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图片1>
奥斯卡影后“肥温”凯特·温斯莱特出演的澳大利亚电影。
女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鲜肉“捶弟”利亚姆·海姆斯沃斯 、戏骨朱迪·戴维斯和雨果·维文皆来自澳大利亚。这是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电影,电影在本土也是收获票房和荣誉。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镇唐哥达,童年被送离故乡的裁缝蒂莉从欧洲归来。而本身具有复古气质又来自英伦的凯特十分契合此角色,她衣着光鲜,气质不凡,“我回来了,混蛋们。”
从一下车的抽烟,到与警探相认举手投足极具御姐气质,她的回归引来了小镇人的议论,这个杀人凶手、衣着暴露、行为方式异于常人的“恶女”引来大家的反感和嫉妒(她身着红裙,打球的男孩都对她目不暇接),她却带来了美丽的服饰和出众的手艺颇受女性的喜爱。
<图片2>
可是这样就能得到他们的接纳和欢迎吗?她没有在小镇真正快乐地生活过,也许她以为带来的手艺能得到众人的认可,她帮助丑女孩变美找到如意郎君,而女孩变美之后却是忘恩负义。
闭塞的小镇,缺乏关怀,缺乏理解。他们不明真相依靠感觉行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电影在趣味性中,慢慢展开一段尘封的往事,从而刻画出那些斤斤计较互相指责的丑恶形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句话有了更不一样的解释,女主角担心的不仅仅是自己母亲的状况,其实小镇的众人何尝不是威胁?他们视女主角蒂莉为“恶女”,但是小镇的人又何尝不是真正的恶人?
高明的裁缝量体裁衣,为丑陋的人披上华美的服饰,但光鲜亮丽的仅仅是外表,根植于躯体的本性,却永远无法改变。
正如女主母亲所说:“你回来认为是我需要你,其实是你需要我。而我却更希望你被送走不要归来。”
没有杀人的蒂莉被诬陷尽管老师的证词多么荒唐,被男人抛弃的母亲得不到同情和照顾反而被人厌弃,女主喜爱的男人为了证明她没有被诅咒而意外死亡,丧子的夫人被丈夫欺骗,有异装癖的警卫不敢做自己怕丢失官职,内心奸邪的老年医生……
这一切这仿佛都昭示着是“诅咒”的胜利,她回到家乡得到的不是“富贵还乡”的快感,她看透了故乡人的迂腐愚昧,无聊以至于残忍。
<图片3>
而小镇每个人的结局都颇具戏剧化,充满隐喻。善良的母亲莫莉和男友泰迪去世,异装癖的警卫终于展露自我,恶毒的老师被送走,隐瞒妻子的丈夫被杀,奸邪医生溺水,A夫人上瘾毒点心,去表演节目的一行人回到烧焦的乡镇。男友泰迪生前曾说要和蒂莉结婚带她离开这里,而电影安排的女主角所爱的人(男友和母亲)的死才让她更了无牵挂,层层铺垫。
母亲莫莉对小镇的众人说:“他的死是要证明,他对她的爱远远超过了你们的恨。"
当在遭受所有不幸之后蒂莉终于绝望和看清,她也同样变得更勇敢不臣服于“被诅咒”的命运,她头戴黑帽再着华服,终于不再隐忍和退让,铺上绸缎既让火引向村镇,仿佛走上红毯的主角同时也是个人的升华,用一把火烧毁复仇。当最后售票员看到一场大火说:“大概他们在烧垃圾,但是他们做的太过了点。”
女主角:“你没见过真正的垃圾。”
这样的故事其实不在少数,高圆圆饰演的《搜索》饱受言论的折磨,西尔莎·罗南饰演的《布鲁克林》店主老太的尖酸刻薄,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受到镇民的排斥,朱丽叶·比诺什的《浓情巧克力》被视为不祥女子,妮可·基德曼饰演的《狗镇》受尽侮辱欺凌。
而本片黑色喜剧,加上时尚、爱情、复仇等因素,凯特·温斯莱特的精彩演绎,配角演员的倾力支持,Kate再次与比自己小15岁的捶弟上演姐弟恋(此前有《朗读者》),络腮胡的捶弟和御姐Kate挺合拍。本片目前还没有在北美上映,希望上映之后能收获金球奖音喜女主提名(奥斯卡暂时不敢奢望)结合复古的装扮和澳大利亚的风情让人耳目一新。
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你以为荣归故里,其实是回不去的“故乡”正是遍布“杀机”
还要容忍还要让步吗?不,片中最后的复仇才是让人大快人心。
2 ) 画面精彩,故事无力
可能是今天状态不太对,在众人好评的一部片子中,我却感觉这部影片故事结构有些无力,开片,女主人气势汹汹的感觉要回来复仇了,音乐气场都铺垫的不错,开始交代人物关系,痴呆妈妈逐渐好转,然后呢,然后女主秀自己的高超技艺,,村民们主见跪舔她做衣服,认识了男主,然后女主就想要找到当年的真相,当男主帮女主找回记忆和女主你侬我侬时,突然逞强死了,母亲死了,便装癖警长顶罪了,女主觉醒给村民的对手们做了比自己村民更漂亮的衣服,点了一把火远走高飞了。可能编剧有更深远的内涵我没有注意到,不过里面的服装以及构图还是超级赞的,乡村搭配着时尚艳丽的服饰,夸张戏剧效果,中间几段配乐也很有感,男女主人公颜值高,气场足,导致中途男主突然死亡,后面明显感觉女主的心历旅程来不及表达了,因为还有很多事要交代,于是前面悠哉悠哉还在努力讨好村民,后面匆忙就利用巧合等等让女主了复仇,总感觉结构故事有些问题。不过瘾,复仇什么的还是去看杀死比尔吧
3 ) 恶
不久前看到过这么一个观点,王路在他的文章里面讨论武大郎提到过。在我眼中看来,相似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女主和武大是同一类人,因为他们都认为他们不配。
女主回到镇上之后大家都很疑惑,其中重叠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回来?为什么要回来?就连她亲妈也问过几次,准男友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认为她在外面可以有更好的出路,更好的施展才华。可是女主非常清楚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cursed,是的,一个受诅咒的人。
我不赞同这是一部讲述复仇的电影,也不认为女主是一心想要复仇才回到镇上。根据电影里面的交代,女主是失忆了一般的。她不记得事情的具体情况,她只知道她是一个murderer. 她妈妈呢?从电影后面剧情发展来看,她妈妈因为她是一个杀人犯的原因,镇上的人对她都非常的不好。当然,她妈妈本身也有故事,她在镇上有一个名号,slut ,whore .当然,这是电影另外的一个故事。总之她妈妈在失去她以后的生活就像大街上的乞丐,只不过这个乞丐有个房子而已。其实,回过头来认真想想,其实没有人,对的,没有一个人清楚的了解这件事情的始末。
因为这件所谓的杀人事件发生在她还是很小的时候。这正是认为这部电影是讲述复仇的人忽略了的地方。人在面临巨大地压力或者危险的时候,大脑有时候是会选择性失忆的。我还记得在某个节目里面讨论过甘肃某地一个地方的小女孩因为在超市偷拿了东西后被发现,妈妈在旁边也训斥,结果就在大人们的争执中,小女孩悄悄跳楼自杀了。之所以提这个故事是因为小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首先第一件事要做的是引导,耐心的教育,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他们享有这样的权利。而不是第一时间把所有责任让小孩子背负。因为种种原因,女主小时候就被送离了家乡,离开了妈妈。
看完电影之后,我不禁在想,什么是恶?比如女主小时候的那个女教师,她真的十恶不赦。她对孩子无情的打骂和羞辱,仅此就算了,可能说明她不适合当老师没有所谓国内倡导的师德。但是她还做假证,在判定女主小时候杀人的关键证词上说假话。在商店女儿大婚的婚礼上,女主无助的对着警官求他相信自己,女教师作了假证。警官(好想称他精灵王)无奈地说出了电影里面我觉得比较点睛的话,既不是他不愿意相信女主,而是他只是个取证的人,关键的是他相不相信根本不重要,是镇上的人大家都这么看。
电影里面最大的转折莫过于男主。首先是他锲而不舍地爱一直试图挽回女主对生活以及对自己的悲观态度。(有没有谁看过原著来科普一下男主家。为什么住车棚?)男主借助可能是小脑有问题的弟弟(我认为只是像余秀华一样,不是真正的智障)所说的话帮助女主成功地回忆了小时候那个所谓的杀人事件的详细经过。回忆完以后就马上啪啪啪,我觉得也合理,因为解脱了啊!所谓心若关起,关心无用。心若打开,开心自来。可是男主却也意外去世了。这是剧情上的大转折。女主处理好自己与自己了,接下来就是自己与小镇了。
也就是恶。人性的恶。
电影里有男主妈妈与女主的对手戏,虽然少,却很重要。首先男主的妈妈很克制,她完全可以咒骂她,怀疑她这个已经冠有杀人犯名号的人。可是她没有,她和这个他儿子深爱着的女人一起给自己的儿子擦洗身体,入土为安。不久之后,男主一家离开了小镇。
恶是什么?恶是人多势众。如果说这是一部女权的电影的话,我觉得还是窄化了这部电影的意义。虽然我不懂女权。什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大家是一家。汉族作为超级大族还是非常排外的,这样说可能不公平,因为汉族是强势的一方。可是随着普通话随着时代发展,少数民族早已经被同化了。作为土家族的一员,有时候也跟着从小的环境看不惯苗族的同胞,特别是他们讲述他们的语言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称他们是苗子(土包子的意思). 当然这种人多势众不同于女主生活环境下的人多势众。女主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电影只用了一个片段来展示女主小时候与母亲。当妈妈离开店铺?的时候,还是小女孩的女主被硬拽着胳膊听着猥琐大叔说自己的妈妈是个荡妇,自己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恶当然还有来自于校园的霸凌。男孩因为行为举止有点女性化(骂人的话娘炮)被霸凌最终导致自杀,这样的新闻少吗?说到底,这不是一部讨喜娱乐大众的电影。如今,社会边缘人承受的痛苦和磨难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的教育以及国家,永远在给我们灌输集体大于个人的观念,所以当我们在讨论一个关于人的事情的时候,总是有一个模糊的东西隔着我们。比如我恶意地揣度下,有多少人会猜忌上面那个自杀的行为女性化男孩性取向是同性恋?拜托,难道要罔顾他被霸凌的事实吗?更何论性取向是一件个人的事情。
恶包括商店女小葛的漠视。如果小葛只是选择不闻不问的处理态度也就罢了,可就不是。这样的人不同于电影里面的女教师,也不同于那个抓住自己胳膊说自己妈妈是荡妇的大叔,小葛这样的人占据社会的绝大部分。他们就像带着一张冷漠的面具一样,不哭不笑,他们甚至没有表情。他们归根结底是恶的土壤,恶的空气。因为他们,恶得以额外地滋长。
为了和恶作最后的交锋,女主的善良的受骗的人们口中毁誉名声的母亲,在女主回家之后生活刚有起色便去世了。作为电影中造成许多人的不幸的万恶之源举起了报纸,视而不见。这点的恶可能与贾宝玉口中的认识达到了一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之后的剧情电影有自己的处理方法。也不必多说什么。总之很潇洒。也很决绝。
最后。
人性。对人性有一个很好的见解是什么样子的?可能就是是警官,时隔多年,当雷同的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的时候,毅然决然,不做后悔的决定。也是男主,那样的不顾一切,追寻自己内心的感受,用心去爱一个人。更是这部电影里面女主的妈妈,在女儿走向警车拿包裹的瞬间,妈妈脑中闪过的记忆碎片,死死拽住女儿的手不放开。正是这些明亮的为数不多的点点星光,照耀着深不见底的人性黑洞。当然可能也很微弱,就像女主不在家的那些年,有一位老奶奶悄悄地担心受怕地时不时地照顾一下妈妈。
4 ) 男孩儿带着纯真的邪恶冲过去,而她害怕地转了身。
带着神秘物品和漂亮装束来到孤独小镇的Tilly,面对清晰的城镇风景,记忆却模糊得好像看不到过去。被别人称作疯子的妈妈住在一个破败的山顶小屋,村里人说,好多年没有看到她。
像极了《百年孤独》里循环往复的家族,打开一扇门,不知从何世纪而来的老奶奶,依然喘息在摇椅里。而诡异的是,“疯子”妈妈最后,用惊人的“疯”力拯救了被自己诅咒而抑郁的Tilly。
原版小说的开头将小城镇的东西南北描述了一番,说就在医生家的后面有一条湖水流过的小池子。这样的伏笔在电影中诸多,好像游戏闯关,导演早就在你略过的镜头里安排好了一切。好在小镇的设施简单,一眼望到边际,谁住在哪儿,抬头便能看见。
于是电影最后的那一把火在一开始就藏好了端倪:人们鸟兽状聚集在一起,说山顶有人生火,她真的回来了。这些年来居住的疯茉莉(妈妈)似乎从来没有生火,女儿的回来带来火——活的象征。她不远万里归来,总要搅和下这死水微澜。
最让我个人喜欢的,是导演镜头里小镇的色彩。哥特式风格,尖锐明朗,好像藏不住秘密。尤其是原本深藏在杂货店里的碎花裙少女,开始在剪裁得当的衣服下露出雪白的双峰。她们光亮的肌肤和身段极为怪趣味得让电影的画面荒诞而不真实。就像乌娜对他们说,“你们似乎不知道衣服得体的意思”。乌娜没有说错,她们的妖娆在这座小镇显得非常诡趣。
衣着让少女变身,却难以改变她们被养育的暴戾属性。孤独小镇里的人单一、无聊,彼此之间互为地狱。他们遵从的好恶,其实简单到——谁让你是个荡妇。男权社会笼罩的小镇,一言不发的郡长控制着这个城市最主要的基因。只是万事有因果,他断子绝孙,唯一的儿子被亲生的女儿“害死“。所以电影最后出现《麦克白》,预示着“王”的男主角惨死的下场。
最出彩的(或许导演并不希望如此),是类同于舞台剧演出的角色性格。略带脸谱化的人物,让每个角色都可以独立地跳出群戏。缺乏”众“的概念的小镇,每个人或者是慈善家,或者是侩子手。他们的出场更像是舞台剧上的角色分配,夸张,但是定位精准。
归根到底,这部电影还是女性导演自我的陶醉。巧手的裙装可以改变一切,身材俊俏的男主不需要理由就可以发生爱情。只是,爱情不过是亲情高潮的前奏。最后解救Tilly的,是母女间互为的感应。妈妈亲手做了一碗汤,告诉Tilly要用你的能力去还击——只是还击的,还是那些长舌的女人们。
最后,说印象最深的那一幕。怪医生像当年的斯图特一样,冲过去,只是没有了女性身体的保护,一头栽入了另外一个世界。男性们邪恶地以为面前的她会坚定不移地停留在原地,却未曾想过有一天,她们,已被冥冥万物启蒙。
5 ) 酸不能爽的《裁缝》
澳洲版《狗镇》,华服版《还乡》。本来故事的设定令人期待,被侮辱与损害的小萝莉出落成复仇女神,抱着“一个也不原谅”的满腔怨忿返乡。肥温的扮相极正,烈焰红唇杀气腾腾,正待她甩开膀子大开杀戒一场,却劈面遭遇真命天子锤弟。导演阿姨的姑奶心大作,只顾拉媒作聘,完全不管夫差大人的家国之仇。剧情断裂。前半程的山雨欲来化作后半截磨磨叽叽的自我救赎。最后草草放了把火拉起字幕走人。说到底导演还是低估了观众的承受“恶”的能力,一场暴烈的革命行动只落得个请客吃饭、绘画绣花的松垮结局,实在是酸不能爽。
6 ) 恶人村里自我救赎的一把火——凯特主演《裁缝》漫谈
这部影片继去年多伦多电影节的北美首映后,今年初才在美国上映,规模也不是很大。也许跟这部影片澳大利亚的制作班底有关,不过好在我们这么快就有了高清字幕资源,借机认识了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女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
并且该片改编于,同样来自于澳洲的女作家:罗莎莉.汉姆的畅销小说《Dress Maker》,更不用提,除了英国女演员凯特·温斯莱特领衔主演外,其他一众配角,同样来自于袋鼠国。《饥饿游戏》系列里总是扶不上墙的大表姐前男友,剧情令这个大个子男生,在里面除了忧郁就是背叛,倒霉的不得人心,不过这次一改形象,留起了胡须,猛追凯特女神,一点也看不出来青涩,反而表现的挺自然,也许是对于自己90后小鲜肉和魔鬼身材的自信。剧中,这个童年玩伴的泰迪角色,他完成的很出色,人物感犹如其名,是那个女生们受伤了,入夜了,可以搂在怀里,紧紧依偎的好男人。
而另一位抢眼的男配角,就必须是我们《黑客帝国》系列里的雨果·维文了,他可以是面无表情的Agent Smith,也可以是个异装癖的小镇警察,浑身上下散发着诙谐又毫无违和感的气质,作为澳大利亚演员,与女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这是第二次合作,两人第一次碰撞的电影《情如物证》,让导演在1991年获得了戛纳的金摄影机奖。
回到这部新片,同样在片中极为抢戏的,还有饰演凯特母亲的澳洲女演员:朱迪·戴维斯,一直在好莱坞奋斗的她,获得过两次奥斯卡提名,其实力从影片的很多小桥段,都可以窥见一斑,绝对是殿堂级的老戏骨。更不用提,年轻时候的她,还曾出演了科恩兄弟的1991年戛纳成名作《巴顿·芬克》。20多年后,这一群在1991年就荣登巅峰的艺术家们,再聚首,为我们带来了这部改编自小说的重量级女性作品。 <图片5> 影片围绕着离乡多年后,从巴黎归来的女裁缝:提莉,以她神秘的童年回忆展开,她试图唤回母亲的记忆,挽回村子里人们对她的看法,收获属于自己的情感,当然最重要的,就是破除自己身上的诅咒,当年那个10岁的小女孩儿,是否为“杀人凶手”的疑案。可以说影片本身自带的古怪气质和剧情里种种的荒诞和离奇,皆源自于小说故事的完成和成熟。作为女作家:罗莎莉.汉姆最畅销的小说,故事有着明显的女性色彩,又包含着对于女性魅力和权力的探讨。 <图片6> 一个荒郊僻壤的村落,杂货店、诊所、学校、警察局、议员家,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将1950年代澳洲西部的风土人情勾勒出轮廓。形形色色的村民,各自代表一种闭塞社会里人们的偏见态度和病态的心理。邪恶的郡长,软弱的法制,刻薄的老师,无用的药剂师,一众刁钻的村民,他们某种程度上,都是村落里的寄生虫,相互啃食,向腐而生。而唯一照顾提莉疯癫的母亲的泰迪一家人,是靠着给村子里的人掏粪的辛勤工作,才得以寄居在村子外的山坡上。 <图片7> 不得不说这个舞台设定的太有意思了,虽然不是什么罕见的故事背景,但是读者和观众都能立刻领会到,其中的故事和人物,必定十足的有趣,充满了尴尬和意外的惊喜。影片在这一点上,没有让我们失望。各色人物都表现的十分的丰满,杂货店的小丑妞儿,郡长家的洁癖夫人,阔若悬河,视子如宝的单身母亲等等。 <图片8> 故事的角度是批判的,但是更多的手法是嘲讽,幼年离开的提莉,反而有机会健康的成长。因为留下的不是变成同人们一样的病态就是疯癫,一如提莉年迈的母亲。时尚摩登的提莉归来后,她与众人的对比,显示出现代文明与这个偏僻小镇的诸多差距。并且不仅仅是在外表的着装和女性魅力上,更重要的是,提莉想要找回真相,自我救赎,一方面是对于母亲,一方面是对于当年意外发生的惨案。 <图片9> 保留了童年真挚初心的提莉,很多人都问她为什么要回来,包括失忆的母亲,而答案其实很简单,提莉一个人四处游走,墨尔本、伦敦、米兰、巴黎,即便拥有了再风光的职业和技术,她终究是孤身一人,这样的浮华并不能填补她内心的伤痕,她必须回到自己的故乡,寻找自己的过去,和自己的负罪感——也就是她所谓的“诅咒”和解。 <图片10> 而女性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对于这个本身层次多变的故事,处理的很是细腻,从开篇阴云下童年回忆,到中段的谜题解开,转入爱情发展,母女相依,直到最后的复仇之火,焚野燎原。影片起初伴随着犯罪悬疑片的吸引力,之后如舞台剧一般的,巧妙进行了各色人物的出场介绍和村落的交代,最后又转化为情感治愈系的独立女性成长历程。用爱情和亲情让女主人公从诅咒中脱离,在悲伤中重生,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结果了自己和这个村子的旧账,再一次重新踏上了自己的人生轨道,重返巴黎。 <图片11> 影片阴沉大气的开场,夜幕的黄昏里,航拍的田野和十字路口,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你终会选择回到故乡,去完成那些令你久久不能释怀的事情。 <图片12> 相信很快,提莉的球赛登场和另一位裁缝的驾到,都会让你津津有味的观看这部,似乎是有关于“复仇”的故事。 <图片13> 影片中还有很多小细节的处理,令人过不忘,赞叹不已,可能这正是女导演的心思过人之处。母女的近景拌嘴,男客的中景处理。 <图片14> 郡长家的时装沙龙,精神衰弱的郡长夫人跌跌撞撞的回到屋里猛喝药水。 <图片15> 当然,必须还有那个仰视的“巫女出山”镜头,为了照顾病倒的提莉,疯癫多年的母亲,走进了杂货铺采买,将一众村子里的恶夫人,骂了一个遍。配乐加上这位老太太的骨风,看起来大快人心。
影片同样反映了,1950年代,乡村里未开化的迂腐,药剂师对待自己的老婆,竟然说药物只会上瘾,上帝自然可以帮她。这样的宗教盲信,怪不得他丑陋无比,最终没了妻子的保护,一头栽进泥潭里。而村落中,最容易受到排挤的,就是寡妇和独居的女性。家中没有男权的象征,会被妇女们视为威胁和异类,再一次展现了,女人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为难女人的丑陋嘴脸。这一次虽然不是女巫的栽赃,但是同样被称呼为女巫和贱人,只因为茉莉没有丈夫,而提莉没有父亲,这个负心汉的郡长,更是集贪婪、好色、偏见于一身。
女主人公:提莉点了一根烟,回来。放了一把火,走了。入夜归乡,清晨离去。影片犹如提莉手下的一件衣服:设计精心,非常耐看。影片中母亲对她说:你有用衣装改变她人的能力,使用这份力量,对抗她们,也是对抗自己的命运。
在英文小说的序言,作者同样放了这样一段话。 “The sense of being well-dressed gives a feeling of inward tranquillity which religion is powerless to bestow.” “恰当的穿着给人们带来内心的平静,这是宗教的力量所不能及的。” <图片19> 当时代不断向前迈进,人们接触了前卫的生活理念,同样需要解决自己心里的结,提莉最终意识到,不是自己被诅咒,而是恶草丛生的环境里,没有什么可以再被改变了,一把火烧掉,远离此地,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她可以让善良的人更美丽,却无法改变丑陋的人心。虽然她的爱人遭遇意外,母亲最终离去,但是令她更加坚定的复仇和远走,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图片20> 这部影片不是西部片,更不是《送乡人》那样的,女性在大时代里的哀歌,也不是《牛头悲歌》或者《白夜行》那样的童年惨案亦或谋杀。它更像是生长在沙漠荒野里的一颗孤傲玫瑰,血红色的尤物,复仇的火苗早已埋藏在心中,虽然没有了爱情的滋润,亲人的呵护,但它依然顽强的生长,让沙漠里的荆棘杂草得到了烈火的惩罚。 <图片22> 这部影片最终荣获了,2016年澳大利亚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凯特·温丝莱特)、最佳男配角(雨果·维文)、最佳女配角(朱迪·戴维斯)以及最佳剧本四项大奖。小玄儿觉得这部澳大利亚影人携手的作品,尤其是演员们,贡献十分的杰出!就连杂货店的柴火妞儿,也是实力不容小觑,她还与凯特·温丝莱特,一起出演了去年的《史蒂夫·乔布斯》。 <图片23> 虽然温肥被人吐槽和小鲜肉的情侣配相差13岁之大,但是就允许老年男明星和90后谈恋爱,人到中年的女明星,就这么的看不过眼吗,魔鬼身材的温肥,依然贡献了实力魅惑和脆弱女性的不同演技。况且片中她曾提及,自己也失去过孩子,并不是情窦初开的小姑娘,除了床戏之外,还是很喜欢看她和利亚姆·海姆斯沃斯的对手戏的,不知道是男主角身材太好,还是脸太像雷神,总之,好感度猛增不少。 <图片24> 最后希望这部光鲜亮丽又故事给力的电影, 可以让大家度过又一段美好120分钟。 2016年3月21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本以为狗镇似的悲剧就已尽可能的展现了穷山恶水出恶人的真理,不曾想裁缝的喜剧化更是将悲剧撕裂的痛彻心扉。本以为亲切的金子那种血淋淋的女性化复仇就已足够颠覆,肥温的温柔杀戮更是无以为继。所以,我突然明白,想要得到东方的鱼肚白,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向西方的落日红。
我当然会记仇,不记仇哪来的力气报恩。
有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只是这地方不见得荒芜却也多这样自私凉薄的人们,何尝不是人性本恶的一种体现?小镇里的人利聚而来,不无目的断不会摒弃前嫌,更何况多数人跟女主并无直接的利害关系,却个个待之如仇敌一般。好在女主本身清醒,最后了无牵挂的一把大火实在大快人心,弃之远之,无需留恋!
澳洲轻喜剧版的《狗镇》,温斯莱特在里面霸气又漂亮!小镇子的恶归根结底是传统和父辈们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人性权势之恶。不把传统一把火烧掉,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试图缓慢改变传统,终归是要失败的。
发现年纪越大越喜欢这种“一个都不原谅”。又回到了那个主题,小镇姑娘的出走,说到底都是对乡村社会的厌恶和弃绝。 回不去的故乡的背后,从来没有世外桃源。
生活会在给你布满荆棘的路上还涂满毒药。真正能够战胜这些的只有自己不断反抗和奋起的行动和决心。而爱情和亲情有时候都会在最关键时候离你而去,但是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激励着我们勇敢活出最精彩,因为恶人自有天收,抬头看苍天,从不饶过谁。
看完以后当场在mall里买了三个套装和一个项链。莎士比亚嗦:当然了,我的衣装确实改变了我的性格。
惊喜之作,本以为一部名叫“裁缝”的片子能拍出什么花样来,没想到这么耐看,一部上世纪时装片,每个人物都设计的个性鲜明,并且还插入了悬疑元素和一点黑色幽默,雨过·维文的女装癖是在致敬《丹麦女孩》吗哈哈,还有肥温,今年没凭这部提名奥斯卡真是太可惜了,演什么像什么啊
#裁缝# 的剧本不错,有一幕令我特别惊艳,在荒凉穷得掉渣的小镇上所有的女人都穿着特别名媛的衣服,真是吊诡。最后的复仇真是痛快。
本来看到凯特睡帅哥我就心满意足觉得该结束了吧,谁知道剧情才刚开始
“三分长相,七分打扮”,颜值可以随着衣着美妆而提升一个层次。
就想说凯特真是演什么像什么,一口澳大利亚口音到底是怎么练出来的!之前The Reader里的德国口语也是,太有天赋了!能不能教我练英音TUT 电影本身有些昆汀的色彩,是潜力股
“恋弟狂魔”肥温这次美炸了,烈焰红唇杀气腾腾,一身服装惊为天人啊!故事过于诡谲复杂,要定格在肥温和锤弟滚床单那儿就好了。 可以当猎奇电影看看,顺便欣赏澳洲内陆的风情画。雨果·维文饰演的易装癖实在太好笑啦~
本以为剧情是属于老套的女主回家乡通过手艺洗白自己并与乡民同归于好并抱得忠犬的故事,没想到故事走向无法预测的局面忠犬死去警察背黑锅父亲是贱人母亲撒手在看似喜剧的成分下掩盖着类似狗镇的残酷人本恶现实。最后她烧了整个小镇昂头阔步地离开其实都是一种对小镇绝望后的放弃,穷山恶水出刁民从未错
她来了,像魔法,把整个镇子都变美;她走了,像魔法,把整个镇子都变没。
这路数太诡异了,而且荒诞得……不那么恰到好处啊……
土澳本土产还好找的是凯特主演各方面比狗镇都强太多。疯妈妈也演的很好。锤哥就这么钻进老鼠窝出不出来了。雨果警长也算当了回替罪羊。最后是因果报应了那些垃圾烧的真好。还是人靠衣装啊巴黎学过设计的就是不一样了。
太有风格了,像舞台剧,华丽又漂亮,各种黑色幽默,讽刺而又直击要害。
要是我的话,我会连人一起烧掉,然后看着他们满身都是火焰和吼叫....
看温丝莱特近些年的表演,是一种享受,《杀戮》,《史蒂夫.乔布斯》到此片,温丝莱特浑身散发着对演技自信而透出来的光芒,性感无比。在表演水准上,已甩她当年的大轮船男搭档大概五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