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丛林、柏油丛林、霓裳丛林……那一时期好莱坞或许尤其意愿指认出当时美国犹如丛林法则的社会生态。片中凯文·马修斯饰演的儿子周游欧洲归国,话语中将这三年出走归因于父亲大资产阶级的专断剥削。三年之期归来,从表现上来看,显然是学去了一身欧陆批判现代性理论,有些左翼想法。这道无妨,此片关键处在于,抛弃了传统父亲主导、或两代人物弧交叠而相互影响成长的套数(福特西部片的父子叙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断戈浴血、原野奇侠…)转而用一种“子代削弱父辈”的反向叙事。
银幕老好人Lee J 科布难道真的对黑社会打击工会的所为一概不知吗?想必这个大工场主在政治上不会如此天真幼稚。但在片中,却刻意模糊了科布以前的立场,巧妙圆融的将其良心发现的突兀融入了亲情因素——儿子的回归。当然这转变是有代价的:毕竟作为事实上的剥削者,科布的血腥前史使观众一拍脑袋便能料到的,于是唾弃了黑道低劣手段,但又没法抛弃自己的阶级存在。这样两难的道德夹缝肯定无法让此片结局安稳落地。再加上黑道分子断不可轻易就与企业脱钩,科布之死遍可以预料了。
作为后麦卡锡时期的左翼电影,在结尾处已经称不上激进——有产者的孩子顺利结下了父辈的家业,扩大再生产是必然之路。唯一能做的是维持现有状况的情况下放手让工会介入,只是,这会否导致一个天真的资产阶级浪漫派始料未及的状况,便不知道了。或许,或许这个叛逆的儿子最终也会捡起曾经父辈对于工会组织决断的武器;或许,或许这个叛逆的儿子真正的抛弃了自身的阶级利益,成为了先锋队和引领者,为工人阶级争取更大胜利……这是影像内容所不包含的“非在场性”的未知。
不过有一点是被确认的:忙碌操作转接一个又一个来电的接线员,似乎暗示着生产走入正轨而强健的未来,更重要的是,它表明虽然是在五十年代,但这部电影并非黑色。
比较无聊的故事,看看美女就足够了
商人利益黑帮勾结工社劳工整体这个题材设计时尚很喜欢。ps:想要那一屋子裙子啊真美。
有种无数牺牲换回革命胜利的感觉。话说黑社会要收保护费,现在工会也一样要收工会费,当然还有更上一层楼的D费~
☆:3-3.5Film Noir与工会,《码头风云》w
剧作有觉悟相当优秀,但是镜头语言太贫乏了,剧集水平。
@哈佛电影资料馆
This is the real world behind all the glamour.
暂且不论是否需要坚持更多的暴力场景,舒曼也明显削弱了奥尔德里奇的锋利硬气,它们本可以给剪辑好好发挥一番,更符合这种革命电影。沃特的突然转变可用亲情解释却仍显牵强,但总体还是好看的。
还是很紧张刺激的黑帮控制工会斗争的片子,全员演技都很在线,特别是Lee Cobb。
虽然说本片到底是奥尔德里奇还是舍曼拍的更多仍有争议,但是总体来看还是更有前者电影的味道。任何电影能同时拥有李科布和理查德布恩这两位黄金配角对戏都值得五星。
感谢甜蜜字幕组的翻译!影片始终围绕着工会来展开,对于为了盈利的商人与黑道勾结,在人物的挖掘力度上做的尚佳,李科布这个角色其实还是挺适合他来演的,我们都见过在十二怒汉里与亨利方达剑拔弩张的那个李科布,在此片中同样出现了,一个顽固派的后知觉醒,个人感觉这片对90年代的港片有影响。
夜里三点听的鬼故事都比这曲折,就是反派差不多杀光了配角然后主角赢了。
很单薄啊
工会VS黑帮,黑帮手段还挺凶残。本来是罗伯特·奥尔德里奇导演,结果在影片拍完前两周被炒了,换成了文森特·舒曼。
Criterion Channel - New York Stories;
看到Aldrich后期被炒才豁然开朗……就奇怪Sherman怎么会拍出如此过瘾的剥削风。某些味同嚼蜡的情节剧环节应该是Sherman的手笔没错了。
87.49
黑色电影里的工运,很有现实主义味道,李科布演技实力派
工会斗黑帮,以服装公司老板儿子这个外来人的视角将观众带入剧情。李.科布这个角色应该说还是有警示作用的,老板们应该做出正确的选择不然就会害人害己。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老板曾希望给电影加入更多的罗曼蒂克情节,就是老板儿子和工会遗孀之间的感情戏,还好导演似乎也并没怎么采纳。感觉这个老板真是每部电影都要“罗曼蒂克”,这就该怎么形容呢,只能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故事太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