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濑巳喜男映画回顾展 技法上彰显功力,剧作上蕴含丰富细腻的感情。 不过在看的时候还是在想,到底看电影是希望看真实还是看到批判真实。最后还是觉得也许想要的并不是确切的答案。 对于本片,我也得问一句,那个男人到底有什么好? 似乎一些评论批评城里的妻子如同带刺玫瑰,只可远观。而对乡下妻子加以赞赏。然而实际上两位生活都十分不错。甚至可以剥离丈夫角色,可以延伸出乡下妻子养着城市妻子之类的同人文,有些淡淡的女人帮助女人的底色。二者都是蔷薇,开得各自安好。 至于那个淘金矿工丈夫,真是谜一样的男人呢,有着不可言语的迷人的魅力。哈哈。 以及,那个儿子尽管贡献了诸多笑点,但可以想象未来成长过程要遭遇哪些经历。即使还没长大,已经明白了许多。而他,也许同样会成为诸多厌女男子中的一员。 所以,最后说一句Men!Be like a rose!
两个女儿一起在浴室泡澡的那一幕,明明都是爸爸的女儿,却完完全全地不同,也完完全全地没话可聊。东京的女儿羡慕山里的女儿可以享受父母和谐的爱,山里的女儿也在羡慕东京的女儿有着自己的工作,看过其他的景色。
东京的女儿在别人的家里看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她想,我应该是这样长大的,她终于把爸爸带回妈妈身边,自己身边,可即使他终于回来了,这个家也不成立。因为这不是他的家,他在这里的无所适从,让我可以原谅他,甚至想对他说,你快点回去吧。不适合的人,是无法在一起的。
他是个不器用的人,在山里的时候被阿雪照顾,被女儿静枝照顾,即使是回来东京的决定,也是阿雪替他做的,他只是听了阿雪的话而已。一群能干的女人,围着一个不器用的男人转悠,真是无解之题。这是一部无法怪罪任何人的电影,大家都没什么错,但又好像都有一点点小问题,却还是没法找到罪魁祸首。爸爸出场之前,我以为我能把所有的错都怪在他身上的,结果还是不行。
阿雪抬起头问“你还会回来的,对吗?”的那一幕是我最喜欢的。
即将成为人妻的女儿,还有一个颇具文艺气质的母亲。
父亲离家出走寄居在乡下的情妇家里,女儿却希望极力挽救母亲的婚姻。
但是,母亲太多愁善感缺乏生活气息、一张苦情脸——难得三个人一起外出散步,但母亲却处处别扭着、搞得大家都不开心破坏大好气氛,和父女俩总是情趣不投。
而情妇是一个退役的艺伎,目前经营着一家美发店。与自己的母亲相比,情妇一眼望去没什么动人之处、但是有庶民的气息有人情味且体贴入微。
我觉得女儿的男朋友也很可爱、没有什么心机,比较幽默。
穿越感的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老片,人性放在哪个时代都一样。想想看自己周围也总有这种类型的家人——本性善良、一腔对亲人和子女的爱和关心非要用令人不舒服的方式表达,非要按照自己的意愿限制对方和相互折磨、还说这是为了对方着想,自己白白辛苦了不说、别人根本不能领会她的好意。
这样的主题能在1935年拍出来确实有勇气有眼光。
僅供私人存檔紀錄 可以略過
————————————
比較短的一部片子
不能說喜歡吧 和成瀨後期的電影裡用的演員有點沒法比 城市和鄉村的風格割裂比較嚴重 也有默片形式的遺留 節奏上感覺有點問題 當然到最後三分之一開始漸入佳境了 某些鏡頭的移動感覺很古舊 也挺妙的
另外特別提到對話連結的作用 是有聲片才有的吧 考慮到這些因素其實是可以多給一顆星的(但還是算了 因為成瀨自己就有很多更好的片子)
是一部改編自文學作品的小說 態度始終有點來回 不太確定是不是小說原著的問題
但成瀨自己的主題還是在那裡 就是女性的光輝 很大一部分是在緒雪身上體現的 但即便是母親悅子 似乎也沒有批判 最後還讓她哭了說不要勉強
到底是因為寫詩而失去丈夫 還是因為失去丈夫而寫詩呢 「父親的心在山裡」的時間 應該沒有「母親的心裡只有自己」那麼長吧
所以還是羨慕電影裡的父親
並且女兒的選擇實際上也體現了女性之間的惺惺相惜
在回來的火車上 她幾乎反悔了要讓父親回到山裡的 可最後說出了那樣的話 在九十幾年前呀 有這樣的想法 是很能體現人的精神世界的
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一二 · 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奠定了成濑地位的作品令人意外地像一篇D.H.劳伦斯短篇小说那样柔和但不妥协,在你没有想到的地方有力地结束(我一直记得读完《牧师的女儿》那一刻不可描述的感觉)。我爱每一个成濑的女主角,他的电影有一种难以捉摸的方式把她们塑造成浮于历史甚至整个经验社会云层之上的自我意识的海鸥*;这里,奇异的是所有这些在古老的条件下(可怕地发响的混音,可疑的剪接设备)没有丝毫失去它们清晰的自己,哪怕这是(像女主角那样)几乎很次要、很淡的清晰。我无法解释为什么电影里的乡村世界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像早期雷诺阿)……奇怪的是,写了这么多,我一点也没有触及到电影的叙事主线,也没有触及它的欲望。这是一部走神的电影。 *(和这部电影没有关系的插入语)林芙美子的小说(我看过《浮云》,那是看完电影之后,但我仍然受了极大的感动)也有这样的气质,在某些时刻生命的微光使其余一切都不复存在:自然,就像费里尼一眼就看见卡萨诺瓦和佩特罗尼乌斯那样,成濑也找到了他的作家。
这部片子的影像质量太差,所以断断续续的看了好久。一个庶民风格的父亲和一名从文艺女青年成长过来的母亲、尽管组建家庭后还有了女儿,依然无法弥合两个人在人生趣味上的巨大差异,哪怕女儿和这位父亲的兄长如何费劲撮合、甚至用女儿的婚事都不能挽留父亲决议返回乡下、和一名没有什么琴棋书画才能的农妇情人共度、还有他们之间的一双可爱的儿女、一起耕地种菜不亦乐乎。估计成濑导演的这个片名是一个讽刺——妻子若是蔷薇、远观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女诗人还要安静的环境创作、需要有高雅的兴趣爱好、出门要打车、家里要讲礼貌、等等,如果不是同样趣味和行为原则的男人,估计驾驭不了这样的女子。另外,蔷薇不带点刺还能叫蔷薇吗,所以普通男人最好不要奢望去攫取、搞不好伤了自己。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作为农妇的那名情人——通情达理处世圆融、处处照顾男人的面子和里子、生活起居宽松有度、子女教育慈爱有加、安得一隅与信赖得男人、平凡普通又何妨,也难怪片中的父亲这么迷恋乡村的人文生活、有人情味有好心情。 门当户对,找一个三观差不多的人,高攀有风险。
2021成濑巳喜男作品回顾展。在特殊时代下,「父亲」/「丈夫」对于家庭(妻子和孩子)就意味着「正确和必然」,以至于可以容忍「妻/妾」的存在,却不能容忍「男性」(身份)的丧失,女性的依附属性不断在成濑已喜男电影中出现,无论社会的主流道德或者变迁,却一贯如此。
好喜欢kimiko这个角色,她不会因为父亲的软弱背弃而对男人,甚至对婚姻有什么不好的想法,在母亲陷入痛苦时,她会站出来去找到躲在深山老林的父亲面对问题,亲眼见过父亲与情人的相处细节,再看父亲与母亲的相处细节,她理解了父亲做出这个选择的初衷,用婚姻这层枷锁把不适合的两个人绑在一起,是最大的错误。kimiko对待整件事情的态度,是一个思想独立的女性,最好的体现,值得很多很多人学习。
画面比较粗糙,为什么老头子的妻女各个都那么智慧?
把父亲当作国家的某种隐喻,在城市与乡村、和服与洋服、写诗与艺伎之间,做着淘金一把翻身的美梦。在这种对比里,浪漫主义没有全盘西化,而是滑向更本土、民族的诠释。当然这种影射可能是无意识的,每个人物都有饱满的、足可代入的个性,比如“长大了就知道”的幽默感,比如对相敬如宾的官方吐槽(是喜剧也是悲剧)。这部35年的片尚有默片痕迹,但镜头摇移非常成熟(比如从一侧窗外快摇到另侧,暗示二人不合),最后的叠化镜头仿佛是空间的胜利。
1935,成瀨早期,99年修,内嵌英字。(AKA Kimiko!) 细腻刻画人物及其关系美。新时代的女性,不论自足如其母Etsuko还是守家如Oyuki,甚或时髦开朗的Kimiko,其实个个都开得出蔷薇。其中戏仿《一夜风流》打车的片段,今看可爱依然。
經典作第二次買票終看到!! 在別人拍那麼多大婆小三二奶的狗血劇之前---成瀨大師早已前衛地在 1935年推出這為 小三平反之作, 深入骨髓探討女性的婚姻意義, 難得也沒抹黑大婆, 而節奏卻比大多東瀛更明快, 精準調度鋪陳細節, 人物各自精彩. 導演也親身演繹, 此片後他"贏得"美麗的千葉小姐, 看似又一導演女主聯姻佳話, 但三年後分開為此影片內涵下了最佳注腳. 映後談影評人小姐飽讀詩書反不明薔薇所指, 網路發達一查即知, 薔薇非平常玫瑰, 野生堅韌, 正正是此片中四女性最正象征!! 還要懷疑薔薇在日文別有涵意, 確是有,但那是新世紀衍生, 和此83年作品絕無關係. 下為15年語-保留見證:本有機會睇大銀幕, 點知同特出名作-許鞍華第二套鬼片--撞到正!! 無
这其实是一个含量很厚的故事,不相互理解的挣扎和释然。有几个音乐转场非常有意思,并且日本电影早在巴赞之前就常常使用纵深镜头来扩大表意了。还有就是,成濑的感伤和悲观基调真是从一早就显现出来了。
盖博式搭车哈哈
成濑用镜头捕捉人物小动作和暗情绪的技法逐渐有了气候 将视点落在世俗意义上的道德困境 怯懦但渴望自由的男人和娇弱敏感的发妻和隐忍柔软的爱人 小辈在其中观察的是父母也是男女//发妻的怨愤 不容易分辨是出于对丈夫的爱恋还是某种借于自我职业身份的人设树立 刀子嘴豆腐心多少让人又爱又恨//最终还是跟随自我内心这点 挺勇敢了
这才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不过是一个最普通的男人对家庭的诉求。一边是口口声声说着爱陶醉于风花雪月的自私女文青,一边是珍惜感情和家庭温柔贤惠顾全他人的艺妓。应该选谁睿智的女儿都懂。尽管渣画质声音也是丝丝拉拉的,尽管有人说这部还不够成熟,我倒觉得一切完美。
对于现代女性正在面临且又解决不了的困境,我们实在有必要回到历史里——追溯源头或是寻觅方法。简直就像灯塔一样存在的成濑早早就为女性观众指明了出路。标题《妻如蔷薇》真是一语中的,女人必须通过附着于妻子的身份才能活得像花儿一样坚韧而温柔。不富同理心的丈夫是不可靠的,经济独立也并不能撑起女性自身全部的价值。尽管长期被男性忽视的才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父权社会的认可——甚至超越男性,但女性仍然在为个人的幸福发愁和奋斗。成濑认为智识对于女人来说是锦上添花的亮点,并非是个稳固的支点,女人最终还是要向婚姻和家庭靠拢。活泼而又向上的女主角正是听从了智者的建议。可惜,分工不同的夫妻之间已然出现了不平等的阶级意识,并且城乡之间的矛盾亦在加剧。所以作为成濑视点的女儿在调停父母失败之后,也流露出了不如愿和不情愿的心绪。
1935年成濑巳喜男《电影旬报》年度最佳,镜语、表演、理念均十分前卫。
绪雪这个女性角色,胸怀之宽广很令人感动
感觉很不日本。很有趣的故事,搁在那个年代很难得吧。虽然说到底是渣男太自私。但所谓追求幸福的权利啊,善良的艺伎有,女主角有,自然软弱的男人也有。于是冲突出现,却不忍心怪谁。三个女人很有戏。既然不合适那还是不要在一起的好。女主思想很前卫,笑。又见镜狮子。
愿妻如蔷薇
男人喜欢童稚与母爱兼具的妻子,时而是调皮,时而是母爱和保护。成濑巳喜男是个理论家。
相比现在红卫兵式地打击第三者,这部老片从另一个视角出发,轻轻地描绘着为什么两个人的婚姻走到尽头?儿子温功课,老婆按肩膀,那种家的自在舒适,真是令人感慨啊。给文青上了一课。
8。前天随意下个片,成濑生日恰好看,苦逼艺伎为家悴,小日本拍大男子,你若愿妻如蔷薇,自个如此又怪谁
成濑在早期的叙事和运镜就相当成熟,探讨夫妇关系的主题在当时看肯定是相当超前,两位妻子如红玫瑰和白玫瑰,一朵孤傲自赏,一朵体贴馨香,丈夫在这里完全做出了遵从内心的选择,而不是恪守与发妻白首的刻板观念,且结尾得到女儿的谅解,从这一情节设定就能看出成濑电影的独特之处了。
延续《女优与诗人》对现代夫妻关系的探讨而更加深入和清晰。成濑明显很欣赏新女性身上独立飒爽的气质,但又敏感地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新女性给传统家庭稳定性带来的冲击是难以解决的。本片算是成濑拟想的一种解答,电影里一个精心设计的构图耐人寻味:隔着前景爬满藤蔓的窗子,以此为景框拍摄家庭里的对话。这是对“妻如蔷薇”的点题:不妨妖娆,不妨多刺,不妨成为中心,但仍需有所凭附(家庭/婚姻)形成共生关系。这也是代表摩登女郎的君子从代表传统、温柔隐忍的阿雪身上学到的东西。现在看自然很难认同,但放诸当时语境,愿妻如蔷薇而非愿妻如莲花,已然有一种体谅理解在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