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音乐牵动情欲
作为文艺运动的发源地,法国果然对得起“浪漫之国”这个称号。而这部三十二年前的老影片,也向法国与生俱来的浪漫气息看齐。全片的钢琴音乐犹如一条主线,牵着剧情,牵着人物,牵着情欲。不正是“法国浪漫主义”这一伟大的名字的体现吗? 我实在喜欢贯穿全片的钢琴音乐,也喜欢法国人民对于音乐的态度。即便穷困潦倒,即便失业待业,雷米也不曾忘记他的老朋友——一台台式钢琴。当心情很好,或心情不好,当在工作,或在家休息,钢琴始终是他的小伙伴。 更重要的是,钢琴不但成为了雷米与玛丽安不做那事儿时的玩乐,竟也成了与最后出现的玛丽安的雇主夏洛特的联系。当雷米考虑着是否敲夏洛特的门,以探望她生病的女儿娜塔莉为由来见她一面时,屋内传来的激情音符不断敲击着他脆弱的、懦弱的内心。那些音符不断飞向空气,带走他心中一切的思绪,甚至把对玛丽安的狂热和内疚也带走了。雷米敲了门,夏洛特开了门。就这样子,双方聊着音乐,聊着聊着,就到床上了。
2 ) 贝特朗.布里耶-他的幽默
贝特朗.布里耶 (Bertrand Blier)
如果用时间做轴,以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规范为标准,布里耶的作品,从问世就该扣上早熟、不学好、道德败坏的帽子。把他归类为法国情色大师,热衷于强奸社会的资深导演作者人,或抓着新浪潮电影的尾巴玩命狂欢的艺术家,哪一种褒奖的头衔都有其合理性,只是不尽然。他似乎是一个未曾感受过自由与宁静的战士,又像是从未获得过真爱的浪荡公子哥,他的灵魂或许也在他的作品中游离徘徊过,我猜是他不小心泄露了心底的秘密,他讲的故事里,让人无法忽略的始终是为逃避而狂奔的背影,那个会不会就是他?
打破电影的伦理框架需要足够的勇气,布里耶可能不这么认为,那就是他的工作。戏剧能够升华丑陋的生活,但超越不了生活的丑陋。风格这东西无非是把与生俱来的吃饭的本事定义化了,你要不用此时代的标准看待问题,至少在当今社会,还可以有一些另外的选择。
对于布里耶的早期作品,在当时的西方世界,他的尝试也算顶风赶路。你不能说小偷、妓女是社会的主流,但在《圆舞曲女郎》中,你却要正视毫无分别的人性本能。放弃自我,像垃圾一样生活。不做道义上的好人,但要在享乐世界称王称霸。女人的身体是这两个混蛋最有信心成就荣耀的事业,而破坏社会秩序却成了他们调剂生活最刺激的娱乐。期盼用癫狂糜烂的生活方式唤醒希望的启明星,还是算了吧!社会的格局就是如此,这样的人一定会生存下去。而布里耶的意图也不难理解,他从不责怪这群羔羊,他好像理解“迷途”非他们的本意。不知是如何把污秽的行为与纯净的思想勾兑成内涵深刻的艺术作品,只觉这是一场闹剧。这群小丑有功啊,因为他们,生活才能睁大眼睛继续前行,金碧辉煌的上层社会才能更加璀璨夺目。
布里耶的作品中另一个突出的特点表现在女性角色上。一种先抑后扬、以退为进的情感风向标始终指向女人。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没错!但还要加一句,布里耶爱他电影里的所有女人。这就像是一种承诺,一经兑现,备受冷落的男性角色就有了失重的戏剧效果,但布里耶不会让情况恶化下去,在他的故事里,男人是个失败者,但不会遭人恨。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无法忽视女人裸露的身体,特别是胸部特写。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或交响乐中,毫无扭捏地展现出来,观影时能否剔除全部杂念,这不好说,但肯定没有龌龊污秽的感觉。不知道那些入选的女演员在签约之前会不会考虑到这无法避免的艺术奉献。2005年的《爱我多深》算挥尽了布里耶的色念,充分利用了性感尤物莫妮卡.贝鲁奇自然资源。可能是浮躁不安的现代气息也影响到了布里耶的做事方式,这部新作在我看来没有突破,用隔夜的肉饼夹个三明治,也就是这个味儿了。
提到布里耶,有两个人一定要提,杰拉德.德帕迪约和帕特里克.迪瓦尔。杰拉德在法国以荣升为国宝级艺术家,他作为布里耶的御用演员。自《圆舞曲女郎》到奥斯卡外语片奖《掏出你的手帕》,以至后来的《诡异》、《怪你过分美丽》、《爱我多深》等等,始终有他出自真情实意的合作支持。报恩也好,出于友情也罢,两个人的艺术之路上都能找到彼此的身影,这也是相当难得的。而充满神秘气息的迪瓦尔,就短暂的生命而言,1983年在巴黎某旅馆中神秘开枪自杀,反倒成了他演绎的最引人瞩目的悲剧。据报道他结束生命的方式与他最后一部影片中的结局如出一辙,心理问题、道德伦理,布里耶在影片中随时随地探讨的问题,迪瓦尔不仅在电影中精彩地演绎出来,在生活中竟也未能逃出命运的劫难。
《继父》(1981年),是一部有争议的影片,也译作《不伦之恋》。迪瓦尔饰演电影里的继父莱米,等待30岁能够功成名就的浪荡男子。平时在高级酒店做钢琴师,但工作不稳定,因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他的生活一直处在随波漂流的浮萍上。
13岁的玛琳是莱米的继女,母亲撞车去世后,想方设法留在莱米处,要与他一起生活的早熟女孩儿。故事出在这对性格错位的继父女身上,身为父亲的莱米懦弱无助的像个孩子,而小女孩玛琳坚强隐忍的个性颠覆了成熟的实际意义。
其实影片自始自终都没有什么不干净的感觉,这得益于布里耶独特的叙事风格与拍摄手法。他擅长的幽默对白再次成为亮点,莱米直接面对镜头娓娓诉说的方式也成为观者亲近主人公情感的特殊技法,隔窗拍摄营造出的私密感,还有充满小资情调的室内布局,只让片子融在了矛盾与激情交汇的情感故事里。这是布里耶拿手的把戏,把边缘化的问题粉饰成正统体面的事实,把你以为不合情理的故事讲得上帝也能通融。
有评论把《洛丽塔》拿来与之相比较,有些相似之处,但完全不同的拍摄风格,改变了两部电影的个性气质。论轻佻放浪,直面青春的叛逆与道德底线,“洛”表现精当。如若谈一个错误的爱情,特别是一个少女信以为真的爱情,《继父》把故事曲线勾勒得堪称美丽。总之抨击扭曲的伦理道德,这不是此剧的重点。
迪瓦尔在这部剧里表演得十分出色,好像莱米就是迪瓦尔,迪瓦尔就是莱米。结尾一个神奇的巧合,又出现了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再次证明布里耶拥有丰富的黑色幽默细胞。他不打算放过戏谑男主人公的机会,他其实一直在说有些男人不仅不是个负责任的丈夫、父亲,而且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情人。
对于《掏出你的手帕》(1978年),取得奥斯卡外语片奖的确是个最好的广告。但想要一睹杰拉德与迪瓦尔怎样一同爱一个女人,结果又怎样一同走进监狱,又怎样一起把女人输给13岁的小男孩,这部剧会给你答案。四个男人都穿过同样的灰色毛衣;两个大男人缠毛线球,女人织毛衣,小男孩一个人下象棋,嘴里蹦出来的不是经济学就是生物哲学,而杰拉德与迪瓦尔知道的除了卖肉比卖白菜赚钱,就剩下无法取悦女人的困惑了。你要怎样理解这样的画面?真不知道布里耶是怎么想到如此搞笑又经典的点子。而13岁小男孩拜雷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有知识不是快乐的事。”
结尾算不算雷人?现在可以见怪不怪了。去年英国那个13岁就当了爹的小男孩一出名,不是还引来很多主动认子的情敌吗?现在真不是新鲜事。其实这部剧里有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莫扎特也有烦恼吧?女人看起来只有在看到男人冒傻气的时候才会开怀大笑。小孩子的IQ可能比成年人高得多哦。某个真人秀节目,大人跟小孩比智商,参赛大人不就是这样被孩子们训练成长的吗?
说到用幽默恬静的方式讲怪诞甚至偏离传统道德的故事,贝特朗.布里耶绝对是影视界高手。已近古稀的老布里耶俨然磨去了很多锋利的棱角,但在他深远的目光中,依然可见他的质疑与不羁。同为作家兼剧作家的身份,他给电影的生命力肯定是旺盛长久的。除了用影像解读生活,他从没忘记把生活照进影像里,那里还有他的思想。
3 ) 不伦之恋——爱欲的悲剧
不伦之恋——爱欲的悲剧
看了一部贝利叶的《不伦之恋》,单从片名上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乱伦的影片,然而在欧美这个意识并没有那么浓重,对他们来说,爱才是最重要的。像红楼梦里赖大说的,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样深重的道德意识观念也只有在我们这里才能看到。大家别羡慕,因为这是文化熏染的必然结果。而今天说的这部影片,与乱伦无关,与道德有关。
常常肾虚般的雷米无疑是一个爱欲的直接的符号表现,而玛丽安则是从爱欲走向道德的表现。他们的不伦之恋,最终两个人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而他们的结局无疑都是悲剧的。就从爱欲跟道德两个角度去分析分析电影的内容吧。
爱欲。影片一开头就是雷米的自述,随后出现的是他跟他妻子在屋子里对话的场景。从对话中,无处不展现雷米是一个性欲极强而且占有欲极强的男子。然而现实的经济状况让他在这些欲望上阳痿了,所以对于妻子的行为他是不赞同而不得不赞同。当妻子在车祸中丧生,好戏才真正开场,雷米爱欲的写照也愈来愈明显》
雷米与玛丽安。妻子死后,从他与玛丽安的对话中我们获悉他是玛丽安的继父,而雷米的叙述让我们知道,雷米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勾引了玛丽安母亲,在她6岁的时候。随后是面对玛丽安的爱的诱惑,在以作为继父的名号拒绝的理由显得苍白无力,我们能看出雷米心中涌动的爱欲。特别是面对玛丽安纯洁的爱的时候,他居然不断提到“做爱”。两人的态度做出了明显的对比,而最后,雷米的爱欲战胜了克制,他缴械了。玛丽安的爱欲出自于她对雷米的爱的表白,她说在很小的时候就听雷米跟妈妈做爱的喘息声,只有听到才能睡着。她还说自己的第一次只给雷米,她想要他进入自己的下体…玛丽安无疑是爱欲本身同时也是受爱欲祸害的人。她不可遏制的想雷米,以致成绩下降、不愿接受亲生父亲。但她的爱是纯洁的,因为她是爱欲本身,她的欲望看起来很纯粹,初涉世事。玛丽安的爱欲也是作为雷米爱欲的对照的,两人的对比更突显导演的意图,为后来两人不同的走向埋下伏笔。有必要说一下的是雷米与玛丽安对性的态度对比。雷米对性是需求与占有,他的性是爱欲,可以转移,而玛丽安对性的态度是只属于你一人。所以玛丽安才会说:我的上面可以任人抚摸,但我勒紧皮带,我的下面只属于你一人。
雷米与钢琴家。雷米在一次帮玛丽安的时候偶遇了这位钢琴家,而钢琴家对他无疑是充满诱惑的,从他的神情的镜头可以看出,他心中充满的渴望。钢琴家的设定也是作为一个诱惑存在,她同时也是一个被诱惑战胜理智的写照。而在一次次造访之后,他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但他内心同样对玛丽安还是有欲望的,但是对两人的选择无疑就像对死去妻子“让不让她出去”的选择一样,结果是必然的,也是他软弱的表现。所以最后他说他是脆弱的,无非是在于爱欲之间的懦弱,最终克制败于其之下。他最后终于哭倒在钢琴家的怀里,他们疯狂的抱在了一起,钢琴家激动地喊着:让我来治愈你吧。但是当镜头停留在钢琴家的女儿上的时候,这个长长的镜头让我幡然醒悟:这不是爱欲引发的一个轮回的悲剧吗?当雷米和玛丽安的母亲在一起的时候玛丽安不也正是这么小吗?我们可以由此想象的是,雷米跟玛丽安母亲认识及在一起的过程。这就是爱欲战胜理智的写照。
道德。雷米与玛丽安的关系本身就存在道德上的谴责问题。玛丽安的父亲无疑就是一个道德的写照,他是一位合格的父亲。自古以来,爱欲与道德貌似总处于对立面,然而道德与爱欲的对立并不是导演要讲述的主题,他所要讲述的无疑是两种结果都是一种爱恋的悲剧。爱欲的极致像雷米,他的结局是悲剧的,无限重复的生活使他陷进生活,使他希冀而懦弱。道德的悲剧无疑是讲玛丽安,她最后选择了成全雷米——这是出于爱,自己回到了父亲身边——这是道德。人的爱恋无疑也是这两个走向,不被承认的爱恋最后要么走向雷米要么走向玛丽安,而任何一个选择无疑都是悲伤的。导演有意设定两个角色的性格走向,雷米是堕落的重复过程,而玛丽安似乎是一种逐渐成长的过程,但这种成长未必就是好的——这对于身在社会的人自然是好的,但也正因为身入社会了而可悲。
希腊神话中有明争暗斗,有乱交。希腊众神是人们对自然畏惧的写照,而道德无疑就是人对爱欲畏惧的写照。但若果两人相爱,不能了解与包容,不能克制与成长,又怎么能称之为爱呢?任性只是一方的结果,就像雷米,相反,玛丽安更像一位成熟的母亲,她就是玛利亚。
爱欲与道德,你又会怎样选择呢?
另外,我很喜欢影片的配乐及镜头。在形式处理上,导演加入了突破第四面墙的镜头表现。这种表现手法在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中看到过,这是第二次。而对内容处理上的成熟不得不佩服贝特朗布利耶。
若果说,陷进生活让人无聊与痛苦,但生活之外又是什么呢?无非在于对一切未知的畏惧而生出了种种名词上的理由罢了。今日推荐,不伦之恋,愿大家懂爱欲并接受它。
4 ) 关于钢琴的一点感想
看了好几个影评都没有提到他在面对Charlotte的时候绝口不提钢琴,最后甚至放弃钢琴的故事。
我觉得这个故事在某一方面其实讲的是人的欲望。沉默的羔羊里Clarice分析buffalo bill的时候说过这样的一句话:he covets what he sees. 开头男主其实说过一段话:希望在三十岁之前成名。他是爱弹琴的,这可以从他和朋友一起弹琴看出来。可是他不相信自己的水平,他内心深处厌恶自己鄙视自己,但是他却从Charlotte身上看到了他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她的公寓”,连Marion都发现了。其实男主追逐的不是爱,只是自己的欲望在每个人身上的投射。
5 ) 我想和你有个约会,在不久的将来。
在午夜来临的时候看完,突然想起另一部意大利电影《你不要走》。我一时不愿去深究两者的关联与差别,总之,这是两部让人在剧终后突感如梦方醒的电影。
在两代人、父与女之间,在两个相爱的人之间,更多的是时间的流转和交错,爱情的降临与消失,如梦似幻,模糊了虚实的边际,伦理的不可或缺就在于其验证了爱情的成色,或许不伦这个语境并非想象中的那样残酷,而恰恰是诗一般爱的堡垒。
可以说,《继父》是更深刻的,从社会的层面上看,道德审视的缺席并没有让生活变得更容易一些,相反,生活更艰难了,在冰冷的现实与爱的沉湎之间左右徘徊,管他呢,法国人的浪漫一度让雷米缴械投降,纯粹的爱情多么妙不可言,如果排除时间和现实,就会如具有速度的物体进入真空状态那样,永不休止地运动下去了。但是,那是不可能的。
时间、现实,形成的不只是阻力,而是一个引力场,把奇迹拉回平庸的轨道上,把真情打入世俗的轮回中,这已不是光影的世界,而是真实的世界。雷米的扮演者迪瓦尔,在影片上映后不到一年内,开枪自杀。是什么,让他深深地彷徨而难以自拔?一如影片中的雷米。
我还在想玛丽流着泪对雷米说的话。
“马上我就十五岁了,然后就十六岁…终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年轻女郎,你可以毫不脸红地带我出去。我甚至会想…也许有一天我能给他生个孩子,他总不能一辈子只当继父吧,总是帮别人养孩子。这就是我的想法,我想和你有个约会,在不久的将来。”
爱情在消亡以前,迸发出最温柔的光芒,有些梦虽然不能成真,但却会在心底成为永恒。
6 ) 爱,需要理智吗?
一个类似洛丽塔的故事,但,Rémi不是亨伯特,Marion也不是洛丽塔。
那一年,Marion14岁,Rémi30岁。
不知道Marion从什么时候起就爱上了Rémi——她的继父,一个穷困潦倒的钢琴师,靠着在餐厅里伴奏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也许很早了,只是母亲的存在让她只能把爱埋在心里。直到那一天,母亲车祸身亡,她对Rémi的爱,终于有了生长的空间。
比起Marion的热情冲动,Rémi一开始还是很理智的。他找到Marion的生父,请求他把Marion带走。可是,Marion逃回来了,逃回那个她和母亲,和 Rémi 曾经的家。没办法,Rémi只能让她住下来。事实上,他也希望她留在他身边,但这时,Rémi对Marion还只是如同父亲对女儿一样的感情。可是,Marion更加主动了,甚至赤身躺在Rémi的床上,对他说:我爱你,我想和你做爱。Rémi断然拒绝了,但,他开始动摇了。他开着车,喃喃地对死去的Marion的母亲说:我从来都不是英雄。理智告诉他不可以,不可以接受Marion。可是,爱需要理智吗?理智在爱情面前,很渺小。
之后,Marion又跟着父亲走了。但圣诞节时,她又回来找Rémi。看着熟睡的Rémi,Marion钻进了被窝,半梦半醒间,两人有了肌肤之亲,但还是没有做爱。Rémi的防线接近崩溃,但他还是控制住自己。只是我们都知道,该发生的终究会发生。只是早晚而已。
由于经济原因,Rémi搬出了的公寓,带着Marion住进了一栋乡间小别墅。Marion要跟他住同一间房,他不同意,告诉Marion:你应该找一个和你同龄的男孩。
第二天,当Rémi工作结束回家时,他看见门口停了一大堆摩托车。推门一看,满屋都是十几岁的男孩子,Marion坐在他们中间,挑衅地看着Rémi。Rémi没有说什么,默默地上楼了。
Marion继续刺激Rémi。终于,在Marion的一次夜归后,Rémi痛苦地对Marion说:我不想再做英雄了。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明知道不可以,可是我们有什么办法阻挡心中的野兽?道德,伦理,年龄......统统抛在一边,这一夜,我只想温柔地抱着你,轻抚你熟睡的脸庞。
故事到这里,也许就应该结束了。可是,现实,谁也无法忘记现实。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不算太坏的结局。Marion离开了Rémi回到父亲身边,Rémi和Charlotte(Marion做保姆时的主人)在一起。结尾,Charlotte四岁的女儿望着他们,是不是暗示着,这又是一个Marion呢?
我不知道,Rémi和Marion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复杂的感情。也许,不仅仅是爱情,Marion和Rémi在一起时,才觉得有安全感,而不是一个人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他是Marion的依靠,带给Marion温暖。他是情人,也是父亲。
但是,Marion总有一天会长大,她对Rémi的爱恋,终会化为一段青春年少时的回忆。
7 ) 贫贱夫妻百事哀
不明所以地看完《不伦之恋》,继《洛丽塔》后的又一同类题材的片子。也许因为是法语的缘故,翻译得总是奇奇怪怪的,也没怎么看明白。
很难说清楚这对继父女之间的感情到底真真假假。一开始是继女主动,接着继父扭扭捏捏半推半就,最后因为经济问题两人分道扬镳?实在搞不太清楚剧情。加上这个继父神经质的自我虐待式的独白,让整出片子看起来尤其恶心,虽然画面倒是朦胧地很干净。
最后,落魄潦倒的钢琴手攀上了有前途的单身妈妈,冷静得叛逆女孩则回到酗酒但养活她没问题的酒鬼老爸身边。很接近常理的结尾不是?从来没想还可能有别的结局,毕竟贫贱夫妻百事哀……
8 ) 《不伦之恋》,不要道德批判,认真体会剧中人的情感吧。
在妻子因车祸去世后,14岁的继女玛丽安(阿里尔·贝西饰)爱上了身为继父的破落音乐家雷米(帕特里克·迪瓦尔饰),雷米从最初的拒绝到逐渐接受了玛丽安,但这种禁忌关系终究难以长久。
玛丽安那充满欲望、叛逆的少女情怀,与对雷米的爱表现的丝丝入扣。或许是出于父爱的缺失,或许是出于家庭安全感的需要,玛丽安深爱着自己的继父,明显不同于所谓的“恋父情结”,她的爱是真实的,甚至愿意为了对方的幸福而选择放手。虽有悖于传统伦理,但这种需要克服种种束缚的感情更显得真实与珍贵。继《廊桥遗梦》后,这是我看到的第二部对禁忌之恋描写的既有深度又令人动容的影片,不曾体会的人会对之嗤之以鼻,有过体会的人会感同身受。
柔光色调,若隐若现的钢琴配乐,不华丽却充满情感的对白,使影片整体弥漫着巴黎左岸的浪漫情怀。雷米继父而不是生父的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略显敏感的主题。出于道德因素,这类影片大多不会有完满的结局,尽管我从心里真心希望两人会在一起,至少还会经常见面。
片中雷米的扮演者帕特里克·迪瓦尔,在本片上映两年后,于一家旅馆中开枪自杀。
年轻女孩对爱情的执着坚定对应中年男子在世俗禁锢下的彷徨犹豫,周而复始。本片没有《洛丽塔》《烈火情人》般覆水难收的结局,也没有《水果硬糖》《狩猎》的恶性报复,一丝叹息外只留下对世俗的抨击,人性的哀悼,以及命运的讽刺
白衬衫包裹着蓓蕾,双手垂落在腿间,露出一截小腹,一种天真不知事的性感
就讨厌这种男的
纤弱惊惶如少年的中年男人,果决坚毅如成人的少女,比起一场凄美的不伦恋,更像一场暗喻男女关系本质的冷幽默。PS:迪瓦尔惊艳十足,这种天才人物最适合早夭成传奇,果然拍完这片1年后吞枪自杀。叫人心情复杂。
我喜欢这个片子,很诗意很忧伤。和老爹一起看的。结果他看完给我上了政治思想课。
布里耶的幽默就在于点出惨淡的人生中那些绝妙的讽刺:“漂亮爸爸”告诉我们,一个软弱不坚定的男人,只会不断伤害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
很喜歡結尾,非常不尋常,說的不是不倫之戀外部的衝突,而是兩當事人自己對自己行為的剋制。很悽哀---相愛不能在一起,只能分離,最多能做的就是承諾在未來的歲月裏,對方需要的時候出現。也許正是這一份悽哀讓這段感情更純粹,更美,更唏噓,更動人。其實,一個人一生裏這麽愛一次也足夠了。
对这种呆萌系大叔萝莉纯爱恋实在毫无抵抗力阿。。。
那继父长得可真像MJ。然后我四年来对这部乱伦片所产生的所有幻想统统破碎了。。。那闺女倒是挺萌的,比Lolita还Lolita。
伍迪艾伦快来拍个自传
古典美。好恶心那个脸色苍白的娘娘腔男人,老是一副被诱惑又欲言又止的样子,虚伪且自私,挺像某个"前诗人"。女孩好赞。
最近看了两部大叔少女电影都是BE.刨除结尾剧情发展其实也算是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少女的无所畏惧和大叔的犹豫不决欲拒还迎。最喜欢圣诞节两人的相聚【只要你勇敢我就敢和你永远走下去】多梦幻。好希望按言情小说发展套路走下去。
可能是畸恋最平庸的拍法,有拉黑布里叶的冲动。
很久以前收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说这部电影对她影响很大,喜欢里面的女孩,反而不喜欢现实中的自己。今天看到champo在放,迪瓦尔的致敬单元,就去看了一下。对迪瓦尔的印象还停留在泰西内的美国旅馆。可惜没几年在巴黎也跳楼自杀了,35岁,被诅咒的诗人。觉得我可以建个巴黎自杀名人录。不知道那个女人,后来如何了。
好看而已,其实是男性的自我想像:不是我要爱洛丽塔,是洛丽塔追着克制的我呢
涉世未深与圣母心泛滥的女人总是热衷于抚慰忧郁敏感文艺气息浓重一脸受伤样生活不能自理的挫货。。。豆瓣一排五颗星满眼美丽哀婉令人春风沉醉的都是文青。
她知道什么时候执著可以得到想要的,也知道什么时候坚持无用,余温未散便自己抽身而退,她甚至能明白将失去的人的苦衷,微笑地叹息“你这可怜的人,总是让自己这么难过”,毫无怨言地放手。她的爱是真实的,固定的,他却是游移的,甚或出于孤单的。十四岁的玛丽安,你多么懂得把握分寸,这多么让人心疼。
男主就是个吃软饭的小白脸,妹子看不出来吗?最后他又找到了个长期饭票自然是要离开你。艺术家没了物质怎么活。男主也是厉害,专挑带女儿的单身女性下手。说不定十年后又能萝莉养成。还能扮纯情,嗬嗬。
逾越伦理界限的爱恋,萝莉成熟得像个大人,全程都在掌握主动,继父单纯得像个孩子,全程接受爱的猛烈攻势。最后一个镜头耐人寻味,同样的位置同样的床头同样的衣着,不同的人。“过去几天我们做爱,我一直在想,马上我就15岁了,紧接着就16岁了,再过一年就17岁了,到那时我就可以正大光明和你出去了,不用你在乎别人的眼光,不用在意你的身份,也许还会给你生个孩子。”读懂这段台词,就明白了为什么结尾出现了三次小孩的脸部特写。【DON,17.8GB,法语原声,英语字幕】
没有床戏我很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