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妄想狂的世界
今天上映《箭士柳白猿》,电影院人不多,看完站起来,左右都在说:“看不懂啊”“最后什么意思”,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隐隐就很担心,要是这样会不会票房很差?虽然明知道这么一部电影一定不会大卖,可还是希望不要变成票房毒药,搞得以后就没有徐浩峰的电影可看了。
因为徐浩峰的电影,是如此独特的东西。在这个观众的每个笑点和G点都被精心研究、流水线生产电影的年代,他的电影,是那么与众不同,给人的回味,又是那么绵长。回家以后,我拉拉杂杂写了一些感想。(后来才知道,这是他2012年的电影,他在这部电影之后还写了《一代宗师》《道士下山》剧本,导演了《师父》。即使这部《箭士柳白猿》上座率低也没关系的了!我多虑了!)
一,美和悲剧
就像小津安二郎很认真地思考过“什么东西可以代表日本式的美”,金基德很认真地思考过“什么东西可以代表韩国式的美”,徐浩峰肯定也很认真地思考过“什么东西可以代表中国式的美”。(这纯属我个人感觉,估计别的导演也思考过,不过他们对待这些东西的态度更多是对待道具,比较功利而无感情。)徐浩峰的电影每一帧画面都是精心的。他写过自己对那些独特形象的珍爱:
“一个导演,最宝贵的便是发现独特的形象。我也有这种体会,每从生活里有所发现,便觉得是将来的秘密武器,绝不会说出去,而看到别的导演先一步把这个形象拍了,顿觉天昏地暗。”
徐浩峰喜欢把背景放在民国早期,然而对于一部武打片来说,这是非常尴尬的时代,因为已经有枪了。首先是,有了枪,就不能神化武功——《东方不败》那种一针钉死一个人的内功,就不能有;其次,更重要的是,有枪的时代,习武就变得没有实际价值,而只有审美价值,而一个坚持武林“规矩”的人,就变得尴尬,与世界、与自己的理想,都格格不入。当然,坚守是一种美。悲剧的美,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坚守也是一种悲剧性的滑稽,就像唐吉可德大战风车,就像民间科学家声称自己发现引力波。
然而民国早期所有的,不仅仅是枪。这还是一个因各种剧变,而非常驳杂、奇特、包罗万象的时代,好像什么东西,都可以容得下,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塞得进去。徐浩峰对这个时代背景的利用,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习武者在大时代之下的人生,有一个大的感伤的底子;另一方面,则是时代赋予的灵活和有趣。比如《师父》里面有个失败的老头子,他把武馆一关,就带着在红房子里跳舞的白俄美女,跑到巴西种咖啡去了!这是一个你可以给他任意结局而不显得太突兀的年代。电影里有和尚,有道士,有短打,有长衫,有穿旗袍的婀娜女子,也有穿西装和长靴的帅女人。五花八门,煞是好看。(现在这个时代就单调得多了,说起来扫兴。)
二,妄想狂的世界
我家S,他比我更喜欢徐浩峰的电影,他说,徐浩峰是个妄想狂!哈哈哈。——你可以想想,他造的那个世界,位于民国的大千世界的一个折角处,里面有些奇怪的武林规则,有些逻辑很奇怪、又很坚持自我设定的男男女女……你就会觉得他是多么地爱妄想,而且任性。
他懂得习武的那些规矩章法,但是自己还臆造了些。比如箭士柳白猿,这是一个武行之中,为人主持公道者的名字。一代代用箭主持这个公道的人,都叫柳白猿。他站在门外连射四箭,镇住争执的双方。
徐浩峰所造的世界都似乎有章有法,又让人觉得不知所以。他笔下和电影里的武者们,执着于自己的修炼,而并不在乎国家大义民族存亡,也不太在乎金钱和性。他们在乎的点你很难get到!《师父》里面的耿良辰,宁死不肯离开天津,理由是,天津是好地方,死也不能离开。《箭士柳白猿》里,老头子匡一民回顾一生,梦想都破灭了,人生失败了,自己唯一擅长的,就是武术。到了这里,我们以为他真的要退出江湖啦,结果他要求和柳白猿再打一架!
要进入徐浩峰的电影世界,首先得放下架子,进入他的奇怪设定。那感觉真像脱了衣服,进到一个雾气氤氲的水池子里去一样。深吸一口气,脱吧!
三,濒死体验,宋洋,女性
以前读过徐浩峰的好几本书,实在是一言难尽。好看吗?徐浩峰的语言之好,常常可用惊艳来形容;研究的东西之广、之深,也可以给人一种“学到好多东西”的营养感;他的评论,往往一语中的,令人击节赞叹;然而他的小说看到后面几十页,总是看不下去,小说里人物是疯的,我也看疯了。“意识流武侠小说”派唯一代表人物啊,这是!
说到我的最深刻的个人印象,是他写濒死体验的。“肋骨里多了一样滚烫的东西,为何刀刺入身体,不是凉的?”“郝未真晕厥前的最后一念是:‘我没有中刀。’”“死亡,是比女人更好的感觉。”(《大日坛城》)令人直觉地感到,他写生死一线间的那些体会,是在其中,而不在外。这和古龙的“迎风一刀斩”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啊。他是一个习武的人!然后他才是一个小说家,一个编剧,一个导演。
关于宋洋:御用演员宋洋,帅,长得也正派,他演过一个电视剧,演霸道总裁,气质也确实蛮霸道的。可是他还有一个南京话叫“无所diao谓”的气质,显得疏离,满不在乎,但是又不可侵犯。这是他和一般演“正人君子武术家”的演员,很不一样的地方。也许徐浩峰找这样一个灵魂演员,找了好久吧。
关于女人:徐浩峰欣赏有过往、有风情的女人,他书里的女人,以及挑的女演员,都是眼波横流、杨柳腰轻摆、大长腿。身世不明,眼睛里有杀气,一旦爱起来,就是倾倒一整个大海的那种爱。
晚上我们回家路上,还比较了一下《道士下山》里的志玲姐姐和《箭士柳白猿》里的李呈媛。李呈媛当然没有志玲姐姐那么美,却是风情得多,因为志玲姐姐有闺秀气,放不下架子。那种乱世里有情有义的婊子,李呈媛就演得很好。
四 武戏
徐浩峰电影的武打戏很精彩,就像他的“意识流武侠小说”一样,是自成一派的。不是成龙和袁和平那种香港路数,也不是电视剧里那种花拳绣腿。网上说,这部电影辅以长镜头展现真实的打斗过程,无替身,无威亚,无特技。对于懂行的人来说,看这样的武戏,是莫大的享受吧。在看完《师父》以后,我看到有篇非常懂行的影评,写廖凡在深巷中那一场恶战,是如何用到十八般兵器。《箭士柳白猿》里面的“划勒巴子”,虚虚实实,刚柔相济,非常有意思,就不剧透了。
五 什么是好电影
“电影从来不是物质现实的复现,而是心灵的复现--否则许多电影技巧便无法解释。
出了电影院,能有一个镜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电影往往是好电影。……这一个镜头能总括全片,是一切情节的标杆,直接决定着影片的档次,名为导演意象。 ”——以上引用自徐浩峰自己的文章。虽然《箭士柳白猿》挺晦涩的,但是我想,以他这样的看法,他的这部电影,基本上可以算是好电影。
2 ) 道士下山2.0版,新鲜出炉
3月10日,上海第一场箭士柳白猿,上座率七成。
徐皓峰是导演,也是作家。
之前看过徐导小说《道士下山》,唐传奇式写法和微妙的哲学思考,表达成电影本就很难,被陈凯歌拍出来,毁得不轻。《柳白猿别传》故事紧凑,可以对比小说和电影,看这次改编是否成功。
---
先讲下小说(剧透慎入):
双喜姐姐被地主强暴,自此双喜一蹶不振,不再说话,将性事看作仇恶化身。寺庙主持让他做跳墙和尚,将过去留在寺里,更名改姓,开始新人生。
双喜回到尘世,遇到杀手柳白猿,就此更名为柳白猿,成了刺客。每单杀人,均有金条入手。
一日,军统买他杀军阀杨杏佛。杨杏佛是善人,柳白猿不知是否该杀,先化身水果店老板,等待时机。杨杏佛身旁有一高手相伴,很难下手。此时水果店常来一女人,柳白猿爱上女人,有了第一次性事,解开“性事即恶事”的偏执。就在他放弃刺杀,准备带女人远走高飞时,杨杏佛身边高手主动找他。原来女人是高手妻子,被派来刺探柳白猿虚实。
了解真相后,柳白猿心灰意冷,放弃刺杀,军统想将其灭口。挑柳白猿手筋脚筋的特务,是高手安插在军统的眼线,放了柳一马。
柳白猿得救,回乡找寻姐姐,然而终究未找到。
他意识到姐姐是他的执念,姐姐遭遇的恶行,点化了他对善恶的理解。
也许姐姐从未存在过。她只是引发他认识自身罪恶的契机,是佛菩萨对自己的一次轻轻的点化。
他决定回去保护杨杏佛。
最终杨杏佛和女人死于军统,柳白猿射杀军统杀手,再无踪影。
可以看到,整个故事,讲的是柳白猿经历世事,逐渐摆脱过往的执念。
这也是当年主持让他跳墙而去,再世为人的意义。
---
电影做了两处莫名其妙的改动,将原著流畅的叙事,割得支离破碎:
1.柳白猿不再是杀手组织代号,成了拳馆仲裁人。这导致柳白猿杀杨杏佛缺少原因,为了给个杀人理由,于是有了下一个改动。
2.军统一洋妞哭诉杨杏佛杀她父亲,让柳白猿替她报仇,为此向柳献身无数次,软硬皆施,倒贴失败后,对柳动情。柳被军统捉到后,洋妞代替原著中安插眼线的角色,救了柳。电影结局,柳和高手以武对决,洋妞还专程跑来,只为在人群中多看他一眼。
原著改编成电影,无所谓是否忠于原著,重要的是改编后能否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如果改编后,破坏全片情节连贯性和合理性,这个改编就是失败的。
而《箭士柳白猿》走了《道士下山》老路。同样徐皓峰的小说,同样做了改编,同样完蛋。徐导亲自操刀,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可以改他的小说,但不要乱改。
---
徐导曾解释过为何要改动:
写小说和拍电影隔了5-6年,此时他的关注点变了。
拍电影时,他更关注武林中如何仲裁,柳白猿就从杀手成了纠纷仲裁人;他想让大家看看真枪是怎样的,而不是软趴趴的白蜡杆枪,于是就有了枪与枪的对决。
他抒发了他的情怀,其实他本可以为这些情怀,从头写篇小说,给个完整的故事。
然而他只是把主题硬生生放到他某一篇小说中。
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反而没表达好。
---
几个细节:
1. 女人将自己卖给柳白猿,原先要价30个苹果,后来“15个,不能再少了”,电影院笑倒一片,这个梗是原著就有的。
2. 柳想带女人走时,电影中直接甩手一个金条。原著中,柳本想给她金条,一想,这不符合自己水果店老板身份,就想以100个苹果换她走。后来动情,拿出金条。也正是金条,暴露柳的真实身份。电影中,这个细节被抹去了。
3. 柳白猿,是徐皓峰小说体系中,惯有的杀手组织。《道士下山》中张震的角色,就是柳白猿。
4. 全片打斗,声音特效加得太过,不合时宜的破空声分分钟出戏,实在可惜了拳拳到肉的打斗。
5. 全片部分摄影风格,有些像侯孝贤《刺客聂隐娘》。导演是油画出身,保证了电影的画面美感。
6. 这是于承惠(片中白胡子高手匡一民)的遗作。
3 ) 无能的力量
也许有人要纳闷,为何评徐浩峰的电影要以崔健的歌命名,崔健的第四张专辑《无能的力量》英文名是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可以理解为弱者的力量,在这里我想理解为有力量却无能。《箭士柳白猿》里的人,都是有力量的算不得传统意义上的弱者,无论武功还是政治影响,都是巨大的力量。这些有力量的人,在时代面前也是弱者,就像冷兵器遇到火枪那样无能为力,就像小农经济遇到移动互联网那样无能为力。
<图片1>
电影改编自导演徐浩峰自己的小说《柳白猿别传》,原著小说的格局更开阔,借由匡一民之口说出“中国老百姓不需要英雄豪杰,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这是真正的侠之大者。电影可能囿于审查,不得不将民主之探讨略去缩小格局,只留下武林和兵器。柳白猿和匡一民,都是时代的弃儿,《箭士柳白猿》是徐浩峰导演为传统武人唱响的挽歌。
武林仲裁人凭一手弓箭断武行公义人人敬畏,看似强大的柳白猿其实内心极其柔弱,甚至经常摇摆不定。柳白猿第一次出手平息武馆是非,张弓搭箭四箭齐整无半分凹凸,两家武馆心服口服握手言和。待到遇上月牙红,心神不定气势不足,弓弦拉开却射不出公义之箭,转而用了更直接更原始的武器——拳头。这第二次仲裁,拳打脚踢肘击肩撞以一敌四十,打得过瘾却露怯只好仓皇离去,他自知已经失去了柳白猿的资格。第三次,是在爆炸之后射死匡一民的徒弟,也是自己的雇主。这一次他有能力论断但已经于事无补,一张弓箭抵不过一包炸药和四条火枪,他无力挽救杨乃兴。这是冷兵器面对火枪的无能。
匡一民二十一岁认为自己有霸才,乱世之中能有一省一地,三十四岁成就武功,知道自己不能成诸侯转而辅佐军阀。所谓造化弄人,匡一民一生,所遇之主不是无才便是无福,这不是巧合,而是武人天命。直到杨乃兴被政敌刺杀,匡一民才认清自己才是那个无才无福之人。之前一直神采奕奕的匡一民,此时已显龙钟疲态。雄心已死才求比武,以达到身死的目的。匡一民流离一生终不得志,师徒反目、明主亡故。这是江湖武人面对朝堂政客的无能。
点化柳白猿的佛菩萨有两个,一个是姐姐,一个是月牙红。姐姐的不幸让柳白猿厌恶自己痛恨肉欲,而月牙红的温柔让柳白猿明白“女人的肉体不是痛苦与罪恶,那是天堂在俗世上唯一的显现”。月牙红是风尘苦命人,跟了匡一民十年,以为自己是夫人,却被告知是个帮忙的。她被利用,被交易,她的人生永远是被动的。她勾起了柳白猿作为男人的本心,也被柳白猿的真心所动,但终究是不得不背叛柳白猿。月牙红面对真心所爱却迈不出脚步,仅仅因为十年前就跟了匡一民,跟随生命的惯性。这是传统女人面对自己命运的无能。
徐浩峰的三部电影都会有洋妞的身影,《箭士柳白猿》里洋妞变成了混血儿,这个混血女人是电影唯一的胜利者。她身上综合太多元素,性格有男人的阳刚,女人的柔媚;武器有中国的短刀绳索,外国的手枪;理念有东方的人情,西方的契约。混血儿让人看不到她的内心,无法看出她对柳白猿是不是爱,她是目的和结果导向,不是随心而动。所以,博采众长没有漏洞的混血儿是胜利者,她代表的是即将到来的时代。徐浩峰把被强暴的姐姐比作一百年来中国自毁长城的文化批判,我一厢情愿的认为,混血儿是当下中国不中不西不土不洋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的文化现实。
徐浩峰面对每一年都创造新纪录的中国电影市场也是一个弱者,他可以开宗立派自成一格,可以硬派武侠再造江湖,他是有力量有信念的导演,但面对狂飙的商业喜剧和糟糕的大众审美,他无能为力。但是,徐浩峰导演,为自己、为观众,为中国武侠电影挣得了体面。最后,用老崔的歌词作结:
我白日做的梦,是想改变这时代
我现在还无能,你还要再等待
……
刮起了风,感到了希望
风象是我,你象是浪
你在我的身下,我在你的身上
你是否能感到这,无能的力量
4 ) 柳白猿与双喜——两个名字,两种人生
一、箭士之为责任
「柳白猿是我的天命,这辈子只守着这件事,我不能出意外。」
看了电影开头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柳白猿不是一个人,甚至都不是一个代号,而是一个身份,一种象征。宋洋所饰演的柳白猿(双喜)就在这样的象征之中不断寻找自己的人生角色。
责任是柳白猿很重要的一个内核,他在各个情境的考验下,也始终没有丢掉这一内核。但在不同人的面前,所表露出来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这很隐晦暧昧地反应了他与不同人物的关系,尤其能关照到其内心。他越是强调气势、柳白猿与责任的时候,也就是他内心最脆弱的时候。
二、找名字,找自己
「他不是疯了,是厌恶,厌恶自己。」
目睹自己最亲最爱的姐姐被强奸,却束手无策,和尚说他厌恶自己。于是,以虚身寄于寺庙之中,翻出寺墙,随缘定名,颇有一种重新做人的意味。也让我想起《千与千寻》里寻找名字的桥段。在《箭士柳白猿》的追寻中,主人公也一直表现出柳白猿与双喜兼具的矛盾性格。名字这一独特的符号似乎象征着一种人生信念,对人物的人生走向起到关键性的暗示……
三、两个名字,两个女人
月牙红:「十五个苹果,不能再少了。」
二冬:「这一次是为自己,上一次呢?」
我认为目睹姐姐被强奸给柳白猿(双喜)所带来的影响会贯穿全片始终。他同时爱上了两个女人,一个是柔美妩媚的月牙红,一个是刚强中性的二冬。
按理来说,作为柳白猿的他,爱上一个像二冬这样习武出身,刚强与柔媚兼具,对自己又青睐有佳的女子,应是理所应当。可是他始终有一个心结——身已出墙,心却在墙内——他终究觉得自己是双喜,是一个没有能力保护身边人的落魄少年。在与二冬和月牙红相处时,柳白猿(双喜)都曾回忆起当年的往事,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为闪回到姐姐哭着喊「走开,走开」的画面。在与二冬相处时出现过两次,之后等月牙红倒在他怀里时,又出现了一次。
如果套用精神分析的理论,那么比较娇弱月牙红是一个可以让他解开早年心结的女人,通过对她的呵护与保护, 完成对当年无能为力的自己的救赎。对于柳白猿(双喜)来说,与月牙红相处的自己,是一个变得强大的双喜。而与二冬在一起的自己,始终是柳白猿。柳白猿只是一个符号吗?这样的身份给人怎样的力量,又会给人怎样的压力?这些综合起来看,大抵是他最终选择月牙红(并且试图脱离柳白猿的身份),而对二冬始终有一种距离感(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是仲裁武林的柳白猿,能没距离感吗?)。
所以,双喜对应月牙红,柳白猿对应二冬。
那么,他更爱谁?
也许感情很难分出个高下多寡,但是如果让我来选,我应该会选二冬。这其实是「一蔬一饭」与「英雄梦想」的抉择(不完全恰当,意会意会),后者固然劳累,但人总是有担当人性最大可能的向往。
第一次看到墙上柳白猿的画像,我还误以为是他纪念被心爱之人捆眼特别炮制的「爱の铭记简笔画」。但即使不是这样,他流过的泪,帮过的忙,说过的话,对着满是刀痕的箭发过的呆,都足够耐人寻味。
四、强大与救赎
「我没有资格杀你,对于姐姐,我比你更过分。」
箭术已大成,是否要惩戒仇家?
收箭离开时,柳白猿已经近乎悟道,明白了即使强大到可以仲裁武林,救赎的路依旧无比难走。于是他收箭离去,要寻找姐姐,终于开始应付射回来的箭。
五、柳白猿的禅语
「这棵树在气势上压倒了你。」
「你只学会了射出去的箭,还有射回来的箭。」
老一代说出「这个树在气势上压倒了你。」的时候我已经目瞪口呆——这个逼装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想不到他要怎么圆回来。于是影片中就顺势引出了「箭士的左脚永远对着敌人」这一贯穿全片的小线索。有诸多细节与特写,集中在柳白猿(双喜)的脚与他人的关系。在我印象里好像他对月牙红时总是没有办法用左脚,不过也可能是他潜意识里就没有 把她当作敌人。这里记得很不清楚,二刷后修改。
但是有一点,不知道是不是我多心,很多镜头里他都是先踩出左脚——歪的,然后再挪到正对。这很可能是练家子固有的步法,但联系到射树的那个场景,可以解读出另一种意味——他的潜意识里仍然是怯懦的,不敢正对敌人。但是在接受老一代柳白猿的训练后,他逼迫自己从双喜里脱胎换骨,变成柳白猿,于是每每都要矫正自己的潜意识,让自己不在气势上被压倒。
(这样就更能解释他为什么不选择可爱的二冬美眉了嘤嘤嘤~)
再就是关于射回来的箭是什么。这个应当有很多种解决方式,比如仲裁武林带来的仇怨(四处树敌),比如所作所对内心的映射,比如寻找自己的身份。 他站于高处,对着流水连射四箭,极有仪式感。我将其理解成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身份——既不是双喜,亦不是柳白猿,而是一个真正的自己,不在两种极端(懦弱与气势)之间飘走不定,而是成为一个均衡体,也真正达到了箭道的不偏不倚。
六、结局
「看一眼。」
他回来了。
他说回来求一场比武,对手说他是来带一个女人。
过德诚不守规矩,暗算了柳白猿,强杀了杨乃兴。柳白猿接住了射回的箭(第一种解释),在一句「世上再无柳白猿」后,镜头告诉我们他射死了过德诚。
片尾的决斗是落魄武林人的绝响——不投机取巧的事情不多了,赶紧打一场吧。对手上了门,不再说他为女人了。极富有艺术感的决斗,配上钟声与镜头的剪切,给人很难以形容的体验。分出胜负之后,月牙红以「我跟了他十年,他活着我就会一直跟下去」为由毅然离开,让我感觉里面的每个人物都已经装逼成瘾,不会好好说话了。
还好有二冬,只看一眼。
片尾又对箭凝神,如果当初是因为觉得二冬的接近有目的性,或者因为自己对身份的认同不够,所以始终保持距离,不断克制——那么当一切阴谋与迷雾都渐渐散开,柳白猿与双喜也融为一体,这份感情是不是应当有个归宿呢?
要不别装逼了,柱起拐杖去看一眼吧。
5 ) 别把练武的人都搞成神经病
只请各位品评电影中的一个细节,柳白猿去做水果贩,别人要个苹果要个梨,需要特意用那么快的动作去抓吗?神经吧?削个苹果皮也摆个形出来,真的是再没别的地方可以显示功夫了吗?
你可以说中国的功夫只是个讹传讹的神话,但别把所有练功夫的人表现得那么神经那么二好吗?
有人说这是导演的诚意之作,诚在哪里呢?片尾还故做玄虚的写到中国古法射箭失传,哦,为了粉饰你的片子什么不负责任的话都敢说是吧?蒙古人,罗马人,日本人,印第安人都从来不会射箭吗?
拉弓、两跟筋、拳劲这些你是怎么扯在一起的?虚枉从此开始——这是你的初衷吧?
6 ) 世间再无柳白猿,庆幸还有徐浩峰
去年,我写文安利过徐浩峰的《师父》,还起了一个标题党的名字——《可能是近十年最牛逼的武侠片》。但是后来仔细想想,真心算不上标题党,最近十年里敢说比《师父》优秀的武侠片真没几个,在我心里面,也就一部《一代宗师》而已,但是那片子的编剧,依旧是徐浩峰,我感觉这是相当牛逼的!
私认为,当今华语电影圈里,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徐老师是可以这样说的,说到拍武侠电影,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
这话听起来很装逼,但是武侠片这个已经式微的类型片,近些年确实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作品,很多人都已经渐渐忘了这个曾经辉煌的类型片。
武侠片,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华语电影圈独有的类型片,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非常重要的类型,从邵氏时期的胡金铨、张彻,到嘉禾的李小龙、成龙,再到徐克的“黄飞鸿”系列,武侠片一直在突破,一直在完善,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
可惜,像西部片一样,武侠片也有式微的一天。
徐浩峰说过,任何类型片都是有恐惧的,武侠片的恐惧就是科技。但是,当袁和平《黑客帝国》那种舞蹈式的特效动作用到烂的时候,观众就开始了审美疲劳。更要命的是,伴随特效的是,这个类型片失去了自己的恐惧,当甄子丹可以在一战战场上PK枪炮的时候,这个类型片,基本上强弩之末了。
但是,徐浩峰让我重新认识了武侠片。
说这么多,其实只是想安利一下徐老师新上映的电影——《箭士柳白猿》,说是新上映,其实只是旧作,12年已经完成,除了电影节,并没有公映过。那时候,帝都有过小规模放映,但是当时并不了解徐浩峰,所以错过了。后来,相继读了徐老师的小说,看了他的两部电影,是真心跪服。所以,对于这部旧作,一直相当期待,当上映的时候,我去影院连续刷了两次,弥补当年错过的遗憾。
所以,我想借着这部新片旧作,聊聊徐老师是如何重新让我认识了武侠片的。
1) 写意:武以载道
武侠片,主要有两个支脉,一个是胡金铨,一个是张彻,胡金铨的武侠注重写意,充满禅意与诗意,张彻的武侠硬桥硬马,充满阳刚之美。徐浩峰的武侠片,更多的是继承胡金铨写意武侠传统。
胡金铨的电影,有京剧动作的节奏和韵味,故事大多追求禅意,构图讲究,像北宋的山水画,将冷兵器打斗动作置于诗情画意,渗透着中国传统美学的诗意。
前两天,天英在公社群里分享一截图,说福特如果也研究佛学,他也能拍出胡金铨。我感觉说这话的人,肯定没好好看过胡金铨,胡金铨的东西岂止佛学这么简单,就胡金铨北宋山水画一样的写意构图,西方人就很难拍出,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是东西方文化的问题。
徐浩峰也是文化人,《箭士柳白猿》里的很多场景和构图,很大程度上也是继承了胡金铨的写意传统。驱车登古、长日落日、青砖古瓦的村落、遒劲苍凉的山脉,俨然马致远笔下的苍凉诗意,如诗般的意境,配上徐浩峰考究的武家打斗,虚与实、文与武、禅与意结合,可谓浑然天成。
现在的华语电影圈,敢这样拍武侠片的,香港有个王家卫,台湾有个侯孝贤,剩下的也只有徐浩峰一个了。
2) 动作:大道至简
上面说过,张彻是武侠片另一个分支,而且是主流分支,他的功夫片硬桥硬马,狄龙、陈观泰、傅声大多赤裸上衣,展现一种阳刚之美。在张彻的黄金时代,他的御用动作指导刘家良,发明了吊威亚这个重要的技术,后来很多武侠片都采用了这个技术,而且这个技术越发展越成熟,像公式一样。
徐浩峰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摆脱了这个公式。他在采访中说到了一个保龄球的例子,刚开始入门,有一个公式一样的方法,能够每次都接近满分,但是会很快失去趣味,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才能真正找到乐趣。
他的武侠片,就像打保龄球,他用自己的方式,带给观众享受。
相比大多武侠片,他更多采用减法,他放弃了大多武侠片的传统,他不再采用吊威亚的方式,不再采用那种模式化的快速剪辑,而是追求功夫的真实,追求动作的简洁,他用长镜头展示整个打斗的真实过程,将演员的打斗动作发挥到极致。
《箭士柳白猿》中,于承惠老爷子有一段很精彩的动作戏——划拉巴子,记得影院中观看,旁边还有妹子发笑,这不是小孩子的游戏嘛,然后发展下去,又不自觉感叹老爷子好牛逼啊。现在想想,划拉巴子的动作戏,看起来简单,却虚实相生、刚柔并济、暗藏玄机,确实拍得相当牛逼,虽然动作简洁了,但是带给观众的震撼并没有丝毫削弱。
同时,徐浩峰也不时在动作戏中加入自己的冷幽默和恶趣味。于承惠饰演的功夫高手匡一民,上面已经描述了他的牛逼,但是也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比如水果店门前,一副高高在上、仙风道骨的高手形象,徐浩峰让他突然崴了脚,立马变得风趣多了;比如《倭寇的踪迹》,吉普赛女郎在江边船上,动作都是简单的一下,却击退四大门高手,不仅拍得有趣,还有很好的嘲讽意味。
这就是徐浩峰在动作戏上的牛逼之处:拍得更加精彩,却是完全不同的方式,同时在动作之中,树立人物形象,传达自己价值观,这是徐浩峰用自己的方式玩出来的“保龄球”,所谓“大道至简”,不过如此。
3) 文化:礼崩乐坏
胡金铨是文化人,徐浩峰也是,所以,他不会单纯视觉上的奇观,他会不自觉地将他的文化、思考与忧虑加入其中。《师父》的关注是已经不存在的祠堂文化,以及已经消失的规矩;《箭士柳白猿》关注的是另一个消逝的文化传统——“士”,就是片名中的“士”,为什么叫“箭士”,而不是小说中的“刺客”,私认为是原因的。
中国国代很多文人,都渴望着能得遇明主,建功立业,赢得生前身后名,所以大多人很推崇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赞叹赵子龙为主七进七出,他们取得的东西,是很多士人所追求的。片子,于承惠老爷子饰演的角色,就是这样一个“士”,毕其一生只为辅佐明主成就霸业,不过他只是那么多失败的士人其中一个,民国乱世,哪有明主?
无论是士人,还是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原则与坚持,也可以叫规矩,只有有规矩,无论穷富,才会有贵族模样,贵族是骨子里的风骨,是金钱无法带来的,这是徐浩峰所看重的。当原则、坚持或者说规矩被破坏的时候,就是徐老师说的礼崩乐坏了。
无论是《师父》,还是《箭士柳白猿》,以匡一民、郑山傲为代表的一代,最后面对的都是弟子们对于规矩的破坏,功夫上都赢得了徒弟,但是最后都是不可避免的失败悲剧。影片的最后,柳白猿和匡一民都是失败者,一个内心感情失败了,一个建功立业失败了,虽然武功高强,在枪炮面前,也只是时代的抛弃者,徒留落寞与无奈,他们最后的决斗,是为自尊而战,是对逝去的时代的挽歌。
这就是徐浩峰武侠片的恐惧——礼崩乐坏与科技恐惧,这是徐浩峰与其他武侠片的最大区别,也是其他武侠片的最大软肋,徐浩峰的努力,是对这个类型片的完善,也是挽救。
上面三点就是我认为徐浩峰牛逼的地方!
但是牛逼并不代表成功,在这个唯票房论的电影圈,徐浩峰更像是柳白猿一样的失败者,影片上映十天,票房也只是319万,很多电影一个晚上票房的零头而已。
或许是因为排片,或者其他,这部片子的“惨淡”是注定的,我不想深究个中原由,我只是想把电影分享给各位,让更多的人了解,因为它真的挺不错!如果你看了能够喜欢,那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微信公众账号 FFZLM2015,我们是腹诽者联盟。
7 ) 既然以射箭为题,为何不稍微的深入考究一下呢
电影还没看,先看了宣传片,既然以“射箭”为主题,为什么不考究下那时中国的传统射箭方法呢???
首先,清朝与民国时代,中国普遍使用大拉锯的清弓与姿势,即弓弦要拉到耳朵后10厘米处,而电影中只拉到了脸颊,这是典型的西方射法;第二,中国传统弓射法需要用拇指勾弦,也需要戴扳指,那个时代应该戴驼鹿角制作的筒形扳指,这点没有看到,而且有人还用西方的三个指头徒手拉弦, 射过箭的人都知道徒手拉弦手就废了;第三,推弓手需要“知簇”,即箭头要与手碰到,而电影中的箭却因为弓没有拉满而长长的伸在外面。
另外需要表扬一下,弓箭的道具虽然还是不够还原,但已经比其他影视剧接近历史了,而演员的表演却糟蹋了道具。
射箭为主题的电影可以《骆驼客》里表演的相对好一些,但是里面用的是小架射法。
<图片2>
徐浩峰的这片子里,连剪辑都是在练功夫。
徐老师在票房不足50万的倭寇时期就预言要连拍七部为武学正名,现在小说集子影像化的工作真的一部部排上日程了令人欣慰,或者说这简直是个奇迹,我本以为《师父》影像归因于曾与王家卫搭伙且砸钱了,但看完紧挨着倭寇拍的柳白猿我才意识到,这种改变是徐自己琢磨的,牛逼
儒侠义士,文人风骨,长枪短弓,浩峰射雕。承“倭寇”之风,柳白猿更兼内在意境,“虚”气质犹胜“冷”兵器,“冷幽默”的现代性与“长枪短炮”的传统性有机结合,奠定作者电影独特的美学风格,同时也间接影响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雨夜黑衣叶问战白衣群雄)。文有郑大圣,武有徐浩峰,皆得之有幸。
李呈媛真美!徐老师挑女演员的眼光是直男的榜样!
和混血姑娘的互动还挺挑逗的 抖M快看哭了 讲了一个理客中 武功高强 追求政治正确 缺乏判断能力 多愁善感心太软 战胜不了上脑精虫 自以为主持公道 其实什么也做不成 乱世中再厉害的个体也是无奈 不知该跟上哪支队伍 秉公正和尽人情都是痴心妄想 开一枪说他是我的 比师父好看很多
怪里怪气的电影,很好看,观影过程中没出戏
好看,镜语、影调,活动空间布设,动作分寸拿捏,都好,男人有气,女人有韵,眼神交汇有电。倭寇是草创,柳白猿是精进,师傅是野心,所以这部最好。徐浩峰的预算,倭寇Low,气不足,师傅太贵,秤不住,柳白猿刚好;卡司也是,有宋洋这种新丁入毂,于承惠这种老将压阵,足矣,无须太大。
电影应该三年前的吧,依然写意,风格大于内容,这不是江湖不是武侠,就如男主说的“我是武行”,武行二字才是徐浩峰的武侠世界。分的话,我还是愿意给个四星的。
“有事吗?”“看一眼。”美
人物角色一板一眼的做,电影比兵器还冷冰冰。只是觉得,中国还是需要更多这样不飞来飞去的武侠电影...
“15个苹果,不能再多了。” 三部徐浩峰,竟然更爱这部。
三颗星,不能再少了
横移武打长镜头,固定机位摆拍快切动作,电声乐器加管风琴营造仪式感……也许徐皓峰存在的价值就是开拓类型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吧……同样的题材,李小龙拍的是功夫,徐克、侯孝贤拍的是侠客,李安、胡金铨拍的是江湖,成龙、甄子丹拍的是动作,徐皓峰拍的则武行、是规矩、是逝去武林的生存方法论。
电影便如张弓搭箭,比武那段,拳弓相抵,电光火石间,突然转向古寺一角,檐瓦间古钟回荡,张弛只在一瞬间,爽利干脆,荡气回肠。开场的荒草地,古刹间的对决,仪式感十足。台词动作充满刻意的断点,爆发得突然而彻底,收束时毫不拖泥带水,动静之间,韵律非常,今年看过的最佳。
三颗星,不能再多了
不如《倭寇的踪迹》惊艳,不似《师父》圆熟,但依然要为徐皓峰极具才华与个性的表达给予好评。结局“长枪”与“弓箭”的对决加分!
王家卫的武侠是伪装色情的性冷淡,徐皓峰的武侠是伪装性冷淡的色情,颜色再寡淡都拦不住导演对大洋马和大白腿的趣味,甚污我喜
想了想还是打了五星,后半段太出彩了。主要是表达的武侠观念太好了,一个不造作的江湖,可以让我原谅它其他扭捏(或者说不成熟)的缺陷。世界观很棒,音乐很棒,可惜了叙事很烂。好在后来「师父」很好看。看的时候觉得像聂隐娘,让人想活在镜头里的真实世界。
《倭踪》牛刀初试,生涩稚嫩。到了《师父》则圆熟甚多,进步显而易见。拍摄在两者之间的《箭柳》,好看程度也介于两者之间,火候恰好不生不过。但三部的问题是一以贯之的,就是太“装”,一方面这是导演做人做事的态度问题,另一方面也跟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关,不“装”,不“端着”,自然就没有存在感。
我觉得田壮壮说的很对,不管怎么样,首先真诚的去做个东西至少是值得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