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讲这部电影和原著的不同之处,其中比较明显的是:
1.奥利弗变成了布朗老先生的孙子,而且这部电影里面把布朗老先生从原著里面的老绅士改编成了一个易怒的人。
2.奥利弗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也被改掉了。
3.老犹太费根被美化了,在电影中是一个无奈的底层人民,从事小偷行业但是并不忍心看别人因为自己受罪。其中他还多次保护奥利弗。原著里面他狡猾恶毒,设计让比尔杀死南茜。
4.原著中的闪光点虽然留存不多,但是南茜最后还是因为救奥利弗而惨死。奥利弗的结局也没有交代。
说说本电影的优点:我个人特别喜欢油画般的画面,里面的人物唱的几段音乐也都朗朗上口,内容有趣。不时还穿插些幽默,让人觉得滑稽搞笑。比如,最后老犹太费根决定洗心革面却突然遇到了机灵鬼,机灵鬼向他展示刚刚偷来的钱包—老犹太下意识就问“lined?”(有内衬吗)哈哈,还是没办法改掉职业习惯,看来洗不干净手了。
如果从原著党的角度出发,对于这部电影应该很不满意,剧中改动较大、故事也没有原著一波三折,内容就是简单的从教习所开始讲到比尔·赛克斯中枪而死。梅里一家都没有出现,老绅士的优雅智慧人设也没了。
不过,如果只是为了享受音乐和视觉的话,还是可以看看的!我入坑就是感觉画质好像油画一样美!群戏也很精彩,音乐剧嘛,不时穿插一些舞蹈。两个半小时,真的可以看一看。至于教育意义什么的,这部电影应该是从老少皆宜的角度出发,没有什么特别血腥的,选角也没有很丑恶。适合带着小朋友一起看!(听听音乐,提高对坏人的防范意识)
这部根据英国大文豪查理.狄更斯享誉全球的名著《奥列佛.退斯特》改编的电影,我先后收藏了三个版本。我从当年在长沙的中南工业大学书店以低廉的价购买到了这本上译初版的《狄更斯文集》中精美的一册书籍起,就很快地被它所特有的艺术感染力所吸引,久久不能自拔。多次在不同的季节和环境中阅读,多次为奥列佛不幸的童年而黯然泣下。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体验?奥列佛还没来到这个世界,就已经背负了私生子的耻辱的烙印,在他对着这个世界发出第一声泣叫的同时,他又丧失了母亲成为了孤儿,故事就从他那双胆怯地打量这个对他而言过于冷淡无情的社会的目光开始,给世人描述了一段真实而残酷的经历。以至于这个描述所包含的意义过于深刻,是用言语无法能准确表达出的。那种由屈辱,饥饿,阴森,痛苦,恐惧,压抑所组成的迷雾伦敦最下层的罪恶氛围无疑会给每个经历过的孩子心灵留下终生难以消灭的阴影。 我第一次因无法摆脱诱惑,在一所小城借了外出进行野外战况操作实习的机会,怂恿了几位疼爱我的师兄一起偷偷溜进电影院,观看了由大卫.思恩执导的黑白版的《雾都孤儿》,等我泪痕满面地走出剧院的黑暗沐浴于下午那灿烂的阳光下时,才真切地庆幸自已曾拥有了一个多么幸福的童年时代。 第二次观赏,是在北京一个周末的深夜,我从实验室回来后,无法入眠,便打开电视,意外地观赏到了卡罗尔.里德在1968年执导的音乐剧版《奥列佛》, 这部获第四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版本是众多改编版本中唯一的音乐剧故事片,它也是20世纪唯一一部完全由英国人编剧、导演、主演,并获得奥斯卡大奖肯定的音乐剧电影。影片完全移植于大获成功的同名舞台音乐剧,色彩绚丽,画面唯美考究,音乐动人,歌舞场面宏大,原剧中许多精彩的歌舞场面借助电影特有的优势,表现得更加赏心悦目。这部影片的精彩深深吸引住了我的眼睛,为了能完整地看完,我特地借故推迟出差一周的行程。 这版中几位演员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特别是那有着天使般俊脸的小男孩,那双有着极其忧郁眼睛更使我着迷疼爱不止。据说饰演奥利弗的小演员马克李斯特(Mark Lester)是从数百名候选人中选拔出来的,那是才十岁。他天性聪颖,能歌善舞,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真无邪的气质,完美地诠释了奥立佛始终未被犯罪污染的童真形象。罗蒙迪(Ron Moody,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饰演天良未泯的贼王法金,世故但不失自嘲风趣,邪恶中透着几分可爱,为这部内涵凝重的名著改编作品平添了几丝生趣。这个世界除了十恶不赦不可救赎的恶棍,大多数反面人物都不是怪物,他们有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也有温情和一定的道德底线,只是环境和负面的影响让他们积重难返。 这部被称为最经典的1968年上映的音乐版《Oliver!》至今仍是我的致爱,它曾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及最佳原著音乐等六项提名,而片中更有'Food Glorios Food', 'Consider Yourself', 'I''ll do anything',及'As Long As He Needs Me'等历久弥新的脍炙人口曲目。 本片导演卡罗尔-里德擅长处理悬疑和纪录片,是英国二战后极具代表性的导演之一,和大卫•里恩齐名。一般认为,里德最重要的电影有三部:《虎胆忠魂》、《坍塌的偶像》和《第三人》。里德其它的名作还有《海隅逐客》、《夹在中间的人》以及这部根据音乐剧改编的奥斯卡获奖片《奥利弗》和那部《开往慕尼黑的夜车》。 2006年这对于广大文艺电影粉丝而言最激动人心的消息无疑是波兰斯基为宣传他的新片《雾都孤儿》要来中国。他的作品中国观众并不陌生。80年代中国大陆公映的《苔丝》就是他导演的,而他的成名电影《水中刀》、《苦月亮》更是文艺青年们经常提到的作品。 新版《雾都孤儿》,是同为世界影坛大师级导演的罗曼.波兰斯基向大卫.里恩的一次致敬,也是一次暗地里两位大师的较量。相隔半个多世纪的新、旧版本《雾都孤儿》,在高度忠实于狄更斯原著的基础上,两部影片所改编的故事情节有着惊人的相似,对原著取舍大同小异。 虽然情节相仿,但两位大师级导演在影片中的视角、风格以及表现手法就不尽相同了。比如同是对原著的精确改编,大卫.里恩版本则更为冷静、客观,全片以阴郁的画面为主,就像伦敦城内多年不散的浓雾,溢满了沉郁的气息;而罗曼.波兰斯基的新版本就“阳光”得多了,悲情大大减弱,像小奥立弗逃出殡仪馆通往伦敦的那条蜿蜒无尽头的山路,更是充满了金灿灿的黄色,尽管这是条饱尝人间冷暖的流浪之路,却让人感到一种走向新生活的希望之光,这在旧版中未曾出现过的。 新版《雾都孤儿》中的人物造型略显漫画化,并使用了不少变形的伸缩、仰俯镜头,忠奸美丑泾渭分明,不无滑稽之味;台词诙谐幽默,比如济贫院一个异常饥饿的伙伴在房间走来走去不肯睡觉,嘟囔着:“我怕躺在你身边,会把你当作面包吃掉”、殡仪馆的诺亚在门外等得不耐烦时嚷道:“我不是在敲门,是踢门”、老绅士那性格怪僻的好友的口头禅“如果不是这样,我会把自己的脑袋吃下去”……影片娱乐性、戏剧性有所增强,倒也符合狄更斯原著中讽刺、幽默、夸张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新版《雾都孤儿》的确如导演波兰斯基所言,是为自己的儿子拍的作品,献给孩子们的礼物,一部让孩子们忆苦思甜、唤起心中纯真本性之作。 影片里重要的反派贼窝首领费金由曾经和波兰斯基合作过心理惊恐剧《不道德交易Death and the Maiden》著名影帝本.金斯利担纲,而在大卫里恩版里这个角色是由千面人之称的英国爵士亚历克.吉尼斯(Alec Guinness)担任的,这对本.金斯利而言是一个挑战,从他的塑造来看他对于前辈表演还是敬重和延续性的。贼首费金也不再是十恶不赦,本.金斯利将狄更斯笔端那个令人憎恶又可怜的老头演绎到位,老头佝偻着身子有些神经症的扮相和他以往角色截然不同,充分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杰出的英国影星人物的塑造能力。这部影片里导演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爱憎分明,贼首之二的赛克斯不仅杀害了同情奥利弗的情妇南希,为了逃脱警察追捕甚至想杀害忠于他的小狗,他的丧心病狂必有报应,他的小狗最终让这个恶人自己将头颅套进了绞索。 导演在影片里充满着对于处于卑微社会地位人们的同情和悲悯,与旧版相比,波兰斯基版本中的贼首、老犹太费金就没有那么面目可憎了,甚至有些老年迟暮的可怜。影片里有一个场景是奥利弗去监狱探望即将受绞刑的费金,他望着已经有些疯疯癫癫的老头留下了眼泪并希望他忏悔,这样的选择虽然在欧洲电影里很常见然而这却标志着导演精神世界从人性隔阂到寻求精神慰籍的转变,人道主义立场是对于所有生灵的关爱,奥利弗在挫折、磨难里依然保持着善良和正直的心灵对于这部电影受众群体青少年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这同样是导演作为受难者主体人群精神世界的一次升华。
五十多年之后,波兰斯基自己拍了一版《雾都孤儿》,把大卫里恩版不太顺的地方捋得更加流畅自然,情节和内涵的侧重也有不同,但相比之下比较平庸(可能不比也比较平庸)。 结尾大唱人性赞歌时显得有些尴尬。 大卫里恩出色的戏段就会闪闪发光,闪耀出大师般的光芒。并且表现出了狄更斯的幽默,还有一种文学的天真。
和波兰斯基版相比各有千秋,音乐剧带来傻乎乎的可爱气质。可是正太主角演的好烂。
能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歌舞电影,实在是佩服导演和编剧的功力。歌舞虽然不错,但是这种形式确实不是我的菜,酒馆那一段歌舞印象比较深~
相比其它版本,歌舞让人忘掉了阴冷潮湿,奥利弗的命运不见得糟糕,尽管孤儿院棺材铺扒手窝的日子不太好过,快乐总是存在的,扒手窝就像个大家庭,热热闹闹的,奥利弗的运气可以说让人羡慕,到伦敦不久就找到了大户人家的亲人,而窗外是轻快的,幸福洋溢。
85/100 歌舞片其实和漫画更接近,漫画可以通过简单一个画面配上文字表达角色所思考的内容,歌舞片可以用歌唱直接抒发感情,表达方式相比一般的表演要直接的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展现富有层次的演技个人觉得更加不易,本片群戏质量很高。(查了一下当年的小演员Jack Wild都去世10年了)
书太厚,了解名著只能靠电影。故事基本清楚了,作品能成名应该源于当年展现的社会性。但电影未必好,似乎歌舞不适合承载这个片的内容。事实也如此,花大时段用歌舞来展现的总是零碎的情节,真正重要的关乎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和人物命运的部分却很流水账一笔带过。歌舞可能是当年的商业模式,虽然没有撒毒鸡汤但放在今天会不会就同张一白式的不好好讲故事动辄就来段MV穿插如出一辙呢?演员很棒,摄美音剪都很棒,猫头鹰和狗也很棒,整体来说就是老式的文艺作品商业化
黑白光影塑造出的经典。
个人认为是值得刷好几遍的电影!真的很经典
镜头感好,配乐不错,小主演是败笔
歌舞编排生动有趣,与叙事的结合流畅自然。
当小奥利弗端着破碗可怜兮兮地问:能再给一些嘛,他已经赢得了所有的观众;小学时看的原著,记住的细节也不会比电影呈现的少,两多小时的歌舞剧,浓缩剧情不到半小时
So what am I to do to keep sky so blue? Anything for you, my dear. 同是歌舞片,这个比芝加哥更好看,我看的版本是147分钟的。
没电影版好玩,画质也有些老。但是竟然这种片子也能拍成音乐剧太厉害了。向小说作者和导演致敬一下下
喜欢这个孩子历经那么多,始终那么乐观,那么纯洁,那么坚强
导演里德竟然以如此抢镜霸屏载歌载舞的方式去讴歌伦敦底层人民热爱劳动怡然自乐?不管其意图是否为了平衡选材小偷故事经典可能在六零年代西方社运高涨时期可能落下的媚上争议,起码美学范畴之内有点过于刻意和闹腾了。劳动韵律节奏谐趣其实拍成北野武座头市那样也就差不多到头了。倒是对着镜头独唱的形式比较适合大部头名著改编,因为换作正常叙事写实剧情你不可能让角色将大段内心活动自己说给观众听!……整体来看,歌舞元素稀释了小说原本的黑暗残酷面,所以一直演到该元素最无法融入的第三幕,也就是奥利弗被绑架、南希惨遭毒手、牛头梗反戈一击,戏剧张力才真正出来!演员也才真正进入到他们所熟悉和擅长的表演情绪状态,特别是费金的扮演者奥利弗·里德(巧了!与主人公同名、与导演同姓)review the situation,三星半。
在波兰斯基里如此悲悯又催泪的故事很佩服也很诧异导演竟然拍成了歌舞片,在我眼里虽不如波兰斯基版本的那种名著韵味浓,但是比48版要有意思的多。要知道改编名著最大的致命伤是过于刻板加平淡。这是2002的《芝加哥》获奖前的最后一部歌舞片。
于是收留了他,奥利弗的生活能够从此走上正轨吗
高中英语课上看的,情节很揪心,结局是美好的。
初中看的小说...现在还能记清楚...说明我当时可能看了很多遍
⒈看到大街小巷、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们载歌载舞的场景,让我都快怀疑是不是所有英国人都能歌善舞了?囧……⒉饰演奥利弗的马克·莱斯特颜值不错,不过饰演道奇的杰克·瓦尔德演技更为我赞扬,两人初次相遇后,道奇亮嗓边唱边跳的长镜头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上豆瓣发现他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惊喜一下(偶然发现1971年的《两小无猜》他俩也一起出演,再次惊喜一波);⒊奥利弗最终因祸得福、在与富人朗罗先生有血缘关系的情况下、扭转命运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然而其他的雾都孤儿还是得继续他们穷困潦倒的生活……
音乐只能算是马马虎虎 一些不错的场面调度 无比冗长 就连开幕中场散场的定格画面都那么漫长 一开始还有长达4分钟的演职员字幕+素描剧照 几欲吐血 原始歌舞片神马的和类舞台剧电影是我最不喜的早期电影形式 其讨厌程度可与后来的DOGMA95和伯格曼有得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