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摩托日记

剧情片其它2004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罗德里戈·德拉·塞尔纳梅赛黛斯·莫朗吉安·皮埃尔·诺厄尔Lucas Oro米娅·麦斯特罗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剧照

摩托日记 剧照 NO.1 摩托日记 剧照 NO.2 摩托日记 剧照 NO.3 摩托日记 剧照 NO.4 摩托日记 剧照 NO.5 摩托日记 剧照 NO.6 摩托日记 剧照 NO.13 摩托日记 剧照 NO.14 摩托日记 剧照 NO.15 摩托日记 剧照 NO.16 摩托日记 剧照 NO.17 摩托日记 剧照 NO.18 摩托日记 剧照 NO.19 摩托日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2

详细剧情

  电影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格瓦拉(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Gael García Bernal 饰)当年23岁,意气风发,踌躇满怀,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对外面的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长长一串旅途中。他们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的出发了,却不料摩托车很快就报了废。但这却一点没有影响年轻人的激情,二人靠搭便车来完成剩下的旅程。穿过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遗址,穿梭于各个国家各色人群中间,他们开始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真相、生活的苦难。当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时,他们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切格瓦拉开始思考宏大深奥的命题:人类、社会、经济、文明,人类的苦难、快乐的定义……

长篇影评

1 ) 年少时光有你

公路片在所有剧情片中大概是最适合歪歪的题材,给了既没有超自然能力也没有终极幻想的普通人一次充当英雄的机会。在过去中迷茫、从现实中逃脱、于未来中寻找,前所未有的审判灵魂的机会,将枯燥重复的旧日子打向十八层地狱,哪怕万劫不复,也渴求一品奔跑在路上的快感。方向无非只有两个,回家、找到家然后回家,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剧情片都可以和这类题材吻合,小资爱情在文艺追逐上的不归路、鬼魂复仇在心灵囚途上的难回头、政治片在众望所归的眼神中被越推越远、历史长河之上的所有人又何尝不是迷路的少年维特。在这不断寻找和重生的过程中,有的人被焕然一新的世界改变了自己,继而又去改变世界,他就是切·格瓦拉。

2 ) 年少格瓦拉之旅(The Motorcycle Diaries )

片子是青春激扬下的公路片外壳穿插着大量让人无法呼吸的美景,静止的动荡的,以及透过年轻的切眼中看出来的贫穷落后的南美三国生活状况。那些民众的眼神真实地象刀子插进心里。
世界先是改变了你,然后你去改变世界。
我承认我实在太容易被优雅的煽情方式感动,这注定了我永远无法理智地看待问题。

当旅行逐渐从开阔壮丽的风景深入到让人困窘的现状时,我认同了逐渐改变的切,认同了这个完全不同于真实中的有着那么一双匪气凛然的眼睛的切。

银幕上的盖尔(Gael García Bernal ),笑起来有一颗本来隐在唇中的小虎牙,78年的他简直青春无敌美貌无双。身材略单薄了一些,但在50年代复古装束中显得是那么的得体和雅痞。
他那略带忧郁的和陷入沉思中就深邃起来的眼神,象幽静的湖水,有种摄人心魄的东西存在。
我喜欢这样的切。
他让我从切那脍炙人口的“时髦”形象中抽离出来,所以我真的忘记了那个本尊是如何地曾经提倡过暴力革命,并且以民众的福利应在战斗和鲜血中获得永生为信念。

我只是被Walter Salles的左派式人文关怀打动了。当切毫不介意那些麻风病人跟他们打成一片的时候,当他不顾哮喘一定要打破那条划分开疾病跟健康的界限而夜游过河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他只有24岁啊。
而我24岁的时候还几乎象个白痴。
因为这种打动,我不得不承认我当时有点泪悬于睫了。

我明知道这就是导演终篇下来藏着的杀手锏回马枪,但仍不得不羞涩且一无反顾地被煽了。
被煽的同时,我又恶心了。我鄙视自己,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子民,从小到大诸多类似的舍己为人的英雄人物花团锦簇地在意识形态里灿烂着,你还没炼成钢铁般的意志水泥般的心灵啊?
你怎么能屈服在这些似曾相识的表现手法上呢?
你怎么能软弱在这些以自我牺牲来彰显人性的桥段上呢?

于是我找了许多借口。是因为..........那些壮丽的秀美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风景和人文地理啊。
还有那有着天然乐感频繁摆动的男女臀部,麻风病人树疙瘩一样的手拍出的眩目节奏,老胖子阿耳伪托充满了人性化的小自私小虚伪小欺诈和小软弱,还有片中随时出现的震撼人心堪比精美相册的黑白人物特写长镜头。


当然最最最最最让人赞叹的就是配乐。出自阿根廷作曲家Gustavo Santaollala之手。
既有公路电影的雄浑壮阔,又有调情时的欢快惆怅,更多的是大篇幅的若即若离即将消失的水面般的绵吟。擦弦,揉弦,低沉高亢,声音竟和景像一起联手做出了拍者的家国之情,看者的恋恋不舍。
除了吸气,屏息之外,再无别的选择。

回来在官方网站上找到可以听原声配乐的地方,无疑又重温了一遍。最喜欢的是一个女声唱着的巴沙挪挖式的忧郁“AL OTRO LADO DEL RIO”,好听到直想捂着心口,让里面默默地流着泪。
怎么就可以这么好听呢?
好象前半生那么久的时光就这么一下子在这曲子里流走了。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空气冷得象用冰过的不绣钢凿子刷着牙床。
我问他觉得怎么样?
他只说风景好。
那其他呢?
他冷笑着说:嘿,切不死的话,那现在被拍出来接受赞美的就应该是他的好兄弟伟大的革命战友卡斯特罗。
他的话比那天深夜的空气还他妈冷。一锤定音地就把我看电影被煽起的激情残余的那点尾巴也全扑灭了。


(后记:今天看完了OLIVE STONE拍的《指挥官》,是他对卡斯特罗的INTERVIEW纪录片,做的很好。完全有大师风采,黑白景象,发问冷静,桀骜不群,一点都没有在独裁者面前的紧张劲。卡斯特罗也很有特点,谎话张嘴就来,但这谎话在真相面前是那么地不堪一击,没有人去点破,只是似笑非笑着,看他作秀。虽然他作秀的时候,让人不得不相信他是绝对真诚并自信的。
他也会玩一些小把戏,譬如在片头例行公事地歌颂了切的伟大,但到片尾快结束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八卦本性发作(啊,原谅一个独裁统治了43年的欧吉桑吧,八卦是人性的根本来者)——他在海明威酒吧(应该是吧)对斯通谈到了世人瞩目的切为什么出走问题。
他的结论是:切同志太没耐心了。
............—_—||||)

3 ) 唯美所以失败

一些人是唯美的,他们追求完美,崇高,纯粹,理想。他们心中的种种美好设想以及对生活样子的期盼,宛如湛蓝夜空中的烟花,灿烂夺目,寂寞般的美丽。但人生会用铁一般的力证来告诉我们,所有的事物都是残缺的、妥协的、相对的。纯粹的追求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当你向海市蜃楼忘我奔跑的时候,你已踏上了不归之路。
切·格瓦拉就是这么一个人,除去革命者的外衣不说,他兼备了勇气、识略、高贵。不同于别的革命者,他几乎没有一点私心杂念,没有在革命胜利之后产生一丁点的蜕变与享乐,没有被日渐埋没在名利与事务化之中。他用极端的方式去诠释对理想对社会的纯粹追求。这种对所有违背理想的不妥协,很少发生在一个国家领袖的身上,但这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唯美的,应该必然会残缺的吧。维纳斯像被砍去了双臂,成为残缺美的永恒象征。而切·格瓦拉何尝不是这种美的活生生的象征呢?唯美,所以失败,但正是这样才让一代代的人们记住了他,在现实里的失败的同时,他在精神世界里成为了永恒。
2004年刚上映就看了这部片子,当时深受触动,写了几行字,很肤浅,但今天录在后面,以示对切·格瓦拉的纪念。



一头不守规矩的长发,张扬叛逆;一抬头就照亮了整个世界,少年拿云;一生都为了梦想冲突,未酬身死。当你横行万里的时候,单车孤身;当你谈笑政坛的时候,英伟俊逸;当你蔽野游战的时候,虎目含悲。

  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哪里呢?为全人类的幸福,你做一次次尝试,是为了获得无上的荣誉吗?已经誉满天下了,无数个头颅都在仰望你和你的战友。而你猛回头,一个人走了,继续走下去,依然孤身,病体带着寂寞的心,却能装下整个人类的梦。

  你再也没有回来,没有象佐罗一样,骑踏雪骏马,着黑丝面罩,用狭仄的长剑挥划出圆满的符号。留下的是不甘、迷惘、呼号,和一张英雄的脸。但玻利维亚的死亡之枪无法阻挡你成为一个传奇。

  1928年切·格瓦拉生于阿根廷一个中上层家庭。与许多知名的阿根廷人一样,他俊美、激情,生性漂泊。唯一的特别是,天生哮喘,上帝总会在他深为欣赏的作品上留下或多或少的缺陷。

  1952年1月,尚为医学院学生的格瓦拉和一个同伴骑着破旧的电单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途经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行程一万余里,从此他有了一个梦想,要让整个南美洲不分你我联合起来,共同摆脱贫穷、苦难。英雄的诞生总是和生命的磨难、爱情的幻灭联系在一起。在旅行途中,高贵的芝哲娜离他而去,广漠而沧桑的南美土地上,一个单纯如白纸般的男孩在无尽的跋涉中成长为一个坚韧的男人。

  当坚韧的切·格瓦拉具备了崇高的梦想的时候,还没有人会相信他会做成什么。很多事情是在成功之后人们才会相信他一定能够成功。1954年,他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和同志,古巴人卡斯特罗,两人一拍即合,组建了一支古巴革命组织并出任首领。一个阿根廷人,却义无反顾的到古巴闹革命,他疯了吗?他为了什么?他能成功吗?1956年他与卡斯特罗带领这支队伍在古巴登陆,三年后推翻古巴亲美的巴迪斯达(Batista)政权,举世震惊。这时他才三十一岁,作为第二号人物先后当上了古巴的央行行长及工业部长。

  历史证明他成功了,格瓦拉本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在阿根廷的优雅人群里享受赞誉。但他去了古巴。因为他要解放的不是个别病痛的人,也不是一城一池的劳苦大众,而是整个世界的在不公正和苦难中煎熬的人们。在那里,他成为南美洲的革命家和游击专家,古巴最显赫的领导人之一。到此为止了吗?不,格瓦拉的革命没有国界,他要实现他年少时的梦想,他要解放全美洲!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徒?有谁象格瓦拉一样抛开富贵虚名、打破民族国家界限呢?一个三十出头就成为国家领袖的人,会是怎样的遗世雄风啊。

  当斯大林的高官们在分配别墅的时候,切·格瓦拉宣布放弃古巴的官职和国籍,以个人的名义和他认为变了质的苏共决裂,并宣告自己的战场可以在任何一个亚非拉国家的土地上。他率领数十人远赴非洲刚果的金沙萨支援革命,后于1966年带领一队游击队员进入波利维亚东南部丛林,直接挑战CIA支持的亲美政府。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很多,但有几个人单枪匹马去领导他国的解放呢?

  如果格瓦拉成功了,他会是一个神话。但每一个以梦想为名的壮举何尝成功过?这就是现实。现实会让小人得志、英雄揾泪。切·格瓦拉带领仅17人的游击队在波利维亚丛林与一支由美国特种部队训练、CIA指挥的1300人波利维亚政府军周旋了整整一年。1967年10月8日他哮喘发作,受伤被捕。次日,在波利维亚小镇La Higuera被枪杀。

  让我们来看切·格瓦拉的面容,贝勒帽,长乱发,双眼望天,单手握拳。一时间洛阳布贵,全球很多年轻人都穿上印有他头像的体恤衫。对他革命事业和政治观点的认同应在其次,应是对青春、梦想、不屈、激动向前等等美好信念的憧憬吧,头像就是一种姿态。他是在时间上离我们最近、竟然能够成功过的理想主义者。当我们最缺少的时候就越怀念,虽然往往并不一定是好的。

4 ) 更加怀念切格瓦拉

我弟打电话给我,问我看一部网络电影《老男孩》没有,他说他看的流泪,里面的场景更像我上中学的时候,他看过我与中学同学的留影。推荐我看看这部电影,至少应该听一听主题曲。我搜索了一下,看了故事简介,歌词。这部电影的评价很好,引起“老男孩”们的共鸣。不过我还是没有兴趣看,我对这样的题材不感兴趣。反而想起一部电影《摩托日记》。这也是两个男孩的日记,男孩这个词太造作,是青年时期的好友的日记。

在十七八岁,我们还有算得上是个理想的东西,虽然不如童年时期要做科学家、解放军那么纯洁,但还没有长出为了一个目的去钻营的心计。那时候我们夜里在操场上吼一无所有唱光辉岁月,某一天在卡拉OK聚会,连唱真心英雄,心里都发虚的时候,已经到了遇到一个对手,差不多腿打颤的时候,然后有一天,玩完魔兽,到优酷网看电影,突然被一个视频节目撞击了一下,对着屏幕流下了泪水,有没有注意?流下的是混浊的泪,连泪都不如你十七八岁的时候纯净!

完了,你把视频链接发给QQ好友、人人开心网的好友,在豆瓣上点击看过这部电影。然后,滚到床上去,做了一个焦虑的梦,第二天匆匆爬起来,挤车,堵车,拎着一个包子来到公司。打开电脑,把视频链接又推荐给你MSN里的一个客户好友,一个小MM,并且跟她谈了一上午理想是什么,向这个小MM介绍了原来的你。

我没有看这个电影,借题发挥。

我把MSN的签名档改成:这个时代更加需要怀念切格瓦拉,而不是什么老男孩小男孩。任何男人都曾经是男孩,但不可能成为老男孩,更不可能永远是小男孩,除非你有个出名的爹。

去做男人做的事情,像切格瓦拉一样,骑上一辆破摩托车去远方,作一个纯情的爱人或一个坦诚的浪荡子,去帮助弱者承担一部分肩负的重量,去为弱者而战,把正义当作男人应该具有的一种性格,而不是只长了一根屌。

太阳照着你,能照出一个人影。而不是乌压压的工蜂。

诗人们应该去流浪,去歌唱沿途看到的一切,而不是为了出版诗集左右应酬,为了房子上下蹦跳。画家们应该画出自己的梦想,而不是画商的矫揉造作的审美。电影导演,张艺谋,你浪费了金熊奖,你的小金熊是不是和泰迪熊摆在一起,你拍摄出了一个人影,又创作出一种集“声光电、铺张浪费、虚张声势”为一体的美学,前几天在一个广场还在运用这一套。作家们,我想买一本小说,像切格瓦拉的朋友写的日记就好,让我看见里面有一个散发光辉的人格。我保证去书店买你的书。摇滚歌手们,你们的嗓子不是为了在小酒馆卖唱!

我们能做什么?而不是两手狗屎两眼浊泪。

我给弟弟的回复:你应该出去跑步!不要坐在屏幕前流泪!我也在想,难道我只能去绕着田径场一圈又一圈的跑。

5 ) 跟切·格瓦拉一起流浪

计划:4个月走8000公里。
方法:即兴。
目标:探索一个过去只曾在书本里认识的南美洲。
工具:“大无畏”——一部老爷级的还漏油的诺顿500摩托车。
车长:阿尔贝托·格兰纳多(Alberto Granado),29岁,略胖,生化学家,自称“流浪的科学家”,他的梦想是在30岁生日那天完成旅程。
副车长:厄内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23岁,医科学生,专业麻风病,嗜好打橄榄球,经常会犯哮喘病。
出发日期:1月4日。
路线: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西至智利的巴塔多尼亚高原,北至洛安德斯山脉6000公尺之上的马丘比丘,再去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伯鲁麻风病院,终点站是委内瑞拉的瓜希拉半岛。
很明显,这是一份疯狂的计划书,如果中国的孩子谁敢拿这么一份旅行计划书给他的父母看,并且还妄想得到许可,那他不是喝多了,就是活够了。但是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阿根廷,而策划这次旅行的人是切·格瓦拉,于是一切都不同了。
头戴黑色贝雷帽,留着连鬓络腮胡子,清瘦的脸盘……切·格瓦拉,这个被全世界青年热切朝拜的浪漫主义英雄,在今天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文化。但是那些穿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玩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Zippo火机的青年们,对他们的偶像了解多少?他是一个“赤色革命战士”,一个“红色罗宾汉”,还是一个“自我流放的国际共产主义者”?
如果你不知道谁是切·格瓦拉,那你不应该错过这部电影。如果你是他的粉丝,那就更不应该错过这次跟着切·格瓦拉一起流浪的机会。
影片来自于切·格瓦拉在旅途中写下的日记,那时,他还叫厄内斯托·格瓦拉。他在日记的结尾写道:“写这本日记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死了。组织与打磨过这本日记的那个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现在的我,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漫游南美洲对我造成的改变,远远超过我所能预见的。”
驾摩托车上路的那一年,格瓦拉23岁,医学院的文凭还没有到手,已经按耐不住疯狂青春的驱使,与29岁的生化学家格兰纳多急忙抱着帐篷被褥上路,在他们眼里,只有地图上那条跨越美洲的美丽曲线在招手致意,未知的前方如一首聂鲁达的爱情诗般美好……上路初始,景色宜人,要么是壮丽的山峦,要么是旖旎的田园,为这疯狂的摩托车之旅肆意涂抹诗意的油彩,亦将青春的想入非非展现得淋漓尽致。
只是随着摩托车的穿州过省,前路变得愈发崎岖,地貌的变化还是其次,一路上扑面而来的惨淡人生更是深深地震撼了23岁的未来医生格瓦拉。忽然从在路上的青春梦回里鬼使神差地走进了贫穷与苦难的世界,昨天还是那么美好,而世界的今天怎么就突然起了变化呢?带着狐疑、刺激、感受、思考,23岁的格瓦拉在渐行渐远的路上,内心世界的变化一点点显露出来……
影片开头的字幕说:“这个故事没有英雄事迹,它讲述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上路的一段日子。”执导过《中央车站》的巴西人沃尔特·塞勒斯保持了他一贯的舒缓气质,影片在平缓的节奏里慢慢推进。直到格瓦拉生日的那一天,众人为他庆祝,欢愉过后,他想起对岸的贫苦病人,要与他们共同庆祝。明天才有船,于是格瓦拉不顾自己患有哮喘病,跳入漆黑湍急的河流,奋力向对岸游去。在所有人都为他呐喊之时,我们这才意识到情绪已经被淡淡的情节所控制,而此刻才是我们真正该感动,该为之兴奋的时刻。
“让这世界改变你,然后你就能改变这世界。”正如影片宣传口号讲的一般,这次旅行让格瓦拉萌发了革命意识,格瓦拉和格兰纳多发现了他们人生的共同目标,并下定决心去改变世界。
在切.瓦格尔他们的旅途中,每一个生日都会是一个激励,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停留在原地,而是在不停地往前走。但生日更明确地提醒了他们,过去和未来以及现在的区别。每到一个特定的日子,就应该好好想想我们生命中这一切东西,不是吗?

6 ) 屌音乐

片中那辆漏油的破车被命名为“屌车”,而这部片的音乐被叫做“屌音乐”也毫不为过。看到矿坑与一对共产党夫妇相遇的一夜,吉他沉重的搓弦声马上觉得做这音乐的不是俗人。
片子还只属于推荐那一种,但音乐绝对是力荐。

短评

当他们决心上路,整片美洲大陆都是属于他们的,所以他们并不是一无所有

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Let the world change you...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2005第7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2004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普通评审团奖。

1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只喜欢前半部分

14分钟前
  • 谭不爽
  • 推荐

“我们该怎样怀念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文明?”

15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我觉得共产主义理想也不错

17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生日那晚,站在洪流的这一端,他其实早已下定决心要用自己单薄的躯体去跨越分隔着人民的天堑,莹莹灯火稀疏却足以指明方向。在挥手离别并得以一呼百应时,未来已在那艘Manbotango将驶向的远方。理想主义者便是实践他人愿为而不敢为之人。ps: Educar significa "salir del camino".

22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我们的前方是整个拉丁美洲”——多么豪情万丈的一句话,最终他也走过了同样荡气回肠的一生。大河隔离了疾病与健康,他像一根针游过将之缝合。摄影配乐都很棒,几个大远景把南美大陆壮阔的美完全呈现。结尾的黑白人物组像直冲心底,“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却无家可归”,那是格瓦拉的源头。七十年前他们完成了这趟旅程;十五六年前看某期康熙(https://www.douban.com/people/2664977/status/3827476483),在节目开始蔡康永专门用了几分钟时间来推介当时正在台湾上映的该片而知道它;十年前标记了想看;今天终于看了。7/10

25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压根儿没有拿来作为切·格瓦拉传记片的觉悟来看,事实上看完了我才知道那个《爱情是狗娘》里的小年青演的是Che Guevara,前半部相当搞笑后半部开始谈人生意义夜游亚马逊河的公路片。Che: Part Two我都还未看,Che的自由主义近年来暴发性泛滥,就像亚马逊的洪水。

3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理想的源头,什么叫“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啊。塞勒斯一定很喜欢赫尔佐格。我和那一年的格瓦拉一样大

3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最典型的伪文艺片

38分钟前
  • 路人X
  • 还行

性格转变没啥刻画,当南美风物纪录片看咯

42分钟前
  • 杜边生
  • 还行

片名稍微有些名不副实,因为电影刚到2/5的时候,那摩托车就坏了,随后就从故事里彻底消失了。这样一部电影,把格瓦拉从一个古巴革命的著名形象,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他无疑是一个有着真诚信仰的理想主义者。他所要反抗的不公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吊诡之处在于,他的真诚信仰也让他在生前签署过许许多多的死刑执行令。无论在哪个时代,理想主义者的真诚与热情都是最可贵的稀缺品,但理想主义者也需要时时检视自己的理想,以及为实现它所要付出的代价。可叹的是,在格瓦拉去世40年后,一个社会主义政府终于出现在了他为之丧命的玻利维亚。然而,它是通过选票箱而不是自动步枪诞生的。但同样真切的是,40年后的玻利维亚依然存在着普遍的极端贫困。当年格瓦拉为之愤怒的旅途见闻,依旧是今天的现实。

47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我为什么怀念一个从未见过的国家,那里曾有过灿烂的文明。我看见河对岸的光。年轻的梦想崎岖的公路逐渐广阔的视野成熟的意志非常真实迷人鼓舞人心。Gustavo Santaolalla依然清澈,体内流淌阿根廷热血。马丘比丘山果然如聂鲁达颂扬的那样巍峨神奇。历史与现在的关联产生在体验之后。

52分钟前
  • 小岩菽
  • 力荐

摩托很重要,但日记更重要。这场旅行因为格拉纳多的生日而开始,又在庆祝格瓦拉生日时悄然落幕。带着寻找答案的想法出发,你未必能找到答案。如果不知道终点,那么,旅途中随时随地可以作为终点。

5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年輕就底的浪漫情懷,既言必行,你大概是最佳典范,成全多少人夢想。

58分钟前
  • 美丽新世界
  • 推荐

之所以推荐,在于人物传记角度的客观。

5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总有几部片子咱们不用理性对待

1小时前
  • 撕撕撕
  • 力荐

7/10。典型的依靠观众对传主的名声和崇拜立起来的片子,如果不提前自带情绪,还真的很难在一堆稀松平常的段子里找出啥感悟。说实话,我既看不见革命家的狂乱气息,也体会不到主人公和书中独白一般极富穿透力的内心,两人的友谊亦是若有若无。如果公路片只沉迷于沿途的风土人情,那顶多算二手心灵涤荡。

1小时前
  • 火娃
  • 还行

“为何上路?”“为了上路而上路。”一无所有是独属于年轻的财富。旅途本身无需意义、在旅途中寻找意义,是浪漫主义的诠释。我对于公路电影向来是没有任何招架之力的,但是后半段突然画风一变,陷入了道德圣人式的“耶稣受难”神话,诚然切格瓦拉之于美洲就是这种存在。但已然违背了影片开头字幕的誓言,复踏英雄主义。英雄主义是用来歌颂的,理想主义则是用来呐喊的,二者有本质区别。

1小时前
  • 安托万的造梦机
  • 推荐

结尾那个镜头太赞了,全片亮点很多。最后一段有点没能撑起全片。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