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血色婚礼
[血色婚礼]Les Noces Rouges
导演:克劳德·夏布洛尔Claude Chabrol 主演:斯蒂芬妮·奥德安Stephane Audran/米歇尔·皮寇利Michel Piccoli/克劳德·皮耶普吕Claude Pieplu 出品:法国 年代:1973
詹姆斯·凯恩在他的小说《邮差总按两次铃》里将命运描述成一个邮差,当你等待他按响门铃时,却忘了他总是会按两遍。当你以为已然逃脱责罚而逐渐淡忘之时,命运总会悄无声息的再次登门,如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一般,给忘情的罪人一记当头棒喝。小说中偷情又杀人的亡命鸳鸯,最终自食恶果。但这远还不是结束,在詹姆斯·凯恩的意料之外的是,正是他和雷蒙德·钱德勒这样的小说家,给了无数好莱坞导演以灵感,开启了一个充满罪恶和悔恨的属于黑色电影的四十年代。在这里,角色被命运无情捉弄,他们活在黑夜与道德的黑色地带,在艰难生活之中挣扎求生。
几年之后,黑色电影随着二战的结束漂洋过海来到地球另一边的欧陆,让无数的法国影迷为之疯狂,而这其中,便就有个叫夏布洛尔的记者。这名法国抵抗运动药剂师的儿子,从少时便对雷诺阿等人带有强烈宿命感的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所着迷。青年时更是爱上了以黑色电影和希区柯克为代表的好莱坞造物。随后他入赘豪门,靠着妻子的投资拍摄了一部[漂亮的赛尔吉],打响了一段电影新浪潮。也正是这个夏布洛尔,在随后的日子里,以每年一、两部电影的速度将好莱坞式的悬疑片、黑色片换上法式的包装,贩卖给全世界的影迷。作为新浪潮中最有商业气息的《电影手册》派导演,他的电影即使是在哺育他的好莱坞,也依然有着相当的号召力。而其中那独特的电影作者印记,得到了著名影评人夏尔·福特“自由射手”的美誉。似乎,从他当年探班希区柯克[捉贼记]掉入水沟的那刻开始,命运之神就已经眷顾了这位勤恳的电影人。而他拍摄于1973年的电影[血色婚礼]讲述了一个由偷情到杀人,再到锒铛入狱的故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暗合了之前所说的那本著名的小说。在电影的开头,夏布洛尔引用了埃斯库罗斯对于命运的哀叹,似乎印证了它与黑色电影命运悲剧间若即若离的联系。
朦胧的欲望
在法兰西某个偏远小城中,露西安娜和皮埃尔二人各自有自己的家庭。皮埃尔家中,生病的妻子终日卧床不起,身为副市长的他,靠着激进的政治观点,是政坛中极富希望的新星。露西安娜的丈夫保罗既是市长,也是议员,更是皮埃尔的顶头上司。在几年前,露西安娜带着自己的女儿投奔了有权有势的保罗,虽然顶着市长夫人的名头,但二人却并没有法律上的夫妻名分。在暗里,露西安娜和皮埃尔两个欲求不满之人,却仅靠无需言语的四目相对,便可肆意爆发出爱意与缠绵。在电影开头一段中,皮埃尔独自一人驾车来到了河边的树林中,与露西安娜私会,在自然中,二人尽情野合,这当中有多少郎情妾意,我们尚且不知,当其中的激情与肉欲却是实打实的。两人在一起相拥撕咬,配合野外的环境,给人一种最原始的生命质感。这样在自然之下回归野性的爱,让平日里掩藏在绅士和贤妻表象上的人们,在森林这个人烟所不至之地,真正显露出欲望的朦胧。正如片中时而回响,而又时而淡去的音乐一般,在这里,文明已经被抛之脑后,留下的只是急需慰藉的肉体。
之后,露西安娜回到家中,与丈夫,女儿同坐一屋,围炉夜话,却显得如此的疏离与淡漠。同样的,在城市的另一边,皮埃尔面对着半死的妻子,也显得无可奈何,他用尽方法安慰她,照顾她,却在她身上感受不到任何相爱的活力。对于皮埃尔来说,与妻子的纽带,已经淡漠成了一纸婚约和几片药丸的纠葛。露西安娜家中被各色的古董和艺术品所充斥,在各色古朴油画的注视之下,露西安娜仿佛也成了丈夫收藏等待升值的筹码,她向保罗索要爱情,索要婚姻,得到的却总是失望的答复。毕竟,在丈夫保罗这个典型政治家眼中,婚姻就是政治,一切事物都应与前程、事业挂钩。无权无势的露西安娜只是他的一时之选,让他在外人面前,靠漂亮的夫人赢得更多的选票。只要有能助其登上权力更高层的女人出现,露西安娜便会成为迅速被踢开的弃妇。而在皮埃尔家中,处处悬挂的十字架更有一种死亡时刻来临的肃穆之感,生活在如此压抑环境中的二人,每周一次的肉体交合,便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为彼此发泄的唯一出口。而随着偷情的越加频繁与狂野,所暗藏的危险便也愈加汹涌。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二人在古堡中所进行的偷情,也正应征了中产阶级审美的虚伪。皮埃尔借着自己政府职务之便利,在古堡中与露西安娜尽情做爱。一边将香槟喷洒在四周的名画之上,一边又伪善的哀叹这些艺术品放置在此处的不合时宜,以及自己心中的罪恶感。烟蒂四散,皮埃尔为了找寻能抽的烟头,在被子中翻滚,顺势拿捏住了露西安娜的玉足。当这份爱从自然来到宫殿之时,二人的需求也从一宿偷欢上升为一张温暖的床。但这属于逝去贵族的豪华大床,并非久留之地,将自己想象成流亡他地国王与王后的意淫,也只是改变命运方式中,最无奈的一种。其实,露西安娜并无婚约在身,皮埃尔的妻子过世也只是时间问题,两人的爱请,本可在等待中开花结果,甚至露西安娜在偷情回家的路上,也要躲避街头陌生的车灯。似乎在他们眼中,命运已经到了需要被改写的时刻,所需要的只是那个压垮骆驼最后的一根稻草。
在这样的故事下,皮埃尔和露西安娜成为了夏布洛尔眼中,被中产阶级身份所束缚的套中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观,目空一切,却又畏首畏尾。正如同皮埃尔每次总是摆着一副自由政治家的嚣张模样,但却在私底下,依然害怕市民们的闲言碎语。米歇尔·皮寇利这位经常在布努埃尔电影里饰演典型中产阶级的演员(曾主演布氏作品[自由的幻影]、[朦胧的欲望]、[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似乎也是夏布洛尔的有意选择。他那带点知识分子的孤傲,加上人到中年的颓唐,完美的代表了众多人心目中,曾经满怀抱负,如今却被生活浪涛磨平的千千万万知道分子的摸样。在中年危机之后试图亡羊补牢,最终发现,命运的不可逆转。不过,与二人不同,露西安娜的丈夫保罗显然有着更加精细的算盘。保罗开着名车,收藏豪宅,还金屋藏娇般有这样一位傲人的妻子,但他的追求却远不止如此。在明知妻子与皮埃尔奸情的情况之下,却秘而不宣。悄然拉拢皮埃尔成为自己的副手,为下届选举造势,同时,又密谋中将小城中的古迹中世纪城堡后的空地违法开发,兴建工厂楼盘牟取暴利。他有着如此精密的目标,婚姻生活在他眼中,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一切都是政治,一切都可以计算出价值。这个十足的利己主义者,靠着这样的冷静打乱了皮埃尔这个对手的阵脚。在所有人中,只有他才是唯一不会空虚的一个。
夜晚杀人,白天忏悔
皮埃尔和露西安娜本可以就这样一直靠着偷欢来逃避生活的失落,但是,一场陌生吉普赛人的婚礼打乱了皮埃尔的思绪,这也正是[血色婚礼]片名的由来。确实,生活中总是会有这样的变量,看似无关紧要,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面对着楼下欢快前行的一对年轻人,皮埃尔仿佛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症结之所在——那种曾经与他擦肩而过,如今却可遇不可求的生活。他回望屋内,被病痛折磨的妻子,眼光黯淡,谈论着今晚用药的剂量,遥远处的情人,却正躲在别人的怀里撒欢。他受够了只能与露西安娜在野外交欢,也不愿意面对这如此的家累,急需寻找一个出口。这场热闹的婚礼,也就成了扎破气球的尖利针头。在这样的夜晚,他给妻子服用了过量的药物,结束了自己无望的婚姻。在做爱时就如此冲动的皮埃尔,对于杀人也是说干就干,毫不手软。
与之前的黑色电影有所不同,夏布洛尔在本片中,并没有着力表现这次犯罪的谋划与人物的心理转变,而是靠着几次细节描写,暗示着皮埃尔那暗暗转向的内心。作为希区柯克信徒的夏布洛尔,将希氏罪犯心理,用自己的方式表述了出来。正如皮埃尔和露西安娜再次野合之时,所遇到的划船者一样,他们的偷情越来越有着被人发现的危险。他们的爱情经不起他者的审视,而皮埃尔的妻子作为道德上唯一没有错误的人,即是他最需躲避却无处可逃的目光。正是这样的逐层心理推进,让夏布洛尔可以不用华丽的画面强调杀戮,也不用制造死亡的惨像,顺理成章的描写皮埃尔的堕落。而默默给出第二天皮埃尔走入教堂的镜头,暗示了冲动之后的忏悔。皮埃尔虽然消除了自由的障碍,但内心中道德的裂缝,却难以抹平。与好莱坞的道德说教不同,夏布洛尔在不经意间,点出了自己的观点。妻子葬礼上,皮埃尔将家门钥匙悄悄交到情人之手,在妻尸骨未寒之时,罪恶又开始悄然酝酿。
孩子在看着我们
在这场谋杀之后,保罗便成了挡在两人间,最大的障碍,但资产阶级特有的犹豫却让皮埃尔迟迟没有动手。不过,老谋深算的保罗却懂得先下手为强。他很快的向皮埃尔和露西安娜摊牌,对于他来说,妻子可以不要,爱情忠诚只是废话,即使被戴绿帽也毫无关系,他甚至可以借着这个机会甩掉即将年华不再的露西安娜,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敛财的阴谋之中。他向皮埃尔表示,自己并不介意二人的背叛,但唯一的条件是皮埃尔必须加入他违法倒卖地皮的计划。事已至此,似乎皮埃尔可以委屈求全,放下自己高贵的价值观,为了爱情做出妥协。但他却转念一想,前半辈子已被一个病弱的女人所累,后半辈子又要被这样一个狠毒的男人所压制,似乎,让保罗从人间消失,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途径。毕竟,市长如若出了意外,取而代之的便是他这个副官了。对于已经杀死妻子的皮埃尔来说,再杀一人已经没有那般困难。如同《邮差总按两次铃》一样,在一条盘山公路上二人将无辜的丈夫打晕,并推下山崖伪造成车祸。计划进展的天衣无缝,没有律师上门,没有警察盘问,官方很快便其定性为交通事故,二人的双宿双飞已近在眼前。
当我们将所有的关注,投向了浓情蜜意的两人之后,被他们忽视的,却是露西安娜所带的孩子克洛蒂。这个一直被遗忘之人,却将母亲的一举一动看在眼中。她知道母亲与皮埃尔的偷情,但却不相信母亲会是杀死继父的凶手,她向警察局写了一封信,希望不要因为母亲和皮埃尔的爱情而怀疑她,希望能给母亲一个亲白。没想到这却恰巧提供了线索,本来已然结案的警方,靠着这封信有了新的进展。当他们逮捕露西安娜之时,其实并没有实质的证据,但得知写信者便是她真正最在乎的女儿时,便也放弃了抵抗。为了自己的孩子,她选择了将自己的爱情放手,坦白自己的罪行。正如同弗里兹·朗的[M就是凶手]一样,在全片的最后夏布洛尔也给了我们一个和一般电影不同的视角。当我们一味的关注银幕上的性爱与凶杀之时,是否也应换一个视角,想一想那些真正被我们所遗忘的亲情?夏布洛尔将中产阶级的疯狂,展现给想要疯狂却无法为之的中产阶级观众,并在观看之余借用教堂和孩子,不露声色的表达了自己的坚持。在皮埃尔被捕之后,夏布洛尔给了墙上拉斐尔的《圣母像》一个镜头,在圣母的凝视之下,皮埃尔坦白了自己身负的两宗命案。事实上,在二人谋杀之后,他们都小心的互不相见,平时只能靠信件沟通。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恋人将两手相握,让在同一城市下,却无法相见相拥的二人,有了重生后的第一次接触。似乎牢狱并非他们爱情的终结,而更像是美好未来的开端。
文/西帕克
(原载于《看电影》情爱参考栏目)
情人而装作不知,树下女人还要故意手搭凉棚。。。惊起地上一滩衣服。。。为什么把婚外情拍得这么汹涌和淫荡,他们为何是如此的饥渴呢?丈夫说你俩亲吧。。。打得太使劲车窗都碎了。。。婚外情被爱人知道就不叫婚外情了吗。。。最后败在女儿手里哎
法式新浪潮黑丝,情节挺简单,婚外情描绘的比较肉欲
中产阶级压抑的情欲和迷狂
嬉闹儿童坐在顺水而行的小船上,远远望见偷情男女惊慌躲避中遗落的皮鞋一只,其中一个极具异想气质的孩子决定要展示手中钓具的厉害,去猎获那孤单无辜的皮鞋,可惜的是,他没有成功,也正是他的失败,宣告了一段偷情向爱情坠落下去的伟大的永生的势不可挡。
[柏林电影节]【影史回眸 | 字幕翻译】034《血色婚礼》(Wedding in Blood, 1973)
在家庭中承受负面反馈的双方,干柴烈火一拍即合。导演擅长通过暗藏文艺作品作为线索来暗示结局、揭示主题,丈夫冷静无情和阴险狡诈的人设平衡了男女主的背德情感,结合上述手法同时把他们的奸情蒙上了浪漫的色彩。夜晚街头吵闹的音轨叠加也侧面展示了社会背景,夏布洛尔在声音方面一直下了功夫的。
一般
由婚外情上升至杀人事件,最可怖的其实不是这对野鸳鸯杀原配的段落,而是女主老公摊牌时的轻松嘲讽,既有对妻子的毫不在意,又有手握把柄时的得意洋洋,这个铺垫使得杀人动机变得合理,不过我以为男女主只是情欲驱使,最后牵起的手却证明的确有爱情,亲闺女递刀子这个点蛮妙。
冷静如日后的《冷酷祭典》,故事线跳脱出夏布洛尔以往的意识流烧脑风,结尾女儿平静葬送了有罪的母亲和情夫令人心中生寒。情爱场面每次都十分激烈,政客们身心压抑扭曲的丑态曝露无疑。2020.09.28
婚外情与犯罪,夏布洛尔的黑色电影。犯罪心理的呈现非常直接,偷情戏虽然点到为止却十分肉欲。偷情的地点从野外转移到展馆的床上,皮耶尔依然嫌弃「还是太肮脏」,最后通过犯罪手段铲除掉了阻碍,终于将偷情地点升级到半夜的家中。女儿的角色冷静得恐怖,冷眼洞悉一切,又冷漠地将母亲的罪行揭发给警察。和昨日看的《亡情朱古力》一样,犯罪的人总是逃不过制裁,夏布洛尔的故事结局真正面。只是结局警车上,两个罪人竟戴着手铐牵起了手…… 我以为只是寻求刺激的情欲关系,没想到竟是真爱啊!
N早前看过
三星半吧。但是感觉很复杂。可能离我的生活太过遥远,有些地方我想不通。
谋杀女主丈夫后男女主站在燃烧的汽车旁激情拥吻 亲得口水都拉丝了sos
最终依然要杀人的情节非常厉害,中产阶级道德和激情之爱反复摩擦、碰撞后的黑色宿命结局
婚外情与谋杀,夏布洛尔的影片相当大众化。
91mins 恰好刚看完<冷酷祭典> 原来里面在看的就是这部 强烈的欲望更凸显出人性的丑恶 又不失优雅 喜欢两场谋杀戏
細節
从冷酷祭典的桥段中追过来 其中的吻戏是我看过最豪放最肆无忌惮的吻 强烈的欲望 在固有价值观中挣扎 在爱情中获得新生
看皮皮鲁T^T
夏布洛尔;本来警察已经在外部力量操纵下要草草结案却被女儿一封信扭转——是自作聪明吗,还是有意为之?我不清楚。Lucienne与Pierre的情事花样百出,但是“扫清”了一切阻碍之后反而不得不停止一切往来只能在散步时暗中隔窗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