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原作《完美陌生人》珠玉在前,所有翻拍片的问题,你要如何保留原作的精髓,又和原作有区隔甚至超越。本翻细节还算讲究,但这个基本命题处理地不好。
整个聚会是基于三男一女的同学关系,牵进来他们的伴侣。首先这个前提在我国就不成立。
作为一个同龄的老男人,以我的亲身经历,这个年龄段是很难定期聚的,特别是几个同学发展有很大差异,买房买哪,结婚离婚的,文人看不上商人,有钱看不上没钱的,秃头和还有头发的,三个人能有八条鄙视链。刚毕业时我们几个同学租一套房,而到我爸这个年纪,当年分到一个工厂,同学狗咬狗,现在天天地发朋友圈,回忆只剩下美好的革命情谊了…
就算十年八年聚一回,各怀鬼胎,是绝逼不敢玩这么危险的游戏的。前提不能让我认可,就很出戏…
也许我也有刻板印象,原作意大利人就是骚,划船不带桨全靠浪,但中国人的情绪互动呈两极化,要么忍着,一旦忍无可忍爆发,当时是收不回来的,这个戏就演不下去了。是否可以让每个人都能编得很圆,但其实对方都看破不说破,出了门回家大闹,这更符合中国人的尿性。但这对编剧就要求太高了…
马丽这条线完全崩了,外企是很淫乱,Me2的重灾区,但直接硬上,这是高估了经理人的体力,还是低估了经理人蔫坏的程度呢?东宫娘娘卷大葱,外企高管开滴滴。这么说似乎有为我的校友开脱的嫌疑,刘某不是经理人,是农民企业家。最后居然让强奸犯被车撞死了,这是搞啥呢?!歪,总局嘛,有人宣传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
奚梦瑶就腿能看,演技简直是车祸现场。既然主题是中产中年平庸虚伪的生活,所有人的冲突应该在一个水平,马丽的角色被强奸和傻白甜富二代看上屌丝编剧,就是两个超常事件。
佟大为演的这个渣男,搞大傻白甜的闺蜜的肚子,最后居然给闺蜜打电话要把孩子养大,然后勇敢地冲向傻白甜叫来修理他的流氓。我也想大喝一声:给我打死他…
还加了一些浮世众生相,送快递的,做假珠宝的,楼下办婚礼的,画蛇添足,根本没有和主线互文,劳动人民的苦乐和中产的无病呻吟是两个世界,但也没有表现出这种隔阂。
另:女主人居然不是万茜?这也太像了吧,比王璐丹和白百合还难以辨认,王白戏路还有差异,代乐乐也是知性路线,一时瑜亮,万茜已火,那她就难发展了…
2016年意大利原版的《完美陌生人》一上映,无疑成了当年全球的一匹大黑马,国际性的手机隐私话题,每个人心中的秘密和魔鬼的共通性,再加上《完美陌生人》拍摄成本的运作低廉,从而让《完美陌生人》的剧本成了一本多卖的香馍馍。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已经有法国,德国,西班牙,希腊,韩国,土耳其,瑞典,俄罗斯,墨西哥翻了,当然,还有咱们的中国版本,也就是今天要聊的《来电狂响》。
此外还有阿拉伯,印度等国家正在拍摄,是不是奇怪为什么没有美国版本对吧,因为改编权在哈维.韦恩斯坦手上,但他已经...(所以从制片角度来看,哈维.韦恩斯坦的眼光真的够毒辣,早早就看中了这电影)
我看到有人说国内是最差翻拍的版本,我首先得呵呵,我就想问有人看完了全部正在上映的版本了吗,墨西哥版本12月25日当地上映,有人看过了吗,中东和印度的还在拍摄中,这种情况能说国内是最差版本吗。
在各种颁奖典礼上,都有一个叫“最佳改编剧本”的奖项,由此可见改编故事的重要性,改编并不是简单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逻辑。
电影的改编,通俗点说就是买下别人家的菜以后,并不是重新热了直接上锅,而是要把菜的食材重新买齐,用自己的烹饪方式去制作新的菜肴,原版是菜,改编是肴。
改编在电影界是非常正常的,也是为了服务于各地区人们更适合的观影文化,还有当下的观影习惯。
比如瑞典的《龙纹身的女孩》被大卫芬奇改编成同名影片,《无间道》被马汀斯科塞斯改编成《无间行者》,意大利的《女人的香水》改编成《闻香识女人》,挪威的《失眠症》被诺兰改编成同名电影等等。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给大家扶正一下改编的态度,好的改编不是偷懒,不是蹭热点,更不是打安全牌,尤其是改编已经是神作的电影,改编无疑是玩火自焚。
原版的电影越是在金字塔口碑的顶端,改编的难度就越大,毕竟原版让观众已经有先入为主的感觉。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不抱期望去看《来电狂响》,看完以后,认为影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
先说影片的优点,在这里点名表扬马丽和乔杉的表演,他们的表演在这部电影得到了不少的提升。
在影片中马丽戏剧舞台感还是有,但在人物某些情绪转换的关键时刻,马丽有了自己的表演,这同时也得益于马丽饰演的韩笑有完整的人物弧光,从开头的轻生,中途想要用聚会来忘记不堪回忆,到最后自己选择直面侮辱,这样的人物会给演员很多发挥空间。
乔杉在影片中的表演也松弛了很多,不会像《缝纫机乐队》一样,为了达到一些笑果僵化了表演。想必他们也很认真对待这部电影,让自己来一次荧幕形象上的过渡。
其他人的表演没啥突出的,奚梦瑶明显不是演员。
再来影片出彩之处是本土化落地,就像《无间道》改编成《无间行者》,马丁斯科赛斯只保留了《无间道》的骨髓,即黑白角色的互藏,但里面的人物和桥段,全盘西化,这也造成中美对《无间行者》口碑上的差异,当然拿《无间行者》举例不是说《来电狂响》有这高度...
《来电狂响》在前两幕中,本土化做得算是到位的,首先原版和国内版的类型定位就不一样,在写剧本的是时候,其实编剧得先要确定一个电影类型的偏向性,国内要多增加喜剧元素,主创有他们的考量范围,不然也不会找到乔杉和马丽。
而且影片中使用的app,还有国内看手机的方式和习惯,都在影片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还原,比如微信,感性直播,还玩起来菜和爱的谐音,这些都是国内版本才有的特色。
商业片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即便同一个故事,也可以分好几个类型方向去偏移,影片可以严肃些,也可以轻松些,如果所有的改编都按照原版的类型定位去走,一字不改,到时候一定还是会有人说,一模一样照搬有什么意思。
聊完了优点,进入影片不容忽视的硬伤环节,也就是到底是什么毁了这部电影。
影片到了马丽砸酒瓶子的时候(进入第三幕),剧情显然有些失控了,当乔杉和佟大为在闹的时候,马丽摔酒瓶子的动机就很奇怪,然后拿着手机嘚吧嘚(舞台剧总结陈词),有种怪罪手机的意思,但最后其实想引出自己要和老板法庭见。
我就是想问问,他们三爷们吵架,为什么就能引出马丽决定直面过去,控诉她老板了呢?这一场景有些匪夷所思。
而且他们都知道马丽被上司侮辱以后,大家几乎就当啥事没发生一样。更夸张的是,马丽老板现世报,给车给撞屎了,请问有考虑过卡车的感受吗,好一个政治正确。
再接下来剧情就更失控了,如果我没看错的话,是佟大为出轨在先,为什么最后奚梦瑶要回来给佟大为机会?!我?????
更诡异的是,佟大为从出轨中,居然找到了自己的初心,他的内心独白是:原来我喜欢的是未婚妻的闺蜜。 而闺蜜作为第三者,还被感动了。我??????
喜欢谁当然没问题,但你别搞大了未婚妻闺蜜的肚子,还要继续瞒下去呀!
而且最后佟大为挂掉手机,面对一群打手,逆光而上,颇有韩剧大哥视死如归的feel,我????
佟大为后面的人设,可以说彻底崩塌。
再来是乔杉夫妻俩,我可以理解他们在平淡如水的夫妻生活中,渐渐不去顾及对方的感受,从而两人天天在手机中找慰藉,但最后两人因为你做错一件事,我也做错一件事, 然后居然和解了,这夫妻俩解决问题的方式,像一对正常的夫妻吗。
还有那对已离婚的假夫妻,根本没利用好,是最弱的存在,所有冲突的蜻蜓点水,为什么离婚没有深究,离了婚各自对女儿的态度没有深究,女儿到底如何做回家的决定不清不楚。
最后是出字幕时,出现了各种煽情桥段关于手机的片段,EXCUSE ME?!一定要做得这么满吗,片尾还要给手机洗白?!
唉...总之影片后面四分之一看得我有些煎熬,电影如果虎头蛇尾的话,观影者一般都会一刀切给差评,毕竟结局真的很重要。
所以说来道去,我也只能给《来电狂响》一个及格分,多0.5,鼓励国产改编的历程的艰辛,加起来6.5分。
我一向有话直说,好就是好烂就是烂,翻拍还烂成这样的,还有脸吹?还本土化????
翻拍其实真的是最简单的拍电影方式了,特别还是有优秀的原作打底的情况下,然鹅这部。。真的,非,常,差。
全剧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是立起来的,你会发现这批角色其实就像个工具,只是为了推动剧情需要而存在的工具。佟大为牵头手机游戏,马丽促进游戏进程,一开始看似矛盾重重的乔杉霍思燕其实问题最小,一开始风平浪静的代乐乐田雨反而是平静下的暗流涌动。你把这群演员全换了有什么问题吗?完全ok啊?这一整部剧的所有角色都是脸谱化,我本来以为马丽会撑起一点点,然鹅,马丽反倒成了全片最尴尬的点。我甚至觉得在这整部剧中乔杉的表现是最好的,他真是贡献了本片为数不多的笑点中的绝大多数。
然后片中的那些个配角似乎在说其实手机也是有方便的那一面一切要取决于你怎么使用它。exm???本片看似说手机其实和手机有什么关系?几十年前没有手机的时候这些夫妻矛盾就不存在?身居高位的强奸犯就因为手机才能威胁人???软饭渣男有了手机才会露馅??父母孩子间有了手机才出现的家庭问题?我可去你的吧?强行把这些掰扯到一起说手机有害?脑子是多有毛病的人才会相信?
我本来一直在想这么个漏洞百出的剧本最后要怎么圆回来到底,好嘛机智的编剧们最后来了一句,“以上故事纯属虚构,你要不要一起来玩鸭。” 666666666666666起身鼓掌太尼玛优秀了真的。全剧除了临近尾声马丽对佟大为说写死那个强奸犯然后强奸犯转头就死以外,哪里能体现半点这是个“剧中剧”???这和我小学时候写想象作文,片尾啊原来这只是一个梦简直异曲同工。有了这么一句话,前面所有的漏洞都有了合理的解释,真尼玛耍了我一小时四十分钟。真是谢谢您
2016年,一部名为《完美陌生人》的电影横空出世,其出色的剧本,精彩的场面调度,以及对于每个人隐私以及内心阴暗面的挖掘令无数观众将其选为当年的年度十佳。
正如网络时代到来后,我们的个人信息已经完全透明的被大数据获取了一样。手机,这个我们睁眼第一个要拿起,睡觉前总要摆弄一下的科技产品,已然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手机就像是一个黑匣子,记录着你生活中的一切,关于你所有的消息,都会存在其中。走过地铁,街道,影院的门口,总会有人拿着手机,前几年兴起的“低头族”也是这么来的。
到底手机有什么魔力,能让我们全部沦陷其中?因为它便利,让我们一键和世界相连,因为它私密,让我们所有的小心思都能够藏在其中。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那些所谓的便利和私密,往往会成为定时炸弹。因为便利,人们不愿意思考了。看到网上碎片化的热点消息,听风就是雨,急于下判断,无数的悲剧就在这顷刻间造成了。因为它私密,让我们以为所有的个人信息都不会被泄露,但这种自大往往最后都会引火烧身。
基于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完美陌生人》的诞生也就不令人意外了,创作者恰是抓准了最容易被我们忽略,但又是最日常的那些瞬间,那些所谓的亲密关系,可能在真相面前不堪一击,究竟我们能否禁得住考验,这可能恰是导演想传达给我们的。
在《完美陌生人》原版获得巨大成功以后,很多国家也都相继买下了该片的版权,并将其改编自本国的版本。据SD我粗略的统计,到目前应该已经有八个版本了,分别来自韩国,法国,西班牙,美国等等。
在这其中西班牙和韩国版是目前评价相对比较高的,前者基本还原了意大利原版的剧情,但是在氛围营造和结尾上有一些创新。
后者则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很好的做了本土化,韩国这方面做得一直很好,改编自杜琪峰导演《毒战》的同名电影虽然在后半段出现了一些节奏上的问题,但是整体上还是还原了原作中双雄对决的紧张和悬疑感。
对于IP改编的话题,我们已经讨论过很多次。完整成熟的故事架构,只要演员找的对,导演相对成熟一些,影片最终的成色应该都会不错。国产电影的翻拍之路自去年黄磊的《麻烦家族》和苏有朋的《嫌疑人X的献身》之后消停了大概一年,在临近2018年尾声时又再度登上大荧幕。
今天要重点分析的这部改编自《完美陌生人》的《来电狂响》和明年年初要上映的改编自韩国电影《老手》的《大人物》都是有非常扎实的原作基础的,后者还没有看到,但光从这部《来电狂响》,就不得不说,国产电影的翻拍之路想要走好,真的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问题。
其实当看到《来电狂响》在类型上被改成喜剧的时候,已经不免有些担心了。虽然本片有很多可以适当加入笑料的地方,但是整体上原作还是一部主打悬疑和紧张氛围的作品,其中深刻的社会反思和对于个体的批判都是不能轻易被恶搞和戏虐的,因为分寸把握不好很可能会走向失控。
而事实证明,本片确实失控了,导演想要的太多,但是执行层面又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都让这次翻拍充满了遗憾。
无法共情的主人公
纵观原版和改编的比较成功的西班牙版,两部作品在开场都直接将摄影机对准了来参加聚会的几对男女的关系上。不急于让几位主人公进入到聚会的空间,而是先借由每一对在家里的相处模式以及他们分别与除彼此外家庭成员的互动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以及对于每个角色的理解。
比如需要外婆带孩子的那一对,导演通过母亲和外婆的三两两语就构建起了两者的矛盾,直观的让观众明白了他们家庭的状况,同时这一对互相藏着不让对方看手机,在场面调度上借由墙壁,衣橱等等隔断来制造前后景的纵深,将他们两个人各藏的小心思也表现了出来。
再如妻子是心理医生,并且与女儿关系恶劣的那对夫妻,两部作品都在开场直接设置了一场妻子发现女儿藏着的避孕套,并且对其大发雷霆的段落,观众能够感受到母女关系的焦灼,同时女儿与父亲相处的和谐也强化了夫妻之间可能缺少的交流。
以上举得例子都是导演在影片开始前五分钟呈现给观众了,这种通过行为和角色间互动而不是干巴巴的说台词的方式,能够很有效的拉近观众与角色的距离,并且对其产生共情和代入感,同时还能为影片后续的戏剧冲突埋下伏笔。
然而在《来电狂响》中,导演对于每对登场夫妻的关系都是直接的通过二人台词交待的,观众看不到婆婆与妻子的冲突,也看不到母亲和女儿激烈的矛盾,这就使得影片在开场就失去了与观众产生连接的机会。开场黑白的群像展示,能够明白导演的意图,但是显然与全片故事无关。为何要喧宾夺主的加入这样的段落,而不把更多的比重放在对于角色的展示上。
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比起让每组人物直接产生勾连,比如上面提到的母亲和女儿吵架,导演总是会在聚会过程中打破故事的连续性,插入一些莫名其妙的与各组人物相关,但又与主线联系不大的一些支线人物的碎片化镜头,比如女儿在快餐店打游戏,送外卖的小哥,在家看孩子的母亲等等。
看得出导演是想加入这些支线人物来丰富主人公的,但是如此的方式除了让观众分分钟跳戏,不会有任何情感上的波动,甚至会在刚开始插入这些碎片镜头时产生疑惑,因为真的没有任何必要这种去处理。
尤为令人不解的是导演对于角色弧光的处理上,每个角色都似乎患有精神疾病,情绪不定,一句话就能愤怒到失态,几分钟后又回归正常。很多时候观众都还没抓到角色此刻的所思所想,他或她就会自己开始说话,让观众淹没在大量无意义的对白和台词上。
比如乔杉和霍思燕这对情侣,从始至终都像陌生人一样,他们在做着西方人的事儿,骨子里还是东方人的道德感,这就让很多角色的行为和动机产生了错位,乔杉那么担心手机消息被发现,还在大家聚会的时候肆无忌惮的看,表现出的刻意的紧张,近乎到夸张的程度,不能说是喜剧所以这样能被接受,毕竟电影不是小品,很多情绪的外化不是靠夸张来的。
限定的空间加上多组人物关系的勾连,本来就很难去塑造单个人物,没有利用好人物登场时的和观众共情的机会,这是本片失误的第一个地方。
枯燥乏味的视听
总有人提及某部电影的“舞台感”过强,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一方面,电影中舞台感过强一定会在片中存在大量的对话,借由对话推动叙事,而不是角色的行为动作以及视听上的调度设计。
另一方面舞台感强说明影片没有灵活的调动起摄影机和演员在空间中的调度编排,舞台上由于场地所限,所以即使设计纵深也总归没有太多发挥空间,但是电影空间借由不同镜头和环境布景陈设,都能很好的制造空间感,并且通过这些设计呈现角色的状态,制造戏剧冲突和悬念等等。
《来电狂响》中对于场面调度的编排可谓是乏善可陈,人物基本位置都会在一个平面中,从不会在调度上丰富角色。同时过多的台词打破了影片试图用视听构建的悬疑氛围,比如当代乐乐领着霍思燕分析乔杉的时候,乔杉做一个动作,乐乐就说一句话去分析,这种台词和画面的重复给人很强的“赘余”感。
相比起来,西班牙版做的就很好。比如借由血月和窗外楼下发生的两条狗嘶吼以及出车祸的两个男人的争吵来烘托和营造悬疑氛围,借由色调的变化强化戏剧性,以及通过空间隔断来制造纵深前后景的景深关系来表现人物以及他们的亲密关系,这些都能看出导演在视听上的考究。
强行加入的说教和大团圆结局
还是从原版说起,观众在片中始终跟随几位主人公的游戏进程来感受故事,体会其中的深意。当丈夫发现妻子要把自己的母亲送到养老院时的愤怒,当朋友们发现其中一个好友是gay,我们始终关心的都是每个人物自身,他们没有谁跳出来批判指责所有人,角色的行为依据都是根据戏剧情境产生的。
比如在西班牙版本,当男生的渣男形象坐实,朋友会上来给他一巴掌,在意大利版本,大家只是沉默着。这些行为背后的依据都是符合角色设定的,没有一个跳出故事的批判者。
但相比起来,《来电狂响》这部分做的就很糟糕了,每当一个秘密被曝光,就会有一个角色跳出来充当道德制高点的批判者,大谈特谈手机的弊端,对每个人的行为质疑和吐槽。尤其是马丽最后指着几个男性角色的鼻子骂,看起来很过瘾,但仔细想想很奇怪,为什么她开始演讲了,为什么她这个时候开始充当道德警察了,大家都是在局里的人,但是总会给人跳戏的感觉。
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就是导演想要呈现给我们的,类似于《无双》和《摄影机不要停》的那种刻意而为之的bug,就是要让观众觉得不自然。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人家作品中的不对劲,也会有假定的合理性,在不对劲的氛围里,还是有一套自恰的逻辑。
但是本片不是,过多的道德批判和绑架,甚至一些充满戏剧性的突兀的人物转变和和解,刻意的大团圆,都用最后一个彩蛋说的,这一切不过是编剧的一个故事,这未免太愚蠢了,明显是导演发现圆不回来了,没办法加的一场戏。如果都是虚构的,那其中那些有价值的部分也都被否了,这不仅可笑,而且可悲。
再来,片中有很多称得上“诡异”的段落,比如前面反复提到的婆婆和妻子关系不好的那一对,在本片的后半段,竟然出现了一组镜头,是婆婆找立遗嘱的人来,神情并茂的说自己要把这套房子在死后留给儿媳妇。再如女儿和妻子交恶的那对,结尾处妻子要离开,丈夫就让她走了,然后因为最后碰巧遇到女儿,二人一个眼神对视,就和解了。
真的看得人很困惑,这一切结尾的大团圆到底铺垫在哪儿了?到底哪里让观众能够认同这套逻辑了,似乎都没有。原版中其一没有立遗嘱这种桥段,二来也没有妻子和女儿生硬的和解,不过经过这一场闹剧,妻子已经明显开始反思自己和女儿的关系,这个其实就是好的。
尾声
之所以大家热衷于翻拍,就是因为它的低投入和高产出,但不能据此就放松对于故事改编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将其本土化而不是生搬硬套,同时在翻拍之余保留原作的精彩之处,这些都是需要创作者考虑的。
手机的话题还会继续,这个小东西中藏着太多的秘密和隐私,我们该如何处理和手机的关系,与我们亲密的人的关系,是彼此各怀鬼胎还是真诚以对,是彼此尊重还是互相伤害,这其中的答案,哪个对你们的关系最好,想必已经很清楚了
听说《完美陌生人》被翻拍得很烂,我就特意看了一下,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烂到不用咀嚼,想吐。
《来电狂响》槽点盘点之我见
1.中心主旨不明,不知所云。
本剧假装旨在表达手机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在剧中韩笑有一段强而无力义歪严辞的胡说八道,那个感觉就好像有了手机才有了强奸案,有了手机才有了出轨,有了手机才有了离婚,有了手机才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离。我挺心疼手机的。手机做错了什么!明明是你们瞎看惹的祸。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还算是中心主旨扭曲但是明确。可是后来本剧画锋一转变成了手机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手机传播了信息,手机是爱和正义的使者,科技发展真好啊!所以本剧只是假装旨在表达手机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实则旨在表达虽然“错误使用手机”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但是“正确使用手机”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不信你看一下开头和结尾,开头大家都死气沉沉地对着手机,结尾大家都充满正能量地对着手机。但是也没告诉我怎么用是错误使用,怎么用是正确使用,我努力的感受了一下,大概就是使用手机的时候多一些灿烂笑容少一些横眉冷对吧。这样手机心情能好点儿。
2.暴露隐私的好处大盘点。
死变态出门被车撞死,夫妻上一秒各玩儿各的,下一秒化干戈为玉帛,出轨男变身好男人,想不开的妈突然想明白了,本来因为被强暴不堪其辱的职场女强人因为这个暴露隐私局好好的活了下来…都是托“暴露隐私”的福。所以大家生活中有什么解不开的坎儿,就和朋友们玩儿一次手机公开大冒险,世界都能和平。
原剧是讲的暴露隐私惹来了诸多事端,本剧虽然也引出了事端,但重要的是毫无遗漏地统统解决了。只要你真诚一点儿,再真诚一点儿,一切问题都能被解决!今天晚上就跟伴侣交换手机吧!
3.超级无敌“正确”的价值观
原剧最触动我的就是父亲给女儿打电话的时候,翻拍最鸡肋的也是这个时候。原剧的父亲是女儿的朋友,他只想告诉女儿在面对男女关系时怎样选择都没有错,如果真的喜欢就勇敢一点。但你要想好了,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爸爸永远是港湾。暖到爆炸。翻拍的父亲一下就把这个角色本土化了,这爹一张口全影厅都笑了。大概台词是,“这是你人生的一个路口,你可以向左走,也可以向右走。”女儿正在寻求父亲真挚的建议,父亲的口吻如此调侃。这个笑点好呵呵啊。最后“爸爸知道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就知道了这根本就不是选择,这是一个威胁。你选错一个试试看。还好这个闺女识趣。
4.所有不尽如人意都有能被原谅的理由
外卖小哥晚送了外卖一定是路上摔倒了,网红大半夜直播收游艇一定有一个瘫痪了的弟弟……都是生活所迫啊朋友们,让我们多一些谅解,多一些宽容。当你男朋友呼呼给女主播刷游艇的时候,要相信,他是在扶贫济困!我只是没想到,我国瘫痪的男青年比例如此之高。
还有就是,全片唯一的大坏蛋强奸犯,他难道就没有苦楚吗?他可能患有某种精神类疾病,他也是身不由己的啊!他应该得到关爱和治疗啊!怎么他就被撞死了呢?
总结一下,本片与原片最大的价值冲突在于,本片认为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只要勇敢面对,就能找到出路。但我更认为生活如原片一样,充满着不能言,不可说的无解命题。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我觉得原片编剧导演看到这个翻拍版本能气吐血。这种翻拍的意义,除了恶心人,恐怕也就只剩下………
最近特别沉迷看一个人说走就走的电影。
今天在《来电狂响》和《断片》中选择了前者。
一开场是笑笑准备跳楼的画面,干练的造型,在CBD的某栋楼顶一点点往前,最后看了下手机离开了楼顶。
然后很多割裂的场景闪过。心里一直在想:这堆东西一会要怎么串起来。以至于后续的剧情展开时,我的心里一直在等待把这些碎片串联在一起的线索出现。
故事终于开始了,四个老同学,三男一女,外加三位男士各自的女伴,7个人玩起了公开手机信息的游戏。整个故事的推进者一直是理性人妻设定的戴戴,她温润之余一直显露出腹黑的表情、话语和动作,让我很害怕哈哈哈哈,总觉得她要干点什么大事。
接着大家的手机开始各自发作,每个人的一些小秘密开始被暴露,随之7个人的人设开始崩塌,或者换个说法,7个人开始露出面具下的真实模样。
最后因为赤裸敞开了每个人的某个伤口,大家互相撕扯舔舐了一番,又各自安好了。。然后剧终。。。
emmm。。exo me???
这些故事扯蛋就算了。。为了戏剧张力,每个人的性格设定说崩塌就崩塌了。。导致我本来很触动想哭想哭的,突然间就笑了。。
有一幕是三个男同学激烈冲突的最高点时,唯一女同学笑笑似笑非笑的爆发,那一瞬间我觉得特别难过,因为前期一直在铺她的女强人形象以及内心压抑的悲伤,这个爆发点临界的时候我眼泪都在打转了。然而,当她打破玻璃瓶的一瞬间,电影院现场大家居然都笑了,笑出了声那种。。???????我?????是我理解错了这个情绪吗??????
最后每个人的结局都是槽点。。为了宣扬正能量硬掰的敷衍结局。。比妈妈为了敷衍我,把上一餐吃剩的所有饭菜翻炒在一起,还要敷衍。。最后还要在饭菜上面插一朵花,拔高一把。
1. 笑笑决定和强暴她的人正面合法刚的时候,男人被车撞死了。。。
2. 吃了一辈子软饭,睡了女朋友闺蜜的贾迪决定和怀孕的女朋友闺蜜在一起。他开心的冲向一帮打手那里我笑了,仿佛看到了《富春山居图》里的佟大为,一个大写的尬。。。
3. 傻白甜的超有钱富二代娇娇,噢不,装傻白甜的娇娇,突然涂个姨妈色口红变身大佬女儿的模样说着:老娘为了你装小白兔。然后让贾迪做二选一。。。这。。感情是可以二选一的吗?????
4. 我一直等着憋大招的戴戴,只是想去隆胸,然后穿个红裙子高跟鞋就走了。深藏功与名。。我又一头问号????心理医生,给女儿房间安监控、手机装定位,主导要把所有朋友的假面撕下,这一堆的前期铺垫最后也就是洒脱的离去。。????????编剧我们出来聊聊。。
5. 胖子和他老婆两人,搞一大堆事情,最后两个人开开心心叫代驾回家了?????????????编剧,你怕是没有生活才能这样编写剧情吧????
整部电影我就哭了一个地方,前半段有个外卖小哥摔倒了,送外卖迟了还是被世界温柔以待。我以为这个片段是在埋什么伏笔,我等啊等等啊等,就没了。。那这一段刻意的煽情是在搞笑吗???关剧情推进有几毛钱关系????我那几滴眼泪真廉价啊!!
最后滚字幕,左边是一些手机的感人故事。。让我更觉得不舒服了,一种被捆绑了手脚,用道具撬开我的嘴,然后灌一堆糖水给我,还要问我,甜吗????
好的,编剧,我告诉你,不甜。
《来电狂响》中,家庭主妇李楠抱怨老公吴小江,说他一回家就坐在沙发上,只知道看着手机傻笑,根本连看都不看她一眼。
而吴小江也有话说,抱怨李楠吹着空调,舒舒服服窝在沙发里,就知道捧着手机追剧。
曾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曾经说也说不完的话,在一起相处久了,就成了同在屋檐下,各自捧着手机自娱自乐。这样的情景,正发生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明明应该是最亲近的伴侣,却成了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
可是,杀死爱情的,真的是手机吗?
这部《来电狂响》,讲述了七个朋友的聚会,他们玩了一个游戏,约定每个人将手机放在桌子上,在聚会期间的任何消息和电话,都要在所有人面前公开。由此引发了三对伴侣之间的信任危机,每个人都发现,原本自己无比熟悉的爱人和好友,其实都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来电狂响》翻拍的蓝本,是2016年的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除了中国版,《完美陌生人》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被韩国、西班牙、美国、墨西哥、土耳其等多国翻拍,这样全球范围的广泛追捧,不仅代表了原剧本的优秀水准,在我看来,更显示出人们已经注意到,手机对亲密关系所造成的危机。
相较于其他国家对原剧本的重现与还原,这部《来电狂响》有了很多本土化的改编,除了更接地气的笑料和梗,难得的是,在关键情节上也有突破。
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完美陌生人》中单独来参加聚会的男同,改成了由马丽主演的职场女强人韩笑。她一头利落的短发,和一身缺乏女人味的西装,很容易让人以为,这不过是男同变女同,没有多大新意。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鉴于本土的电影审查环境,《来电狂响》避开了主线剧情中的同性恋情节,却极为大胆地涉足现在广受关注的“Me too”话题,聚焦权力性侵和职场性侵的女性视角,这绝对算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改动之处。
除了“Me too”以外,这位新出现的职场女强人韩笑,还与家庭主妇李楠产生了对比的效果,侧面探讨了当代女性的困境:
家庭主妇要在家伺候好小的和老的,却成了丈夫眼中只会买鞋买包、窝在沙发上看看剧的黄脸婆,哪里比得上网络美女主播性感妖娆?还动不动就被老公指着骂:“你用的每一分钱都是我的,有我,你住三室一厅,没我,你就住地下室吧。”
职业女性也好不到哪里去,不管你工作能力再强,性骚扰、性别歧视和权力性侵,哪一样都是戳心窝子的利刃,让人痛不欲生。
另一方面,电影并没有完全放弃对同性话题的展示,体现在他们聚会的楼下正在办的婚礼上,浮光掠影的寥寥数个镜头中,婚礼上一面彩虹旗飘扬,而聚会中途,有一群人跑来砸了婚礼的场子,喊着“不要脸”云云,这是一条容易被忽视的暗线。
还有一处有趣的改编,就是在七人的聚会以外,展现了与手机有关的人物群像:网络平台的美女主播,关了视频也是个照顾残疾弟弟的好姐姐;靠着手机接单的外卖小哥,送餐之余还要跟老婆幼子视频聊两句;还有上夜班悄悄跟异国男友聊天的小护士等等。这些人的出现,乍看之下与主线情节并没有关系,却最终都与聚会的七人产生了联系,甚至成为推动冲突的重要节点。
另外,对于七人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少大的改动,尤其是后半段,导向了跟原作截然不同的结局,因此,就算是像我一样看过《完美陌生人》的观众,在看这部《来电狂响》时,也有很多新鲜感。
在我看来,绝大部分爱情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先是爱缠缠,再是恨绵绵,最后是淡淡然。
有意思的是,《来电狂响》中的三对伴侣,正好处于这三个阶段:
贾迪和白雪娇在热恋中订婚,随时随地秀恩爱,又哭又笑情话一大堆,听得旁人直起鸡皮疙瘩,这是爱缠缠。
吴小江和李楠结婚近十年,两人在一起时就是各自抱着手机,各自心怀鬼胎又巴不得抓住对方的把柄,不是正在怀疑,就是正在吵架,这是恨绵绵。
文伯和戴戴结婚多年,孩子都大了,两人早就没有了爱的激情,甚至,连恨的激情也消失了,这是淡淡然。
前两对承包了这部电影中的绝大部分冲突和笑点,真是大开大合、大哭大笑,然而我却更在意最后一对,因为他们这种淡淡然的状态,大概是我们身边最常见、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婚姻状态。
文伯和戴戴明明已经离了婚,还因为瞒着孩子老人,不得不挤在一个屋檐下,在家人朋友面前扮演相敬如宾、不吵不闹的模范夫妻。聚会中,手机暴露了戴戴要去隆胸的秘密,在只有他们两人时,戴戴问文伯,你都不好奇我为什么去隆胸吗?
文伯确实不好奇。恰恰是他这种无足轻重的反应,成为压垮他们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以前就觉得,爱情消失的标志,不是失去新鲜感,而是失去对对方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是失去了与对方分享任何事情的欲望。
这看起来是两件事,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一体两面。
假如一方乐于分享,另一方没兴趣知道;或者一方没兴趣分享,另一方乐于知道,谁在爱,谁没有,一目了然。
戴戴正是通过这件事,彻底明白了他们多年的感情,究竟走到了哪一步,在真正的心灰意冷下,收拾了行李,离开这个爱过恨过,最终只有漠然的关系。
杀死爱情的,从来都不是手机。
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视而不见;是我跟你说话,你却充耳不闻;是我愿意跟你分享一切亲密,你却没兴趣知道。
这不是手机的可恶,却是人性的可悲。
吴小江质疑李楠穿没穿内衣 李楠要掀起裙子证明的时候 吴小江按住了李楠的手 这很令我感动
还有一个直播美女既要直播又要养活自己的弟弟 拿了外卖给弟弟吃的时候会穿好衣服 不那么袒露
外卖小哥路上翻车 送迟了 没有责怪反而给了一瓶水
这些角色都是我们现实社会的缩影 每个平凡的人为了更好的未来都在拼命往前跑 尽力维护自己的家庭幸福 试着放下手机 走近朋友 走近家人 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不一样的生活
这不就是完美陌生人的中国版吗……增加了很多房间以外的戏份。ps奚梦瑶真的是毫无演技…尬死了
比较“接地气”的改编:直播打赏、婆媳关系、养老难题、离婚买房……都是中国当下社会议题。电影选择表现两个不同的世界:餐桌上是中产 阶级你来我往的虚伪套话,餐桌外是困苦的百态人生。由电话联系起、作为间奏的后者无疑更让我感动:直播女孩,快递员,孤死的母亲,高仿道具师…是原先那部偏向戏剧形态的《完美陌生人》所没有的。好于预期,有欢笑也有思考:乔杉的角色贡献半打笑点;马丽的角色从原先的同性恋改编为女强人也有点意思,算讨论了中国女性的生存困境。
和想象的差不多啊,这么多版本的完美陌生人里改动最大的,本土化蛮多,照着贺岁喜剧模式拍的。就也不能说烂,有些地方还是蛮有趣,笑也是笑了,低分也下不去手。但有多好到是也没有。
《来电狂响》堪称教科书式的“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将一部探讨人性的电影硬生生改编成了毫无深度内涵而言的喜剧片。原版里父亲对女儿说的人生哲理,在本片变成了“不管你做什么爸爸都支持你”;不敢拍同性恋,却敢拿同性恋开玩笑,简直太魔幻了。这都8102年了,还觉得同性恋是个笑话?韩笑收到强奸犯的消息之后还有心情继续玩游戏?继续为吴小江打掩护?最后打败强奸犯不是靠法律,而是靠运气?吴小江和主播聊骚,李楠和网友玩成人游戏,最后竟然冰释前嫌?真是婊子配狗,天长地久。娇娇身为白富美,得知贾迪出轨竟然去把闺蜜骂一顿,反而要再给渣男一次机会,这是什么逻辑?小三得知贾迪选择了自己竟然感动哭了,但她有没有想过贾迪可以在和娇娇谈恋爱的时候出轨,也可以在和她谈恋爱的时候出轨?灾难级翻拍,莫过于此吧。
1、故事口子很小,单单发生在餐桌聚会时的一夜却演变成了一出惊悚浮世绘。2、一部手机,一个游戏,展现出家庭、人性、社会万象。3、手机作为现代人最亲密、最私人的专属品已经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把手机拿在手上时,我们是一种人,交出手机时我们又变成了另外一个人。4、直播的小姐姐、留下遗嘱的老人、道歉的快递员,手机的内部世界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或许比生活更真实,细思极恐。5、一部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的喜剧。
意大利《完美陌生人》中国版,基于原故事,做了本土化的喜剧处理。“饱了么”、“兴许发错了呢,我想做菜,少打了个C”、“哪个游戏不穿内衣?是让你回血还是让你增加攻击力”…哈哈哈,马丽和乔杉是最大惊喜,特别是马丽,突破以往对于她恶搞喜剧角色的印象,这一次演了一个“Me too”式发声者,很正。“跟前任相处是门艺术”,跟手机相处也是一门艺术。
这是最不好的那种改编方式。因为原作实在太惊艳也太扎实,所以这样的改编无论如何都能徒留一点像样的框架,再有几个有演技的演员,多多少少能撑得起场面,这会糊弄着普通观众觉得还可以,会混淆判断力,实际上真的挺糟糕的。这样的故事就是冲着拷问人性暗礁去的,一刀扎下去再拧几下,而现在这版从深度上看彻底抹平了一切,不敢真的捅进那一刀,又不得不把刀拿起来比划,十分尴尬,导致故事始终在家长里短的表层打转,而从技术上看,剪辑和节奏都非常奇怪,人物情绪的过渡缺乏过程。结尾的刻意提亮可以理解,但损伤实在太大了。整体下来就是温吞水。当年改编的那部《十二公民》比这部就好多的,同样涉及现实社会问题,甚至还拷问了历史伤痕,同样结尾提亮,但深度和锐度都远超于此。
完美陌生人
国内翻拍这种全靠对话推动的室内戏,没崩就已经是超出预期了。本片把故事与国内的文化背景、社会话题结合得不错,很落地。演员表现得也比较松弛。乔杉算是戏眼和故事推动者,与霍思燕组合颇有喜感,两人金句频出。片子在小三、干爹、隐性离婚、职场性骚扰等话题方面没有搞说教和道德评判,而是站在角色立场去带出生活中种种不为人知的困境。作为编剧转型的导演,编剧技巧在片中体现得很突出,各种明暗呼应、话题转移、语言陷阱、节奏变化。镜头方面尽量做到了不死板,但略显刻意,不够沉稳。另一个不足是结尾处马丽(她表现倒一般)一番总结陈词,把本可以更上一层的生活体验变成了“电子设备有罪论”。好在几个角色的结局处理颇可玩味,让片子能带来些回味与陈思。
5分,原版剧本真的非常出色,以至于国内版的每一次修改和本土化,都让人觉得画蛇添足和破坏节奏。尤其是几个关键转折和爆点,戏都没有完全出来,有点浪费这么好的设定。原版其实是个密室惊悚片的设定,每一个变化都让人心惊肉跳,这次故意的喜剧化处理和各种自以为是的鸡汤和温情,也破坏了原有的剧情深度。以及,罪魁祸首真的就是手机么,怎么就变成了手机了?也是很奇怪。最后,作为演员,奚梦瑶还有太长太长太长的路要走啊!
全片最走心时刻是毛不易唱的片尾曲,觉得片子配不上它。“外面纷纷扰扰,里面乱乱糟糟。”
原版中描写的人性黑暗面和室内群戏,被改编成了中年直男式的酒桌文化和多余的室外延伸,安全无害还能讨喜。男女关系这个恒古话题,毫不意外的演变成了“求生欲”的那套价值观。奚梦瑶的角色不就是活脱的屌丝意淫吗?角色愚蠢的甚至可以忽略掉奚梦瑶演技的无法忍受。被取代的同性元素,适时的提醒着我们,过审和让主流观众认同的临界点在哪里,在这点上倒是很会投机。
这是我看过的第四个版本的“完美陌生人”,改编的很接地气,嬉笑恶搞之间却反映出人际关系在私有化的手机被公开后变得脆弱不堪一击,看似亲密无间的甜蜜夫妻也许是同床异梦,猜忌、善妒、虚伪...那么,如果小心翼翼的继续隐藏着秘密就能相安无事么?果然,喜剧最高境界就是让你笑着笑着就哭了。
嚓,这才是地地道道的《手机2》啊,珠玉在前,可能大家对改编要求太高了,我觉得OK啦,尤其中间部门,小空间里的围桌对话、互相拆穿,紧凑无冷场,人物之间的张力出来了,小心思、小秘密、小诡计,基本没尬戏,没尬聊,剧本扎实,演员合格了,导演稳健,喜欢奚梦瑶这种飒蜜,不憷一堆戏精,出活儿了,又高又甜,娇起来是黏人傻白甜,冷起来可以烟视媚行,好!
从啤酒、烤串到家庭、职场、艺术再到孩子教育、老人压力,《来电狂响》借了原版的框架填入了我们自己的中国式情绪,改编的刚刚好,喜剧和戏剧融合在一起比原版多了很多趣味。当然最喜欢的是新加入的“城市人”群像部分,直戳泪点,说真的,看了一部喜剧,我却哭了五次。
笑声过后流下泪水,搞笑背后尽是讽刺;片子保留了原版剧本的精华,同时加入了外卖小哥、婆媳关系、直播这些富有国内特色的本土元素。由马丽佟大为领衔的群戏发挥稳定,就连前半程演技稍弱的傻白甜奚梦瑶也靠结尾露出黑化本体成功翻了盘。彩蛋巧妙则暗喻全片实乃一场信息社会人类学实验:一场因共享手机引发的撕逼大戏,当网络时代的秘密突然无处藏身,每个人都被迫直面惨淡的人生与最真实的人性。这场游戏,你我都玩不起
这就是春晚上不如郝健的那类小品:表演感强烈+东北口音+刻意拔高主题,就差《难忘今宵》了。 给手机赋予这么多使命,却还不如十五年前冯小刚《手机》扯得透彻,是不是以为年轻人看不懂老片呀。 要想大卖可以在官媒吹一下,作为干部们深入反复学习的资料。 北京文化:!@#$再烂我也!@#$
《完美陌生人》中国版,抱着感觉会扑街的心情去的,没想到本土化做得不错。跟国外比起来,我们的手机功能更强大:网购、打车、外卖、直播……手机基本上藏了全部秘密。台词说:“放兜里是手机,掏出来是手雷。”“以前分手删个电话就行,现在删电话、删微信、删微博关注、删照片……要和一个人老死不相往来太难了。”但朋友聚会又都各自抱着手机。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大家也是各显其能焦头烂额,你以为是骚扰电话,其实是暗号;还有把姑娘名字存成公司的……真是峰回路转笑料迭起。片尾曲居然是毛阿敏的《诺言》!当年《我爱我家》主题歌啊……一定要听完,因为还有直击面门的彩蛋哦!
结尾彻底失焦,关手机啥事??片尾为啥要强行煽情手机的作用??太奇怪了!原作中的性教育片段亮点也没了,变成“做啥都支持”,so女儿不戴套啪啪你也支持??两星,只给me too剧情加一星(不过官司都不用打,人就直接给撞死了这也太……
可能是《完美陌生人》最大胆也最颠覆的一版翻拍了,人物,台词,调性风格全都进行了本土化改编,意大利中产故事变成接地气的市民小生活居然一点违和感也没有。悬疑剧变成喜剧,但讽刺性依旧在,对比原作多了很多小人物关怀,总的来说是一次十分惊喜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