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日,北京剧空间剧场,观看英国国家剧院现场放映的《女王召见》(The Audience)。
听不懂英国政治的梗,也感受不到君主立宪制的利弊,那这部剧还有什么值得给出五星?女王陛下的秒速变装秀呀!
超长待机的女王陛下已经经历了12任首相,这部剧并没有按时间顺序讲述女王的心路历程,只是挑选了7位首相陆续登场。每次一见面会谈,都是一次穿越,服饰,发型妆容,体态,语调,都在一分钟内完美切换。考验的不仅仅是演员,还有各个都能独当一面的服装道具化妆组人员。
可惜影像尽量避免女王换装的镜头出现,但是不间断的表演时间差和每一次女王新装束出现时现场收音收到的掌声,都能让人感叹哇喔~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这个身份,是世袭的,是不经当事人允许的终生制职务。女王,在每个星期二的会客厅里,她作为一个倾听者,听取在任首相的工作烦恼,用她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用她一生经历的人生经验,用幽默和尊严鼓励着他们。正如那句台词,女王的工作就是用一个不变的倾听者身份,让他们倾诉并审视自己。她不能表现出政治偏向,没有实际的权力,只能过问,并且支持任何一任首相的决定。这,与个人意愿毫无关系。
关于女王,希望以后能看到关于她与丈夫的爱情故事。
本文所配图片全部来自网络。 本文包含National Theatre Live版《女王召见(The Audience)》剧情,介意剧透者请回避。 本文相关背景借鉴了豆瓣 《女王召见》观剧指南//movie.douban.com/review/7666323/,特别感谢。
—————版权所有的分割线—————
2017/05/06 观剧有言 既然观看英国皇家剧院现场演出还有些遥远,能够观看National Theatre Live剧目不失为弥补无法亲临现场之遗憾的一个好途径。官方录制、官方配字幕,镜头剪接和人物特写都是恰到好处。包括主演海伦·米伦也在后面的访谈里说,为了让观看视频的观众能更有剧场观影的感受,台词和表演会更加用力。
不过,还是有点儿可惜,这出奇妙舞台剧的妙处之一——女王在舞台上的现场换装——全部在串场人物特写中被剪切掉了。幕间休息播放的幕后揭秘小短片里,女王25岁时穿的裙子藏有什么换装的秘密,也是半遮半掩,更勾起人的好奇。倒是海伦·米伦在访谈里提到每次换装时候观众都热烈鼓掌时,不经意提及开场时身上穿着三层衣服,应该是换装的方式之一了。这舞台表演的奇妙,恐怕只能亲临剧场才能完全领略了。
超长待机的女王,已经经历了十二位首相(PS:现实中第十三位首相已经就职,不知道以后的版本里新首相是否会出场)。对于这个打破记录的数字,女王自己恐怕也会感到惊讶吧。因此剧中设计了这样的情节:第十二位首相卡梅伦很委婉地询问女王最喜欢的是哪位首相,女王掰着手指细数历任首相,竟然只数出十一位;于是被漏掉的那位首相(疑为哈罗德·麦克米伦)就突破时空来到卡梅伦时代与女王对话。《女王召见(The Audience)》就是这样一出突破时空限制,只以展现主创人心中臆想的“女王”为内核的奇妙剧作。
海伦·米伦是女王的经典演绎者,但她也承认,扮演伊丽莎白二世比扮演伊丽莎白一世困难多了。因为伊丽莎白一世的资料全是文献,而伊丽莎白二世是活着的历史。而且这位执政年头甚久的老太太,“99.99%的时间里都做好了被镜头拍摄的准备”(海伦·米伦原话)。因此,这位拥有着超长头衔、英国在位时间最久的君主在真实的生活中是什么样,的确是个让人好奇的话题。本剧的主创人员,选择用主观臆想的方式来演绎这位君主。
臆想一:女王与“小女王”的对话
串场重要角色“小女王”,将时空乱序的诸位首相有机的联合起来。骑着老式自行车、穿着童子军服;为摆脱自己厌恶的教师便将墨汁淋在身上、尖叫30分钟;被告知自己的父亲即将登基,而自己也成为命中注定的皇位继承人,除非父亲再生个儿子;发现父亲的头像被印在钞票上,意识到自己的头像也将印上去;站在白金汉宫的窗前局促不安,想要避开臣民的注视——因为虽然父亲在位时也常站在窗前,但此刻,臣民们想要看的是“我”(it's me!)——这位新的君主!
“女王”与“小女王”的对话充满精神分析的意味,而当“女王”与“小女王”表情与动作完全同步地矗立于舞台上,我们感受到,成年优雅内敛的女王内心深处,那个“执拗”小女孩的灵魂依然存在。因而当老年女王有力吐槽约翰·梅杰(这家伙一直给女王带来是戴安娜要离婚之类的坏消息),拒绝告诉卡梅伦威廉王子的宝宝的性别(“这样你就可以买中赌局了!”)的时候,耳边总响起桀骜“小女王”那尖细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
臆想二:女王的亲疏有别
高高在上、优雅内敛的女王其实也跟普通人类一样有好恶之情吧。
对待她“喜欢的首相”哈罗德·威尔逊,女王显得温情脉脉。在女王苏格兰的府邸,哈罗德“胆敢”大大方方地在女王面前烤干被暴风雨淋湿的裤子,大大咧咧地盖上女王的苏格兰格纹毯子坐在壁炉前的沙发椅上抽雪茄,大鸣大放地吐槽女王竟然在这样恶劣的天气筹划野餐。而女王对哈罗德一派殷勤照顾,点雪茄、倒酒、让管家到“三英里”外的卧房(哈罗德乘机吐槽从卧室走到餐厅要一个小时)拿本书让哈罗德表演过目不忘的本领。这次不在白金汉宫的私人会见,女王跟哈罗德完全像是多年的老友一般,相谈甚欢。可是当年第一次与这位“喜欢的首相”见面时,女王完全是不同的态度:客客气气的会谈,礼貌有加的恭喜;给自己倒一杯茶而完全无视哈罗德端着茶盏站在旁边;面对哈罗德粉丝般的合影要求,欣然接受、官方微笑。
整出戏剧女王最有温度也是最伤感的一刻,应该是哈罗德·威尔逊——这位能够背诵到圆周率小数点后135位、过目不忘的首相,罹患海默兹综合症,已经开始出现了健忘、幻想等症状,被迫要离开职位的时候。女王望着哈罗德离去的身影,痛苦地用手扶着前额。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是向女王行屈膝礼最认真的一个,差点儿膝盖就要跪在地上了。(也许与女士穿着裙装,要防止走光有关?)女王与“铁娘子”的关系非常微妙。撒切尔夫人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气”,管家两次从电话里接到预警,首相是怒气冲冲地冲来了白金汉宫,女王便正襟危坐,等待暴风雨的到来。因为女王亲近之人向报纸吐露了女王对撒切尔夫人的负面看法,撒切尔几乎是来兴师问罪了。两位来自不同阶层、年纪相当(“我比你大五个月”——撒切尔夫人语)、在当时处于英国社会权力巅峰的名女人,各自充满气场地占据舞台一边,言语中既有针锋相对,也有惺惺相惜。这场戏极富张力,女王在“铁娘子”面前,虽然有几分理亏,却也不失气势。最后一幕女王会见卡梅伦的时候,还特别赞赏了卡梅伦在撒切尔夫人葬礼上的讲话,也可见女王对撒切尔的关心了。
臆想三——并非臆想的臆想:女王的责任
“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他领土和属地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圣公会)的捍卫者伊丽莎白二世”。生来就没有选择的成为了王位继承人,继承的是对整个联合王国的责任。
剧中女王开玩笑地把自己称作“会呼吸的邮票”,这位到今年就在位65年的老太太于1952年2月6日登基,1953年6月2日加冕女王,宣誓承担起国家的责任。
英联邦元首与英国首相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女王支持每一位首相”。女王首次“召见”首相是在服丧期间,与丘吉尔这位硬手腕的政客交流也许是有些困难的。首相“指教”女王,所谓的君主立宪制就是首相向君主说明治国方略,君主表示支持就可以了,并且,女王的父亲以前只不过是记记笔记。虽然女王完全不像丘吉尔所述一般只是记记笔记,但是“支持”首相是女王一直在践行的。
女王不仅支持哈罗德、支持撒切尔、支持卡梅伦,也支持与她意见相左的首相。
第二任首相艾登惊讶地发现,女王竟然阅读了某次秘密会议的原始文件——这些文件本应销毁的。密谋以武力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的方式并未获得女王的认同。女王承认自己阅读了原始文件(she did),她以女王的身份阅读了这份沾满血腥的密谋文件,以个人的身份表示了不满,却必须以国家元首的身份表示“支持内阁决议”。
英联邦元首与英国首相的目标也可能不一致。梅杰建议的开放白金汉宫给民众,以及质疑女王父辈曾使用过的皇家不列颠尼亚舰耗资巨大的相关言论都让女王觉得不可接受。作为英联邦的元首,女王对联邦内的属国给予了更多的同理心,因此当首相(想不起是哪一位了)提出为了英国的利益暂缓对南非进行制裁的时候,女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之所以说这一点并非臆想,是因为,虽然相关的对话和言谈是完全虚构的,但是女王对英联邦所承担的责任是真实而有效的。伊丽莎白二世算得上是一位成功的君主,她也的确实践着自己所许下的誓言。当埃及的战争无可挽回的时候,身为基督徒的她跪地向上帝祷告(女王原本只在私人场合祷告),这一情节也许是虚构的,但作为虔诚教徒的女王做这样的祷告也在情理之中。海伦·米伦提到,在《女王》这部电影中,仍沿用了这个情节。
小花边儿:海伦的手上好多戏
狗狗好可爱
女王包的款式不像衣服那么多
某种程度上,舞台艺术是必须亲临现场去感受的。NT Live让不能去伦敦或百老汇观看戏剧的人,有机会体会世界顶尖戏剧的现场感。对此机会,倍加珍惜!
1.看前需要补一补背景知识
2.如果女王做的事情让你看不懂,就听听小伊丽莎白的总结陈词吧
3.老年痴呆要退休的那位,女王予他邀约,是一种最大程度的慈悲且平等的尊重和体面。各人经历有感而发,老年痴呆很悲凉。
同样是这位,初次见面连糖都不会夹,再次见面已经可以熟手的cut雪茄。
4.一种不自由。
5.下雨也要野餐相当魔性了哈哈哈
6.狗狗简直是该剧灵魂之升华
7.仔细想来,最后的合照其实相当魔幻,但也相当鸡皮。
8.不承认流感这么调皮233333
笑点太多,泪点更多的一部戏剧 相比美剧的乐观注意情怀,英剧总给人精致之感。库尔德人问题,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关于苏伊士运河的问题,英国工党问题,还有好多好多问题还是吐槽下戳泪点的戏份吧,撒切尔和女王的对手戏,关于大英帝国的伟大复兴其实自己脑袋里分分钟出现的是希拉里和希拉里的败选演讲漫长的从政生涯或许是最大的败笔了但是她说,女孩有自己的选择权,分分钟戳心其实希拉里和女王一样,都从小女孩的阶段走过,当女王在剧中跪下祈祷时,我真的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PS 我又说了一大堆没有历史感,一点史学研究价值都没有的屁话[耶] 还有就是这部剧在伦敦和百老汇都有演出过 看过的人有 卡梅伦 克林顿夫妇[皱眉] 民主制度之间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合适就好[耶]
《女王召见》的编剧Peter Morgan也是Netflix剧集《王冠》的编剧,实际上,《王冠》中只要是女王与首相对谈的场面基本原封不动地借用了《召见》的剧本。对于已经看过《王冠》的观众固然大大地减少了观剧的乐趣,但是也降低了对于历史背景的理解难度。毕竟从丘吉尔到卡梅伦的近70年里,涵盖了苏伊士运河危机、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南非种族隔离制裁、皇家游艇退役、皇室婚姻和现代化等等社会议题。
如果要满足已经理解这些社会历史背景的观众,就需要更加戏剧化的舞台艺术和精巧的剧本。舞台艺术的展现的方式就是非时间线性的首相出场安排、女王和年少自己的灵魂对话和现场换装表演(?)。第二幕中和撒切尔的对话贡献了(甚至可能是《王冠》中)最精彩的一段剧本,10分钟内展现了出身阶级、社会结构矛盾、“英联邦”的身份认知的种种碰撞。在感谢卡梅伦在撒切尔葬礼上致悼词时说轻轻说出的“just six months between us”的呼应又让这一段女王和撒切尔的不和关系有了新的观察视角。
到2022年,女王已经经历了14位首相。首相更替,柯基离去,女王不变。从这个角度看,她甚至成为了一个观察英国政治生态的标尺。首相从讨论“正义”的statesman演变成到纠结会议时长的politician,女王是不是也从“the real halibut”演变成了“身着奇装异服的部落首领”?
*官方字幕非常拉胯
幽默,机智,舞台场面和内核没有那么神,但是也足以让观众(尤其是英国观众)感动。其实总得来说,跟Bennett的剧都是说的这个“英国性”吧,女王就是那个最英国的英国人,那种只有本民族人民才懂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无关政治。
非常精彩,并且还有狗。
你们这个字幕翻译水平,在我们组,是要被打不及格劝退的。
2016/7/19
经典的题材写成,导成,演成经典,惊喜这种质感还存在于这个时代。一套精工缝制的厚厚的淑女装,看完戏后就如同将它穿在身上,心里有底气。
服饰让人目不暇接,换装简直像变魔术。台词写得好机智,大神级的演技令我已词穷。女王最后与威尔逊那一幕非常动人,12位首相最后一同亮相,这便是舞台得天独厚的震撼力。
这部戏真是等了好几年。演后谈Mirren说起与画家或摄影师去为女王画像或拍摄相比,在舞台上的演绎也是一面mirror,是自己眼中的女王啊。放映结束,下了一天的雨仿佛也终于止住了,心情大好。
编剧私货太多了吧,对于女王过度美化。
高难度的观剧体验。剧本出色,虽然台词是非常通俗的写法,但结构上,每位首相乱序登场,时间线如细碎的拼图。这种史观的呈现面向是优秀的,只有在纷乱、非线性中,才能把握到各个不同时代历史情境的迥异与相似。不过,的确造成了比较高的门槛,对英国很了解的人(或英国人)肯定能看得尽兴,但如我一般对英国近百年政治史不够关注的人就很难对接上所有的梗(最多也就看懂了一半吧)。海伦·米伦的魅力太强了。
1. 要是对英国政治理解的更多一些就好了。2. 没有字幕看的,应该有好多损失吧。3. 好羡慕有王室、有贵族的社会,这样一些好的东西可以不流血的传承下来。
题材关系本以为乏味,没想到却是横贯沧海、兼顾幽默的典型英式深情厚谊的作品;虽没有明说12位首相中女王最喜欢谁,但想必每个看过的人都知道,实在太明显了,多年休戚相关风雨共舟,最后只能汇聚成一句百感交集的“请我到唐宁街吃午饭”,之前累积的眼泪齐齐夺眶而出;映后对谈也是有料又风趣
太好看了!剧后采访也良心!字幕做得太差,就不指望能做点必要的背景介绍,起码把台词翻译对吧,错误百出。像这样还不如给英文字幕了
McCabe真是太棒了,三次会面的微妙情绪演变把握相当精准。非线性叙事结构在保持每个段落相对独立的同时以几不可见的细微线索贯穿,让Helen Mirren在漫漫时间中收放自如的穿梭回溯显得毫不混乱,对于女王人性面(大型段子手)的刻画(或者说脑补)有血有肉极其动人。舞台设计和服装更是没话说。
这是日不落帝国版孤城闭,影子在女王脚下,首相在女王心里,他们都被困住了。
再一次演女王,那种君王气质真是浑然天成。半个多世纪春秋,与每一任首相的私人会晤被想象出种种气压,如她对自己的定位,就像是一个恒量般的镜子,让每个人在谈话间,审阅自己,调整自己。有那么多人际、国际关系在这客厅里转化气候,每一次应对都自有生色。最爱威尔逊的几段,克制之下真性情的流露,到最末格外有共情。而在内心深处,少女时的自己也是一个永远鲜活的灵魂。米伦演技太出彩,腔调与情绪的变化拿捏自如,而极其考究的服饰如虎添翼,台上迅疾的换装易容,让几十年历史随之瞬息万变,厉害。看到柯基太惊喜,幕后采访也很有趣。@国际戏剧影像展
正所谓流水的首相铁打的女王,这个浅显如朋友圈推送文章一般的主题就是[接见]这出无头苍蝇乱转圈且自我感觉良好的话剧唯一的精神。英国人的自我吹捧在这出剧里可谓达到了一个顶峰,殊不知这与剩下的世界几乎毫无关系。失去的是摩根前作[女王]里复杂的人物塑造,最终只剩下走马灯一般的廉价八卦堆砌。
感动到泪目 不知道为什么同类题材我给分都会这么高……其实想想这部倒是非常传统的古典三一律作品 要入戏反而非常容易
柯基可爱!!!想被柯基扑倒!
女王的少女心,bling bling | 有些人明明处于另一个世界,却影响甚至左右着我们的世界,如果取消他们的存在,世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政治真是奇怪的存在,他们越是一本正经,我们越是发笑。不过好像很多事都是如此,所谓隔行如隔山,兴趣爱好也是很难跨越的鸿沟,重要的是守自己的秩序,别互相干扰。
Helen Mirren版。服装造型非常精致用心 打乱时代顺序(穿插Wilson多次出场)的手法也十分精妙 唯一遗憾的是自己对英国历史、历代政治家的了解还是太少 这就造成了只有在卡梅伦出场那段笑点get到最多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倒是也可以自我安慰了【1. 已被Richard McCabe实力圈粉 2. 柯基萌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