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有深度的电影
这是一部需要年纪来看的有深度的电影,简单的寒冷中又包含了淡淡的温暖,文革的背景让人难受,好似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而灾难带来的伤害无法弥补,片中没有过多的渲染,一切都那么自然,却最真切的描述了那个年代的痛苦与悲情,泪点从每一个细节里面渗透出来,不需要刻意描画,巩俐、陈道明演技没话说,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没有你侬我侬的情意绵绵,感情全在脸上,含在眼里,让人品味到那份浓烈的爱。
2 ) 不是所有旧时光都氤氲着朦胧的美好
有些回忆,就算再模糊了,那片地方泛着的,也只有丑恶的光。
辛苦筹划两年,历经苦难终于逃跑成功,跋涉数千公里回到上海,却为了不再继续连累婉喻和儿女,只在远处静静的隐忍、注视、跟随,最后自首回西宁的陆焉识变成了只为了见妻子一面没去想她们安危躲在桥下潦草邋遢的陆焉识。
在电话中用英文劝父亲“顾念”家人,又在哥哥对母亲发脾气逼她同意离婚时对他发狠不许如此的冯丹珏,变成了对父亲没有一丝感情为了自己能成为主角转身检举揭发的丹丹,虽然是丹珏和子烨的拼接,但像极了那个年代脸谱化的年轻人,只是在多年之后慢慢恢复一丝人情。
记忆逐渐模糊,亲爱的人就在身边却无所知,所有的一切却浓缩成了老套的钢琴曲,布置的极好的背景光,随之而来的冲突,和之后的相处,直到最后站台的等待,焉识似乎完全变成了一个负责起她身边所有事的佣人,失去了婉喻在他身上能看到的一切曾经吸引她的男性气息,和对过去的回忆;焉识脑子里盲写的所有情话所有故事,变成了香烟壳上时而清新时而辽远壮阔的西北风光,仿佛在那里的时光随着时间流逝也变得美好,让人忘掉了夹边沟;市委常委的戴同志,变成了革委会的方师傅,用无比隐喻的方式勾勒出几丝棱角;早年就参加匪党解放后风光无限文革中死得其所一生中与焉识龃龉甚多的大卫韦,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符号:不堪其辱自绝于人民的知识分子。
电影的时间尺度虽不适合去描绘焉识整个被自由困惑最终了悟的一生,却最终将这一切描绘成一个温润感人的黄昏恋,甚至不算是恋,因为她压根对身边的这个人没有了任何感情,甚至没有将对焉识的思念和回忆投射到身边的这个男人身上,除了钢琴前的那一霎那,他已经变成了多年之后依然陪伴她等待焉识回来的好心老大爷,没有感情般忍受着一切。电影努力用一切将那个时代符号化,将那个时代的故事符号化,将那个时代过来过不来的人符号化,对这一切的描述雷池不敢越一步,艰难的抽丝剥茧出一段爱情故事,再用观众的偶像,用你一切能想到的桥段去赚取眼泪,三十年了,还只是哭哭啼啼没有出息,这一点上国师的功力是够了。
不是所有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艰难的影射都是值得尊敬的,尤其是给苦难披上温情的外套,堵上那些批判者的嘴,捞取最后一点政治资本。中国人最爱做的事情,就是从最坏的事情中也要努力找到一点点美好,就像从粪坑中吮吸蛆的蛋白,来麻痹自己只要是过去的岁月,总是镀了一层金的。
3 ) 【转】一坛好酒的内劲
作者:胡性能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诗经》中伟大的爱情诗句,因为被世俗化的广泛运用,变得让人生疑。在最初看张艺谋的新片《归来》时,我找不到比这两句诗更好的概括,只是生活在记忆中的冯婉瑜与生活在现实中的陆焉识,他们就像是两条并行的铁轨,相伴前行,却终生不再相识。
终生,这是个漫长的时间概念,我们曾经讴歌过的完美爱情,有几桩经得住这个词汇的检验?
但是在看完《归来》之后,我发现这部以爱情为载体的电影,后面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反思,有着对个人苦难以及民族命运的深度思考。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作为个人的爱情,也许没有什么比这种错位更让人惋惜。陆焉识终究在冯婉瑜的守候中“归来”,但经历了人生的浩劫之后,包括你我,谁还能回到以往生活既定的轨道?山河依旧,物是人非,归来的人们将怎样面对不幸的往昔?曾经的苦难又怎样以个人记忆的方式进入寻常人的当下生活,并长久地影响他们的未来?《归来》试图提示我们,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
故事的表层,与《诗经》中的那两句诗相比,我更喜欢拉金的诗句:“在所有的脸中,我只怀念你的脸”。这青橄榄一样的诗句,平实,朴素,却以排除法的方式,将一份铭心刻骨的怀念凸显出来。精神与肉体受到双重打击的冯婉瑜选择了向后眺望,她逆时而行,生活在过去,在人群中一次次引颈寻觅着她的陆犯焉识。在她充满期盼的目光背后,不难看到在时间的深处,在她的青春时光中,有着她最为珍视的一段感情。她不认识现实中的陆焉识,却能死死记住他年轻时的脸,那张脸是她留恋的过去,是她生活的勇气,是她的命和她的一切。
相对于冯氏婉瑜大脑的一片混沌,作为知识分子象征的陆焉识的清醒则意味着他得独自承受所有的苦难,这是清醒者的宿命。在旧时代, 鲁迅先生就曾说自己是黑屋里的先醒者,如果没有希望打破黑屋,还不如让他们在睡梦中死去。但是在《归来》中,陆焉识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面对漫漫长路,他像冯婉瑜一样,选择了等待,他不离不弃,以百般的呵护、关心,耐心地等待一个人能够从黑暗的记忆深入归来。
一个人在精神深处期待着陆焉识能够回到她的过去;另外一个人在现实里守候冯婉瑜能够回到他的当下和未来。彼此的坚持恰恰让两人无法在清醒的现实中重逢,这是两条铁轨相互守望的爱情,感人却又无望。然而正是向后的怀旧,以及前行中的期冀,这两种背行的力量让《归来》这部影片具有了极强的内在张力。我揪心期待了一百分钟,看到的只是男女主人公人生故事的冰山一角。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玫瑰花,也没有卿卿我我的境头,删繁就简的情感呈现是那样的含蓄内敛,中国式的爱情以及思想的中国式表达,让简约的剧情分泌出巨大的能量,直到演职人员的名字出现在黑色的银幕上,我依旧被摁牢在座位上,被故事的余味所控制。
原来,这部影片不仅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看过之后,思想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相对于冯婉瑜与陆焉实无法回到他们彼此相识的过去,张艺谋到是借助这部影片完成了自己导演生涯的重要回归,重返他的巅峰状态。20多年前,他用《红高梁》告诉大家,电影可以那样讲述,中国电影从此有了全新的叙事选择;10年前,他又用《英雄》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并在今天成为让我们渐感厌倦的商业喧嚣;当我们都预感到大场景、大制作支撑的宏大叙事以及搞笑、无厘头营造的浅薄逗乐终将沉寂,为此期待中国电影艺术上的回归会在什么时候到来,由谁开始时,没想到还是他:张艺谋。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在三万里河山演绎王朝的兴衰变更,与在方寸之间呈现一个民族的情感与苦难,究竟那一个更为困难?《归来》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颇具难度的叙事,张艺谋在如此逼仄的空间里,借助极为有限的场景和人物,将故事讲述得如此让人难以割舍。与那些满场飞奔且背景不断变化的舞蹈相比,张艺谋就只站在一个情感的圆点,不挪动,就完成了一次出色的演出。他的表现让人联想起《天龙八部》里那个扫地的老僧,无招无式,却武功奇高内功精湛,也许是年岁的增长,也许是对电影多年的浸染,张艺谋在拍摄《归来》时采用的是最传统的中国叙事,简约、简洁、简练,让有限的空间,隐藏着无限的思想意味。包括扮演冯婉瑜的巩俐和扮演陆焉识的陈道明,他们的表演自然、克制,堪称完美地演绎了中国人情感和情绪的表达,我以为,这是返朴归真后的必然选择。本份和老实的讲述态度,略带忧伤的旧色调,让《归来》成为了一次情感与思想的窖藏,不喧哗、不张扬,所有的深情与刻骨的伤痛都隐藏在平静的叙述里,导演的手法看上去毫不炫技,然而正是这种表达的节制与不动声色,将一坛好酒的芬芳与内劲,完全密封在一个感人的故事里。
4 ) 其实从未离开
这是一部描述WG带给人的伤害和结束后人们的创伤修复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很久不能平静,一声又一声的焉识和婉瑜击中泪点,只为与爱人相见。一别好几十年,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一别半生,难忘归人,一段生离死别的岁月,留下了旷世之恋。有人说,真正的归来,是从未离开。
导演在悲怆与无奈中描绘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因是那个让人无奈的时代,但是对那个时代你还无奈的不能说,不能反思,不能控诉,不能调侃。所以最后就剩下憋屈的无奈。最后一幕的平静真不是心灵的平静,而是无奈的接受现状。不过不得不说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这样在生活,随波浮沉在自己的命运里,不抗争不反思,就这样浮沉,而不是经过反思努力后的宁静。
感觉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就是演员的演技了,尤其是陈道明,一改以往演帝王的慷慨激昂,既有文人的文雅才情又有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沉稳内敛,还有对妻子儿女的难得一见的激情,巩俐的角色表面起伏不大,内心却波澜汹涌,那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把握的恰到好处,让人感同身受,两位对于细节的把握尤其到位,看的遍数越多越有味道。
5 ) 永不归来
永不归来
抛开过高的期待与要求,《归来》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的,至少可以平静的讲述一个故事,不再靠浓烈色彩或是花哨特效,巩利的眼神中也重新泛出《秋菊打官司》的倔强来。
不过相比原著,这几乎已经是两个不同的故事了。
原著的时间跨度从三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讲述了一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其家庭半个世纪的变迁。
没看过的原著的人以为像电影中的女儿出卖父亲,爱人相见不相识已经够惨了,看过原著才会明白电影真是太光明温暖了。
原著中陆焉识和冯婉喻是包办婚姻,年轻的陆焉识觉得自己和冯之间完全没有爱情,所以结完婚就跑去美国风流,让冯守活寡,回来之后,对冯的感情也只有“可怜”而已,但冯却完全认命,觉得陆对她的一点点好都是恩赏,为了讨陆的一点欢心,变卖了祖传的珠宝给冯卖了块金表,但陆却一点也不喜欢。
后来抗战爆发,冯一个人迁去重庆教书,在重庆又有了“爱情”,冯留在上海给他照看继母和子女,苦苦支撑一个家,饿的形销骨瘦,这简直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看到这,你能把风流的陆公子和电影的深情好男人陈道明联系起来吗?
陆焉识真正觉得自己“爱”冯婉喻,是在解放后被打成右派判处无期后,在残酷的流放青海的生涯里,越来越觉得思念冯婉喻,他开始认为自己是爱冯婉喻的。
可是读到这我却疑惑了,这是“发现真爱”,还是因为他已经一无所有,冯几乎是生命中唯一还对他好的人,如果这是爱情,那么为何当初在一起时却毫无感觉呢。与其说是爱,倒更像是生命中只有剩下了这唯一的寄托,可以给他勇气活下去,甚至逃亡的力量。
在陆漫长的流放时光中,一遍遍对过去的回忆中,那些当初对包办婚姻的厌恶,无爱婚姻带来的精神苦闷,与随时可能被饿死冻死的艰苦环境相比,真是无比甜蜜的回忆了。所以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情调被连狼都饿疯了的大草原真正的改造了,他认识到了以前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病呻吟”“不知感恩”,当着教授,住着三层洋楼,拿着一月三十斤米的“高薪”和海外亲人汇款,却还认为自己没有精神上的自由,他要追求“独立的自我”,结果把“民主人士”和左派全得罪了,抗战时不按“教材”上课坐了国民党两年牢不知教训,抗战后又写文章讽刺“接收大员”们,左派人员来争取他了,他偏又自命清高的说“我和你们不是一路人”,到最后打成右派给判了三十年,还和法官辩论要求在判决书上写“永不加刑”,结果给改了死刑,被推上万人公审法场的时候,还要嘴硬说“我自己走。”
这种“顽固不化”“死要面子”等到他在大草原大饥荒中熬了十几年后已经荡然无存,那时他为了去看有自己女儿一个影头的记录片拿冯婉喻当初给他买的金表去行贿,在雪地里和狼打滚,被冻的全身的皮都扯掉了,为了活下去他什么都能忍,“越是活下不去越想活”,在脑子中默写了几十万字的书稿和信件,一边是肉身的极度卑贱,一边是灵魂上痛苦刺激出的狂野才华,直到这时那个动不动觉得“没有自由”“精神苦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才真正成为洞悉了人性和世界的真相的天才,饥荒,狼群和子弹都消灭不了他,装疯卖傻二十年,上演史上最不可能的大逃亡,穿越无人区从青海跑回上海,顺便还在路上“拐骗”了一小女孩作掩护,就为回上海吃碗阳春面,躲在远处妻儿一眼然后就回去自首了。如果拍这一段简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 V》,《越狱》弱爆了!在经过广阔天地冰刀霜剑改造过的知识分子面前,007又算个鸟啊!
原著中陆焉识是自首的而不是被女儿检举的,这也是原著中少有比电影更“相信人性”的地方。但电影中删去了儿女们如何把归来的父亲当老佣人使唤,想占他的房子,最后谁也不愿赡养他那些“一地鸡毛”的琐事,只留下了陆焉识和冯婉喻相守却不相认的感人情节。
但我仍然怀疑,原著小说中,陆焉识和冯婉喻真爱过吗?又或者他们所思念的对方,不过是他们幻想出来的那个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念象”。
一深想更觉可怕,这或许就是最后冯婉瑜认不出陆焉识的真正原因,因为前半生她并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情,陆焉识也从来没有给过她,他对她的只有前半生对一个“可怜女人”的怜悯,和后半生对一位“唯一亲人”的依赖。
冯婉喻就这样作为一个悲剧女性这一生都为“陆焉识”这个名字而活着,等待他归来是她生命的意义,当他真的回来了,她却失去了这个“幻梦”,真正的陆焉识和那个停留在二十年前记忆,并通过二十年来的幻想不断美化的年轻才俊的他相距太远,她的潜意识中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在我想来,如果两人真的相爱,不论脑子坏成什么样,相见的那一刻记忆立刻就会回来,谁会忘却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世上最远的距离,并不是我爱你,却已经认不出你。而是我以为我爱你,其实我已经把你忘记。
对冯婉瑜来说,她爱不爱陆焉识,这问题毫无意义。因为她都一样会去车站接他,一次又一次,那是她活着的意义。爱与不爱,不过是年轻人才会为之纠结烦恼的无聊问题。
在那个离乱承合的大时代里,人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活下去的理由,而爱与自由,实在是太奢侈的东西了,以至只能欺骗自己说:其实我是爱过的,有一个人在远方等我,虽然,我已经忘记了他(她)的模样。
在原著中,冯婉喻死去后,陆焉识再次回到了草原,那个他曾经不顾一切想逃离的地方,成了他最后的心灵归宿,回到那里,他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得到真正的自由。
其实我也宁愿相信,他们是有真爱的,这样这个故事就不会那么冷入骨髓的悲凉。因为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其实都不会太去思考爱与自由的命题。想的太多,就难免变成陆焉识,“生在福中不知福”的痛苦着,挣扎着,一直到把自己折腾到脱皮断骨,毫无尊严。还有他的女儿丹珏,带着遗传的高傲与才情,最后却也不得不屈从于毫无浪漫的现实,仿佛就是一代代人无法摆脱的宿命。
归来的是陆焉识,永不归来的也是陆焉识。二十年前的那个狂傲清高自以为可以笑谈世事的陆焉识,三十年前祖屋中咬着耳朵和她轻轻说话的陆焉识,五十年前初见时让少女冯婉瑜嗅到气息便脸红心跳的陆焉识,早已被大浪淘去,被风沙改造,被时光掩埋。冯婉瑜是对的,“你不是陆焉识。”她能作的,只有在车站举着写着他名字的牌子,一天天的等,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6 ) 《逝去兮,归来兮》——写在上映前
今年的清明,过得如此漫长。在京进修、忙碌,我错过了给外公外婆扫墓。
妈妈总说,自己家庭出身不好,我三十来年的成长时光里,总是映射着来自故去的光影与记忆。
外婆来自皖西大别山脚下一个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抗战时期在六安的师范学校与外公相识相恋。40年代,在上海复旦新闻的前身进修毕业后,外公留沪选择加入国民党。解放前夜,外公热情响应共产党号召,帮助中共说服大批国民党左翼人士、积极策反其留在大陆、迎接解放。解放后,他加入安徽日报,之后于合肥四中、九中成为高中语文教师。这样的背景、这样的经历,在那个年代是复杂的也是危险的。随后的一次次运动,外公外婆历经艰辛,他们的家庭也遭受风吹雨打。
从60年代开始,家人逐渐分离:外婆成为地主分子,远赴定远农村接受改造,外公成为历史反革命在农垦学校接受教育;大姨以优异成绩在合肥师范毕业却被迫在巢湖农场下放,比大姨小11岁的我年幼的妈妈跟随大姨也开始了农场生活;舅舅年幼时帮助外公搬砖谋生,之后在肥东开始了下放时光。一个家庭,四分五裂了近20年,在80年代到来的前夕才陆续团聚。为此,这个韩氏家庭一家五口特地在照相馆里照了一张全家福,外公郑重地给相片取名叫做——“帰来”。
聚散别离,于我的家族而言,是以时间的名义来面对和遭遇的,远非停留在那些后来的件件作品里。我虽80生人,但是在这个家庭里,从小听着外公外婆回忆往事,听着妈妈细述家庭的变迁,所以很早就明白了“团圆”和“历史背景”这些抽象又特别具有政治含义的词汇。我很早就看懂了《牧马人》、《芙蓉镇》、《小街》这样的影片,知道了朱时茂、丛珊的爱情是那样的艰苦而又隽永,刘晓庆、姜文的情缘是那样的患难与共,郭凯敏、张瑜的依恋与分离是那么的让人心酸,知道了《人到中年》影片里,潘虹是怎样的苦闷与无奈。是时代,是时代给予了人们历经磨难后学会了隐忍,懂得了珍惜。在我看来,经历过那些时代考验并且依旧认真、乐观、坚强、耿直活着的人,都是伟大而值得尊敬的。外公外婆“们”如是,大姨妈妈舅舅“们”亦然。
外婆去世已经24年了,外公也离开我们三年多了。那个时代早就远离我们很久很久。逝去的不会再来,也决不能让它重来;“帰来”的,我们更不该放手,需要好好珍惜。
过不了几日,张艺谋新片《归来》即将上映。前两日张艺谋与李安在美国对话,张艺谋说,《归来》题材在变成电影剧本的过程里非常艰辛和痛苦,因为现实的原因,很多问题还不能触碰,只能采取倒叙的方式绕道进行。即便这样,依旧让观看过试片的李安与斯皮尔伯格感动不已,甚至潸然泪下。
不清楚影片上映时,会有多少人去观看去思考,会有多少人去回忆去反思。时下,我们最匮乏的就是反思。面对过去,面对那些荒唐却又撕扯着每个家庭的年代,在某种引领下,不少人选择了遗忘和禁语。从这一点上来说,张艺谋是勇敢的,一部《活着》,让他在20年前就被贴上了“禁片”导演的标签,在现在又选择了相同题材的故事并把它投放在银幕上。
时代的确改变了不少,但是,归来的思考却还远远不够。我不清楚我这一代人,身上流淌着的故去岁月的血液还有多少,成长岁月里妈妈的回忆与讲述究竟能换回多少人的思考与敬畏。
至少,我有。
逝去兮,不复还;归来兮,不放手。
归来的,也许会越来越多,也可能会越来越少。至少还有曾经的谢晋、巴金。
《芙蓉镇》里,曾经打人的人在浩劫之后依旧高坐庙堂,曾经卑劣的人发疯后依旧以“运动了”的呓语恫吓百姓;幸好,坚守与向往明天的刘晓庆还是盼来了姜文的归来。
面对历史,如果我们选择性遗忘,就会失去敬畏,就可能再度迎来悲剧的循环;
面对历史,如果我们放下惩戒,真诚面对, 就可以走向充满自豪的明天。
点映归来:看后给人一种平静,在快节奏都市生活中放慢脚步一样。没有去深入剖析大时代变迁人处境变化的反思,而是以缓缓步入的方式给当下观众讲述一个动容亲情和爱情的故事。场景搭建年代回忆感强,钢琴伴奏虽然出现不多,每次响起都很好的为剧情服务
唉,张艺谋拼了命做减法,倒头来还是一股浓浓的做戏感。基本上在看片的过程中一直脑补尔豪帮可云找回忆的桥段。
门一直留着,锁住的是记忆。与其说是选择性失忆,不如说是文革创伤后遗症,用小人物的隐忍去反思大时代。坚守等候、保有归心的爱是大爱,结尾铁栅栏隔断的定格意味深长。尽管是一套再平淡不过的电视剧拍法,流露的却是老谋子老来平和的心境。这种片该用胶片拍,追求高清反是背道而驰—因为更像电视剧了
巩俐奉献了从影至今最感人的一场表演,张艺谋在商业与艺术中间找到了最平衡的一点。拿这片跟活着比的可以洗洗睡了,这片对应的是我的父亲母亲,它们的背景都是历史的错误改变了爱情的轨迹。我的父亲母亲讲的是漫长的追逐,归来讲的是漫长的守候。很感人,润物无声的那种。
斯皮尔伯格“哭了一小时”没骗人,整个被勒着脖子看完,出来人跟脱水了一样。大概是审批尺度的极好呈现了。不疾不徐的中式爱情,被时代裹挟,呈现出两面。冯陆之情,是面对观众的一面,奋不顾身不离不弃都十分直观。方师傅家女人那句“孤儿寡母”,却只投下了些许阴影,让人看得见。好人恶人,没有多明
两颗星给演员,不包含新的谋女郎。一颗星给一个桥段,巩俐要求陈道明给她念信,按普通编剧写肯定就是很兴奋,接过信说好啊!这时陈道明说:方便吗?三个字一问,一个知识分子的分寸感就出来了。好与坏,高低立判。
似曾相识焉归来
我觉得挺好啊,比山楂树正常多了,起码这俩主演能撑起来,煽情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年代感不必说,光那些个变焦镜头就够伤痕了...小说大部分前情都已砍掉,只留下形式简洁的尾部,文革版初恋50次。两句渔光曲好过所有抻嗓子的“啊啊啊”。戛纳重看,采了十几个老外,无一差评,还有个法国佬当场泪崩!
1,老年爱情小清新,廉价,催泪。2,跪着把钱挣了的同时就不要再想把名捞回来了。3,说需要生活积累的,更多是因为本身拍得太表面。4,别说什么平静,片中唯一平静的只有陈道明的表演。5,如果说这是营销账号的煽情贴改编,我也信。6,这么多年,我们还在谈论张艺谋,本身就挺泄气的。
最喜欢车站约见一场戏,乱世频仍,王佳芝一声“快走”犹未绝于耳,冯婉瑜“快跑”又频频响起,哀艳不及,而沉痛过之。除了最后一幕,时代还原度甚高。民族失忆题材能过审,实在意外。
这片子不是差,是俗!既然是要拍老年版【初恋50次】,何必改编这本小说呢。这回片子拍的倒是很严谨,问题出在平庸的主题、叙事切入点和价值观,结局的处理其实想法不错,可惜从第二幕开始剧本除了冗长毫无技巧性可言,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叙事的层次感、伏笔反转和角色塑造都做得很差。★★
婉榆,婉榆……展博,展博……
把我妈看哭了,暂时转移了她对我找不到对象的担忧。四星好评!
原著粉表示:陈道明就是陆焉识,很赞。巩俐演技很好,但她不是原著中的婉喻。张慧雯也很好,她也不是原著里的丹钰,甚至名字和年龄设定都不一样了。所以把《陆犯焉识》改名为《归来》是很对的。电影更像是张艺谋巧妙的套着陆焉识讲了一个他的故事。看小说我曾泪流满面,但电影不能。
如果能将陆焉识在戈壁上逃跑的惊心动魄拍出来,能将劳改营里的人间惨状拍出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足以超越《活着》了。而现在这个家-传达室-火车站三点一线的版本,则简直就是一出陈道明版《朗读者》加《初恋50次》。
岁月静好,一去不返;归去来兮,唯有不复蹉跎,爱存留,唯咏叹。
她生活就只有4号和5号两天;他自己弹自己的钢琴,拆自己的信箱,读自己未寄出的信。111分钟又短又长。推镜头的代入感。陈道明的克制隐忍、巩俐的巅峰表演。历史的厚重,时代的悲歌。
刚看完。。演员的表演已经尽力了,可惜的是,活着的张艺谋没有归来。
“她什么都记不住,就记住了我的不好” 中年文革版《初恋50次》+《忠犬八公的故事》+《朗读者》+《再见列宁》+《恋恋笔记本》…没有《活着》式大气,却有《我的父亲母亲》式细腻深情。那样纯粹而伟大的爱情只存在于那个年代,正因为我们缺失,才会如此动人。
陪伴是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