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神探亨特张》:作者电影的胜利
应该没有人会否认《神探亨特张》是一部很有个性的电影,但它并不是一部类型片,而是一个比较纯粹的“道格玛95宣言”电影。影片创作前卫大胆,基础功力的表现又足够稳健这非常难得。
1995年在丹麦发起了一场强调电影构成的纯粹性并聚焦于真实故事和演员表演本身的电影运动。这场运动提出一个“纯洁誓言”,又被称为“道格玛95宣言”。在国内的电影学教科书中,通常会拿丹麦电影《黑暗中的舞者》作为“道格玛95宣言”的范例。不过从现在开始,完全可以加上这部《神探亨特张》。
不仅仅是“道格玛95宣言”所要求的实景、自然光源、手提拍摄、现代题材等等,《神探亨特张》更为前卫的是:它安排并放大了许多并不能推动叙事主线的枝枝蔓蔓,并明确告知这些支线没有结局。故事主角张警官抓捕“贼王”张发财是贯穿全片的主线,但在这其间,张警官不得不一再放下张发财这条主线去处理那些小偷小骗的小事。这些支线在影片中的地位和比例,丝毫不弱于与“张发财集团”斗智斗勇的主线。这蓬松而有序的开放结构形成了一个整体这就是生活:没有绝对的开端也没有绝对的结尾。
这样的故事结构非常具有实验性,每一个小偷小骗都有自己的苦衷,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而这正是市井生活。因为生活的烦恼而作恶,因为作恶让生活充斥更多的“负能量”。
这样的结构把以往拍光鲜夺目大城市的电影撕得粉碎。如果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那么《神探亨特张》则更进一步,把悲剧毁灭给人看。
《神特亨特张》另一方面为观众所津津乐道的,是找真实的民警和微博红人等非专业演员来出演。与其他的非专业演员电影相比,《神探亨特张》在这一领域又刷新了艺术标杆。
同样是来自学院派的观点认为,对于演员表演的指导才是导演的基本功。在这个问题上,《神探亨特张》无疑证明了高群书的实力。虽然角色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面对摄影机都能表现得自然到位。对数十位非专业演员成功的指导和驾驭,使得这部电影看上去并不显得扭捏造作,也不拘谨失真。在可以想像的范围内,《神探亨特张》诠释了表演的本质是什么而这恰恰也是“道格玛95宣言”所要求的。
但必须注意到,虽然从艺术和教学意义上,《神探亨特张》在当下的国产片环境中值得拿到最高分的推荐,但这部电影并不那么容易让大众完全理解和产生共鸣。长期在北京尤其是中关村一带生活的人会对此片产生极大的认同感和好评,但南方观众是很难建立起与影片的沟通感和认同的。另一个不得不说的现实是,手提拍摄和过多的枝节让一些习惯于视觉效果的大众观众一头雾水,甚至根本“看不进去”。
《神探亨特张》的确是一种另类的作者电影,在类型片大行其道的国内市场颇具意义。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好的创作并不容易讨好电影观众呢?
供稿《深圳商报》
2 ) 难得一见的北京
《杜拉拉升职记》里的北京光鲜亮丽,是一出精致的都市童话;而四年前的奥运宣传片里,这座古老的城市散发着动人的魅力;在高群书的新片《神探亨特张》里,我们却看到了另一个北京。
真实的表演打动观众
这部由文化圈“红人”领衔主演的警匪题材影片,自上映以来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其实我不会演戏,我本身是一个编辑,所以演不出警察的威风凛凛。真警察看了电影以后,肯定对我嗤之以鼻了。”老六自己是这样评价自己的。
其实对于老六的演绎,观众的接纳度非常高,大家都说他演得有诚意,特真实,没有表演的痕迹。
真实、接地气,这是观众感慨最多的两个词。
老六说他和高导、王小山、周云蓬都是很好的朋友,所以这部电影相当于是他们哥几个一起做了一件事,想通过电影来真实反映下普通民众的生活。片子里出现的小偷、诈骗团伙、算命大师什么的,其实现实生活里就在你我身边,而他们其实和你我一样,都会面临生存的无奈。
整部影片有欢笑有恶搞,却真实得让观众喘不过来气来。“我演的不是碟中谍,不可能碰到那些动辄就毁灭世界的案子,我这个角色的原型就是一个普通的警察,今天抓了小偷抓了骗子,明天还要继续抓,还要继续面对那些人。”老六坦言,这些都是负能量,又特别真实,所以让人感觉压抑。
联想到片中的一些片段,几乎是以一种极端戏谑的方式,比如大骂脏话、吃屎等,来表现当今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失,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容。
台词过火 观众过瘾
电影自20日上映以来,赢了口碑但票房不佳。考虑到影片本身没有明星阵容,票房不好也可以理解。
翻看演员表,都是周云蓬、宁财神、慕容雪村这些文化人,老六说,他们虽然不会演戏,但都很聪明,“插科打诨”什么的很擅长。
的确,影片有很多精彩段子让人过目不忘。
吃宵夜时,警察们调侃五岳散人和吴法天的“约架”,把微博上的热点搬到荧幕上,让人会心一笑;著名编剧史航在戏里演一个招摇撞骗的街头大仙,台词句句经典,让人不禁联想到近来红透半边天的延参法师;而黑豹乐队鼓手赵明义的那句“中华民族不差我一个人缺德”更是引发全场爆笑。
听说在首映现场有观众问老六,这部戏是怎么通过广电总局审阅的,老六默然,最后一小屁孩子跳出来解围,“因为电影是在表扬警察的。”
其实电影不仅是在表扬警察,而是通过“浮世绘”般的描写,来还原一个“接地气”的北京。这样的北京也许你习以为常,但在大荧幕上却难得一见。
所以老六说了,这个电影我们不是要给出什么价值观、什么道德评判,我们只想展现一个真实的生存环境,让大家知道北京不仅有繁华的CBD,也有热闹的市井小巷和匿于其中的平凡和伟大。
3 ) 中关村大街走几遍
小的时候就记住俩商场,一个双安,一个长安。那个时候过年都发购物卡当年终奖,那个时候貌似还没有96折收卡的人,于是小的时候对于奢侈衣物的记忆都跟这两个商场联系在一起。记忆力那个时候还没有三环,国贸附近到处都是面的。
后来上大学,常驻海淀黄庄,只要坐公交就路过双安,可是再也没有进去过。
逛街都去新中关,看电影去金逸,因为人总是比较少。楼下唱歌的人长年累月在那里,摆摊小贩总是看见城管就跑。我很少注意到行骗的人,以为一切都是那么得正常安静祥和。
看一部电影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发现有自己熟悉的场景。
其实我心中的北京一直是这样的,灰土土的汽车,逼仄的出租房,小偷,办假证。跟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大城市都是一样的,外表光鲜亮丽,却始终掩盖不住那散发着焦土气味的大地。
然而,走过越多的路越发现,我永远无法找到第二个城市可以与之相比。她是一个包容了一切却又排斥一切,一个老生常谈却又充满惊喜,一个险象环生却又安稳踏实的城市。也许有一天我也会老去,但是只要我还认为自己年轻一天,就会继续爱这里一天,直到所有的青春全部消亡。
出国以后再也没买过读库,微博也是最近一个月才开始玩。看到片头艾特了那么多出镜的人,又看到他们出现在熟悉的地方,觉得很神奇。
邀请微博红人出镜不知道省了多少微博营销的钱。也算是与时俱进。
谈回放在北京背景下的片子,没高潮没G点,不感动不难过。但是我能预想到,也许在以后的人生里发生什么事会突然想起这个片子,然后觉得,是那么回事。
这也就够了。
中关村大街,这里没有英雄主义全民超人,只有跟你我一样的屁民。实实在在承认了自己的平庸,也就能扎进土里重新生长了。
4 )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口气请套用在公交上推销“58同城”的杨幂),里面包含了太多神奇的现实。我毫不怀疑里面那些刺痛了某些娇嫩的影评人的段子的生活真实性,背着小孩碰瓷,追着警察要债这些事情,跟盘踞在画面上的“武汉久久鸭”一样,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都是常态,不寻常的只是登上了院线银幕而已。作为半个双榆树原住民,这一幕幕似曾相识的街头活剧没法不让我生出亲近感。高群书说他想展现“现实生活的犬牙交错”,从这层表象上来说,他做到了。
这部影片的神奇之处才刚刚开始。照高导说,影片剧作奠定在大量对基层警察的访谈基础上,所以能做到这种表层的“接地气”简直是太低太低的标准。而在这些鲜活的材料之上,高群书作为导演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才真是让人好奇。
找人那场,警察把联防大妈叫过来吼一嗓子:“肖家河走丢了个四岁小女孩,天特别凉,大家发动一切力量去找哇!”众大妈这就得令去了——你们连小朋友长什么样、高矮胖瘦都没交代好不好?上哪儿找去啊?还有让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街头拍摄,声音的处理水平简直直追《西风烈》。女骗子用假钞骗老大妈那一场,镜头从车外切换到车内,街头的嘈杂声没一点减弱,亨特张打开车门又关上,噪声倒是减弱了,可车外头两个人的对话居然更清楚了,再切到车外,又是没有任何变化——这片子只有画面是“写实”的。
还有高导从《东京审判》以来就万年不变的转场神器——渐黑,就跟所有半吊子诗人都热爱省略号一样,完全不管对话结没结束,后面接的是个什么镜头以及意境是否匹配,镜头永远作“意味深长”状结束。这种技巧上的贫乏在影片高潮段落达到了极致,警匪王牌对决是通过搭公交、点烟借火这种日常小事完成的,导演一定觉得这么处理简直高端死了,直追《导火线》等等大师名作啊有木有?其实你真让他拍个面对面冲突的戏来看看?不《西风烈》了才怪。爱发宏论、爱把”真汉子“挂在嘴边的高导从影像上来看,从来就与“干净利落”这几个字绝缘。
影片的神奇因此顺理成章地再上一层楼——它是怎么把高群书送上金爵奖的“最佳导演”宝座的?老百姓难得看见个“接地气”的片子,饥不择食事出有因,评委总不至于也没见过世面吧?翻了翻评委名单,六个人里头就有李冰冰、张扬、张家振三个华裔,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不过这些加起来,也不如某些评论神奇。“阉割现实”、“伪造和谐”等等,公知范十足,问题是——我要说句公道话——在目前的环境下,你怎么可能指望真的看到一部《神探亨特张》而不是《神探小德张》呢?没拿过“十五分钟五六千红包”的影评人们,看问题果然不在点子上啊!导演首先应该做好导演的本分,然后才配用“民众代言人”的资格去要求,就像作“公知”状的人首先应该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然后才谈得上“公共”一样。话都说不清楚,对着镜头唱《现象七十二变》、大侃“负能量”,只能说明喝高了而已。
敬业才是硬道理,或许是这部“神奇的电影”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5 ) 当你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担心已久的焦虑
这里是北京。
漫天的黄沙、巨型的大楼、嘈杂的街边摊贩,没有表情的人们。
这里不是繁华的都市,也不是奥运时蓝天白云的大同社会,这里仅仅是走投无路的人们每天上演的辛酸。
骗子、碰瓷客、换假币的、盗窃犯……影片中的故事都是由这些底层人物组成,他们活跃在我们身边,却鲜有国产片敢于把这些当成一部电影的主要元素。纪录片可以,但是电影怎么搞呢?刻意、做作,甚至于不接地气,最后也会被人骂成一坨屎。把生活的本身展现给人们看,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技巧。于是,高群书的作品《神探亨特张》便成为了可能无法复制的一种特例。它独特的美感是建立在疮痍之上的。
一位先进警察获得表彰无数,但是他工作的本质却是每天都在抓各种作奸犯科,每天都在和各种“负能量”打交道。回家以后,还要受到罪犯弟弟的纠缠。以张惠领为主角的“神探亨特张”,却不像它的名字那样,未必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它更像是在借助荒诞和嘲弄表达一种黑色幽默。那些来自于犯罪团伙之间的默契、出人意料的黑吃黑、自称大师的江湖骗子,其实并不是在谴责犯罪的形成和存在。这些“社会渣子”的存在,无一不是在折射出中国人的贪婪、自私、功利,以及浮躁和空虚的精神内核,以及善于变通,明哲保身的生活哲学。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性的弱点,如若不是有着妥协、轻信、自私的价值观念遮蔽,或许也不会开出如此鲜艳魅惑的恶之花来。
生活在无尽绝望之中的人们,说出的话似乎那么好笑,笑过之后又分外沉重。
他们说,我是在劫富济贫,不过是让钱从高处流向低处;他们说,我没去做妓女已经很不错了,我这个人是很有原则的;他们说,那么多人谁不缺德,我缺德算什么,“中华民族都在缺德”……这片土地养育出的反主流、消极悲观的亚文化,以及繁育在这种文化中的人们,恐怕才是导演欲说还羞的关键。但是,高群书没有试图去讨论社会,没有做更多的延伸和总结,他仅仅呈现,而呈现,其实就是一种表达。
其实,高群书以及他选择的这些“微博公知”演员们,算是在电影这个媒介上找到了一个平台,说一些在微博上没有说完的话。在“亨特张”里,这些公知扮演的底层人物,看上去那么自然,毫无表演痕迹,从草根成长起来的他们,或许演的就是自己曾经。
一开始,观众会大笑这些匪夷所思的台词,你认为绝对错误的犯罪人,说出的是你无可辩驳的哲学道理,你认为他们相当荒谬。而随着故事的进行,你会发现自己笑不出来了,呼吸也变得有些沉重。因为你看到了你相当熟悉的,但却宁愿视而不见的东西。
你端着,大笑那些可笑的人和龌龊的行为——就像在看和你毫不相关的另一个世界。你在三里屯端着一杯星巴克,感觉自己瞬间跻身小资行列,那一刻你很难有勇气承认大多数时候你的早餐就是摆摊小贩卖的鸡蛋灌饼。你在华美的制服下感受精致的下午茶,好像这一栋CBD
大楼是你家开的那般熟悉。而毫无疑问的是,每天上下班的地铁把你的优雅挤得荡然无存,下班后的孤寂让你清楚知道自己真的是一个外地人。
我们都以为这些人和我们无关。而事实上呢,当我们只能仰望那高不可攀的住宅小区,我们这些稍微体面一点的打工仔又跟CBD有毛关系呢。可是人就是很奇怪,我们刻意回避不看的,往往就是我们害怕的、厌恶的、却存在于自身的。就像是你知道垃圾桶里有你的贡献,你却毫不讳言你对它的厌恶一般——我们都犯上了某种洁癖。
而厌恶那些本是同宗族的下层人,无疑是患上了这个同样不敢正视弱点的国家,所引导的“盛世洁癖”。它光荣、辉煌、美好,它自诩富足、和谐、雍容。当它露出美好之下的肮脏和污秽,你却认为双眼被某种东西刺痛了。在“神探亨特张”里,你看到了它赤裸裸的样子,于是你笑不出来了。被撕破了脸皮般说一句,莫名其妙,什么**玩意儿。
6 ) 看不见的神探,看得见的张
《神探亨特张》起了个类型片的片名,但是不具备类型片的元素,所以冲着类型片的片名来,进影院等着看神探的观众恐怕要大呼上当,尼玛这是一标题党。看影片最后的票房,可以推测上当的观众很少,尽管《神探亨特张》的口碑还是不错的,但正和绝大部分好口碑的国产电影一样,虽然名声在外然而总是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观众进影院。这说明手里赚着钱的观众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好莱坞大片标准培养起来的观众还是只认大片才是王道。
影片中的亨特张既没有神探风采,也没有显出如何高超的破案技巧,整天就是抓一些鸡鸣狗盗的小毛贼,偷抢拐骗的社会闲杂人等,混迹于尘土飞扬,人群嘈杂车辆轰鸣的大街上。这里是北京,不同于大多数影片中国际化都市的北京,烟火气儿足,可能你看的有些不过瘾,但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北京才更接近真实的北京。这样的北京你在主流的中国电影中看见过吗?反正我是没看见过。这是这个电影的可贵之处,也是它可爱的地方。电影中的北京有多种形象,大多如梦幻般虚无缥缈,当电影已经习惯了给观众制造梦境的时候,观众是希望这个梦境一直飘渺下去呢还是希望它能往下沉沉,沾染点凡间尘土的气息?我不知道,但是看院线轮番轰炸的片目来看,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沉醉在其中而不愿意睁开眼看一看周围的世界。神探亨特张有着这样的努力,但票房还是说明了问题的关键,观众已经习惯了梦境。
对于习惯了被装饰成的高楼林立,夜晚霓虹闪烁灯红酒绿的北京来说,有些观众可能会慌张,这是帝都吗?没有镜头缓慢扫过的高档写字楼窗外玻璃的反光,没有穿着精致的俊男靓女,没有高档公寓豪车美酒华服名饰,没有职场精英高级白领大款老板和养尊处优的贵妇,没有出轨劈腿小三婚外情,然后扔给观众的是一些小偷骗子,戾气十足的底层人物,这些人生活在底层,为了混口饭吃坑蒙拐骗,到最后发现每个人都有成为这样的人的迫不得已之处。问题不在于这些底层的人物成不成立,而在于这样的人物终于群体性地出现在了中国电影华美的大荧屏上。并且平心而论,这一群人物表现的不错,足够的精彩。这样的帝都太不像帝都了,假如你问大部分人对北京的印象,他们可能一下子想不到近在咫尺的自己生活的那一方区域而可能会脱口而出那些被塑造在人们眼中的北京的形象。神探亨特张至少提醒了人们真实往往在被人们忽略的地方。
《神探亨特张》的叙事上存在明显的缺陷,题材天然的散乱几乎构不成叙事层面上的核心故事,影片有一条叙事的主线却没有很好地让这条主线顺利地发展下去,故事虽然走到了尽头,但主线早已凌乱不堪,被人诟病在所难免。导演为主人公亨特张设置了大反派张发财,可是大反派却立不起来,不但跟张构不成对手戏层面上的对峙,而且这个张发财还很奇怪,来也无影去也匆匆,故事中大多数时候他几乎是不在场的,倒像是在唱一出空城计,双方斗来斗去不见其形,大反派最后莫名其妙地被抓住了。就这样影片结束了,故事也许就像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一样,沉又沉不下去,扬又扬不上来,总憋着有一股无可奈何的劲儿,只能就那么活着,把它展现在那里。
我胡乱揣测导演高群书的想法,他是想做一个没有核心矛盾冲突的故事吗?只展示一个个的人,一个个的事件,所谓的没有大,小就是大。然而观众的压力,准确来说应该是票房的压力使他不得不为影片找到一个核心的对立冲突,观众早已习惯了在影片的开始就寻找矛盾的起点。又或者周云蓬这个大BOSS之所以没成型是因为老周行动不便,但显然这个问题站不住脚。
尽管是这样,我依然喜欢这部片子,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喜欢影片的烟火气儿,它来自市井,不论你是国际都市还是县城小镇,市井的气息才最让人踏实。北京就是这样的城市,既有高贵典雅又有烟熏火燎,这座城市的包容性让它更有味道。影像的风格也像纪录片一般看似随机抓取,大部分的街头场景,摄影机镜头不停地晃动,就像是感染了嘈杂环境中的躁动不安一样,东张西望,不断地从一个人扫到另一个人,镜头小心翼翼地跟着影片中的犯罪分子,在捕捉画面的同时也捕捉到了这个城市的呼吸。
亨特张警官终日都在抓贼事业的一线上作战,但是影片塑造出了亨特张浓浓的人情味儿,以至于有挑剔的观众说这是主旋律影片的新变种。以往的主旋律影片擅长于把人物写的接近了神,还好神探亨特张中的张警官没有成为神,但是有了人味儿,这是关键的。影片中的张警官首先是个人,要演出人的样子,主演老六功不可没,沉稳大气不动声色的表演几乎看不出表演的痕迹,高群书找来了一批非职业演员来演出此片,这是让人兴奋的地方,我相信如果把这些非职业的演员换成职业的,那么影片会打折扣,因为经过职业训练的演员会磨掉表演中最天然的那部分,而这又是无法补救的。
主演老六说,高群书想拍人民暴力史,后来他又说高群书想拍的是人民和解史。这其中有玩笑的地方,但自然也有高群书的本意,无论是暴力史还是和解史,对于这部影片而言题目是有点大了。我更愿意把神探亨特张看成是“街头电影”,如果导演再狠一点,这是不是就是影史上著名的新现实主义运动在双榆树派出所的地界上借尸还魂了?自从有人以来,就像是人类从没有停止过繁衍生息一样,他们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暴力,然后等到暴力发展到要超过人们承受的极限时,这时候只能选择和解。神探亨特张中的暴民们并没有在影片当中,在南起北三环四通桥,北至北四环中关村,东边到大钟寺西至海淀桥这一方区域里和解,和解的声音是导演高群书发出的,众多的微博名人饰演的暴民们你方唱罢我登场,混迹于双榆树派出所地界的各个角落,无论是言语的暴力还是身体的暴力,在影片中发出去了也就发出去了,没有和解的愿望,同时也是由于影片中人物众多,他们更像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和解。在影片的最后,高群书用影像的形式,在北京冬季漫天飞舞的雪中,画面足够的漂亮,足够的安静,足够的感人,高群书终于让暴民们和解了。
《神探亨特张》即便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还是展现了一个导演想要在这个包装的或成功或不成功的所谓的商业片占统治地位的电影市场上努力的另一种方向,而这种尝试恰恰又是中国电影所缺少的精神气质,但毕竟高群书导演还是做了,因为很多导演还不具有这个条件,可能也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
对剧情啊高群书啊微博大V啊均无感,尼玛就是出现各种大运村中关双安姜庄路,他回精神病院了您是故意的么。。。
和几个朋友交流了一下观后感,我跟他们的看法不大相同,我挺喜欢的。我喜欢这个电影的视角,焦虑传达的准确,这就是我们的日常。不过给警察唱赞歌,请精英演电影,都是很“危险”的做法,挨骂也正常。更何况,影片本身的节奏是催人入睡的。
后半段值五星。
除了回忆上个冬天我在北京的事儿 没太明白核心啊
好 有感觉 喝了瓶啤酒 也许在北京呆了那么长的时间 最后的镜头 给人很震撼 灯火辉煌 金灿灿 。。。插曲老陆唱的嘛 情绪很到位
压抑,散乱
流水账,挺蛋疼
因为有王老师~哈哈~
整体一般。优点是:现实主义气氛(5dII般的电影画面质感)、张立宪和周云蓬的互动(虽然有点假)、一些底层百姓口说出来的哲学道理(如,大家都是演员,你长得帅演警察,我长得丑演小偷)。
微博人生
画面转移不稳,有晕眩感
北京北京~
还是太粗糙 不过料够
没人喜欢我就喜欢一下吧...对现实的提炼和还原还是做得不错的,能够从散乱的电视剧剧情里拎出一条电影主线,非职业演员和街景偷拍有模有样,在中国现实题材里算能看下去的。当然如果能把中间的混乱拖沓剪去半小时,能把夸张无稽的轧孩子一段改掉,能稍微收敛一下微博红人的自恋喧腾就好了。
平时~
很耐心地讲了一个好的平淡的故事,没有摆谱去讲什么大道理,只是用小人物串起许多小人物的无奈故事。抓捕与偷盗,都是生活,也都是演戏。剧中有一幕特别令人感慨,哭泣的犯罪分子母亲与远处的烟花形成鲜明对比,令北京的夜晚格外寒冷。PS:满嘴京片子让我怀念。
这片子除了名字取得巨丑外,其他都值得
抓贼也成全民运动了,我给你打下手,抓贼,走起!
我接收你的负能量,是因为我想给你正能量。
比较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