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

暴风雪1964

爱情片其它1964

主演:奥列格·维多夫瓦莲京娜·季托娃乔治·马丁约克Maria Pastukhova

导演:弗拉基米尔·巴索夫

播放地址

剧照

暴风雪1964 剧照 NO.1 暴风雪1964 剧照 NO.2 暴风雪1964 剧照 NO.3 暴风雪1964 剧照 NO.4 暴风雪1964 剧照 NO.5 暴风雪1964 剧照 NO.6 暴风雪1964 剧照 NO.13 暴风雪1964 剧照 NO.14 暴风雪1964 剧照 NO.15 暴风雪1964 剧照 NO.16 暴风雪1964 剧照 NO.17 暴风雪1964 剧照 NO.18 暴风雪1964 剧照 NO.19 暴风雪196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49

详细剧情

  十七岁的玛利亚(瓦莲京娜·季托娃 Valentina Titova 饰)是衔着金汤匙出生的千金小姐,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富足生活。这样的她,偏偏爱上了一穷二白的青年弗拉基米尔(奥列格·维多夫 Oleg Vidov 饰),这段门不当户不对的恋情自然收到了玛利亚家人的强烈反对,可这对恋人的真爱战胜了一切,他们决定私奔。  哪知道在私奔当夜,当地下起了暴风雪,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在恶劣的天气中,弗拉基米尔迷路了。当他最终到达了和玛利亚约定的汇合地点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那里早已经不见了心上人的踪影。伤心的弗拉基米尔加入了部队,并且最终在战场上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长篇影评

1 ) 拉脱维亚血泪史,就这?

看了很多公众号,一波硬吹,看完以后大呼上当的感觉,我觉得抛开什么摄影专业,民族国家血泪史之类的大词,单说作为普通观影人,不会去了解拉脱维亚历史的前提下,看这电影就是乏味,即便有地理、国家、历史的概念,这电影拍的也和记流水账没啥区别,故事线是有了,但是故事非常零碎,建议拍成连续剧,每集按照时间节点分开,着重有重点的刻画人物的侧面,设计的复杂一些,会更好看,放在一部电影里,想说清这么多事情,一个是说不好,二是说不清,让观影者看起来反而觉得冗长乏味,另外说一些艺术处理,配乐不及格,有一种看抗战神剧的代入感,拍摄的技巧和叙事方式,是上世纪好莱坞八十年代的水平,看的让人觉得很尬,本来很好的题材,拍毁了。 说句题外话,那些电影公众号,本来是资深字幕组或者资深电影从业者,推荐电影的时候也应该讲良心,硬吹这样的电影不尴尬吗?

2 ) 小国的悲哀

继《1944》后,看过的第二部拉脱维亚战争题材电影。依旧是从小人物的命运入手,通过个人跌宕起伏的命运,侧面展示出战争的残酷无情,这似乎也是拉脱维亚这种夹在几大强国之间的小国,展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贯风格。

主人公阿图尔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历经母亲因无意藏匿伤兵被德军杀害,父亲兄弟先后战死沙场,自己不忍心枪杀同胞被扣上叛徒罪名遭遇逮捕,最终成长为一名看透世事无常,成熟且麻木的战士。在拉脱维亚最终获得民族独立,摆脱了沙俄、苏俄、德国的魔爪后,小镇的人们纷纷喜笑颜开,然而获得荣誉勋章的阿图尔并没有笑,他同情地凝视着那位儿子为国捐躯、身着丧服的母亲,我相信那一刻他的内心没有多少因为国家独立二带来的喜悦,更多的是一种凡人被战争蹂躏的无以复加的心酸,而经历过太多次血与火洗礼的他很快便把这份心酸转化为麻木,转过身对自己的爱人淡淡地说了句“我们回家”,电影便在舒缓伤感的背景音中落下帷幕。

透过阿图尔凝重忧郁的脸庞,我仿佛看到他早已明晓了拉脱维亚的独立只是暂时的和平,20年后,面对纳粹的铁骑和苏俄的钢铁政策,拉脱维亚民族又一次苦难将会拉开序幕。而于他,也似乎早就做好了这样的准备。毕竟,生出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国家和这样的家庭,似乎苦难和彷徨已是家常便饭。而在今天和平发展主题的世界大背景下,我们看到拉脱维亚昨晚作为一个景色绝美的旅游国家出现在世人面前,更是不能忘记这个民族曾经的苦难,和一个个小人物为这个民族的发展付出的艰辛努力。

3 ) 备选开局和另一个结局

灵魂暴风雪蓝光盘中另一个备选开局是阿图尔在小镇上下学的日常生活,非常惬意。路上碰到了两个士兵,他和他的同学把这两个人领回了家。

片长5分钟左右,这也交代了为什么德国人追到他家,走了以后出来两个士兵。

另一个结局是并没有像原片那样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的,而是阿图尔胜利归来,在拉脱维亚的旗帜下,他原先上学必经之路的那个小镇里,到处是胜利的旗帜,充满欢乐和歌舞。阿图尔找到了等他的姑娘,皆大欢喜的happy ending。

这个结局弱化了全片杯具的色彩,弃用很对。

4 ) 简述剧情与感触(内含剧透~慎入)

故事其实很简单,漂泊的少年,被拖入一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战争泥潭之中,母亲被德军打死,便与父亲与兄长一道投身沙俄阵营,被拉入漫天狼烟中。期间,父兄相继战死,少年也蜕变为士兵。而后沙俄变色,血色弥漫,少年为了不枉杀战友愤然出走,最终认清德俄的霸权本性,最终投身民族解放的运动之中,为民族独立与解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故事。

整部电影无论叙事和画面还是略显粗糙的,但是也可以看出导演是个很有想法的人,还是想致敬这些为大国博弈而白白牺牲的枉死冤魂、为民族解放而勇敢前进的民族良心。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气势有了,尤其是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更能从中感受一种悲哀(独立-被大国吞并,再独立就已经是九十年代的事儿了)。民族是什么?民族与民族国家?民族、尤其是中介民族在大国博弈中如何自处?是成为枪下亡魂还是成为大国伥鬼?抑或是借力打力、纵横捭阖并苟延残喘?所以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要远远大于其实际内容,一切都交给时间吧!但是要记得,要认识脚踏着的祖辈世世代代站立着的厚重土地,正视自己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昌盛文化。要正视自己的时而怯懦又时而勇敢的内心,要敢于回望黑白交参混沌互渗的历史,要能立足压力重重的现在,更需要有能力展望扑朔迷离的未来。

民族军之构成

主角产生幻觉的祷告

祷告2

终于下定决心开枪时 后续出现的友军人潮

丧服家属

终战挂花

5 ) 你所不知的历史

剧情不多说了,主要是来讲讲历史事件,通过剧情和历史来混合叙述,力求大家能看懂,也希望指正和补充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1914.8-1918.11,电影发生的时间1915-1919。1710年到1918年之间先后被沙皇和德国统治过,所以剧情里就会出现一会俄国一会德国的,让人捉摸不透。拉脱维亚是有自己的国家,但是实力弱小一直被统治。1915年男主当兵入伍。代表沙皇俄国打仗,一战本来就是几个土皇帝在互相打,俄国是跟德国和奥匈帝国在东线打,这个时候俄国内部矛盾突出,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皇俄国就退出了一战,也就是剧情里男主哥哥去世以后在营地拿传单的时候,因为沙皇退出了战争所以突然男主就回到了俄国。当时军队里出现了两派,一派是革命派(社会主义阵营)男主加入的,一派是反革命派(资本主义阵营),男主他们是准备去帮着俄罗斯打内战,但是他们是拉脱维亚人,一心想要自由,因为要枪毙战友导致男主叛逃,这个时间点是在1917-1918。后来1918年一战结束,拉脱维亚宣布独立,但是拉脱维亚现在有部分领土被德国占领,男主所处的地界归德国,这就是为什么男主正和媳妇种土豆时被德国征兵。男主欺骗德军,导致他去参加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联军,为什么说联军呢,电影里在报名时有个独眼龙跟男主说话,他是爱沙尼亚人,在圣诞之战炖大鹅有讲他的民族,爱沙尼亚人的军服肩章和男主他们的不一样。最后一段战役是1919年的采西斯战役,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一起打德国,最后男主活了下来受到了嘉奖,这一年男主21岁,已经在前线打了五年了,满脸沧桑,与初时参军的稚嫩完全两样。

有一个伏笔,男主父亲之前是参加过战争,之后死在一战。男主最后拿着奖章的时候他会知道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那一年他大概也是他父亲的年龄可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保家卫国。

四次枪伤,脖子一枪死亡之岛战役,腿一枪俄罗斯内战,胳膊一枪叛逃时,采西斯战役最后一枪

希望指正和补充。

战争残酷,切勿好战!

6 ) 《灵魂暴风雪》

这是一部拉脱维亚的战争片。看过之后思索一下,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编导的水平很高,摄影构图以及情节安排都有独特之处。从剧情上看,可以说是一部拉脱维亚的《静静的顿河》,尽管格局远不如肖洛霍夫。

影片的背景是一战时期。德国人侵入拉脱维亚。十七岁的拉图尔的母亲被德军杀死。他和哥哥、父亲为了报仇, 一起报名参军,是名副其实的“上阵父子兵”。在军营中,他经历了许多的苦难,也面对过多次的生死关头,他的父亲和哥哥相继阵亡,拉图尔自己也多次负伤。在这场战争中,他成了一个标准的军人,却阴错阳差的参加过沙俄的部队、红军的部队,还差点加入了德军的部队。因为不想执行枪毙逃兵的命令,他瞬间成了“叛徒”。最后以一个退伍老兵的身份,加入了拉脱维亚自己的军队,和一群枪都不会打的孩子们走向战场,参加了那场著名的采西斯战役。莫名其妙的成了英雄。

影片真实的描述了战场的惨烈。我想,不光是在拉脱维亚,在整个一战各个战场上,都是同样的场景。高高的堑壕,猪食一样的饭菜,与老鼠共眠,在风雪中挣扎。战壕中俩人正在聊天,一枪打来,身边的人就咽气了。冲锋时,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倒下,此时的感觉是,死去是正常和必然的,而活着倒成了中了彩的那个人。当他们与德军面对面厮杀时,他的对手是和他一样的年轻人,目光里同样是惶恐胆怯,同样是不知所措。谁能活下来,就看谁能更快的从这种迷茫中清醒过来,给对手一刺。这时候他们心中没有时间去想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为谁去死。因为它们从来也没有想过。就这样在浑浑噩噩中,无数的生命消逝了。

阿图尔的父亲是一个老兵。对待战争,与其说是去搏命,不如说是一项工作。他就是一个很认真很敬业的对待工作的员工。他认真的训练新兵,很敬业的带领士兵们去冲锋,很仔细的担任狙击手的任务,最后默默的被敌人杀死。实际上,士兵中的大多数也都是这样看待战争,没有人认为参战是为了祖国为了理想。我们所参与的只是一个危险系数很大的工作罢了。活下来是命大,死了就是工伤。阿图尔在负伤后在雪地上艰难的爬着,力图活下来。为了勉励自己,使自己崇高起来,他不断的叨叨:“致我们的兄弟和父亲,他们为了保卫祖国而死。”反复念诵的多少遍,也没有让自己激动和亢奋。在战后,举行了盛大的颁奖仪式,红男绿女衣裳华丽兴高采烈集中在广场上,主持人念着肉麻的颂词,将奖章颁给阿图尔。已经成熟的他,已经看透了死亡,看透了战争,也看透了政客们的虚伪。他并没有感动的涕泪双流,更没有莫名的兴奋,只是用冷漠和怜悯的目光注视着台下那个失去儿子的母亲。

在影片结尾的场景中,心力交瘁的阿图尔看见了同样憔悴的女友,他们拥抱了。阿图尔说:“我们回家吧。”这也是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

拉脱维亚是一个小国。民族复杂,信仰混乱。犹如一条小船,在几条巨轮中穿行。要想得到平安出海,只有靠舵手的智慧。要么组成一个同盟,如早年间它加入的汉萨同盟那样,以维护自己的安全。要么像以色列那样,所有的民众具有坚定的信仰,全国团结一心。然而可惜的是,它们的政客却像一群白痴,无理想无信念,经常如同一条狗,跟在主人后面狂吠。无端挑起事端。如这几年它们的行为便是如此。若如此下去早晚会被那些大船撞翻。倒霉的就是拉脱维亚的人民。或许这就是他们的宿命吧。

政客们想的是权力,大亨们想的是金钱,而人民付出的是生命和家园。这就是一战。

影片的情节安排很有意思。一开始,是阿图尔在一片祥和的街道上练习自行车,他的女友在后面扶着车。他们和所有人一样自由的欢笑。猛然间,一队军队走进了街道。带队的军官还算和善,捡起了女友的头巾,告诉她:“趁德国人还没来痛快玩吧。”接着是救护车疾驶而来,伤兵们被抬进医院。再下来,他们在田野上看见被炸弹炸死的马。接着,德军进村,杀死了阿图尔的母亲。我们强烈的意识到,战争来了,战争破坏了人们安定的生活,战争那么快就毁了人们的家园,夺去了亲人的生命。这种渐进式的描述,更真实,也更令人痛恨战争。也告诉我们,人民没有那么多高远的理想,也没有过多的奢求,他们只是要自己的家,要自己的安宁。

本人评分:6.5。

短评

既是一个男孩短暂的成年礼,也是一个民族绵长的悲剧史。而关于后者,原著作者本人的命运更是一个令人唏嘘的绝好注脚。但假如不够了解那段历史的话,就会损失太多的语境和观感。这恐怕是最大的观影门槛了。

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给波罗的海三国种草!好过分这电影都好爆了,枪枪打到人心里去。一个士兵代表了一群人一代代拉脱维亚、爱沙尼亚、 立陶宛人,为了追求独立而起来抗争,虽然表面上讲兄弟-父亲的名义,一代人出现一代人死亡,但其实讲的是母亲,讲的是波罗的海三国的女性救护、照顾男性,忍受被苏联人强奸,最后手拉手连城人链赢得国家独立。人家别人国家的主旋律都这么牛逼,这种主旋律应该多拍。电影彩蛋是木辛纳甘步枪,主人公的子孙就是后来电影《1944》和后来坚持战斗到1978年的森林兄弟以及独立后全民清除俄语和俄国痕迹的现今的波罗的海三国人民。

9分钟前
  • 您老朋友王狗熊
  • 力荐

在俄国统治下的拉脱维亚被德国侵略,拉脱维亚人和德军打仗,一战结束后独立,之后在二战时被苏联占领吞并。电影的配乐和音效很不错,画面干净。原著小说作者亚历山大斯·格林斯(Aleksandrs Grīns )生于1895年,在1941年死于苏联监狱的行刑队枪下。

13分钟前
  • 无机客
  • 推荐

真是毫無新意,無聊透頂。

16分钟前
  • 667DJP
  • 还行

影20407:波罗的海畔的历史夹缝求存,等你带我回家!

17分钟前
  • Timing
  • 还行

有家才有国。

21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SIFF2020~手持摄影机+低机位+大篇幅近景和特写,营造了逼真的战争场景,全程紧张无尿点。与其说展现战争历史,不如说是一个男孩的成人礼记录。关于战争过程我看的始终云里雾里,如果对那段历史比较了解的话应该更有感触吧。好难过好揪心,对于渺小的个体来说,哪有那么多宏大叙事啊,真的就是生存和死灭的区别。原世间每个角落皆可铸剑为犁。

25分钟前
  • 竹内狂音
  • 推荐

#siff2020# 2020年上影节第一部盲选,开场前一晚临时收的票,没想到IMDb跟letterboxd上评分都这么高,在我看来还挺规整的一部战争片吧,影像感还不错。海边的逆光柔和滤镜突出一种极度梦幻的不真实感,在一众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中更显悲凉。

2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男主所参加的是拉脱维亚步枪队(Latvian Riflemen) 从1915至1920年间将近4万人参军,历经不同政权势力的争夺,最终仍然选择为自己的家园土地而战。可以说男主的经历正是这4万人的缩影,历史洪流下小人物的命运总是可悲可叹。

33分钟前
  • 樂樂
  • 还行

家才是基础

34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拍的很不错,小国在两个大国间挣扎摇摆

38分钟前
  • 绿色阳光
  • 推荐

当他们与德军面对面厮杀时,他的对手是和他一样的年轻人,目光里同样是惶恐胆怯,同样是不知所措。谁能活下来,就看谁能更快的从这种迷茫中清醒过来,给对手一刺。这时候他们心中没有时间去想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为谁去死。因为它们从来也没有想过。就这样在浑浑噩噩中,无数的生命消逝了。

41分钟前
  • 等待戈多
  • 推荐

雾林行军逐个倒,战壕茫然厮杀,突袭不忍抹喉,树梢机枪死亡之夜,苏联革命撤增援,昔日战友行刑队,独立战争童子军手把手步枪教程;战争场面刻画挺好,但在复杂国际形势变化中,主角保持伟光正的人物塑造稍显囫囵吞枣,作为拉脱维亚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片那是很好,作为一般战争片而言还是粗糙了些

44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3.5 拉脱维亚爱国片,看到最后终于明白片名是什么意思:暴风雪中灵魂低语起誓,失去一切的同时找到了应当守护之物,瞬间起了一身鸡皮。看完就很想去了解拉脱维亚的历史。ps手持战斗场面很有fps感

47分钟前
  • 火中
  • 推荐

搜肠刮肚了半天,回忆了一下自己看过的所有战争影视剧。从春秋到三国再到战国,从温泉关到伯罗奔尼撒,从一战二战到韩战越战,从海湾到反恐,从北约华约到南联盟,好像、大概、可能华语的骄傲屈指可数,一部《我的团长我的团》,一部《高山下的花环》……一部《赛德克巴莱》

5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我为什么喜欢看中东欧国家的一二战故事,因为1920世纪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被边缘的;另外,相比清朝以前如此丰富的历史文献,近现代史禁忌颇多,反差之下,这样所谓的“小国”叙事多多益善。

54分钟前
  • 咖其蕯的徒弟
  • 推荐

作为一个不喜欢战争片的人,看前面的个人视角还是相当投入的,完全没有犯困,后面突然就爱国视角了,历史地理盲一脸懵逼。。

56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影片通过大量手持摄影,逼真的战场音效,以及神圣感的配乐,以一名小人物士兵的种种残酷战斗磨难和历练,展现了小国拉脱维亚在经历了德国、沙俄、苏俄等各方的战争摧残和利用后,最终选择独立,主人公的成人礼,也是拉脱维亚的成人礼。片尾文字说明,同名原著小说以作者亲身经历著成,Sov时期遭禁,作者被射杀。

57分钟前
  • 冬木
  • 力荐

SIFF打卡,随便抢的一张票,没想到如此精彩,战争场面非常震撼,几次枪响都被吓到了,片尾的照片也很棒

59分钟前
  • 一筒
  • 推荐

3.4分。拉脱维亚的民族战争史,算是这个小国制作的A级片了。看多了国产战争片,再看看这部别国的主旋律电影,算是一种对比。你能看到这些人数不多的民族想要独立的艰难和尴尬,他们一次次地想要摆脱别的国家的统治,却总会在历史大势的催逼下,被迫选择站队,这是一种我们不曾经历过,或者说,在民族记忆中没有过的痛感。而在战争场面的塑造上,本片较为写实,采用了不少无配乐下的纪实镜头。火线间的震颤发抖,战壕里的生死未知,雪地里的子弹横飞,都令我们在观看时如置战场。

1小时前
  • 鲜有废客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