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昆

记录片英国2018

主演:亚历山大·麦昆伊莎贝拉·布罗玛德莲娜·弗莱克维亚裘蒂·洁德凯特·莫斯娜奥米·坎贝尔葛蕾丝·琼斯查理·罗斯

导演:伊恩·邦霍特皮特·艾德盖

播放地址

剧照

麦昆 剧照 NO.1 麦昆 剧照 NO.2 麦昆 剧照 NO.3 麦昆 剧照 NO.4 麦昆 剧照 NO.5 麦昆 剧照 NO.6 麦昆 剧照 NO.13 麦昆 剧照 NO.14 麦昆 剧照 NO.15 麦昆 剧照 NO.16 麦昆 剧照 NO.17 麦昆 剧照 NO.18 麦昆 剧照 NO.19 麦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0 10:02

详细剧情

  黑暗,骷髅,浪漫,天马行空,这是人们想到英国著名时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时,脑海中瞬时浮现的词汇。这位曾享誉全球,同时也争议缠身的时尚坏小子,于 2010 年在母亲葬礼前夜自缢身亡,年仅 40 岁,留给世人无尽猜想和怀缅。在他身故 8 年后,备受瞩目的个人纪录片今春亮相纽约翠贝卡电影节,以特殊的录像带形式,划分开 Lee(麦昆原名,亲友对他的爱称)短暂一生的不同节点,让人窥见一代奇才丰富曲折的内心。从伦敦东区普通的工人家庭到巴黎、伦敦等地的顶级秀场,反叛惊艳的才华令他一时风头无量,成为重塑流行文化观念的时代旗手。而在光环和盛名之下,抑郁症的长期压迫与亲故相继离世,也让他在世界最热闹拥挤的中心,体味着过山车俯冲般高速坠落的孤独。

长篇影评

1 ) 黑色不暗

纪录片的主观性成就了本片完整而无趣的故事线,模糊了麦昆生活中感情经历与私人记忆。故事由麦昆的五个不同秀场的名字组成,奠定了整个片子以他的工作为主的故事情节。有些遗憾,观影初衷是希望有更多关于他情感生活的画面。

总体来说,怪才的形象刻画的很到位。他的经典惊艳而不浮夸,带给人真实的黑暗性却毫无悲观。正因为此,他是属于黑色的,因为他看到人性的黑暗面并能够真挚而精准的表达出来。而这些亮黑色却反射的如此有质感,以至于那层与生俱来的、幽暗的伤感不自觉地脱落了,只剩下这耀眼的纯黑色,直逼人心。

影片结束时身边的老奶奶吸了吸鼻子,黯然泪下。麦昆自杀了, 或许正如高更一样,他们把这世上的琐事经历,完全的将灵魂输出,便迫不及待的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追寻新的精彩去了。

2 ) 花吃了那男孩

TAPE ONE

——开膛手杰克尾随他的受害者(JACK THE RIPPER STALKS HIS VICTIMS)

请把话筒给Anna

靠失业救济金办秀

TAPE TWO

——高原强暴(THE HIGHLAND RAPE)

从在英国和苏格兰战争中被英国人强奸的妇女里得到灵感,“……send down loads of girls who look like they've just been raped”(推出一些看起来像刚受到强暴的女孩),它们看起来像犯罪现场的东西,因此他被贴上厌女的标签。

Judith Church,MP for dagenham认为不该出现这样的秀

但他通过时装展现他的诚实,讲述他和姐姐被姐夫虐待、家暴的童年

TAPE THREE

——外面荆棘密布(IT'S A JUNGLE OUT THERE)

接管GIVENCHY(真香警告!

1997年在巴黎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 Arts,Paris)举办主题为The Search For The Golden Fleece(寻找金羊毛)的高定秀,看到顶着比成吉思汗高级的牛角Naomi、鸟翅膀形状的金色羽毛头饰、坐在房顶赤裸上半身挥着翅膀的男孩,灵感来自GIVENCHY的LOGO(像希腊图案的白、金标志)

离开GIVENCHY的神圣大厅,做属于麦昆自己的秀

1997年在伦敦博罗市场(Borough Market,London)举办主题为IT'S A JUNGLE OUT THERE(外面荆棘密布)的秀,秀场意外着火,烧毁了一辆废旧的汽车,却巧合地变成走秀的一部分,成就了一场经典的秀。

TAPE FOUR

——沃斯(Voss)

越来越富有,与钱而来的是毒品

Voss秀,关于死亡,美丽和重生。破碎感撕裂感,每一件衣服你都会对其有破坏欲,你想扒下model身上的衣服,你想听到衣服上成千上百碎片掉落和地面碰撞的声音,像大秀最后,封闭的秀场中央那个巨大的玻璃箱,四面玻璃散开倒地,碎片四溅,裸露的肥胖女人,黑压压的飞蛾,你不会感到丑陋,只是觉得兴奋和感到一阵快感。(大秀上有个model扛着一个房子的造型让人想起2021FW LV男装秀上的一件衣服)

2006秋冬大秀卡洛登的寡妇(WIDOWS OF CULLODEN)运用全息投影,空灵震撼。

TAPE FIVE

——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PLATO'S ATLANTIS)

Issie去世,在巴黎皇宫体育馆(PALAIS OMNISPORTS,PARIS)举办主题“幽蓝女士”(LA DAME BLEUE)的秀来纪念已故好友。

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关于海洋(好像看到刘雯了)、怪异的鞋子(Ladygaga穿的那双恨天高),数字时代进入时尚界。

母亲去世

2010.2.11麦昆在母亲葬礼的夜晚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 ) 夜的狂想与寂寥

在名宿云集的时尚圈内部,亚历山大•麦昆注定是个另类的存在。但凡对此产业略有涉猎的人,很难没被他那图案蹊跷、造型夸张的单品惊掉过下巴。这些将个人风格挥洒到极致的经典符号,犹如汇集了他毕生巧思的珍宝馆,在其逝世数年后,依然为我们勾勒出其饱满的创作激情与冒险家形象。

与之相比,对于他跌宕曲折的人生轨迹,公众却从来知之甚少,也没花多少功夫去细致探察。即便在网络高速运转的今天,定制属于自己的社交名片早已不再是一桩新鲜事:提及“时尚女魔头”Anna Wintour,我们会首先想到她那气场强大的波波头和墨镜;谈到“老佛爷”,最吸睛自然是那银发长辫中深藏的王者风范;而Tom Ford儒雅的绅士外表和拍片时对细节的完美调度,又在色号丰富的眼影盘和口红之外,顺理成章巩固了人们对处女座行事的印象。和这些叱咤风云的行业掌舵人不同,麦昆在人们眼中的面目始终是模糊的。他像是修成了谜一般的遁世术,将自己从职业孕育的所有荣光、贬损、争议中抽离出来。哪怕长久倾慕追随的拥趸,透过混乱的八卦报道打量他,得到的也多是片面的回声,与索然无味的谈资。

今年4月的纽约翠贝卡电影节上,由电影制片人伊恩•邦霍特和皮特•埃德盖执导的纪录片《麦昆》全球首映,在这位名声大噪的时尚圈“坏小子”自杀8年后,终于揭起了他神秘面纱的一角。对于先前熟知麦昆经历的人来说,片中可供发掘的空间或许有限,却足以为刚认识他,或预备重新认识他的人提供一次绝佳契机。伴随五卷掺有杂音的录像带,和Michael Nyman气势恢弘的弦乐声,观众流连穿梭于90年代至新世纪的各大秀场,视线被宛若幻梦的T台紧紧拴住,讶异于鬼才设计师想象力的丰沛,同时也随其经历了如过山车般直坠地心的旅程,窥见他内心深处无尽的愁绪和孤独。

黑暗童话的书写者

正如那张令人过目不忘的海报,创造性地将麦昆创作中辨识度最高的两大元素:骷髅和自然生灵拼缀起来,释放出浓烈而华丽的怪诞气息。类似由3D构造的意象穿插于片中不同段落,它们既象征着时装界名号响亮的品牌,也是通往设计师精神世界的一条暗道。

纵观麦昆短暂的职业生涯,许多作品都易使人联想到前些年网络上疯传的黑童话系列。相较于色调明艳、剪裁修身的霓裳,他总不惮以尺度骇人的破坏力,将背离主流趋势的出位元素移植于个人设计。恰如黑童话中对理想乡的否定和排斥,麦昆也像是一个传统工业的叛逃者。伦敦、巴黎等地壮大成熟的时尚体系哺育了他,又给了他另起门户的坚定决心。于他而言,选择这一类古怪的创作素材,自有其超越时代定义的价值与合理性。

除去对私人生活的展示,影片着墨最多的仍是麦昆生前数场鬼斧神工的时装秀。顶级布料与异次元实验场的碰撞,全方位彰显了他极富胆识的才华和构想,哪怕时隔多年来看,依然充满令人瞠目的先锋性。譬如让他一夜成名的1995年秋冬系列“高地强暴”,衣衫褴褛的模特们出现在T台上,身着撕碎的裙装和超低档露臀裤,瞬时引发了人群轰动,其间对暴力淋漓尽致的刻画近乎一种视觉侵犯。次日多家媒体将其斥责为“对女性的侮辱”、“荒谬的厌女症”,认为这种低俗炒作的时装秀不可原谅。

著名案例还有2001年的Voss春夏系列“精神病院”,麦昆以《飞越疯人院》为灵感源泉,将秀场布置成一间关押精神病人的巨大玻璃屋,妆容苍白妖异的模特们在其中挣扎呼救。“病人”退场后,秀场正中的玻璃幕墙应声倒下,体态臃肿的情色作家Michelle Olley头戴呼吸面罩,裸身斜倚在长椅上,被成百上千只飞蛾包围。这幅梦魇似的场景如此阴冷,又像极了一张超现实的诡异油画。

随着时日推移,人们开始接受麦昆超凡的设计理念,承认他作品中无可取代的辩证和思考性。正如他曾在回击对于“高地强暴”的质疑时,称“这场秀的初衷是向公众展示女性没有给予男性,却从她们那里被夺走的东西,这就是强暴。”这位深谙存活之道的思想家多次在采访中表示,希望看到女性穿上自己的衣服后变得更为坚硬刚强,能够掌握自身命运,反抗历史与社会带给她们的压迫。对邪魅路线的钟情和再三尝试只是一种手段,绝非与病态、自恋、虐待狂这些负面评价对等的“暴君式”审美。

披着“毁三观”外表的哥特风童话,擅以打破万众期待的残酷方式,为大地流传的乌托邦符咒祛魅,无限趋近于险象环生的真实世界。观看麦昆的设计展,收获的正是这样一种体验。那些逼仄的街角暗巷,既是开膛手杰克等恶灵游荡的码头,也是淬炼意志的盔甲。而作为长久以来饱受诟病的血腥行业,时尚与暴力本就是一对紧密相关的词组。正是在创作的煽动性、颓靡性、尖锐性之中找到的微妙平衡,让桎梏于形式美感的普罗大众得以跳出日常,去触摸时尚中浸润的神性色彩。

冲破庸常的艺术家

在麦昆众多鲜为人知的轶闻中,有趣的一则是他钟爱爱尔兰歌手Sinéad O'Connor,“那时候没人喜欢O'Connor。”他的朋友在片中说。这位才华横溢的独立摇滚唱作人,以反叛桀骜的性情著称于世,曾剃光头发以拒绝唱片公司的包装,或许在她的歌声和复杂生平中,麦昆找到了抚慰身心的共鸣。而回溯曾与他合作过,或拥戴其设计的大牌艺人:David Bowie,Björk,LadyGaga,也多是这颗星球上颇负盛名的“异类”,他们身上流淌的前卫基因,正是其葆有明星光环的同时,不断拓宽艺术边界、革新文化风潮的鲜活证明。

如果说常人眼中,时尚是一门崇尚名利的高门槛玄学,那么麦昆的作品序列堪称时尚界病恹媚态的照妖镜。27岁那年,他被聘用为纪梵希的设计师,带领团队出征时尚之都巴黎。首秀以神话伊阿宋和金羊毛为出发点,服装配色与纪梵希的logo相呼应,却被现场媒体谴责为“有伤风化”。经历了妥协无果的打击后,麦昆放弃取悦大众,回到伦敦着手经营起个人品牌,并接连推出“弱肉强食的世界”等多场反响热烈的主题秀,昭告自己与传统时尚观决然割裂的态度。在狂野原始的丛林中,他重新做回了自己,那个头脑疯狂的天才和艺术家。

在麦昆的设计生涯中,有着某种一以贯之的诡秘,但更多是题材纷繁、富于变化的音调。这种对未知世界高度的执念和追求,无疑同他广泛的涉猎面有关。在每一场备受关注的大秀背后,往往激荡着格局宏阔、深远的人文情结,和多数以后现代主义自居的设计师相比,他不单满足于扁平化的猎奇想象,而是将目光从狭小的时尚圈探出,投向历史、生态、宗教、战争等多个角落,从现实的沃土中汲取足量养分,使得成衣中的阶级和特权属性被无形肢解,从而在各色普适理念的加持下,进化为感染力磅礴的交响曲。

1999年的McQueen春夏系列发布会,堪称麦昆赠予世间的惊艳一笔,纪录片还原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压轴出场的超模Shalom Harlow身着“13号”白色小礼服,站在秀场中央的旋转台上,由两台机器人在她的裙子上喷绘颜料。冰冷器械与天马行空的构思相嫁接,转瞬变得浪漫而别具诗意。目睹此景的麦昆在后台泪流不止,说:“这是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秀上哭。”在面向公众的近40场演出中,他不断将令人称奇的概念搬上舞台:圣女贞德,全息投影,国际象棋棋盘……一面续写业内奇迹,一面孜孜不倦践行着自己关于时尚、关于当代艺术和理想生活的主张。

纪录片中,时任Gucci创意总监的Tom Ford看完麦昆的设计展,说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他是诗人,也是商人,因为他非常现实,所以他很清楚在T台上可以尽情表达,但商店的衣架上必须有漂亮的衣服以供出售。”时尚产业的真相莫过于此,即便麦昆骨子里仍是那个混迹于伦敦东区的街头小子,对销售链上堆砌的数据和趋势线不为所动,最终仍要被商业运作的浪潮吞没。在Gucci集团抛来橄榄枝后,他离开纪梵希,投身于新一轮游戏规则。声誉日隆的同时,曾一度成就他的暗影也逐渐成了侵蚀健康的心魔。

在巴黎亮相的2010年春夏大秀,被命名为“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指代那个存在于古老传说中、遥不可及的梦幻大陆。印花拼接,犄角发型,犰狳鞋,钟形花朵裙,共同缔造出创意空前的科技质感,表现了麦昆对海洋文明的畅想和对人类未来的忧虑不安,俨如一则末世神谕。走秀结束后,麦昆从舞台下方升上来,坐席间爆发出阵阵掌声,殊不知这场标志着千禧年第一个十年结束,与行业数字化转向的时装秀,竟成了他告别人间的绝唱。

燃放盛世烟火的孤儿

麦昆的家人和好友都称呼他为“Lee”,也即他的原名。这个降生于出租车司机之家的男孩,15岁便在母亲鼓励下到伦敦萨维尔街做学徒。1990年进入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后,他的设计水平突飞猛进,后又被蜚声业界的“帽子女王”Isabella Blow相中,在其提议下更名为“亚历山大”,自此踏入气派尊贵的时尚行业。

与赋有王室血统的亚历山大大帝不同,麦昆的发迹史像极了好莱坞俗套的励志情节。来自贫民街区、胸怀抱负的年轻人偶然闯入名利场,从此平步青云。可他到底是个孩子,哪怕在时尚圈的染缸里浮沉数载,身上仍有着底层人特有的风趣幽默与亲和力。曾在巴黎与其共事的纪梵希裁缝师凯瑟琳回忆说,有一天麦昆主动邀约她去地下室的工作人员餐厅吃饭,员工们看到他后都要疯了,“这些时装品牌都把设计师当成国王一样对待,但麦昆并不想当国王,他只想当个普通人。”

这种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并不因外部环境的膨胀而剧烈收缩。而另一方面,童年创伤也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投下了大片阴影。麦昆从9岁起就被年长他十几岁的姐夫性侵,不得不通过画设计稿来对抗伤痛。纪录片没有回避这些消极的部分,包括他与工作室同伴的矛盾,和一生的伯乐兼密友Blow之间的业务纠葛,以及中年饱受可卡因、艾滋病困扰的阴沉岁月,在多位受访者零星的讲述中,这些散碎的拼图重又聚合,伴随诸多语焉不详的疑窦,在最后半个多小时内,为我们断续拼凑出一个孤僻沉沦,濒于自毁边缘的身影。观者不禁好奇,在他最幽暗的精神角落,究竟封藏了多少秘密?

正如同魔鬼签订契约的浮士德,有些人生来便注定要以黑夜为保护色,在与阴翳的搏斗中走向纵深。而麦昆不只拥有耀眼的才华,他就像一颗行星,需要永不停歇地转动,以养活手下几十来号人。在氛围轻松的工作室之外,他的笑容越来越少,开始终日闭户,身体状态每况愈下。没人说得清,他是从何时开始厌倦这一切的,当各家媒体忙着在报刊头条制造狂欢时,无人关心他透过发布会向世人传达的讯息:“我的生活一直像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停下吧,我要下车。”

身置风光热闹的中心,孤独感却成倍蔓延、放大,这仿佛是世上最吊诡的事。纪录片靠后,麦昆难得一次舒展笑意,是在地处东萨塞克斯郡的乡间。他在这段DV采访中表露了自己对大海、对狗狗、对家人的依恋。这个被业界捧上云端的宠儿,心底最珍视的仍是和至亲相处的日子,舒适,宁静,屏绝所有让人烦扰的杂音。于是在挚友和母亲相继离世后,Lee紧随她们的脚步,飞向了神往已久的纯净之地。


整部影片给人的观感异常复杂,这种复杂既源于主角波澜迭起的戏剧人生,也与视角的平顺过渡不无关联。对于如此传奇的人物,再多的素材拼贴抑或传记手法,也难准确转描其性格划出的弧光,反而让他的形象骤添几分神秘。正如结尾所说:“没人能比他创造出更多这样精彩绝伦的服装秀。”时尚圈坐拥无数虔敬信徒,总不乏后起之秀,但麦昆是独一无二的。

这让人想到另一部讲述巨星陨落的纪录片《艾米》,同样天赋过人,却无法遏抑来自深渊的呐喊,在镁光灯下蹒跚着走向毁灭。人们惯常把菁英之死归咎于媒体曝光,和流行产业对个体的无情压榨。而所有魔障,或许都来自他们无法与自我、与俗世和解的内心,于是用尽全力燃烧,尔后归于沉寂,就像高空坠落的烟火,留给人间一声叹息。

8年后的今天,被麦昆口中“时装垃圾”投喂的人,仍在隔着层层滤色,和满大街的流水标牌对他授以敬意。或许最好的缅怀方式,并非将他供奉在神龛上,而是去理解他所定义的时尚内核,又或者仅是走出门,去观察自然和鸟类,拥抱身边的朋友,陪伴家人,记住生命火光迸发的每个瞬间。

4 ) 神的眷顾或是魔鬼的诅咒

看完《Alexander McQueen》这部纪录片,首先想感谢伟大的纪录片导演:好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是timeless的,然而欣赏这种timeless design的门槛是了解作者本人及历史背景,跟随导演视角一同重走主角华丽而戏剧的一生,我才终于领会到某时尚科普作者所写的“性、暴力、死亡背后的主题是永恒的爱”,又或者“人们常说身体是服装的架子,但McQueen的衣服则反过来像是盔甲,托着你的肉身”。

电影的前半段像是《波西米亚狂想曲》前半段一样的美国梦——天才的升起不可阻挡,如同超新星般耀眼("You don't discover genius, genius is there" -- Isa,主角的伯乐)。和天赋同样耀眼的,还有McQueen的passion和determination。比如他在裁缝店打工的老板就说“McQueen每天都会问他还可以做什么、如何继续前进。一旦他觉得没有新东西可以学,就会离开。”;比如他刚开始做自己的设计系列时可以一晚上完成20件设计,助手评价说"When I see his eyes become black, I know he is in his own 'zone' and can barely hear anything."这心流状态再次echo了另一部打动人心的电影《Soul》中所说的“the zone”;再比如主角解释他激进的秀场风格"A show must stimulate emotion. You don't move forward if you play safe.";再比如他做第一个系列的时候并没有工作,靠领失业救济金买价格低廉的原料做衣服,即使秀很成功也不能随便接受采访,不然会违反失业救济法律被抓……

一个人有talent和vision又有无限的热情和决心,也难怪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帮助他——这也就是所谓“宇宙和生命的奇迹”吧——电影中采访的一个朋友说"He has the ability to make others do phenomenal amount of work for him. He didn't pay them.Actually, we paid him to work for him."

了解了历史背景很多造型夸张的衣服也就有了自己的意义,比如过低的裤腰是为了视觉上改变上下身的比例,《Highland Rape》中撕裂裸露的上衣则是对战争历史中种族灭绝行为的反思。而他贯穿女装设计的一条主线就是"Empower mowen"--"All you want to do is make women look stronger, I want people to be afraid of the women I dress."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到Beyonce、李宇春等人身着McQueen就顿觉无比合理。

电影的后半段又有点像《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后半段,让人反思天才到底是神的眷顾或是魔鬼的诅咒:有天赋的艺术家自然对世界有更敏感的觉知,更丰富的内心活动,自然会更容易情绪波动甚至抑郁。尤其是当你的思想表达领先世俗的时候,那种不被理解的孤独感实在难以承受(像极了教我禅修的禅师所说不要轻易超凡入圣,因为路上太孤独,而你看世人又像看猪一样)。电影中有一句话"Everyone in the office, they go home, they can shut off. But I'm still Alexander McQueen after I shut the door."

当然也有搞笑可爱的点,比如Tom Ford评价McQueen很好地结合了诗人和商人——在秀场肆无忌惮地表达但也总有好看好卖的衣服挂到商店。这在另一个点里体现非常清晰:Lee在圣马丁的时候去看Givenchy的秀评价"This is a load of crap. I'll never work for them." 然而27岁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但还是接受了Givenchy创意总监的职位,别人问他为啥他回答“The money was good."哈哈哈哈哈就很真实,但更牛的后一句话"The money was good. I could use them to hire people for my own brand."——一边进行有限的同流合污,一边不忘初心做大事!

最后配乐真的太棒了!恢宏大气的弦乐在影片中穿插的每场秀开始时启动,给人感觉"I'm the fcking god in my own show!"

5 ) 人物(传记式、访谈式)纪录片的建构方法

为方便描述,当下文使用Westwood, McQueen时,指代的是电影;使用西太后、麦昆时,指代的是人物。通过认真思考、分析后,将McQueen评价由四星升至五星,Westwood保持三星评价不变,以示差距。

在分别看过Westwood和McQueen数遍之后,11月1日晚在百老汇影院两片连看又使我有崭新的发现。

由于手敲字幕员工作的特殊性,且两片都属于英文对白密集的纪录片(分别拥有一千三百多行字幕、两千两百多行字幕),我选择了“听电影”而非“看电影”的方式——为求准确无误地敲出字幕,我只能全程盯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台本(剧本),完全靠听力将对应每行敲到字幕机上。因此,我的观影过程退化为半听觉体验(余光还是能扫到大银幕),但是专注于剧本阅读让我得以清晰地思考两部电影的异同和优劣

首先,这两部新片天生就适合拿来比较,欧盟影展策展人将它们安排在同天放映也正有此意,这种比较是有趣且有益的。它们拥有太多外在的共同点:都是人物纪录片(传记式);主体都采取访谈的形式,辅之以历史图片及影像;主人公都是著名时尚设计师,他们都来自英国。更为神奇的是,两片各有一句台词提及对方。

但他们具体呈现出的效果又是截然不同的,仅就11月1日观众的反应来看——Westwood的放映在晚上七点的黄金时间,但放映结束后没有观众鼓掌;而McQueen散场时已将近晚上十一点,大家在全片结束后报以热烈掌声,接近结尾时现场还不时传出啜泣声。尽管我不能简单以有无掌声来断定影片好坏,但观众的反应已经能说明一定问题。

横纵向对比的可行性、不自觉的互文性、影片效果的差异和我的工作性质,使得这篇解读无法将两部影片割裂开看待。我希望下文能超越一褒一贬的简单评判,而在具体的比较中寻找到更为合理的传记纪录片的建构方法。

结构的决定

Westwood的架构是议题式的,每个没有做明显划分的小段落都讲述主人公的经历,如朋克风潮、关心环境、情感生活等。但段落之间的联系微乎其微,换言之,它们是一座座孤岛,是无数信息的碎片,而不是建起大厦的一块块砖石。

当然,创作者凭借类型化的技巧,试图向观众传递情绪(来自角色的、来自影片的),如多次剪入西太后本人对采访的“厌恶”。创作者意欲用这个结构上的花招体现西太后的反叛,同时展示反差造成的幽默感、间离感,令观众会心一笑。然而在通片结构涣散的情况下,这种挽救是无力的,甚至是徒劳的。散文式的结构有可能使一部人物纪录片变得出色吗?我暂时想不出正面案例。

看至结尾,西太后的形象仍是标签化的,标签化意味着模糊。在不了解她或者从媒体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她的观众眼里,这种形象显然缺乏说服力,也缺乏记忆点。标签化的形象是外在形象、想象形象,而非内在形象、真实形象。创作者如此接近人物却放弃了深入,无疑是令人惋惜的。此片的副标题是Punk, Icon, Activist(朋克,偶像,活动家),也可看作对标签化手法的一种申明

作为一个时尚的老太太,西太后最终仍处在猎奇的语境中、时尚的神坛上,远离普罗大众,在电影里作为一个流行符号而非有血有肉的人而存在。她的挣扎是什么?她如何施展才华?她为何取得成功?影片没有给出回应,而只满足于表面上的充实,最终沦为素材的堆砌。


而观毕McQueen,情感的狂潮将席卷每个观众。冷静下来分析它的结构,无非就是编年体而已,按时间顺序将其人生中几个重要的“秀”分成不同的“录像带”(Tape),这种方式简单但非常有效。原因在于编导深度挖掘每个“秀”背后的内涵、创作的过程,从而揭示麦昆的性格及其状态的变化。麦昆的痛苦以及痛苦的成因,在观众面前一览无余。

除了让观众理解主角麦昆其人,影片还试图将表现主体延伸到时尚业,换言之,麦昆是显性主角,而Fashion Business是隐性主角。通过最直接有力的影像,加上关键人物的描述,创作者成功彰显了时尚的魅力,并确认时尚是艺术的分支。这是影片的野心,是一种自然地、不自觉地流露,但绝不至于喧宾夺主。

——看到13号系列机器人给模特喷漆的画面,你是否和麦昆一样在秀场上“第一次落泪”,体认到时尚之美?秀场在此刻不再是名利场。

——看到沃斯系列的终场画面(一个被蛾子环绕的胖女人),你是否更理解麦昆对时尚业辛辣、前卫的批判与讽刺(“时尚产业有时候很肤浅”)?这声音因来自内部而显得无比珍贵。

——看到Scanners系列中那个迎风艰难行进的模特,你是否能感受到麦昆至深的孤独?他将他的全部生活献给了工作。

而在Westwood一片中,每场秀的影像被打碎散入蒙太奇中,变成浮光掠影的存在。走秀的画面降格为一种简单的展示,没有背景故事,也缺乏深度思考。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是创作上的懒惰,甚至是纪录片理念的偏差。对这个重要元素的不同处理方法,使影片高下立判。

访谈的技巧(/素材的安置/主题的深度)

当两部影片采取相同方式(采访特定对象,引导其发言并剪去提问)却取得不同效果时,访谈的技巧与对访谈素材的安置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

如果观众清楚这两位设计师的人生结局,势必会觉得拍摄麦昆更有难度——因其已经过世,无法通过采访获得一手资料。但这种担心很快被证实是多余的,作为公众人物,麦昆在生前留下了大量影像资料,包括电视采访和他自己拍摄的DV录像。于是创作者的难题或思考点转化为:如何将既存素材与新鲜采访有机结合在一起。McQueen最终按照麦昆自己的创想(“关于亚历山大·麦昆的原创纪录片-麦昆的录像带”)建构起来,麦昆的自白贯穿全片,成为承前启后、画龙点睛之笔。

同时,观众也发现在McQueen一片中,被采访者的情绪富于变化(大部分由轻松到凝重),镜头的景别也有变化(近景与特写交替),这无疑进一步放大了情绪。因采访场景不变,被拍摄对象穿着打扮也不变,我大胆猜测创作者对每个人的采访只进行了一次,但每段采访都捕捉到了相当有效的信息,因而得以被分散到影片各处。采访者的正确引导,是影片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反观Westwood,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对西太后的历史采访影像,过分依赖主人公的当下自述(有理由怀疑电影的建构方式也受到她自述内容的影响)。而大多数人物在大多数时刻面对镜头时情绪单一,从电影外观上(狭义的,指代人物的表情)就缺乏起伏,先天地减损了电影内在(主题)深入的可能。苛刻一点讲,创作者似乎完全放弃了以情动人的意愿。那么拍摄纪录片的意义何在?

两人都是时尚界的传奇,都具有杰出的才华,都积极主动地接受考验,因而都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他们的人生结局完全不同——一个是逝去的传奇,一个是活着的传奇;一个是自毁的天才,一个是和解的天才。McQueen告诉了你麦昆悲剧命运的成因,而Westwood则无,用众人的齐声赞美结束了全片。

我一度认为死亡给麦昆加冕,从而降低了西太后的传奇性,导致自己对两片观感不同,但我很快意识到这种想法的幼稚和对死者的不尊重。死亡作为故事结局之一种,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揭示这一结局的过程才是重要的——过程是电影的,结果是新闻的。感同身受,是艺术作品追求的至高境界。

//观影的声场

因前文所述的工作需要,我在线上线下看过两片多次,而在影院环境中基本处于聆听状态。仅就听觉上的体验,McQueen同样略胜一筹。

磅礴、悲壮的配乐,从第一秒开始似乎就为电影奠定了基调。情感浓郁的配乐不时贴在采访声轨之下,使电影航向悲伤之海,航向天才疯狂而脆弱的内心,航向人生的复杂真相。

我因而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南海十三郎》中一段台词:

“千万别以为自己是天才。真正的天才只有两个结局,一是早死;一是疯了,悲剧收场。因为天才是永远不会跟世俗妥协的。”

有趣的是,今年欧盟影展的两部预告片(一长一短)分别选择了这两部电影的主配乐。我又为这篇解读的“合理性”找到了依据。

顺带一提,观察(聆听)观众的反应成为我字幕员工作的一大乐趣。对于听不懂外语的观众,字幕是他们理解影片的关键。而字幕出现以及停留的时间,无疑会影响情绪的传递。

恬不知耻地说,我“操纵”着观众的情绪。在按下鼠标的时刻,我听到观众席里的笑声,也听到他们的啜泣,也就在那时我顿悟敲字幕这个动作具有的艺术性。每个人只有体会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这才是《我为什么要做字幕员》的真正答案。

同时,我还发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电影院主义者”(即宣扬一部电影只有在电影院看过才是真正的看过)而言,选择哪个场次观影也将影响对影片的体验——不同场次观众的观影素质、情感体认能力有所不同,但碰到什么样的观众全凭运气。这个现象将小小地打击原教旨主义者的立场——是否在影院观影的确重要,但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观影时是否能摒除外界干扰并打开自身全部感官——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看过”电影。我亲历Westwood在百老汇的两场放映,首场观众笑声更多,对创作者的小心思的反映更为敏感。至于热烈的反映更好,还是安静的反映更好,则见仁见智。

6 ) 划过夜空的孤独流星

“我不在乎人们怎么看我,我也不在乎我怎么看自己。所以我才能触及自己黑暗的一面,将这些恐惧从我的灵魂中抽出,再把它们呈现在走秀上。”

——Alexander McQueen

今年2月的时候,距离McQueen的自缢身亡已过去了整十年。以时尚圈的瞬息万变为度量,十年时间漫长足以到让恒星燃烧又熄灭。在继任创意总监Sarah Burton手中,大家也习惯了如今多一份温柔与务实的Alexander McQueen。而McQueen本人,则在时光流逝中逐渐成为被尘封的回忆。

在McQueen流星般短暂的生涯中,世人对他的了解其实并不算多,看到的也只有他那些夺人眼球,疯狂又黑暗的时装秀。在他过世后,终于有导演走访亲友,采集了他的生前影像,于2018年6月上映了关于他的纪录片《McQueen》

看完这部纪录片,会发现在那些疯狂又黑暗的时装设计表象下,隐藏的是他无与伦比的孤独和压抑。在上映两周年之际,我把这部纪录片又重温了一遍。当年看完时在心中回荡的失落,仰慕与遗憾,如今依然丝毫未变。我想,有些经典,是值得被一直铭记的。

初出茅庐

“时装很美,但时装之外还有现实世界。很多人不想面对现实,他们只想看花前月下和歌舞生平。而我会直白地把现实表现出来。”

——Alexander McQueen

McQueen全名Lee Alexander McQueen,尽管后来以Alexander McQueen扬名立万,但他的亲朋好友以及许多曾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都亲切地喊他“Lee”。

McQueen于1969年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母亲是社会科学教师。从高中开始,McQueen就表现了对服装设计的兴趣:“每节课我都在画衣服。我那个时候最喜欢艺术课。”

高中毕业后,无所事事的McQueen在母亲的鼓励下,去了以制作定制西服闻名的萨维街应聘学徒。和许多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样,McQueen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一切与服装有关的知识。在知名设计师手下磨练出的异常扎实的基本功,也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然而天赋过人且野心勃勃的McQueen注定不甘在萨维街为定制西服穷尽一生。在去往时装蓬勃发展的意大利工作不到一年后,21岁的McQueen选择了回到伦敦,进入圣马丁中央学院学习。

尽管在圣马丁接受的是一板一眼的传统教育,但他从未停止过对自己心中黑暗一面的探索。在1992年毕业时,McQueen借着毕业作品,发布了人生第一场时装秀“Jack the Ripper Stalks His Victims”(开膛手杰克尾随他的受害者)

▲这个时候还是叫Lee McQueen

McQueen以1888年东伦敦连环杀手开膛手杰克的故事为灵感,创作了这套以黑色和暗红色为主题的设计,让人联想到黑夜中受害女性汨汨流淌的暗红血液,以及被屠戮破坏的身体。

其中最有创意的细节,莫过于把头发缝进血色的丝绸外衣中,这来源于维多利亚时期妓女出售自己头发的传说。

▲缝进衣服里的头发

多年以后再回看这场发布,在那些令人惊叹的暴力美学下面,我觉得他其实是在为那些被杀害的女性发声。也借此提醒我们,在一百多年后,即使没有连环杀手,对女性的迫害依然在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冉冉升起

“我不想你看了我的秀之后,感觉像刚吃过周末的午餐。我想要你出来的时候,感到厌恶或者兴奋。只要有情绪就行。如果你没有带着情绪离开,那就是我没做好我的工作。”

——Alexander McQueen

尽管McQueen在圣马丁的毕业作品并不受欢迎,但这还是吸引了时尚达人Isabella Blow的注意。她对他惊为天人的才华格外赏识,并决心用自己的人脉帮他在时尚圈有所作为。

以Alexander McQueen(而不是Lee McQueen)为名建立品牌,也是源于Blow的建议,因为Alexander听起来更有设计感。

▲Blow与McQueen

1992年创建Alexander McQueen的时候,McQueen其实一贫如洗。仅靠救济金度日的他,却把所有救济金用来买布料,并靠着去父母家蹭饭度日。

然而艰苦的条件也无法阻止天才的创作脚步。成立仅一年后,Alexander McQueen在1993伦敦时装周压轴出场,发布了品牌第一个系列:“Taxi Driver”(出租车司机)。

在这个以马丁·斯科塞斯同名电影为灵感的系列里,McQueen发布了后来在2000年才流行的超低腰设计“bumster”(包屁者)。通过拉长身体比例,他希望以这种方式给穿上的女性带来力量。

三年后,McQueen于1995年春夏系列发布了人生中第一个重磅系列“Highland Rape”(高地强暴)。这个系列的灵感源于英国对苏格兰的战争和杀戮。

当模特们穿着被撕破的裙子和超低腰裤子踉跄走在堆了树枝的T台上,她们仿佛重现了那些刚被强暴的苏格兰女人们,从森林中仓皇逃窜。

这种把暴力美学表现到极致的方式,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甚至有媒体批评他“厌恶女人”。但他在后来的采访中澄清道,他其实想表达的是,“男性从女性那里拿走她们不愿给予的东西,这就是强暴。”因此他希望用他的设计,为女性穿上铠甲,赋予她们力量。

光芒耀眼

“如果你想要了解我,看我的作品就行了。”

——Alexander McQueen

尽管饱受争议,但McQueen独一无二的风格依然让他在时尚圈声名鹊起。在获得1996年英国时尚大奖年度设计师后,年仅27岁的McQueen被LVMH集团招致麾下,成为了Givenchy的设计总监。

一个鲜为人知的有趣细节是,当McQueen接到电话时,他一开始以为只是要帮Givenchy设计一个手包。

最初在Givenchy的那段时光,是McQueen最开心的回忆之一。在Givenchy的支持下,McQueen终于能全力以赴地挥洒才华。

短短几年,从靠救济金生活到执掌一线时尚品牌,这样光速上升并没让McQueen迷失自我——和一贫如洗时把救济金都用来买布料一样,他把在Givenchy赚的钱也都投到了Alexander McQueen中。

▲McQueen在Givenchy组建的团队

尽管在Givenchy风生水起,但McQueen心中最想要的,依然是自己的品牌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了有资本扩张Alexander McQueen的版图,他在2000年底与Gucci集团达成交易——McQueen作为创意总监加入Gucci,而Gucci集团认购Alexander McQueen 51%的股份,全力支持它作为集团旗下品牌扩张。

在Givenchy与Gucci任职期间,McQueen凭借着过人的努力与源源不断的灵感,在为这两个一线品牌呼风唤雨的同时,也在Alexander McQueen也发布了无数让人叹为观止的设计。

其中我认为最天马行空的,是1999春夏系列“No. 13”, 2001春夏系列“VOSS”(精神病院)以及2006秋冬系列“Widows of Culloden”(卡洛登的寡妇)

“No. 13”的名字源于McQueen的第13个系列。在发布会尾声,身穿白裙的芭蕾舞艺术家Shalom Harlow在秀场中央旋转舞动,两旁的机器手臂张牙舞爪地往她身上喷洒着黑色和黄色的颜料。

McQueen用这种极具未来感又令人窒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女性被侵犯的暴力瞬间。

“VOSS”是我心中McQueen最有颠覆性的作品。他用双面镜打造了一个精神病院,观众能看到模特,但模特只能看到自己,这给观众带来了奇异的偷窥感。

头上缠着纱布,面容苍白的模特如精神病人一般,在秀场中央徘徊挣扎。搭配上阴森的配乐,不安与诡异的气氛油然而生。

发布会在结尾处迎来了高潮——秀场中央的漆黑玻璃箱突然四散倒下,在玻璃墙着地碎裂的瞬间,出现了头戴呼吸面罩,赤身裸体侧躺着的肥胖女作家Michelle Olley。此时,成群的黑色飞蛾倏然飞出,瞬间布满了整个秀场。

这个创意的灵感来源于摄影师Joel-Peter Witkin的作品《疗养院》。通过这个让人毛骨悚然,彻底反时尚美学的设计,McQueen希望让人们重新思考美与丑的定义:“生活并不完美,我们都不是完美的零号尺寸模特。但美总在旁观者眼中。”

“卡洛登的寡妇”的灵感与1995年的“高地强暴”系列如出一辙——都是以英国对苏格兰的入侵为主题(卡洛登是苏格兰的战败的村庄)。

这个系列再现了McQueen经典的苏格兰格纹,皮草和鸟类头饰。结尾在黑暗中缓缓降临的Kate Moss全息投影则为发布会画上了空灵的神来之笔。

陨落

“你看工作室里的每个人,都能下班回家,放下工作。但关上门之后,我依然是Alexander McQueen。”

——Alexander McQueen

McQueen在短时间获得了巨额名望与财富,这却无法给他带来更多快乐。每年14个发布会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而他只能独自抗下这一切。“我的家中只有自己。如果过了很糟糕的一天,我也只能独自面对。”

当时许多身边的人都劝McQueen停歇一阵,但Gucci的合同以及对Alexander McQueen的巨大责任感,都让他身不由己。就如同高悬在夜空中耀眼的星星,即使在你看不到他的明亮白昼,他依然在默默地竭尽全力发光发热。

伯乐、导师兼挚友Isabella Blow于2007年的服毒自尽,给McQueen本已糟糕的精神状况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在Blow葬礼上出现的他,悲伤又迷茫,似乎自己的某一部分也随着Blow的离去而消失。

为了纪念喜爱帽子的Blow,他的2008年春夏系列“La Dame Bleue”(幽蓝女士),是与Blow的另一位爱徒,擅长设计帽子的Philip Treacy共同完成。

在挥动的翅膀中,模特们戴着精美又招摇的帽子鱼贯而出。Blow最喜欢的香水也被撒满全场,仿佛她从未离开过。

▲McQueen与Treacy共同谢幕

Blow离世后,McQueen的精神状况更加每况愈下,工作压力也变得越发不堪重负。在设计2010春夏系列“Plato’s Atlantis“(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时,他就常和身边人说,这会是他最后一个系列,他想离开这个过山车般起起伏伏的生活。

而母亲于2010年2月的离世,则成了压垮McQueen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替母亲设计好墓碑后,他在母亲的葬礼前夜选择了安静地自缢身亡。他此前关于“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话也一语成谶,这个系列真的成为了他的绝唱。

“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以传说中的海底之城亚特兰蒂斯为主题,展现了McQueen对于革新的无止尽探索。机器人摄像机,数字印刷,裙子上的鱼鳞,后来因Lady Gaga而火的驴蹄鞋,组成了这个华丽又温柔的系列。

如果你不那么了解McQueen,或许会说他是幸运的——而立之年便已功成名就,四次拿下英国时尚大奖年度设计师;也或许会说他是不幸的——长期被精神问题困扰,最终英年早逝。

但看完纪录片,会由衷觉得,在那些被媒体误解的表象下,McQueen也有着普通人善良与温柔的一面。

他在意家人,每次发布会都一定给家人留好位置。他平易近人,在Givenchy时,会和普通员工一起在地下室的食堂吃饭。他有两条可爱的狗狗,陪他们玩耍是他最开心的事之一。他喜欢大海,因为海浪的声音“很忧郁却又很浪漫”。我想,如果他没进入时尚行业,而只是做个普通人,也许会快乐得多吧。

然而生活没有如果。在16岁的McQueen走进萨维街的瞬间,或许命运的剧本就已经写好。借着从内心黑暗处迸发的灵感,他如北斗星般升起,在夜空中熠熠生辉。然而北斗星有七颗互相依靠,而他在升到顶端时,才发现四周空无一人,只有比夜更深邃的黑。这也注定了他如流星般坠落,孤独地消失在的无尽黑夜里,只留下不朽的经典和永恒的遗憾。

本文图片皆源自纪录片《McQueen》及互联网。

如果还想看更多艺术和旅游相关的文章,不妨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蓝摩卡BlueMocha”。更新频率不会很高,不过每篇都一定是用心原创。

短评

没有人发掘了McQueen,因为他自己发掘了自己。或许是对这个世间有太多的情绪和牵挂,于是在透过时装完成了某种“使命”以后,他找到了一种更为宽慰的方式。纪录片中那些设计跨越屏幕变得活灵活现,从一件件没有温度的成衣最终成为了包含自由、激情和活力的精神传递。这是他留给世界最好的遗产,也让这份纪录变得炽热而真诚。

1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这种天才的故事,真是太容易让人感动了。像大多数天才一样,麦昆以超凡的天赋透支的着自己的生命,创作出一系列足以震撼所有人的杰作,并迅速离开我们。从纪录片的角度,以麦昆生命中的几个重要结点与秀来串起他的一生,思路很清晰,也很好看。100多分钟看得人内心波澜起伏,看完甚至一冲动打开浏览器想买个打折围巾什么的做纪念。不过,最终还是关掉了。电影是电影,生活是生活,买不起,真是买不起。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又一个生日差一天然后自杀了的用生命创作到自杀的人;2012年刚到纽约的时候正是MET在展出他,观展人数破纪录,连带MET的会员销售翻几番,但那时我还不知道他是谁;原来他来自London East且非常执着于identify,混杂的地方真的是刺激idea(所以我也喜欢我住的London East),想象一下一个极其好学的呆萌小混混哈哈;好的创作者不会把自己藏在术语和流派后面,他们只会confess (playfully),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情感,让创作的世界共通,也因为这样“裸露”自己而极易受到攻击;偏爱真诚(不是没礼貌的直白)一定是人之本能吧。PS. 他的秀都好棒啊!

13分钟前
  • 推荐

#SIFF-6 麦昆的一生是如过山车般燃烧的一生,极尽绚烂,直面灵魂的黑暗与死亡的深渊,才得以成就麦昆不可替代的传奇性。

18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C/ 前半段平庸得和好莱坞思路无任何不同,尤其是上流秀场里插入的现实关怀以及平民色彩描绘极其做作。后半段还是拍出了点日落大道式的死亡美学。机械臂与精神病院两场秀很惊艳。看到汤姆·福特恍然大悟《夜行动物》开头的出处。大概McQueen内心深处比Susan还有更多彻骨的孤独。

1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上次在上海某艺术馆看到地上零零散散放置了几根管子,正如这里麦昆把保鲜膜贴紧模特的身体,或者半露屁股沟,半露阴毛,这就是我无法理解的前卫艺术。天马行空,玩世不恭,极端的阴郁气质,至始至终的孤独,一个公开的同性恋,还有毒瘾,就这也无法掩盖他的独特才华,也能理解他最后的突然自杀。一度看成是艺术版罗纳尔多。8.1

21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1.人从一份致命性的打击中熬过来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某种非常沉重的东西穿过你,好像留下了什么,但它逐渐被稀释,你就逐渐回到了生存中去了。Ise的死带来的是完美的“蓝色夫人”。母亲的死带来的是自杀。不可能每次能稀释掉致命性的遭遇,精神是有容量的。2.一种极致的热情催生的作品是可以跨越审美的倾向带来震撼的。只要它是极致的,它就会变成一种无可辩驳。3.沃斯的最后真的太美了。“颓废”“黑暗”这种半吊子的标签不足以形容,就是美。

22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麦昆大概是唯一一个,对于他自杀这件事我可以完全理解的人。到那个节点了,只能这么做。抛掉fashion的概念,Voss那场秀被当做一个大型艺术作品也完全立的住。其实每一场都爆炸好看的。他把时装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去表达自我。热爱他的骷髅头,蝴蝶和鸟类,真正的天才,致敬。

25分钟前
  • 月歌
  • 力荐

一部主角是天才的平庸纪录片,大概就像平庸的我在旁观天才

30分钟前
  • 玄辂Hyunlu
  • 推荐

他的才华如同流星短暂却耀眼了照耀了整个时尚界。每当看着现在深陷西西里无法自拔的Dolce&Gabba,找不到风格的Dior以及不断退陈出陈的CHANEL,就让人好怀念永远特立独行的McQueen。他是难得的概念设计师,那些经典的符号必将如同那标志性的骷髅头一样睥睨于时尚史册。

34分钟前
  • 愚人一哥
  • 力荐

他和他的作品曾经给13岁的我带来的如被闪电击中般的震撼,那种影响力是不可替代、一生难忘的。我唯有感叹,何其有幸,亲眼见证了这位绝世天才生命最后一段路程的光辉。我曾经在网络不那么发达的十年前千方百计补过他所有的秀场录像,看过他的访谈传记不计其数。这部纪录片则有些太过浅显和表面了。

37分钟前
  • AilsonAir
  • 推荐

10.28 全场坐满。来看一个天才的悲剧。很难说,如果他没有走上这样一条时尚“快车道”还会不会成为天才。那些亮眼造型无一不是由自身挖出的痛苦具象。然而他遇上太多恶人,他又有太多弱点。简单的纪录,浓厚的忧伤。好忧伤。

38分钟前
  • arlmy
  • 推荐

可能是头一回,在T台上,展区中,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时装秀的情绪冲击。不仅是材质与色彩的碰撞,传奇与幻想的叠加,还是欲望与伤痛的角力,反叛与自毁的交锋。大胆,乖张,感伤,忧郁,顽皮,狰狞,辉煌,窒息,如此特立独行,如此惊世骇俗。精致的头骨,鸟,蝶,生死都在喘着粗气,才华是谷底斑斓的尖刺,刺穿凡俗,也刺穿一世的安宁与欢愉。时光打回二十几岁,巴黎与未来给了这群年轻人一段多么美好而勃发的生机,真是再动人不过了。但奈何我们非要知道,阴晴圆缺,聚散离合。@欧盟影展,弥补湾湾最后一日的遗憾。四星半。

41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麦昆最具争议性和伟大的地方在于,和多数以后现代风格自居的服装设计师相比,他将目光从狭小的时尚圈探出,投向了历史生态文化各个角落,因此作品流淌出一种奇诡而稀有的美感。可惜高处不胜寒,在虚荣浮躁的业界,人们只顾着猎奇和仰视天才,缺少解读创意的专注,更看不见他始终被忧郁孤独浸没的内心。

46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推荐

一边是惊世骇俗狂放不羁的亚历山大·麦昆,一边是总穿着衬衫牛仔裤谢场还会害羞的李,像海报上的骷髅与鲜花一样,冲突割裂又美丽和谐地并存着。以生涯里程碑的走秀为章节串联短暂的一生,Voss那场秀天才炸裂才华漫溢,同时又悲伤痛苦绝望尽显,就像麦昆这个人的化身,不知是否他最满意的一场秀。在母亲葬礼前夜结束自己的生命,感同身受,特别明白他的孤独。浮生如秀,素材的组织中规中矩,是麦昆的秀和作品本身的能量使然。对于初步了解麦昆合格, 他本人一定比这部片子精彩万分。

48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3.5;拍法十分中规中矩,且过多依赖他人口述,总体比较浅表,内容是大众常识堆砌;传主的光芒制胜,这种燃烧的天才之光,会激起内在潜能无限,却也耗尽能量,终如焚毁的蝴蝶翅翼,给世界留下最后一丝美,然后黯然离去。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所以「过慧易折,情深不寿」不是诅咒而且定律。麦昆的艺术充斥着撕裂感,潦倒与高贵,光明与阴鸷,空灵与沉重,纯真与虚伪,炽烈与冷漠,一切对立在他的T台上都能成为统一。他的存在,让人深信,有的人果真是为某件事而生。他大概是折堕天使吧,因为贪恋包裹着莎乐美胴体的七层纱,不惜用灵魂同魔鬼交易。每织就一件华服锦衣,就有一片灵魂灰飞烟灭。这个时尚帝国最会玩闹的孩子,像是用整个生命写了一个绝美到悲壮的童话,不是破茧成蝶,不是凤凰涅槃,而且用毁灭成就永恒。

51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力荐

骷髅与浪漫,天马行空的麦昆,拥有惊世之名却比烟花还寂寞。巨大的才华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痛苦,艺术家的不幸才带来了艺术的大幸。GUCCI那场秀感动得我灵魂出窍~~~~~~

5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还是有些太浮光掠影了。他的人生绝对远远不止这些

60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omg真正的艺术家,真实的还原,整个电影看似波澜不惊, 但非常精准的还原了McQueen从初出茅庐的羞涩,到混沌的探索设计方向,最后如朝阳绽放,以及走向黑暗凋谢的故事,期间的挣扎,反思,名与利的迷失,残忍的真实,刻画了一个艺术才华令人仰视,而真是人生却平凡如你我的McQueen

1小时前
  • Wendy X.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