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花了大篇幅事实上不停的在黑色幽默中输出这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包括能歌善舞的以金凯利为原型的演员表演中给配角让镜头,天真单纯无私的编剧们不停的阐释着资本主义原理和事实上的剥削。而相反整部电影对上世纪中叶明显的金钱工业游戏下的电影界的描述其实是批判讽刺性的,所有人都是被异化的螺丝钉,各种尔虞我诈,道貌岸然,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下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过去的科恩电影中的终极正确答案都是的宗教的信仰,本片直接把信仰端在台面讨论(牧师,神父,拉比,东正教牧师),通过他们互相否定的论辩和讲述耶稣受难影片中耶稣的临时工形象,其实已经在精神层面迈进一大步,并不是过去简单的套用宗教的价值观,而是对我们该遵从什么信仰进行了探讨。 由于太敏感一切都是黑色幽默中进行。最后公关经理对神父忏悔了对乔治克鲁尼的殴打,而乔治克鲁尼的演讲氛围正面而激动人心,应该是点题,是导演所想表达的,就是一种没有变质没有丢失信仰的平等团结公正的希望。 然而此篇在IDMB等等影评界遭受的巨大攻击和贬抑,可能就不是那么简单。
科恩兄弟轻松写意之作,男主是一个自信果断的好莱坞大制作人,他一整天麻烦不断,有的演员不会讲台词,有的被共产主义者偷偷绑架了,有两个记者威胁要爆料大明星的丑闻,而女明星婚外情怀孕了,家里希望他回去吃晚餐他却没时间,航空业猎头用国家大业、氢弹的能量和大把钞票来挖角他,等等等等。
男主看似坚毅果决,一个个快速应对,绝不手软;却在深夜时感到迷惘,只能选择向神父倾诉。原因是每个事件的解决,都不是按照他的预设方向来的。不会讲台词的演员,他让导演好好教他演戏,而烂片却被妙手剪辑师拯救了;婚外怀孕的女星,在商讨对策的过程中找了个小伙嫁了,送他一个便宜老爸当;失踪的男星被牛仔男星约会中不经意找到的线索,直接寻回了,而男主辛苦准备的钱箱子,被共产主义男星去苏联的路上不小心掉海里了;男星与导演的同性恋八卦,男主本来准备了更大的八卦送给记者,却因为爆料者是共产主义男星,让记者不敢再发表了。
电影里还埋藏了好莱坞的资本主义、传统宗教保守主义,共产主义等等的信仰暗示,每个人选择各不相同。乔治克鲁尼扮演的大明星,浑浑噩噩的被共产主义编剧团体洗脑,又被男主连续的耳光吓傻,这个傻瓜大明星,在最后激昂的台词中,唯独忘了“faith”,导演揭开了主题。
片尾男主又来忏悔,向上帝寻找内心的平静,第二天又自信满满的再次出发,去跟这个混沌的世界搏斗,影片结束。
导演穿插了非常多的线索,来回切换的叙事,还有大量的经典好莱坞大片致敬片段,又有“信仰”这个暗线主题埋藏其中,信息量过大让观众目不暇给,需要多看一两遍来消化才好。
科恩兄弟的一贯风格,即是对叙事线索的把玩。并且在其导演生涯之中,都致力于在叙事层面上的进取和拓展:最初是单纯对叙事手段和系统的复杂化尝试,在技术上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而在一些时候,他们会做更多的努力,试图让叙事的技术与主题的表达相结合,从而回归“技术服务于内容”的电影传统宗旨。因此,如果单纯从叙事的环节这一角度来看,科恩兄弟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开创,可以称得上是电影---特别是由奠定经典叙事风格的好莱坞黄金时代而来的美国电影---的实验者了。
在登顶奥斯卡的《老年无所依》之中,他们出色地施展了叙事的诡计,在通篇让“杀手”和“老兵”的双线并行,构成了一种老兵和杀手在观感上形成了追杀与反追杀的交锋、实力相当的对峙。而做出了这一切的科恩兄弟所埋伏的杀手锏,就体现在了高潮的部分:老兵和杀手终于开始交锋,但电影却偏偏没有正面展现这一酝酿许久的对战过程,而是直接给出了“老兵垂死”的结局。也就是说,通篇的平行叙事所呈现出的实力对等只是一种真相揭露之前的反衬,通过老兵形象反差感的强化,让观众感觉到了深深的“老年无所依”。在高潮的对战来临的时刻,科恩兄弟让一直以来硬朗专业的老兵形象消失在银幕上,而只留下了被击倒后垂死挣扎的败状,借此来说明:老兵的强悍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一个年老力衰、面对杀手无所凭依的老人。在这部电影里,科恩兄弟使用平行双线叙事,制造出一种表面的人物观感,而后借助结尾中“略去对战”的反高潮式叙事手法,来强有力地烘托出了自己的主题。对于叙事的精妙掌控和灵活使用,可见一斑。
而在他们近几年的电影中,他们开始尝试一种更加不同的叙事思路:在开始时展现一个各局部和谐、整体稳定的庞大人际关系网,而后通过多线叙事来创造种种巧合、并通过群戏一般的交叉和平行剪辑来让这些巧合产生交互,以此来逐步破坏人际网络的稳定和谐,让各个局部都产生混乱,并在最终让各条已然混乱的线索汇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人际关系破坏的高潮,并在最终的“爆炸”后让一切归于原始的、属于“无”的平静。《阅后即焚》,即是最为鲜明的代表:各条线索的人物,经历了开始阶段的生活平和,逐步进入到各自被隐藏之内心所引导出的行为,并由这些行为产生混乱,最终任意关联的二者互相的关系全部破裂、整体交际网的稳定性彻底坍塌,并在集体性的线索汇合中产生了最后的黑色幽默式“爆发”----人物的互相杀戮和丧命。
多线叙事、反复切换、并让双线在最终汇合而产生主题表达效果,向上可以追溯到《毒品网络》---美国上流社会、美国底层社会、墨西哥,三个环境被分为了三条线索,并通过色调来加以区分,从而展现了由最下游的墨西哥逐步传导至最顶层的美国上流的完整毒品流通世界,并且用“残忍的墨西哥”、“挣扎于犯罪的美国底层”的描写,来衬托出“美国上流社会的毒品商家庭之幸福和谐”的虚幻,随后让毒品商被逮捕、妻子开始涉入贩毒,揭穿了美国上层社会之繁荣的假象--一切都已经被底层墨西哥的污秽所同化,犯罪的混乱与毒品一道、顺着毒品网络从墨西哥传染进了美国上层。而后,昆汀塔伦帝诺的《低俗小说》、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等作品,则将这种表达性极强的叙事系统进行了升级和实验。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和忻钰坤的《心迷宫》,同样是这种叙事体系的中国化代表。
而这一次,在《凯撒万岁》之中,科恩兄弟同样使用了这样的叙事体系。相比起《阅后即焚》,科恩兄弟试图通过《凯撒万岁》,来让叙事系统更多地贴合于自己想要表达出的主题---并不是单纯的叙事手法实验,而是让它的效果能够形成一种对主旨的表意,从而让技巧和内容更深地连接起来。
探讨科恩兄弟的尝试,重中之重即是绝对主角的塑造。在开头,科恩兄弟就点明了主角马多克斯身上的意义:他是美国电影业的操盘者,是好莱坞的凯撒;但在第一段的教堂忏悔戏中,借由十字架和耶稣的特写、马多克斯“我背叛了对妻子的诺言抽了烟”的忏悔和脸部的黑影打光,我们又可以看到这位操盘者的软弱本质---他并不是凯撒,只是一个急需帮助、烦心事一堆的中年男人。而在第二场戏中,科恩兄弟则更加深了马多克斯的这种意义:他先是扮演“凯撒”,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女演员的闹事,而后却又变成了“中年男人”,借警察的烟,再次破坏了和妻子的约定。
这种表里的双重性矛盾形象,贯穿了整部影片。当马多克斯走在电影公司的马路上时,他始终位于画面构图的最中心,周围环绕着忙碌的工作人员、硕大的布景----在这一刻,他就是这所好莱坞电影业中心的帝王、绝对操纵者。并且,在数个场景中,科恩兄弟都将马多克斯放置在罗马帝国的宫殿、台阶等巨大布景之中,并通过远景镜头对他的“罗马中心”站位进行强调,从而加深了他的“凯撒”属性。但是,在另几个场景中,科恩兄弟又不失时机地表现了马多克斯的无力本质。比如,在一个“马多克斯行走在宫殿台阶”的“凯撒式镜头”后,马上切入近景,让马多克斯的背后出现一个制作了一半、只有下半身的古罗马雕塑,增强画面的喜剧性,来揭穿马多克斯方才的“凯撒”状态。
另外,对于马多克斯的无力本质,科恩兄弟也对“祈求耶稣帮助”的部分进行了延展。开头的马多克斯向耶稣寻找对深陷泥潭的生活的救赎,但紧接着,在他观看《凯撒万岁》样片的部分中,科恩兄弟就击沉了他的这个希望:当样片进行到“角色看到上帝”的阶段、画面即将切到上帝正面的时刻,出现在马多克斯面前的却是“神的镜头还没拍摄”的字样----马多克斯,并不能够接近上帝,哪怕是银幕上的。随后,当马多克斯参与到《凯撒万岁》的宗教人士讨论会时,他在思想上对于上帝的存在认知也被彻底搅乱了: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每一方所理解并诠释的“耶稣”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如果连宗教权威都无法对耶稣的身份给出统一意见,那么只是普通信徒的马多克斯对耶稣的认识也就自然发生混乱、更谈不上什么“坚定的信仰”了。因此,“祈求耶稣帮助而又不可得,无法摆脱混乱的生活”这一马多克斯的无力本质,就被科恩兄弟揭露出来了---他不是好莱坞的凯撒,远远不是。
而在另一方面,对于马多克斯所执掌的好莱坞的表现,则当然要用到科恩兄弟的重头戏“多线叙事系统”了。科恩兄弟将叙事线索分为了几条,并分别搭配以不同类型的一部制作中电影,让马多克斯在这几个片场穿行、为了几个作品中的导演演员进行协调工作。在开始的时候,每一个片场都是和谐而进展顺利的:身手优秀的西部牛仔演员拍摄了完美的西部片,美丽动人的女演员在同样美丽的水中舞蹈的映衬下完成对美人鱼的演绎,戏感扎实的男演员激情地表演了古罗马帝国的将军,舞姿潇洒的歌舞剧男优进行了干净利落的踢踏舞拍摄。同时,在处理每一条线索的开端部分时,科恩兄弟都会用大段的时间资源,来展现各自电影拍摄中的一场戏中戏,从而去突出好莱坞黄金时代标志性的“造梦”。但是,和谐转瞬即逝,各个局部都马上出现了混乱的迹象:西部牛仔要去演正戏,实力派男演员被绑架,女演员肥胖到无法完成演出而又未婚先孕,歌舞男优甚至荒谬地奔向了社会主义阵营。而这一切,就被马多克斯在几条线索之中疲于奔命地来回奔波、试图平息所有问题,但却始终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并在最终干脆集结在一起、彻底无法收拾。可以看到,科恩兄弟通过“多线叙事,局部产生混乱,并让各个局部逐渐汇合,发生混乱的高潮,而后毁灭全体性的和谐稳定”这一叙事思路,影射了50年代好莱坞的整个工业体系和行业生态----华丽的偶像、美妙的梦幻、增长的利润,这一切被称之为“黄金时代”的美好、繁荣、和谐都只是虚假的表象,是勉强维持的泡沫,只需要稍稍一碰便会完全破裂,好莱坞的工业看似强大,实则混乱不堪而又不堪一击。当科恩兄弟不厌其烦地在各处片场的拍摄段落中反复穿插“布景内明媚的造梦、布景外漆黑的大棚内部”的远景、并安排女演员无法忍受地甩掉美人鱼的王冠从而破坏掉整段拍摄、让牛仔磕磕巴巴地说着台词演蹩脚的文戏的时候,他们的所指已经比较明确了----整体电影行业的体系是脆弱而一触即溃的,因此,马多克斯也势必无法处理好所有问题来维持自己的“电影罗马”,“凯撒”不存,在这里的只有一个在生活的泥潭中挣扎的男人。
而在结尾的部分,马多克斯看似找到了一条光明的出路,一切都渡过了混乱的过程、走向了乐观的结局:马多克斯从神父那里获得了开解,解决了缠人的娱乐记者,解决了女演员的怀孕问题,解决了男演员的被绑架,而牛仔也拍出了说得过去的剧情片场景。但是,事实上,在一系列的暗示中,这些都只是一种对于内在的掩盖:西部牛仔最自如的仍然是跃马扬鞭(穿着西装把玩缰绳,在高档餐厅摆弄意大利面条,戴着牛仔帽才成功追踪到共产党编剧),而对于剧情片的表演只是用一句“这很复杂”来带过所有的细腻感情诠释;女演员通过和律师的结婚掩盖过了怀孕的危机,但嘴里不停强调“专业”的律师对她勾引的通吃,其本质反而是电影公司危机处理系统的运转失灵(本应该保持专业性、负责演员危机公关的律师环节的失职);最重要的部分是,罗马帝国的将军、戏中戏中占据“凯撒”位置的男演员,直到最后的高潮段落,也没有仰慕于十字架之上的耶稣的神光,而是磕磕巴巴地忘记了台词,作为马多克斯对等角色,他的这一行为也强烈地暗示了马多克斯“仍然无法得到神之拯救”的未来(在此前,马多克斯观看样本,播放着的“罗马将军在耶稣面前磕磕绊绊的蹩脚表演”的画面与马多克斯的焦虑形成呼应,说明了“好莱坞凯撒”马多克斯与“罗马凯撒”角色的对等性,并且暗示了马多克斯求神无果的状态)。因此,在影片的最后,一切看似都解决了,一切实质上又都没有解决,而只是被暂时性地掩盖了危机,就像马多克斯此前的每一次危机处理一样。而马多克斯所面临的困境,也终会再次爆发。
但是,科恩兄弟并没有将主题完全地停留在“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层面,他们的真正意图,在于一种对更高层级内容的影射----让电影产业的脆弱成为一个缩影,来引导到更上一级的美国政治生态。当然,在作品中,科恩兄弟也成功地找到了影射的“升级”的一个“桥梁”:50年代震惊好莱坞的“导演告密事件”----伊利亚卡赞为代表的行业人士向麦卡锡主义主导的美国政府告发好莱坞内部的所谓“共产主义分子”,从而导致了针对十个被告发编剧的官方封杀和沉重打击。这个事件,无异于是“电影行业”与“政治生态”之间做影射的完美中介。在《凯撒万岁》中,构成电影后半部主干剧情的事件,正是不满足于利益分配而愤然反抗的“编剧绑架男演员”事件,这正是一个对告密事件的露骨提示。另外,作为马多克斯“凯撒”身份的延伸,科恩兄弟设置了“军火商招募马多克斯”的线索:他对着马多克斯展示出氢弹爆炸的照片,来彰显自己行业的强力发展性----拥有强大军事的美国,自认是掌握力量的“世界凯撒”。
而在电影的后半段,科恩兄弟则彻底地否定了美国被麦卡锡主义主导、自认力量强大可以争霸世界发动冷战的政治生态。后半段中电影行业系统的坍塌、马多克斯欲扮演“凯撒”而无能的弱小,也正形成了对政治生态之本质的影射---树资本主义为旗帜大打麦卡锡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好、自认为世界凯撒发动冷战的时任美国当局也罢,将这些东西作为主导方针构建起的美国政治体系,其整体就和电影业一样,是脆弱不堪的。而结合电影中科恩兄弟一贯的黑色幽默风格,创作者对于政治生态的揭露更是加入了颇重的讽刺意味。
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讽刺美国政治的同时,科恩兄弟还兼顾着将冷战另一端的共产主义也一勺子烩了进来,连带着捆在一起大肆嘲弄。怀揣共产主义之心的编剧们,第一次出场时的“进门”画面被暗色调的光线笼罩、仿佛力量强大,但随后进入讨论,就变成了一群正襟危坐但滑稽无比的小丑。这种反差的创造,显然是科恩兄弟的观点传达:他们也与隔壁的资本主义一样,一切强大只是表面,内里无比脆弱,宣扬的那些东西都只是搞笑的存在。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科恩兄弟是用自己近几年中精研的标志性叙事系统,来展现出了好莱坞体系的虚假稳定和本质脆弱,以及这一体系之执掌者的外表有力和内心无助。随后,建立好莱坞工业对“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当时世界唯二存在并激烈对抗的政治生态----的影射关系,从而嘲讽了这个星球上一切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无论哪一方,都只是虚假的、仿佛在逗人发笑的东西,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政治体系,也只能是一碰就倒的花架子罢了。好莱坞的凯撒不存在,而世界政治的凯撒也同样只是幻影。
但是,这部电影当然是不完美的。首先,如果将它当做是科恩兄弟的一次思想表达,那么在这个思想的内容阐述上,还是有些薄弱而浅显的。在电影中,科恩兄弟嘲讽了一切意识形态、一切政治生态,但却没有提出对于这一现象之内在原因的探讨,也没有给出对解决之的可能性构想。因此,没有内在的深度反思和着眼未来的建设性意见,让科恩兄弟的思想表达更多地靠近于愤青化的产物----他们过激地嘲讽着现实,但也仅此而已了。当然,思想性也从来都不是科恩兄弟的所长,如前所述,他们创作的价值和着眼点,更多地还是放在了“技术试验”和“个人风格化的建立”的方向上。
而从创作灵感的角度来看,比较遗憾的一点是:本片当中,缺少了历史级佳作的那种“灵性爆发”的、腔调十足而又意味深长的瞬间。在《老无所依》的结尾,杀手将凶器放在小孩的脑袋上,表情平静淡漠。这样一个收场,让观众深切而直观地透过屏幕而感受到了杀手传来的巨大恐怖,从而在不言中与已经死去的老兵形成了在直面杀手时“对手强大,自身无力”的共感,更深层次地用自己的眼睛和内心理解了老兵“老年无力而无所依”的虚弱感。这样一个“一切尽在不言中”而又点题效果突出、让观众久久无法走出来并反复体会自身恐惧感受的结尾方式,正是即使天赋者如科恩兄弟、也无法随时轻易给出的创作灵感爆棚的瞬间。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个结尾,已经足以构成《老无所依》在科恩兄弟作品谱系中的绝对顶级份位。另外,在同样获得奥斯卡关注的《醉乡民谣》,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在叙事层面的绝佳体验:在叙述了主角从众人厌弃的生活失败者走向迎来音乐共鸣的一缕光明之后,科恩兄弟直接将时空回滚到影片的开头,让主角从“被从酒吧扔出”的人生最低谷处重新开始,只是这一次,主角不再像上一次那样从低处跃起迎来光明,坐在台上获得希望的那个人不再是他、而变成了在酒吧后门中与他不期而遇的鲍勃.迪伦。借助这样一种奇妙的叙事手段,科恩兄弟让主角的一切生机都化为了他醉酒中的黄粱一梦,并且告诉观者:幸运只会光顾少数的天赋者,而大部分的平庸者只会成为天才传奇的观众。希望和光明属于天才,而普通人只能接受自己平庸甚至失败的生活,这才是音乐、以及所有艺术行业的生态。科恩兄弟的那一个“回滚”和“返溯”,可谓是效果拔群的一笔。
不过,瑕不掩瑜,相比《阅后即焚》,这一次的科恩兄弟,在风格化叙事手法的运用上,展现出了回归电影传统宗旨的更多尝试---将此前技术开拓和个人创作特色的意味更浓的叙事系统,做成对于作品主题的表现核心,从而让技术落到内容的层面,在创作的思路上回到“内容”这一根基之上作为技术手段设计的原始出发点。在这个角度上讲,《凯撒万岁》可以说是科恩兄弟的电影实验中一次比较效果拔群而意义不小的成品了。
科恩兄弟的喜剧玩票大乱炖,讲一个基本不用睡觉的好莱坞制片人。剧情没想到跟预告片不太一样,虽然和巴顿芬克有对照,但本片主要还是搞笑。借本片还可以抒发自己对许多经典好莱坞的喜爱并致敬,也不错。钱老板一展歌喉,舞技没话讲,并且那首歌翻译成中文大概是“没有妞就搅基”吧。。
逃獄三王的續集。資本主義大勝共產主義。
又不好好叙事又不好好玩讽刺,最后变成四不像。关键是连喜剧也算不上吧。
6/10。科恩兄弟写给好莱坞的和解书,这部饱含信息量作品每个段落都混入了影史秘闻的内行梗,致敬了不可亵渎宗教、片场怀孕、文人灌输共产思想、gay导演潜规则的时代万象,拍成一场无脑喜剧的大马戏,戏剧冲突严重被分散,但刻画角色行为的功力仍然很强,比如扇巴掌令明星学乖和剪辑师领带卡住回放等。
国师有三枪,科恩兄弟有凯撒万岁。躺平任嘲的好莱坞黄金时代,靠明星打酱油、一锅乱炖出奇葩。连科恩兄弟都开始拍春晚了,真叫我伤悲...
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戏仿非常到位,细节比较出彩,黑和幽默都在,可惜分量太轻。
三星半。奇异观感类似《美国骗局》和《一步之遥》,明星数脸年代喜剧,无论是内容还是视听语言,整体风格上致敬50年代,美术布景精致华丽。但各种揶揄反讽却尴尬失水准。问题出在之前科恩最厉害的剧本和剪辑上,结构松散,离最佳效果还挺远的,回炉可能还有救。
二叔和钱老板这俩配角戏份不多却出奇精彩,Hail Caesar的最后一场戏也莫名洗脑,看似粘性很差的架构执行起来竟无比顺畅,但几乎不见科恩兄弟招牌的深刻气息,归根结底还是部充满玩票性质与对黄金年代一份情怀的娱乐片罢了。
对资深观众来说,猜谜的乐趣是有的,只是剧作太松弛。
7.3 还是科恩兄弟擅长的黑色喜剧,不过这次有些堆砌元素的倾向,核心是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副线叙事元素又多又支离破碎,冲突的解决跟主角没多大关系,不过用到的制片厂体系梗实在太多了,其中黑名单编剧绑架明星一起学习共产主义最后还要对着苏联潜艇致敬也真是黑到不行了。
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科恩兄弟导演的,这是好莱坞版的建国大业吗
3.5 群星闪耀的卡司都只是露个脸而已,对好莱坞黄金时代各色人物的致敬模仿,以及所引出美国娱乐产业之外的政治背景,可惜科恩兄弟拿手的剧本结构游戏却没有成功在人性回归上触动到观众。而且剪辑也略尴尬,故事线与场景之间的联系和对应,特别是主线故事与致敬桥段的喜剧效果,都没有剪出来。
电影遇到电视产生困境,电视遇到电脑产生困境,电脑遇到智能手机产生困境。但它们至今都仍未消亡。
失去了精巧的剧本结构,东拼西凑,为了凑梗而拼剧情,完全多余的斯嘉丽那条线。失去了原本的思想性,横下心全民娱乐及向老时代致敬。整体质量全线下降,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余晖即使这样看来依旧充满魅力,剧情意外地流畅,观影体验尚属上乘。不过政治部分的讽刺实在有点过了,不知道老白会不会来玩命。
除了回顾5060年代的好莱坞 这片子到底在干嘛啊
质感与趣味是真没的说,可惜是个无核心事件、无核心人物甚至无核心主题的三无产品;要是再碎一点没准还能产生奥特曼式的无序,然而几大段的致敬棱角分明,让电影更像是果盘而不是杂碎汤。
科恩兄弟贺岁大电影,明星多,段子多,好笑就行~
【B-】故事无聊拍的不错,说让伍迪艾伦拍的,交给他估计没三小时下不来。
Coen兄弟又拍喜剧……饶了我吧。
迷影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