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两个遥不可及的悲哀
首先,如果其中主演没有用替身的话
能演这种电影,是需要责任、与勇气的!
比起那些靠噱头、市场炒作、只知道盯着老百姓钱袋子的所谓大牌
这类导演与演员,的确真正值得我们尊重!
这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 中国!!
所谓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所谓的62%“伟大复兴”?!
所谓的人均GDP达5000多美元?!所谓的 和谐世界?所谓的科学发展观?
。。。
一切的一切,在其中离我们
那么、那么的遥不可及!
我们见惯了现代城市影视作品的或灯红酒绿、或官场争斗、或小资爱情
能用这种视角去审视、去揭露中国最现实、最“肮脏”、最“底层”的生活,反而冲击的张力如此之大!
试问:
那些掌管生产安全的“官”、那些所谓的公检法执法者、那些代表最广大人民大众利益的“党员”、那些身系国计民生的。。。
有没有机会看这类电影?若是看了有会做如何想法?
或者,这种遥远的 现实生活,在他们
也是同样的 遥不可及吧!!
希望现在的中国,不会再出现当年晋惠帝“没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的闹剧吧?!
2 ) 真的哪么好嘛?我看未必。
如果交给好莱坞,应该是很狗血的却不失精彩的千里追凶片。
不过在这儿谈的是是艺术片,所以好莱坞似的剧情片是不讨论的。
我自己的看法,这个片子真的不怎么样。
导演他没办法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主角全国各地的追凶经历,呈现地片段零散,就是一个故事大纲。也许是导演没办法把这么多情节都熔铸在一个主角上,毕竟最初的故事是发生在五个人身上,导演的取舍剪裁显得不够成熟,导致这部电影中主角显得不哪么“主”。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不错,就是因为在电影中“秋菊”的确是一个主角。
有人觉得中国需要这种面对现实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我认同这句话,相比无聊的烧钱的片子。但面对现实是一回事儿,表现现实是一回事儿。如果只是一味的表现中国底层的艰辛,黑暗,哪么还不如去看纪录片,网上有的是,或者也不用太花心思,就在春天里坐下中国从南到北,或从东到西的火车即可。这样就可以对底层有更深的了解,对本片的“见”与“不见”就有自己的判断。在这层意义上,贾樟柯早期的电影,之所以难能可贵,不仅是少了那么多“东方主义”场景,也在于少了那么多技巧性的镜头。
这部电影唯一给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在,铁老大把自己的猪给债主那一幕,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韧劲和血性恰恰是体现在这种地方。可惜影片中这种表现太少太少了。
3 ) 有点别扭的文艺片
无所事事,四处搜片,在视频平台上看到的这个片子。看完这个片子,第一个感触,旁白太多了吧。特别是黑矿那一段,简直是把所有的细节都说给观众了,生怕观众看不明白?这种解说式电影,真的会让人走神啊。而且,这个片子是故意这么剪辑的么,小节和小节之间很跳跃。导演的这种构图、配色、制景明明可以拍成一种沉默、深远、暗流涌动的感觉,但是,我看到的版本却是非常的不流畅。 还有,导演太喜欢用远景了,到了黑矿洗澡那一段,才发现竟然有吴秀波?然后才开始怀疑,难道最开始那个凶手是吴秀波演的?好不容易才抑制住拉回进度条确认的冲动。还有男主的前女友,从轮廓上来讲,看上去很像小陶虹,但是暂停了画面看都没看出来,因为没有近景,所以一直带着疑惑到结尾。。。。。然后,在影片结束后自动播放的花絮中看到,那就是小陶虹,全素颜出镜。 其实从故事和叙事手法上来说,这个故事有点公路电影的意思,男主在追凶途中遇到的不同的深处生活底层的人和事。虽然,影片结尾还是人民警察帮他抓住了凶手,让他这些经历变成了一场徒劳的噩梦.......这个结尾非常的不文艺片。 而且导演的叙事方法也有点奇特,类似于这种公路片主角在他的前进的路途中会遇到很多人和事。通常会把遇到的这些人的情感和视角也表表达出来。但是这个片子完全是站在男主角的视角看所有的事情。别人的感情故事都不在导演的讲述内容中。 比如在男主角把他的儿子扔在水塘里,逼着他儿子去乡下;他儿子走了之后,前女友很伤心,然后又有点生气,所以转身自己离开。在正片里只有一个中景镜头,看到前女友沉默了一下,然后转身扭头离开,然而在花絮中可以看到有小陶虹的近景,她这个时候是泪流满面的。就是差了这一个流泪的镜头,前女友这个角色的情感表述就相差了很大。 还有男主角被王讯演的假警察、他的老朋友骗的那一段儿。他的老友怎么想的?王迅是怎么参与进来的,完全不知道,最后只是用男主角的画外音解释一下。 感觉除了男主角之外,导演好像不关心任何其他人。 总而言之,这个片子也说不上不好,但是看起来就有一点点奇奇怪怪的别扭感。男主角一路向前,身边走过形形色色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却跟观众无法沟通,中间隔着一层膜。
4 ) 苦难电影的可能性
1.之前谁说这片是“中国公路片”的。。。。
1.1 我虽然不熟类型。。但我觉得这完全标题党嘛。。虽然你可以说“上路寻仇”这个故事可以拍成公路片 但这是一个可能性 说不定导演也有考虑过 但从结果来说我不觉得他拍成了(假如他想 其实我觉得他也没这意思)
1.2 如果要说到『情绪导向』(虚构的概念 不知道怎么概括好了)——寻仇的过程趋向于无目的,甚至到最后愁人被抓也是警察叔叔达成的,整个故事的目标消弭掉了 好吧这可能算是公路片的一种导向 话说我挺喜欢他最后没捉到的
1.3 或者你要说这是一卷社会底层的苦难风情画(片中内容和好多靠类似题材得大奖的电影一样 会让能上网并在网上自称钓丝的青年朋友无地自容) 故事的流动性有那么一点公路片的意思 那也还是太宽泛了 至少1.1 1.2都是些要以形式外观为基础才会在类型框架内说的问题
当然 这种电影没有什么归类的必要
2.如盲山盲井的这类苦难型电影拿大奖是否体现出“唯题材论”的评奖倾向?这是从看到开场几个镜头之后就一直萦绕不去的问题
2.1 我想了下 能够给观众呈现这种极限内容的 除了中国导演 可能也别无他处
2.1.1 看完也很自然地和男朋友说起来这个问题 我说要拍出这类内容 起码两个条件吧
a.有这样的故事发生:
a(1):那这样地域上就基本上排除了发达国家(当然这里只考虑是导演“拍自己所在地域的故事”的情形 这样预设是因为即使这种故事给发达国家拍出来了 叙事视角和政治倾向也会很不一样 要评价那种转述型电影考虑的事情也不一样吧)
a(2):是不是仅是非发达国家中的中国?男朋友说了如“上帝之城”之类的能算是同种故事么 但是这些都很商业化 而且那个在故事上倾向于犯罪
当然了 因为考虑到非发达国家的非商业化电影即使关注了同样的题材(例如:刚果某男子弟弟被杀 因警察不作为而自发千里追凶结果误闯黑煤窑无法脱身) 排除刚果没有黑煤窑之类的我们对其他非发达国家国情的不理解 我们起码可以推断前述电影(如有)也肯定是小范围传播 难以跨国上映的
b.电影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如前所述 虽然我不了解刚果电影的发展概况 但我推测那个不能太好(刚果得罪你了么。。) 对各国电影发展不太了解 就可以看到的而言 印度的电影工业好像专注于类型片 当然商业类型片的发达也经常会带来独立电影的兴起(无考证) 但目测印度电影参与电影节的密度似乎没有比中国高(可能是我不知道)
于是综合ab两个条件 还有考虑到非商业电影的传播能力 我们可以不太肯定地说 能拍这种电影并让它在国际影坛上传播的国家应该寥寥无几 而中国应是主要 同时我们可以比较肯定地说 上述电影能被中国观众看到的 肯定只有中国的(这个要你说么)
2.2 评委是不是直接被吓尿了所以给的银狮?要拿奖是不是题材比技术重要?国际化地争相捷社会主义疮疤是不是影评人喜闻乐见?
2.2.1 首先是这个电影拍的不太好 但没看过别的参赛片也说不准是不是矮子里面挑胖个(矮子里面怎么挑胖个) 这几年的金棕榈也不是没有不好的 所以技术评价有相对性 这是关于这个片的个体问题
2.2.2 那么如果盲山和这个片获奖代表了一种整体性(甚至可以算上多年前张艺谋的那些 不过那些从题材上来比较算是揭封建主义的老疮疤 近年这些是揭社会主义的老疮疤 故事更为生猛残酷) 那就要面对“是不是可以搞唯题材论”的问题
2.1多少论证了一下“只有中国才会出品这样的故事电影并且拿到国际平台诶” 那么可以说这种电影对外国友人来说是极其新鲜震撼的(当然要震撼除了故事还要有技术) 然后2.2.1也说了下 参赛电影也未必都拍的如此技术超群 那么这种时候 这类题材的电影得到好评的概率就会比较高了
同时 从技术上来说 这类题材的电影在拍摄上遇到的困难也会大很多 你说要表现一下自我认同的困惑 伯格曼一个女演员和一间小屋就搞定了(我才不会说我说的是“假面”呢 不然被揪出来说伯格曼谈的根本不是这个好伐!那多丢脸) 灯光布置和镜头摆位都肯定比蔡尚君下黑煤窑要好弄吧 所以这种极限题材造成的极限环境也让技术评价的标准降低了
所以倒不是说导演都应该纷纷去拍这个拿大奖 这年头其实大家早就不信这一套了吧 在对这里题材感兴趣的导演的范围内 我很希望他们能够继续秉承这种关怀与热忱 因为在广电总局的口径下 以及在独立电影空间狭窄的环境下 要坚持这样的关怀实属不易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可以不断将这种题材的电影拍得更好 一部拍的好的电影总会更有市场 总会对行业有更积极的影响
3.最后一个镜头让我很感动 我愿意这样总结这部电影有效传达给我的情绪 不是悲苦 而是无力
5 ) 几年前写的,今天复制贴上
一直以来都想写写电影。觉得有很多话想说,奈何那些话太多了。于是就懒惰,觉得最好的文章都在腹中。今日连续看了几本电影,当年的那种冲动随之而来。觉得应该写下,怕年纪越来越大将来就会忘记了。
先是看了蔡尚君先生的《人山人海》,顶着威尼斯导演银狮奖的光环。但我对它的兴趣却来自男主角陈建斌。对这部电影来说,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导演给了他无比狭小又无比广阔的表演空间。整部戏对白没超过10句。(或许比这个多)但像这样的表演,我们是见识过的,比如《巫山云雨》里的男主角 《安阳婴儿》里的男主角。好奇怪,中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男主角大多是这样演绎的。
但如果陈像‘巫山”或者“安阳” 里那样的表演你就会忘了他,忽视他。但陈先生做到了,他也是一如那样的表演,但你会强烈感受到他无处不在。
故事梗概:陈建斌饰演五哥 千里追凶 找一个杀了他六弟的惯犯 吴秀波饰演。
先说第一个令我打起精神的地方。五哥随着重庆的工友在贫民区猪笼寨中挨家查看打听凶手的这一大段过程。
由于电影开始就是慢节奏,长镜头居多,使你已经昏昏入睡了,但到了这里镜头开始变得像是手摇摄影机般的紧密。镜头跟随着五哥一间一间的闯进猪笼寨的每家每户,在狭小的过道上,躲避奔跑的孩子,沸腾着蒸汽的炉子。吵杂的背景音。你看到千奇百怪的生活。但你不会感到茫然,你似曾相识,那些场景现在或者从前的记忆里你都见过。而且这些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贫困和没希望。一扇门打开,里面是相拥而抱看电视的年轻打工者情侣。一扇门打开,父亲看着艰难拿着比她自己脑袋还大的饭碗正吃饭的女儿。一扇门虚掩,门外是切菜的妇女。随着镜头前进,左右腾挪。家家门里传出来的电视声音忽大忽小。那些奢饰品的广告,在电影里门内的人们和看电影的我们都是无比熟悉的。但此时,这些奢饰品的广告在这个场景里好奇怪,太刺耳。
最后一扇门没打开就听到里面的家暴声音,男子厉声的咒骂,和伴随着击打动作发出的女人的凄嚎。动画片的声音,歌曲的声音,奢饰品广告的声音,再到女人哀求的声音,如果你不注意就滑过去了。导演是有意的吗?想要告诉我们家暴和这些背景音一样的令人忽视?
五哥到底还是推开了这扇门,里面传出好具有攻击性的川话:你看啥子!!!”(不是应该说“你看个锤子”吗?)
好凛冽的风格!
接下来说说故事的高潮部分,就是结尾。那现在我不得不提另一部电影,就是李扬先生的《盲井》,又一部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人山人海》的高潮部分和《盲井》一样发生在矿井里。
我还记得那是若干年前的一个下午,无意间放了一本DVD,先前看着就是一部无聊的国产片。像默片一样很少的对白(看着眼熟吧?)在幽深的矿井深处,一个憨厚的大哥对二弟嘘寒问暖,二弟懵懂无知感激不尽一口一个大哥的叫着,但就在转瞬间,大哥拿起榔头狠狠砸向二弟的头部,一下一下的,就像《沉默的羔羊》里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汉尼拔。 那一刻我惊了,震的我目瞪口呆。我完全没想到有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情节。带着强烈的好奇,一口气看完。好舒服,一气呵成,完美无瑕的电影。有人提到“傻根”王宝强,就觉得他是走了狗屎运,被白癜风看中,饰演《天下无贼》换个人演都能成功。有这样想法是令人鄙视的。在《盲井》里的后大半段,你能看到没上过学没经过正统表演培训过的王宝强那令人惊叹的表演。那可是他第一部电影。这也是李扬先生的导演处女座,对的,就是这部电影----《盲井》。
看《人山人海》的结尾,我又生出同样的感觉。在得知吴秀波躲藏在山西矿井时,五哥陈建斌又千里追来。但一到地方他就发现或许这辈子都出不去了,也报不了仇了。因为这是个黑矿。他不但不能将“杀人犯”绳之以法为弟报仇,他自己也会在某个耗尽体力病倒之后的日子里被拉出去活埋。
吴秀波在这部电影里对白更少,只有两句,电影开头的对陈建斌做摩的哥的六弟说“去XXX地”,走到偏僻的地方说“等一下,撒尿”。就这两句,撒完尿走到六弟身后掏出刀,开捅,一刀接一刀的。就如盲井里的大哥。在矿井里吴秀波看到了穷追不舍比他还变态的陈建斌,吴秀波沉默了,我觉得他更应该是崩溃了。在这个奴隶制的独立社会,四周是如狼的看守。他们对待抓回来的逃跑者,是用高压水枪点喷到人的胸口,只噗,噗两下,人就死了。
那么留给陈建斌和吴秀波最后对决的方式只有一种了,就是同归于尽。观察准备了很多天后,当陈建斌在矿井里呕吐出事先吞下的打火机,引燃了瓦斯。他本人和他的仇恨,吴秀波本人和他的罪恶,还有那几百个新中国红旗下新版的奴隶一同的灰飞烟灭了。伴随着飘扬的灰絮,矿洞口喷薄的火焰,他们一同葬在本是死的不能再死,枯的不能再枯的原始树木经过千万年转变形成的煤石坑中。也许漆黑的煤原本就代表着死亡吧!几万年后陈建斌和吴秀波变成了渣粉混合了黑色也能乔装成煤炭,会不会又一次的相遇?当烈焰燃烧,爆出噼啪作响的声音,那应该是他们的仇恨还在继续吗?噬缠啃咬了几万年,难道还是不能解脱?
6 ) 沉默
影片开头,老铁说:人各有各的命运。都是被命运推动地人。
老铁对于世事人情都有着自己地通透和练达,在自己的生活中从容、冷静其实无奈地舍与得,作为失败地一员进城务工返乡地农民,认知自己的命运,打算在山林中安度余生。直到二弟地死亡,把他推向了另一个命运。他必须为了兄弟之情,千里追凶。
随着影片叙事地展开,看到一窥老铁之前的生活,高楼大厦只不过是途中地背影,驿站是聚集了底层人民地窝棚,狭小拥挤黑暗,虽然偶尔会有从缝中照耀进来地一缕阳光。各家百态的生活,却有同样的悲哀,不可抗拒地现实,日复一日,每日每日地这样过活,这样地日子促使老铁认定命运终决定回乡,至少家里院落宽阔,还有满满地阳光。
画片一转,进入一个虽穷困但饶有生活气息地小镇上,直入画面地是老铁急迫地强迫前女友,似乎是享受,也似乎是发泄,似乎这才是想过地生活的缩影。若老铁真能和前女友在一起,倒不失为对他非常好地生活,那饶有趣味地小镇,不大不小地麻将馆,世俗漂亮地女友。可惜老铁对乡下老婆负责,抛弃前女友,离开小镇。可惜老铁在沉闷窒息地生活中,还是会选择要和前女友发生一段故事,一段感情,聊以慰藉。可惜他不留下,也没有人挽留。可惜辜负了的孩子,努力地在夹缝中讨好大人般地生活,却只能留下一点点钱,算是尽点心意。可惜,他由始至终只是沉默,沉默。原本可以认命并在乡野中生活,埋没自己地余生,却因踏上另一个命运征途,看到前女友的离去,看到自己孩子的生活。然后继续踏上征程。
作为一个普通人,虽然是兄弟情谊而去千里追凶,虽然曾拿啤酒瓶打破骗子的脑袋,虽然会吞下打火机然后下井毁灭煤场。看似热血男儿,看似英雄豪迈。哪次不是被逼地无路可退,而只好作这样地选择。真实地老铁,妥协却会极端、认命却会追求镜花水月,懦弱却又突生勇气,重情义却又不负责,在重新踏入地生活中,进入一个极端地命运时,从前信任的朋友背叛了,老情人已然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过着辛苦地生活。到最后老铁进入黑煤矿而不得出,那黑暗的环境连一丝阳光和幻想都没有,虽然老铁仍是由始至终一直沉默着、沉默着,可是这一点一滴地无奈和绝望却会渗透内心,在最黑暗和最绝望最赤裸裸地环境中,最终放下一切拼个轰轰烈烈,矿塌地震烟飞,才能痛快而绝美。删减版后的情节更让人绝望,警察重复着:政府会解决,政府承诺一个都跑不了。最后政府抓到了嫌烦,救出了大难不死地老铁和工友,摧毁了黑矿。片中警察太过刻意,像是语重心长地告诫观众:你们抓不到嫌烦的,警察可以搞定,自己出去抓线索,只会劳心劳力,遍体鳞伤,还会不小心犯法,只有警察能够抓到他并能正法。强加地情节太过突兀可笑,反而更可悲。若社会真有这么给力,哪还有如此多的挣扎和绝望。我还是希望老铁活着,虽然牵强,至少还可以对乡里妻儿负责。或许是该相信政府的执法,还是该相信煤老板的仁慈,还是相信自己的能力,还是相信好人一生平安,自己的亲人不会遭遇此事,那是电影的杜撰或是出现报纸新闻里的人物命运。于是大多数人在人山人海中浮沉后回归自己的命运。
曾看见一位网友留言:自己都没钱还要生孩子,真是对孩子不负责。是啊,包括我自己的很多人对自己的人生都不知所措,该怎么教育小朋友成长和过一个幸福的人生呢。是否对影片对人生唯一希望地解释就是:我们如同老铁一样,沉默而懦弱,唯一能够地勇敢是被劫持后的爆发,我们只是被命运被动地推动着,或许曾经有过激情和幻想,却受制于现实,放下幻想,回归己认定的命运。当局者迷,如果能真正勇敢,正视自己的能力所显现地生活,去开创和进取,是不是会有不一样地心态,不一样地风景。周围地人事都是一样地,所要改变地只是自己,然后就能看到平和的风景?。。。。!!
7 ) 阉割的版本,一样的痛楚
看完《人山人海》,走出电影院,看着夜色下的光怪陆离,车水马龙,恍若隔世,觉得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中国。
电影里的天朝,黑暗而阴冷,没有笑容,每个人都在挣扎,往死了活。当老铁去厕所砸那个讹诈他的警察时,我们心里暗暗叫好,但又觉得那么得不真实。因为在现实中面对强大的专政机器,我们只能妥协,何谈报复。发自内心地羡慕老铁,在文艺作品里可以这么玩。回头看看可怜的自己,我们这些观众才是在垂死挣扎哪。
原版里吴秀波饰演的萧强被黑矿的人打死了,天朝版让他活了过来,唉,无谓的努力,生硬的修改。他,确确实实地死了,肉体将在,心已死,何来生?这样的修改也恰恰说明了,萧强这样的杀人犯,在天朝,即使他不杀人,他大山里的人生也会迎来糟糕的结局。一个高度不平衡发展的国家,一个满是黑疤的国家,带给个人的只有悲剧。
原版的老铁和黑矿一起被炸死了,天朝版又让他活了过来,和谐压倒一切嘛。这样弱智的结尾瞬间降低了影片的格调。这样一个为兄弟可以千里寻凶的人,一个刚毅不屈的男人,死,对他算什么?在天朝,活着比死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
原版对天朝警察很不利,天朝版呢?广电以为一改原版的晦涩阴暗,树立了我大公安的光辉形象。实则不然,老铁千辛万苦地折腾,连矿都炸了,这时候被救起,嘿嘿,真巧,这时候应该死了的萧强也被抓住了。观众不是傻瓜,稍有常识的人都看出了其中的不和谐。对呀,怎么萧强就能神通广大逃出黑矿的呢?连黑矿都跑的出去,警察当然抓不住!
影片最后,老铁在敲石头,坚硬的石头,一如现实中的我们,对灰蒙蒙的国家,毫无办法。
8 ) 谁说文艺片就一定有节操了?
狗蛋他爹吃喝嫖赌样样俱全,他妈有痨病,长年卧床半死不活。
这天,狗蛋爹喝完酒带了个婊子回家,当着狗蛋和他妈的面就要胡来。狗蛋妈求他爹别在孩子面前干那事,却挨了一顿暴揍。狗蛋妈只好忍气吞声,含泪让狗蛋去外面玩。
邻街的财主杨老爷吃饱了正坐在门口透气,看见狗蛋傻乎乎的一个人瞎玩,就逗他学狗叫。狗蛋学了两声,杨老爷哈哈一乐扔给狗蛋一个烧饼。狗蛋这下来劲了,一边啃烧饼一边把他爹带野女人回来的事都跟杨老爷说了,杨老爷乐得合不上嘴,又给了狗蛋两块烧饼。
打这以后,狗蛋天天盼着家里出事。只要他爹一打他妈,狗蛋就赶紧跑去跟杨老爷说,就算是小事也得往大了说,这样杨老爷一高兴就能多赏他几个烧饼。
终于有一天,狗蛋他妈病死了,狗蛋被他爹一脚踹出了家门。狗蛋回头啐了一口,拖着两行鼻涕又跑去杨老爷家。
狗蛋说:杨老爷,我妈死了,我爸也不要我了,我给您当儿子吧?
杨老爷一瞪眼:小杂种,老子就是想听你家里那点骚事图一乐才赏你点狗粮,你还真拿自己当人了?滚蛋!
《红色康拜因》到《人山人海》蔡尚君顾小白这对搭档的进步很大,《人》是一部几乎贴着魔幻大国地面的国产公路片,破败淡漠冷暖自知,如果没有跑出“再难扛的事情有政府帮你解决”这样的东西就好了。喜欢重庆山城城中村搜凶手、矿井爆炸后童工做梦一般走出屋外煤灰漫天冥纸般乱飞地下暗火熊熊的场景。
这种“穷山恶水、人物木讷、台词生硬、镜头呆长”的电影你们究竟还要拍多少部才够?
考虑个体到心理承受能力差异,五星不力荐,想起《地狱变》里良秀最后的一句话:人生,比地狱更像地狱!这部电影可以改名为《一个中国底层老百姓地狱中的日常》。不粉饰太平也不渲染苦难,如果你觉得渲染苦难了,可以以毒攻毒看看纪录片《地球之盐》,如果压根不想知道人间有地狱,推荐去看《小时代》。
默默地送一个五星。旁白这种东西一看就是后来加上去的,以这种长镜头的设计怎么可能用旁白嘛。整体视听风格是锡兰一路“第三世界长镜头美学”,本来指望叙事上能有些突破(比如[小亚细亚]这样的)但还是难为他们了,这片儿能过审绝对是一个奇迹。陈建斌略有点气场过强,但控制力堪比[立春]里的蒋雯丽
终于过审,看阉几何
故事还行,可这片为啥能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啊啊啊?
编剧之一的顾峥是我的剧作课老师,发现这部电影中充满了他所推崇的dardenne兄弟风格,对白极少,人物的构建和事件的发展完全使用动作和影像来表达。这会让观众游离,但却能让人全情投入,去体会细微的情感和戏剧性的张力。影片的内敛风格在第三幕得到爆发,让人惊喜。商业性欠缺,但艺术性卓越。
很多值得鼓励和表扬的地方 但剧情和叙事得一塌糊涂也是事实
人脸识别障碍症患者慎看,感谢HKIFF的吴秀波粉丝。先搞宁浩,再玩李杨……野心很大,但停留于表面写实的美学理念,是否太陈旧了一点?毫无动机的八千里路苦大仇深,全是展示
想说的可以说出很多,不想说一句话就是“《三峡好人》版《盲井》”
结合原始版的评论和上映版做了脑补,觉得蔡尚军着实有想法:对白和配乐都极度克制,中全景固定镜头占到全片3/4左右,大量广角中偶尔插几个长焦,每个阶段有其各自的无奈,环境取代演员成为了第一主角,剥离感十足,边缘人在社会中的渺小被无限放大;片子里太多其他导演的影子,既陌生又熟悉。
挺喜欢有几个远景骑摩托的长镜头,带出了些地方风貌。不过自从进入黑煤窑之后就有点看得迷迷糊糊的,明明跑了的人又会出现,而且整个部分显然脱离了主线,出来讨论有人说是有修改,或者就是这个原因吧,结尾也变得无力了。不过还是文艺片的路数,不够紧张抓人
哦黑呀~哦黑呀~
一个技法成熟的导演遇到了一个没有发挥空间的故事。
回想起来觉得还有点意思。。但是这个电影关注的群体却不太能接触到这个电影,能看到这个电影的群体却也无法切身体会。甚至评价。。
对于龙标版,最多是这个分数了
又是地狱般的中国,不知道是否在电影节看到才会增强对这样题材的反感度,搞得自己像个五毛。不过,实在讨厌那种装逼不说话的主角(包括安哲电影里一贯的哈维凯特形象也如此),黑漆麻姑洞以至于让人物面孔和叙事都模糊难辨的内景。而且记得原来的真实故事非常武侠非常光明,被阴暗的弄成这么一个地域。
只谈这个公映版,硬伤多多,叙事、剪辑和政策上的,警察叔叔真的太伟大了。对于这样一个千里追凶的故事竟是被写成了一出苦逼文艺片,没见着凶手,也没有追凶的过程,只剩下了屁民们的悲催生活,庆幸的是他们的世界里还有伟大的人民警察。在大陆还想上院线,干脆就拍这类题材的电影了。★★
删减的不像一部好片了
全厅5个人,威尼斯的口味越来越难捉摸了。镜头只管造型,各种山路和坐姿构图,剧情连接靠脑补,影像空间回溯六代。“间离”过度以至于根本看不到吴秀波,看到了也认不出那是吴秀波。配乐极少但喜欢。内地公映版结尾被扭转成主旋律讴歌,显得前言不搭后语,别扭得很。@新玛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