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回忆立陶宛之旅

记录片英国1972

主演:乔纳斯·梅卡斯阿道法斯·梅卡斯Pola Chapelle肯·雅各布斯彼得·库贝卡Hollis MeltonAnnette MichelsonDaniel Rogosin

导演:乔纳斯·梅卡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回忆立陶宛之旅 剧照 NO.1 回忆立陶宛之旅 剧照 NO.2 回忆立陶宛之旅 剧照 NO.3 回忆立陶宛之旅 剧照 NO.4 回忆立陶宛之旅 剧照 NO.5 回忆立陶宛之旅 剧照 NO.6 回忆立陶宛之旅 剧照 NO.13 回忆立陶宛之旅 剧照 NO.14 回忆立陶宛之旅 剧照 NO.15 回忆立陶宛之旅 剧照 NO.16 回忆立陶宛之旅 剧照 NO.17 回忆立陶宛之旅 剧照 NO.18 回忆立陶宛之旅 剧照 NO.19 回忆立陶宛之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56

详细剧情

  Reminiscences of a Journey to Lithuania de Jonas Mekas  États-Unis, 1972, 16mm, 82’, coul., vostf  musique : Konstantinas Ciurlionis  « Cette œuvre est composée de trois parties. La première est faite de films que j’ai tournés avec ma première Bolex à notre arrivée en Amérique, surtout pendant les années 1950 à 1953. Ce sont les images de ma vie, de celle d’Adolfas, de ce à quoi nous ressemblions à l’époque ; des plans d’immigrants à Brooklyn, pique-niquant, dansant, chantant ; les rues de Williamsburg. La seconde partie a été tournée en août 1971, en Lituanie. Presque tout a été filmé à Seminiskiai, mon village natal. On y voit la vieille maison, ma mère (née en 1887), tous mes frères célébrant notre retour, les endroits que nous connaissions, la vie aux champs et autres détails insignifiants. Ce n’est pas une image de la Lituanie actuelle, ce sont les souvenirs d’une "Personne déplacée" retrouvant sa maison pour la première fois après vingt-cinq ans. La troisième partie débute par une parenthèse sur Elmshorn, un faubourg de Hambourg, où nous avons passé un an dans un camp de travaux forcés pendant la guerre. Après avoir fermé la parenthèse, nous nous retrouvons à Vienne avec quelques-uns de mes meilleurs amis, Peter Kubelka, Hermann Nitsch, Annette Michelson, Ken Jacobs. Le film s’achève sur l’incendie du marché aux fruits de Vienne, en août 1971. Le son : je parle, pendant une grande partie du film, de moi-même en tant que "Personne déplacée", mes rapports avec la Maison, la Mémoire, la Culture, les Racines, l’Enfance. Il y aussi quelques chansons lituaniennes chantées par tous les frères Mekas. »  Jonas Mekas  « Mekas n’a donc pas choisi l’exil. Les circonstances l’y ont contraint. Il y a deux sortes de voyageurs, rappelle-t-il à propos de Reminiscences of a Journey to Lithuania, ceux qui partent de leur plein gré à la rencontre du monde pour chercher fortune ou simplement aller voir ailleurs si l’herbe est "plus verte" et qui, à la manière du Wilhelm Meister de Goethe font de leur voyage un roman d’apprentissage, et puis il y a les autres, les déracinés, ceux qui sont arrachés de force à leur pays comme de la mauvaise herbe et qui semblent condamnés au ressassement de la nostalgie, au travail infini du deuil. »  Patrice Rollet, « Les exils de Jonas Mekas », Les Cahiers du cinéma n° 463, janvier 1993

长篇影评

1 ) 祖国回忆的佳作。

九十年代才和中国建交的立陶宛,是一个相信天主教的大公国。他在波罗的海以东,靠近,波兰,瑞典等城市。而作者的家乡却是一个小农村

70年代初东西方关系才刚刚和解,他就可以到家乡去看妈妈,头上还扎着毛巾,讲俄语。还有自己的叔叔,当年就是他教孩子们赶快逃到美国去,所以你说作者对于他们能有多感激呀。有一个镜头,就是他们去教堂。作者自言自语说,他离开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树,这让我非常感动,那是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去想望战争中的家乡,他们庆幸自己还活着,庆幸能和母亲团聚。那种我在电影沃伦中看到的大房子,三角形的屋顶在麦田上就像纪念碑。

那种大吊杆一样的水井,也让人想起塔科夫斯基的《镜子》。田字型的窗格,把金属盆放在凳子上。给自行车打气了,我想起了以前也用了很长时间,自行车经常要自己打气。妈妈带着年轮一样的头巾,在草地上放个小板凳,就这么坐着

兄弟和发小给我们看他们庄稼上的各种东西,特别是脱粒机,金灿灿的谷粒从上面掉下来。大家在一起排身高,进行量身高的礼仪,拿一根1米长的棍子,然后在房子边缘记录下来,这个人会产生这种体质性的影响,特别是经常会回忆起来。他们超过两个人就喜欢一起唱歌,后面有很多不同场合的跳舞,甚至是人挂在仓库的门上水来水去

但我觉得不如后来在1976年出的《Lost lost lost》好。

2 ) 日记电影的寻找之旅

Jonas Mekas的《回忆立陶宛之旅》,与其归类于我们常说的纪录片(Documentary film)的行列,不如用日记电影(Diary Film)或散文电影(Essay Film)来描述它更为合适。

我是在看到吴文光老师写的梅卡思的纪念文章后,找到这部电影的。在草场地邮件组里,吴文光老师曾经分享过一个创作的核心观念:创作并非表达而是为了寻找。“表达”是有冲动有话有感情有欲望,“寻找”是不解之谜纠缠不已困惑之压迫。这么来理解的话,我觉得后者高远大器有胸怀。

那这部影片中Jonas Mekas要寻找的是什么呢?生长在立陶宛,经历二战,从战争中死里逃生,到异国。他想要拍一部反抗战争的电影,因为如何生活在这里的人,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战争。经历二战的残酷,作者却不是“血泪控诉”,而是以看似轻描淡写的笔调展开叙述,将那段几乎要被后来的现实抹杀的故事,向你娓娓道来。

这种轻描淡写体现为,作者的叙述,像我们并不陌生的写日记一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那是否就会是流水账,琐碎,杂乱呢?观看的过程中,作者对素材巧妙的处理,看似琐碎的内容之间,却有着像叶子脉络一样的的联系。因此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但不觉得杂乱、琐碎,反而能咀嚼出一种平淡后的余味。我有时在想,通常我们把虚构电影称为剧情片或故事片,也常会有人说一部看起来平淡的电影,“这部电影不是讲故事”的,这种说法是含糊不清的,因为很有可能是将戏剧性和故事混为一谈了。难道我们不能从一个人随手记下的日记当中,一个人和你的聊天中,读到故事吗,这不是常有的,甚至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吗?

梅卡思轻描淡写还表现为:影像和独白所产生的蒙太奇。梅卡思的独白不同于我之前反感的那种法西斯式的独白,常见于政治教育片,企业宣传片等,闹哄哄,夸张的语句,一个劲儿要把你“征服”。他的独白回归到独白,即内心世界的自言自语,叙述,感受,联想。

比如:

1. 一张张村妇的脸。 The women of my village,她们让我想到了飞鸟,悲伤的秋天的飞鸟,从田野上飞过。老妇——飞鸟。

2. 曾经的监狱外面,如今孩子们看着他们,好奇这些来访的陌生人,孩子们跑开——联想到——他在战争时的”have to run away.”。孩子们,你们跑,欢快地跑吧,不要像我为了生命而不得不跑。

Jonas Mekas的《回忆立陶宛之旅》,一部好的作品。好的作品会有足够的耐心等着他的读者,等着他的知音。

3 ) review

The voice-over in the movie gives a journal-like account of the trip from Brooklyn back to home, Lithuania. It’s intimate, thought-provocative, and emotional in narrative, which derives the depth of the movie. The voice-over has a peculiar texture in a sense that it’s more like ramblings of a drunkard, with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talks about the past, the people, the home that are distant. Traditional Lithuanian folk songs and classical music of Bach intermittently plays in between: one enlightens the image of cheerful, positive, and lively local people; the other is embedded in the tragic sufferings of post-war trauma.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montage resembles flashes of memories passing by, marked by numbers like episodes, giving a touch of originality of auteur. From the picturesque scenery of grand farm to humanized family reunion, the camera attempted to catch as much as possible, to document every detail as much as possible; however, like the reality, there’s always something about to miss... as long as the last moment has gone.

Living in the crevice between Nazi German and Soviet Union, the destruction from military power and violence forced the new generation to flee their country, ‘Run, children, run.’ Going to the west seemed like a wise option at that time. But no matter as emigrants in Brooklyn, or as lost children seeking to return home, they are always a group of displaced people. Their mentality was kept and stuck in 'elsewhere'.

4 ) 关于本片

乔纳斯·梅卡斯(Jonas Mekas)的《立陶宛之旅回忆录》( Rememoriess of a Journey to Lithuania)

美国, 1972, 16mm, 82', coul., vostf

音乐:康斯坦丁娜·丘里翁尼斯

“这项工作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是我和我的第一个Bolex一起制作的电影,当我们到达美国时,特别是在1950年至1953年期间。这些是我的生活,阿道法斯的生活,我们当时的样子的形象;布鲁克林移民计划,野餐,跳舞,唱歌;威廉斯堡的街道。第二部分于1971年8月在立陶宛拍摄。几乎所有东西都是在我的家乡塞米尼斯基艾拍摄的。它展示了老房子,我的母亲(生于1887年),我所有庆祝我们回归的兄弟,我们知道的地方,田野里的生活以及其他微不足道的细节。这不是今天立陶宛的形象,而是一个“流离失所者”在二十五年后第一次回到家乡的记忆。第三部分以括号开始,在汉堡郊区的埃尔姆斯霍恩(Elmshorn),战争期间我们在一个强迫劳动营里度过了一年。在结束括号后,我们在维也纳与我的一些最好的朋友Peter Kubelka,Hermann Nitsch,Annette Michelson,Ken Jacobs会面。影片以1971年8月维也纳水果市场的焚烧而告终。声音: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在谈论自己作为一个“流离失所者”,我与房子的关系,记忆,文化,根源,童年。还有一些立陶宛歌曲由所有梅卡斯兄弟演唱。»

乔纳斯·梅卡斯

“所以梅卡斯没有选择流亡。环境迫使他这样做。有两种旅行者,他回忆起立陶宛之旅的回忆,那些自愿离开去见世界寻求财富或只是去看看的人在其他地方,如果草“更绿”,并且以歌德的威廉·迈斯特(Wilhelm Meister)的方式,使他们的旅程成为一部学习的小说,那么还有其他人,被连根拔起的人,那些像杂草一样被强行从他们的国家撕裂的人,他们似乎注定要重新散布怀旧情绪,陷入无限的哀悼工作。»

帕特里斯·罗莱特,《乔纳斯·梅卡斯的流放》,电影《电影传》第463期,1993年1月

5 ) 字太多了

连纪录片也不像。更像是带白噪音,配乐和旁白的ppt,或者说家庭录像。开始很不适应温温吞吞的旁白。后来觉得这电影的一切不主流的,新奇的制作过程都浑然天成。 闪切的镜头间没有绝对的逻辑联系,剪辑像恐怖片一样。但看久了就从那些散落的简短的片段里找到自然流淌出的快乐和哀苦。 表现出了一个挺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因此反而那些极少数的略过曾经遭受苦难经历的笔墨就显得尤为浓厚。印象深刻的有朋友拿鞭子抽他,说让美国人看看我们现在的样子。说儿时的伙伴有的离开了,有的还在受难,只记得他们在作者记忆里年轻的样子,只有作者我在变老。 回忆历史,重现战争。现在大多用这种方式去宣泄愤怒,或者帮助一些人宣泄愤怒,抨击战争。作者作为深陷漩涡当中的人,有资格不作过多的评价,只是给你看看美好有多美好,和平有多美好,可最后,我与美好,我与家乡,都被一把火烧尽了。

6 ) 坐在一旁的妈妈和墙上的身高标记

又开始了新一轮电影节发烧友的电影马拉松,第一部是《追忆立陶宛之旅》。买票的时候看简介,感觉这是一部约翰威尔逊式的纪录片,其实应该说约翰威尔逊的拍摄方式是梅卡斯在70年代率先开创的。

因为战争,梅卡斯时隔25年重回立陶宛家乡,用摄影机深情看上家乡100次,记录下了这些摇摇晃晃的画面。其中有两幕我印象很深。第一幕是已经中年的儿女们围在一起唱歌跳舞,年老的妈妈身形瘦小,坐在台阶上安静地看着他们。我以前回东北,姥姥家的亲戚们会以我很久没回来为由,来一次大聚餐,所有人在席间大声聊天,姥姥姥爷很快吃完就坐在客厅的角落,好像看着晚辈们聊得热火朝天就是他们的参与方式。第二幕是兄弟姐妹们一起量身高,在墙上留下记号。我小时候我爸也总给我量身高,我们家2000年搬到现在住的房子,我爸让我靠在新装修的门框上,用铅笔在我的头顶位置画了小小一道横杠,后来好像又画过一两道,我的个子就没再长高了。

我因为另外一场战争,三年没回家了,姥姥姥爷在这三年里相继离世,亲戚们也没有理由再齐聚一堂了,我房间门框上那些小小的铅笔道,一直到今天也没有擦掉。

短评

+,爱的激流,在顿挫念诵与呼吸般急促的剪切之间

6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推荐

http://jonasmekasfilms.com/available/index.php?film=reminiscences, http://www.jonathanrosenbaum.com/?p=17358

7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Industry is a masterpiece fr.

12分钟前
  • 还行

88/100 纪念梅卡斯100。

17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對立陶宛的一百個注視

22分钟前
  • 卡比莉亞
  • 力荐

[2022 Jonas Mekas Retrospective @ Lincoln Center] 起始于战争创伤与流亡经历的黑白档案影像回顾,主干部分绵亘着散居他乡二十余载后返乡之旅的Vlog,终结于一场离开立陶宛后在维也纳旧市场望见的大火。也许回忆总是像影片主体影像呈现的那般,充斥着抖动、抽帧、跳切、降格、色差;一切的回忆终结于火舌吞噬着老旧建筑的画面,Mekas用梦呓般的声音只是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又一诸旧物走向“现代”的故事。

24分钟前
  • dasperעִבְרִית
  • 推荐

与作者密切相关的日记电影,作者一字一顿诉说地旁白好亲切,带着思念和惆怅。似乎可以看到作者指着屏幕说,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三叔二舅二大爷。这是作者的故事,我却能感受到想要哭泣的微笑。毕竟在这片土地上有过我最开心的日子,我想念这片土地,正如我十分想念你。

25分钟前
  • 杀猪大娘
  • 力荐

看的mubi新上架高清版... let the image flow, let the sound fly, let those tears coming out of your eyes... 9.0分★★★★☆

28分钟前
  • qw0aszx
  • 力荐

是一上来就抓住人心的日记电影。非常写实且诗意化的私人回忆。边拍变换光圈的摄影也是随性。最感人的是剪辑和旁白。像被时间打磨地不近真实的记忆一样时而快进时而暂停空白。时间不可能全部化为记忆。但珍贵的瞬间会永远铭记。

33分钟前
  • 好样的
  • 力荐

“但你可以创造一件着眼于生活特性的艺术品。相较于描绘现实生活——背景、人物、故事,它的目的是探究时光流逝的运动感、空间感,以及流逝过程中,人类意识(记忆和情感)的色彩、色调、重量和质地。哪些匆匆而过,哪些铭记于心。乔纳斯·梅卡斯没有将作品固定在生活表层,而是像布拉克和毕加索那样,冷静捕捉到生活的内在世界,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这一概念。”——摘自《艺术审美标准化理论指南》

36分钟前
  • 李铁酱
  • 力荐

布鲁克林多么好啊又多么糟糕,20年逃亡的酸甜苦辣难比回家的短短几天记忆。是掰碎揉进胃里反复消化反复回想的日日夜夜,化为跳跃的光影,无尽的夏日,永不停歇的家庭派对。时间切片重叠闪跃,光圈开开合合关于那永远不想忘掉的几天。片尾市场着起的大火,也只能是对夺取他所有的战争的物化吧。

37分钟前
  • 雨臣
  • 力荐

私密自由。当私影像的定义被做出,电影便不再被放置于“公众作品”的范畴之中,因而构成更广泛的创作自由

39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鉴赏无品

43分钟前
  • 小袋
  • 推荐

20121228"Jonas Mekas - José Luis Guerin : Cinéastes en correspondance. " 时隔半年回忆起来,JONAS的感觉其实非常棒,也许那“就是”电影!(恨影展密集播放制)

47分钟前
  • Muyan
  • 力荐

不是不想装逼 但这么viewer unfriendly真的有必要吗 光镜头都把人晃晕了

49分钟前
  • >
  • 很差

2017.2.5 @HarvardFilmArchive Wien最后的那一场火, "end of reminiscences"/对故乡/maternal object的永久追寻/花/猫/autobiographical but not self-centered. 真的好晃

52分钟前
  • مها
  • 推荐

又是跟梅卡斯老师轻松出游交流的一个半小时

54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力荐

回忆录式(“日记式”)的文体初看似乎散乱而无序,但通过作者真挚动人的画外音贯穿,零散的立陶宛、维也纳等日常画面皆连结于一道,其动情力就来源于极度私人化的个人记忆,纵然对故乡的人与景物的赞颂是得以触动每一位观者的真情,但梅卡斯无意将私人记忆置换成某种集体/历史记忆,如果说我们能够从梅卡斯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历史背景的述说,那也是透过作者主观化的玻璃棱镜模糊感知到的。梅卡斯在其1972年有关这部电影的文章中提到,在立陶宛时他的旧宝莱克斯摄影机正好损坏了,所以不得不购置一台新的摄影机,但机器本身的问题与熟悉度的不足都限制了梅卡斯纪录的摄影质量,梅卡斯剪辑时甚至保留了胶片的冲印过程,视效与那些直接在底片进行刻划、涂画的实验作品类似,但影像上种种不完美却促成了日记体的进一步建构。2023.1.3

58分钟前
  • 吹牛伯爵
  • 推荐

算是Vlog始祖了。喃喃细语,人们欢快的唱着歌儿,充满生活气息的私影像。像做了一场关于回忆的影像梦。

59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2019年第一部。梅卡斯的电影总有个无限性,影像似乎可以源源不断地袭来,但这故土之旅注定非凡,他使用数字来限制,1,2,3...... 因为他深知这重逢会是短暂的,观众也似乎能看到这种短暂;然而,为何不能制造无限,所以电影必定不会让它停在100,旧市场能被大火消灭,但生命力哪能轻易被忧愁打倒。

1小时前
  • TWY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