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行啊
誠然有些資料是有用的,然而太過片面,語言描述也顯得主觀。比如有一句話是中國人都知道帝國主義是有害的,這顯然不可能,先不說那樣的時代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詞彙,就一般百姓而言,他們對於爲什麽主義而戰鬥恐怕也不曉得的
题记: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当。
――――《歌八百壮士》
[img]
http://images.rottentomatoes.com/images/movie/coverv/00/212700.jpg[/img][img]
http://202.108.15.241/boardfile/movie/20064/20060126162538.jpg[/img]
蒋介石的形象在我们一代是被漫画了的,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蒋介石是摘桃子的猴子,抗哈战争没有国民党什么事情,稍为长大的时候祖父给我讲了家史,他们兄弟13人中有六人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的军官在衡阳保卫战上浴血奋战,壮烈殉国,小时候总是觉得爷爷反动,为“万恶”的国民党脸上贴金,然而,真相终于随着年龄的长大而发现,历史终归不会永远被人嬲一把的。
随着自己判断能力的增长我逐渐发现了蒋介石真正的形象,当我那天看见看到央视报道的中国20万孤儿无经常性救助的时候,我却想到了抗哈战争时期宋美龄女士办的战时儿童保育会将1.5万余名儿童送到大后方由民国政府抚养,历史在两个点上凝滞。
我是一个愿意听到真话的中国人。
伊文思作为20世纪杰出的记录片导演,在二战期间来到东方的中国以他的摄影机记下了人间的惨烈以及中国人民的威武不屈,他留下的影像让此后的中国人了解这场战争有了一手资料,他记录下的中国被轰炸以及那些罹难的平民影像资料对大洋彼岸的美国民众有了最直接的触动,同时,通过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的外交斡旋美国大量的援华物质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哈事业。
当我每次写下抗哈二字的时候心里不是滋味,我想到了孤岛时期的电影,日本二字往往同样避讳,此刻,我又想起《顽主》里那句著名台词:人民可是早就当家作主了!
是啊,人民早就当家作主了,(此处删去512字)!!!
伊文思在1939就明确指出中日战争关系到整个世界,他指出了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中国人民保卫独立、自由和文化遗产。电影开始是日本对于上海以及沿海城市的轰炸,令人触目惊心,残垣断壁和罹难的平民震撼着世界。
上海2万平民死于日机轰炸,到处是硝烟,到处是平民的泪水,日本人不仅想消灭人,他们更想消灭的是我们悠久的文化,当年上海商务印刷馆二次遭到日机有目的的轰炸,『日本人不仅把商务总部全炸掉了,商务印书馆馆寓炸掉了,四家图书馆炸了,还有四家学校炸了,东方图书馆还没有炸完,日本浪人又去点火烧掉,过了两天点火又把东方图书馆烧毁的,那是收集中国古典的图书更多的地方。』(引文出自杨德炎) ,这种对于文化的犯罪罄竹难书。
伊文思以蒙太奇的手法将日机的轰炸和平民的死难交叉呈现,这样的手法凸现了死亡的惨烈和哈寇的惨绝人寰,所有看过影像的都不会忘记这样的国仇家恨。
而对于当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介绍将导演对于勤勉的中国人民的赞许通过银幕传递给全世界,作为对照的日本导演则尖锐指出1895倭寇入侵台湾后开始的扩张,导演是非常清醒的一个人他将日本人民和它的军国主义政府划开,显示了伊文思的立场和世界观。
为了进一步揭示军国主义的本性导演以音画错位的方式表现军国主义的虚伪和无耻,在东京关于向中国输入和平的广播里我们看到的确实日本的战舰对于中国的炮击。影片更揭示作为资源匮乏的日本,它的大量战争物资竟然来自美国,这样的画面潜台词就有了美国对于中国的一份愧欠。
在青天白日的旗帜下,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云霄,伊文思似乎十分明白这首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曲的激励意义,这是中国人真正一致抵抗外敌的时代,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自豪的年代。伊文思满怀深情写下了这样的话:保卫大上海的赴死的战士,他们的名字就叫做勇敢和自由!
在名人方面出现了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主任委员宋美龄。
我们可以注意到抗战时期被宋美龄庇护的孤儿们都白白胖胖,影像为一个时代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现在已经被尊为大师的伊文思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启事,诗意的革命浪漫主义作用于历史的现实,记录片的意义不是权贵和王者的私家影集,历史记录片的意义更多的是对于人文境况和普通人的记录,影片里有个佛像在废墟的镜头使人震撼,记录片的张力往往取决于于蒙太奇的使用技巧。
控诉是无声的,但你的眼中会渗出痛惜的泪水和内心的义愤。
喜悦同样是无声的,它会随着胜利变成发自内心的表情,影片最后台儿庄大捷后秉烛夜游的中国人,他们的队伍通向一个伟大国家的黎明。然而这些人不会知道,抗哈战争一结束,国共全面内战爆发,历史,沉默的历史上再次落下许多无故平民的鲜血。
这是一个多灾多难民族惨痛的过去,这是无法跃过的宿命,但是,正如伊文思的见识,这是个伟大的民族,他们会为了自由顽强战斗。
这是伊文思在1939年的记录,数十年后,我们看见民主、自由的中国正在茁壮成长,它会形成一种力量,最终实现孙文的理想。
中国,一定会让自由、民主、公正的旗帜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飘扬。
【附录:影片资料】
《四万万人民 The 400 million》1939美国 记录片
导演:乔伊斯·伊文思Joris Ivens
旁白:弗雷德里克·马奇 Fredric March
片长:52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8,欣赏性7(政治宣传片的杰作)
【附录2:弗雷德里克·马奇 Fredric March】
生于威斯康辛州,表演生涯开始于20年代的百老汇舞台上,初登舞台便显示出极强的表演天赋,能诠释各种类型的角色。1930年以《皇室家庭》首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其后以1932年《化身博士》和1946年《黄金时代》两度登上金像奖影帝宝座。此外,他也两度获得舞台剧托尼奖。直至60年代淡出影坛,1975年4月14日病逝于洛杉矶。
2006年1月26日 星期四 下午 16时25分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宋美龄讲了一口郊区口音的上海话。。。
“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而是拍摄整个一段。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影像的珍贵以及情系中国的伊文思值得尊重。配乐太过饱满,虽有情绪但还是像给外国人的科教片。拍这片的摄影机伊文思后赠予中共才有了延安电影团。
革命电影应该受惠于伊文思
彼得·杰克逊可以考虑考虑来修复个中国版的《他们已不再变老》。
客观而详实的纪录片,电影里中国同胞的面孔熟悉而又陌生。
难得如此真实客观的纪录片!
美国佬眼里的日本侵华
很珍贵的影像资料,看得人热泪盈眶。四万万同胞齐奋起。
影像珍贵。但声音被解说覆盖了。摆拍。配乐杂乱。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CVYamNEc8/?resourceId=0_06_02_99
对着青天白日旗唱义勇军进行曲真的很有爱,伊文思旁白写的给力,情绪又控制得很好
奏义勇军进行曲升青天白日旗那一段真是宝贵的资料
日本人说,“中国的女人们用美丽的鲜花迎接了我们的军队。”我忽然想起日本和服来源的传说,一阵恶心。当人们心里建立起强烈的信念,即使灾难侵袭,需要许多年的时间去消灭去度过,他们也是勇敢去面对的,因为有信念。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1938年,有“纪录电影之父”之称的尤里斯·伊文思来到了中国拍摄了这部关于中国抗战的记录片。这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与中国维持50年的情谊的开端。本片成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并且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西德尼·吕美特也在片中献声据说?
这是朱德
珍贵影像资料。
8/10。开头空中屠杀提供了有力的视觉蒙太奇,日机炸弹落水、硝烟弥漫,救火或撑船的男人、废墟中少了胳膊的烧焦尸体、背着小孩疾走的妇女和留守空房的女人,伴随日本法西斯伪善的广播,天皇骑马巡视军队的近景摇镜与战舰开炮的远景交叉剪辑,血淋淋的震撼与哀鸣强化了侵略者意图毁灭古老文明(皇帝陵墓前的一排圣人像为象征)。比较醒目的镜头寓意是拍摄国民党开会使用远景,感染力较强的特写和正、斜侧构图的交替出现常见于八路军开会的场面,创作者的这种倾向也预言了共产党将发展壮大、缔造新中国。孙中山的符号多次出现,譬如政府首脑向孙中山画像敬礼、印有孙中山像的升旗仪式,结构上将工农知识分子的无名群体都纳入叙事,仰拍的对象仅有台儿庄战役的负伤战士、烈士纪念碑上鞠躬的人,结尾深夜游行表达孙中山的遗志照亮了黑暗中觉醒的中国人。
“青天白日旗配义勇军进行曲!” ——某豆友;不管怎样,知道太少而后追逐真相之间是顺理成章的,只不过……
听到渡黄河时那曲《十面埋伏》我立马震撼了。
觀影片 知歷史 看真相 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