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出棋制胜,弃卒
当你想要取得一些成就时,你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
电影讲述了美国国际象棋大师鲍勃·费舍尔,如何一步步成为世界大师并且在70年代美苏冷战时期战胜苏联国际象棋大师的故事。
他学棋讲究专注,下棋不能有一点声音,为了避免声音干扰甚至不在舞台上和苏联对手打比赛,跑到乒乓球室去比赛。甚至不惜弃赛。
这也许正应了我们那句话,只有专注才能出成绩,focus,以后就是仙人球效应,就算在根部,只要你长成顶尖的人物你就在上层的平行领域。
2 ) 观众
夜场Pawn Sacrifice。讲到Bobby Fischer去世陆陆续续就有人离席,我像往常一样看完字幕最后一秒灯亮,起身,发现周围留下的全是头发花白的老年情侣们。他们依偎着回味了自己年轻时的偶像,有人鼓掌有人流泪,想来当年世纪之战,他们的身边人不知还依然陪伴。其实这种感觉挺好的。
3 ) 转载
博比·费舍尔的时代
//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bobby-fischer-movie-review-by-kenneth-rogoff-2015-09/chinese
美国剑桥—好莱坞新大片《弃卒》(Pawn Sacrifice)讲述的是国际象棋天才“博比”罗伯特·詹姆斯·费舍尔(Robert James “Bobby” Fischer)跌宕起伏的一生,从传奇般的早年岁月到1972年29岁与俄罗斯世界冠军鲍里斯·斯帕斯基(Boris Spaasky)的历史名局尽在其中。影星托比·马奎尔(Toby Maguire)的表演足以以假乱真——对我们这些目睹费舍尔全盛期的人来说,马奎尔的表演可谓完美演绎。
影片讲述了一个已成为冷战期间俄美标志性事件的对局。影片也让我们怀疑,一个像费舍尔那样虽然麻烦重重但仍能在棋盘上化腐朽为神奇的充满创造力的天才,是否能够在当今无情的网络世界中生存。
当时的费舍尔当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那时的信息过滤机制和今天截然不同。当时的记者引领着舆论,而不是像今天那样在肤浅的互联网信息流中随波逐流。一个漂泊不定的布鲁克林的孩子在堪称苏联国技的项目上扳倒斯帕斯基,对于深谙此事件重要意义的记者来说,这是绝好的素材。这个对局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占据着全世界各主要报纸的头版,每一天,都有评论员对对局做出长达五小时的逐步分析。
当时,电视频道也寥寥无几。没有DVD播放机,也没有按次计费收看服务。但是,这绝非人们执着地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这场对局的唯一原因。超现实主义环境、绝妙的棋路和冷战背景让费舍尔成为那个夏天全世界最出名的人物之一。我不会自我幽默地说是棋局分析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尽管我是关键的第13局的公共转播评论员。
对美国冠军费舍尔来说,这场对局是他从以神童身份出道以来二十年追求头衔生涯的高潮。对一个超级巨星来说(他甚至经常出现在主要刊物的封面上),费舍尔的生活可谓穷困潦倒,如今,他终于坐在了价值250,000美元的对局边上。当然,这与1971年阿里和弗雷泽(Frazier)拳王争霸战双方都能保证获得的250万美元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费舍尔知道,在美国文化中,一切不产生大钱的运动项目都会被边缘化,因此他将这六位数的现金奖金视为国际象棋运动取得进展的终极标志。
对俄罗斯来说,这一对局并非事关金钱,而是事关心与智。长期以来,国际象棋是证明共产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完美战场。尽管如今大部分西方人都装作我们早就知道俄式共产主义迟早要失败,但当时绝非如此。当时最通用的经济学概论教科书,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逊(Paul Samuelson)的《经济学》,仍预测俄罗斯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平心而论,俄国人非常看重国际象棋,即使它并不会带来很多收入。从多种角度看,国际象棋是俄罗斯的国技。毫不奇怪,费舍尔追求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堂吉诃德式举动惊动了美国政策智囊亨利·基辛格,基辛格打电话给费舍尔,敦促他不要退出(他曾经威胁要退出)。
不管他在美国的地位如何,费舍尔绝对是最受俄罗斯人爱戴的美国人。普通俄罗斯人都可以欣赏和理解国际象棋的内在之美,而费舍尔的棋艺足以战胜俄国的宣传。在赢得冠军的征途中,费舍尔以前所未闻的6比0的比分横扫两位强大的对手,这在许多特级大师对局以和局告终的当时令人嗔目结舌。俄国棋迷因为费舍尔前所未有的成就而兴奋不已,据说莫斯科电话线路因为他们纷纷打电话了解相关信息而陷入了瘫痪。电话打进去后好一会儿,你才能听到接线员接起电话,说“6比0”,然后挂掉。最终,就连斯帕斯基也沦为了费舍尔天赋异禀的最高祭品,在费舍尔以妙到颠毫的手笔赢得第六局的胜利时,他于观众一起为他鼓掌,电影中也描述了这一幕。费舍尔也许是国际象棋的终极天才,而斯帕斯基与他等量齐观。
导演爱德华·齐维克(Edward Zwick)并没有回避折磨费舍尔的恶魔。他不无道理地担心俄国人会无所不用其极地阻止他赢得冠军,但最终合理的顾虑转变为妄想症,而费舍尔也开始疏远亲朋好友。他成了反犹人士,尽管他自己正是犹太人。
你会怀疑,在当今的网络世界,费舍尔的妄想症和人格缺陷在他还远远没有成为世界冠军前就会毁了他。费舍尔成为冠军后便不再参加象棋比赛,他的精神病迅速恶化。尽管我们不能原谅费舍尔晚年的恶毒攻击和黑暗思想(他死于2008年),但意识到创造力和天才如此发达的人,一个通过棋局激励了无数人的人,若放在今天有可能早就结束了他的职业生涯,这着实令人悲伤。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弃卒》则回忆了一个费舍尔有可能建功立业的世界。
4 ) 左天才右疯癫我们在中间|出棋制胜
from微信订阅号[野评人]
博比费舍尔的智商高达187(爱因斯坦160)。6岁那年,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仅靠一本说明书就学会了国际象棋,随后仅花了9年时间,他将美国棋坛的所有最小年龄纪录逐一打破,到15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这是他自己也是全世界的又一个记录——最年轻的特级大师。
但是1963年,在听了一次教会广播后,他一头扎入了神学中,直到1969年才回归棋坛,并于1972年的9月,在冰岛的雷克雅未克以12.5:8.5的成绩大比分战胜当时的世界冠军——苏联人斯帕斯基,成为新的世界冠军。由于当时正值美苏冷战,所以费舍尔的获胜在美国人看来有着极大的政治意义,被奉为民族英雄。数个月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赠送了一副袖珍国际象棋给党的总书记勃列日涅夫。
此后,费舍尔将精力投入了与国际象棋比赛规则的“对抗”中,其中很多无理要求遭到了国际棋联的反对,1975年,忍无可忍的菲舍尔宣布放弃冠军卫冕。
退出棋坛后的费舍尔做出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出格举动。1981年,他因涉嫌参与抢银行被美国警方逮捕,审讯过程中拒绝说出自己的名字,被拘留了两个月。出狱以后他还出版了一本狱中自传,大谈在里面遭受的种种非人待遇。
1992年,退隐多年的费舍尔决定前往当时被美国制裁的南斯拉夫与老对手斯帕斯基再次一较高下,此举被白宫明令禁止,告知他如果参赛将被处以25万美元的罚款和10年监禁,但费舍尔置若罔闻。虽然比赛以10:5大比分获胜,费舍尔获得了300万美元的奖金,但他也被美国政府正式列为通缉犯,开始了长达13年的流亡生涯,多次遭捕,但均在民间力量的救助下化险为夷。2004年,日本国际象棋协会的女会长公开宣布要嫁给菲舍尔,以便为他申请留居日本的签证,但日本司法大臣迫于美国的压力不予通融,拒绝了该申请,敦促费舍尔早日离境。
2005年,这样一颗烫手山芋被费舍尔首次获得国际冠军的所在国——冰岛接走。他在冰岛度过了短短3年的晚年生活,于2008年因肾衰竭病逝,享年64岁。
多年以来,与政府的对抗没能完全削减美国民众对他的敬仰,但是2001年他对911事件大加赞扬,则彻底激怒了美国民众。继政治上被驱逐之后,在心理上,费舍尔也被美国永远流放了。
同行总结费舍尔的一生,认为他是“棋盘上的天才,生活中的弱智”。1972年与斯帕斯基角逐国家冠军的比赛中,头两场他均落败,第三场他提出了将比赛场地更换到乒乓室,撤掉直播摄像机的要求,因为他觉得观众席上的记者和摄像机制造出的噪音导致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如果组委会不同意这两个要求他就退出比赛。虽然这个要求极其蛮不讲理,组委会还是同意了,具体原因未知,影片中处理成了斯帕斯基作出了妥协。
不仅如此,他生活中还经常怀疑政府(不光苏联政府,也包括美国政府)在窃听他,试图在他的咖啡中下药降低他的智力,当助理和律师安慰他的时候他还诘问他们是不是跟政府一伙的。这种迫害妄想症伴随了他一生,导致亲友都离他而去,所以这位智商和棋艺都冠绝天下的天才从15岁扬名全球之后就一直是孤家寡人。
为什么费舍尔会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性格成因是什么?在与斯帕斯基对决的过程中,他是如何在落后2分的情况下实现大比分赶超的?这是我观看《出棋制胜》的过程中想要找到的答案,爱德华兹维克逐一给了讲解,但影片的意义也仅停留在了“答野评人问”上,而对这三块内容的串连和安排,影片显得比较机械化,拼接感极其明显。
也就是说,影片把费舍尔性格的成因、棋艺的逐渐精进、击败斯帕斯基,这三块内容很生硬地安排在了前中后三段,前后没有呼应。儿时对费舍尔的性格造成根本性影响的母亲到了比赛的时候成为一句台词都没有的看客,而压根没有出现在费舍尔孩提时代的姐姐(现实中有,影片中没有展现)却在费舍尔寻求心理平静的过程中表现出重要作用,然而这个作用又没有重要到足以让费舍尔回归比赛的状态。
所以,从剧情逻辑和人物的心理联系上,影片的前中后三段是彼此割裂的。爱德华兹维克暴露出了类似于《血钻》、《最后的武士》那样的不足——虎头蛇尾,只不过这次尾巴露得更早一些。但是《出棋制胜》在可看性上又比不上前面两部,因为它的精彩只限于营造比赛时的紧张氛围,但老实说,不懂国际象棋规则的观众很难感受到这种紧张。
托比马奎尔的精彩表演也埋没于影片的暗淡无光之下。我对此君素来没有好感,但不得不承认他在本片中将费舍尔的神经质展现得相当到位。好的表演被影片质量拖累的现象屡见不鲜,今年和他同病相怜的是杰克吉伦哈尔,他主演的《铁拳》和参演的《绝命海拔》都是质量普通的片子。
总之,这是一部可看性一般的片子,但博比费舍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顺带再读一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或许能够了解旷世奇才大脑构成的冰山一角——真的只有一角,不能再多了,毕竟我们只是坐在中间的普通人。
tips:国际象棋基本规则
1、棋盘格局
国际象棋的棋盘由64个黑白相间的格子组成(在电脑的软件中还能设置成不同的颜色),黑白棋子各16个。
2、棋子分布
王:1个、后:1个、车:2个、象:2个、马:2:个、兵:8个。
3、走棋规则
兵(P):
只能向前直走(不能后退,这点和中国象棋类似),每次行棋只能走一格。但是,走第一步时,可以走一格或两格。兵的吃子方法与行棋方向不一样,它是直走斜吃,即如果兵的前斜进一格内有对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从而占据该格位置。
马(N):
每行一步棋,先横走或直走一格,然后再往外斜走一格;或者先斜走一格,最后再往外横走或竖走一格(即走 日 字,这点也和中国象棋类似)。可以越子行走,而没有 中国象棋 的 蹩马腿 的限制。
象(B):
只能斜走,格数不限,但是,不能越子行棋。开局时每方各有两个象,一个占白格,一个占黑格。和中国象棋相比,走法类似,只是没有不能过河的概念,全盘皆能走。
车(R):
横、竖均可以走,步数不受限制,不能斜走(和中国象棋类似)。除王车易位外不能越子。
后(Q):
横、直、斜都可以走,步数不受限制,但是,不能越子行棋。该棋也是棋力最强的棋子。
王(K):横、直、斜都可以走,但每次限走一步。不过,和中国象棋相比,王是不可以送吃的,即任何被敌方控制的格子,己方王都不能走进去。否则,算“送王”犯规。累计三次犯规就要判负。
吃棋子:
这和中国象棋的规则类似,凡是行棋能走到的地方,而这个格子上有对方的棋子,就能吃掉对方的棋子。
胜负:
以吃掉对方的最高统帅 王 为战胜对方。
5 ) zone
fisher· bobby-可从自我世界的影像,产生获取胜利的力量;专注于“自我”,强大地,无视规则,冷然地,也和现实混淆。..............................................................................................
6 ) 短评不能超过140个字
电影没把故事最精彩的东西表达出来,只是纠结于男主独特行为这种表面上,没进入到人物内心,我猜测这个故事肯定比电影更内敛更深层更精彩,就像男主从一开始不让媒体接触,到最后一击致敌,在比赛前相信他已经有思路有把握,但他仍然谨慎,认真对待这局棋这个对手,否则,纠结观众的咳嗽,录像机的噪音,如果是为了心理战的话,从结果看,他没有这个必要,亦或者男主内心有洁癖?从这部电影能了解的信息有限,但不限制了解这个故事的精彩。
蜘蛛侠演得很棒,剧情到最后Hold 不住了。直接用记录形式带过。大师的疯狂也是能传染的。
过度的强调了天才的“负面”,这个电影和《后翼弃兵》对比起来看,就可以直接看出拍的差在哪里,对于人物的描绘是不确定的,这样是神经质更神经质,而其它的部分无法确定,对于环境的烘托又表达的简单,对于比赛场面以及国际象棋的专业体现非常的缺乏感悟。你看《后翼弃兵》拍得多明白,小女孩望着天花板的象棋,一路演到去参加同学的party,大家讨论男友时,她偷偷离开了,那一晚在床上,倒立的棋子重新显现,国际象棋就是她的性。
一直觉得托比的演技被低估了
又一位困在自己大脑之中的天才。配角群戏好,Tobey有点过但比起基友小李还是高出不止一点,第六局结束直到结尾情绪收得非常到位。到底导演渣没办法啊,这么有趣的题材几乎全被乱七八糟的节奏给毁了(剧本也不怎么行),除了结尾救回来一点。要真是芬奇拍该多好…
天才的某一方面才能过于突出,远超常人,随之而来的是深受另一方面的巨大缺陷的折磨
such a pity...
很久没有这么有趣的角色和这么有趣的电影了
从此对托比马奎尔路人转粉!演的太好了吧~影片的节奏把握得很好,让我跟着着急跟着惊喜。你总以为有很多选择,其实正确的路却只有一条,走着走着,就走到了尽头。这算不算是对随后的AI战胜人类的预言呢?很有意思。天才与疯子永远是一线之隔,真疯假疯就不知道了~
天才的精神世界怎么都在备受煎熬
1Maguire算是重出了 2Sarsgaad变帅了 3越聪明的人越绝望知道人生没选项
其实托比·马奎尔 比小李子更知道如何收放地演戏。节奏把握有点失控,虽然整体故事依旧十分精彩。
话说,那个年代没有发明耳塞么??不过找蜘蛛侠演一个对任何细微声音都异常敏感的角色,真的太对了,哈哈,托比马奎尔巨大的眼球表面,像雷达一样扫描着周围的空间,我就知道他的角色又犯神经了。但导演,你想表达什么呢,本该载入史册的比赛,你却导出来的像,在一堆各种吹毛求疵的要求后,我犯完神经,轮到你犯神经,然后,就赢了?冷战背景下本该精彩无比的对局,是不是太普通了,视野是不是太狭窄了?纵然片名起的意境深远《弃卒》(Pawn Sacrifice),好像和棋局计谋有关一样,电影却拍的让棋盘成了无聊的陪衬,哎~可惜了这么好的故事~
平平无奇天才电影
导演的功力不够就导致男主看起来只是个被害妄想症患者。
太正常了所以觉得缺点什么。然后意识到Tobey Maguire都40岁了。。
令人厌恶的天才。
为什么这些不世出的天才总有着各种各样的反社会人格?男主实在太讨厌了,国际象棋的魅力更是丝毫未见。 拍出“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的爱德华·兹威克果然是史上最水奥斯卡导演~
一个传记片,却能把Fischer拍得和从Tim Rice的Chess走出来的一样真的是很有问题。
勉强及格。这片子始终处于矛盾中:马奎尔从小就是具超人属性的国际象棋天才,同时又有令人嫌恶的被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表征;70年代他以一己之力对抗着苏联棋手,可他本人又是美国国内冷战宣传的受害者……这片子令人惊叹又叫人鄙夷,刚主旋律煽情完又演示冷战的疯狂,加上兹威克像拉肚子一样顺畅但又没重点的节奏处理,看得人不知道这片子在干嘛。其实在剧本层面,本片是个喜剧,美苏两名顶尖棋手,都有对窃听器的执着,他们两体一面都是时代的眼泪,马奎尔要去地下室比赛,苏联人就要给椅子照X光,片尾的国际象棋决战简直有周星驰《破坏王》的趣味,“我看着这一代最出色的头脑毁于疯狂”,一种带着毁灭性的喜剧。马奎尔的表演动静皆宜,破处那段霸气十足。这个剧本要做成豆瓣用户认账的状态也很容易:连篇累牍的演示马奎尔受迫害的妄想场景就行了
世界不需要这样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