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翻浆
深田晃司真是对话能手~两小时看似全是日常闲笔,然而针脚细密中又时时反挑出来,这种用力,也可以说是温柔中的针尖对麦芒。 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曾说,释义的目的是树立一个“意义”的影子世界,这样看来,试图挖掘原作“伴随暗示”的行为似乎造出的只是并不必然的摹本。然而《河畔的朔子》真的足够优秀,它好像一直在传递一种连贯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的、对照的碎片最后像万花筒中的影像一样连缀起来,拼成了不可思议的图像。到现在我也还没看懂《河畔的朔子》,好像不断地回溯那些疑虑的细节却越来越不懂了,然而它真正启发人去开启它的“有趣”,即使这样审美可能是徒劳。
1.藤壶
火曜日的对话非常动人,敏江阿姨形容蒙娜丽莎前面的人群怎样壮观:“就比如,把海边的石头翻过来的话,上面沾满了藤壶,就是那种感觉。”接着作了更深的着色:“只有那一处像围着偶像明星似的,人都挤在那儿,完全看不见画。”
海希江给出的回应使得这段对话微妙起来。回应着的海希江好像不是自己,整场对话更像是敏江阿姨的内心复调,海希江的重要在于她能问出敏江不便自我称赞的话。 然而这场对话唯一不对劲之处在于开头,敏江突兀地感叹道:“还真是壮观啊。”海希江不经意地追问一句:“蒙娜丽莎吗?”敏江阿姨后面还有一段台词:“但是,蒙娜丽莎旁边也有其他的画,那些画都没有人去看,落差特别大,明明都是画,看的我都有点伤心了。”旋即笑着对海希江眨了眨眼睛,神情轻快。
这是小镇的“藤壶”之一敏江阿姨的第一次亮相,其后的两次隐没到到访邻居的群像中去。小镇的邻居们其实是整个微型舞台密实的底调,在这里流言发酵,看客们像藤壶一样兴奋地扑在每一种新事物上。邻居们的另两次谈话分别热络地对新来的大学老师表示满意,又不屑地责备了“混混”兔吉先生和从福岛来到这里“避难”的孝史。 值得注意的是,全程兴趣寥寥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的朔子,唯一的搭话是:“我讨厌藤壶。”
2.黑节剪秋罗
戏中戏嵌入一个小说故事:主人公的弟弟在印度尼西亚屠杀事件中遇害,每夜变成幽灵出现摘下黑节剪秋罗吃下。和这个故事对应的情节是朔子跟海希江去山脚找黑节剪秋罗那天,朔子问:“你不吃吗?”,见海希江诧异,补充说:“幽灵不是吃吗?”
吃下黑节剪秋罗的海希江,和死去后久久徘徊人间的幽灵,在朔子对海希江“为什么想要研究东南亚”的提问中好像发酵出某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西方视角对殖民地人民倾注同情的主权形象就像是徘徊在第三世界苦难经历上空暧昧的幽灵,朔子的问题提出的其实是:这种“主场式”的感同身受为什么不用在你的身份真正所在的地方,作为一个局外人、一个“他者”,你试图接近的东西真的被你的研究对象所需要吗?
3.刨冰
辰子的话:“刨冰的各种糖浆味道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上的颜色不一样,闭上眼睛吃的话完全一个味道。尝到不同的味道,据说是大脑产生的错觉。”觉得是对于电影中人际关系一针见血的概括。
4.无地
孝史在中央公园第一次遇见短发女初中生,女孩在秋千旁边被另两个孩子欺负,孝史急于赴“约会”匆忙走掉了,随后挫败地发现自己抱有好感的女生并不是想要与他交往,而是利用他福岛核电受害者的身份消费他的苦难。
影片前述提到朔子和孝史均有过被同学取笑的经历,中央公园的初中生也因为总被别人抢钱而最终想到去当援交少女。第二次遇到初中生,孝史帮助了她,因为忍受不了爱情旅馆对未成年少女惊人的冷漠气愤地决定离家出走,和朔子两人靠着草地边的篱笆睡了一晚,天亮了又决定回去跟叔叔道歉。其实朔子和孝史都不是心血来潮就会真正离家出走的人,这点在朔子刚认识孝史时说他和叔叔看起来关系很好,孝史语气平和地反问一句“是吗”,以及朔子也很懂得在大人间充满性暗示的场合保持沉默这些地方就可见一斑了。
两人离家出走那天回家的路上,铁轨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列举了许多国家的名字,然而能想到的“远方”根本都不是“远方”,孝史顿了一会儿,有一瞬间我觉得导演都不忍心拍他们的脸于是拍了近处的铁轨和草皮,孝史平静地说:“哪里都是一样的。” 孝史曾说“在下是抛弃故乡的人”,然而在这里又被小镇的人们视为“避难者”,一个投机地享用着并不属于自己的阳光空气水的他者。 影片最后画面定格在月台上一个穿白衬衫、西裤的模糊人影上——朔子走的那天兔吉、海希江和辰子都去送她,孝史却不在。
《影的告别》中有一句是:“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小镇的青年们仍葆有不愿与周遭的曲意逢迎同流合污的觉悟,然而这种觉悟正是成年人戴着温情脉脉的伪善面具所竭力祓除的。片名《河畔的朔子》,朔子真正去河畔只有两次,一次是和海希江一起去看黑节剪秋罗,一次是去河畔拿落在树枝上披肩,其他时候出现的都是海水。真正严格地称之为“河畔的”朔子的那天,朔子穿了红色连衣裙,和黑节剪秋罗一样的颜色,也是和小酒馆气球一样的颜色。徘徊于人间迟迟不肯散去的幽灵与小镇身份暧昧、进退失据的青年们,这种对此岸现实近乎“无意味”的执著,是很有些西西弗斯意味的。
5.气球
孝史和朔子两个人在小酒馆,遇到一位骨瘦如柴的表演艺人,神情凝重,攥着一个红气球,像是从腹中长出的红色瘤块一样,用了很大力气去戳它终究也没有破。那人好像顿悟了什么,像生长的树枝那样举起气球起舞。邻桌的一位年愈不惑的客人早已泪流满面了。
我们被身上负重的东西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些沉重的易碎物啊。
礼物:辰子母亲是谁
辰子曾说要送给朔子秘密的礼物,在朔子走的那天给她照片时说是妈妈的遗物,然而照片上却没有辰子的母亲(分别是朔子、孝史、辰子,朔子母亲、孝史母亲、辰子父亲和水帆),辰子解释说妈妈这种时候一般都是拍照片的人。影片开始时,海希江曾介绍兔吉说是姐姐的前男友,然而随着情节发展,真正在过去与兔吉有感情关系的并不是水帆而是海希江。海希江曾与兔吉发展到几乎谈婚论嫁的地步,即便水帆也与兔吉有过什么,这里提兔吉是姐姐前男友按常理来说是会很尴尬的。朔子与海希江两人去海边散步,海希江提到朔子小时候和母亲一起来过这里一次(应该是拍照片那次),因此拍照片那段时间海希江也回到小镇了,然而照片中有水帆却没有海希江。朔子和孝史出走那天海希江和兔吉一起等他们回来,海希江问兔吉辰子可爱吗,要兔吉好好照顾她,“总之生下来了”。朔子上了新干线后又取出照片来看,最后夹在一本教辅书中,书名给了特写《伦理问题集》。
2 ) あります
大概是很久之前看了河畔的朔子,当时对二阶只是普通的无感,电影所记得的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女在炎夏里骑着脚踏车无聊的转悠着。
第二遍找来重看,是因为二阶已经是我最喜欢的演员,想起电影所带有的感觉和气息,产生了一种很着迷的感觉。
第二遍看时,发现电影情节还是记住了些。原本电影前段是不喜欢辰子的,觉得她是晦暗的人,和单纯的朔子一相比,心思也更重了。可是看到结尾处,她在路边招手,送给朔子一张她们小时候的照片时,那一刻又觉得:辰子不论怎么样,就算再怎么样,其实也是个可爱的女孩子啊。
海希江阿姨应该是很多人幻想中的生活的样子吧,是个美人,做着翻译和研究的工作,偶尔来到乡间生活,也去国外住过。孝史说的伪善难道就没有一点羡慕吗?
电影里那场唯一胆颤的戏,辰子和辰子的父亲,海希江阿姨和朔子,还有那位老师,朔子只是坐在旁边吃着草莓蛋糕。
在海边散步的时候,朔子问海希江阿姨和兔吉叔叔的关系,她回答说“秘密”。所以末尾时海希江阿姨问朔子想好将来做什么了吗,朔子也回答“秘密”。
只是秘密对秘密,朔子其实也还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吧,这样的事情哪有那么容易就想到呢。只是再回去补习学校时,已经不再像来时那样低落,对未来又有了信心。
关于朔子和孝史,这样淡又有点什么,也许是最好的感情了。这样走时也不用告别,也不会悲伤,而是认识你真好的感觉。
而对于也许看到了大人的秘密的朔子,她不是会偏离正常生活轨迹的人,未来也不会成为有那样秘密的大人。即便知晓了体面生活下隐藏些许的污垢,也会能够体谅和理解,嘛,那样的事情,发生了也很正常,也不会影响了什么呀。
朔子是在能很正常的生活里却能够包容偶尔偏离轨迹的人们的人。我觉得这样子的人是能够看透无聊同时能忍受无聊的人吧。
3 ) 盛夏青春告别
在花园里读拜伦的少女,躲在暮色角落写情书的少年,那是童年假期的最后一天:还是孩子的继续让烂漫蔓延;有的似是而非的想抓住心头的小鹿,却又羞涩的不知从何下手;还有些被情感的刺刺中,说不出的苦涩梗咽在唇齿。
我更喜欢,也更怀念朔子站在河边赤足玩水的镜头,远处是鼓噪的蝉声,心仪男生的注视,阿姨和前度小心翼翼回避着旧疮疤的聊天,这些都太遥远。一圈又一圈从脚踝荡漾开的涟漪里,是少女透明的心事。如同自己初中结束的那个夏天,如同那年夏天最静的海。晃眼的日光洒在朔子布满细密汗珠颈项的弧度上,慵懒的笑容从嘴角慢慢绽放,一切都美好得心醉。
他和她的秘密,她和他的秘密,他的秘密,她的秘密...湘南海边的沙滩上埋着数不清的宝匣,无意中得到的钥匙,原来开启的是他人的秘密。并不是每一个潘多拉都耀眼炫目,大人世界的自私虚伪,面具下赤裸的狰狞,惊鸿一瞥,也如窜起的烈焰般会灼伤容颜。
那么,青春就如阳光般透明纯白嘛?
被欺凌勒索后去色情酒店做援交的初中生、仰慕的大学教授原来只是贪婪想吞噬自己青春肉体的女孩、为了反核示威刻意利用自己美色接近福岛受害家庭成员的少女,主动与被动之间,只顾着在河边玩耍的快乐,却没有看到被搅动的沙砾和污泥浑浊了清水。她们用自己都没察觉的方式,或早或迟的完成了告别青春的祭典。
人生,本来就是在时间的流逝中不知不觉的失去和遗忘。
一次短暂的青春叛逃,酒精麻醉下,在酒吧里表演的默剧艺人只剩下朦胧的轮廓,中年男子脸上滑落的泪痕却无比清晰,世界上实在有太多不安和不解。在铁路旁的草丛中醒来,拂去裸露肌肤上的露珠,踏着碎石子归家。分叉路口上,她在他面颊上轻轻的一吻,日记里的虫,听到身上厚厚的茧发出破裂的声响,会是蝴蝶嘛?她在无声告别,把开始留在他易碎的心上。
车厢里朔子的侧影中,满是麦子般金黄色的阳光。微微翘起的嘴角,笑意中,是和自己青春私奔的幸福味道,那么淡然,那么静默,在告别中成长。
4 ) 蓝绿色背影
昨天中午看了一半,午休时做了个梦,梦里我在看这部电影而且看完了,结束那一幕是朔子的蓝绿色背影渐渐走远。不知道电影里是什么样子的结束啊。挺喜欢这种淡淡的,好像什么重要的事情都没讲的电影。
果然,结尾就是朔子穿着来时的蓝绿色衣服走远。
来的时候带着考试失利的愁绪,走的时候带着别人不堪的情感;自己的不顺利,反倒没有那么坏啊。这样,就说明朔子长大了一些吧。
喜欢这种像日常纪录片一样的电影。因为这些人物这些故事都可以反映在周边人的身上。如果我早几年看这部电影,那么不用费尽心思去想,我也能隐约明白,人是很放肆的动物哦。
不过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我喜欢更为强烈的情感表达。我觉得海希江阿姨没有表现出来对兔吉叔或者老师的爱或不爱,但开头借邻居的嘴说了句“水帆总是找兔吉先生帮忙”,能想象出水帆和兔吉的关系一定有异样。海希江阿姨如果不表现的这么冷淡的话,对朔子的震撼会更大,顺便对辰子也带来惊吓,这时候孝史可以表现出“嘛,果然这么回事”的感觉,邻居们再说几句刺耳的话,老师和阿姨开展一些激烈的争吵,那么电影一定很精彩。也就不会显得这么沉闷吧。
总之这类平淡电影是有意义的,也是耐看的,但是我喜欢更为强烈的平淡。
5 ) 恬静美好下的丑恶
一个最正常不过的夏天,普普通通的少女朔子高考失利来到海边的一个小地方放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恬静美好,朔子虽然高考失利,对人生前景也略迷茫,但看着心情还不错,这应该是个舒适宜人的海边假期。慢慢得,依然日式舒心的环境,同样的一群人,但每个人的生活和人生仿佛都跟看上去的不一样,朔子懵懵懂懂,迷茫变成了疑惑,为什么大家都过得奇奇怪怪的,但都表现得很正常呢,仿佛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漂亮文艺范的阿姨跟n个怪蜀黍关系暧昧,一本正经的大学教授家有妻儿还跟阿姨不三不四外加调戏学生,商务酒店外表下的情侣酒店,为了框别人不惜牺牲色相的大学生,听着卡通歌都能笑的初中生却在援交。各种各样的冲突却宁静平和的流淌着,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该过得日子还得过,朔子怪异又自然的假期结束了,她得回去复读了~~~~我默默得希望朔子的将来不会也跟这些冲突中的主角一样,希望她能过得真心恬静美好。
6 ) 河畔朔子的伦理问题集
火车移动,横过房屋,横过丛木。昏睡中,「到了,朔子」。这是电影的开篇,就像所有的开始,就像人的成长,我们都是糊里糊涂来到世上,混混噩噩寻找方向。
朔子,18岁,高三毕业,没考上任何一间大学,对未来一无所知,没有想做的事。家人目见跟主流大众的路偏差了,会说上几句。这种关心在当事人听来就是烦心,逃避是必然的选择。朔子跟着海希江阿姨逃到临海乡下,弹琴丶海滩玩水丶听人闲聊丶踩单车,做甚麽都可以,除了读书温习。毕竟也读了至少十二年的课本,结果换来失败的下场丶空荡的人生。继续读下去有甚麽意义?说来也奇怪,成绩差的人不喜欢读书,成绩好的人也不喜欢读书,如朔子口中那个逃课的同学。人,要做甚麽好?
水帆阿姨,做陶艺的,喜欢旅游。
海希江阿姨,日本人,研究外国的历史丶文化。
邻居敏江,没有职业,闲时旅游丶闲时画画丶闲时找友人谈天说地。
辰子,大学生,在餐厅做兼职,喜欢文学,曾经自费出诗集。
兔吉先生,情趣酒店经理,非法经营,努力赚钱供女儿上大学。
孝史,年纪跟朔子相若,没有读书出来工作。
西田郁夫,大学老师,高尚职业,有妻儿,但跟海希江阿姨的关系暧昧,会挑逗自己的女学生。
人,生活,总需要做点事,像这样才有意义。但做的事未必叫自己喜欢,有时自己作贱,有时逼不得已。作贱还是逼不得已,离不开跟他者的互动。人,与人的相处,是生活的面相,可以产出自由快乐,可以产出难过悲伤。其中的运作,引起了朔子的兴趣。
海希江阿姨的生活,朔子不明白,包括她跟自己母亲的关系丶跟西田的关系和跟兔吉先生的关系。她跟朔子母亲没有血缘关系,但她们的名字叫法一样,同年级读过同一班,而阿姨比母亲漂亮,为朔子母亲带来过烦恼。西田有妻儿,为甚麽还跟他一起?她曾经跟兔吉先生相恋,为甚麽第一天介绍兔吉先生的时候只说他是水帆阿姨的前男朋友,没有说也是她的前男朋友?那次找花的那条分岔路,她跟兔吉先生的路明明较短,为甚麽却花更长的时间才到达?
为甚麽邻居敏江无所事事就周围跟人说三道四?为甚麽辰子不喜欢努力赚钱供自己读大学的父亲?为甚麽拥有高学历的西田那样厚颜无耻?为甚麽兔吉先生会容忍喜欢过的人做人情妇?
大人的事情好像都不可理喻。孝史都不明白兔吉叔叔为何纵容权贵,VIP跟初中生发生性关系也无动於衷,还一如既往为他播歌助威。孝史和朔子都离家出走,是对於成人世界的看不过眼吗?咖啡室的那个气球表演,为甚麽那个大人会流泪?
大人对於自己的事情,自己可能也不好说。孝史丶朔子离家出走的那天,海希江和兔吉独处的时间,像有很多话要说,最後却只有寥寥数句。人,越大,是否都越喜欢把事情深埋?然後给它一个「秘密」的名称。
通过观察人和人的相处,朔子对於自己的将来有了点眉目。或者每一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像刨冰各种糖浆的味道,不论浇上草莓还是蜜糖,闭上眼吃味道都是一样。不同,只是大脑产生的错觉。
朔子是喜欢孝史的。当她见到他跟女同学约会,就到海边忘我地跑步;当听到他第二天又跟女同学约会,她就转身背向他点烟花。离家出走完回家,她给喜欢的人轻轻一吻。
人,是一种有趣的东西。河畔的朔子,涉水未深,带着有点清晰的头脑回去,不知会否从事研究“人”的工作。火车移动,书本合上。
7 ) 河畔的朔子:生活,融入或者旁观
首先音乐好评,整部电影的精髓在于酒吧的哑剧表演!
电影有很多隐藏的细节,但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应该就是对于生活的融入还是旁观的选择。
海希江,水帆,大龄未婚,可能与兔吉都有旧情,都没有结果,两姐妹都热衷于研究外国文化,闲时旅居国外,回国还是做着喜欢的研究,两姐妹都不缺追随者,都是自由主义者,就像酒吧里的表演者刚吹出气球时镇定,从容的观察姿态...
兔吉为了女儿上大学做着不光彩的生意,女儿因为母亲的离世不得不与父亲结下解不开的结,美术老师有了家庭还与海希江保持关系,朔子的母亲因为同名的姐妹比她漂亮而不自在,兔吉的前妻....朔子和孝史都因为家庭的问题的投入到更复杂的成人世界......(生日聚会上,四个人带着面具笑谈,朔子看在眼里,渐渐的,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大概的方向)......这些人都是生活的融入者,就像酒吧里的表演者手里的气球从一开始的轻盈变得万分沉重,想挣脱,又逃不开,是自己融入生活后,却发现生活不像刚开始看起来那么美好了...
这时,表演者似乎取出什么,犹豫后吃了下去,轻松多了,张开双臂自由翱翔着,气球在他手上也变得轻盈,想要驾驭生活,只有吃下生活的苦果,承受生命的重量,才能与生活共生....一旁的中年男子看懂了....
8 ) 18岁的夏天
孝史的秘密
海边小镇是一个藏不住秘密的地方,也是一个窥探别人的好地方,每个人心里那点小秘密在这种小镇都显得无所遁形。
龟田孝史和家人分离,从福岛逃来投靠他的叔叔,可是没上多久课就休学去了他叔叔龟田兔吉上班的酒店打工。用朔子的话来说就是,「我就是个书呆子,从来没打过工……但是我这个书呆子却没考上一所大学。」也许最初朔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喜欢上孝史的吧。
孝史本身腼腆,不善与女生交往,更加谈不上有何敏感细腻的心思,所以迟迟无法发现朔子对他的心意。直到朔子目睹了孝史的秘密在众人面前曝光而崩溃以后,两人才总算走得更近一步。
孝史有着单纯少年特有的正义感,情绪失控后因为看不惯社会上的黑暗面和叔叔大吵一架离去。
兔吉大叔的情史
兔吉在小镇上生活了一辈子,年轻的时候跟水帆或者海希江谈过恋爱,又或者跟她们两人都谈过恋爱,毕竟时间太久的流言想从朔子和孝史那里准确地获得并不太容易。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误打误撞地却跟辰子的母亲在一起了,并有了辰子。
年轻的兔吉不务正业,捣鼓这样捣鼓那样,还贩卖过成人玩具(这一点非常地不能被女儿辰子所接受),欠下一屁股债,老婆也因此一病不起,离开人世。正因为如此,辰子和兔吉之间一直都有解不开的结,所以辰子才会说,「我爸那里的钱我尽量都拿走,然后尽情浪费」。
辰子的母亲去世以后,为了送女儿读大学,就开始认真工作,去了朋友经营的酒店。可是不巧的是,兔吉他们酒店是一家爱情酒店,用兔吉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直待在……那里……弄些见不得人的……总看别人满面春风地进来,做了某些事又走了」。因为在女儿的学校附近,违反了风俗法,只好伪装起来。可是这种事情,不言自明,自然是人尽皆知。辰子她们学校里的海报才会说,「打倒伪装酒店」,这一次,父女两人又一次站在了对立面。
成为海希江一样的女人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前段时间跟我聊到法国的影片《她》(2016)中,于佩尔饰演的那个女性,她认为那就是未来女性的生活状态。她说现在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女性都活成她那样,一个不需要依靠别人,做事雷厉风行,我行我素,独立自主的女性。海希江和她的姐姐水帆大概也是这样的人,她们两个都是研究东南亚文化的学者,40多岁了还未婚,不必依附男人生活,过着我朋友口中的现代女性的生活。
水帆要去荷兰旅居2年,而海希江正好在翻译一本印度尼西亚的小说,于是她就带着外甥女朔子来到了水帆海边的屋子里生活一段时间。想必像海希江阿姨这种美丽聪明,又乐观积极的长辈就是朔子心目中所渴望成为的形象。
海希江带着朔子去河边散步,准备去找一种她翻译的小说里面有的花,刚好遇到兔吉和他的侄子孝史骑着脚踏车经过,于是兔吉载着海希江,孝史载着朔子就出发了。在一个岔路口,兔吉和孝史产生了分歧,两人都坚持认为自己选的路最近。兔吉问孝史,「小子,你在这边住了几年了?」「1年多,」孝史回答道,「我可是46年了啊!」兔吉斩钉截铁地道。这场两代人之间的对决以年轻人的获胜而告终。
色大叔西田郁夫
大学教授西田应邀来讲课,其实他主要目的是来看他的情人海希江。西田本身有老婆小孩,所以我想海希江也只是单纯地和他保持肉体上的关系,这一点和于佩尔在《她》中饰演的角色一致。
或许西田在学术上有一点点小成就,一次辰子在海边遇到西田,一下子就能把他认出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辰子还算是西田的小迷妹。他们两个在海滩相遇这一幕简直像极了洪常秀的电影,和洪常秀电影里的那些渣男一样,一望便知,西田看着辰子的时候,肯定是满脑子想睡她的念头。
在一次辰子听完他讲课以后,西田借机送辰子回家,有一搭没一搭地跟辰子瞎聊,最后提出愿意付钱给辰子同她睡觉。也许西田直接利用辰子对他的仰慕还可以把辰子骗上床,但是他选择了一种自己认为更加「成人化」的做法,这样反而导致辰子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后来在辰子的生日聚会上面,兔吉聊到在大学教书一定睡过女学生之类的吧,西田听到这样的话题自然尴尬不已,再加上想到被辰子拒绝的窘境而恼羞成怒,反而被辰子打了一巴掌大骂他做「色大叔」。
像西田这样的角色,如果直接放进洪常秀的电影里面都可以说是毫无违和感,其实这样的「色大叔」,有时候也没那么让人深恶痛绝。
河畔的朔子
海希江:「『朔子』是个好名字呢。」
朔子:「真的吗?老被人说不会念。」
海希江:「不过这样反而能给人留下印象。」
海希江和朔子在海边有了这样的对话,朔子高考失利,正好趁着夏天跟海希江阿姨来海边散心。记得我小时候(现在也是),就特别不喜欢跟长辈在一起,会觉得不自在,也许是因为我没有遇到这么有趣的大人吧。
无所事事的朔子遇到了年纪相仿的孝史,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些亲近之情,只是她自己也没法确定这是不是喜欢。一次普通的约会中,因为另一个女生,朔子主动走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犹豫不决和不够勇敢,爱情在两个迟钝的人身上迟迟没有产生火花。直到后来孝史崩溃以后,也许是女人身上天生的母性激发出了朔子的感情,她才会陪孝史私奔,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这也是朔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出离。
朔子又去了一次河边,她问海希江,「第二天我一个人也去试了,但是你们走的道比我们要短很多呢,为什么还走了那么久呢?」海希江却说这是秘密。
夏天即将告一段落,朔子也该回到东京开始新的生活,海希江问她对自己的未来考虑得如何了,朔子回她以一个秘密。东京也许会有截然不同的新生活在等着朔子,也可能她以后会像她妈妈一样再也不回来这海边的小镇,也许兔吉大叔,辰子,西田,甚至孝史都会成为这个夏天特有的回忆。成长是一个无可奈何的过程,希望朔子以后也能成为一个有趣的大人。
属于朔子的18岁的夏天结束了,小镇的秘密就让它留在小镇里,谁也别带走。夏天还会来,18岁的夏天却不会再来,我仍然还记得那笑脸,曾在当天我们流浪到夏天。夏天的雨,会有风记得。夏天的你,会有我记得。
难得二阶堂富美演这么一个邻家妹妹一样亲切的落榜女生,太美了,湘南的夏日沙滩绵长,日头慵懒,太阳底下的少男少女,在成人世界早早洞悉一些难以名状的情愫;日记体故事,4:3的复古画面比例,偏灰的色调,像是看一部80年代的类似相米慎二的电影,糊里糊涂一个假期就过去了。
早上看到萨特离世35周年,晚上就看完了这个,真是“他人即地狱”的最好解释
所谓假期,就像是让复杂的人生叹一口气。
闲散碎碎念的夏天,若有若无的心动,隐约悸动的往事,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闲扯着也挺好,生活就是由这么多无法触及真正真相的片断组成的啊;河畔的朔子果然好美。
少年活的像中年,中年活的像孩子,艹
有空的话,一起离家出走吗?被人可怜的样子,让人可怜。会让人流泪的哑剧。你觉得自己的事情自己最了解吗?
河畔的洪尚秀
宁静休闲,干净明媚,日式田园风。有本真的朴实,也有深层次生活感悟。人与人间的际遇,悄无声息又隐隐相连。电影留白如同二阶堂富美说的“秘密”,优美的海滨小镇呈现,都是特别有味道的地方。
散。
1.观赏影片如同置身于青春之中,过程中难免有时候会感到乏味,等到快结束的时候却百般不舍;2.落入惊慌,对世界一无所知,对自己的未来也一无所知;3.一场漫无目的朝着“远方”出发的离家出走;4.绿树浸染了河面,一抹红裙打扰了河畔,却融入了夏日的绿意。
蛮喜欢这样安静的、简单的、暧昧的、日常的同时又有点小趣味、小情绪、小清新影片。女主角二阶堂富美很有邻家女孩范,但身材、样貌都有点平庸,反而是演阿姨的鹤田真由魅力四射,是我眼中继天海祐希之后最有御姐范的女星——貌似暴露我在某种程度上算个御姐控的私人癖好了。
看着电影不能只被表面欺骗 汗涔涔的夏天扑着海风骑着单车踩着热沙 看似宁静美好的小地方 却簇拥着很多让人伤神的人与事:龟田叔叔到底和阿姨还是妈妈有过感情 木讷的孝史到底喜不喜欢自己 那个突然到访的老师和辰子和阿姨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在看似平凡的背后又掩盖不住的善恶美丑仁义道德挑战线。啊!明明这是傍海小镇 为什么要叫“河畔的朔子” 大概是繁杂心事太多 内心浩瀚不了吧。
遇见挫折,随之而来的是恍恍惚惚,未知未觉的感觉,无法很好感受到自我的形状。即使这样,却可以依稀体会到他人思绪的流动,夏天就这样结束了。。。
3.5星。真实生活的再现,最大的缺点是太长了。想起一句话:我们终将变成我们讨厌的大人。
7.0 夏天电影TOP5,对这样的佳片怎能没有好感~简洁的表述方式流露出好些美妙的无意识,如同踏足过后的涟漪,引出的遐想教人不由得忘记架构的复杂性。
那年夏天在宁静的湖畔慢慢悠悠静水流深
小弟还能再木讷一点儿吗......
二阶堂颜值身材第一片,主要是风景也好配上淡淡的剧情。夏天的河畔真他妈是个好地方。
河畔的侯麦还是河畔的洪尚秀,浓郁的香港电视剧画面质感
若干年后的一段废弃铁轨上,男孩和女孩各在轨道的一端走着。男孩说,想起一部老的日本电影,说的是两人结伴私奔要去远方,原因忘了。只记得男孩想去亲女孩,结果没亲成天就亮了。还有切歌和抱着红气球表演,有中年大叔看哭了,我却没看懂。女孩问,那他们为什么要私奔呢?男孩答,我忘了啊,我也没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