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也不见的距离
金马影展的开幕影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分段式电影,讲述亲情、友情、爱情三段不同的故事,由三个不同的导演打造,却由同一个人演绎,保持统一的情感基调,别有一番韵味。
《再见,在也不见》,一个很有意思的片名,既然再见,那难道不是再也不见,为何又在,也不见呢,主题曲《在,也不见》更是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影片的英文名《Distance》则像是在说,即使相见也有那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背影》——再梦一次,就醒了
亲情的段落由中国导演忻钰坤在广西拍摄完成,陈柏霖饰演一个沉默寡言的外派经理,在外派途中意外遇到多年前负债出逃不知所踪的父亲,而他已经由当年叱咤风云的商人变为扫垃圾的瘸腿老人,还抚养着一个不孝顺的小儿子。朱自清在散文《背影》中所描写父亲是关怀体贴而又沉重的,而影片中陈柏霖这样一个事业有成的儿子只是跟在落魄的父亲身后,这其中或许包含着恨意,透过摄像机看着那个人的生活,被嫌弃,被驱逐。他甚至还跟踪自己的“弟弟”,这两个儿子,两个不同的人生,一个父亲不在身边渴望去接近,一个父亲在身边却得不到丝毫关爱,这样的设定无疑给影片笼罩了一层伤感一层更深的思考。最终陈柏霖决定不告而别,这正是一种“在,也不见”,既已找到,却也安静的离开,不打扰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即便是父亲,还是不见为好。虽有怨恨,但那依旧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湖畔》——再念一次,就忘了
友情的段落由新加坡导演陈世杰在台湾和新加坡拍摄完成,陈柏霖和杨佑宁两个真正的好兄弟,从小一起在湖边戏水长大,若干年后,陈柏霖接到一封来自新加坡的挂号信,才得知杨佑宁已被判刑入狱死期将至,他又为被判死刑的兄弟踏上送行的旅途。兄弟,每个人都会有,他是用来陪伴的,也是用来记录过去的,过去的美好,过去的痛苦,陈柏霖的父亲因阻止儿子去河边玩耍无果,被他的兄弟引入河中溺亡,让这对兄弟不再相见,两人谁都不会想到,当初的无法面对会是永远的错过,而多少年后的监狱相见却是不如不见,这让“在,也不见”有了更深刻的含义,见,即是分离,即是死亡,这最后的相见让经过时间洗礼各怀心事的两人再次将心交在一起,但相见不如怀念,时过境迁剩下的只有麻木。兄弟,请珍惜;再见,请放下。
《再见》——再伤一次,就懂了
爱情的段落由泰国导演西瓦罗•孔萨库在曼谷拍摄完成,上海的年轻教授陈柏霖远赴曼谷讲学,却遇到自己昔日的恋人——相差十几岁侨居泰国的老师蒋雯丽,而初到曼谷的陈柏霖又意外受到了一位泰国女孩的青睐。初恋相遇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恋人重逢却是一种若即若离,这种感觉恐怕只有酸涩在其中,这次的相见,一个事业有成,一个已为人母,他们都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自己,一个泰国女孩的介入却让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看不清结局,两人之间的持续的距离感是“在,也不见”的完美诠释,而最后酒店的相拥激吻,是十二年前旧情复燃的释放,也是面对现实不得不告别的无奈。人生若只如初见,再见,早已落寞不堪。
三个迥然不同的“不见”故事,用陈柏霖及一个“见”字相连,有一种平行时空的感觉,三个导演三种不同的风格,将亲情友情爱情三个最基本的感情蕴含其中,分明是一个个片段却不显脱节,片段间契合的十分巧妙,始终将一股淡淡的离愁贯穿其中,但过于文艺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有些不适,擅长告别的陈柏霖对于三段感情的处理有些过于平淡,但在蒋雯丽秦沛两位老戏骨的加持之下依旧让人觉得情感冲突十足,杨佑宁与陈柏霖经历多次合作配合默契,举手投足间都让人感到舒服,泰国女孩的可爱给影片带来一丝丝清纯,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及格的分段式电影。
生活会告诉你原来再见,就是在也不见,因为再见,永远有着他在,也不见的距离。
2 ) 你我都是彼此的过客
昨夜看完电影,当孙燕姿的歌声响起,压抑的感觉一直沉闷在胸口,回到住处,再打开这支歌曲的MV,理解完全不同,无尽的心酸触在心底。
不从拍摄手法,仅从故事上说说我的看法吧。
第一段故事叫《背影》主角是陈柏霖,可是当初选择再见的对象是父亲。
父亲在公司变故后,选择了悄无声息地离开自己的孩子,我们无法体会选择当初父亲选择离开孩子内心的那种痛苦,但是很巧妙,陈柏霖经历了,随着小琪一个又一个电话,到最终冷冰冰的“拿掉了”三个字,陈柏霖也失去了自己的骨肉,当他终于体会到了自己与骨肉割舍的痛楚,再看到父亲现在不堪的生活,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让我带入了。
电影巧就巧在每段故事并不是单一的故事,每段故事中的参与对象不是只有两人,而是三人,或者更多。
就比如第一段故事,他讲了儿子终于在偶然间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却只能选择不相认,自己的父亲当初选择了离开,知道自己还在,却不再见面,而他的弟弟,拥有着父亲却并不珍惜。在最后,愤怒的他殴打了自己的弟弟,在发泄自己矛盾的痛苦的同时,也选择了与自己未出世的孩子告别——小琪去做流产。
第二段故事最为揪心,我也最喜欢。
当来自新加坡的一封信打扰了陈柏霖的生活,终于,不得不让他把回忆拉回到童年乡下的那一段,自己必然早已告别、不愿忆起的往事。
两个少年,按动车铃作为信号相约湖畔游泳,在那个隐秘的国度里,他们没有同龄人,彼此是彼此仅存的朋友,青春年少,两个伙伴之间的暧昧情愫或者就在大人的口中变成了不堪,于是,父亲变责令他不要再去湖边,真正的意图当然不能说出口,于是,“自杀的渔夫”这一桥段便成为了父亲警告儿子的理由。
翠绿的青山,荡漾的湖水,轻柔的薄雾,潮湿的空气,故事就在这样一个美丽而暧昧的环境下展开,两少年简单的对话和动作,心思的细腻和眼神的变化,都像针一样戳着我。他们仅有彼此,却不知道那究竟是友情还是什么别的,或许只是依赖。
到后来,父亲发现自己的儿子再次失踪,愤怒的父亲去向湖边,儿子害怕地躲起来,匆匆逃离后,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此时已经在那潭湖水里,为了救他的伙伴,而淹死了。不知道,当他得知了这件事,对自己的心里,将有多少的自责、对自己曾经仅存的依赖的伙伴将有多少的怨恨。所以,时隔多年当他选择来到监狱,选择将自己多年未见的伙伴——此时,他再次成为了对方仅有的依赖的时候,面对着童年那段尴尬而痛苦的故事,他的勇气、沉默和痛苦可想而知。
可是他那样做了,他去了,他把他的伙伴带回了湖畔。他埋掉的不仅仅是他伙伴的骨灰,更是对童年那一段故事的埋葬。
当最后,镜头划到两个少年快乐地骑着单车,阳光明媚,车铃铃铃响着的那一刻……再也回不去了。
第三段故事与之相比略显平庸。两段纠缠的忘年恋。一段禁忌而惊骇,一段是毫无结果的单相思。
小PIM喜欢着老师,就像当年老师爱着自己当年的老师一样。但结果不同,小PIM什么也没有得到,她只能回头看看自己偷拍的和老师的合影,用眼泪填满眼睛,而老师那感情,是在多年后的思念与秘密。
孩子、当年的衣服、岁月的侵蚀……当后来镜头拉向熟睡的老师与坐在椅子上沉思的陈柏霖的时候,一次预谋的重逢,或许在以后,也再没了相见的必要。
三段故事把无数种纠缠复杂的感情杂糅在了一起,无论如何总有一种感情让人不难带入,每个人与人告别、与事告别、与回忆告别,留下遗憾、留下辛酸、留下痛苦,我知道你还在这世界上,但是我不得不离开你,在心里对你说声再见,当我不得不再次的面对你,所有的记忆被连根拔起,那就是时候该结束了,哭一场,比什么都好用。
3 ) 每一次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5月10日的北京颐堤港,陈柏霖穿着非常得体的西服在影厅门口为首映礼做准备,不知被哪个粉丝看见了忽然大叫了一声他的名字。陈抬起头本能就是一个微笑,既然被发现了他就大大方方的抢了一个话筒,他说,好像主持人还没来哎,我就先代替一下吧。说着就领着大队伍浩浩荡荡的进了场。
怎么回事啊?他在大场合下是如此的自如又得体。
我们回到电影,在那样能发觉每一个细微表情的镜头下,陈柏霖也尽了力,尽管这个尽力,可能会被遭到一些异议。
陈柏霖在三个故事的表演里体现出了一致性的隐忍,有一度我甚至于以为这是一个人,代表了一个人无能为力的三个维度。在第一个故事里,陈在出差的城市一次次的跟踪当年欠债逃跑了的父亲,看着他落魄而勉强的生活,以及新家庭里新的儿子的宠爱和被嫌弃。他跟踪的节奏很慢,情绪发酵的也很慢,到了最后跟父亲有一场面对面的较劲,秦沛饰演的父亲轻松的咨询他给新儿子买电脑的事情,全然不知道对面坐着的是他的另外一个儿子。
是你的话会怎么做怎么办?
陈柏霖的选择是去默默的揍了那个毫不知情的弟弟。
我们在他打的过程反复猜测究竟是因为这个弟弟对父亲不好?还是因为这个弟弟抢了自己应该得到的父爱?又或者仅仅只是因为看不惯他吊儿郎当的习气?
导演用一种充满了自制的镜头和种种无关紧要的细节继续拍摄了陈柏霖在打完人之后无法自制的大哭了一场。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最最残酷的真相:是他自己,感到无能为力。
所以,在那个过分殷勤的司机拍马屁的时候回答,我也只是打工的。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按掉对面爱人的电话,与爱人通话拒绝的时候,就像自言自语。
所以,鼓足勇气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想告诉她遇见了爸爸却最终没有提起。
所以,每一跟踪都好像是一场情不自禁的浩大勇气,却终于消灭于无声息。
所以,他打得是那个懵懵懂懂的弟弟,而不是藏在钱包里挂在心里过不去的父亲。
无法承认自己是如此的虚弱,如此无能为力。
而这种无能为力,继续的蔓延在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
我一直在想,“在也不见”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是一个人更强大的表达还是一个人更虚伪的表演。看电影的时候我明白了,原来命运的随波逐流,是一个人最顽强的抵抗。三个故事里的三个人主角无数个配角,有的软弱、有的被诱惑、有的世俗、有的不肯真实面对的自己。可是,这才是人真正的样子呀,电影在努力做的,就是正面侧面的塑造出一个个立体的人,以及他们所能遇到的人世间所有的无助。读懂了这份无助,你才会更加的体会到人是这样身不由己的弯曲,而这种弯曲充满了善意和怜悯,让人在寸步难行中继续前行。
三个导演的风格并不同,这是所有分章节电影都不可避免的劣势,但它们却都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明显的技术性延展(可能是因为陈哲艺导演监制的原因),那就是对多余的细节的描述。例如第二个故事里陈柏霖去监狱看杨佑宁很仔细的安检过程,例如第三个故事里反复的吃饭喝酒的过程。这些细节与主线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导演们很用心细致的描述每一个枝桠,他们却占去了电影好大一片时间,我在观影非常隐忍的情绪中舒缓一口气的时候忍不住想,就是这些多余,看起来的多余,构建了我们最真实的人生,而人生的大多数时光,都是这样机械重复而无意义,也真是因为这些多余,才使得那些在记忆中闪着耀眼光芒的见面,沉重婉转不可磨灭。
我没有给这部电影打分(要发表还是打了),因为我与这部电影利益相关。出品方是我的前东家,出品人和制作人都是我曾经最敬爱的老板们。这是公司制作的第一部电影,个中曲折自不必言说,我记得当时很多客户打电话来问我说找不到张总,问我张总去哪里了,我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回答,他逐梦去了呀。
四十岁的不惑之年逐梦,不像是选择梦想,更像是被梦想击中。
而就在前几天,一位做网络视频直播的朋友找到我跟他谈秀场模式,我去下了映客看了二十分钟,然后出离愤怒。我几乎觉得我们下一代的文化彻底完蛋了,整个交流的过程里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内容和情绪。然而在首映散场我跟着三个读大学的粉丝小姑娘离开的时候听到她们讨论,她们说哎呀我还蛮喜欢这样不辩解不表白的情绪的,虽然陈柏霖亲上蒋雯丽的时候我快受不了了,但他们演的很到位呀。我在她们激烈的讨论细微的用词之中忽然间舒乐一口气,笑了。
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但这个世界也没有变得更坏,这个世界从成为世界的那一天开始,就跟今天一模一样。真正的鲜活的人们并不是意气风发蔑视一切,而是痛苦的活着,并且深爱着世人。
去看看吧,看看里面那些痛苦的人。
去看看吧,看看那些有信念的人们的努力。
再见。
每一次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而在也不见,实在是比我们乐观多了,不是吗。
4 ) 爆点,曝而不点
电影名字起得有嚼头。谐音的趣味自不必说,关键是耍了个心眼,写了什么,就没有什么。三次别离,都没有一句“再见”。而所谓“在也不见”,其实在了,也见了。初看像是好不容易有了佳句,舍不得增改一字,宁可文不对题。
但其实,正是陈述了电影最直截的背景。二人别后,明知对方尚在,只是长时间未尝相见罢了。
在这基础上,六个字连在一起,心中那种怨就出来了,仿佛赌气似的——你走了,以后大家就迎面不相识了。然而,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就是念,就是想,多少气都好,不见一面就卸不掉。憋着鼓着,仿佛也在拱着所谓的主旨。
口不对心的人,情结越深,表现得越不自在。
陈柏霖化身的三位陈先生,都是这种人,心不在焉,魂不守舍,写满渔翁之意。三次找寻,三次哭泣,有趣的地方都在这题外的纠结徘徊。
电影原本的名字比较简单,就一《距离》。从佛山到南京,从台湾到新加坡,从北京到曼谷,当然是距离。时间之长,人心之远,也都是。甚至那芥蒂咔嚓一声的前后,也邈远出了距离感。而时空的距离所带来的物非人是——人还是老样子,问题却长了枝桠手脚——未必就比物是人非重击的力道要轻。
见与不见,在与不在,再与不再,都可以任穷酸书生强说上一天的愁。只恐连这电影,也未必承载得了。
那既然说起了标题,还是由标题说去。三个段落,都是因由难恕之事得以生分。粗浅地看,是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痛,就像是寻常议论文惯有的三条支线,各插一刀,才痛得完整——电影本来就有这个野心,让陈柏霖把所谓人生所能经历的复杂情感轮演一遍。细致地打量标题,第一段是《背影》,朱自清的名篇中也有蹒跚老父,此间却正好颠覆了所有的象征符号以及受用对象。第二段是《湖畔》,很朦胧地表达了两个好哥们儿萌生了友达以上的情愫,湖畔承载了自由与欢乐,必然成为禁地。巧的是,2013年戛纳电影节上有部很耀眼的同志电影,恰好与死亡相关,又恰好叫做《湖畔的陌生人》。第三段《再见》,标题直接挪用了电影名号,本没有解读的必要。只是想到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同样是故人再见,同样是年长女性与年轻男人的爱恋。
被广电洗劫过的大陆荧幕,爆点颇多的婚外恋、同性恋、师生恋、“老”少恋集中在一部电影中去探讨,总觉满手都是大招。何况,《心迷宫》后终于看到忻钰坤出手,而戏骨秦沛与蒋雯丽强势加盟,兼有陈柏霖的颜,着实满心期待了良久。
可惜,这汇集三位导演之力打造的电影就是不到位,还偶有别扭。那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点,困在规矩里演绎得实在稀疏朦胧,加之三方摊薄之后,力度更是坍颓。设置了那么多该随着哭戏而伤感的场景,尚未聚神调息呢,场子就赶到了下一出。
气色都败在那些生疏与短促上。
连我这种喜欢在狭隘的卫道士口里讨几口便宜的食客,也嫌这好肉没炖出靓汤。
但本来围绕同一主题去行文的短片集,能出佳品的就极少。
2006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巴黎,我爱你》(Paris, je t'aime)尚还不错,用18种姿态展示了这座城的动感、温存与美态,看完满心欢愉。“爱情城市”系列随后的《纽约,我爱你》(New York, I Love You)和《里约,我爱你》(Rio, eu te amo),却步入下坡路。不知2017年的系列嫡亲《扬州,我爱你》会怎样,今年年末亮相威尼斯倒有陆川和麦婉欣等导演的《上海,我爱你》。
再往前,2002年多伦多电影节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和戛纳电影节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Ten Minutes Older: The Trumpet),大师们各自解读了时间和人情冷暖,颇有高度。不过2007年同样形式却只限制三分钟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Chacun son cinéma ou Ce petit coup au cœur quand la lumière s'éteint et que le film commence),精巧之作却屈指可数。
合集本就参差不齐,每部作品当中的单元,更难有齐头的高度。
不过,要寻找与《再见,在也不见》形式相似的,可能得看同是三段式主题电影的《爱神》(Eros),然而即便有王家卫、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三位大师联手探讨爱与性,也没有取得很好效果。或者看死侍男主瑞恩·雷诺兹(Ryan Reynolds)当年的九度空间(The Nines),由同样的演员演出相同或不同的角色——正是近年美剧界很火的诗选形式,比如《美国恐怖故事》(American Horror Story)等等——形式有趣了,电影口碑也不够好。
而如果筛选只有男主一人贯穿全局的,暂时还找不到敌手,但万一《再见,在也不见》成了开山鼻祖,后人似乎不难超越。
又话说,这电影被方励的一跪挤掉了好些排片量,但是《百鸟朝凤》即便有不足之处隐伏,《再见,在也不见》却大大咧咧地裸露了诸多短处。似乎,不跪也罢。
5 ) 对陈姓人士的一场浩大报复
本片无疑是对陈姓人士的一场浩大报复。
陈柏霖身为领衔主演,演绎了三个槽点可以填满太平洋的故事。而这三个故事的主角分别叫陈德明,陈志彬,和——
陈经理。
前面两个名字甩下来就已经将千千万万人砸到吐血,而陈经理,更是强力地图炮,充满了对所有陈姓经理的满满恶意。
我本想问说导演你到底对姓陈的有什么误解?
可是随后我就发现,诶,导演之一也姓陈?
我衷心希望大家看完下面的故事梗概后,就不要去电影院浪费生命了。别问为什么,电影标题都告诉你了——再见。
以下吐槽高能剧透预警↓↓↓
本片是由三个故事组合而成的。
第一个故事,陈经理去广西出差,遇见了因不明原因失散多年的老爹,然后他们也没相认,再然后他把老爹的另一个儿子打了一顿,坐在路边楼梯上哭,因为他女朋友打胎了。
哦故事结束了。
你别问我这几件事情有什么联系,我不知道。也别问我为啥女票一直给他打电话他不接,我也不懂,唯一的解释大概就是索尼手机赞助需要多一点镜头吧。
▽ ▽ ▽
第二个是一个关于湖边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陈柏霖的名字叫做陈德明。陈德明和发小男孩每天在湖边玩,就是鸳鸳相抱何时了那种。然后陈德明的老爹就不让他去湖边玩,因为老爹的同事曾不怀好意地和他说:“哎呀听说你的蛾子每天都去湖边玩啊?”还伴随着迷之微笑。
诶诶导演我想问问,是我漏看了什么吗?这个湖边有什么传说吗?是说去湖边玩能遇见夏雨荷吗?为什么好像去湖边是个很羞耻的事情?反正我没得到答案。
再后来老爹到湖边和发小去撕逼,让他不要靠近自己的儿子,然后发小溺水了,但是老爹死了。我不懂为什么溺水的是发小但死的却是老爹,这可能就是湖边的神秘之处。
再后来过了很久,久到陈德明都从少年演员换成陈柏霖了,他的发小被判死刑了。为啥死刑?我不知道。临死前陈德明探监,发小问他你好吗,他说我结婚了。
诶?诶诶?所以在第一个故事里你演直男让女票打掉了孩子,到第二个故事弯的反而生孩子这样真的好吗?确定这么做没有问题吗?不会教坏小孩子嘛?不过陈德明也使用了索尼手机,我便释然了。
▽ ▽ ▽
第三个故事陈柏霖叫陈志彬,是个不晓得为什么三十岁就能当教授的角色。他去泰国某大学当客座教授,吸引了一个泰国迷妹。
然而他心心念念的却是自己的老师蒋雯丽。
他和蒋雯丽在酒店深情剖白心意,后来他俩就疯狂地接吻,持续了大概两三秒的样子。再后来就完了。然后我一点都不想提他老师15岁的女儿是他的孩子这件事。哦对了,故事里那个迷妹也给陈志彬打电话,陈志彬依然没有接,索尼手机又有几个特写镜头。
电影就这么结束了。
我只能说还好结尾有孙燕姿唱的主题曲。
很好听。
▽ ▽ ▽
但我依然很愤怒,因为我本以为影片中间至少能听到几次她唱的歌,然而我太天真了,片中不仅没有歌,甚至连所谓的bgm都没有,更有甚者,没有bgm的同时,居然连台词都没有几句。
我不晓得这个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台词有没有2万字。我只知道这么随随便便拍几个片段凑成的电影沉闷又无趣,无趣到连我对陈柏霖颜值的好感都要消耗殆尽。
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所谓的文艺片,但我认为这三个字不应成为一个烂片的遮羞布和观众不买账的理由。观众不是傻子,你不能靠着打擦边球沾点同性恋或是师生恋就来揺大旗装逼格博眼球。
我也不懂为什么这年头将几个微电影凑够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称自己为电影。这已成为公然圈钱的惯用作案手法,手段低劣,而作案者却屡试不爽毫无悔意。
不得不说这个片子让我想起了今年情人节大片《奔爱》(3.6分),没看过的可以去了解一下。我甚至猜想这三个故事是和奔爱的五个故事一起拍的,但因为八个故事凑成一个电影太长了,于是分成两次来卖。至于为什么有这种猜想,因为它们烂得太一脉相承了。简直想不通是为什么要将它们要凑在一起,除了比谁更烂我想不到别的更好的解释。
或许埋藏在最深处的原因就是他们需要联手报复姓陈的人吧,这是多么的处心积虑而又深藏不露。
最后的最后,姓陈的都输了,赢的只有索尼手机。
诶不对我又想了想,大概索尼也是被报复的目标吧,因为看了这个电影的人
——真的会想买他家的手机吗???
(利益相关:本文作者为陈柏霖 真·迷妹。)
((╯‵□′)╯︵┻━┻)
原文链接:
//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kzODE5Ng==&mid=2247483765&idx=1&sn=a9101434d95021e579cd43495ff0a525&scene=1&srcid=05191tTu6ParFkr1Kq1CRYM0&key=f5c31ae61525f82e8b1df4f500dfabf22b29a230e10c9b503683097712bb11003e45bccd8b8101919bef013072150b22&ascene=0&uin=MTQ5NTIwODE0MA%3D%3D&devicetype=iMac+MacBookPro11%2C1+OSX+OSX+10.11.4+build(15E65)&version=11020201&pass_ticket=Rklkpg9OS1lhSre921cVWfUWyfBVIXyW3ui%2Fv0sni%2BzF%2Fi1T%2BxnOaGDLHsgxXEqD
6 ) 相见不如心底的怀念
想念,是一种状态,我们常会看到一件人事物的时候,莫名想起他(她),无论是酸还是甜。
你有没有过一种感觉,就针对一个人,那感觉像是薄膜附在心里,每一次心的跳动都能感受到薄膜的束缚,跳动的越大,心里的所承受的压迫越大...
这部片的编制透过三位导演和一位主演,用着一样的色调、相似的拍摄手法,不同的切换镜头方式与镜头对于情感的描述,整合成一部诠释且摸索着亲情、友情与爱情边界的电影,以电影的角度省思主演与生命中影响至深的人之间的距离,多远的距离才是适当?离得多近就会感受到心里的跳动?还是说,只要想起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无论离远或离近,想靠近,又会因为心里的一道墙,而屏蔽时间上、空间上与生死间的距离?
三段情感中,每一段都有几个描述细腻的地方,
第一段中,主演与父亲间的不自觉靠近与矛盾,就算父亲不记得他,而他也即将为人父,这一层级的靠近,依旧只是邻近而渐行渐远,其中的靠近过程,内心的感受很细腻,虽然对白不多,却能感受到主演渴望父爱,而同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给予父爱,看着父亲对另一个儿子的百般容忍,或许自己鼓起一些勇气,也因为一封简讯而落下隐忍已久的眼泪...
第二段中,主演与朋友间的情感,就如同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个死党,他的个性可能与自己天差地别,但是我们就是会因为内心吸引,而做出一些多数人都劝说与禁止的事情。而我们还是想要这么做,因为这就是青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情谊,即使最后的自己会后悔...
而无论自己做了多少违心的事,也无论他做了多让自己怨恨的事,在生死面前,一切都已不再重要。 「一只护身符」、「一句你变了、老了」,时间回朔从前的快乐时间,我们想起地不再是难过的过去,而是快乐的时光。
第三段中,一句「生活中围绕着我们的人这么多,到最后,我们还是孤独一人」,道明主演多年来的追求与未果,藏在心里的秘密倒底能瞒多久,也许在15年间都无人知晓,看到她的一瞬间,心里的爱意依旧,而她是否亦然?而当拿出彼此第一次确认关系的衣服,也再次确认彼此内心的爱意,但下一步是什么?又成了难题...
这一段不仅仅是描述师生恋、姐弟恋、禁忌恋爱,如果知道主演的职业,认真地听他演讲的内容,也能省思现代社会中网络带来的转变,好友人数一千,真正心里在乎的却只有五人,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网络带来的无远弗届,但内心距离却拒之千里,该如何应对?
关于主演,「陈柏霖」的进步一直是能看见的,从一开始的蓝色大门,到现在的这部片,中间过程中也演绎了多种角色,一步步的进步,眼神中透露的细腻情感,如果用电影幕看,闪烁的眼神很能带入自身情感,这次的三个角色,个性背景皆不同,面对各个阶段的角色转换自如,也许面对着秦沛、蒋雯丽等老戏骨的气场还是有些薄弱,但是彼此间的火花,值得赞许。
关于三位对手戏的配角,「秦沛」这一次饰演的是一位公司倒闭而落魄的父亲,无论对于从前的婚姻还是现在的亲子关系,都是无奈且卑微,这样的他很难想像从前的他是如何的意气风发,而抛弃了与主演家庭。每一句话、每一动作都在告诉我们,他就是父亲本人。
「杨佑宁」出现的时机不多,更多是青少年时期的他,一句「你变了、老了」表现出彼此的熟悉与不再熟悉的关系。
「蒋雯丽」一开始看待主演就像看着自己的小孩,但是越后面就能看出她对主演的情感,以及她埋藏中心里的秘密,多年养育孩子的辛酸与苦楚,全都展现无疑。
最后,依旧喜欢本部片的主题曲:在,也不见!
电影中的重逢、遗憾、迷失及找寻情感,歌词中展现淋漓尽致,搭配孙燕姿的歌声,我相信能牵动更多的内心情感。
熟悉的人,远在天边,陌生的情,永在眼前
原来再见,就是在也不见,没必要发现,我们可爱或可怜
7 ) 闷、很闷、极度闷。没有哪一种遗憾可以解读人生的一切
刚看完由陈哲艺监製,并跨国连三位新生代忻钰坤、陈世杰、Sivaroj Kongsakul导演,陈柏霖、秦沛、蒋雯丽、杨祐宁、小茶领衔主演的《再见,在也不见》,感受是闷、很闷、极度闷。
主角失落的人生让我极度失望。
三个故事,三种情感,三段人生。温吞到沉闷的矫情作品,无法相认的父子俩,万千阻隔的断背情,暗涌深藏的师生恋,每段都矫情, 陈柏霖的表演在我看得好累,亲情、同性恋、师生恋,都鑽牛角尖,压抑成殇,情感如斯纠葛是深情重情吗?我认为不是,主角是心灵在各种情感需求中严重飢饿,隐忍压抑,自怜自艾,行尸走肉地徘徊在时间河流裡,他是迷失的魂、软弱的灵、自虐的人。
「生活中围绕着我们的人那么多,到最后我们还是孤独一人。」
想探讨人「生而孤单」,如果只有晦暗色彩,就不能出彩。没有哪一种遗憾可以解读人生的一切,任何人(不论男女)都该从人生各样不如意中超脱出来,疼痛、伤心、失望、挫折,谁都会有。爱不得是苦,更苦的是软弱的自我,自我綑绑在自怜的角落,没有爱与希望的人生。
一切都太矫揉造作,缓慢节奏让人受不了,为伤而伤,无法深刻动人。我和创作团队心的距离很远。
二星給祐宁、小茶。
无法相认的父子,阴阳两隔的断背,不置可否的忘年
在影院观赏如此质朴的影像,让我有些平静和舒心。《背影》:缺乏戏剧性张力十足的剧本,忻钰坤导演新作的魅力确实失色不少;《湖畔》:同性涉及太浅,双线交叉叙事,情谊暧昧但不深刻;《再见》:为了让自己横向的社交情谊能有一定深度,我便对社交软件好友数目加以控制!孙燕姿演唱的片尾曲真好听啊!
陈柏霖吻上蒋雯丽的时候,全场都炸了
再见,在也不见,是对回不去的执念。第一个故事《背影》太老派,温温吞吞典型文艺闷片。第二个故事《湖畔》就灵多了,双线交叉,肉欲暗涌:裸体摔跤、安检摸全身、赤条下水…杨佑宁“好久不见”。第三个故事《再见》勉强还行,陈柏霖&蒋雯丽的忘年吻惊呆全场。“世界那么大,你真正关心的只有5个人”
亲情友情爱情三段式,三段都是无法相见终又相见的关系。忻钰坤完成的私生子段落仍旧是心迷宫风格和父子情感,泰国导演忘年恋段落是败笔导致全程尴尬全场笑翻,最好的是新加坡导演的友情段落,情感最丰富,包括两个男孩被传同性恋以及父亲死亡的隐情,表达得却很克制。
一段友情,一段爱情,一段亲情,然而三段故事都没有讲好。
亲情、友情、爱情的三段故事,人与人之间的地理、心灵和感情距离,再见已是时过境迁。
其实看了一小半就想到伤心事,哭的停不了,只好去西北湖边吹吹风看鸭子
第一段《背影》,老人蹒跚而行似致敬朱自清;第二段《湖畔》,晦涩悬疑克制隐忍,只是两个孤独少年多年后死别前的重逢;第三段《再见》,情绪刚铺成又戛然而止,突兀地叫人意犹未尽。有女诗人说,我们不善于告别。没想到,我们也不善于重逢。这世间所有的久别重逢,都不如不见与怀念。
三个故事是在比烂吗
好文艺的电影名,文艺都有些做作了。
見多少次才會堵止思念 看多少眼就能平息淚田 再用多少年去擺脫從前(孙燕姿)
大仁哥的吻戏!!!我要炸!!!
三个导演拍摄的到底还是衔接的不太自然,第一个故事的脉脉温情其实是最喜欢的,温吞的却带着深深的暖意
文艺≠尿性,不痛不痒的故事串联徒然浪费导演和演员。当我发现陈柏霖和杨祐宁都需要人来演他们年轻时候了,我真是心塞一本...
三段故事,可以用烂尾表示!第一段拍的中规中矩,第二段不那么沉了,第三段过了。
请别用同性恋在此博眼球!
三个故事,三个导演,三段畸形的感情,故事不咋地,秦沛不错。
再见,在,也不见!很吸引人的片名,亲情、友情、爱情三段故事,不同的世界相同的基调,擅长告别的陈柏霖与蒋雯丽秦沛的结合,别有一番韵味
陈柏霖吻上蒋雯丽的一刹那给我的震撼不亚于董子健的忘年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