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的四川出版社的科幻世界增刊,翻译版本的安德系列,所以剧情已经不是很清晰了,不过最近看了电影后稍微记起来一些轮廓,简单说说我的理解,顺便给只看过电影的人些基础理解。
虫子思维:虫族和蚂蚁一样(这个在当初80年代算是科幻文学里外星文明设定的主流之一),只有虫后是有智慧的,工蚁只相当于一个智慧生命的一个细胞,死活是不会被在意的。
人族:不用介绍了。
第一次人虫战争: 虫族发现人类,派出舰队过来和人族“打招呼”,造成数千万人族个体死亡。这在虫族看来是正常的,任何智慧可以接受的。就像两个蚁群相遇了,工蚁兵蚁发生争斗,产生伤亡,然后两个智慧(蚁群)理解了对方的存在,对方的势力范围,伤亡是不会被在意。两个人初次见面,打招呼,握手,拥抱表示“你好”,会有人在意这些动作造成了自己或对方死了多少细胞吗?
人族重视作为“人”的个体,所以不能接受这个伤亡,认为是被侵略,于是干掉了一个虫后。相当于两个人打招呼,一个人很重视自己的每个细胞,被握了个手死掉几千个细胞后,一刀捅死了对方。
然后虫族收到这种反应后,开始反思:人族这种智慧为什么会在乎那么渺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个体的死活呢(对面那群人怎么那么敏感,握个手死几个细胞就把对方捅死了?)然后尝试换种方式和人类交流。于是有了那个游戏变异。
而人族出于恐惧(对面群家伙再来和我握手,弄死我大部分细胞,甚至杀了我怎么办?他们是来杀我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杀光!于是就有了远征队。
小说主要就是表达两种不同文明相遇,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可能性:也许外星文明出于社会结构,思维方式的不同,它们看起来很友好的一个动作也许就恰好是我们认为罪大恶极的一个行为呢?
电影剧情很跳,但是基本把小说最想表达的做出来了.(这点就把星河舰队甩开一条街去了=w=)。不过由于电影只有2个半小时,很多小说内容需要旁白一样解释地方很难简单的表述出来,反而会让第一次看的人莫名其妙:为什么安德那么心慈手软同情虫族?
因为小说想说的就是:虫族“侵略”我们不是本意!50年前它们只是过来打个招呼,然后我们就把他们全家杀了!我们才像个精神病患者。
本人从未看过《安徳的游戏》这部小说,不过当知道小说内容竟然有300页之多,而电影并没有想要拍成两部的时候,还是隐隐有些担心。担心情节的取舍,担心故事的不完整。其实书就在我床头放着,有好多次也想拿起它,但最终还是觉得不应该让自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之前看《哈利波特》也是一样,第一部电影就是在没看书的情况下看的,自己觉得非常好看,书迷却骂声一片。于是为了让自己能完全享受,所以直到现在都没有看过任何一本《哈利波特》的书(童年会不会不完整?)
总之呢我觉得《安徳的游戏》这部电影比我预期的要好看很多。首先一部114分钟的电影要驾驭300页的篇幅,个人觉得难度非常大。《哈利波特》第七部就分成上下两集,除了想多赚点电影票钱之外,我觉得最大的因素还是内容过多,一部电影根本拍不完吧。不用想都知道《安徳》一定大量删减过很多内容,也会为了省时间改编很多情节。但我觉得只要这些改动都1.在合理范围之内,2.有助于情节的推动,3.保证故事的完整性逻辑性,4.还原故事的主旨,5.控制故事的结构,那么就是成功的。而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的达到了这些要求。
我在看过电影之后咨询了看过书的人,了解了一下电影对书中内容的删改,其中最大的莫过于对于安徳的哥哥姐姐结局的安排,导致他俩彻底沦为了酱油。
小说中安徳的哥哥姐姐最后都成为了对政治局势有很大影响的人,但电影中却把这个情节删除了。我觉得这个要考虑到小说创作的背景,很现在的社会。小说是冷战时期创作的,当时的社会局势是一分为二,相当不稳定的。如果要在电影中表现的话,那么情节中的主要冲突就会被模糊掉,而大量的时间(还有投资金额)就会被用在表现一个跟主旨不太有关系的Side plot上面。这个side plot有没有情节推动的作用呢?个人觉得没有。小说中讲究的是渲染,就是同一个主题被不同的方式反复阐述。其实不管是人类对抗外星人,还是美国人对抗苏联人,或是苏联人对抗美国人,本质都是一样的,可以说人性就是小说的主题。但是这个主题表现一次也好,还是通过不同的意向表现很多次也好,主题本身不会改变。在电影有限的篇幅内,取舍是必须,也是合理的,只要主题本身非常明晰,让普罗大众一看就能明白就好了。
第二个改动就是安徳和小伙伴们相遇的时间。同样的,小说中采用的是反复强调同一个概念,就是安徳被刻意孤立,一交到朋友就被调去更hostile的组,继续被孤立,目的是为了让他学会如何面对绝望。起到同样作用的还有安徳一直在iPad(?)上玩的那个游戏。小说是把这种绝望表现到极致,但是个人认为在电影有限的篇幅里面,点到为止是非常绝妙的处理方式。其实他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小伙伴一点也不重要,他怎么多次笼络人心的也不重要,我们作为观众,只需要知道1.他总是被可以孤立,2.他很会笼络人心,就可以了。我相信所有看过电影的人,是不会忽略这个重要的信息的。这就是电影的成功,用最短的时间展现了一个概念。
其实如果把电影当做一个生意来做就会明白了。经济学的最基本理念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尽量满足无限的欲望,所以就要学会取舍。成功与否就在于在可行的各种选择中,最后呈现的取舍是不是最优的选择。其实这本身就是社会的规律,而且是很多人不用教就已经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小到“午餐吃什么”,大到“今年的财政预算”,都在运用这个理念。若有无限的钱和时间,我完全可以飞到巴黎去吃鹅肝当午餐,顺便在广场上喂喂鸽子,搞个行为艺术。但事实可能是我只买得起10块钱的盒饭,然后公司楼下10块钱的盒饭不卫生吃了会拉肚子,而卫生又好吃的要么就要20,不然就要走个30分钟,于是我只能通过衡量钱和时间那个更重要,来选择吃什么了。艺术装逼分子往往忽略了这种选择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觉得我花那么多钱去看个电影(话说在国外的话电影都挺便宜的),那么导演就得完全不考虑投资人,按照我想的,无限满足我的欲望,也不管请6岁的小演员现不现实,别人看到同一个概念反复出现和被阐明是不是会睡着。
还有一个被诟病的就是选角的问题。有人说安徳年龄不够小,身材不够矮。其实有没有想过,作者为什么要把安徳设计成年龄小,身材不高?如果安徳高大威猛,会走到哪儿都被欺负么?所以矮小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那么只要导演能达到让安徳看起来很好欺负的目的,什么手段都是合理的。同样的理论可以套在那个欺负安徳的西班牙裔队长身上。虽然他非但不高富帅,还有点矮穷挫,但是肌肉发达,那种不可一世的样子诠释得很好,甚至他的矮和挫都让这个角色更加丰满了些。他的自负也许就是源于自卑,因为矮所以更要专制独裁。你说如果真是高司令一般的帅哥,欺负一个弱受犯得着么?合适么?其实如果了解美国初高中校园,就会知道学校里的bully大多并不是非常帅的校草级人物,反而是那些年纪轻轻就发育比别人快,长得比别人壮的孩子。我觉得在这点上导演选的角色都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安徳本人。
再说安徳的年龄问题。我觉得不够小完全是因为小演员不好找,有很多问题。不要说娜塔莉,拍杀手的时候也因为她是小孩儿而改了很多戏。孩子的法律程序很麻烦的,而且又有这么多Violence,舆论上就不过关。而且孩子太小,演技本身就是个问题。个人觉得阿沙虽然年龄不够小,但是眼神够清澈,脸也是一张小孩脸,非常纯粹,演技也非常好,颇有《第六感》里面那个小男孩的感觉,其实是非常适合演安徳的。
再说安徳的感情戏。据说原著中佩特拉最后是跟Peter结婚了什么的,好毁三观啊!明明在电影里面跟安徳打得火热的说。不过考虑到导演不准备拍续集的节奏,这样的设定其实是很合理的,不然就太枯燥了。而且这么小的孩子,情窦初开什么的也很萌的好么。
总而言之,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出乎意料的好,节奏非常快,情节一点也不拖沓,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处理得非常棒,看着很爽。扯句题外话,以前就听说安徳的游戏和《三体》有很多共同之处,一直都没看过安徳的小说所以也不好评价。昨天看了电影觉得,果然是有些像,只是《三体》更悲观,科学理论更多,宇宙观也更宏大些,期待什么时候能拍成电影。比较三体和安徳的话还是觉得三体好些,谁叫我喜欢硬科幻多些呢。
写完了看了下标题,才发现还是谈论了小说。那就当是不切题吧。
并不遥远的未来,来自外星系的异星蜓入侵地球,造成超过一千万人死亡。危难时刻,勇敢的队长瑞克汉姆阻挡了侵略者扩张的步伐。利用这有限宝贵的时间,地球人致力寻找具有极高天赋的少年加以训练培养,以期他们能够成为挫败外星入侵者的领袖人物。身形瘦小、神色忧郁但目光无比坚定的安德·维京(阿沙·巴特菲尔德 Asa Butterfield 饰)正是这群少年中的一员,他也是国际舰队寄予厚望并重点培养的对象。经过数轮严苛的考评,安德的潜质得到战斗学校的指挥官格拉夫上校(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饰)的肯定,他被上校带到了位于轨道空间站上的战斗学校,在全封闭的环境下,未来的英雄迎来新一轮的磨练……
这电影也许要二刷,故此现在的观感只是初步的。
两年前读过小说,爱不释手,写过一个简单的书评(
http://i.mtime.com/huaxiren/blog/6806633/)。后来听说终于要拍成电影,而且选了Asa Butterfield演安德,就一直盼望着看个究竟。但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影片可能不会好,原因是小说的内容并不容易改编成电影。
今天看了。可以放心地说,片子起码可以打75分以上,已经很不简单了。节奏相当快,叙事简洁,删存的决定90%正确,或者说我能够理解。特效自成一格,华丽宏大,跟想象中的很多场景吻合,比如无重力战斗训练场和安德的心灵游戏。主要演员表现出色,尤其是Asa。(回来后毫不犹豫收入后宫)
下面是大概的故事,如果您看过前面连接中的书评,这一段就无须再看。没有剧透。
安德的英文是Ender,就是生了这个孩子之后就不生了,打住了的意思。他的出生是特许的,故事设定的世界实行计划生育,第二胎就算多余,Ender是家中第三个孩子,纯粹因为他的哥哥姐姐都是天才,才给他家额外的超生指标。哥哥太暴力,姐姐太慈悲,都不适合做星际舰队的指挥官,虽然智力方面没问题。安德就刚刚好,有同情心,不欺负人,被逼到墙角才还手,但他一还手……tada……大家最好还是别逼他还手。然后安德就被选上了(六岁的时候),然后就接受了魔鬼训练,然后… … 至于为什么要选小孩做指挥官,原因是对付的敌人是虫族外星人,小孩在吸收信息,操作电脑和随机应变方面,都比成人灵敏,安德更有一个优点,就是他会去揣摩敌人的思想。
好,设定讲完了。小说其实是心理悬疑故事,最出彩的是神童指挥官的养成。大量的篇幅描述安德这个苦孩子经历的种种非人境遇:多余的孩子/暴戾的大哥/从小到大被当作怪胎/因为是重点栽培对象而受到刻意的孤立/离开感情亲密的二姐/成人世界和强敌的挑战,等等等等。哈利波特跟他一比,简直要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智力超群而且注定要成为英雄的主角,如果不饱受折磨怎么可能构成精彩的故事?
另一条出彩的故事线是安德的哥哥和姐姐,别忘了他们都不是省油的灯。当安德在地球轨道的空间战斗学校受训时,兄妹俩悄悄地成为地球上的政治领袖,都是很有趣的人物。
第三条故事线,才是安德打游戏打外星人,当然这条线跟第一条线紧密结合。
电影中,第二条故事线完全忽略了。可以理解。作为小说,这条线丰富了内涵和主题,也为安德的心理状态提供充分的背景,但是在电影中,这条没有动作戏又很复杂的支线会严重拖慢节奏,所以只能割舍。大哥只出现了一幕,二姐也只是必要的点缀。
第一条线则被大大地弱化,集中讲述的是第三条线。这样做的好处在商业上是显尔易见的。毕竟一部华丽的动作科幻片比深刻的心理科幻片要更吸引普通观众(至少制片方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很可能也是对的)。所以片子才会成为本文开头描述的节奏明快叙事简洁的模样。没有问题。至少故事讲得完整流畅,书中最重要的人文思考主题也没有完全被忽略。理性的做法。说明编剧忠实原著但不是脑残粉。(非理性脑残粉的做法请参见某贵片的加长版DVD)。
因此我对改编的决定是支持的,电影有自己的节奏。不过这样一来,没看过书的观众对影片的前半部分可能会get不到(你!不许骂我用英文,这里必须要用)。弱化了安德经历的折磨和冲突,尤其是心理上的,观众对他的同情和共鸣也大大减弱。一个平步青云的神童,大家围观的兴趣就不是那么大了,对么?电影的前半部分剧情,我看的时候心里一直想:不是这样的,太容易了。安德在战术和策略方面的过人之处,也表现得不够。
这时候就要赞选角导演的慧眼。Asa这个孩子几乎透明的瞳孔,单薄高挑的身子骨,青涩摄人的神情,差不多凭空把观众的同情心翻了一番。故事交代的薄弱,被他的银幕个人魅力(至少是部分)弥补了。他出色地承担了大制作主角的重任,就像故事中的安德小小年纪担起拯救地球的责任(也许两者的相似之处给了他启发)。原著以年龄来强调安德的弱势地位,但电影真的很难用6岁的孩子来演这样的故事,加大年龄非常可以理解,Asa的气质像精致的陶瓷,自有一种尊贵的脆弱感,稍稍可以替代这方面的设定。
帮衬他的绿叶是韩索罗爷爷和甘地爷爷,也发挥得很好。三人之间的几场对手戏几乎比特效战斗场面更抓人,当然,也理应如此。其余的孩子没有什么发挥空间,表现只能中规中矩。总之,电影大大简化了原著,但自成一部相当精致的作品。伟大当然谈不上,优良绝对可以有。
最后说一点特效。本片特别倚重特效,难得的是特效没有过分。这个真的很难。所以额外表扬一下。然后想到Asa有多少绿幕前的戏份,忍不住再赞。安德的心灵游戏还原得很好,如果能再强调多一点就更好了。
1985年的时候,想象一种个人手持平板电脑很酷,到现在么,也许设计部门最省事的道具就是安德用的iPad吧。偷笑。设定是near future就有这种风险。XD
续集应该可以拍。过几年Asa长大一点,正好演《死者代言人》。
--------------------
11月16日二刷补记:
长兄Peter的存在感之缺失无法弥补,其实在有关场景多给他几个镜头,几句台词,就会好很多。片子再长20分钟就可以,增加安德受到欺凌的强度,加剧他挣扎的困难,就可以,不必多加很多新的情节,Peter再出现一次。就可以了。
不过这部影片的分级是PG,这样的分级不能出现太过暴力的场面,是一个限制。因此目前的成品,是经过精确考量平衡的。
二刷感觉更好,因为自己脑补了不少东西,也因为Asa的表演经得起仔细观察。
配乐非常出色!!!
为了imax而来。放映机出问题,还来了个中场休息。强大的小说党面前片子拍的一般。东拼西凑的情节跳跃好大。怎么就连升三级还换了导师。少年版Gravity,少年养成游戏,少年星际争霸。最后一次集体训练排得不错。阳光小美女超过大地惊雷女。配乐也算契合流畅。少年你慢些走,我们观众有点跟不上。7.3
两个字:太短。原作的容量,分成三部绝对不成问题,按霍比特人的标准可以拍六部,再不济也上下部吧,两个小时实在太短了,所有剧情设定人物都点到为止,仓促不过瘾,战斗室设计得那么帅!多拍几场战斗嘛!IMAX《战斗室的故事》我绝对掏钱去看。改编算及格,选角到位,本可以更好,可惜。
没看过原著,作为非科幻迷我觉得这片子已经拍得很不错了,ender的扮演者也演得不错,很是惊讶Hailee这姑娘竟然是96年的!还有Abigail Breslin这个阳光小美女已经长这么大了!科幻片还是只有美国人能拍,其他国家都hold不住。戏里面很喜欢ender和姐姐在湖上的那段戏。
没看过原著,电影本身比较热血,主题是理性版的《星河战队》,模式则是少年版《星际争霸》,特效场面相当宏伟花哨但缺乏质感。片中团队作战,让我想起以前跟弟兄们通宵联网的场面,节奏太像了,喜欢打游戏的肯定喜欢这片
看过原著的一定喜欢这片,没看过的可能当儿童片了。。。可惜删了好多原著情节,而且Ender成长也太快了,不过当零重力战斗室出现的时候,我还是感动的鼻子一酸,尿了出来。。。
就是几个游戏打的特别牛的孩子组成一个战队击败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烧了大把的美钞,片子的工业属性很棒,观赏性上还是很不错的,制作的每一关都很优秀,只可惜遇上了一个平庸的导演,他还是一个平庸的编剧,毫无个人特色,就一毫无辨识度的好莱坞工业流水线上的监工,折腾了一出没有冲突、不见策略、不高智商的流水账。阿沙·巴特菲尔德,记住你的名字。★★★
和刘慈欣、姚海军、小姬、夏笳、吴岩 等一起看的,一致认为是非常好的科幻电影!出色的改编。近两年除了《地心引力》没有哪部科幻片明显能胜过此片!完全不理解为何口碑一般。影片有故事有场面有人物有深度,结尾部分极大提升了主题。四星半。强推!影片前半部分有很浓的《全金属外壳》的影子。
昔日被开除暴力少年拯救全人类,知情人爆料竟是多年沉迷游戏练思维!——独家人物专访《少年安德变形记》
毕业即失业的节奏好赞。#这回我是在吐槽#
看过原著给4星;没看过的直接看片子会睡着。。。
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这就是个周末档的午后儿童片,简单流水帐的剧情,缺乏内心戏的面瘫主角和配角,比比划划的表演,昏昏欲睡的特效。无重点,无层次,无人物,毫无吸引力。
据说原著小说相当牛逼。没看过原著,真的很难get他们在干嘛…导演把一个和指环王一样设定庞大的故事拍成两小时的儿童片了= =不过因为演员和特效的关系,当成爆米花片看还是相当爽的。【我Asa出落得好帅了啊尼玛超越年龄的演技每个眼神都在讲故事啊好莱坞未来十年的帅哥就看你了T T
看这个电影之前还是先去读下原著吧,不然前半段影片根本没讲清楚。 原著前大部分都是精英和超人哲学,到了最后才有令人震撼的转折,而影片的转折暴露得太快,前面安德的智慧和天才刻画地只不过是小儿科一般,和美国小朋友过家家一样。
不怎么算是儿童片吧。没看原著,电影还好吧,有流水账嫌疑,我觉得可以拍到更好吧,分上下两集,上集结束可以拿模拟仓枪战为结束点。三星半,能看。
我只觉得我看的不是安德的游戏而是安德的同人。本也不期望电影能遵循原著的细节,毕竟改编太困难了。但是我认为这个改编在表达上完全选错了方向,没有表现安德的思考的话,就不是这部作品了。更不要提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剧情上的很多地方应该完全无法理解。有若干段我简直觉得要转爱情戏了
四星的原著一般只能改编成三星的电影。没有自己的风格是致命伤。删减太多情绪铺垫根本不到位,场面倒是有但浮于表面,而且小孩主角的年龄虽然已经改的变大很多但还是诸多受限,原著对文明人性的思考电影根本没有表达好无法引起共鸣。哈波其实挺让人怀念的。
久违的IMAX2D最佳观影体验,史诗般的庄严贯穿始终,缺憾是进展太快,成长粗线条。前面通过培训勾勒出安德的内心骚动;后面与外星人的互动突出道德两难—赢得胜利不重要,重要的是胜利的方式(这个点在与同学对峙时就已经埋有伏笔)。女生是阳光小美女和大地惊雷啊,发育的太好,完全没认出来…
作为改编电影,其实可以给到4星半的。咱们这疙瘩的《三体》就别按照这个水准去幻想了,能在最近5年里把《超新星纪元》按照这个故事的水准给拍出来就很牛逼了。
相当平庸的改编,仅是把原作的故事以非常流水账的方式走马观花般呈现。男主角的性格也毫不突出,你甚至看不出他有什么真正的过人之处。原作的战斗室对战呈现多场有趣的策略,这里也基本是小孩子过家家了。仍是一次取舍不当的改编。勉强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