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斯底里的生活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射手座。2008年《谷子和鲻鱼》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2010年《黑色维纳斯》获得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2013年又凭借《阿黛尔的生活》斩获第66届戛纳金棕榈。
很遗憾,这几部作品目前为止只观看了《谷子和鲻鱼》,从故事上来介绍就是一个失业的中年男人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内部矛盾重重中举步维艰寻求新生的故事。我必须承认所有的电影A类大奖都是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柯西胥这样的年轻移民导演一定会加入在法国对于阿拉伯移民的歧视。而他的社会性让我轻而易举的带入自己的处境,所以在观影期间压力很大,十分焦虑,几度中断。在码头在码头工作35年的老人被解雇,争执一番后只能接受。他从码头骑车,带着一箱鱼回前妻家受到妻子的不理解,从冰箱里拿出冬鱼看了看又带着鱼去女儿家。故事的鲻鱼成为了麦高芬,影片的法语名La graine et le mulet中mulet在瑞典语里译为阴沉。如果生活是鲻鱼,我想谷子代表种物,巴赞说;在这生命的世界上,我们只是抛在海滩上的几粒种子。无论是奔跑欢笑舞蹈歌唱音乐都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谷子,阴沉的生活里有些欢乐存在牵制着我们的信念成为了活下去的动力。
从镜头语言来看大量的人物面部特写以及单个镜头长度完全可以看到摄影的功底,拥挤,脏乱,喧嚣让一些普遍意义的电影美感逊色不少,但是镜头又转到室外场景的时候却发现无论是天空还是轮船又散发着别样的美丽。它就那样存在,我们无暇顾及,生活已经束缚到我们无法看清周围。最经典的两个吃饭场面一个属于前妻家的聚餐和最后饭店开业邀请参观,这两场戏吧人物的关系串联起来,整体感却在那样一个嘈杂的环境中给观众交代的很清楚,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人物塑造的差。当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时,观众辨别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故事的最后男人不断的奔跑想要回自己的电动车,绕着圈不停的跑,而继女为了拖延时间在宴会上跳起了精彩绝伦的肚皮舞,男人在墙角气喘吁吁,继女的母亲端着谷子饭进了餐厅,我们以为希望到临了,可是男人却倒在了地上,影片结束。
生活到底是什么呢?阴沉沉的希望。
古斯古斯是一种北非阿拉伯人的美食,传统上是用一种样子很像谷子的当地小麦和羊肉的搭
配,只要想象一下南疆的手抓饭,大概可以想象到古斯古斯的味道。靠海吃海,迁居法国南
部赛特以打鱼为生的突尼斯移民做的古斯古斯是用谷子与鲻鱼烹调在一起的。这种从意大利
流转到北非的小麦,颗粒很小,颜色金黄,一般人分辨不出,把它们称作谷子。这就好像刚
到异地,仅从外表,语音,分辨不出当地人之间的差别,都会大而化之的把在某地遇到的人
归类为当地人。
2017年9月的一天,我和同伴两人在黄昏时开车抵达赛特,有朋友推荐这里的海鲜。在可以眺望城市和海岸的半山上转了一大圈以后,找到一条接近出海口的河边停好车,我们走近人多些的街道,打听当地餐厅聚集的地方。赛特是法国南方著名的渔港,当地海鲜十分有名。黄昏时,光线柔和,气温舒适,靠近渔港的街道上却空空荡荡,没有什么游客。赛特的海鲜大排档就在港口对面。快八点时,才渐渐开始亮起灯来,装修豪华的一家干脆就没营业。我们在一家灯火稍微明亮些,看起来会有食客的餐厅坐下,门口的服务生很卖力,热情招呼。说实在的,我们分不出餐厅老板是传统的本地人还是来自北非的移民,就像分不清谷子和突尼斯小麦。
餐厅的位置隔了一条河就是《谷子与鲻鱼》电影中赛门情人所开酒吧的对面,我们坐下四处张望的那一刻之前的十二年,《谷子与鲻鱼》正在这里拍摄,电影中,主人公赛门·北吉要在这餐厅外的河面上做一艘画舫餐厅,费尽心机。作为游客,此时丝毫体会不到赛门当时的窘迫,一切都很闲适。酒的温度刚好,大盘子端上来的生蚝、海虾十分新鲜,隔壁一桌是一对讲英语的同性恋帅哥,相貌堂堂,十分亲昵,不断的加餐。赛特安宁,惬意,海鲜美食可以留连。对游客来说,这是赛特的全部。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的父亲离开突尼斯到法国时就住在了赛特,这一次《谷子与鲻鱼》饰演了男主角赛门·北吉的哈比·布法莱斯正是阿布戴·柯西胥父亲25年的旧友。
赛门·北吉60岁出头,刚刚因为不能按时完成渔船修复的工作而被工厂辞退了。他与前妻有两男三女五个孩子,离婚后住在酒吧老板娘开的小旅店里。突然出现的工作真空让他难以适应,因此突发奇想要改装一条旧船,经营餐馆。这事儿唯一知道的是酒吧老板娘的女儿丽姆( 阿弗西娅·埃尔奇饰),丽姆对老赛门敬爱有加,努力促成。虽然政府的批准手续有些麻烦,但是事情好像也向着要成功的方向发展,终于,一艘难看的改装餐厅被拖进港湾,开业前大宴宾客的日子到了。赛门一家都要参与服务,酒吧一帮小乐队的老头子也作为参演嘉宾,经过一番心理斗争,酒吧老板娘也盛装出席。主菜是前妻主理的古斯古斯,谷子加鲻鱼,这是在赛特的突尼斯后裔们最热爱的美食。阿拉伯乡亲们及餐厅开业的各项批准权人都被邀请到场。
场面十分热闹,宾客各怀心思。赛门的儿子马吉德却突然找到一个出去幽会的空档,把装着煮好谷子的车开走了。联系不上马吉德,老赛门闷声不吭的骑着助动车出门寻找,一众宾客等的十分不耐烦。丽姆为救场站出来跳起肚皮舞分散众人注意力,丽姆的娘——赛门的情人穿着华丽的晚礼服跑回家重做一大锅小米饭。
故事里没有什么生离死别,没有社会动荡,虽然是聚焦了移民的生活,但是并没有在移民与法国主流社会的疏离关系和生活窘迫上大费周章。
在本片中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阿布戴·柯西胥的镜头运用分成三大类,特写,中镜头和广角,每一种景别的区分非常鲜明。一是大量的特写,镜头聚焦在说话人的脸上,语言与表情一起大量的爆发出来,却悄悄地改变了原本无趣的故事进程。二是广角的镜头,这部分没有语言,只是交代事情在如何推进。三是在室内的中焦,基本是讲述角色在社会中与人相处时的状态。
特写部分有三组最为精彩,是整部电影最华彩的段落。赛门·北吉的家人聚餐,妈妈和女儿、儿媳一起做古斯古斯,这是第一次出现了“谷子与鲻鱼”。唯一的非阿拉伯后裔的女婿盛赞古斯古斯的美味,然后每个人在镜头前出现,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地显示出角色之间的关系,片名与故事的关系。第二次的特写群像塑造是在酒吧门前的闲谈,大家都不理解赛门·北吉正在做的这件事,先是冷嘲热讽,渐渐的舆论有了倾向,身为同龄人,同族人,这些身份趋同最后形成一股助力。整个过程完全是语言和表情在一个接一个眼花缭乱的特写镜头下完成的,有一种短时间集腋成裘的奇妙体验。第三次是丽姆声情并茂地劝解母亲去参加这次赛门·北吉的开业典礼。饰演丽姆的女孩儿阿弗西娅·埃尔奇的表演出神入化,平日的开朗泼辣到此时转为一种深沉的痛苦,到底是对母亲生活无力感的反击还是对自己的身份怅然若失,也许是对从未在影片中被提及的生父的某种牵连。丽姆声泪俱下,泣不成声,与法国或者移民身份毫无关联的我,被她的表演中表现出的人类的某种共性激发起深深的同情。
在中焦镜头中马吉德的俄罗斯后裔老婆对赛门·北吉的控诉也十分精彩,导演阿布戴·柯西胥是如何调度解说,让这些素人演员表现出角色的情感,不但深深投入,而且难以自已。看了这些表演,对阿布戴·柯西胥控制场面和演员情绪的能力十分感佩!
法国是西欧国家中唯一的事实移民国家,200年间经历了大致四次的移民高峰。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不同的地方是,法国多年来奉行强制同化,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实现身份认同,文化归附,这是西方人权主流的“文化多元”主题的反向极端。在这样一种强制政策下,在文化上反而衍生出大量璀璨关注文化融合的作品。1990年帕特里斯.勒孔特的《理发师的情人》,讲述亚美尼亚后裔的奇趣故事。2013年,鲁本.阿尔维斯讲述葡萄牙裔法国人花俏生活的《金丝笼》。2011年,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勒阿弗尔》,讲述的是当地人在救助难民中的暖心故事,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难民潮。至于蓝白红的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作为第一代波兰移民身份,他的作品中大量身份认同主题。类此情景,汗牛充栋。以上是我近日刚好看过的一些电影。
同一主题,不同故事,各种表达。阿布戴·柯西胥只是把生活的具体细节用一个接一个的特写或者中焦推到观众眼前,使观众与角色产生了休戚与共,深切的感受到在事件发生时人的情绪,生活的压力。虽然这些都是在移民背景之下的结果,他却不描述场面,没有旁白,也不用字幕,仅仅从每个人的现实展示就足以传达更宏大的背景。阿布戴·柯西胥讲故事特立独行,这种对逐个角色的日常生活变化细枝末节的描写,带来了等同于纪录片般的生活认知。见微知著,一份谷子与鲻鱼烹调出的“古斯古斯”后面有着身份认同,年龄危机,工业化对简单手工业者生存空间的摧毁,同语种下,土著法国人与移民法国人之间依存与排斥的共生关系。当然因为曾经到访赛特,对我来说还有作为过客与当地居民对同一座城市在心理认知上的巨大鸿沟。阿布戴·柯西胥仅仅展示了现实,每一位看客却可以在其中寻找到不同的故事。
本片获得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到2013年,阿布戴·柯西胥凭《阿黛尔的生活》得到戛纳金棕榈,这时候已经由从影以来的移民身份认同主题转到性别认同。
《谷子和鲻鱼》是生活的客观再现,虽然画面粗糙、叙事平静,结构松散,但是影片凭借其纪录片式的真实,把这一切腐朽都化成了神奇(东方网评)
“对着生活的艰辛,他们流泪、争吵、咒骂,但也努力的奔跑,大声的唱歌,使劲的跳舞。然后,说一句,这就是生活。它巨大的浪飞溅过来,让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了声音,你只能不停跑才不会被它吞没。都是特写,都是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故事。”——九尾黑猫 这样看来,那些超长叙事片段,看起来很影响进程,看完之后却觉得是非常合理的——对生活残酷的展示采取一种文学性的迂回手法,留白准确而沉重。 看电影的时候,涌现的是一种生活的无力感,但是你告诉自己:这是生活。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谷子和鲻鱼》,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港口居民们细碎啰嗦的评价了!
George:
实在是太好。
巴黎小情歌:
太啰嗦了,看的难受。
松野空松:
you need to calm down。
杰夫江:
再长一点,再近一点。达内兄弟应该感到羞愧。
莫扎特仑苏:
琐碎的真实,情感爆发,归于无解,戛然而止,生活继续。
zzy花岗岩:
大量的对话,啰嗦的对白,实在让人看的累,前面的铺垫太长。
Outisss:
长,除了长就是长,如果能再压缩三四十分钟就好了。但是柯西胥在影像写实方面很成功。
盆满钵满赵+:
如此生活,日常小事的堆积将一切引爆,又如此焦灼,最后随音乐狂甩略肉的小肚腩似乎释放了一切。第二部柯西胥依旧十分喜欢。
我们敏熙:
柯西胥以往对我而言有些难以消受的对丰乳肥臀的追求这次在最后竟然点燃了全片,结束得美不胜收,生与死交织,像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马上风。
RIVER:
收尾不错,但是整体聒噪了,也太长了,也丝毫不觉得柯西胥在此类议题较他的前辈或是同辈有什么独到之处,最有存在感的个人印记大概也就是结尾标志性的摇臀了吧,可惜我最讨厌的就是他镜头下不知所云的肚皮舞……
蝠蝠:
真的很好,虽然观看过程会有一种游离的状态,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争吵起来又是怎么原谅对方的,全片的对话可能对观者而言几乎毫无营养,但还是让人移不开眼睛,在日烦夜烦的生活中找寻到令人着迷的时刻,所有积压的情绪也跟随者那段在片末婚宴上的迷情肚皮舞一起,被放逐了。
子夜无人:
品尝到的味道像是锡兰化的肯·洛奇,用资产阶级的絮叨来发表无产阶级的生活,但论菜品本身,则既不带有前者那样甩不脱的文青小资佐料,也并非是像后者一般始终挺立在一种为贫苦大众发声的立场来完成高火爆炒,反而是把两者的缺点——聒噪+粗糙,糅合起来发扬光大了。中年老男人式的无能为力与力不从心弥漫了整部电影,不讨喜是真的不讨喜,现实性却未必很够劲。短评里言必提最后的肚皮舞,那我也提一句吧:你们是没见过女人的小肚子吗?
欧.尹:
感觉像是肯•洛奇与达内的结合体,加上大量柯西胥导演丰乳肥臀的私货,讲述了一个生活细碎与暗藏矛盾的故事。然而文本与影像风格实在过于琐碎,加以大量的晃动镜头和贴脸摄影,常令观影者不知所措,也许在影院观感会更好。抛去琐碎来看的话其实故事的内核很不错,尤其是结尾十分高级,一面是重拾希望的男人终于倒下,一面是路边乞丐反而吃得谷子,一面是露骨的肚皮舞完全消解了船上体面人们的焦虑,果然是食色性也。
Pincent:
始终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同观众贴近,开头影响着结尾,直至结局把这种家庭所面临同环境之间关系的困窘放至最大,并用一种竭力且无法停止将问题悬置的方式作结。并不反高潮,取决于我们觉得哪种戏剧是高潮。演员状态显得随性且不加修饰,某些场景景别够小、持续时间够长已经是柯西胥的妙招,银幕内外等长时间的近景特写在这部电影里发挥至最大功效,生活日常的焦虑溢出到屏幕外,人们不禁思考,在有那么多人还在奋力奔跑却永远追不上前面的自行车时,法国社会的谷子究竟该分配给底层移民流浪汉还是上层体制。
Bwheat19920313:
柯西胥妄图拍出一部生活化的电影,可是整部看下来觉得跟生活化这个词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漫长的时长看似是情节厚实的产物,实际上则更像是导演试图装逼但能力不够而只得用各种狼狈的方式来给自己圆场的愚蠢体现,冗杂与聒噪的架构使得原本平实化的框架轰然倒塌,只剩下浮夸与做作。更为可怕的是,柯西胥依然不遗余力地要告诉观众“我是钢铁直男”,令人恶心的直男视角嵌入了影片的每一个角落,使得这种看似接近生活的烟火气味里混进了大量的有毒气体,让人呼吸一口都会气绝身亡。至于演员和技术方面也都是中规中矩毫无特色,这样一些臭鱼烂虾般的元素就共同组成了这般虚伪的生活影像“实录”,实在是让人失望。
#FIFF13#DAY7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群戏演得太好了,很难想象这些台词是写出来的,更像是即兴发挥的,毫无做戏的意思。最后儿媳的那段漫长的哭诉看得人简直要窒息,我心里一直在问那个男主怎么还不跑出去。等他跑出去后,等待他的却是一个凄凉的结局……这部戏的结尾生动诠释了一种最常见的绝望,它不是生离死别,而是看似平静的生活里一浪高过一浪的困窘。
上海电影节@越到后面越精彩!!!
结尾那段肚皮舞让人惊叹!太墨迹了
Kechiche对食物的热爱一以贯之。有些人评论部分段落过于冗长,但这些“冗长”显然是故意的。儿媳妇冗长的谩骂是为了先让观众同情而后焦虑,Rym冗长的舞蹈是为了观众欢呼而后难堪。Kechiche通过摆弄时间残忍地把我们丢到后排法国人当中。
法国新生代导演阿布戴·柯西胥作品,本片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影片讲述了一个法国的阿拉伯移民家庭的故事,对话太多,有些拖沓,2个半小时太长了,压缩下也许更好。
4.5星。那些影响叙事进程的超长片段回味起来是非常合理的,虽然我很不喜欢那些快速移动的手提镜头。对生活残酷的展示采取的是一种文学性的迂回手法,留白准确而沉重。
3.5/5最好看的部分,是刚开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妈妈做的蒸粗麦粉,自然融洽的吃饭场景(使得我想看《夏日时光》是怎么回事?)。每一个场景里对白都密集繁复,难以承受。故事走向逐渐迷离。另外导演选女性角色太单调,豪乳翘臀,没一个小的,因为他们都是阿拉伯移民的缘故吗?女主最后跳舞跳到热汗淋漓,为了让顾客们忘记他们是来吃招牌菜蒸粗麦粉的吗?!不,我选择蒸粗麦粉。
我有漫长的耐心去忍受冰冷的等待、灰扑扑的日子,从来没有奇迹,没有最坏,没有最好,得意时迎头冷水,绝望时柳暗花明;片名触及法国社会中阿拉伯人移民群体;结尾非常有力。
对着生活的艰辛,他们流泪、争吵、咒骂,但也努力的奔跑,大声的唱歌,使劲的跳舞。然后,说一句,这就是生活。它巨大的浪飞溅过来,让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了声音,你只能不停跑才不会被它吞没。都是特写,都是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故事。
厨房、餐厅内的不停叙说,不加节制的生活真相纪实。似乎明白了阿黛尔的金棕榈要分给演员2/3的原因,在柯西胥的影像世界里,演员的情绪、言行表现至关重要,而观者对演员表现的共鸣或抗拒直接决定着对全片的观感。
想把电影很多部分剪掉,但我只是观众;想把人生很多片段剪掉,但我不是自己的导演。
一堆特写实在受不了,记录式拍摄容易失控,在给小女孩换尿布那边太多穿帮,在家里聊天的段落明显太长,导演控制力不足。剧本还行,就是每个人说一大堆,最后说这是生活,太刻意,最早在海滩上卸鱼的工人就说了,太做作了
从头到尾几乎所有的事件都比预料中应该出现在电影中的来得长,当你觉得早该切掉的时候它却仍在继续,无论Julia的哭诉,Rym的肚皮舞,还是Slimane追赶的自行车。效果惊人。
《等了一晚的盖饭》。结尾不错,但真的是略长啊,看完下来觉得开头其实没必要整那么多的。关键是我觉得台词是不够精啊,里面女人吵架都是一句变十句(厉害的是说十分钟都是一个意思),小美女那段也就算了,后面那位把我直接搞崩溃啦⋯⋯
不一样的电影,还有点不习惯
自《滑稽游戏》以来,看的最让人憋屈的电影!但被小三欺凌的原配在镜头前怒吼6分多钟时,我直想砸电视,最后精疲力竭的肚皮舞又让人巴不得赶快切入平行剪辑的那一头,看看这顿痛苦的开业饭会不会得到什么转机。
反高潮,非常赞!【电影资料馆】
我被女儿她那热力四射、技惊四座又充满了少许情欲的肚皮舞迷住了
相当写实了。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生活被各种各样的烦心事纠缠困扰着,于是决定集中力量去做一件有意义的大事,也许在做这件大事的过程中,那些烦心事就会被解决或者冲淡或者忘记。如果生活是一部好莱坞电影,那最后随着这件大事的完成,一切矛盾都会奇迹般得到化解。但现实却是,无论你想做任何事,在快要成功的时候,之前积累的那些问题和苦恼,最后都会一股脑地纠缠着出现。这就是生活。
中間吃飯那段場面調度很棒,最後高潮部份四十多到五十分鐘的平行蒙太奇效果非常大膽驚人,“被小三”的女角在鏡頭前嘶吼了五六分鐘的時候簡直想打她一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