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二集宁夏小分队纪录片,我给出的关键词是创造和自己。
每一个制作过手工的人都能感受到,当你完成了一个作品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尤其是那个物件是你花费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创造是个很奇妙的过程,做西夏瓷时只要微微发力,就可以改变泥土的形状,完成胚胎后进行雕刻,用最简单的手法刻出花纹,能表达出一种豪放的美感。泥哇呜的发明不得考究,也许真是像刘宇说的那样,是过去宁夏本地居民为了方便放牧就地取材制成的发声物品,又或许只是宁夏的孩子玩泥巴时偶然发现这个小东西可以吹出各种声音来,有时是土地的低语,有时是贺兰山的风声。一件物品从无到有,经过人的双手流传下来,一段文明也从此展开。
制作西夏瓷时,老师一直强调,做瓷就是在和自己对话,这也是一段磨砺自己的过程。后来去到大漠,沙丘顶端的舞蹈则是“自己”最强烈的体现。这个舞蹈没有刻意控制任何,是真正自由的,柔软的肢体连接着天空和沙漠,即使此时背景音是其他人轻快悠扬的歌声,我还是深刻地感受到了由刘宇散发出来的沉稳和安静。
大漠会使人有卑微的渺小感,进而孤独爆发。在一种比较负面的情绪中,人们往往会开始思考,卸掉自己强大的伪装,在自然的安抚下,吐露自己的内心,也更加珍惜自己当下拥有的幸福。
这部纪录片让传统文化为更多人所认识,也让人们放平心态、放下成见去深入了解这四位青年。
音途万里,这个名字起得还是很妙。特别是当刘宇烦恼做出来的泥哇呜不能吹出完整的音调,杨达吾德老师说:“没事,你吹出来的是贺兰山的风”时。
从西夏瓷中看见你自己,捏制和绘画都是本心的表达;刘宇说大地和人的脚板很相近,所以在泥哇呜的传承里,泥土在歌唱,泥土在诉说;流动艺术家将器物与身体融合,玩是人类最有创意的时候,也是与万物共通的时候。
火也是纪录片里蛮有意思的存在,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在沙漠里被串联起来,他们年龄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却可以一次次一起在燃烧的火苗旁无障碍地交流学习。不管是烧制瓷器的窑火,还是让传承人吐露心声的柴火,还是在艺术家手上肆意挥动的篝火。薪火相传,有了三个具象的画面。
太多记忆深刻的场景啦,持着弯刀交叉落下的背影,夕阳下沙丘上自然随性却又带着一丝神性的舞蹈,开窑仪式里扬土的瞬间,与点火后火光照进坚定的眼睛里的瞬间….
好像大漠里的一切都原生自然,不经修饰无需雕琢,只要尽情地释放就可以创造或融合,包括聆听和表达。行万里路,真的有让人更自在更放开的能力。
本次系列纪录片堪称万出道以来质量最高的物料。能看出运营方从一味复制固有男团模式,开始转向结合国际团的特色,溯源传统,扎根民俗文化进行创新。这是个很有野心的挑战,稍有不慎就会流于轻浮和表面。
第一期,我认为是非常优秀的答卷。
单论选题就很精彩。舞狮是一个显性的中华元素,出现在文化宣传片中的频率很高,但是观者对其的了解往往止于刻板印象,对精神内核知之甚少。同时出于造型及道具的限制,舞狮元素被融入舞台的难度也远大于戏曲等其他民俗。因此,纪录片能选择这样一个具体、细节、落地的文化元素作为主题,个人认为是很亮眼且有新意的尝试。
刘彰在纪录片中说,民俗文化,你要看做得最好的那帮人,那种冲击是无与伦比的。本次取材聚焦于南狮文化个中翘楚,的确让观者感受到了惊艳。私以为结合17号上映的《雄狮少年》,能更好地理解纪录片想要传达的核心——精气神。
《雄狮少年》中师傅送别赴城打工的阿娟时,有一句很打动我的台词,“只要鼓点还能在心中响起,我们就是一头雄狮,我们永远,要做一头雄狮。” 舞狮,在舞狮人心中,已经超越了民俗艺术,而成为一种信念和精神。
在纪录片的呈现中,这种信念,是制作狮头的匠人慢工出细活,保证每一个狮头都尽善尽美;这种精神,是每一个舞狮的人日夜练习,将自己融入其中,保证狮子舞动的每一刻都活灵活现;这种骄傲,是舞狮人行狮礼那一刻,傲然彰显自己就是这个狮子的灵魂。每一种美好品质的具像化,都极具力量感,让人不觉为之热血沸腾。
而这样一种精神,同样在形塑着舞狮人。我很喜欢纪录片中那两个16、17岁的击鼓少年,正如刘彰所言,他们身上有迥异于同龄人的沉静与稳重,但在击鼓时又极具爆发力,这是日复一日的练习锤炼出的力量,亦是舞狮文化赋予他们的气质。我想,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一代又一代地延续,或许正是因为其精神内核始终在形塑与锤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们的身上,可见一斑。
除了两位击鼓少年给我留下的冲击,纪录片呈现舞狮人生活状态的视角也令我很惊讶。镜头没有规避舞狮人生活的难处,没有将梦作为故事的尽头和人物的绝对寄托,而是直白地表露出,许多人的确是在挣钱养梦。对舞狮艺术的爱是一道风景,但生活也另有其真实面向。
然而,这样的叙述不是悲情化的,不如说,轻盈的镜头调度和配乐仿佛在轻松地叙说着身边的事,反而让纪录片中的人物都变得更加亲近可感。而这种困难、与舞狮人对此难处的不规避,更凸显了舞狮文化的精髓——舞狮如人生,上山下山,未必会赢,但定不认输。纵使舞狮本身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成功,但个中锤炼与收获,早已深埋血脉。
全片的结构很完整,从了解其历史和制作流程,到亲身练习体验,最后以舞台表演呈现创新,加以赞多、伯远、刘彰三位INTO1成员的体验过程穿插南狮传承人的故事,1小时的纪录片显得非常丰满动人。我也非常喜欢片中结合舞狮元素对三位成员的呈现,每一个人的个性都非常鲜明,篇幅有限,下一篇另说。
总体来说,是非常精彩的纪录片,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希望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作为内娱第一个国际团,值得留下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比起「见岭南」中舞狮“精气神”对人的淬炼,新的一期「望西北」,更像是展现了一场艺术的内观。
大漠里沉睡着西夏的眼泪,回荡着泥土的歌,这里拥有广袤的未知与神秘。我非常喜欢流动艺术家们忘却目的,用身体去感受和延展此时此刻,回归到人类最初与自身的亲近。他们的舞动,有将时空拉到无限长的能量,为观者带来迥异于现代文明的松弛与舒展。
即兴、随意、自由,全片舒缓的节奏里涌动着丰沛的心绪。大漠上一首We Belong Here,实在是太舒展、太动人。制作人对和声的嘉元说“这样很好”时,我不禁感慨,艺术里是否存在“错误”?吹不出音调的泥哇呜,唱的是贺兰山的风;错了调的手碟,构成了不可复制的此时此刻。一切的“偏误”,都是它的独特。
很巧,昨天在和芥一聊现代文明对人类的修剪。当生活的好坏与否被赋予了衡量标准,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将这一套规则内化,评判甚至否定自己的特质,以接近普世意义的成功。事实上,每一份上天赋予的特质,都构成了这个人的独一无二。而跳出日常的窠臼,在看似不可抵抗的现代文明创造的图景之外,生活存在着辽阔而广袤的可能性。
看纪录片的时候想起之前丁真笑着说:“他们(城市居民)的生活很好,我的生活也很好。所以,不羡慕。”当时感慨于他内心的自足与丰沛力量,如今纪录片中的几位师傅何尝不是如此。饱尝空心病之苦的城市居民早已久违于自我,而他们,距离自己很近。
其实,少年们踏上旅途,看似是追寻黄沙里若隐若现的古老文明,其实是在亲近艺术的过程中看见自我。正如西夏瓷师傅所言,手工艺,你给它什么反馈,它就会给你什么反馈。一笔一笔雕刻、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是一个见性的过程,每个人做的手工艺都极具个人特色,他们也在触摸湿润泥土时,更深地看见了自己。
我很喜欢片中提及的「慢漫主义」,也很喜欢林墨片尾说的,这次的体验就像是从用摄影记录,转向一笔一笔地描绘生活。放慢的过程,之于他们的确是极其难得的体验,之于普通的观者何尝不是如此。看着纪录片中他们舒展和接近自我,我作为观者,也感受到了久违的松弛。
就像一场公路电影,目的被忘却,行路本身就是意义。
最后的开窑仪式也非常精彩,我非常非常喜欢,忍不住看了十几遍。私以为非常好地呈现了古老文明的神秘性,与人们在仪式中体现的对未知的崇拜与尊重。
每次看完纪录片,紧接着听片尾INTO1的新歌,都会有心潮澎湃的感觉。真的,很希望这样的作品更多一些。很用心,很有诚意,很精彩。
收官撒花全系列看完真的很喜欢,从南狮形神合一,感受精气神对人的淬炼;到大漠起舞奏歌,体验艺术带来的内观;到重庆扔掷束缚,享受街头文化的随性自由,我的的确确能感受到成员们沉浸在这段旅程,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
可能就像制作人说的,中国很大,三个地方不足以代表整体,但启程本身就是意义。很开心能看到这群生活在封闭环境和众人注视下的少年可以有这样的机会,把自己向辽阔的土地敞开,接纳未知文化与历史的灌溉。我当然喜欢聚光灯下闪闪发光的他们,但我更喜欢成员镜头里未经修饰的、粗粝真实的他们。看到他们兴奋分享旅行所见所感时眼里闪光的样子,我为此欣慰的同时,也会更感慨于他们真的很有野心与动力去做内容,而不是扮演流水线生产的漂亮人偶。
我很喜欢二专承载的情感与付出,每每看完纪录片,听到片尾曲响起的那一刻都会无限感慨。能从一专复制固有男团模式中跳脱出来,转向结合国际团的特色,溯源传统,扎根民俗文化进行创新,真的是很有野心的挑战。二专做得不错,最起码在我这里及格了,有想法、有内容、有触动,不轻浮、不傲慢、不流于表面。成员也在纪录片里展现了极富个性的一面,我非常非常喜欢,这种鲜活的个体感是稀缺也宝贵的,很开心能有这样的纪录片为他们记录人生里这样灿烂的时光。
感觉二专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我很开心,大环境日渐收缩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自己最好的状态,尽力做好内容。生活里不可控的东西很多,但就像纪录片中提及的,舞狮如人生,上山下山,未必会赢,但定不认输。我们能做的不过就尽人事,无愧于心,听天命。路途会通向什么样的终点,无人知晓,但行路本身就是意义。
少年们,继续前行吧。
想起了之前跑活动看的舞狮演出,当时可想不到舞狮的背后有那么多故事和苦乐,只记得观众人人都很兴奋,人人都想摸摸狮头讨吉利,场面很热闹。这个片子确实让我了解到更多的舞狮文化,从制作狮头到训练,到舞狮仪式,再到普通舞狮人的热爱和执着都有所涉及,镜头色调都很好,总体而言是个很不错的纪录片,看完之后“一点天庭,福星高照,国泰民安”这句话已经洗脑了粤语很亲切。总之成个广东最威系你啦
质量真的很好,三个人的学习创作能力也出乎意料的好,对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很大的意义。我很喜欢,给家里人推荐了以后,评价出乎意料的高,这一次哇唧唧哇亦或腾讯是真的用心了。从纪录片内容而言,并没有因为是个团综而糊弄,干货满满,娱乐性的东西很少,这点而言,我很喜欢。看了纪录片以后只有一个想法:养梦不易,希望国人多多支持中国传统文化。
《音途万里》第一集“见岭南”我看四五遍:第一遍是很快地拉了一遍,了解了一下大概内容;第二遍是从头开始看到最后,一分都没有跳;现在我边写这些字边再看第三遍,后面又回味了两三遍。
提起中国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是汉服,还是古风歌舞,白衣飘飘,但肯定没有多少人会想起舞狮。这一次跟随赞多、伯远和AK刘彰走到南粤,跟着他们来了解醒狮文化。狮子可以表达喜怒哀乐,传达中国人的精气神。舞狮班、扎狮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狮的师傅和老婆是在舞狮子的时候相识相爱,信奉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沉稳……舞狮真是他们的生活。
在不算明亮的排练室里,听舞狮少年讲他们和舞狮结缘的故事,唤醒睡着的师傅,听老师讲自己和老婆因为舞狮结缘,你看舞狮是他们的生活呀!
赞多、伯远和AK刘彰这一小分组并不让我意外,甚至会觉得他们能给出一个非常完美地合作。这三个人在各自擅长领域上很擅长,他们分工明确,编舞的、敲鼓的、玩音乐的……每个人都各尽其职,“完成”了才能“好”,完成度“高”才能“更好”。伯远和赞多舞蹈功底比AK强,他俩负责舞狮、编舞,AK音乐功底好,他来打鼓,协助制作人音乐采样,这大概才是真正的团队合作。他们踏实去学了舞狮、学了打鼓,最后和传统舞狮人完成了一场“过去的”和“现在的”交融的秀,大头佛、舞狮、打鼓和街舞在一场秀里完美交织在一起,看开出了一朵花。
所以,中国风,可以是中华大地上的每一种人间烟火,行万里路,见万里江山。
AK: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三拜师这个谢礼让我触动这么大,后来理解了,就是我流的每一滴汗、坚持的每一个年头,都在刚刚这个表演里面,我知道每一次训练都不会背叛自己。通过表演三拜师这最后一环,向观众传达出谢礼,这个动作里面充满舞狮人十几年的自豪和骄傲。我摘下狮头,告诉你我就是这只狮子,然后你们可以开始鼓掌了,最后再回到狮头里去。
三个小分队三集纪录片是可以单独分开看的,单独推荐的,他们所讲的、所呈现的故事并不相同,是有他们自己的性格特征在其中的。比如第一集的务实,第二集浪漫,第三集多血质,第四集他们聚在一起了,来和他们讨论第四首歌怎么制作的制作人的Kenn Wu形容他们是一群“有才华的疯子”。
只是在看重庆的时候会分神想到林墨就是在这里长大的,高高低低的摩登森林,现代、过去和未来在重庆这座城市完美融合,从四楼走出看到是道路,往下走几十层还是能看到道路,没有共享单车,导航不会太准,重庆是这样的让人措手不及,于是重庆人总有一种不管发生什么总有办法解决的坦然。
很高兴,在第四集的《音途万里》里看到Kenn Wu。Kenn Wu是《说唱新世代》的音乐总监,节目中很多耳熟能详被大家广为传唱的作品中都有Kenn Wu老师的制作。这次他制作了INTO1二专新歌《万里》,这首歌里有Kenn Wu来中国十年,他对中国的感想,因为对中国不熟悉想要了解所以才要来中国。跟着《万里》见岭南的佛山,有望西北的宁夏,有瞰西南的重庆,这首《万里》做得很不错,很高级,编曲递进叠加很有层次,最终归万里。
第四集没有出来前,我特地将三集中他们连线开视频会议的视频组在一起,看他们连线,挂电话时的飞吻,看他们说自己做了什么时的兴高采烈……就还蛮感动的。有些事大概只有他们自己会懂,在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认识了,朝夕相处,这段有趣的群居生活会成为他们以后生活中一段很不错的回忆。
总之,好好长大。
首先,很荣幸可以在内娱看到这样制作水准和策划的粉丝向节目,感受到了制作方的用心和诚意。在此诚表谢意。或许是我对内娱的期待太低了,音途万里超过了我对这类节目的想象。
但是,音途万里合格吗?我觉得基本还是合格的。只是合格中还是有参差。
因为上周物料比较多,我是这周一二集连着看的。从可看性这个角度来评价,第一集远不如第二集。第一集我甚至是看到一半看不下去点了暂停又去看了第二集又转回来看完的。由此而产生了写点什么的冲动。
为什么两集的差异这么大。我留意了影片结尾的演职人员名单
不出所料 两集使用的是不同的导演和摄影团队。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这两集节目都是在一般水准之上的,只是做到及格之后就体现了参差。
第一集 见岭南 我给8分,再加0.5给辛苦学习舞狮和打鼓,最后奉献了精彩表演的三位艺人。
和主流文化相比,岭南文化在我们国家算是一种地域性的亚文化。我国的文化还是以黄河流域的北方文化为主。于我这样的异乡人,对岭南文化的理解十分粗浅,甚至大部分来自于港片。然而港府文化并不是岭南文化的全部,他只是结合了岭南文化和殖民地文化之后的产物。
那么岭南文化是什么,除了美味的粤菜以外,我几乎一无所知。若不是曾经几次参加福建、广东籍同事的婚礼而得以现场观看过醒狮表演,醒狮是在我认知之外的东西。
需要把当代年轻人不熟悉,但有具有人文价值的传统文化介绍和传播,并让年轻的受众产生了解和兴趣,应该是本节目的初衷。那么节目的母题就是:如何诠释一种大家不熟悉的文化,让他清晰明了,通俗易懂。
在这一点上,第二集就做的很好,第一集,让人云里雾里。
虽然也堆砌了醒狮表演、狮子制作、打鼓和训练等意象,但这些意象之间的逻辑却并不明晰。而见西北当中,非常清楚的用三个人物展现了:西夏瓷、泥哇呜和流动艺术。那么见岭南的逻辑是什么,我始终没有非常了解。
在风格方面,镜头语言和后期以及背景音乐也没有特别的与岭南文化结合。让人很难代入其中。我一直认为岭南文化的特质是十分明显的,粤语、粤剧、市井的烟火气,但是这一集的氛围感没有做的很到位。
叙事逻辑和氛围感的欠佳,直接影响了观影体验。虽然磕磕绊绊的可以看完,以及最后有一段环绕移动镜头的动态场景做的非常不错,也仍然让人觉得略显遗憾。
值得特别表扬的是,三位艺人不但作为一个观众去体验,还去浅尝辄止的学习了舞狮。最后的点睛仪式和表演都完成的很不错。非常有诚意。
如果需要给这一集提炼三个关键词,我认为应该是:动感、激昂和国泰民安的仪式感。导演有试图表达这些内容,但做的不够,如同隔靴搔痒,还需努力。
第二集 望西北 我给9分,减掉0.2给末尾的表演。表演比较套路,而且修音严重,诚意不足
可能因为我出生在西北,并且在那里生活了18年。虽然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但大西北粗粝的文化养育了我,并且根植我心。所以这一集对我而言没有什么门槛。一望无际寸草不生的苍凉景色和熟悉的乡音已经足够让人感动,而导演清晰的叙事结构和娴熟的镜头语言更加引人入胜。
这一集给到我印象深刻的三个关键词大概是:守望、苍茫和自由的灵魂。
导演的用意我都好好的感受到了。
不管是四位年轻人的访谈,几位艺术家对自身从事的技艺的诠释,以及他们对人生态度的表达都十分恰当。不会让人有太沉重的感觉,但足以触动人心。是很收敛,但有力量的表达方式。尤其大漠露营的火把表演那个长镜头拍的非常唯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另外那段沙漠里音乐人弹吉他唱英文歌略微有点子尬。林墨在车上唱我们一起闯也非常有感觉。
年轻人对西夏瓷传承的责任感,中年人对泥哇呜的探索与守望,来自台北的艺术家对人生的反思与坚持,都有好好的传达出来。年轻的艺人们,也对这一切做着他们最自然的反馈与表达,对自我的反省,对彼此陪伴的描述,都很真诚也让人感动。
最后的表演融合了一路以来收获的乐器和艺术家合作,为一开始磁窑做开窑仪式。整个叙事逻辑十分完整,让人舒服。这种回形的叙事本来就是很传统的一种东方叙事。从这个角度而言,导演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他的底蕴也足够支撑他完成这样一部充满人文主义色彩,并且肩负着传承意识形态使命的作品。
由于宁夏篇和重庆篇是同时录制的,我猜重庆篇可能也是佛山篇相同的导演组吧。瞬间就不太期待了。下周看完再来更。
少年跳跃于笔墨丹青之间,指尖挥毫一撒,以朱砂点睛,威风凛凛的狮子跃然人间,时而怒目圆睁,时而乖巧玲珑,沉着的鼓点,把中华文化娓娓道来…… ——摘自我自己我微博 【见岭南】观后感 西夏瓷闪烁眼泪,抚摸泥土看见自己;泥哇呜哼鸣乐章,贺兰山的风在吟笑。流动的不只沙海还有舞姿。望西北,闯世界,背后有家,什么都不怕 ——摘自我自己的微博【望西北】观后感 多少次为他们哭泣和欢笑 都是因为他们是跃然屏幕之外的鲜活的生命 不是神 不是木偶 不是商品 每一次疯狂 每一次油麦 都让我确信生活的美好 ——摘自我自己的微博【瞰西南】观后感 11个男孩走上东行的路,舞一曲佛山的狮,捧一抷宁夏的沙,抚一抹重庆的情,做一段澎湃的梦 ——摘自我自己的微博【万里归】观后感
vice离开了,但vice的血液在「BIE的」作品中流淌。回忆「消费社会」和「川渝说唱」等系列,熟悉的镜头与叙事风格,熟悉的质感。相比爱豆,印象更深的是却是醒狮省级传承人何狄强、体育老师余嘉劲、汽修小哥黄志伟,感谢每一个普通人为传承岭南文化所作出的努力与坚守。很棒的纪录片,值得一看。
用午休的时间把见岭南看了。真的拍的很好,比较纯粹的纪录片。偶像只是推广,落点还是在舞狮人和醒狮文化。印象最深刻的是师傅说,去做商演的时候,因为鼓点吵,很多人会想捂上耳朵,但他们舞狮是为了带去快乐,有点点心酸。狮头狮尾踩高桩练习的过程以及舞狮人缓缓抬起狮头的一刻,帥疯了。果然我更偏爱岭南闵粤文化,粤语真好听。点睛是首好歌,当它作为片尾曲出现的时候。
第一期广东篇看下来真的很喜欢。没有想到为内娱男团竟然能做出这样质感的纪录片,真的很惊喜。非粉丝向作品,路人也能看得很开心。无论是剪辑,镜头表现和内容都还不错。最后野鸭汤小分队(赞多伯远AK)的小作品也很惊艳。何师傅点睛仪式那段我真的激动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不是粉丝,无意中看到这个综艺,完全不是普通综艺的水准,总体太高超,调色实在好,看出了电影感(偏纪录片),看出了应该花了很多钱,第一集作为广东人能聚焦广东文化真的很好,起鸡皮疙瘩,顶级综艺水准
去探寻文化然后创作音乐,这个主题就很有意思。看过了岭南篇,主题贯彻得还挺到位的。舞狮人白天要养家糊口,只有晚上用休息时间才能练习!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在默默地奉献着青春与汗水,并不求赞扬,只是因为热爱。想起片子里赞多说,他小时候练舞也是在没有空调的地方,很多年除了上学就是练舞,世界冠军成绩的背后应该也有着许多常人不能想象的艰辛吧。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人生总要追求点有意义的东西,才不枉来这世上一遭。最后呈现的秀也很精彩,三位队员的配合默契,我甚至喜欢它多于最近看到的官方mv。事物之所以打动人有时只是出于朴素的情感共鸣,与制作成本毫无关系。
这个纪录片拍的真的挺好,以前不太了解舞狮,看了肃然起敬。
日本人滚
主题和摄影挺好,但作为团综又有点端着了。
佛山舞狮这期真的蛮喜欢的,有一群人为了传统文化而努力而坚持,而且具有一个很好的传播氛围,通过与into1本身的能力结合出的音乐作品,真的太有意义了。银川那集好像旅行公路片,在车上一起唱歌,一起了解当地的传统陶瓷、乐器,少年旅途中发现自我寻找自我的那种过程,都完全记录了下来。
emmmm算不得上是纪录片吧,但也还行
运镜剪辑色调有电影感 还是做的比较有质感 岭南篇最后节目的编排文化的融合很有创意 如他所说 拥有同样的经历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同样令人感同身受
咦我居然没标吗 就 没啥(
看了第一集见岭南,作为一个纪录片爱好者必须要说第一集真的很不错,无论主题还是拍摄和后期在国内纪录片里都算比较高水准的,对舞狮人这个行业有了很多了解,对舞狮人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因为有这样的热爱和坚持,这些传统文化才能传承下来。三位的融入也很不错,各自的经历各自的切入点,从三岁就开始练习街舞的赞多对这些十几岁的舞狮人特别能共情了。最后三个人一起编排完成的舞蹈和舞狮融合的表演有点惊艳,现代和传统的融合非常精彩。PS: 明明小分队这么好,三位都是有才华又努力认真的年轻人,最后的表演有创意又好看,结果变成团舞台,又是一言难尽……心疼三位奋斗批,为这个团真不值得。
1.25比原倍速好看,虽然说是音乐沉浸式纪录片不过因为主角还是爱豆们,所以也没办法真正对风土人情或者素人主角进行挖掘,显得深度不够;看作爱豆小团综的话又显得环节设置趣味性不强,虽然这种策划蛮有意思但还是有些夹在中间两不沾的尴尬,以及真的讨厌强行上价值环节,流于表面。(多听几次歌倒是都不难听
看了点睛和万里的两期,二专最喜欢的也是这两首歌。
专辑制作微纪录片,深度上不能完全跟真正纪录片比,内容上也不是每集都和作品产出那么贴合。但水准上不管节目还是歌都还说得过去(不说唱的怎么样,也忘记MV)。如果wj能一直以这个态度做内容,可能不会有那么多人盼着它倒闭盼着团解散
看了舞狮这一集 非常惊艳 弟弟们很用心的在学习非遗文化 也可以让外国弟弟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是一次非常好的交流碰撞 最后出的小分队舞真的太好看了
目前来看真的是蛮优秀的一个纪录片。质感喝和内容都很好。看完这个再去看雄狮少年后劲好大。
每个狮头里狮头外都是鲜活的灵魂。
比预料的好,小伙子们还挺尊重当地文化的,不过男团这种形式是真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