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决战以拉谷》:真相,是否应该接受
《决战以拉谷》:真相,是否应该接受
文/九弦日
真相,其实只是安静地存在,至于能否被人接受,只在于人的内心是否对残酷的现实有了足够多的预判。而战争,无论是对其反对还是反思,它也是实实在在发生了。无数人不计个人生命奔赴了战场,当人性因战争变得面目全非时,我们才开始仇恨战争,才开始为那些在战争中遭受的摧残加以同情甚至悲愤,难道忘记,他们为国参战时其实感到过光荣?
——九弦日
关于战争,用电影艺术表现,“反”肯定是主导思想,而看点是“怎么反”。有个不自然的现象,好莱坞电影大凡涉及到“反战”角度,一般都拿越战、伊战说话,美国人对这些战争的看法在大方向上还算基本一致,此番用意,至少在艺术的表现力上,腰板能挺直些。当然,这毕竟是在擅于自夸自擂、搞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这毕竟是在“制造者”的天下控诉着“制造者”的罪孽,免不了一些自我宣扬的“隐含”调调,其诚意的深浅度不言而喻。
本片像很多好莱坞的战争电影一样,无论语调多么犀利,也难逃政治说教的语言和画面,但在对“反战”思想的探索上,其敏锐和有效的手法还是有所创新。
一个孩子可以用弹弓打死巨怪,这样浪漫明显的童话,不知道对那些即将走向战场的年轻人能有多少激励,不过我们的确看到太多这种关于歌颂勇气的例子,比如美国总统可以做出堪比“兰博”的英雄事迹。老父亲把这个古老的传说讲给晚上不敢关门睡觉的小朋友听,由此可见,他内心对于战争理念的执着把握。
鼓舞是一方面,但片中的父亲却忽略了战争可能对儿子带来的“伤害”,比如战后儿子丢失了原本的道德和良心,于是自然引发了老人接受真相的心理承受度。与其说他不能接受真相,倒不如说他根本不想接受真相。当过兵的他,应该会明白战争对人产生的无法想象的“摧毁”作用,或许是处于亲情,他坚信儿子的死不该与战争有关,更不会变得丧心病狂。但是对于战争的初始认知,也许可以理解为开始是“好”的,不然这位老父亲自己当了兵,让大儿子参军死后也仍然坚持要送第二个儿子进入军队,就如他妻子所言,“为什么不能给我留一个儿子”,因为在他心里这是光荣之举。从刚开始他帮别人升国旗,可见军队和国家在他心目中地位之神圣。
令人悲哀的是,正是他亲手赋予儿子的那些最光荣的“使命”,造就了儿子的丑恶和最后的死亡。接受这样的真相对于自己是一种摧残,接受的同时,必定要推倒自己毕生的追求和信念,一方面是多年来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期待和信任,一方面是这样的“父爱”却因自己对国家略显执迷的“爱”变得如此残缺不堪。
本片没有采用《撞车》那么“优势”的结构处理,转而用直线的低调叙述,用慢慢植入的方式简单却不失力量的层层揭示,而一旦真相的出现如此让人目瞪口呆,其震撼效果也就深入人心,对于战争的思索,对于人性的探究,自然也就随着心情的涟漪油然而生。
故事的线索并不复杂,父亲得知儿子在兵营失踪,而军警两方对此的冷漠处理让爱子心切的父亲心寒,于是亲身前往调查真相,乍一看像是时刻悬疑、层层推进,揭示军情内幕的故事。在父亲坚持调查直到真相最终披露,电影展现的其儿子和战友对战争的态度和作为老兵的自身观念形成了强烈的撞击,而儿子在战争中的种种“变态”行为彻底摧毁了在父亲心目中年轻有位的美好形象,既要为儿子的死而心碎不已,还要面对对一切“真相”预判能力的重新认知。
以汤米.里琼斯他老人家的演技,扮演的坚强、理智、精干、头脑清晰的父亲角色,无疑是成功的。他思想缜密,观察事物、把握线索的能力几乎达到超级侦探的水准,这里稍显“做作”的人物设定,却恰好表现了老一代的观念与现时代的格格不入。在父亲眼里,塞隆扮演的女警正是对战争一无所知的代表,而他执着地肯定着自己对一切包括战争的理念,正是这样的矛盾,强化了最后的戏剧效果,无论老人发现了多少线索,多么坚持自己对军队的熟悉,仍然还是女警单纯以警察的头脑无意间发现了事情的真相。
电影结尾飘在空中的美国国旗是那么破烂不堪,很自然让人想起《父辈的旗帜》里那个带有幕后表演性质的插旗仪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两部电影在对国旗寓意的表达上一脉相承,旗帜的背后是无情的讽刺和反省。拿走新国旗,挂上旧国旗,其实也算的上一种赞扬,破烂是因战场而存在的,在老兵眼里,在战场上的一切血汗仍然值得坚持,这种方式多少还是保留了他们那一代对于“爱国”的循环,但放在现在,只能用倒挂的方式对他毕生追随的“精神”进行控诉和哀号。
—2008.2.20
九弦日原创影评,TOM.电影专稿,转载、约稿请联系QQ:6256450.
2 ) 无题
“金牌编剧”保罗哈吉斯在这第二部作品中延续的“道德焦虑”,其隐晦不足,必定依然遭到那一部分人的诟病。
不过这部较前作形式收敛却分量更重的作品,似乎在“各大奖项”意外遇冷。[Crash]的口碑带来一次金狮角逐的机会,颗粒无收倒也并不难理解。(可是Tommy Lee Jones,他的演出难道不如某神枪手吗?)所以,支持双眉一贯紧锁面容永远忧郁的琼斯大爷荣膺奥斯卡影帝宝座,这令我有些难以理解的来自本土的唯一提名。
我更愿意看到的结局是,Mike拍下那张照片,黑屏后画面之外响起那句“Dad, you gotta get me out of here.”。一度认为之后长达六分钟的收尾是个累赘。不过,最后的画面显然是要给美国人自己看的。至于有没有搔到反战之痒的种种,没有资格多说。
不再有[Crash]里那样的和解与妥协,一个衰老的背影独自承担了一切。
曾经在两个小时内塑造多个人物,各自却不单薄。这次的Tommy Lee Jones无须再说,Charlize Theron素面红颜甘当绿叶,面对来自男同事的冷嘲热讽挺身对峙,(这里有些对白很精彩,哈吉斯是否有意在“性别歧视”问题上来个擦边球?)也是肃然起敬。观看始终是全神贯注的,在于谜底之前所面临的一切阻力,在于持续跌落的情节走向。以至于,Susan Sarandon认尸时已经噙着热泪。
作为标题的the Valley of Elah,还能说是个隐喻吗?两次点题却稍嫌生硬。以拉谷,神话中勇敢小孩和魔鬼的决战之谷。在老人的叙述之下,显出为了查明真相由谷底而上的艰难。面对主题,联系女警察Emily最终所说“He would have been really scared.”内心的恐惧敌不过战争对于人性的吞噬?我在这里似乎有套题之苦。
延伸于基本情节之外的,Emily在家中和儿子的几场戏,以及她与上司一番对谈中的一些情况(这个上司竟然是07几部重要美片中屡次露面的Josh Brolin),为这个人物的处境作了铺垫,也有助于其形象的加深。为狗报案的女人之死显然也是为了刻画女警察的内心,倒显得没有必要了。(后注:这里看片时有疏忽,因而产生理解错误)不过此处运用的镜头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流畅,而整部电影正是陷在这种冷静而扣人的气氛之中。
下附个人认为言之有理的影评一篇。
http://msn.mtime.com/my/hongxiutianfan/blog/599760/#Comments
3 ) 你们的战争,我们的孩子
『以拉谷』并没有大张旗鼓地高举反战招牌,故事架构也没有因为源于真实而显得平铺直叙。影片如推理剧一般利用几个已知的前提,来推导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而隐藏其中的反战情节,也在探寻真相的脉络中,慢慢地拨云见日。当直白说教式的反战语调越来越令人反胃的时候,『以拉谷』独具匠心的构架,更能诱发出一股绵绵不绝的伤感。
影片最精妙的设计,莫过于遇害儿子手机中残损的视频。它们被逐个修复呈现在父亲眼前,了无痕迹地穿插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之中。这看似只是父亲饱受丧子之痛的煽情桥段,实则却是一把打开谜面的钥匙。将这些视频串联,父亲看到了一个曾经饱满的灵魂,是如何在战争中被掏空。而身为老兵的父亲,其心中多年来奉行不悖的信仰,最后也如同那个被“悍马”撞翻在地的伊拉克孩子一样,支离破碎。
4 ) 我们将被迫勇敢
人自出生,便被教化。我们有个国家,有个地球。路上有车要小心,森林里有老虎要恐惧,我们都没体验过,因为体验过的人,都死了。
mike有幸体验了一把被迫的爱国,很不幸,死掉了。
我们的勇敢从何而来?我们发自内心的要去战场保家卫国吗?不是的,因为从小到大的书本上说我们要爱国,要爱家。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国家比生命还要重要。
人这一辈子,什么都在大大的意识形态网下进行,看到老虎会害怕,因为我们在书上电视上看到老虎吃人,谁都吓的不敢体验了。看到国旗就爱得不行,因为从下我们就被教化要爱国家。
其实人这一辈子一切都是浮云,想想,有几件事是我们能真实感知到感触到的?无非就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爱人,孩子和朋友。
所以,珍惜该珍惜的,其他的,都fuck off吧。fuck off 浮云们。
5 ) There is more to you than meet the eyes
相较于其他同类型的反战题材作品,华纳兄弟去年秋季出品的《决战以拉谷》可以说另辟蹊径。片中的几名美国大兵从伊拉克战场平安返回家乡,回到了原有的生活,而一个自相残杀的荒唐悲剧恰恰在此刻发生在他们身上。这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将视角聚焦于战争之后,而非真枪实弹地直面战争本身,触碰到由战争带来的比肉体伤痛更难医治的心理创伤,凸现出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心理后遗症和终生挥之不去的恐惧感。那些为国家而战的年轻人在远方战场上面对生死考验,他们的经历看似辉煌而荣耀,然而无比残酷的战争和杀戮已然让他们陷入永久的迷失,人性慢慢发生了褪变和异化,再也无法适应看似平凡正常但实际残酷无情的现实人生,或许最终只有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影片编导根本无意对战争的胜负与正恶进行所谓的价值选择,而是由这样一个战后发生的真实惨剧深入揭开伊拉克战争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难以抚平的伤疤。
片名“决战以拉谷”充满隐喻。这是出自《圣经·撒母耳记》第17章的一个故事。以拉谷(Elah)是圣经故事中以色列人与腓力士人决战之地,是一条长约30公里的河谷,也是从腓力士平原通往耶路撒冷的三条主要通道之一。三千多年前,正是在此地,少年英雄大卫身负沉重使命,与巨人歌利亚展开了激烈交锋,最终击败了巨人。这个典故暗示了经历过不可能的胜利之后,所要面对的心理创伤和人格异化。编导保罗·哈吉斯对此隐喻曾亲自解释:“当年国王派大卫来到以拉谷对付巨人歌利亚时,他身上只有五块石头作为武器,我看到这个就问自己:有谁能够完成这种使命?而谁又会派一个年轻人去对付一个巨人?”当下的整个美国社会已从最初在政府煽动下的群情激昂中慢慢冷静下来,开始对伊拉克战争的本质进行反思,本片所叩问的是,政府只管派无数青年上前线作战,而每个个体内在所遭遇的战争创伤应该由谁来负责?这无疑是一部深刻的应景之作。在情节设置上,影片让一位正直的父亲一步步揭开从伊拉克回来的儿子被同伴谋杀的真相,于是儿子被战争经历异化的事实就以父子代间的亲情关系为载体残酷呈现出来,更赋予影片一种令人无比动容的悲悯情怀。
6 ) 好电影能让你看到很多很多
关于反战什么的就不多说了,大家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
只想说说自己的一些感受,对剧中几个人物的感觉。
1、女警: 不知道大家对片中的这个女警角色感觉如何,一个正义的,帮助老人把案子查到水落石出的好警察? 非也,她只是一个很平庸,没有什么本事,靠着与队长的关系而当上刑警的女人,因为如此,她渴望能有所建树,摆脱别人对自己的歧视眼光,所以,她才会在遇到这个案子的时候如此地拼命。 仔细回想几个细节就能清楚这点,和老人第一次到现场的时候,老人很快看出了杀人的地点以及拖尸的路径,还有绿色车实际上是蓝色车,还有后边他追墨西哥人时候的笨拙,整个查案过程可以说都是老人在带着她走的。 和我们常见的那些正义女警不同吧,这正看出了导演、编剧的水平,他们想要表现的就是真实,或者说现实的生活。
2、老人:从最初看到儿子尸体的悲伤,到认为找到真凶时凶狠地棍击其头部,到最后听到真凶非常平静地述说杀人过程的无语,以及最后把国旗倒挂。 整个心理变化的过程清晰而自然,李.琼斯的演技没得说。
3、杀人凶手panning:看看战争把人变成什么了,杀人机器? 变态? 他对于自己杀人完全没反应,特别是他有几次大笑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怎么也不能把他和杀人凶手联系起来,这就是战争,无比肮脏的战争。
我想,我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能看到更多更多。。。。
又见一倒挂美国国旗的。要挨别国家,真不知这国旗还能怎么挂了。
伊拉克戰爭的電影
信念的坍塌。有些不美好,刺骨的疼,倒挂的国旗,代沟与信仰!
Bullshit!
不是很有名的电影,不过还算切合主题
很好看,关我什么事,自己做的
我看过了
Tommy的演技已经完全隐忍化了
李琼斯有味啊。。
Lee Jones生不逢时啊
死亡真相的寻找过程被弱化了,突出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父亲的绝望被真实的演绎。
寻找从伊拉克战场回来后神秘失踪的儿子的死亡的真相
故事非常好,一些细节也处理得很到位。但总感觉最后的结尾没有把握好。
好懂又深刻
重看,哈吉斯的剧本工整度超乎想象的精准,但是也因为此显得太匠气,对于掩藏于事实下的原委探究不足;第二度观看依然被汤米·李·琼斯隐忍中充满力量的表演打动。
现在我相信战争是真的能把人逼疯的。
三星半
冠以医生之名,犯下恶魔之行。天真的孩子身上布满车轮印,迷途的士兵梦里都有惨叫声。面对无数死亡都不曾后退,喝下一瓶洋酒却眼眶发红。蓝色的汽车在路灯下会变成绿色,温暖的灵魂在退伍后只剩冰冷的躯壳。正义可以伪装,战争从不说谎。热忱与理想在无情的炮火中崩塌,颠倒的旗帜在愤怒的国度里飞扬。
是好电影,前面入戏比较慢,后面很不错,演员演得很优秀
还不错的电影,情节属于不温不热尚可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