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安然无恙》
真的好不像托德·海因斯 Todd Haynes拍的片子。看似将环境大气污染、外界化学侵蚀直接定义为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饰演的主角病因。适当的往下深究,其中也有关于中产阶级“no zuo no die”的社会自知顽疾,以及从上世纪末电影中经常出现并蔓延至今大小银屏中关于末世危机的表现。
但从整体去体验,影片一直呈现的无害化处理是我最“警惕”的部分,前半段女主人公仿佛就是各种无公害,即便面对新沙发颜色问题也是各种和颜悦色,和丈夫出现裂隙也未有任何明显表现,一切都往自我心里压。而后半段来到了那个”伊甸园“,所有一切运作都处于一种非现实状态,人与人之间都只谈爱和希望,与如今常看到的同类题材的自相残杀之人性截然不同。
特别是导演通过冗长不断推进越发证明了这种虚假性,即便里面有个别点表现些许“人性”。其实这种处理和那种过度高尚化起到了相似效果。
也许真正的疾病和外界都无关,而是我们对于自我的过度关注以及过于在乎呈现于别人的形象。最后一幕“我爱你”,你到底是在爱谁?
2 ) 唯一安全的是镜子里的自己
谁拥有最多的生活空间?当然是中产以上的阶级。可是更多的空间并不意味着更多的安全。如<SAFE>前一半很多镜头表达的那样,标准的室内构图,正常对话状态,生活状态,都取的是中景和远景,特意营造疏离感,而近景基本都给了开始症状的摩尔。为数不多的几次镜头推动,把摩尔一点点变化的情绪,从不知所措到草木皆兵,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
不过这些人,包括存在感严重缺乏的摩尔,他们到底是为的什么过敏呢?其实这是个有趣的话题,而Todd的态度也比较暧昧——不管怎么着,我就逃离,不管那是不是现实,我只有去作一只鸵鸟。其实美帝人民还确实以过敏多而闻名,其中花生过敏更是一绝,但说开点去,不过是过敏于化学品和尘烟,也总比过敏于政治比较好。
后半部开始治疗以后,故事的推动力变弱了许多。更多的室外景打破了室内的憋屈感,但对于治疗感来说,空间反倒是越来越小。美帝人民确实有很大一部分相信冥想治疗,不过这种对宗教性质的治疗方式细致入微的描绘,似乎让电影的主题有一点点偏道。
它本应该是一部寓言性较强的作品,因为主题非常特别,但Todd融合了很多空虚感的影像在里头,有点弱化了对主题的挖掘。最后留下来的,只是摩尔愈发憔悴的面庞,以及一遍遍地对自己说:
I love you.
没想到它还拿了SIFF的美国独立电影奖。
3 ) 《safe》观后感
大一下学期选修课上教授要求看并写读后感,看的时候真的挺痛苦的,平时上课已经很累很丧了,看了这部电影成功的心情更抑郁了,非常棒。最开始场景,拍摄手法和BGM有时候挺吓人的。他们家的房子内部设计更是有很多可分析的,多次出现了bauhaus设计的椅子,家里有很多看上去并不实际并没有人使用装饰性的家具。和后面出现的heath club的建筑物一样,拍摄手法都没有正面拍摄到他们的大门,给人一种不被欢迎的感觉。Heath club我越看越觉得就是洗脑的传销组织。他们其实就是使这些人觉得自己不舒服是正常的,并且可以继续下去,而不是去适应这个改变。他们也在骗取钱财,最后专门有一幕是Peter的山顶大别墅,试想一个真正同样生病,想要帮助病人的人,为何会住在豪华大别墅里。女主最后住进了其实很暴露在外的小木屋里,并且认为自己会变好,但是她住的房子越来越小,她其实也越来越脆弱。最后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提问,更是显得非常苍白无力。总体来说,挺压抑的电影,不过也能触发很多想法。
4 ) 中美人民大不同
先说句题外话~~Leicester 大传里好多豆友啊~
电影选修课看了Haynes 95年拍的这部电影,从头到尾,缓慢的进度,阴凉的画面质感,毫无波澜的台词和朱利安摩尔小姐看上去毫无真实感的过敏症状,这就是我对该片的全部印象。所以我给出“还行”的评价并不是因为我真的觉得这部电影还行,而是因为它真的超出我能评价的范围,让我无从选择。
网上关于这片子的评论少到可怜,而所有评论不知从何处“借鉴”,对该影片都有共同的一句评价:后艾滋时代最具政治意义的寓言电影。恕我浅薄,没能从这片子中看到如此深刻的命题,倒是下课后跟朋友讨论觉得与其说得如此晦涩难懂,不如说女主人公的病症的根本原因在于中产阶级悠闲无聊的无期徒刑生活。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甲方乙方》里那位吃龙虾腻到爆,做梦都想过两天苦日子的忆苦思甜大款。同样是表现吃饱了撑着的状态,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怎么就这么不一样呢?
如果有高人能从中看出端倪,望赐教~
PS: Haynes,你居然拍过天鹅绒金矿?
5 ) 安然无恙
9/10 整部电影通过描述诡异的,原因不明的,同时治疗方法莫衷一是的环境病呈现了对现代病的一种提喻。现代病除了环境病之外最典型的就是心理疾病。
这两种现代病证都具有的共性就是发病起因的模糊和治疗手段和功效的模糊。(反映人类目前生物科学在面对现代性困境的无力)
发病起因的模糊体现在:一是发病的生物机制的模糊不清,二是关于导致发病的环境因素的说法上,科学家的莫衷一是,三是将一二两点结合起来解释发病机制的科学原理人类更是知之甚少。
治疗手段和功效的模糊则是基于发病机制的不明确而既无法用靶向药物控制症状,也无法通过所谓民间疗法或者是心理疗法达到痊愈(或者是预后效果因人而异,极为随机)。就像心理治疗药物只能控制病情(且要终身服药)但无法彻底根除患者的心理疾病,而心理咨询的效果则像玄学一样不可捉摸,大部分的病人仍然要长年累月和药物副作用以及无法根治而反复发作甚至恶化的病情作斗争。
而以上两大科学面对现代病的困境最终把我们引到一个问题上去:现代病究竟是否存在?既然所有现代病的特征都是如此模糊,但患者又确实经历着痛苦,那到底是医学的无力还是现代病其实只是当代人类被现代性异化而造成的排斥性反应?电影中女主为了治好她得的“环境病”去往一个声称为净土的心理神学治疗机构,与一切现代污染源隔离,试图根除她的疾病,但最后她的疾病却越发严重。这暗示着可能解决现代病困境的唯一方法不是竭尽全力克服现代性带来的种种恶果,而是把这些“恶果”都当成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正常互动的一部分,与之共存。心理疾病也是如此,如果任何办法都无法彻底克服焦虑、孤独、抑郁和强迫,那不如接受这些症状的存在,与其和平共处,当成是自身的一部分。
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带领人类到达了新的社会阶段,与之带来的必然有各种新的便利和顽疾。这些便利和顽疾,是现代性的一体两面,无法分割。这对矛盾的两面只要我们还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就已经跟我们的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紧密交织。只有享受红利的同时与顽疾共存,才能不至于像女主那样,试图抛弃所有现代性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抛弃了它的正面作用——她的住所从中产阶级的豪宅一步步退到半荒漠中的一间小小的“无菌小屋”,而环境病依然困扰着她。
6 ) Carol的危险世界
电影名为safe,safe对应着risk,Carol所处的一个危险世界。这种不安全不仅伴随着工业社会所排放的各种化学物质而来,还与现代社会个人精神上的孤立与游离有关,后者可能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Carol是典型的家庭主妇,有丈夫和一名继子。导演从carol与她丈夫的性关系开始了电影,她表情呆滞,手冷静地抚摸着丈夫的背,丈夫高潮后呼呼睡去。Carol的不育无疑造成了与丈夫的隔阂。影片开端二十多分钟里,都没有出现丈夫的正面,尽管随后Greg出场表现出宽容与体贴,但处处还是体现了Carol的孤立:丈夫坚信医院甚至是精神医生的治疗与诊断;脆弱的Carol依靠丈夫,却两次在拥抱的时候过敏;在失眠的夜晚,丈夫酣睡一旁,她却踱步到了花园。而她与继子的孤立则更为明显,在作业讨论中的不适宜的问题,父子前来看望时,继子的不理会甚至犯冲。
Carol有的朋友和生活圈,但她虽然参加了健美操班,却不出汗;她有要好的朋友,一起进行饮食计划却被医生制止,疗养后,她们的对话也不在一个点上;她周末参加了朋友聚会,在聚会上却莫名的留鼻血与呼吸不畅。家中的女仆似乎才是与她关系最为紧密的,几次她回到家,就开始不断呼喊Fulva。亲情与友情都不是安全的所在。
医生的诊断不见成效,Carol的病情恶化,直到她看见了关于环境病的传单,她似乎找到了归宿,Wrenwood。那个宣称“我们是安全的,一切都在我们的世界”的社区 ,坚持隔离与自爱,却不是关注社区。彼得在犹如邪教的洗脑会上,宣称自爱才能自救,鼓吹丢掉报纸与电视。讽刺的是,彼得却生活在一栋豪华大厦里。
在这里,Carol找到了友好的同类,一群表面上是因为病情,实质是被主流社会所孤立的人们。她觉得自己感觉越来越好,甚至在生日会上想激动地表示感谢,但她已经语无伦次,身体也日渐薄弱,开始离不开氧气瓶。电影片尾Carol拖着维持生命的氧气瓶,搬入了那间封闭的无菌的白色房子中,再没有任何人能踏入,她对着镜子一遍遍重复我爱你,仿佛终于安全,正如电影海报中,safe被框定在[ ]中,但其实我只看到了一名被困住的女子和等待着的死神。
7 ) 安全
《安全》描述了在现代社会下一种莫名的过敏症疾病。身处中上层阶级的家庭主妇Carol过着大家梦想的安逸生活,却突然间得了一种貌似对化学物质过敏的综合症。此后,她才发现很多人都患有这种病,并称之为“对21世界过敏的环境病”。然而,从影片的角度,并没有为该病例作出任何确定性的结论,观众无法断定病因是否来自于免疫能力的崩溃还是来自于精神心理的病态。此外,从Carol表面的生活来看,富裕的物质生活、稳定的婚姻、和睦的交友圈、适当的运动以及合理的膳食,没有任何外因可能导致该病症的突发,影片也没有任何关于Carol心理问题的暗示。因此,影片是在一种缺少原因的情况下发展并结束的,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Carol对于自我认识也并不成功,在互助团体中,她总是发言最少的,而且她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善,却使她一步一步地走向更加孤立的境地。电影结尾不断重复的“我爱你”,不仅是Carol的自我安慰,也是她自我拯救的最后途径。
精神病症 现代社会综合疾病 女性意识觉醒 无端对科技发展地怀疑 私货众多 体系散漫 摄影超现实 分镜充满创意 表达精准而稳当重看。节点为够了,但是我个人之所以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很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全程pov手法显得没有激情感。也许我这个观点有点俗,但是我个人更喜欢看一部类似于三女性这样有转折视角的批判片,再加上邪典味道(依托着强大的布景以及分镜的准确)的话就完美了
好牛逼…cc的选片太适合我口味了。摩尔演技真不是盖的,每一场的情绪链接、递进、保持。电影是分镜头拍摄,表演上要连戏真难,真羡慕美国有那么多可以选择的靠谱演员。
7.7 本片所讲述的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主妇自我意识的觉醒,比较有意思的是海因斯在处理这个题材的时候是用现代社会环境疾病这个话题所包裹的,在对比内外这两层时,你会发现其相似之处,即社会在对待女性自我觉醒这个议题上就如同大众在现代环境疾病面前一样不知所措。
[安然无恙]这个标题显然是讽刺性的,海因斯这部卓越的作品展现了现代人寻找庇护的努力是多么徒劳。无论是在富丽堂皇的家里还是在"风景如画"的疗养院,莫名奇妙的疾病和恐惧总是无孔不入。而对抗这种莫来由恐惧的唯一途径则是加入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到最后连自我心灵这个最后的堡垒都因空虚而沦陷了。
Carol的存在如同安东尼奥尼影片中敏感,不安的女性,存在于大远景以及听觉空间之下的末世之中,电视媒介无处不在的内爆暗示着终结状态。她也逐渐成为居间的一部分。Carol的病发意味着日常一致性的中断,幽灵形态的anxiety令共性失灵,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安然无恙》展现了中产日常的侵略性,巨型卡车背后散发的尾气是日常的B面,城市空间的刑具,也暗示着某种持续进行的“吸入-排出”机械运动。《安》并不是一部关于环保的影片,近似于修道院的Ranwood在影片中更如同一种反讽而超真实的TV Cult。以及如同苦行僧般的自我疏离,自我放逐。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一部存在主义式的悲剧,就在结尾Carol直视镜面,与银幕外观众形成认同的那一刻等同于绝望的最后一击——信仰替代物的最终失灵。
看得我真是觉得人的孤独不知道要怎么讲才好。真的不知道这个片的问题出在哪里,明明前1/3已经把很虚无很黯淡很死气的感觉刻画得很好。可能我不喜欢后面硬是要把环保这点切进来,还有整个这个生怪病的idea。看了这个更加知道<在某处>、<迷失东京>的珍贵,怎么样不矫饰地讲孤独,孤独本质上是无病呻吟。不喜欢海因斯。
film课上给‘欣赏’了一下,搜搜豆瓣还真有!!压抑的片子,鄙人低俗,不明白为啥这片子评价这么高。。。
精神恐怖片,看得我很压抑和绝望,导演用玻璃镜子隐喻现代人和困境和不安,摄影很赞
完全感同身受。也經歷過一段過敏、疑病的日子,被一堆醫生來去轉介,掉進二十世紀的資訊迷宮裡。一切都好,一無所缺,有問題的一定是那正在抽搐淌血的人。畫面非常Edward Hopper,尤讓我想起People in the Sun。
看得我都要神经了 Anna这是找了个什么片子当教材啊....
寻找与探索自我是美国八十年代的主题,同时也是海因斯这部心理惊悚作品所要挖掘的真相。你是谁?这个深刻的存在主义命题拷问着女主角的灵魂也危害着她的生命健康,虚无令她感到恐慌和呼吸不畅。医疗诊断的无果和科学分析的无能为力更让她显得与整个时代格格不入。最绝望的是,即便在宗教团体里她也找不到任何《安然无恙》的乐土。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阴谋论调,但海因斯明显不是一位阴谋论者。他认为真正的罪魁祸首隐藏在人们未知而深邃的内心当中,因此新闻中传播的生化污染与环境疾病无疑都是心魔的映射。奥维德说过:好眼见到病眼如同针扎一般,许多病会在人体内传染。妻子们的神秘心病和她们对于亲密关系的实际需求不是被丈夫们忽视,就是不被医生和护士感知。最终女性同胞们于社会中的形象皆无差别:既无灵魂,也无个性。就像橱窗里定了型的广告画。
老娘我差点睡着。。。话说这电影,大多数都是莱大传媒专业的看的吧。。
moore年轻的时候比现在美得更conventional的多 ╮(╯▽╰)╭ 还是这个片真是够耐得住气的啊 Orz 尼玛谁居然label它为thriller啊我跪了都慢成这样thrill个屁啊 Orz
托德·海因斯第二作,最有当代性的异色惊悚片之一。1.聚焦一位白人中产主妇与一群人的诡异过敏疾病,尽管泛滥的化学品与环境污染似是主要诱因,但影片至终将怪病源头悬置于暧昧不明危机四伏的空气/虚空之中,前半段先剖露出现代医学的束手无策,后半程又将看似远离尘嚣的疗养净土与宣扬爱、宽恕与自我和解的心灵疗法讽刺得体无完肤。或许,在现代社会与后工业文明中,有些人注定觅不得出路。2.对化学制品危害的关心下启[黑水],对中产阶级空虚无力的生活描摹则似[远离天堂]序曲。3.一个将自我与空间相勾连的寓言,一如女主渐次恶化的身体与不断缩小的居住空间(大豪宅—中型木屋—密闭小舱室)。4.大量全远景构图,与暗郁光色一道彰显出个体的孤独无助。5.入停车场的蒙太奇令人如女主般慌促窒息,部分夜晚行车镜头与配乐神似[穆赫兰道]。(8.5/10)
果然短评里面一水儿莱大的•••
镜头用的真好,把疏离与压抑的情绪贯彻地十分到位,有些地方甚至会让人想起早期的林奇和柯南伯格;其实是个寓言,但是讲的太絮叨,不够简练。
这个故事真是从头到尾无声无色平静如水。奇怪的是除了Julianne Moore,其他所有角色的脸孔也都是平的,仿佛女的就都是一种脸孔,男的也就是另一种脸孔,脸和个性都盲得很。
评论的一看果然都是同学,然后果然全世界学校里只有ANNA在电影课上才会放这么无聊到极点的电影啊……
这像是Haneke的选题,Todd Haynes用实际类似科幻片的方式诠释一种当下性,对疾病的排练。Perm那场把主题阐释得非常明确了,Carol的病来自于她试图取悦身边世界的愿望,所以当真正的Chemical来袭的时候,她是完全没有任何提防的。Perm这件事本身就说明Carol的病源来自她自我的无法确立。而Wrenwood带来的就是这个改变,她可以放声大哭,可以说I love you.Ending Credit的输出方式让我联想起一个答案,没有人有好结果,我们都会腐朽。PS:那个叫Lester的太搞笑了
美国郊区豪宅贵妇的“思秋期”巧妙地转置在硬核环保片的思路中,到底何者是致病因已难辨真假,如同《远离天堂》与《黑水》的合体。前1/3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