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最早版的【妈妈再爱我一次】
这是一部默片,但是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特别有人情味。欣赏完了才发现,导演是成濑已经是质量的保证、而且编剧还是大名鼎鼎的野田高梧、这位可是后来和小津导演合作出不少名作的编剧啊,难怪影片的故事如此流畅和真情。能在1932年拍出这样高质量的默片,不简单。 母子之情是否存系于血缘关系、或者说是否存在基因之间的情感上的天然亲近,这部影片是提出了质疑。孩子做成长期间、0~5岁之间亲生母亲的缺失是后来无法弥补的,那么突然出现的生母要夺回孩子的抚养权、由此引发的继母与孩子之间的分别和痛苦、就特别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影片中塑造的继母形象、集合了导演和编剧心目中日本传统女性的优点——勤劳、诚实、承受、奉献和服从,她们是日本人心目中永远的可以治愈的一种情感寄托,不过这种寄托也是跨越国界和种族的。 在本片之后持续以相似话题出现的电影,都逃不过母子生离死别的泪点——亲生的或者非亲生的,而且在国家和民族在某种特殊时期就特别会有这样的影片。
2 ) 既生小津,何生成濑(1)
这个题目的问题在于,在句式这种高级的东西中,小津=周瑜而成濑=诸葛,似乎现实中反过来的,小津大约是日本电影第一巨匠,就算他是第二巨匠的话,第一也是沟口健二而不是黑泽明(比如Paul Wileman列举时候的顺序)。成濑则一直屈居第四巨匠。系统看过小津之后再去看成濑,发现不少可商榷的问题。
1、小津的默片是被高估了的,或者说是严重被高估了的。只需要比较一下这张碟里的两部片子就能看出来。《小人物加油吧》与《我出生了,但……》相比,同样是拼爹的故事,成濑的视听语言现代化程度远远高过小津。小津大约算是性格导演,票房口碑俱佳,风格又十分统一(尽管全看了之后发现这也是个神话)。《我出生了,但……》被视为小津默片的最高成就,但对比之下绝对相形见绌。
不过以成濑那么多的镜头和那么快的剪辑,观众会眼花吧。
2、再比较一下《不是血亲》与《开心地走吧》的开场戏,两场内容完全一样的戏,小津用了10分钟,成濑用了两分半。不是说短了就是好,而是从分镜、调度到剪辑,成濑高出太多。当然《不是血亲》在后,有进步也是正常的。
小津是到了有声片才真正NB起来的,《独生子》、《父亲在世时》到后来的几部无上经典,我一直觉得小津最好的片子是《麦秋》、《东京物语》、《晚春》。当然这里面有个东西叫小津神话,对于以上三部片子,小津的缓慢和刻板是非常合适的符合内容的形式。成濑片中语速比小津快,煽情比小津用力太多。《不是血亲》里推拉镜头都用滥了。当然这是个很有趣的电影史问题,我只想说在小津的风格被激赏的时候(主要是他的粉丝和评论者都大大地有名),这边还有些学者在讨论所谓的“成濑机位”和“成濑调子”。多看几部之后再写。
当年还在松竹的时候,成濑一直排在小津和清水宏之后,后来成濑跳槽。有声片时期以《母亲》获得极高的国际声誉,但是日后小津名声渐隆,成濑反倒需要在DVD时代被重新发现了。我自然是热爱小津的,但成濑也是值得仔细做一做的大师,巨匠二字绝不是虚名。
Eclipse #26: Silent Naruse | 一個「正統的」美國的日本,在日本的日本面前終於無能為力。成瀨以相當善良的方式處理了文化衝突的隱喻。推鏡頭強烈,配樂恰切,岡譲司與筑波雪子可謂典型的日本美。
成濑早期的作品确实要比小津成熟的多。这部作品简直是推拉摇移升降的教科书,镜头数之多实在眼花缭乱,转场、人物出场设计都体现成濑对电影创作成熟的一面。但是流俗的剧情和有些过火的剪辑影响了观感。
1932年青年导演的叙事蒙太奇,师法好莱坞,却秉承自身独特视角,对女性群像式的描摹,态度值得玩味。东方人天生对血缘认同的敏感度提升到社会认同的级别,后妈是驱动式行动元,亲妈反而是反动式行动元,帮助式行动元是老者与幼童,而家中男性则直接被隐去,故交的作用也仅此是穿针引线。女人拯救男人。
好花哨的镜头语言,但剧本太弱了,这个生母VS养母的困境里该有的冲突全都没出来,一切好和坏都简单如儿戏。(以为日下部那里会有个catch结果也没有)
成濑巳喜男的女性视角。传统的日本女性与西式日本女性对立,亲情很感人,有几个推镜头用得很对味
对于日本影人在1930年代能出产质量如此之高的默片表示佩服佩服
78.57
影片讲的是一个年轻女人在好莱坞成名后衣锦还乡,开始寻找之前她留下的女儿。她的哥哥是个强盗,帮助她威胁前夫和婆婆,女明星成功地从女儿爱的继母那里夺回了她。然而最后,女明星向女儿的爱妥协了,她把女儿还给了一直照顾有加的继母,独自回到了美国。这个亲生母亲也很苦逼的。
2011/05/21
成濑你是推上瘾了么。平庸
早期成濑的风格很西式。很有意思的故事,能解读出很多含义,尤其是祖母这个人物。
真细致啊,两个母亲的心理转变,剪辑的处理。虽然故事其实没什么,俗透了,但是成濑处理地真好。
故事姑且不论,四个主要角色的面孔有种标本的感觉。正好代表几种日系演员的风格。
成濑默片里最好的一部,故事就那样吧,但叙事表情难得的完整自然,倒是凸显出成濑技法上的厉害之处来。配乐十分动听。
选取了战前日本电影里经典的摩登女郎与传统妻子对立的情节剧模式,但成濑巧妙地偷梁换柱从而完成了对俗套的超越:冈田嘉子饰演的摩登女郎虽然按照模式注定要悔悟反省,却很难说是有错的一方,更不是作为陪衬的那一个。她的失败也并非是现代向传统的低头,职业女性向全职主妇的认输,而是败给了“生恩不如养恩”的伦理难题。所以,相对于面目模糊的传统妻子,摩登女郎被树立成为了血肉丰富更易引起观众同情的形象,也是结尾做出更大牺牲的英雄。成濑在本片里使用了极尽丰富的摄影机运动,推拉摇移,丝毫没有小津默片时期那种青涩感,流畅又好看。
大量运动镜头(成濑此片热爱推拉,多不胜数),煽情的情节剧调调,镜头数量之多,机位之丰富可与今日影片相当。所谓“Naruse Touch”已经出现。此片的修辞在于穿洋服的生母与穿和服的养母之争,男人被放逐,孩子虽然“明辨是非”但有些不近情理,结尾故意没有完全的大团圆更是症候点。
6/10。狂野的摄影机运动远超同期电影,追逐场景的快速移动和内景的水平摇摄经常结合起来,强化情感张力,这在珠江诱拐滋子却吓跑小孩、两位母亲对峙的高潮场景,都表现得极具活力,开场追小偷的段落,还有人物朝向镜头跑过来又背对镜头跑出去的奇特转场。小女孩和玩具的视觉母题:真砂子为救滋子被汽车撞到和逃出珠江家的滋子撞到自行车,两次车祸的关联镜头都有小女孩和玩具,在百货商店的场景,珠江催促滋子赶紧从面前成排的玩偶中挑一个,但滋子只是反复地叫着母亲,被吸引过来的真砂子想追上去但被一群顾客和电梯门阻挡,只能从滋子坐上的车中看到孩子哭喊,这里玩具象征着金钱买不来母爱,它指向了珠江/生母的美国身份,戴珠宝穿西装的美国影星珠江,与如假包换的大和抚子真砂子/养母,她们对抚养权的争夺最终以珠江被排斥出家庭体系、回美国作结。
群戏,关系镜头,变焦,推拉,短镜头,洋娃娃意象线索。让一位女性成为母亲的不是生育,而是养育。道德窘境,传统与现代的选择。喜欢成濑这几部默片的配乐,张弛有度很优雅。
默片时代的成濑倒比有声片更灵动
お土産買って来て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