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淡去的冲锋号
1944年6月6日D-DAY盟军登陆法国诺曼第后,德军溃退,虽然盟军士气高涨,以为战争结束指日可待,不料后来的市场花园行动遭挫,又因补给线过长,盟军进击的速度与动能减弱,特别是巴顿麾下的美军,到了十月后战争便陷入了胶着,美军在齐格菲防线前的森林区与德军对峙,战斗持续到十二月的突出部之役爆发后才结束,本片就是描述这段时间的美军与德军间惨烈的攻防...
个人认为此片拍得比《兄弟连》中的巴斯通战役拍得还要精采和深刻。长官为求战绩盲目下达冲锋号令,一个士兵侥幸独存却遭怀疑。他们的眼光分明在说:你应该早就死掉的。军官的战场永远只在地图上,他们眼里的士兵就是算定好了的炮灰--就该在这里死多少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没有谁的战绩比他和他手下的几个人出色:喷火枪火烧88炮阵地,定时炸弹摧毁敌人大量炮兵军火,火箭筒爆破两辆坦克。在他的带领下,连眼镜新兵都勇往直前,连医护兵也扛起火箭筒...次日凌晨再次发起的冲锋,他们的战友会很顺利拿下又一个阵地,他们可能不知道前夜里发生了什么,但至少可以少一次冲锋了。而那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他确实当不到将军了,他注定要牺牲在某一次冲锋里,不是为正义不是为理想甚至不为那口热汤,只是因为当官的逼的。反正是个死,那就死在这里吧。
2 ) 最垃圾的少校
这部电影看完以后,除了难过,气得不行,因为主角那个连队死伤无数完全就是这个白痴无作为所导致的。算上主角开场那次撤退,这货总共发动了4次冲锋,除了下死命令就没有任何指示,好吧,王德发,我知道美金二战时营长有不参加战斗的传统,但是对战场态势如此不明还能官威十足的黄晓明式的鸡吧领导还是第一次见,比一比兄弟连的winters少校........算了,为啥同样都是空降师差距咋那么大.......
接下来说说主角,整部电影的主题就是艰难抉择,主角为自己和小队活命会不惜做任何事情,丢下战友,让新兵接敌涨经验,处决逃兵等等,我们能指责这些行为吗?很难,上尉鼓动主角一行当敢死队烧88炮又如何?战争中无处不在的艰难抉择,都是最后胜利的基石,一将功成万骨枯。主角直至最后,也还是抱着一丝侥幸自告奋勇完成突袭坦克的自杀任务,好吧,4人小队带2支火箭筒去消灭3辆IV型坦克和一个步兵班,简直就是英雄连开修改器.......让我有点不解的是,为啥说搞夜袭营部不会同意?wtf?好吧,结局就是连队里面最优秀的士兵为了活下去死了个精光,为这个傻逼少校赢得了一枚勋章(电影里面没出现,不过这个勋章一定会发,因为死伤太大,必须表彰)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3 ) 战斗挺假,人很真【当然,咱们谁也没真上过战场不是
先说缺点。
没有对白的那些部分,即:战斗场景、爆炸还有坦克道具,跟20年后的中国最优秀的战争电影比,差了点。布景还可以,一流水平。
另外还有一个缺点:一些德军的单独场景,很单薄,毫无意义。应该要么该删掉,要么加一些桥段丰富战斗对手的形象。
优点就是对战争中军人的描绘,五六个人物的形象非常的丰满和触动人心。
士兵不想死,老兵为了活命的自私行为(抛弃战友、让菜鸟当尖兵),新兵的无助和绝望(被孤零零地扔到前线散兵坑、当逃兵);
军官的责任,上级军官为完成任务只能不把士兵当人看,下级军官在保护下级和任务目标之间的撕扯。
主角从士兵升成下级军官后,从一个战场生存经验丰富的士兵,变成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更多的下级活下来的的优秀军官,这个转变合情合理,内核都是:活下来。这种美式英雄主义: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每一次都让我感动。
PS.相较于一些致力于追求番茄酱,以及从恐怖片改行来的导演,本片全程无残忍血腥画面镜头,推荐观看。
4 ) section 8第八条款
翻译自wiki
“第8条款”指的是当被判定精神上不适合服役时,将从军队退役。它也用来指任何被开除军籍或表现得理应被开除的军人。
这个词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陆军条例615-360的第8条,该条例规定那些被认为不适合服兵役的人将被开除。 在1950年代。根据第8条,任何被发现是同性恋的军人通常都会被开除。而它剥夺了退伍军人的福利。
5 ) 尊重生命,尊重人性。
好的战争片必然是反战的,人不是NPC,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更不是将军口中“不惜代价”的“代价”。事丈夫父亲儿子。战场上想的不可能是口号,只能是活着,活下去才能离开战场,回到亲人身边。再说这部片子,我很多年看的,那时候头一次看到此类战争片,很震撼,很感动。真正的英雄不是一般人,但他也是人。脱离人性的电影,那只能是宣传片。
6 ) 没有英雄的战争
TG的现役军人可能不会认同,但在我们观众看来,战争完全是另外一码事——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战争电影中,一边是矛枪林立,猛士呼号,蓝色凯尔特扑向冷静的罗马红盾阵;另一边则是炮火呼啸,苍林夜雨,手持M-16的大孩子瘫倒在散兵坑里绝望地嘶鸣直至失声。在那个世界里,技术的进步似乎总是伴随着勇气的萎缩:当面对面的搏杀被射程不断提高精度直线上升的火器所取代,滑膛枪的硝烟散尽,依然站立的士兵只能庆幸刚才倒下的不是自己。等到拿破仑时代依赖严格纪律而存在的枪阵因更先进的武器战术而废止之后,文艺家们开始注视一战阴影,越战阴影,这些阴影似乎是凭空出现素来无人质疑那些战争的必要和正义。战争机器比伊拉克人先进数个世代的美军在巴格达城走一遭,竟然成为当代电影反复刻画的梦魇。
贺根森林之役发生在二战,我们的教科书将其划定为正义战争。它是被侵犯的正义人民艰苦卓绝最终消灭邪恶取得最终的胜利,《兄弟连》《解放》,冷战双方均为之张目宣扬——但反面的声音依然有,《二十二条军规》几乎没一句话正经话,让人笑得心寒;贺根则继承一战时堑壕对垒的传统,用轮回描述荒诞。取得胜利的关键不是尽量消灭敌人而是尽量活下去,厌恶战斗的幸存者成为老兵成为团队的核心,但他依然要在真实战场卖命——去执行一些只能在地图沙盘前活灵活现的高级军官们异想天开的命令。执行的代价是死亡,普通士兵的阵亡,这种损失是光荣的可预期并乐于承受的代价——我们看一些TG的片子,手捧炸药包的爆破手倒在枪林弹雨中,长官一拍大腿推上去另外一组人;营连级干部在指挥所里对电话咆哮说老子守不住了再打下去队伍就没人了——仿佛损失的是一种可以在战后补充的财产,或者道具,而不是活生生的人命。
活生生的人会死,古代的战士死于刀刃箭雨,今天的战士死于枪弹炮火。似乎斯巴达人从来不会对战争内疚,罗马焚迦太基焚得有滋有味,十字军的圣战是在拯救自己和全体基督徒的灵魂——至少他们在去时是这么想的。瑞士和德意志的佣兵过着刀头舔血的日子,我们应该其理解为产业工人而非职业士兵——敌人的头颅是劳动对象,劈砍是劳动,他们旨在养家糊口,食色性也。但我们是现代人,脱离了率兽而食人人斗殴而死的年月,无论凭籍什么缘由再去牺牲千百万人铸就一个战争艺术,均不啻为一种最大的罪恶,结果无非是长官踌躇满志撰写回忆录,而一些略为觉悟的士兵则收获一身残躯,尸体腐烂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里。
又名:贺根森林战役
1944年11月贺根森林,大卫·曼宁所在排仅有其幸存,被皮切尔连长擢升为班长。推辞未果,请求执行第八条款(因心理素质不合要求退役)遭拒。新兵嬉笑来到前线,跟随大卫换防巡逻。华伦·山德森打头巡逻步伐过快与后方脱节,撞上德军巡逻队藏身倒地树木下幸存。卢卡斯因此事指责大卫,大卫声明帮助必须不危及自己生命,遭卫生员原话奉还。连长奉命夺取阿伯雷桥,打开斯密特镇的进攻通路,但冲锋遭炮击溃退。连长命大卫摧毁山脊加农炮阵地,许诺事后退役。趁大部队攻击桥梁缠住敌军步兵登上山脊,射杀慌乱逃跑的巴克斯特,逼华伦冲锋摧毁加农炮,然而大部队被德军坦克击溃。连长受伤被替换未兑现承诺,大卫反因卢卡斯精神失常接任排长,负责次日进攻。大卫说服华伦等人深夜穿越雷区铁丝网,于黎明摧毁坦克。华伦背着大卫撤离,如同昔日大卫背着鲍比。
聊会电影吧。想起前辈的一句话:我多年的坎坷和经验无非是教会我一句话,就是永远不要把自己交给一个“他者”。“脱离了率兽而食人人斗殴而死的年月,无论凭籍什么缘由再去牺牲千百万人铸就一个战争艺术,均不啻为一种最大的罪恶,结果无非是长官踌躇满志撰写回忆录,而一些略为觉悟的士兵则收获一身残躯,尸体腐烂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里。”
这是多年前就观赏过且一直印象深刻的有关战争的影片。想说,战争本质是暴力的最高组织化形式的结果,它所经之处涂炭的不仅仅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摧毁的更是人性中最难能可贵的真善美,如果说死亡是每一个人的必然结果,无疑战争加深并无限扩大了每一个人内心的终极恐惧而非史诗般的英雄主义!!!反对战争,捍卫和平!!!另:后四分之一情节处理有美化男主的英雄主义嫌疑,减一星。
:看看经过上亿年好不容易演化出来稳定到最高寿命不过百年的生命体都是怎样度过一小段时间的;:6
制作有些粗糙。不然可以拿四星半
贺根战役对于美国来说并不算是个胜利,但是其促成的突出部之役则是被歌颂纪念的胜利。该电影用于缅怀在贺根森林战役中牺牲的人们,它不应被遗忘
曼宁其实代表了大部分底层士兵,他的心路转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过程,英雄不是一开始就无畏冲锋的,真实的人总会害怕和为自己着想的,没想到胖子竟然活到了最后
有了突出部战役,这场血战确实很无奈地被人遗忘了。
开头与结尾一样的剧情 年轻的士兵被送上战场 从什么都不会的炮灰 经历生死后的老鸟 一个个生命变成染血的铭牌 新人不断送来 老兵不断死去 永无循环之日
这个故事的情感内核和首尾呼应的结构本该极具力量的,但是这里那里、遍布各处的小细节上的失真和粗糙把这些潜在的冲击力给渐渐消磨掉了。可无论如何,能透过这样一个角度去解构美国“最伟大的一代”的英雄形象,也着实体现出了一种了不起的道德勇气。就像约翰·基根所说:“根本就没有‘习惯于战斗’这样的事情……勇敢是因为他被告知必须如此。”
非好莱坞甚至不是美国人拍的不一样的欧洲二战美军战场。里面没有为了荣誉、友情、国家、自由,甚至没有那么神乎其神的战术。有的只是死亡、无奈、官僚、错误、猜忌、任务和恐惧。此片的意义就是让观众们认识到英雄连拯救大兵瑞恩等片是夹杂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是美化了的、神剧化了的二战电影。
德军资源不行了但是经验还在,美国资源很足但是经验还在积累中,就这么回事,富国拖死穷国
影20148:两次对自己的队友开枪,不美国!不能因突出部战役而遗忘的贺根森林战役(许特根森林战役)
没有大制作,却比很多大制作更好——因为走心。他不想当英雄,也不想做将军,他只是想活着。
投资较小,却很真实得表现了贺根林区战场的不易,结构上断层明显,连贯性有些不协调,配乐也是比较乱。
hbo出品,果然有兄弟连的风采,几个战斗场面都很带感,印象最深的还是和开头相呼应的结尾,颇为震撼
可以从这部影片看出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性的摧残。
When Trumpets Fade —— 当号声消退,当战斗停歇,当英雄逝去,留下的还有什么?
很久没看译制片了。较早以前在电影频道看了本片一小段,片名叫《胜利曙光到来前》,另一个译名叫《贺根森林战役》。战况激烈,总体是部不错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