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孩儿奴
影片结局时,当互惠生娜塔莉要离开中国,在告别酒会上,客串的孙红雷将本片主旨和盘托出,不加一丝修饰,生生的给当今社会上的“孩儿奴”父母一记响亮耳光。
孙红雷所读的是一封德国互惠生在中国家庭生活一年的感受,一个外国友人以“外人”的眼光锋利的剖开了如今孩童教育濒临腐烂的伤口,时下的中国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硬生生的绑架孩子们的童年快乐,如果当跌倒和受伤都不再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未来为人的独立性将不堪设想。片中徐帆扮演的母亲就是因为过度保护自己的女儿皮皮,导致女儿5岁了连骨头都不会自己吐,而为了移民请来专门教授女儿英语的互惠生娜塔莉所带来的文化差异和西方国家特有的教育方式让这个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庭产生了根本上的改变。原本的甩手掌柜,受气包的父亲终于等来了“解放”的时刻,不知不觉间将母亲“孤立”了起来。
本片所描述探讨的话题在我国电视剧界经常出现,可以说一部40多集的电视剧不厌其烦,反复讨论的就是这些事儿,如果你觉得电视剧太长,倒是可以选择观看一下本片,因为在90分钟里,它基本把电视剧里要讲的东西都涵盖了。
2 ) 别在以“爱”之名
文/梦里诗书
一个极具中国特色代表性的三口之家,一位来自南美的激情似火的互惠生女孩,电影《洋妞到我家》以其文化理念上的差异上演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欢乐喜剧,而其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这并不是一场毫无养分的无厘头闹剧,电影在令人欢笑之余更折射出当下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探寻。
徐帆搭戏陈建斌,二人在电影中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上演的虎妈羊爸的组合可谓是想得宜章,徐帆饰演的“虎妈”形象爱女心切,对女儿给予了种种过度保护,为了能给女儿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一心为了移民而赚钱想把女儿送出国门,而陈建斌饰演的“羊爸”看似软弱无能,对虎妈的做法虽有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但实则是对虎妈的包容和为家庭和睦的忍辱负重顾全大局,而为了能让女儿学好英语,虎妈请来了来自哥伦比亚的互惠生娜塔莉,这个来自南美异国女孩的率真与执着打破了这个看似一潭死水为了出国而陷入僵局的家庭,以其特有的方式改变着这个家庭以往的观念,电影也正是通过这种中西方文化教育和生活上的差异,达到了绝佳的喜剧效果。
电影《洋妞到我家》在欢笑间其实融入了很多真知灼见,喜剧的形式使得这些观念并非一味的说教,而是令人感同身受,面对孩子的教育中国父母往往以爱之名,给予了孩子过多的溺爱,同时又让孩子在小小的年龄背负了与其不相符学习上的重压,生怕孩子受了委屈,输在了起跑线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生活方式是诸多中国小孩的真实写照,电影中也正是如此,看似虎妈的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过度关照,使得小女孩五岁了连鱼刺骨头都不会吐,几乎没有任何的生活能力,而互惠生娜塔莉的到来,正是在着力于改变这些,她以其自已的方式教会了孩子各种生活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的老话反倒成为了这个来自异国的女孩所教会孩子的,很多在中国父母眼中不可为之的事情,其实才是孩子得以成长独立的关键,还记得电影中顾全大局面对虎妈的咄咄逼人的羊爸一句“移得了环境,移得了心境吗?”是给我映像最为深刻的一点,我们一再看到了国外环境的优越,却忽视了西方教育独立与自主才是其真谛所在,电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中国式移民和家庭教育的反思,以最真切的方式给予观众以动容。
别在以“爱”之名,中国式教育对小孩过度溺爱的反思是《洋妞到我家》饱含的正能量,电影通过娱乐化的视角,互惠生女孩在中国实则是为父母上了生动的一课,要移得了心境,让孩子学会自我独立和保护,这才是真正对孩子的爱。(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3 ) 中国还是留人滴
从电影的海报设计和主题看来,我以为会是一部很轻松的片子,没想到看得我满脸泪,居然是为一对中年夫妇的爱情。爱情?应该已经不仅仅是爱情了,是亲情甚至更多,是同甘共苦的老战友。为一个中年男人成熟的爱而动容,让人觉得踏实、安心。
徐帆、陈建斌都是老戏骨,这样的角色没什么挑战性,演一对很生活化的普通百姓甚至可以是本色出演。其实更多的看头应该是在小女孩和洋妞身上,可惜演员不是很得我心,没留下多深刻的印象,小女孩应该是典型的“讨人厌”的中国式掌上明珠,洋妞的表演很卖力,但也许人家受民族文化的影响生活中就是那样热情如火,可我看着总觉得太过了点。
剧情本身是很普通的,不过看起来还是挺舒服的。第一代赶上好时代的人现已开始为人父母,很自然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尽量拥有所有的好,因此也就诞生了许多捧在手心怕摔含在嘴里怕化的心肝宝贝儿,而矛盾的是,这些孩子却不是生活在当年那个“被分配”的时代,他们需要的是靠自己的能力在这个残酷的社会摸爬滚打公平竞争,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被催生的孩子便出现了各种与社会难以相处的困境,并衍生出夫妻相处、子女教育甚至是移民意向等问题。电影看似在贬中国,实际上是在赞美中国,留住人心。而我还看到另一层,表面上是洋妞改变了这个家,实际上还不是男人能力渐长经济实力大爆发,女人才会弱下来,甘当贤内助,所以啊,一切的根本问题还是一家之主的事儿。不过旧问题解决了,新问题总会来的,这是自然规律,每个家庭都如此。
电影整体还是颇有寓意的,每个独立角色都非常典型,而角色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活状态也很真实地反应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现状。欲望是无止境的,许多人每天拎着LV的包,包里却装着安眠药。但人总需要一步步得到满足,没有进步的生活本身也没有意义啊。
4 ) 结婚后的爱情就是肯为对方吃亏
影片最后把一对结婚十五年的夫妻从柴米油盐中抽出,烛光红酒出场,丈夫给妻子送了一件她平时舍不得买的内衣,妻子回忆往事,道出结婚后的爱情就是要肯为对方吃亏。
影片中妻子是个女强人的形象,好面子,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尽全力想移民美国,将自己弄得焦头烂额,把自己想法一厢情愿的强加给孩子。她把自己的女儿当公主养,不让她坐公共交通,在外吃饭不能低于四星级,吃鱼和骨头汤前用滤网过滤,水果必须吃有机削皮的,导致孩子五岁了还没办法自己吐骨头而被噎住进了医院。
十五年的光阴,妻子从原来的崇拜变成日常的嫌弃,嫌弃丈夫没本事没钱没时间,当妻子唠叨发脾气的时候,丈夫为了守住这个家在默默忍受。他多次开导妻子,就算移民也无法移的了心境,或许他比妻子更懂得生活的真谛。
很多人评论这部影片像电视剧中截取的片段,剧情平平毫无特色。但是,我看完感触颇多。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变得越来越急躁,无法静心的享受生活。处处攀比的心态让人对亲近的人抱怨连连,而忘了生活的本质。身处这个时代,无法脱离大氛围,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初衷,珍惜和爱人相处的时光,日子可以平凡但是不能没有激情。养育孩子需要更多的包容,包容个性化的成长。
5 ) 家庭观影,我不爱我家
中国电影市场如今的红火程度是有目共睹的,就像一块大蛋糕,谁都打算、都有可能在内地电影市场这块蛋糕上分一杯羹,这就导致国产电影在数量上出现了单纯的增加,但类型片的发展却鲜有进步。如今的市场上多为爱情、喜剧、青春等题材电影,因为这些题材电影卖座,也就一窝蜂的去跟拍,典型的市场工业初级阶段的模式。但并不能说其他类型的电影没有,只是很少而已,比如这部《洋妞到我家》,家庭片。换句话说就是适合全家老少观赏的电影,看似受众面很大,却不是市场喜欢的那种类型,电影可能不会卖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
什么电影适合全家老少观赏观赏呢?起码现在的很多娱乐大片都具有这个属性。但在类型化的选择方面,要另当别论了。中国电影市场没有分级制度,导致很多具有重口味情节的电影在院线放映,并没有将不适合的观众区分开。美国电影分级,G级代表全年龄级,真正的家庭观影,比如迪士尼的动画片、《音乐之声》等。PG级,父母要带着孩子(10岁以下)看,比如《哈利波特》前几部和《小鬼当家》,里面有点暴力和阴暗场景;PG-13,13岁以下不宜(并不是不能看),非要看的话要有父母陪同,比如成龙的动作片和漫威大片,大量的动作戏和少量的激情戏,以此类推,后面就不说了。
这部《洋妞到我家》按照美国那种分级,比较复杂。首先电影属于G级,适合所有人,讲述一个中国传统三口之家招了一名外国留学生,也就是互惠生在家帮着看孩子,外国学生与一个4岁孩子的搞笑经历,一个人畜无害的故事。但电影的主题却是讲给父母听的。电影除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上的表现之外,中国式教育的问题也被摆在了前台,掌上明珠、细心呵护、父母娇惯孩子、逼迫孩子上各种辅导班等中国式家庭普遍的现象,与外国开放式、富有冒险精神的独立式教育形成的对比,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
所以说这是一部真正的家庭电影,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观赏,甚至是孩子带着父母去观赏,因为片中暴露的中国式家庭教育这种现象非常值得一看。而且电影并不说教,反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拍得很有趣味性,电影只是一个引导作用,将我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现状展示给观众,在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将中西方教育的对比形态用影像化的语言突出,显得十分形象。片中徐帆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是呵护,无微不至的关爱,除菌剂、有机食品、亲自给孩子除去食物中的骨头、不准独自外出等等,甚至为了孩子而冷落了夫妻关系,并且随着外国互惠生到来,通过文化对冲,森严的孩子保护条例被一一打破,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印象。
因此而言,《洋妞到我家》这部再喜剧片外壳包装下的电影,实则是一部真正献给父母看的片子。但就是这样的片子在内地市场上又有多少人关注呢。再以青年为主体的观众群体中,本片的题材对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青年观众首先是不会体会到片子中传达内涵,不会设身处地的感受到其中的家庭和教育观。也搭着电影的题材老旧,很像上世界90年代的故事片,像是《妈妈再爱我一次》这些片子,虽然本质上区别很大,但目的是一样,这样的片子在如今能挤进院线已经很不错了,想要卖座,暂时看不到阳光。
所以该片也出于市场考虑,请来了徐帆和陈建斌两位戏精主演,二位的表演真心佩服,完全的演出了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父母的状态,忧虑、焦躁、不安以及神经过敏,并且还请来了孙红雷、佟丽娅、郭涛等人客串,该片的阵容实则强大,但题材限定了市场受众。联想到法国导演菲利普·弥勒在中国拍摄的家庭式电影《夜莺》,几乎是中国版的《蝴蝶》,至今无法定档,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无论《夜莺》也好,还是这部《洋妞到我家》,都是纯粹的家庭电影,本片拍得有些老旧,而且故事内容也难有如今市场上所喜好的那种卖点,结局其实都一样。
因此,这部《洋妞到我家》不褒不贬,只是将其推荐给中国父母观看。
6 ) 到底怎样的教育才好呢?
“在中国,父母会花很多钱把孩子送到有名的幼儿园或学校上学,其他时间不是学钢琴,就是上英语课,舞蹈课,而我小时候常常爬树,卖自己花园里的花,那我也会从树上摔下来,或者被小刀划伤,但我的爸爸妈妈认为,这是我成长的一部分。而中国的父母都是去保护,甚至在什么都没发生的时候,就把孩子放在了套子里,中国的孩子非常孤独,而在德国的孩子玩的是游戏,是需要和父母分享的游戏,那我在中国家庭最大的感受是,爸爸妈妈在家,却让孩子觉得没有家” 孩子缺少陪伴,孩子想要的是陪伴,父母却认为我要给孩子好的环境,缺少陪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谁不想过好日子,我整个像个陀螺一样转,我真的不知道养个孩子要花那么多钱,人家孩子学的,我孩子也想让她学到,人家孩子有的,我也先让我孩子有啊,我就这么忙里忙外,不停地忙
剧中的妈妈对孩子保护多度,孩子吃饭的时候帮助孩子去骨头,导致5岁的孩子由于不会吃骨头被送进医院,妈妈是个孩儿奴。但外国人确实独立,但也少了人情味,这是西方文化与中方文化的冲突。
到底怎样的教育才是好的呢?中国教育有中国的好,希望有西方好的一部分。
好蠢……
把它当电视剧看的话:嘿,还成!
请了这么一个洋妞,让后面男女分床争风吃醋都显得滑稽无比,中国大老爷们眼里只有白人洋妞才算洋妞好么,乌漆麻黑的怎么有性欲。
爸妈不在家
望子成龙那点事
这不就是典型中国母亲吗,我觉得徐帆演得很入骨。中西文化的碰撞很有看头,值得让更多人观影和反思。
高中时学校发的票,我妈妈当时在电影院看哭了
这种主旋律的应该是外事部、文化部门组团包场去看的应该。
【CCAV6】其实里面的很多教育观念蛮有趣的,生存教育、性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其实也是父母身份成长的过程。徐帆真是演技可以,陈建斌这里的角色设定比较符合我对他的形象认知。
又是标准的「北京普通话口语」听起来真佬难过,弗强求你讲成南方口音,恳请艺人讲中立的国语口音,用中立的国语书面词汇,覅用北方特色口语词汇,考虑过南方观众的语言习惯伐?
如何证明国人不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标准答案二
这主旋律宣传+au pair广告也是醉了。
题材讨巧,中西文化差异碰撞出火花的同时也暴露出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陈腐。影片整体非常平,几乎以为是徐帆陈建斌的家庭剧,造成这状态的原因是情节太生活流,没有大的冲突点和转折点。
不像电影,真的,这种题材和卡司拜托就拍成八点档电视剧吧,别搅和大银幕了。要不是单位组织绝对不会去电影院看。哦对了,海报下面的两行人真的都是打酱油的,别指望出现五分钟以上
感觉就是一部家庭剧的精华版做了个电影 中规中矩毫无惊喜 徐帆就是个神经质母亲 陈建斌这个爸爸其实更加现实一点 洋妞是个上了发条的哥伦比亚人 胸罩梗不错
哈哈哈。其实除去中国人对外国人的stereotype(/;)和主旋律,看得挺轻松欢乐的。洋妞的演员演得挺活泛...适合去自己国家的telenovela扎一角儿,小女孩长大了应该也是戏精一枚。另:导演真行,李铭顺佟丽娅孙红雷王千源郭涛全线拿来做客串,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中国式学前教育,CCTV6数字电影的升级版,众大咖的客串挺有看点,教育意义也有一点深度,但和同题材的《爸妈不在家》明显不在一个等级。
中西文化的碰撞很有看头,值得让更多人观影和反思。
公映
很中国化思维拍出来的电影,人物比较脸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