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们在西德的银行里打劫时,他们自豪地宣称自己是在反对资本主义,是在促进世界革命;当他们被迫逃亡东德,并被东德的秘密情报机构斯塔西安排时,他们更是兴奋地大叫他们是作为一个自由人,站在了自由的土地上。可即将与他们会面的那些东德的工人阶级们,对于这一点却并不认同,他们仍然在向往被这群西德红军所鄙夷的西方猪一样的生活,即使是与他们打交道的斯塔西特务们,与这些年轻的红军们观点也并非一致,革命两字岂是那么轻易说说而已? 这是德国影片《丽塔传奇》(亦名《打开心门向蓝天》),给观众展现出来的一个反差。在这部反映红极一时西德红军的影片里,著名导演施隆多夫用反讽的手法,毫不犹豫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一群有高昂的理想主义色彩、高谈阔论想要拯救世界,实则却心狠手辣进行恐怖主义活动的年轻人,在施隆多夫的眼里,其实显得相当幼稚甚而无知。当他们一旦走进现实之中,现实自然会他们最为严厉的教训。 年龄如我这样的观众,一定会对西德红军这几个字有深刻印象。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报纸中,总有他们的消息。与他们“交相辉映”的,还有意大利的红色旅。再加上另外两个极端民族主义的组织:西班牙的埃塔和北爱尔兰的共和军,构成了威胁当时整个西欧的四大恐怖主义组织。他们杀人放火无所不为,几乎每天的新闻里,都有他们的身影。再加上日本的赤军,他们将整个的西方世界,搅得个枪声四起血肉横飞。他们共同的特征即是以恐怖主义的残忍手段,毫不犹豫地向既有的秩序宣战。而平民也是他们暴力的受害者。 不过他们的目标却不一样的。两个分裂主义组织,在政治观点上亦是左倾的。埃塔属于巴斯克分裂主义组织,他们针对的是西班牙政府,要的是独立;共和军是北爱独立势力的军事组织,也是想将北爱从英国独立。而西德红军与红色旅则是针对资本主义世界,他们想要以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在欧洲建成社会主义。用电影中的一句话,则是“我们想要把战争带进世界大都市之中”。为此,他们抢劫银行,自称这是刺激经济;他们枪杀警察,认为他们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猪;在逃亡东德时仍激情澎湃地要去贝鲁特甚至非洲,表示自己要战斗在世界革命的前沿。 这些来自资本主义前沿的革命者们,到了社会主义前沿的东德,认为他们来到了革命的圣地,正想甩手大干一场时,现实却给他们的满腔热情浇了一盆冷水。尽管他们与东德政府有共同的理念,然而双方的目标其实并不一致。到了东德,他们落入了秘密警察斯塔西手里,他们只能在斯塔西的控制下,改名换姓地生活。因为此时的东德,已经加入了国际反恐协议,他们作为西方所通缉的恐怖分子,保护他们自然会让会东德政府尴尬不已。至于他们所说要参加的世界革命,在那个时代已非华约国家的重点,当时的华约国家,与西方国家维持正常的国家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与他们进行全方位的竞争,才是他们的战略所在。这些来自西方的激进组织成员,虽则可以再加利用,但其价值已经大大减小了。 他们认为在那些肥胖的富裕国家里无所事事,并且浪费生命,但到了东德,组织安排他们的,却正是他们所不愿意的“完全正常平淡的生活”,也就是“工人阶级的生活”。他们被化名安排进了东德的工厂之中,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与东德的工人们一起工作。同事们得知他们来自西德时,他们惊讶的表情足以让这些来自西方的不满分子思索,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对于这些已经进入他们所想进入社会的工人阶级来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他们也在质疑自己的目的:“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呢?为了这个世界某个地方的穷人吗?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去挨饿?” 而那种贫穷而平淡的东德生活,也让这帮已经习惯于西方生活方式、并且总是追求刺激生活的革命者,感到万分的无趣。他们抱怨说,“如果这就是工人阶级的生活,那么我们宁愿在其他的地方去喝啤酒。”更何况东德这个已经建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状,也让他们颇为失望,觉得为何要强迫人民进入这样的社会。因此,这些来自西方的革命者们在现实面前,也迅速地发生分化。更为激进者离开了东德,要去进行他们心目中的革命行动。而如电影中的女主角丽塔等,则留在东德,留在了工人阶级之中,过上了平淡却并不寻常的生活。 不过,他们真的能够在社会主义的东德,平淡地度过一生吗?值得怀疑。尽管他们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觉得自己是个另类。他们有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思想,整天想的是战斗在世界前沿,为改变整个世界的不公正而努力,与那些“肥胖的无所事事的资本主义猪们”有本质的不同。不过,当他们真正来到社会主义的国度里,却与当地的工人阶级有更大的异质感。当地人认为他们享受着西方世界中的一切,包括各种的名牌,却要来到他们的中间与他们打成一片,只能说是神经有问题。 他们在斯塔西的帮助之下,竭力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然而过去的一切却总是在困扰他们。在他们思想上甚至身体上的所有烙印,自然而然地把他们的原型展露于众人的面前。丽塔与娜塔丽娅的友情甚或有些矇眬的感情,也时不时地经受丽塔身份的困扰。那位爱上了丽塔的东德科学家,欲娶了她之后到苏联科技机构工作,然而在比斯塔西更为强大的克格勃面前,丽塔过往的一切将无处藏迹,且在政审这一关上就会被坚决地拿下。当丽塔将自己的身份告诉东德男友时,他并未觉得丽塔是一个革命者,反而觉得滥杀无辜的恐怖分子令人难以容忍。而她手臂上的伤,也让她的同事认出了她,丽塔只能另换身份另挪地方。 即使如此,丽塔仍未忘怀其革命的理想,她表示不只是想隐藏在东德,不想往后走而是继续前行,想寻找另外的世界。但当时世界的局势与东德的现实,她能守住现在已是最佳的选择。她曾尝试性地问斯塔西的一个成员,说她想加入东德统一工人党。这个成员只是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你得总是向党坦白一切,你能那样做吗?”在东德这样的国家,党要了解一切,个人是没有隐私的。对于像丽塔这样来自西方的革命者来说,这一点会要了他们的命。从这也可看出,即使如斯塔西的官员,其实对于东西方的现状以及东德的前景,看得比很多普通人都清楚。 斯塔西的一位官员对丽塔说:“他们播民主德国的女人们举着孩子,爬进了布拉格的西德大使馆。你在民主德国电视上看得到这种事了吗?你明白吗?这个国家有人睡着了。”其实他们都明白,所有的人都明白,不是有人睡着了,而是大家都在装睡。在这样的国家里,装睡是最能保护自己的。只不过整个国家都在装睡,那么这样的国家也就沉闷无比了。 当时机来到时,你会发现这些装睡的人变得如此生龙活虎,如此有力量,他们会推动历史往前走。1989年11月,横亘于两个德国之间、分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柏林墙倒塌了,那是由西德人民以及东德这边睡着了的人民共同推倒的。这道墙曾经阻碍民主德国的人民去追求自由,也成为像丽塔这样的西德革命者的庇护地。他们在西德都市里搞完爆炸,然后逃到墙这边心安理得地喝着啤酒。他们最反感柏林墙的倒塌,他们对于自己的命运也自怨自怜,“对于我来说很清楚,我们被困于一个不公正的错误制度之中。不过游击队员不会获得自由,因为没人懂得我们。” 丽塔仍然认为自己进行的是“一次伟大的尝试,是一次革命”。 不过,东西德的合并,让这些逃到东德的西德恐怖分子们心惊胆战,原来的庇护者们,现在也变成了追捕者,他们正好成为那些东德官员们一份见面礼。丽塔的同伴们纷纷被抓,即使很多隐姓埋名,或者相夫教子,已经过上了普通的工人阶级的生活,毕竟他们欠下的血债,还得偿还。丽塔尽管迷茫,但仍然坚信以前的理念,仍在对同事们大喊:“这不应该是个由金钱统治的世界。” 说得也没错。不过,她在东德也见识了一个由权力统治的世界,而且东德的生活其实也告诉了她,即使在东德这样的权力世界里,金钱也并非一点作用也没有。 “我不只是想藏在民主德国,我在寻找另外的世界。我想往前走,而不是往后走。” 丽塔再也寻找不到另外的世界了,在她面前,一切的理想均已消失,她只是一个国际通缉的恐怖分子。她也无法向前走,她的命运其实早已决定。当她骑着偷来的摩托闯卡过境时,被边境军人开枪打死,步了她前男友的后尘。其实,他们早就知道,这就是他们的归宿。 西德红军对于德国电影来说,是一个灵感的源泉,也让他们不断地反思。在记忆中,我所看过的这类影片,就有好几部。如前不久所看的《周末》、《末路狂奔》、《着火了怎么办》这几部,描写的是这些人在两德合并之后的生活。无疑,以前的革命,留给他们的是疲累,是迷茫,是亡命天涯的逃奔,甚至还累及自己的子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经过反思,又重新融入到所曾经深恶痛绝的秩序之中,还有一小部分人,则沉迷于过去,最终被历史所抛弃。
德国电影《丽塔传奇》(2000),讲述在冷战时代的西德,一群德国红色旅(RAF)战士,在东德特工组织斯塔西的暗中支持下,为了推翻“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西德到处抢劫、绑架、杀人。因此,红色旅被包括西德政府在内的国际组织定性恐怖组织。丽塔作为德国红色旅成员之一,自然也了定性为恐怖分子。
影片从丽塔及男友抢劫银行开始,并成功逃离,但不久之后,其男友被西德警方抓捕,于是丽塔邀请了另两名红色旅成员(一男一女),策划了一起劫狱事件,救出了男友,营救过程中打死了一名律师,在逃亡过程中丽塔也击毙了一名警察。4人在东德史塔西间谍的帮助下,顺利来到东德。但东德政府己经签署了《国际反恐条约》,不愿背负藏匿恐怖分子的罪名,于是让4人改换身份名字,分别藏匿在东德不同的地方,并且为了安全,4人不得联系碰面。丽塔化名施密特,被安排进东德的一家织布厂内,成了一名普通的印花染布工人。
影片的另一个名字叫《打开心门向蓝天》,——我认为这个名字非常好,这个名字完全符合丽塔在东德普通人生活的内心写照,影片的内涵深度也一下就准确地体现出来。过上普通人生活后,丽塔为了隐藏前红色旅成员身份,尽量与厂时的人——尤其是男人保持距离,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但丽塔很快就结识了另一位性格孤僻的女孩——塔佳娜,两人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特别是塔佳娜对丽塔的产生很强的情感依恋。在一次去参加塔佳娜的家庭聚会上,电视中播报一则西德电视台中的新闻:塔佳的男友因不愿过这种普通人的生活,与另一名藏匿的红色旅成员偷返回西德,被西德警方发现后当场击毙。同时电视上播放了丽塔的通缉照片,并描述了丽塔手臂上的疤痕。丽塔赶紧关闭电视,搂着塔佳娜不停的跳舞,借此掩盖内心对男友死去的悲哀。不久,在澡堂中,一位妇女注意到了丽塔手臂上的疤痕,丽塔的身份开始引起别人的怀疑。
丽塔再次联系上斯史西组织的负责将军,史塔西让丽塔再次化名为赛宾·沃尔特——成了一名寡妇,并被安排到北部波罗的海海滨的一个小镇上。丽塔戴上了眼镜,一所小学里当起了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学校中,丽塔结识了一名从事科究工作的男性,两人很快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疯狂地热恋着。此时的丽塔已完全适应了这种普通人的生活,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回归。新男友向丽塔求婚,并希望带她一同到苏联,这样男友在学术上能得到进一步的深造。但史塔西反对丽塔前往苏联,因为丽塔的虚假身份很难不被苏联的特工发现。为此,痛苦的丽塔向新男友偷偷表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新男友离开了她。
在一次庆祝活动的演唱会上,丽塔偶然遇见了以前一同劫狱的女战友。此时,女战友已经嫁作他人妇,并生下了一个可爱小男孩。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了,东西德实现了统一。报上登出的女战友参加演唱活动的新闻照片,也最终被人指认出来,女战友被捕入狱。而此时,西德政府要求东德政府将藏匿的恐怖主义分子引渡到西德,史塔西组织再也不能为丽塔提供保护,丽塔所向往的普通生活再次被打破,她不得不再次踏上毫无目地的逃亡之路。影片最后,走投无路的丽塔骑着一辆偷来摩托车,做出了最终的选择,开着摩托车直闯边境哨卡,最终死在了边防士兵的枪下。
看完影片,我个人认为,《丽塔传奇》最有价价值的地方,是恐怖主义造成的兴奋刺激而不安定生活与藏匿时的安静的、平凡的普通人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和平生活的美好。
用肯定判断我们可以说—— 丽塔是1970年代活跃于西德的红军旅的一员。而红军旅则是因不满于1960年代欧洲左翼学生运动的迅速退潮而运生的极左组织,他们试图以极端的抢劫、暗杀活动重新唤起世界反资本主义革命的热情; 进一步地,丽塔是在其恐怖活动后流亡东德的前西德红军旅成员,她始终是东德/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持者,哪怕在柏林墙倒塌之后; 因此,就情感质素和行为模式而言,丽塔很像张承志笔下在泛亚革命失败后用半世纪深入青海捐资助学、并最终葬于西宁的泛亚主义者服部幸雄(《敬重与惜别》);也很像乔治·斯坦纳终身不忘的、无名的剑桥女学生,她信奉毛主义,最终在70年代来到中国西部(《斯坦纳回忆录》)。顺便说一句,她构成我阅读史上持久好奇的一部分,至今我仍未能找到她的任何其他资料。 用否定判断我们可以说—— 丽塔不是五月风暴中在巴黎燃烧着青春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们; 丽塔不是70年代骑着哈雷摩托横贯美国大陆的嬉皮士们,也不是照亮了伍德斯托克的“爱与和平”一代; 这些人当中的一部分,通过对葛兰西的重新发现,由阿多诺、马尔库塞和阿尔都塞进化为哈特利笔下的奥黑尔人,他们是“坐着喷气式飞机四处游走的文化悲观主义者”,在学院的高墙以及繁忙的国际学术旅行中竞逐知识高地,继续着未竟的反叛(《文化研究简史》); 当然,在学院内部,有一部分人后撤一步,试图重新发掘资产阶级现代性之于民主和公共理性的正面意义,他们是更具建设性的卡迪夫学派和哈贝马斯…… 也有人后撤的更远以致反戈,比如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它将“生活在别处”的革命渴望神话般(去历史化)地建构为精神分析意义上的个体变态。 丽塔不是这些,在“理论之后”的今天,她执拗的反资本主义陈辞显得幼稚而不合时宜,以至于在柏林墙倒塌之际再无去处,于是只能以赴死的姿态最后一次冲向国家机器。 于是,《丽塔传奇》就是一个真正的以命相搏的故事。
青年人身上总是有一股子气,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冲动,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干劲,也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理想和信仰。没有谁知道,为什么处在青春期的年轻人们身上会有这种朝气蓬勃的动力,这种动力的发源地不知道是哪里,但这种动力的作用不可小觑。
一般意义上,大家对于青春期的感触是躁动不安,是潮流涌动,是精力旺盛。然而在这样富含能量的时期,如何对于这样的能量加以应用,是摆在任何一个人面前不容忽视的话题,对于身处当代的人们来说,青春期多看到的是叛逆,这种叛逆是不服管教,是崇尚偶像,是不拘一格,是特立独行。然而,在不同的时代,这种叛逆会被理解成为不同的词汇,叛逆是一语概括的,然而青春期却是一句话并不能完全解释的。
当代人的青春期从十六岁到二十几岁也就短短数十年,然而当青春这个词汇没有消退的时候,面对历史的长河,时代的青春期会一直延续更久。在时代的青春期中,我们看到的却不仅仅是叛逆。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更加不是叛逆,青春期在延续,然而没有人告诉你终点在哪里。
《丽塔传奇》的另一个译名叫做《打开心门向蓝天》可能对于本片的故事而言,这个译名更加的友好,且能说明白一些事情。这部电影,说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叫丽塔的年轻人是一个激进分子,她身处冷战时期,因为激进,所以加入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给予了她任务,任务就是去联邦德国做一些事情。
冷战时期的德国是有柏林墙做分割的。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阵营,在联邦德国,丽塔做了一些被认为是恐怖分子会做的事情,于是,她被通缉了。他东奔西走,躲来躲去,期间遇到了很多的朋友,然而等到了丽塔熬到了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的前夜,她突然发现自己回不去了。
不管是在哪里,丽塔总是会被人认为是危险疯子,就连当初自己身处的阵营的国家,自己一样不被接纳。迷茫之中的丽塔开始感觉到茫然,并最终在闯关后被士兵击毙。这是一个悲剧,这是一个时代造就的悲剧,在这样的悲剧之下,丽塔以及无数的丽塔们会困惑,会茫然,但最终还是不会知道自己究竟该去哪里。
如果说一个政治体制的成长是跟一个人一样,那么二十世纪中叶可以说是全球范围内的自由主义或者说东方阵营的兴起的青春期。对于青春期,没有人比年轻人更加明白的了。在这个时代的或者说这个社会制度的青春期阶段。处于这个社会制度下的年轻人自然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如果说青春期是一种发泄,那么很多时候我们的发泄都来源于寄希望的一些人群和一些事情,和今天的年轻人一样,二十世纪中叶的年轻人们也信奉偶像。不过区别在于他们信奉的偶像虽然也是自己标新立异的标签,然而他们的志向却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个明天。马克思为大家畅想了共产主义,东方阵营的两个国家以及拉美国家古巴为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实践真理。年轻人们因此看到了希望,在这样的希望的洪流中,年轻人们开始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为这一丝丝的希望筑墙。
这就是整个二十世纪年轻人的现状,以及他们的生活。
青春总是需要安放的,那一股子的冲动也是需要发泄出来的,没有任何发泄途径的冲动最终会淹没自己,而合理的发泄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促进,他们正因为经历了一个激情动荡的时代而让自己的朝气朝着时代的前进步伐涌动。也正因为如此,二十世纪的自由主义运动才会从年轻人中发起并如火如荼地继续下去。
然而再火热的时代,也会有降温的时候,丽塔最终迎来的就是一个时代的降温。然而时代降温了,那些身处于时代的有着坚定信仰的人们却没有降温。他们的热情没有褪去,他们永葆青春的时候,却没有人在乎了,这就是悲剧的源头。
《丽塔传奇》为我们展示了这种悲剧,这种因为时代造就的悲剧却没有人或者说没有时代为这种悲剧买单。时代的潮流带着年轻人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然而当时代的大潮退去,年轻人何去何从,却没有人告诉和指引。丽塔曾经年少轻狂,曾经坚定自己的理想,然而当时代的洪流过去,自由主义逐渐被排斥且被演化为新的寓意,丽塔就会感觉到迷茫。
未来在哪里,没有人知道,去往何处,也没有人在乎。青春一直在朝前走着,然而最终他们会去向何方?二十世纪有年轻人,但时光积蓄的时候,信仰构筑的荡然无存。
#丽塔传奇#
……
你好,再见
【冷战】丽塔传奇.2000【悸花字幕组】
“故事对我们而言并不轻松,瑞塔并非无辜的旁观者,她曾亲手杀死一个警察,但影片也不是有关罪责与动机的简单寓言,它要表达的是冷战最后十年间的信仰坍塌,施隆多夫相信观众足够成熟地可以去接受一个‘反英雌’的故事。”
非常讽刺,看来施隆多夫并不想take side。
可是我已经不止一次被施隆多夫电影配乐烦到。
一曲社会主义或者说可能性的挽歌,那本不愿开枪的士兵、因国家机器的本能(庇护者东德在柏林墙拆除后消失,变为绞杀者)射出的子弹,终结了那充满勇气与想象力的逃亡。
世界开始变了,两足鼎立的格局变了,然而不变的是我的处境,依然没有容身之处,东西都一样。记得施隆多夫曾说过一句话感触比较深,“就像所有的战争一样都存在着失败者与胜利者,然而这场战争(冷战)谁又是胜利者谁又是失败者。胜利的是全球资本主义市场,失败的是全世界人民。”据说施隆多夫为此片筹拍了10年,然而也仅仅是筹到了少量的资金,所以基本是以手提摄影,以及大多都是自己带出的非职业演员出演。
巨大的反讽。投奔理想却被叛变的理想射杀。正如这冷峻的政治电影是les字幕组翻译的。
女人让她告知,她不肯。她主动告知男人,男人责怪。罪永不撤销,怎管何方何时,怎管悔过与否,怎管漫天雪飞。
高度结构化的叙事+左翼政治视点。丽塔拒绝成为历史的人质,始终怀抱着理想主义的诉求,选择并背负自我的命运和道路,代表并完成群体(东德)的人格化隐喻(壮烈的死亡与消失)。女性同性爱恋的目光/视点分享状态值得细究。
感觉德国人在东西德问题上总是很撕扯,挺难理解的。
关于东西德历史的反思与批判。“我更喜欢这里,这里虽然不象巴黎有那么富有,但穷人却更少”的东德以及金钱主义充满剥削的西德二者的对立造就Rita传奇的失败。Rita想要的更友好的国家/社会也注定不会出现。部分手持摄相机拍摄很动感,女主表演精湛,中间剧情突然变缓与整体快节奏稍显不和。
一眼就看出丽塔的演员是个直女,然后就…
曾经的红军旅成员在斯塔西帮助下流亡东德的故事,也因此其在东德叙事中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进入而非逃离东德。丽塔们执拗的反资本主义陈辞在“理论之后”的今天显得天真而幼稚,但那是真正的以命相搏的故事,而不是“爱与和平”或学院高墙中的文化研究,其动人之处即在此。
Deutschland...高中历史都教了什么 fuck off...I know nothing about the world. Too bad!!!Need to learn by myself now! Ostalgie!!!
太干脆利落了,一句废话不多说,手持精准之极,情感上也是雁过无痕,没有任何廉价的情绪泛滥。一群最极端的革命斗士用最暴力的手段来实现构建新世界的梦想,期间的困顿与颓唐,印证了他们方法的错误,更表露出其背后支持者与这场"革命"的未果。影片站在后冷战时代来表现冷战,却没有站在胜利者的立场,虽然目光放在左派身上,但没有为它唱晚歌,而是冷静并略含惋惜地陈述既定事实:我努力了,但……坐落到身处东方阵营的每个人,斗士、官员,乃至下定决心的普通人,付出越多,失望就越多,革命欠他们太多。
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無產階級革命者永遠都是反抗者,永遠都會邁向滅與之路。
政治时局下的牺牲品。他们抢劫银行,自称这是刺激经济;他们枪杀警察,认为他们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猪;在逃亡东德时仍激情澎湃地要去贝鲁特甚至非洲,表示自己要战斗在世界革命的前沿。女主传奇的短暂一生也是可怜的一生。
本科时就听戴爷提过,遍寻不着。前几天下到了,却是德文字幕。最后拐弯抹角从一个拉拉网站下了中文字幕版。真喜欢这个片名,打开心门向蓝天。可惜这个世界不会再有什么变化了,不论向东还是向西。
一个西德女红军在东德的无产阶级生活。他们在西德实行恐怖主义,又被东德的斯塔西隐藏起来。两德的统一,让他们被双方追捕。他们在西德过着资本主义的生活,却向往着革命;而当他们来到革命的东德,却发现那里的人向往着西方的资本主义生活。这就是他们的命运,可恨又可悲。
114th 不太懂这部电影想干嘛,不过有妲己霸看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