惩罚或奖励他们,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喜乐和意愿。惩罚与奖励来源于是否有利集体的存活。我们想知道我们的神经系统如何运作,在过去的20到30年,了解到这个系统由化学分子运作基本结构的神经路线,受外在环境所影响和刺激,而这些都是无意识的机构,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和文化活动由语言和逻辑言辞所伪饰。”在此文本下,电影插入了大量大人教导孩子的画面,无处不在的用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对行为进行阐述。同时影片也大量插入实验室的白鼠试验来观测白鼠行为并与影片中角色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对比和解析,颇具科教意味。如“惩戒会激起抑制行为,他知道所有行为都没有意义,无法逃避和战斗,停止做任何事情。这种抑制就像人类的压抑情绪,会造成生物失调。导致患有所谓的“文明病”和“心理病”。加尔的肾结石和哈格努的胃溃疡即此理论的影射。“在文明的制度下,压抑的状态不能通过暴力来发泄,否则会进监狱。也不能逃跑,否则会失业。如果不能对其他人进行侵略,那就只能针对自己展开攻击,包括肉体和精神上的,甚至自杀。”所以哈格努在离开家庭,从未见过自己女儿,工作又毫无意义的压抑状态下,选择了自杀。随后他被救了下来,在医院病床上与妻儿重聚。
我们痛苦是因为受到了社会的惩罚,甚至是来自社会的奖励。我们对个体称之为的个性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构建基础,偏见和无意义的表达随着年龄增长而日益固化,越来越对各种问题失去主见,个体逐渐破碎,结局只有痛苦。
《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雷乃将格里叶和杜拉斯的文学文本与影像结合产生了顺滑的意识流叙事。而此片则将学术,理性的科学理论文本与影像结合,用科学解析角色的行为,这同样是大胆的尝试。片中将人变成白鼠的形象打斗,争论的片段很有意思。还有大量黑白老电影里的人物动作来表现或替代此片角色的动作或情绪,非常有趣。
这部电影将喜剧戏剧叙事与法国外科医生,神经生物学家,哲学家和作家亨利·劳里特(Henri Laborit)的思想并列。亨利·劳里特(Henri Laborit)介绍了大脑的生理学,并简要介绍了自己的背景。同时提供了三个虚构人物的传记,他关于四种主要动物行为的思想,分别基于食用,逃避,斗争和抑制得到检验。这三个虚构人物的生活在各个方面相交(让与珍妮(Janine)有染,雷内(René)与珍妮(Janine)谈其工作的未来),每个人都面临着改变人生的决定性时刻。在这些时刻,他们被视为具有法国电影中一位著名明星的形象的自我认同(吉恩(Jean与Danielle Darrieux),珍妮(Janine与Jean Marais)和勒内(René)与让加宾(Jean Gabin))。 劳里特评论了由于追求个体之间的支配地位和对之的防御性反应而引起的冲突,并反映了需要更好地理解人脑的必要性。
雷乃第一次遇到劳里特时后者是L' AnnéedernièreàMarienbad的仰慕者,他要求与他合作为制药实验室制作一部关于产品的短片纪录片,以提高记忆力。那部电影没有经费,但是两个人决定探索一部故事片将纪录片与小说混在一起的可能性。 雷乃开始了一个广泛的计划,使自己沉浸在劳里特的出版作品中,以了解科学推理的呈现方式如何以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与虚构的叙事互动,同时独立对待每种类型的材料。雷乃在接受采访时评论了他的计划:“电影或戏剧通常源于通过角色或故事发展思想或理论的愿望。我对自己说:'做相反的事情会不会很有趣?允许理论和小说在屏幕上共存。”剧本编剧让·格劳特(Jean Gruault)在亲自阅读了劳里特的所有作品之后,并与雷乃进行了不断的讨论,从而形成了虚构的故事。这导致了一个剧本,其中三个虚构的人物将劳里特的理论作为出发点,但是他们交织在一起的故事将以自己的方式发展。 雷乃还添加了使用旧电影中的黑白摘录来探索角色可能受到某些知名电影演员所体现的行为模型影响的方式的想法,就像人们有时承认受书本影响一样他们已经阅读或认识的人。Gruault选择了Danielle Darrieux,Jean Marais和Jean Gabin作为最适合他三个角色的人物。
在影片的结尾中,蒙太奇的旅行镜头剪辑显示了纽约布朗克斯被遗弃和半毁的建筑物的景观,最终形成了鲜明对比的壁画,其中一棵建筑物的侧面上绘有一棵绿树,提供了片刻的救济和愉悦。然后,相机会通过一系列拍摄逐渐靠近壁画,从而使整个图像分解成其组成部分,直到我们只能在单个砖块的侧面看到油漆碎片为止。雷乃解释说,他想展示大脑无法完全理解事物的图像。创造某种东西然后破坏它的努力似乎符合电影的气氛。
壁画是美国艺术家和环保主义者艾伦·桑菲斯特(Alan Sonfist)创作的“美国森林”。
在影片的评估中反复讨论的一个问题是,虚构的故事在多大程度上说明了劳里特概述的科学观点,以及如某些评论所轻易假定的那样,雷乃是否正在分享和认可他的理论。有些报道将劳里特的言论作为对故事中三个虚构人物的举止的评论及进一步发展。在其他地方,雷乃和劳里特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并且该案例使得影片的结构是由几个组成部分组成的更复杂的安排,其中劳里特的评论就是其中之一,这需要相互检查。
影片上映后,雷乃在数次采访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并一贯指出,尽管电影受到了劳里特的思想的深刻影响,但这既不是对电影的表达,也不是批评。例如:“ ...我不想让角色简单地说明[劳里特的想法]。我也没有想到他的角色是对角色进行评论。”“可以肯定,这是一部由劳里特渗透的电影,但它肯定不是劳里特的系统说明...”“我既不是生物学家,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说这些理论是我的是愚蠢的。同样,我非常喜欢亨利·劳里特对潜意识的定义……对他来说,这就是我们所有的思维习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试图使他的理论显得荒谬。我们对劳比特表示深切的同情。我们不想提供他的作品的“摘要”,也不想推广他的作品。催化剂。”
雷乃进一步解释说,他的目的是要与观众展开质询和对话:“我们是在矛盾的情况下制作这部电影的。我们希望它被这些内容所浸渍,但也要独立于它们。我认为这是可行的。作为拼贴画,小说与论点并排;有时会加入,有时会发散,有时甚至是矛盾的;观众可以自由地说角色正在做劳里特教授所说的,或者他们没有按照他所说的去做。”
“每个观众都应该以自己的方式体验这部电影,发挥自己的记忆和联想。我想给他们与Mon oncle d'Amérique合作的要素是—尽可能明确—使他们自由制作他们喜欢的电影,并根据电影本身进行重构。如果可能,还可以娱乐。”
亨利·劳里特(Henri Laborit)也以类似的措辞对这部电影进行了评论:“在Mon's d'Amérique,我的想法不是用来解释他们不直接应用的字符的行为,但可以帮助解码它们。” 他还评论了自己对电影中所表达思想的反应:“也许它以一种稍微简化的方式涵盖了一般病理学的问题—抑制和痛苦导致疾病的方式—但我很清楚这不是我最喜欢的,是电影的俏皮面。每时每刻你都会遇到喜剧的事物,而且还具有宇宙性。”
一部间离得厉害强迫观众思考的片子。前半部静态照片很有意思。所有人不过都是小白鼠,导演干脆把剧情部分再现为科教片。几个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如果用拉康或者阿尔杜塞的理论分析可能比较好吧。影迷电影,可惜我不知道里面不断出现的黑白片是那部电影,作为本片的副文本,不知道太可惜了……
人的本质就是动物~ 重看觉得后半段有点拖沓硬撑~ 不知怎么想起董启章~
神片,杨德昌最爱十部片之一。以笼中鼠比照人类,从生物学角度来解释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与动机,爱情、职场、家庭生活中的控制欲、谎言及其滋生的抑制、痛苦与烦恼。人物交织、理性态度、精神苦恼都与杨相似,不过此片更生物性,而杨更社会性,故事性也更强。美国舅舅作为改变的勇气与梦想的象征存在。
走进科学式的实验电影 让我再一次相信任何事件任何情绪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所有的都可以找到一个依据 片中提到 当不能把攻击行为发之他人时 便只能发之自身 于是会产生疾病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通过几个人的经历(故事)交叉剪辑构成的论文式电影。大量的话语和说明,使得这部影片信息有余而情感不足。关于神经机能的说明也流于论述——虽有实验、并和人类行为相对照,但还是过于肤浅。前去美国而从未回来、传说死于流浪的舅舅倒是一个不错的象征。
电影不再是主体,只是表达的参照,了解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画与话外的部分才拥有无尽的可能。
【私人影记】【阿伦·雷乃作品全集18】用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科学实验角度来阐述主线:三位主角的纵横交织。黑白老电影里的角色+各类动物龙套,则阐述副线:人物的心理活动状态。奇特的叙事逻辑,言辞富有哲意胜于诗意。象征意义方面: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科教味有点浓。
这片怎么还没人修复发蓝光!之前上影节看的也是划痕厉害的胶片拷贝...
阿伦·雷乃又一部关于记忆与时间的曼妙影像。一方面,看似僵硬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以动物喻人)与精神分析式的科普解说穿插其间,与三位主角的情感经历和动作逻辑构成对位。另一方面,片头的定格照片蒙太奇(介绍人物前史)、片中不时剪入的黑白老电影片段(异情境下的相似情感)和无征兆闪回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时空。于是,诗意就在跳跃断裂与自如流动之间盈溢出来。那些虽转瞬逝去却恒久贮藏在记忆中的片羽:永远只活在传说中的美国舅舅,儿时的缝纫机,钟表,单车,玩具火车,天鹅与海星,观察乌龟的淘气,演示如何抓-食螃蟹的爷爷,在树梢上和树荫下看书的日子,独属于自己的金银岛……一切都汇聚成了一道瑰丽的照片墙,在片头如透过锁孔一般被窥视,在片尾则完整浮现。| 爬虫脑,情感/记忆脑,创造与想象的皮层 | 掩饰统治欲的语言 (9.0/10)
12.19 心理+行为 生活总是受着四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消费需要,二是满意需要,三是反抗,四是压抑。爱情和本能,自主和输入,被动与压抑,反抗与愤怒。无论选择怎样的方式来妥协,生存是决定的第一要义,给自己判死刑并不简单。
雷乃这种倚重文本的,英文字幕進入得好累,人体行为解剖学,用患绝症来胁迫或者挽回其他人的桥段好像挺常见。从这三个人来看,上层阶级还是挺靠虚伪和慌言维系生活,普通出身的人则凭借善良和真诚遍体磷伤(好像角度完全错了)
教科书级的剪辑运用,两段极简且没有太多细节陈述的故事被进一步打散放进反叙事结构里,像人类行为学科教片一样证明了看似复杂焦灼的情感背后的动物性和无趣。在秋日林间翻找栗子的野猪不知为何显得特别诗意。
四星半.首要的实验性在于打碎"场景"的时间属性(在这个意义下,雷乃从没变过),它们并不根据发生先后构成偏序,而仿佛各自独立的例解或幻灯片,其顺序全然取决于论述的逻辑:从纯是(Être)开始,直至对一般人类的动物行为学分析――那么,它是一部"论文电影"吗?雷乃精明地抵制了演证的诱惑,令论述从先行概念转而作为诠释出现,旁白便成了喜剧性质的闲话,承载着宏大理论和琐碎日常的冲突,真正构成一种杂糅的语气,一种微妙的平衡,一种带着温情和爱意的反讽,――换言之,理论反倒把故事浪漫化,让它变得"可爱起来",在这个意义下,本片堪称《安妮·霍尔》的同道.我们从混沌中拼凑碎片,只为发现全部存在的复杂性,解释的最终目的乃是显现出实事本身的不可解释――正如结尾的壁画,从远处看法度分明,在近处却不知所云.
#SIFF2014#重看;雷乃的蒙太奇技法在本片中登峰造极,且绝不晦涩,可看性一流;形式创新,以解剖动物生理机构拆解人类普世行为心理,以黑白片单镜头增强内心意识表现,现时和过去,欲望和克制,人生永无停休的苦闷,突破“当场”面对摄影机的局限,时间轴的错乱与重组信手拈来。
8.5/10。①如简介所写的三主角的故事:女演员A;生活顺利的男B(爱上了A,但B已成家,故两人陷入了道德与情感的困境);面临被辞退危机的男高管C。②影片是一方面制造间离一方面渲染情绪的「解构电影」(方法论同质于疙瘩的《蔑视》),其中制造间离主要通过解放时空(将不同的时空混杂在一起)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时空的解放既有间离也渲染了情绪),具体手法如:开头运用声画对位的空镜头蒙太奇奠定制造间离的基调;不时插入各种异时空的心理与科学的科普解释旁白甚至段落;介绍角色背景的定格照片蒙太奇;不时插入其他电影的片段(与故事虽时空相异但情感同质);各种闪回与回忆旁白。③影像的情绪冲击还有提升空间;个人以为主情绪电影不应使用群像叙事(同质于《河流》),扣1分。
95/100,雷乃对蒙太奇的运用登峰造极。通过解构自然界来解构人类,黑白片的插入是人物心理的映射。视角是冷静而客观的,三条故事线的揉碎打乱并没有破坏整体性,而是造就了宿命感。意识,情感,欲望,人类从出生之日起就面临着社会的异化,改造,于是所有的痛苦都压抑于潜意识之下。
各种年代的探索:三个人物,每个人都都有许多层,许多年代。这是图解心理制图术重要尝试,地图在同一个人物和不同人物之间叠合和转换。《现在尖点与过去实面》。动物,穿插的老电影人物,非理性剪辑。
是科学实验,人如白鼠、乌龟、螃蟹与野猪,明明在戏弄、推导或猎杀它们,实质上又有更大的神、自然或历史,在重复暗笑那人生模式再次轮转,可谁都在模式二字里翻不过身。无数旧影片的插入,真如昔日幽灵的应激回魂,其实所有反应都已有无数重复、记载与惦记,你我这些当代际遇,谁个逃得出往昔母题?拍得真是清醒而又混沌,厚重的信息量凌迟一般割下,片片精准,刀刀锥心,但明明都是生动的人,在逃离那些界限,那些清规,谁知童年时代的树梢,已经镶满人生的最高光。如此无可奈何,如此热泪满襟。四星半。@ 法国文化中心
用生理学去解释情感。很有特点的影片,尤其前一小部分,。好像纪录片,又像教学片,之后则开始用情节去证明理论。有意思的是每个角色都与一个早期影星相对应,通过那些影星饰演的电影片段来与本片情节相呼应。因为前部分故事性不强,可能会很多人放弃,不过电影绝不只有故事片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