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东人远比欧洲人实在
中东人自己拍的片子讲一个故事就是一个故事,从不装神弄鬼,要不就实实在在的写实主义,要不就热热闹闹的蒙太奇主义,不像欧洲人拍个中东非洲现状片,神神叨叨拿腔拿调。
我这句话是有所指的,说得就是今年柏林拿了最佳编剧的那个什么《睡眠症》。我至今没有原谅它。
法国影评说拉巴基的这部电影表达了信仰和死亡。似乎稍微流于表面了。我觉得可能更多的是关于人道主义和党同伐异。对于这部影片还是不要剧透的好,否则少了很多乐趣。
拉巴基把这部电影拍得热热闹闹,拍得很梅里爱。她动用了所有的类型片:音乐剧,剧情片,纯喜剧,还有煽情。影片中的和平主义是务实型的,正是这点让人觉得有趣。很多中东片都讲求务实性,这和我们印象中受宗教政治控制的印象不同。比如《十八天》中,在埃及革命里买国旗的小贩,和宵禁军人合影的小孩;又比如说在《Cochon de Gaza》里卖猪精子的老头;又比如说《越位》里化妆成男孩的女球迷。你可能觉得宗教是不能亵渎的,政治是不能逾越的,但是它们颠覆了你的预设,于是剧情就开始变得有趣。影片中的角色也会犹豫是不是会遭受惩罚,但更重要的是眼下的生活,而为了这种生活,拘泥于某种例律的行为反而成就罪恶。所以这些女人们轻而易举地改变了信仰,其实她们只是改变了宗教仪式和信仰的外貌。
悲喜交加,夸张之至,如同50年代的意大利电影。
2 ) Movietalk何处去摘记
当我们去看那些俊男美女的爱情电影时,我们不会去考虑那些他们后半生即将面对的人生问题;当我们去看那些童真的儿童电影时,我们本能地接受那些柔光滤镜,过滤掉了一切世间险恶。目的是为了讲述一个好故事的电影,会预先设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立场再展开,而那些极富深度的电影,本身却是抛弃了故事,目的是为了探讨立场。所以,在我们看完电影后,首先应该明白,自己看了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本片当然属于前者,不必严肃审视,仅仅是看过后能够对它所讲述的故事引申思考,就足够了。
如果说宗教是人类最终的救赎,那谁来救赎因为宗教而痛失爱子的母亲呢?导演最终将情感至于宗教之上。
3 ) 《吾等何处去》:放手更不易
(芷宁写于2012年11月4日)
许是因为女性所具有的细腻又温情的特点,黎巴嫩美女导演纳迪·拉巴基在她自导自演的影片中,往往以一种温和柔曼的基调来表述人物的各种遭遇及情感变故,即便情绪再激荡再愤懑,也没有让情绪波动到横冲直撞不可收拾的境地,在不急不徐间,却已将观众引领进正历经着不幸的女性的生活和心灵,一如她07年的作品《焦糖》,全片温润而自然,于柔和甜美中又带着点苦涩的滋味,彷如生活的原味。
而这部《吾等何处去(Where Do We Go Now)》依旧有着拉巴基影片一贯秉持的乐观真挚的态度,整体叙事也比之前的作品更为饱满,且在悲喜交加的叙事中流露出几许迷惘和隐忧,仿佛中东那不明朗的前途和未来。的确,各种因素纷扰、各种利益纠葛已将这块地球村落变成了燃烧着的火药桶,而在这个男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社会体系中,看到有才华女导演的影片,就仿佛打开了一扇窗,将那些女性的隐忍和坚强,黑色面纱后的笑颜与泪目,缓缓展现在观众面前。
本片没有复杂的架构,节奏舒缓而适宜,也没有刻意炫耀的技巧,虽说此番拉巴基也尝试了很多不同类型片的表达方式,并不时地以歌舞交织的形式来体现一种活着的精神,但这些尝试在这部影片中显得可爱而有趣,并不显花哨和多余,在充满地域风情的动听配乐的辅助下,这个略显理想化的故事时常闪烁出一些可贵可敬的东西。有评论认为纳迪·拉巴基在这部电影里提供了一种“消解战争”的方法,更值得一提的是,拉巴基此番影像的初衷是美好而良善的,虽然作为不谙宗教的人,这样的解决途径不见得有多么高明多么成熟,却也是着眼于当下的实际,至少比那些天花乱坠的理论和演说要来得真诚。
有人认为影片主题关乎信仰和死亡,其实,它更脚踏实地,它注重人的生存,在一个坟墓比活人多的村庄,让现有的人存活下去,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具有浓郁的人道关怀情结。影片故事的原型发生在一个孤立的小村庄里,几个不同信仰的妇女因不忍看到乡亲们因为宗教的原因相互残杀无谓送死,选择了以独特的方式试图唤醒男性亲属的感知。虽然片中妇女们变换宗教信仰的做法在现实中很难推行,因为这几乎颠覆了恪守宗教信仰的中东人的三观,但不失为一次尝试,大概因为这层原因,《华尔街日报》认为该片确是一部异常勇敢和有趣的电影。
片中的女人们总是游走在恐慌、心碎与勉力之中,为避免男人们听到、看到有关宗教冲突的新闻,她们不惜关掉广播弄坏电视,即便她们千方百计地维系着邻里和睦,不可预料的事还是发生了,儿子被流弹误杀后母亲心碎的眼泪,阿米拉对在咖啡馆里剑拔弩张的两派男人的怒吼,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部影片悲痛的核,而为了不激化本已箭在弦上的矛盾,母亲决定隐瞒真相,将儿子的尸体藏匿起来,甚至不惜枪伤了冲动的大儿子,而她闯入教堂对着圣母像声泪俱下的控诉,也让观众对宗教于人类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感到一丝无奈,宗教原本无碍,可怕的是利用宗教的人。
为了让好战的男人们偃旗息鼓,女人们合伙给他们制造“可口食品”,这场戏被呈现得看似欢乐,每个女人都载歌载舞地忙碌着,但内里的痛在活泼的歌舞中隐隐飘散着。赫尔曼·黑塞说过:“有些人觉得坚持才是坚强,但有时候放手才是坚强。”比起那些动辄就擦拳磨掌的男人,懂得适时的放手的女人才更不易。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1609698_d.html
4 ) 真的开始写才发现自己语言如此贫乏...
开头很惊艳, 评论有剧透, 慎入.
村子里的女人们为了平息男人的怒火,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自己掏钱出来请酒吧的性感女郎们来村子里住上一周。在她们的心里,男人们被别的女人吸引,甚至出轨了,比起有一个完整的家,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比起只因为传统建道德观念的束缚而无怨无悔的牺牲来说,知道什么对自己更重要而有所取舍,更值得我敬佩。再回过头看自己还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没有按时打电话而生很大的气这种事情,简直就是太闲了没事找事。。。
伊桑在发现纳西姆被杀后,疯狂地在家里寻找他的枪,原来被妈妈藏起来了。为了阻止伊桑盛怒之下挑起两个教派之间的战争,妈妈开枪打伤了他的腿。暴躁的男人们啊,你们的眼里只看到弟弟被杀,满脑子里只有复仇,却忘了,对母亲来说,失去一个儿子后,剩下的那个就是唯一了,她怎么可以连这一个也失去?生命里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
一个基督徒,对着一群互相厮打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喊着:“因为你们,使我对上帝和这个村子都讨厌了!”她的心里,该承受了多少的苦才能说出这般对上帝不敬的话。男人们只顾着表达愤怒,却不知道为了村子的和平不受影响,女人们在背后做了多少努力。这些努力包括放弃自己的信仰。信仰在和平面前,在一个普通的完整的家面前,什么都可以不是。信仰如果只能破坏家庭和践踏生命了,没有也罢。
阿拉伯音乐很美。妈妈在安置好纳西姆的遗体之后,冲向山坡上的教堂质问圣母玛利亚那一段,很受触动。
看完电影我想说,向默默付出的女人们致敬!
5 ) 谁在庇护谁?
尘土飞扬的乡村小道上,一群面容哀伤的黑衣女子,踩着沉重的步伐,踏着怪异的舞步,目的地是一个被一分为二的墓地。底下掩埋着她们挚爱的家人,丈夫或儿子,父亲或兄弟。除了擦拭相片上的灰尘,献上一束花她们唯一能做的只有缅怀和伤痛。导致这一切不幸的根源是由信仰不同神明而导致的愚蠢至极,且毫无必要的自相残杀。但这不是战争片,电影中没有出现任何血腥场面,所有不幸都是通过侧面展示给观众。
村里的人来自不同家庭,拥有不同信仰,男人们总是分党结对,远没有那一群妇女来的团结。但无论男人,女人,塔克拉的杂货店和艾玛的咖啡馆都是每天要去的地方。在这个两个小空间,让男人们走得越来越远,而女人们也因此格外团结。外界的耳濡目染和内部的小矛盾很快也让男人们站在了对立面,冲突一触即发。
女人们为此想了各种荒谬而可笑的方式——冒充圣母显灵、邀请乌克兰舞女。可这一切并没有让男人们的关系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而纳西姆的死也为女人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可悲的是他的死亡并没有由小乡村日渐加深的宗教冲突所导致的。而是借此告诉观众,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之外,每天有各种持枪或者更严重的暴力冲突在轮番上演。如果村民继续愚昧下去,终有一天会酿成同样的悲剧。
这塔克拉第一次怀疑起她所信仰的神灵,这个悲伤愤怒的女人质问圣母为什么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儿子。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她彻底抛弃了原来的信念,在她的世界里有一种东西坍塌了。所以才有了最后的大反攻,女人们似乎终于赢得了一次胜利。(对这个部分的强调让另一个《人妻冲冲冲》的译名更为贴切。)
当最后抬着棺木不知所措的男人喊出“WHERE DO WE GO”时,一切显得无比可笑。或许冲突在这个小山村会消失,但我并不认为这群愚蠢的男人真正了解了妻子们的用心。
6 ) 无题
我得说,我是被这张图吸引了
海报中的女子算不上顶级漂亮,却很美,不是么
两种信仰,造成了这样的冲突
很无谓的东西
为了那么虚无的东西,放弃朝夕相处的人
这就是男人的信仰?
这也就是我排斥信仰的原因之一
也许会让人变得有底线,有道德
但这些东西都是他人给予的,不是由自己的感官衍生出来的,要来何用
影片虽然大部分时间似乎都挺欢乐,但掩饰不了那份悲伤
这也是大部分人去拜菩萨的原因吧
什么神都好,满足自己的愿望就行
7 ) 类型何处去
类型何处去
[吾等何处去?]Where Do We Go Now?
导演:纳迪·拉巴基 Nadine Labaki
主演:纳迪·拉巴基 Nadine Labaki/克劳德·巴兹·莫萨巴 Claude Baz Moussawbaa/凯文·阿波德 Kevin Abboud
类型:剧情/喜剧
出品:法国Pathé Cinéma
片长:110分钟
推荐指数:★★★☆ 文_西帕克
黎巴嫩女导演纳迪·拉巴基自编自导自演的新片[吾等何处去?]是一出讲述黎巴嫩现实宗教问题的社会剧。伊斯兰教传统遭遇外来的基督教新势力,黎巴嫩人面对两种不同的新旧信仰,发生激烈冲突,战争和杀戮也随之而起。本片便讲述了两种教派在一座小村中一触即发的紧张矛盾。但这并不代表[吾等何处去?]是一部沉闷而又昏暗的悲剧,事实上,拉巴基用一种活泼轻快的基调,试图将这一题材塑造成悲喜交集的轻喜剧。她用尽了各种方式,稀释主题的沉痛,仿佛螳臂当车一般用美好的愿望改变滚滚而来的现实,给予了本片独一无二的造梦质感。但正如全片标题的疑问一样,电影结构风格上的混搭,究竟把本片带向何处,其实还并不好说。
歌舞何处去?
全片开头拉巴基便将观众带入了一场超现实的送葬之中,一对身穿素服的女人,在歌舞中将棺材安葬,从开始便奠定了本片与众不同的基调。这单独一段,是拉巴基为本片全片悲中带有些荒诞的格调奠基的第一步棋。
但若看完全片再仔细回想,这一开篇却似乎难以在正片中找到有力的支撑。虽然正片结束在墓地,但这一场却和片尾并不搭调,所谓倒叙也难以成立,似乎仅仅是导演为了确定情绪,制造的把戏。这一开头,有些类似奉俊昊[母亲]第一场的诡异歌舞,只不过奉俊昊的电影可以完美衔接,在情绪上也有一定统一,但本片开头的歌舞,却是独立成章,过于游离,并没有非常合理的照应,有生拉硬拽之嫌疑。
除了第一段外,全片大多数时间都回归了正统叙事,只是零星散落了一些歌舞场面,导演拉巴基甚至亲自上阵,展示了一番曼妙舞姿,将舞蹈、劳动和男女之情相结合,是有趣的调剂。最重要的一段正式歌舞群戏,则出现在影片高潮之前,由落难的乌克兰舞娘和村中主妇一起演出,依然是借用了劳动的场景,在特殊的情节语境下,带有一定悬念效果。但客观来看,虽然导演特意增加的乌克兰舞娘形象,让全片更加养眼且对村民的性压抑有一定暗示,但真正能推动剧情人物前进的有效歌舞,则几乎没有。导演没有选择像蔡明亮电影一般在现实时空中,制造内心真实的虚幻歌舞维度,让歌舞成为剧情的补充,却选择了类似印度电影的“暂停,开唱!”模式,仅仅起到了让观众从沉重的叙事中换换脑子的作用,必要性和值得思考的空间则几乎没有。
现实何处去?
相较于有些多余的歌舞场面,本片的的正剧叙事,则算是中规中矩,基本完成了既定任务,其中诸多小细节的设置,不乏精彩的隐喻。首先,通过简单的服饰区分和人物交流,交代了小村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对立。村民通过全村唯一的电视,得知了黎巴嫩境内的宗教战争与冲突,暗自滋长了敌对情绪。现代科技加速了信息传播,但也打乱了原本淳朴的乡间生活,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仇恨与误解。两个派别用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手段进行着他们的圣战,折射的确是整个黎巴嫩甚至是中东政局的荒谬与无趣。事实上,宗教在他们心中也并非神圣,他们甚至可以假传圣母玛利亚的谕令,佐证了仇恨才是暴力的真正内因。片中流血泪的圣母,展现的是导演对于宗教的真正态度,外来的侵犯给黎巴嫩社会带来的伤痛,其实早已远远违背了基督教真正所坚守的善恶准则。
作为一部女性导演的作品,本片的切入点,也很恰当的选择了小村中的几位主妇,组成的女性小团体。这个原先以基督教为基础的太太团,也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化越变越大,并通过每个太太看到他们的丈夫乃至整个村庄的整体宗教政治景象。拉巴基本人饰演的艾米丽,是太太团中唯一尚未结婚的女性,这个角色又成了观众将自己带入太太团的切入点,我们随着她的舞蹈进入村庄,又随着她的目光,看到了黎巴嫩不断上演的真实悲剧。虽然拉巴基并没有交待故事的背景,也没有给予村庄以现实存在的地标。但这显然并非是一个架空的故事,全片在黎巴嫩取景,同时也带有对当下混乱的黎巴嫩局势的客观呈现。在这里,冲突、无知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曲解使淳朴被扭曲,最终矛盾也逐渐失控,只得以死亡收场。
童话何处去?
故事的最大反思,因一位在宗教冲突中被误杀的少年纳西姆而起,为了不激化本已箭在弦上的矛盾,死者的母亲决定隐瞒真相,甚至不惜用枪射伤了冲动的大儿子。但把一切悲痛往肚子里装,也并非完全之策,在和主妇们商议之后,他们展开了一场匪夷所思的大改造,从而让电影在导演的掌控下,进入了不可思议的童话语境。
虽然全片从头至尾都有一定的荒诞讽刺成分,但真正的爆发,确是高潮戏时的大反转,导演用观众料想不到的方式,让女人自己化解了看似不可能解决的矛盾。主妇们在一场盛大派对里,用大麻派让所有丈夫一睡不醒(除了有点狂欢效果外,似乎对于剧情有些多此一举)。第二天又来了一次乾坤大挪移——所有的太太都在一夜之间转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信伊斯兰教的改信了基督,信耶稣的也改信了真主。而见到此情此景不知所措的丈夫们,也在妻子们的强势下,接受了这一改变。换位思考之后,一切豁然开朗,曾经的仇恨也可以一笑置之。可惜这看似毫无破绽的完美解决,却流露出导演略带幼稚的一厢情愿。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拉巴基似乎很难以理解宗教的精髓便在于从一而终,如若半路改信了别的神,岂不是自己掌了自己嘴巴,万万难以取信于观众。不同阵营的主妇,本如此剑拔弩张,却在最后甘愿尽弃前嫌,冒着自己死后不得超生的危险,化解矛盾,怎么说都显得有些理想主义的高端。虽然美好,但却不足以让观众信服。拉巴基的这一大反转处处体现了导演本人的一厢情愿,仿佛在没有出路已然绝望的关口,以一己之力,让整个故事走向了童话一般happy ever after的圆满结局。在冥冥中,导演难道想暗示的是,她才是操控一切的上帝之手?
我们何处去?
“吾等何处去?”是全片的最后一句台词。和解之后的村民,终于不用遮遮掩掩,大方的为死去的纳西姆送葬,这一段不仅照应片名,也像是开头的变奏。村民们离开村子,来到荒野,更像是从乌托邦中,第一次来到了纷乱的现实世界。远方便是战乱的黎巴嫩其余村落,只有这里可以偷得清净祥和。但这最后一句台词,却表达了导演对先前自己一手支起童话的怀疑。从字面上看台词里的“何处去”指的是棺材不知道该埋在穆斯林或是基督徒墓地。其带出的确实多层次的反思。
首先,背弃了宗教显然解决了生者的问题,但对于死后的考虑,却少之寥寥,人的心灵归宿依然是空,那宗教没有了救赎的意义,又如何让人再继续信仰,曾经的信徒,自然没有方向。其次,小村的命运也是未知,夹在灾难中的国家,又做出改教这般离经叛道之行,村民其实很难在这等环境下求生,纳西姆之死便是个很好的例子,独善其身,却难免被外在环境所迫害,一时平静,仅仅是绝望中的权宜之策。也许失去方向的,其实是这个国家本身。最后,这也是自主自觉的导演,对观众的告诫,她在电影中所给的出路,其实并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抱着怀疑去看电影,也许才是[吾等何处去?]用问句做标题的真实原委。毕竟,黎巴嫩如何走上正轨,并不需要政客和霸权国家偶然的灵光一现,其需要的仅仅是人民最尊重内心的自我选择,但这又恰恰是过于理想主义的自欺欺人。
[吾等何处去]是巴拉基的一部野心之作,她希望用形式复杂化和内容柔杂糅化的特殊手段,将祖国的现状,展现给不明就里的世界观众。但她显然过高估计了自己对于时局以及各类艺术的掌控力,既不够现实,也不够美丽,更不够讽刺。作为怀疑论者的导演,更多的是提出了问题,并作出了不那么成功的尝试。但平心而论,若只是单纯欣赏笑料和歌舞,外加了解一下几近陌生的黎巴嫩政局,本片绝对是不二选择。在可看性上,拉巴基已经做到了七八成,但力道不足,却扼杀了本该肆意的天才灵魂。
媒体评论:
拍摄这样一部讲述地区宗教问题复杂问题的电影,导演却选择了一条过于简单的路,虽然易走,但也显得绵软无力。《纽瓦克明星纪事报》
导演对于仇恨很不感冒,但这也导致了本片人物缺根筋般的不完整。《娱乐周刊》
虽然[吾等何处去?]的各种风格之间冲突严重,但确是一部异常勇敢和有趣的电影。《华尔街日报》
(原载于《看电影》特别加映)
8 ) 小村女人
上个世纪70年代兴起、现在很流行的一个史学流派叫“微观史学”,讲究叙事具体而微,却能够见微知著。所以,我喜欢本片的小巧叙事。
一个只有一条路通向外界、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借助两个年轻人把村子东西卖出去再买回各家所需物品。四周埋着地雷,偶尔会炸死乱跑的羊,像村长说的:这只羊牺牲自己,挽救了一条人命。
村子生活着两个教派的人:穆斯林和基督徒。从临近结尾几名女人挖出早先藏匿的枪支,我更愿意相信他们的亲人是在外面因为教派冲突而死,而不是在村子里。
女人们珍惜小村的和睦。而男人们则很容易因为一件事冲突,就像拉货青年不小心弄折了基督徒的十字架,接着就是清真寺被赶进一群家禽牲畜。更在另一拉货青年在外面被乱枪打死后几欲引发灾难后果。从隐忍的母亲那里得以体现出来,为了阻止灾难,甚至不惜开枪打伤剩余的儿子,只是不想让他也死掉。
对此,女人们想尽诸多办法:电视播放时政新闻时故意吵架,请回了外面的舞女团,借助大麻,最后甚至改信对方教派。这个过程是有趣的,欢笑后面隐藏的也是女人的无奈,就像寡妇对着在自家点打架的一群男人们喊:难道我们女人天生是为你们这些男人哀悼的么?
在某评论中经提示:寡妇的扮演者也是本片导演。早先还真忽略了这一点。
---------------------------------------
一句话评论
纳迪·拉巴基在这部电影里提供了一种“消解战争”的方法。毫无疑问,她是真诚而且真挚的。影片中的人物也一样纯洁而美好。这种解决矛盾的途径比任何一种老奸巨猾的解决办法都要行之有效。
——好莱坞报道者
幕后制作
影片入围了2011年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并代表黎巴嫩报名参加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它的故事实实在在地发生过,那是在一个孤立的小山村里,几个不同信仰的妇女,因为不忍心看到人类因为宗教的原因相互残杀而自我牺牲,以唤醒自己男性亲人的良知。虽然有现实的故事打底,但是让纳迪·拉巴基拍摄这部电影的契机并不是这个故事,而是她的的孩子。2008年5月7日,纳迪·拉巴基一边在考虑是不是要个孩子,一边在考虑自己的新片。也是在那一天,贝鲁特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道路封锁、宵禁和航空管制又一次降临到了这个国家。于是,纳迪·拉巴基便在思量,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后代免于愚蠢的因为毫无必要的缘由自相残杀。
有人觉得影片涉及到了战争,可是纳迪·拉巴基却觉得恰恰相反。她说:“这部电影是讲述如何避免战争的。在黎巴嫩生活,你一定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做生活在恐惧之中。所以怎么样离开这种生活才是必须要考虑的。战争是人类荒谬的举动,所以,让不同信仰的人聚集在一起反战,谈不上是天方夜谭。因为我是女性,所以很能理解女性的感受。所以在《焦糖》和这部电影中使用女性作为主角,能更加清楚地表达出我的思想。因为用自己的身份和性别来写作和拍电影,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可靠的事情,因为对于作者而言,说出自己的话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写了一个男性的故事,那么我可能会觉得那就是一桩任务和作业,未必会做得这么透彻。”
影片用一种轻快的方式去解决宗教之间的冲突问题,尽管不那么实际,却让人在内心悲痛过后给人希望。女导演视角下的女性电影,时而欢快,时而悲伤,时而温情,让人忘记沉重的现实~
重看,早就探讨过剩的宗教冲突,在举重若轻的喜剧感演绎之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面对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勇敢迈步守护危巢,以优雅姿态面对残忍,如同手握玫瑰迎击枪炮,用无声的嘲讽给这个暴戾无趣的世界最温柔的一击。拉巴基无论生活流铺垫还是法式幽默全都信手拈来,非常有才。
有的时候信仰可以毁灭世界,而拯救它的,是妇人之仁。 PS:编+导+演的纳迪.拉巴基真是个才女!
真好
沉重并轻松着 更多的是欢乐和几个穆斯林老太太的可爱。
力作,和平就这样被女人创造了。
只有电影才会这样吧,在复杂的宗教信仰民族等冲突问题上都能化解的那么天真,也许是女导演的缘故,骨子里善良的像少了根筋。影片在形式上的杂糅上虽让电影更具观赏性了,但依旧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很有趣也很杂乱,就像印度神婆上身的歌舞,本来沉重的现实也跟着变成童话般的超现实了。★★★
媽媽老婆站起來!! 結局的殺手鐧實在始料未及,雖然議題是沉重的,戲中卻不時出現幽默與歌舞來詮釋,非常地合拍。這些婆婆媽媽大部分都是從路上找來的素人演員,但交出了一場場精采的好戲阿!
怎样做到艺术性和娱乐性并重?这部电影给出了答案。放映之后的问答环节有一个有趣的知识点: 这部电影在黎巴嫩的票房为史上第三,仅次于大船和蓝色外星人。
导演用幽默笑料,欢快歌舞和夸张的戏剧冲突来处理这个严肃的宗教冲突问题,的确很出色,让观众在大笑之后仍深陷沉重的悲剧气氛和思考中,配乐和摄影都太美了。
想看[2011-12-14],终于趁着戛纳补课看完了。概念先行且几乎只有政治宣传般的生硬故事也是……但是拍得实在太好玩了,减轻了不少嫌恶感。最后迷幻趴体加宗教互换的梗简直笑尿了,生生拉回及格线。歌舞段落虽尬得要死,但是用法(尤其剪辑和时间观念上)比较值得一说。
有点小惊艳。
看完猜这个导演是个水瓶座,这么严肃的题材(异宗互戕)还玩幽默还歌舞,然后发现导演就是那个漂亮女主演。她以刻板的性别印象为基础释放了一种近乎幼稚的和平(幼稚总是内在于理想主义),但提出的是真问题:一个丧子的母亲和圣母对峙,人类如何与敌人共处,文明的坚硬也许就在那点母性的不忍里。
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写过的《曲解贺拉斯之誓》
想要渴望和平~就得破除宗教!
小鸟 给我传递个爱的信息
Nadine Labaki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如同她的臉也如同那支動聽的插曲一樣譲人过目难忘。
为了避免被冲动蒙蔽的男人们陷入愚蠢而无谓的战争,善良而聪明的女人们绞尽脑汁啊
她们在最荒诞的现实面前做到了最极致的优雅,在善的光辉中,她们才是这土地上赤脚行走的神。
砰的一声枪响,隐忍的母亲塔克拉打断的不只是自己唯一剩下的儿子的腿,更是打响了这群女人们反战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