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科幻精神其实就是科学精神
科幻精神其实就是科学精神。严格意义上,就是人类的哲学(爱-智慧)精神。一切宣称我已经知道得够多了或者你知道得再多也没用的知识态度,并非人类源初的知识态度。反智主义专门地对应于那些宇宙真理教和国家主义。因为只有在后者们那里,追求真理才是多余的。当人类智识追求构成对既成真理的挑战或者既成权威的挑战时,它怎么可能不被污蔑为一种反动?然而“朝闻道夕死可矣”恰如人类自由精神一般,是生来就有的。高尔吉亚式的怀疑主义绝不会通向反智之路;而第欧根尼一样的犬儒主义者外表顺从内心狡黠。
电影里的这段话,激励了我:“我有这样的经历,我无法证实它,也无法解释它,但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我全身心地感受到这是真实的。我曾被赋予了那样美妙的东西,它永远改变了我的一切。那是一个预见,一个关于宇宙的预见,肯定地告诉我们,我们是何等地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我们又是何等地稀罕和珍贵;那是一个预见,告诉我们我们属于这样的一个事物,它比我们更伟大,它使我们每个人不再感到孤单。我希望我能与他人分享,我希望,每个人,即使短暂地一瞬可以感觉到那种畏惧、卑微以及希望。”
这是用整部电影诠释康德“头上的星空”的努力。科学同样能和宗教一样,构筑人类生命的意义。
2 ) 马修的一生
努力奋斗的科学家联系了外星人,并遇到土豪包养送到太空,(两次转折太生硬了)发现外太空景色是自己小时的画作,外星人长得和自己爸爸一样,就这样回到地球先打官司,说了一串心灵鸡汤后赢得全美人民的支持,然后白宫发现“记录了18小时的噪音”这个极有利的证据。。。最终和马修过上了性福的生活,马修为了养家,去洛杉矶当律师维持生计。后来犯事了,开始逃窜生涯,人送外号“污泥”。修炼了几年改过自新后又去警察局当真探挣点小钱,不料自己得了艾滋病,自己发现了新药延长生命,还开了个卖药俱乐部。有天诺兰买药来了,马修说:“我十分想去趟太空!”诺兰答应了:“飞船、机器人都准备好了,你的队友叫安妮海瑟薇。请与她和谐相处,努力奋斗,再创佳绩!”
3 ) 关于信仰和敬畏
在美国人的文化里,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是关于信仰的。如果你在周末的上午去拜访他们,有一半的可能会吃闭门羹,因为他们去了礼拜堂。他们对于上帝的敬畏甚至超过生命。电影里,朱迪・福斯特饰演的艾洛薇博士面对质疑她的时空旅行只是一场幻觉的调查员们,平静地说:“我的经历告诉我,作为人类,我们是多么渺小而微不足道,但同时我们的存在又是多么地可贵。这是不可磨灭的。而我们必须有所敬畏地活着,敬畏着一个比我们更伟大的存在。因为我们并不孤单。” 最终,这个坚信科学,甚至不惜否认信仰上帝的科学家,为人们揭示了一个比上帝更为绝对的信仰。毕竟,她还是一个美国人。毕竟,在天堂地狱般的美国,她要继续和她爱的人生活下去。毕竟,对于神秘的外星文化,这仅仅只是一个接触,只是一个开始的仪式。 另外,对于片尾打出的“献给卡尔”的字幕,推荐大家看一篇网友ESKARE写的评论。有些敬意,永远不会太迟。http://allmov.mtime.com/movie/13647/review,12256.html
4 ) Illogical Stuff
我一向是惯于往好了评价一部电影的,然而对于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高分,还是觉得不敢恭维。其科幻背景中层出不穷的逻辑漏洞让我浑身不舒服,好不容易熬到两个半小时电影结束,随手写下几个难以接受的bug,或者,至少是编者没有仔细去推敲的设想: 1:就算当初接收到Ellie的信号可以为little green men以同样的电波传回信息作解释,在不能确定外星生物生存环境与我们类似的前提下,双方没有理由在机械原理上都相似,能直接copy一个机器制造图过来。如果要说这very kind的外星朋友专门研究了地球文化(从一个希特勒的录像就能知道全地球文明,啧啧),专门为地球朋友设计制造这个机器,也有点太说不过去了。退一万步讲,即使真的如此,他们便也肯定了解人类习惯于二维的纸质文件,便也没有必要设计一个“三维”的图纸过来。而说起这个啼笑皆非的三维,大费周章的图纸,其传播的信息还是二维的。如果外星人真的是多维思维方式,其机械制造理念,至少机械图纸理念,跟人类恐怕还是大相庭径的。这个逻辑就又绕回到开头了。 2:大家都注意到了这部影片的野心之一在于探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我只想说,选人还要基督教only?不会引发宗教战争么?国际性事务合作最忌讳的就是把宗教牵扯进来。阿波罗登月插的也是美国国旗,而不是十字架呀。 3:且相信这个巨型机械的制造还未超过人类的已有材料范畴吧,那么,光速航行,或者虫洞穿越,都是只需要在工程学上解决的问题咯?跟基础物理研究压根不搭边咯?很难想象人类被赋予了光年旅行的能力却不去研究其原理。BTW,这玩意儿的生命维持系统也太简陋了吧。Ellie居然还携带私人物品(指南针)进入穿越。无训练,无指导,不服从,自由得像坐民航飞机。 4:第一次发射(or whatever you call it)的爆炸我只能理解为怪老头出场需要。对于全球集资的项目而言,这安全措施太过小儿科。 5:回到第一条,这外星文明是有多发达,语言什么的,文化理解什么的,都是弹指一挥往Ellie脑袋里一瞅就知道的。这么发达的文明,就为了在美丽的海边治愈一颗失去父爱的心灵,已经彻底偏离逻辑了。 Don't make me wrong, 我绝对不是一个硬科幻的死忠(事实上,从第一位大爱的科幻作家王晋康开始,我一直更偏好软科幻);我也不是反宗教主义者(同样有基督教自负嫌疑的电影我就非常欣赏)。但我希望一个好的故事至少能自圆其说,没有普通常识内太严重的逻辑脱轨。披着XX外衣讲故事不是不行,但是在穿上外衣之前,还是缝补一下脱线和漏洞的好。整体来说,这部作品是很让我失望的。
5 ) 没有走出地球的科幻片~
再次拜一下这部经典的科幻电影,独具匠心的编剧和演员的激情演出都无可挑剔,实为经典。
这部电影和其他的科幻片不一样,里面没有外星人,没有飞船,甚至连太空服都没有,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地面上,却又离宇宙那么得近。除此之外,还加入了其他科幻片一般都没有的宗教因素,让科学与宗教产生了奇异的碰撞,这也是9年之后再次欣赏的更深体会之一。当我们离科学实际越来越近的时候,宗教就越发显得不安,但科学是无止境的,在科学尚未能发现的领域内,宗教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另外看重这部电影的,就是两个感叹,一是感叹人类的创造力,无论是大型雷达天线,还是片中的风火轮虫洞产生器(相当于我们的航天飞机升级版),都显示了智慧生物的Power;二是感叹,专什么事,作什么事,成什么事,这需要依赖一种环境,否则科学家们必须要先作养家糊口的工作,然后才能专心研究,倒霉的可能还要被迫改行,为科学发现者打造良好的环境是一个科学良性发展社会的必修课,没有这种思想,何谈“科学发展观”?诸位,虽然我们无法都在科学探索领域作点贡献,但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科研的资金赞助者也是不错的嘛,运气好了还能到空间站度度假,努力吧~
除了18小时的静电录音,还有一些间接证据能够表明女主角的确经历过奇异的事情,比如说在风火轮在北海道加速到100%的时候,有一个货轮被引力吸得倾斜的镜头,这就说明来自外星生物的蓝图建造的东西创造了巨大的电磁场——人类目前尚无法做到的;另外还有座舱的黑匣子,别忘了所有上天的东西都有这玩意儿,它也跟随主角穿越时空隧道,不会什么都忘记掉的。
最后,鄙视一下嘴里挂着科学知识重要,心里只想着利用科研技术人员,榨干他们油水的政客们;伪学者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还不如影片中的那个老总统科学顾问呢,虽然抢了主角的风头,却没有用在坏的地方,更没有给别人下蒙汗药,再说,人家也不是浪得虚名,看到科学仪器也是胸有成竹,有这样的领头羊其实是一种幸福。
另外,关于科学、时空旅行和宗教,还有一部不太出名的电影—— Jesus Video, Das/废墟行动,德国片,讲述的是一群在以色列发掘古迹的科学家发现一具穿过时空隧道到2000年前去拍摄耶稣录像的人的遗体的故事。
http://www.fwolf.com/blog/post/228
6 ) 织女星的蔚蓝海滩
这一部似乎以前看过。当时记忆就定格在织女星的蔚蓝海滩上,所以再看的时候,所有情节都不记得,只有蔚蓝色的外星球海滩、满天触手可及的彩色星系,还在脑海里。
这部片子首先触及人心的是它的想象力,当女主角 - 朱迪福斯特,驾着外星人教我们做得飞船穿过虫洞时光隧道,看到外太空的奇幻景色时,我深深惊叹。这个是在人类科技的想象力的双重基础上才有的情节。太空船的材质随着巨大电磁力的改变而变透明,让乘坐者毫无负担的在无形太空船的保护中穿梭于太空。十八个小时的太空飞行,地球上却仅仅是一个瞬间。时间、空间,爱因斯坦那些理论上已证明,现实中却无法实现的理论,在电影中得到展现。
本片反复谈到科学与宗教二者之间的矛盾,并引导人们思考如何解开矛盾。但对于宗教的诠释本片处理的并不好,男主角作为白宫宗教高级顾问,经常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过帅,且没有性格。在宗教方面的深刻理解想必不是帅气放电的蓝眼睛可以传递的。
相比之下,朱迪的表演十分好看。尤其是在太空船看见外太空的时候,那言语那表情,那句“他们应该派一个诗人来。。。”让我感动。
尊敬、敬畏和希望,作为人类我们既体会自己的渺小,也感受到自己在太空中并不孤独。科幻片的好处是在讲科学的同时,引导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种片子小孩子看是最合适了。
转发一下这位女科学家在最后评审会上发言:
“我有这样的经历,我无法证实它,也无法解释它,但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我全身心地感受到这是真实的。我曾被赋予了那样美妙的东西,它永远改变了我的一切。那是一个预见,一个关于宇宙的预见,肯定地告诉我们,我们是何等地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我们又是何等地稀罕和珍贵;那是一个预见,告诉我们我们属于这样的一个事物,它比我们更伟大,它使我们每个人不再感到孤单。我希望我能与他人分享,我希望,每个人,即使短暂地一瞬可以感觉到那种畏惧、卑微以及希望。”
有些东西,是没有证据的;例如爱、理想、信仰。。。。但它们真实存在。科学甚至无法解释,找不到任何证据,但是我们真实感受到它们。
人类用尽毕生总在追寻的,就是这些无法证实却真实存在的至爱、至真、至美的境界,就是织女星星空下那片碧蓝的海滩。
7 ) 论《接触未来》对科幻影片的贡献
本来早就想写写这部片子的,感觉此片主体深邃,含义隽永,实乃众多科幻片中的异数。第一次看的时候就很喜欢她,完了也很激动,想写点什么,但又生怕让情绪左右了自己而不够理智,因此迟迟不敢动笔。昨日重温一遍以后,在这样一个冬日的雨夜里,写下自己对本片的一点感受。
本片是导演Robert Zemeckis在1997年 “重操旧业”拍摄的一部科幻巨作(他还拍过科幻片历史上的另一部经典作品《回到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一个关于时空穿梭的作品,不过相对《回到未来》——《接触未来》的起点要高些,科学性也严谨一些。她根据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Carl Sagan荣获普利策奖的同名小说改编,并由Carl Sagan本人编写了一部分剧本和担任副制片人,不过感到遗憾的是在影片制作过程中, Carl就因病去世了。他本人没有能看到影片的公映。(这就是我们在结尾看到“献给卡尔”字幕的原因)
在《阿甘正传》大获成功之后,人们都在期待Robert Zemeckis的下一部作品,罗导也花了近三年时间才推出部野心勃勃的大作,虽然票房也达到了1.66亿美元,但似乎确也未达到人们的预期水平。我想这不能归结于罗导的水平下降,而是这部《接触未来》并不像有些影片那样讨巧。的确,和一般的外星人科幻片相比,本片既没有光怪陆离的外太空场景(就象《火星任务》《绝世天劫》),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飞船追逐场面(《星球大战》《星舰迷航》)——当然也没有面目可憎的外星人(《独立日》、《火星人玩转地球》)——这里的外星人竟然是以女主人公父亲的形象出现的!(此点将在以下详细论述),虽然本片的制作堪称精良,也体现了高科技的效果(如开头的一段和穿插的老花样克林顿参与“演出”)——但和其他的科幻片相比,本片显得有些冗长,节奏较慢,这是不太符合一般观众的口味的,而作为一部剧情片,她也不像《阿甘正传》或其他类似的影片一样能让人又哭又笑,受大及大感染,因而可看性不太强。但这些都不妨碍她成为一部为优秀影片,对以往的科幻片,特别是外星人类的科幻片作了一个新突破,原因如下:
一. 主体的哲理性。
1. 本片的主题是人类对外星生命的寻找,人类这种寻找实际上也是 对自身的一种寻找,对自我的一种肯定,基于此我们可以称本片为一部假现实主义作品,一部人类的寓言书,且看影片中的一些台词——“很久以 来,我就一直想知道我们为什么会生活在这里,我们究竟是谁,”;“我们 发现彼此的接触能够填补人们那空虚寂寞的心灵……亿万年来均是如此,而 宇宙中如果只有我们的话,那岂不是太浪费地方了?”——这些话应该说已经清晰的表明了本片的主旨。这在一般的“弱智”科幻片中是不会出现过 的。还有这样一个情节——当研究小组接收到来自于仙女座的外太空的脉冲信号,还原后竟然是1936年希特勒在柏林奥运会上的电视直播讲话,这不仅 仅是外星人和地球人所开的一个玩笑,而似乎也在警醒我们:人类切不可滥用科学技术,否则就会受到打击(同时全力赞助科研小组进行探索外星生命 的超级富翁夏顿的身份也似乎也意味着什么)。
2.宗教和科学的殊途同归。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设计是很有意思的,埃丽是个科学家,而庞马是神职人员,他俩之间虽然有爱情,但由于身份的水火不相容常常使他们充满分歧,庞马因为埃丽的不信仰宗教,甚至对她想上太空投了反对票,因为他不能“让一个不信神的人代表全人类去会晤外星人”,使埃丽没有成为星际旅行器的头班乘客(头班乘客埃丽的老师结果由于飞行器失事而丧身,而破坏这次旅行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个宗教狂热分子)。但在对于外星生命的态度上,两人又惊人的相似,庞马甚至说出了埃丽已故父亲说出的那句话:“宇宙中如果只有我们的话,那岂不是太浪费地方了?”,当埃丽会见外星人的情形不被人相信时,庞马有坚定地站在她一边。这似乎也说明了宗教与科学的共同之处:两者都是对人自身的寻找和探索,追究事物的根源,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在这里我们可以一个得出一个结论——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本片看作《阿甘正传》的姊妹篇,虽然两个主人公智商要相差一倍以上,但他们都在执著的追求自己的梦想,进行人生的探索,只不过埃丽是有意识的去做,而阿甘是下意识的率性而为罢了。为此我们也不难理解这部影片的配乐为何与《阿甘正传》异常相似,这恐怕也不能用作曲者黔驴技穷来解释的(埃丽和阿甘小时候的命运也差不多,一个丧母,一个丧父,而对于相依为命的父亲和母亲他们都是非常的热爱,这种热爱甚至左右了他们各自的事业。)
二. 外星人形象的新突破。
外星人的情节在科幻片中出现是屡见不鲜的,而电影对于外星人的描写无非是两类:一类是与人为友的便面貌可爱纯真,如《E.T.》、《第三类接触》;另一类就是与人为敌。于是就面目狰狞可怕如《火星人玩转地球》《异形》等——而本片中的外星人却是以人形——埃丽的父亲形象出现的,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会令埃丽好接受些,他告诉埃丽,星际旅行器的图纸是他发给埃丽的,依靠这个旅行器,人类在宇宙中就不会孤单寂寞,但他也不知道是谁制造了这个东西,他们只是发现里而已,和地球人一样——他们都离真相都很远,彼此的接触只是第一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埃丽乘坐星际旅行器会见外星人这一段戏是本片的高潮,有趣的是正如影片里众多人质疑埃丽是真的会见了外星人,还是仅仅是她的幻觉(梦境?)一样,观众也对这个场景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有多种看法。在上影视观摩课时,很多学生为此竟争了个面红耳赤。
这段戏确实是解读本片的关键之处——当我们看到埃丽来到的织女星球竟然是她小时候所画的朋萨可拉的海边,而他看到的外星人竟然是她的父亲时,我们确实被搞糊涂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一段表现的到底还是真实场景还是幻觉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的主旨已经在这一段便显得很清楚了,这就够了。
影片结尾,还在执著的进行科学探索的埃丽向天真的孩子们做起了科普工作,她重复了外星人和庞马的话——“宇宙中如果只有我们的话,岂不是太浪费地方?”,而此时夜幕也降临了,埃丽的手里握着一把闪光的沙土,望着星空,若有所思,影片打出字幕:(For Carl )——献给卡尔(萨根),随即音乐响起,播放演职员表——而作为观映者的我那颗随着影片跌宕起伏的心却久久平静不下来。是的,人生短暂正如恒河里的细沙,唯有不断探索,人类才能不断前进。
还要赞一赞朱迪.福斯特的演技。对于这样一个执著的女科学家形象,表演上稍不注意就容易过火,而朱迪.福斯特却演活了这个勇于献身科学,但从不缺乏人情味的埃丽形象——这一方要归功于朱迪那近乎炉火纯青的演技,另一方面也恐怕由于朱迪身上多多少少也有埃丽的影子吧。其实在埃丽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小说原作者卡尔.萨根的特征——坚持不懈做科学普及,即使不被人所理解,也决不气馁。正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美好。
S.K.
12.20.2002夜
宇宙之广太空之美让人震撼,还有必须给无神论者加一星!
赋有内涵的科幻片(也不能说是绝对意义上的科幻片,也许是真实的,谁知道呢),探寻科学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只是前面的铺垫有点太冗长~~
剧情略扯但还是挺有吸引力的,但总是把外星文明设定成“我们做不到的他们铁定有方法做到”这个有点令人不悦啊,当然从头至尾都安排一个神父的角色甚至到最后结果如此玄乎这个还需要多揣摩,有种模糊科学和宗教界限的意思但是⋯还是需要多想想的嗯。
在硬科幻和软科幻之上还有一种更高的用科幻来形容会显得苍白的堪称完美的科幻片
科幻经典,穿越时光隧道的那段很恢宏很惊艳
三星半入;果然和《星际穿越》很多地方相似,本片走得不远,甚至基本没有离开地球,但女主对探求宇宙奥秘和生命本源的激情信念,颇能感染人,而非沦为尖叫花瓶;父女情和爱情线穿插自然,并不俗气;引入宗教论辩有新意,还能自圆其说;女孩奔跑取药救父,现实和镜像的无缝对接,属于灵光一现。
艾莉收到了来自织女星的频率信号,似乎证明了艾莉一直以来的工作是正确的。但这带来的不是她个人事业的成功,而是政治、社会、宗教、国家各个角度的矛盾与讨论。深
朱迪女神是怎么做到把萝莉的神态和御姐的气质融为一体的!好美!
科学思考最终抵达的是哲学,宗教思考亦然。我相信大家殊途同归。我不相信一个人格化的上帝的存在,但相信终极造物的存在,如果非要给这造物一个称谓,那就是“God=神”吧。
太慢,有点磨叽。可以当作《星际穿越》前传来看吧,朱迪·福斯特从银河系回来,之后和马修·麦康纳生下孩子,就死了,多年后,马修去完成朱迪未完成的探险,然后留下女儿……
有信仰的美国人也是有S面B面的
非常棒的科幻电影,大气磅礴,改编自Carl Sagan的作品——极为出色的科学家和科普大师
that awe, humility, and hope,写的太好了,完全说出了我对宇宙与科学的感受。真的太好看了,Jodie Foster演的难以言喻的好,那些话由她说出如此让人动容。难以表达的是最后看到for Carl,突然更加受到震动,因为这是一部溢满感情的科学电影表达,怪不得感情如此充实。非常、非常、非常真诚的一部电影
1.朱迪姐当初皮肤好水嫩,比羔羊里满脸雀斑耐看;2.男一号十足懦夫,以爱为名阻碍朱迪探险;3.人物鲜活,好莱坞式官方的短视和愚蠢让人恨;4.剧尾的for Carl是向已逝作者致敬;5.老是强调价值观(god)一致的调调让人反感;6.美国至上和爱国主义的臭旗让人尤其反感,减一星。
若能以崇尚理性为共识(但残忍的现实请参考那些会错意的短评),那么科学家和牧师亦能彼此相爱。有两处看得我眼泪就快要掉下来:牧师问她为何敢为太空接触而牺牲,她论及who we are那三个W时的会心微笑;她看到no words只能用诗来描述的壮观天象时的喜极而泣。这就是追求真理的魅力。当年田丰老师力荐!
野心太大,想要面面俱到,却显得有点无味,说是科幻片也有点蒙人。镜子的镜头实在惊艳,超过片头的宇宙远拉以及片尾的世界尽头。另,人生观的最高奥义果然还是大家互相温暖么?还有,影片里说世界95%的人都有宗教信仰,不能够吧。。。光咱中国给它凑个三亿无神论者绝对木问题吧!
虽稍有一点点拖和硬转,但整个故事还是行云流水。影片是复主题:一个是人类对真理无尽的探索,这是正题;一个是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这是副题。正题很动人,副题很和稀泥。Anyway,还是90年代的电影会讲故事啊。
虽然前面感觉有点拖,但是高潮真是让人沸腾啊。很精彩的故事,还揉进了科学与宗教。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子镜头
这部电影已经远远不止科幻这么简单,故事本身有着鲜明强烈的世界观,其实本质上和意识科学(灵性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有兴趣的影迷可以看看卡尔·萨根的《宇宙》原著和那经典的13集同名纪录片。如果浩瀚的宇宙只有我们,那确实太浪费宇宙和空间了,其实无论宗教和科学,必须信仰的是爱!★★★★
穿越虫洞时我感受到了人类最珍贵的天赋:恐惧,卑微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