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We are the Best》:打band不離三姐妹
瑞典導演Lukas Moodysson改編了他太太的同名繪本,拍成了這部以成立女子樂團為目標的《We are the Best》。莫非是夫妻同心,其利斷金?《We are the best》笑中有淚,既瀟灑又風趣。青春電影最主要的基調是反叛、反建制,而這部電影從內到外做到了反傳統。一般的音樂題材電影都慣性用男子組樂隊為主調,女子組的作品反而寥寥無幾,其中的例子有以七十年代傳奇樂隊The Runaways為題材的同名電影。十三歲的少女樂隊,從零開始組樂隊,中間經歷了友誼、信仰與愛情的考驗,從音樂裡看到團隊精神,同樣也有一份正能量貫徹在電影當中,誓要做到我們看似很壞,但實情是很捧的自我滿足精神。成功與失敗,who’s fucking care?
《We are the best》宣揚的是把青春揮霍,不理他人目光的精神,喜歡看青春電影大概是從年青人身上看到他們拼死都不會放棄的理想。成長何謂是人生的黃金時間,從電影開始就看到外國青年人在生活上是如此的放浪不羈,校園的開放程度直叫人豔羨。十三歲少女恤成Punk的髮型,雖然會被人嘲笑,但起訴堅持了自己的信念。信仰不一定是宗教,可以是音樂、可以是藝術,片中的少女Bobo與Klara當下的目標就只有從Punk裡面學習,從Punk裡面得到解放。在日常生活中,Bobo生活在有缺失的家庭當中,而Klara雖然生活在幸福家庭,但家裡經常會有紛爭,十三歲激起的青春荷爾蒙開始反叛起來。而此刻她們可以做的是找一點樂子,在誤打誤撞的機會下接觸到音樂。
經營一對樂隊並不容易,特別是她們兩個也沒有接受過音樂的培訓。在偶然的機會下遇到同校卻被同學嘲笑的Hedvig,開始了三人的搖滾歲月。Hedvig是傳統的基督徒,相當來說Bobo與Klara的角色就像是邊緣少女一樣,她們被遺棄,同學或多或少總會「歧視」她們的髮型,認為她們是異類。在男人的世界又得不到任何的尊重,唯有Punk讓她們說出心中所想,唱出她們的世界觀。《We are the best》的有趣之處是看到國外的年青人可以關心多種的社會議題,從核災到飢餓問題,一些看似是無關痛癢的事情落到她們手上,就是憤怒。歌曲與社會的關係是絲絲緊扣的,音樂不只是談情說愛,最重要是想法與表達自己。至於會不會得到認同,那就是後話。
三個少女的關係也因為信念的問題而動搖,Hedvig在Bobo與Klara的鼓勵下進入樂隊,並帶領著樂隊進步。最初Hedvig受到同學的排擠,嫌她老土,是學校的孤獨精。Bobo與Klara在外表上並非善男信女,但心裡是相當善良的。她們打從心底欣賞Hedvig,讓她從自我的世界走進另一個意識形態之內,感受世界的差異。電影的一個賣點是和而不同,即使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可以共冶一爐,而最令人感到大快人手的莫過於對宗教的諷刺。事實上,有些教徒對宗教走火入魔,片裡Hedvig的母親認為女兒被欺凌,要求Bobo與Klara跟她回教會。誰知女兒早已認同兩位小伙伴對她的「改造」,產生了獨立自主的想法。音樂是她們的共同目標,是大同的。電影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不對任何一方作出批評,而是讓兩種的價值都存在,交由觀眾去評價。除了挑戰價值觀外,電影也寫了一段十三歲的愛情,正所謂少女情懷總是詩,總是花癡。這一段感情看似是複雜,兩姐妹為了一個男仔而出暗招,差一點就打破了友誼。幸好,總算沒傷到感情,姐妹間的感情一時亢奮、一時迷惘,但無論發生任何事情也看到她們的團結。直教人內心感到溫暖的。
電影的優勝之處是沒有把成敗得失掛在口邊,並沒有輸打嬴要,展示出隨性的一面。一方面感到女孩們都很頹廢,但另一方面頹廢之中帶點狂野,何嘗不是一種我有我生活的態度。有時候電影就是需要這種態度,告訴我們不用怕,又如何,為我們的生活注入了一份正能量,也為我們注入了笑聲,笑聲之中不約而同的帶點哲學,帶點道理。《We are the Best》絕對是一部好戲,三位小演員都相當有天份,不要看她們的樣子很punk就覺得恐怖,其實三位都是小美女。未來的路前途無可限量,還有的是牙尖嘴利,年紀輕輕就能有如此喜感,的確為電影增添不少好感。值得一看再看,再唱一曲Hang God和她們唯一的「hate the sport」吧。
2 ) 翻譯君及UP主表示自己翻譯的字幕一定要給滿分
我又翻譯了一部電影,幸好有英字,所以不會太花功夫,只是我還要把內嵌的英字拉出來,然後翻譯,再壓成硬字幕
片源哪裏找的不要問了,應爲具體我也不知道,是我用嗅探網絡流媒體找到的,當時看到瑞典電影就點進來了(應爲當時在翻譯《百歲老人翹家去》)然後一看是魯卡斯,那就必須看了,當年《同窗的愛》風格獨特,這導演直接成了我主要關注的幾個導演之一
至今導演還是有dogma95的痕跡啊,手持式攝像,微微晃動的盡頭,不落俗套的劇情和故事結局,就算是不用特殊手段拍攝,但看起來人物塑造還是那麼完美,細節刻畫的很自然,這就是瑞典少壯派導演的實力,完爆無腦美國青春劇啊,更是完爆迪斯尼啊
《同窗的愛》中結局也是不錯俗套,兩個主角沒有像好萊塢式的滾牀單,而是拿着巧克力牛奶談心,這才是真愛啊!應爲愛真的不只是性,重要的是彼此的想法坦誠相待,這就是爲什麼這導演與衆不同撒!
《我們是最棒的!》結局不是什麼成功,應爲故事根本沒講完,我們能猜到結局,但沒人在乎結局,對於沒有經驗的樂隊,這是場鬧劇,但是鬧的越歡,三個女孩的內心越強大,應爲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做喜歡做的事,這種認同感和歸屬感才是重點(體現了後現代主義那啥的重構精神,我又亂來了,豆瓣這種地方忍不住啊,哈哈哈哈)
所以嘛,一口氣直接一個禮拜只要有空就翻下來(上班確實一件麻煩事),壓制,但是壓得時候壓到了碼率1500,導致視頻在B站二壓,實在抱歉啊,不過不影響觀看咯
話說三個小妮子2014年瘋張啊,真是越來越漂亮,而且越來越有女人味了,作爲金髮控,我的小心臟喲~~
順便提一句:只有我發現了導演兩部著名電影裏的“牛奶巧克力”這個梗嗎?
B站 站內可以搜索中文名(放心,B站這次用了簡體)
地址就不放了,免得又那啥~~~
B站片源代碼: av1730974
截止2014年底 我個人所翻譯電影列表
挪威2011《完全真愛》
瑞典2013《百歲老人翹家去》
意大利2006《等待黎明1》
瑞典2013《我們是最棒的!》
蘇聯1980《夢若初見》
瑞典2004《棕色十字旗》
瑞典芬蘭2007《初戀在夏日》
Hate the sport!
这期影展最喜欢的一部!哈哈!最近看过的最好的青春片~虽然不是导演前作《永远的莉莉娅》那种的青春阵痛,变成了喜剧片,但这是他老婆所作漫画书改编的!太有情怀太有爱了!见过简介剧透、标题剧透甚至卡司剧透,这次“海报剧透”还是第一次见。。。不过透了什么当然要看完才知道了~XD
年度最萌最纯真最欢乐的朋克美少女+美少年。
29/3
重看,这个年龄的朋克少女们满满的纯真可爱在无太多修饰的镜头下显得珍贵动人,打闹叛逆毫不矫情,无法无天傻到家也只让人觉得萌到不行,结尾那句任性炸了的宣言看似幼稚却又让人热血沸腾!金发吉他女孩超级帅!!
这才是青春么,敢做敢玩敢梦。北欧实在太美了
超酷超萌的朋克小朋友,简直想抱着亲一口!瑞典的美少年少女已经突破了性别的边界,带着惊艳的中性美,不愧是世界上最平权国家出来的~
导演对捕捉少女的小心思确实有一套,少女的小自卑和情窦初开,把青春拍出来那个年龄段才有的纯正气息,大多数时间都是无忧无虑,任性肆意,无法无天,偶尔窥探几眼成人世界,还带着天真的孩子气,就像姑娘们的发型一样,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叛逆的朋克气息,“dogma95”宣言范儿,代入感十足。★★★
单纯又孩子气的成长小片段,全程萌点让人无法抵抗…三个女孩的角色都特别鲜活可爱。收尾稍有些简单仓促,其实可以玩得更疯一点儿的…
太可爱啦,瞧不起喜欢听JOY DIVISION的哥哥,反应都太自然了,希望有朝一日敢挑战拍真实青少年
女孩对母亲的生日聚会极其不屑、与久别归来的父亲无话可说、对受欢迎的挚友怀揣微妙的妒忌、对朋友的男友图谋不轨。拍出了青春叛逆期里,女孩们最真实和难以言说的小情绪。试图改变一个基督徒的信仰,却对自己无能为力,只能冲着镜子吐口唾沫。不懂音乐没有关系,朋克已死也不在意,谁都无法阻止年轻。
镜头多动,剪辑多变,青春多动,青春多变
尽管三个小孩演得都不错,但影片却并不吸引人,那样胡闹的孩子,起码缺乏最基本的准则,但导演却以欣赏的眼光,表现着他们的肆无忌惮。对于孩子,自由放任的教育,也许并非最佳途径,遵守一定规矩,并不是过分的要求。
一个低龄版的俗套故事,然后每个场景都给我乱糟糟的感觉。哈哈哈,朋克真的是这样么,无爱。。。
热血喷张!国内导演是不屑拍这种儿童剧的
海报上左边那个女孩子在片子里帅极了。长发变成短发后的第一个镜头,真是让我尖叫。那个花心的乐队男生,虽然是个人渣,但是帅的简单粗暴,叫人讨厌不起来。片子里的配乐很棒。片尾曲很别出心裁。虽然故事讲到一半就结束了,但这一半讲的还不错。
中二少女萌萌的。鲁卡斯·穆迪森果然最擅长少女青春题材,细节上好多用心之处,用少女心的把握也很有趣。一群天真到幼稚的少女。真是可爱。谁的青春没二过啊!
三個少女一隊BAND。三位妹妹都有喜感,反建制,美麗。同時也有一些對抗成年人與宗教的成份。有喜有悲,是部好戲。
社恐你就不要朋克了,回家老老实实的搞百合不是挺好的
跳跳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