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电影故事:一对叛逆的年轻人为了钱和自由,梦想离开塞内加尔去往巴黎,他们各种抢钱抢衣服、把自己打扮的体面并买了离开塞内加尔的车票。但当他们真的快离开时,男主选择了抛下女友,独自迷茫地回来。他可能是对故土不舍,也可能是他意识到法国不是万灵丹。总结来说,探讨了后殖民时代原殖民地人民对原宗主国既向往又反抗的复杂心理。
②电影运用了很多花哨的蒙太奇,包括但不仅限于:将羊头放在摩托车上的男主被混混抓到和抓上车,与公牛待宰和被杀的蒙太奇;女主跌倒、大妈狂喜(还跳切了一下)、海浪奔波、公牛被宰的蒙太奇;海浪(影像与声音)与性爱(画外声音)的蒙太奇,不时还切入女主的手抓住架子的镜头;海边涂沙的男主与白鸟群的那段杂耍蒙太奇;鸟、野人、老爷车的男主、骑着摩托车的女主的杂耍蒙太奇(不完全是杂耍蒙太奇,野人和女主算交叉蒙太奇,但大部分镜头组接是);车上裸体的男主自顾自的进行总统演讲和马路上奔跑的小孩的蒙太奇;男主犹豫是否登船/男主跑回城市和一群动物/这群动物被宰的杂耍蒙太奇;结尾的大船与小船分道扬镳,然后接一个之前的海边做爱事件时的悬崖镜头,这也是一个很花哨的蒙太奇。
③电影叙事结构是顺叙,但是在顺叙中大量使用重复情节和补充情节作为蒙太奇效果。
比如说:男主被混混抓上车和公牛被宰杀的杂耍蒙太奇那里混入了女主急匆匆往下走到海边的片段,事后证明这个片段发生在公牛被宰杀之后。
再比如说:把鸟、野人、老爷车的男主、骑着摩托车的女主并置的那段,我们从老爷车里还坐着女主可以看出骑摩托车的那段并不发生在同一时空,那段故事是对情节的一个补充。
再比如说:车上裸体的男主自顾自的进行总统演讲和马路上奔跑的小孩的蒙太奇的片段中,马路上奔跑的小孩是开头的情节+开头情节的后续,所以这里也是很明显的重复情节+补充情节。
再比如说:结尾的大船与小船分道扬镳,然后接一个海边做爱事件时的悬崖镜头的那个片段,也是很明显的重复情节,因为这一段之前就发生过了。
这种以重复情节和补充情节作为蒙太奇的技法让我们看的时候会感觉叙事很跳脱,但本质上叙事顺序就是那样。所以这里理清一下。
④电影还有些很新颖的镜头运动和剪辑,比如开头从女主头顶的高角度镜头转场到门框内的屋子的人(就是一个大妈拿菜然后女主不给的那段);交警和公交车那段镜头的反复切换;骑摩托车的女主和野人碰上的那段那个穿过稻草的视点镜头。
⑤电影的配乐、构图打破常规,非常有特色,比如说男主结尾坐在阶梯上很迷茫的那个非常规高角度构图;比如各种鼓点配乐(如开头一群小孩在街上狂奔的片段、拳击赛的片段、男主自顾自的演讲的片段)。电影里还运用不少高角度镜头,某种程度上是表现人物在大环境下的弱小,比如男主绑摩托的那个高角度镜头。
⑥男女主想偷蓝色箱子那段,旁白有男女主的对话,但他们其实并没在故事内真的说出来,这疑似学习《狂人皮埃罗》;导演曼贝提大量使用实景拍摄+粗糙影像+疯狂人物,某种程度上和《阿基尔,上帝的愤怒》有相像之处。
⑦总的来说,导演曼贝提着重烘托的是一种「原始而野性的叛逆/自由/激情」的气氛。导演曼贝提大量使用实景拍摄、粗糙影像、粗糙调色、粗糙声音(指噪音)、手持镜头、等等,很好的营造了这种感觉。此外,上面提到的导演的一些视听技法,包括「在顺叙中大量使用重复情节和补充情节作为蒙太奇效果」、新颖的镜头运动/剪辑/构图/配乐、等等,则更深化了这种叛逆/自由/激情。
⑧一些有趣的故事情节:开幕杀羊是一种文本上的暗示,暗示男女主不断被扼杀或者破灭的自由的心;那段偷蓝箱子那段,打开发现竟然是一个骷髅而不是什么体面的东西,这也是从文本上暗示了他们的选择(偷窃衣服、去巴黎、等等)将面临的后果是负面的;结尾野人的街头暴毙暗示着一味追求看似先进的事物的后果,也某种程度上是导演曼贝提对“媚外”的看法。
⑨一些遗憾:电影镜头本身还是不够高效,有一些废镜头,比如开头车里的混混的叫骂和上坡的人交叉剪辑在一起,显得不明所以;男女主演技不够,那种叛逆/自由/激情的感觉很多时候没演出来,甚至可以说有时候演的太夸张,导致观众难以带入进去(个人认为,虽然其他的败笔也很伤,但这是最大的败笔,甚至连带着电影节奏都显得不够快不够猛不够激情);电影的杂耍蒙太奇用的太多,导致有点时候感觉思考意义大于艺术意义(比如把男主犹豫要不要登船和动物群并置在一起的杂耍蒙太奇就是这样。事实上,电影很多动物和人的并置杂耍蒙太奇都有这种感觉);电影最后男主的回心转意决定留下显得很仓促,缺乏情感上值得信服的相关视听设计,或者理智上值得信服的剧情;等等。
#BFI #Sight and Sound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 2022 完全没想到的精彩程度,故事带有强烈的悲观色彩,用最鲜艳的颜色诉说着最悲惨的故事,影片着重于内核表达,所以故事情节上还留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其中的主题也带有极强的讽刺意味,而大部分的故事在我看来是臆想出来的,实际的故事在我看来是他早早的就已死亡,她则是孤独的漂泊在大海之上,就如同结尾所展现的,那撞坏了的“牛车”和那驶走的“船”。
视觉上,开场的几次横摇和直摇印象很深,提供了那阶级感极强的环境信息,还有几处正反打非常棒,那段车前秀舞戏,正反打也可以看出处于“两个世界”的人。片中大量使用非常直白的蒙太奇,牛,摩托和男主带有相关性,而羊则是与女主有对照关系。整体镜头则感觉可以看到非常多作品的影子,重复剪辑,跳剪,倾斜构图,女主高潮的海浪,这里的重复剪辑比较有特点,第一次剪辑时为倾斜构图,搭配蒙太奇,预示男主已经死亡,女主则是与尸体………,最后的第二次剪辑则出现了正常的构图,两次xx的角度都没出现男主,只有在后续远景中出现男主,并且一动不动,而第二次女主的高潮搭配海浪才显得后续的一切都是臆想。影片的饱和度非常高,男主的着装也与整个影片格格不入,似乎用色彩就给影片带来极强的情绪,而黑圈的使用搭配上极其诡异的配乐让影片的臆想感更强。
听觉上也非常不错,开场就是非常熟悉的笛音,感觉《小姐弟荒原历险》也出现过。后续还有使用非洲鼓,和嘈杂的音效,让影片显得略躁动。配乐上两首曲子非常频繁,巴黎与爱情,巴黎比较点题,以法国对于殖民区的影响来反馈非洲人民的认同和价值观走向,似乎巴黎就是一切的美好,而实际也借用女主的亲人映射了整个地区的问题。而“爱情”则两次出现,都代表离别,第一次是窃取财富,第二次则是“两辆黑车”的分道扬镳,预示生死离别。
其实结尾的撞“牛车”也非常有意思,以另一个白人演绎的“原始人”骑上高端的“牛车”,出车祸后被紧急送上救护车,剩下孤零零的“车”倒在地上,像极了被粉饰的身份,更像是一个法国人为了体验生活骑牛,出了意外,自己受伤,却把牛撞死了,谁在乎牛呢?
不喜欢的点也仅仅是对于那段儿历史的不了解及蒙太奇过于多且直白。
Djibril带领观众不动声色地旁观着屠宰场内的宰杀场面,肉牛被无情地开膛破肚,鲜血淋漓,而如果在弗朗叙的《动物之血》、索拉纳斯的《燃火的时刻》、哈那克的《322档案》中黑白胶片至少与现实还拉开了一定距离,那么《土》中开篇的彩色胶片则抽去了电影影像与现实的最后一层薄纱,进而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声音与画面不再协调统一,青春荷尔蒙的躁动与暴力奠定了非洲野性的基调。
显而易见,Djibril的调度吸纳了欧洲式的极简主义倾向,但其弱化戏剧性时刻的举措却总被一种即兴式的不确定性所包裹,近乎是业余、粗糙的,就如肥佬报警一场中镜头的固定调度,调动观者所有注意力于报警的对话上。
但调度上的“随心所欲”,如果说是技术或资金所限制的,也仍然是非洲被殖民的某种文化匮乏状态的体现,带上白面具的黑皮肤人,新殖民主义早已被法农剖析得一干二净。
2022.12.29
马丁·西科塞斯曾经干了这么一件事,在2007年宣布“世界电影计划”:在世界各地寻找经典电影,向不同地域的电影工作者、影评人、学者查询,当地最值得进行修复的电影为何,根据这些意见来选择修复的电影。这一举动旨在保护世界电影历史的多元化,同时那些并不为世界所知的国家的电影作品提供一个向世界展示的窗口。
这个计划收集了来自六个国家的电影,包括墨西哥、土耳其、韩国、印度、摩洛哥、以及塞内加尔,《土狼之旅》便是塞内加尔国被选中修复的电影、。影片拍摄于1973年,塞内加尔独立后不久,也是导演迪吉布利尔·迪奥普·曼贝提的导演处女作。
因为需要外国资金参与修复电影的往往是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电影的进程一般都是在上世纪末才开始,所以世界电影计划中的不少成品,出品时间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土狼之旅》拍摄于1973年,正是塞内加尔脱离法国殖民统治,独立后不久。塞内加尔与法国的关系就像长着刺的豪猪,距离太近便会有一方受到伤害:1638年法国人在塞内加尔河河口建立贸易站,在整个17和18世纪期间,欧洲人从塞内加尔境内运走大批奴隶、象牙和黄金,1864年彻底沦为法国殖民地后,将近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让塞内加尔,非洲大陆最西边的明珠,千疮百孔。但当上世纪六十年代,塞内加尔独立之后,突然拉开的关系,却营造出彼岸一副美好的天堂景象,“巴黎梦”成了本土年轻人最时髦的梦想,在遥远的法国,那里有美酒、有佳肴、有舒适的生活,他们幻想着总有一天可以离开非洲大陆,奔向天堂巴黎。
法国导演戈达尔的新浪潮代表作《筋疲力尽》为电影史创造了两个标志性的新浪潮角色,颓废落魄与虚无是他们身上的性格标签,《土狼之旅》中的男主人公身上也时刻能嗅到这般“筋疲力尽”的味道。Mory是一个无所事事不求上进的年轻人,浑浑噩噩的人生除了骑着他拐着牛头的摩托车晃荡,地毯赌博时赖账这种欺诈之外,和小混混们打架斗殴,便是和女友各种畅想着他们美好的法国蓝图。法国梦最初只是他们心中的一个种子,生根于现实人生的各种困窘与桎梏,没有工作没有事业,整日游手好闲,被邻居被家庭甚至被女友的母亲嫌弃,Mory的人生如《筋疲力尽》中男主人公一样,充满了虚无。
当他和女友躺在海岸边看着停泊在的废弃的船只,Mory兴致冲冲地说“如果能给我工具,我就把这艘船修好,然后开着它去法国。”他们所有梦想的寄托就如同这生锈的船只一样,永远只能停靠在岸边。Mory和女朋友,一直在他们营造的白日梦中继续着浑浑噩噩,而后筋疲力尽。敲诈同性恋富豪的念头在Mory心头升起,他带上女友来到富豪的别墅,主动投怀送抱,趁着富豪洗澡的空闲,带着女友卷走了富豪屋内所有值钱的东西以及停在别墅外的轿车。
法国梦似乎越来越接近,越来越唾手可得。他们穿上偷来的华美服装,坐在汽车上混入游行的车队里,举手投足间宛如彻底脱胎换骨进入了上层人士,曾经嫌弃他们的人一下也对他们刮目相看,纷纷献上自己赞美的辞藻,人们丑陋的嘴脸尽显无疑。当Mory穿戴整齐,真正踏上开往法国的船只的时候,贯穿影片的那首轻松愉悦的“巴黎,巴黎”再度响起,音乐的表意功能在此处发挥到极致,与而后的故事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船上的白人用鄙夷的眼光扫视着周围的黑人,Mory和女友抵达达喀尔码头准备上船时,背景乐却唱起了“爱的愉悦稍纵即逝”,Mory突然转身远离船只的方向,往来时的马路狂奔着。这场法国梦在唾手可得的时候被他亲自摔碎,并且一切来得似乎那么突然没有预兆,但当他在马路中间发现那个占有他摩托车的原始人躺在车祸后的血泊当中时,一切似乎开始变得可以理解:当你强行得到根本不属于你的东西时,这才是最终的命运。
法国梦的破碎并不只是在最后才得以体现,影片处处都在暗讽法国梦的可笑与虚无。开篇,女友卖菜的母亲与邻居闲聊时提到对方去了法国但再没有回音的儿子,那个在法国待不下去回国的肥胖富豪……种种都在暗示着观众,法国,天堂巴黎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也并不是最终的归宿。这样的主题,是导演对当时国内高涨的媚外风的有力的批判与无情的嘲讽。
《土狼之旅》用一场法国梦贯穿着全片,但纵观整体,影片连贯的剧情非常少,充斥着男主人公与女友琐碎的生活情节,戏剧冲突在琐碎中被逐一淡化。影片中还充斥着大量带有实验性质的空镜头,它们既没有隐喻的价值、也不具备任何的叙事价值。譬如在Mory与青年们打架的时候,突然剪辑入了屠宰场杀羊的镜头,亦或是在海边男女主人公做爱时,暧昧缠绵的声音还在,画面却转接宽阔汹涌的大海。跳跃性剪辑,平行蒙太奇以及声画对立的这样的手法极为富有现代感,引人注目也让人疑惑。
除了电影手法上,影片中人物的着装、音乐等,都呈现出法国嬉皮士的特点。联系到法国和塞内加尔的渊源,呈现出有迹可循的法国味也不奇怪。自非洲大陆上曾经被殖民的国家相继独立以来,他们的电影从题材上不是直接讲述非洲殖民史或者解放运动,或者是国家内部的混乱现状,无一不是站在国家角度、立足点高的方向来表达与展现。《土狼之旅》放弃了国家这个大的切入口,选择了个人这个小的切入点,通过一个塞内加尔坐着法国梦的普通青年,来批判当时在国内高涨虚无的“法国梦”。也通过青年自发觉醒与放弃唾手可及的巴黎天堂,来号召青年们从虚无的白日梦中苏醒。同时影片中大量对男女主人公日常漫无目的的声场琐碎的描绘,也是对当时塞内加尔独立之后,民众虚无生活状态的一次描绘。没有战争没有枪炮,也没有非洲人野蛮扭曲的刻板印象,导演迪吉布利尔·迪奥普·曼贝提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展现非洲从外在的人文和现实,到非洲人的心质变化,用超现实的手法却还原一个最真实的非洲。
看的马丁2007年World Cinema Project的修复版。这部成本仅约三万美元的电影作为非洲新浪潮的代表作,在视听处理、人物塑造、隐喻构建上完成度都达到了佳作的水准。《土狼之旅》的影像鲜活又生猛,在文本上则并不在意强有力的结构。在随性、自由、浪漫的影像中,观众很容易就能捕捉到戈达尔的影子。片中出现的音乐数量虽然不多,但风格多变,而且每次使用都堪称精确、有力。几场重头戏的处理都经过精心构思,在呈现时爆发出了强大的感染力,是能让我鼓掌的好戏。《土狼之旅》最终用它的自由与诗意征服了我。
4.5,非洲传统与波普符号并置,一如法国香颂与原生态景观的音画对立。《土狼之旅》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均诉诸后殖民主义塞内加尔与曾经宗主国的暧昧关系及前者对后者的反应。它甚至在表现主义构图下生成了近乎戈达尔式的焦虑。处于镜外的“法国”作为“动机符号”进入叙事。与人物进行超验的呼应
Pure Genius.颜色,形状,姿态无可挑剔。非常特别的时空观,海边做爱一场是高维空间吗?
尽管这部电影存在太多的异质性,你要非常努力才能识别其中包含的文化源头。但这部意犹未尽的非洲电影竟然让初看贾木许长片处女作《长假漫漫》时的那种激动,同样的松散的叙事结构、大胆的实验纪录片段落、边缘人以及对都市废墟的迷恋、将街头俚俗与现代主义晕眩的混合,各种形式的音乐的混杂,其中有自由爵士与噪音蒙太奇的博弈。最重要的是都有个“到巴黎去”的共同母题,只不过区别在于,从第一世界到第一世界与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存在之难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苦闷~
8.5,着实先锋,能被西方影评人捧成非洲top级别的作品不是没有道理,曼贝提很多手法的运用跟西非蛮荒的环境搭配呈现出一种极具原始色彩的魔幻现实主义质感,出神入化的蒙太奇剪辑极具复调性,把象征和隐喻玩到了极其高端的层次。但比欧洲现代主义电影会更粗粝一点,欲望和精神需求也更加原始和冲动一些,所幸最后结局的设计颇具反殖民色彩,但依然不能否认后殖民时代宗主国依旧对原殖民地的巨大影响,导演对法国的态度还是比较暧昧的,毕竟七十年代整个非洲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认同,那种现代化的向往和宗主国的文化压迫挥之不去地压在非洲的精英身上,犹如一道无法被挣脱的枷锁。
(字幕有点差)还是有点失望的。野性大卫叙事加纪录片风格的绘制,内核很显然,像是阿伦雷乃,但整体有点过于粗糙了,想起《真实时刻》。
片首与片尾牛群都在野外,而那对情侣想去巴黎时剪来的都是被屠宰的牛的镜头,象征着离开塞内加尔会遭遇的处境,野人的街头暴毙暗示着一味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事物的后果,深入一点可以解释为塞内加尔的未来不在巴黎,只在塞内加尔。
爱用比喻的导演:男主与山羊,摩托与公牛,食腐鸟与白野人,海浪与性爱,小船与大船。电影花二十分钟介绍民族志后立即漂浮进幻想世界了。梦境里很少存在正反打和同步收音。
非洲的神奇在于非洲的青年人不断被(本身)历史与世界(外来诱惑)所搅乱,属于自我历史的「神话」一面被继承一面被抛弃,在「全球化」的初年,这样的隔阂与包容还以一种「魔幻主义」的方式被叙述,而如今则全部被暴力(或倾向)的控诉所掩盖,成为非洲群体先天的「道德高地」,失去了讨论与交流的余地。
惊叹拍摄于1973年的電影,導演就理解什麽是潮吹了..
摄影不错,剪辑也挺有想法,不过电影中的人物都被符号化,毫无逻辑可言,且表演浮夸,让人喜欢不起来
The whole thing plays like a filmed concept album, with a percussive rhythm to its cuts that plays deliriously in/out of sync with its sounds, rather more like a symphony than a progression.
可以看到很强的在剪辑上的语言探索意图,连接方式的多样让对镜头关系的判断需要不断调整,政治表意还是陷于时代局限性内(Mille Soleils里能看到明显演进)。像某种美国新电影与法国新浪潮的混合体。
片中这对年轻人的梦想是离开塞加内亚这片土地去巴黎追求自由,当他们真的快要拥有自由的时候,反而感觉到了对脚下那片土地的热爱。片中的世界充斥着各种声响和日常的生活状态,有大量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镜头,就像一个时代的生动肖像,一部深受法国新浪潮运动影响的非洲电影。★★★★
experimental in a disturbing way. it might be just be me who hates any art form that is a derivative of modern art. i'd consider them as impure/
影像声音很实验,其他方面有点肤浅轻佻,未触及根本问题。有些反复强调的镜头(如屠宰、女性身体等)有猎奇和剥削之嫌。在法国的非洲导演如Ousmane Sembene与Med Hondo的影片比这部更深触及殖民主义与种族主义之痛,且更有分析视角。
课上看的 这会儿算是体会了什么叫非洲新浪潮了 非洲新浪潮啊我的妈! super粗粝 用Kodachrome拍的 色彩简直可以用骇人来形容 屠宰那一幕我简直想要食素 最后两个人穿着鲜艳的衣服又分开 太屌了
#BFI #Sight and Sound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 2022 长评 - 谁在乎牛呢? 影片着重于内核表达,主题带有极强的讽刺性,大部分的故事在我看来是臆想出来的,实际故事是他早在悬崖时已死亡,她孤独的漂泊在大海之上,就如同结尾那撞坏了的“牛车”和那驶走的“船”。开场几次横摇和直摇印象很深,有几次正反打异常精彩,片中大量使用非常直白的蒙太奇,重复剪辑比较有特点,悬崖部门第一次剪辑时为倾斜构图,搭配蒙太奇,预示男主已经死亡,女主则是与尸体xx,第二次剪辑则出现正常构图并且在高潮搭配海浪,两次xx的构图都没出现男主,只有在后续远景中出现并且一动不动。配乐上两首曲子,巴黎与爱情,巴黎点题,以法国对于殖民区的影响来反应非洲人身份认同和价值观走向。而“爱情”
真是好新浪潮的风格。纪录片拍摄方法在剧情片里的使用,剪辑手法也是充满了实验性,把骑着牛头摩托车年轻人的内心变化和对自由的向往与农场里待宰的牛用交叉剪辑放一起真是绝妙。部分隐喻镜头的使用也是若隐若现,也许要看第二遍再去发掘,其实更重要的是这不是欧洲电影,而是一部非洲电影。
第一部曼贝蒂,很有新浪潮的感觉,和许多非洲本土电影一样,探讨的依旧是殖民主义那些事,导演用绝佳的色调和环境音,为观众呈现出一个质朴,粗犷,充满活力的达喀尔城市图景。不过电影叙事松散,还有大量表意不明的杂耍蒙太奇,看得我是云里雾里,只喜欢海边的那个性暗示镜头。很爱看这类小国电影,至少它能将我们的视线从好莱坞与欧洲转移,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其他角落,有着许多伟大的作品,有着许多第三电影工作者为了民族未来而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