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重点摘要:
1.看过电影后梳理了自己脑中存在的男女交往逻辑:首先预想交往条件是我们双方都是单身,处在空窗期,不存在致命的感情纠葛,不存在其他的暧昧对象,同时要求对方同样如此,我们视之为默认常识,总的来说关系层级里就只有三层:普通朋友——异性朋友——男女朋友,但这里剧中展示了国外20世纪就存在的关系层级:普通朋友——异性朋友——情人——男女朋友。
2.假如自己是男主,我应该会只爱玛戈!
3. “赞美”:原来在亲密关系里这么夺目,被对方吸引是一种赞美,包容很多人不喜欢的缺点是一种赞美,被接纳、允许自己和对方敞开心扉也是一种赞美,还有可以一起说那么多废话也是一种赞美 。
4.诚实且自在是感情里最舒服的状态。
5. “第二次见面的缘分”: 是谈恋爱的年纪,但是如果不是联谊或者特别强调交友的场所,人们的需求范围就会变得很杂乱,就算是有机会得到“第二次见面的缘分”,你也猜不准对方是否有这个需求 。
6.“存在与死亡”:别人以为我讨厌他们的愚蠢,其实是他们不能把我正确的分类,他们对我的认识特别敷衍,我在他们心中毫无存在感,我没有被重视。
7.没有伴侣的人不自在的原因:不具备一段关系推进的忍耐力,或者说是感情需求的急切度过大,没有女朋友,人就特别想把情人变成女朋友,没有情人, 人就特别想把异性朋友变成情人。
………………………以下是最开始不知道怎么写的碎碎念……………可以直接跳过……………………………
电影一直都是很好的参照对象,这篇观后感酝酿几天了,断断续续的还没开始汇总,一般让我有记录念头的事物,总是希望自己不那么快忘了或者让它真正的属于自己,通过这部电影我第一次了解到了“夏日情人”这个名词的概念,拓宽了自己看待男女感情存在形式的眼界,同时也反思的发现了自己目前收获的感情数量与多少,看完电影的第二天心境就得到了微调,意识到能和自己交换故事的人太少,我要学会珍惜,于是跟之前存在一些小矛盾和隔阂的两位朋友重新和好了,对此有必要进行一次更为深刻的记忆和体会。
这又是一部话痨电影,喜欢的不得了,同时这也是自己第一次看侯麦的电影,以前也经常看见别人说通过调色来认侯麦,也模糊的记得有很多我喜欢很久的导演形成最终风格都是受了他的较大影响而成的,但最开始自己也只是被这部电影的一些剧照吸引,被演员的颜与颜的组合吸引而来,通过照片就体会到了某些总是吸引我的感觉。
过程中的感受是轻松的,就连这种轻松,看完后都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一方面肯定归功于导演的叙事节奏和故事本身的起伏大小,但更多的应该是剧中人物的气质与性格特别的柔和,特别不要脸直接表达就是男主的脑回路跟我几乎完全一致,女主(玛戈)的性格和外形特别戳心,那种极强的代入感与共鸣真的很久很久没有体会到了……
其实写到这里,看着自己小本子上写的一些草稿和摘抄,我还是没有做决定我要怎么来整理自己想说的一些观点,请各位原谅我这个思路不清晰罗里吧嗦的人吧!哈哈哈~
总的来说,喜欢的是这部电影对男女情感关联的一次深刻美好的展示,并不是其中完美脚踏三支船的男性快感,而是过程中,侧重于男主在纯爱氛围中,“美好单纯”的心态去解决感情过程中,有关“我到底爱不爱她?我为什么会爱上她?我到底有多爱她?我到底最爱谁?”等等一系列,特别纯粹的困惑。我还喜欢电影给我呈现的一种特别清晰的两性情感的自然递进,其中还夹杂着主角们个体性格对待自己的深刻认识和对待感情的不同看法,自己通过宏观的观察,看见了自己以前不曾存在的“关系层级”和“交友目的性”的一些盲区和收获,还体会强化到了一些与异性相处的乐趣来源和方法。所以要记录一下。
最后决定按照男主和女主(玛戈)的多次见面主题来开展话题以便梳理它们,PS:并不讨厌片中另外两位女性,只是只想聊玛戈而已。
故事从七月十八日开始,八月六日结束,用十个手指自己数了两三遍,一共是二十天,之所以特意把具体的天数拿出来,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有的时候两个人相处的时间长短与他们的感情深浅关联并不大,单纯从时间这个维度来看的话,因为时间的重量本来就是因人而异的,这个大道理就不细说,只是这里有几句一直没机会给好朋友聊到的一些话,我们的感情真的很小,而且这是我们各自双方的责任,小的我很担心它会消失,很没有安全感,在这我再一次反省自己的问题,自己本身也把感情看待的太过单一,以前认为我跟你们不会去发展更多的关系,而且双方也没有那个意愿来发展它,我就没必须跟你培养这份不清不楚的感情,于是我也变得自私,狭隘,冰冷,现在来看一份不温不火的感情真是难看,自己委屈拘束的样子真的让人讨厌。一点都不大方,不潇洒。
说回电影,玛戈真是好,全是都是宝,她看见自己的菜就主动,虽然需要一点缘分,但那也只是常见的“第二次见面的缘分”,以前从来没注意过这个缘分,有的人只是在人群里看过几眼,如果大家都相互印象良好的话,第二次偶然重逢确实会变得特别神圣和幸运,因为它本身也确实是小概率的事件,再加上现实的场景中,很少存在允许单纯相互吸引的空间,没有这么纯粹的偶遇吧。后细想这个“纯粹空间”好像还跟自己的年龄和需求有关,比如中国的高中校园,不说高中就算是大学,是谈恋爱的年纪,但是如果不是联谊或者特别强调交友的场所,人们的需求范围就会变得很杂乱,就算是有机会得到“第二次见面的缘分”,你也猜不准对方是否有这个需求,现实中话题就先这样吧,说回玛戈,喜欢她第一次主动出击时的自信与大方,“请坐”“去拿过来”恰到好处的幽默 “诡异吗?你觉得我像女佣?”,之后轻松的聊到了自己的感情过程与收获,完全没有顾虑的聊到前几任男友,之后就约男主明天出去一起玩了,简直不要太主动,干净利落,自己也发觉了这个点,最开始互相有好感的前提下,轻描淡写的聊几句沉重的话题,对方也不会觉得特别沉重,说多了沉重的话自己也会觉得不合适了。
自己也喜欢和人说话,特别是刚刚认识的或者第一次见面的人,很在意他们脸上的细小神情,有好感和无感的表情是完全不一样的,也会慢慢的意识到人们相互吸引,总需要几次固定的“面谈”,通过一些小的默契,一些小的共识,来透露着对对方的好感,你跟他总有一些类似的说话语气,而且最开始的大家都会“投其所好”,完成自己与对方最基础的交流,到达我们互相是认识的一个关系位置,比如剧中玛戈第一次载着男主出去玩,车上的几段对话,在各抒己见的同时,有默契有同步,都特别的专注,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知识结构很重要吧,以前天天听人说羁绊,自己却对此迷迷糊糊,现在明确了一点,每次和别人去一个地方玩一天的经历就是一次羁绊。
男主侧面的说出了一些他前两次婉拒的缘由,如果是我,我应该也会在这个时间点把这些情况告诉给对方了,但是这里的一个很大的逻辑区别就出现了,只针对我身边的朋友和自己,梳理一下自己的男女交往逻辑:首先预想交往条件是我们双方都是单身,处在空窗期,不存在致命的感情纠葛,不存在其他的暧昧对象,同时要求对方同样如此,我们视之为默认常识,总的来说关系层级里就只有三层:普通朋友——异性朋友——男女朋友,但这里剧中展示了国外20世纪就存在的关系层级:普通朋友——异性朋友——情人——男女朋友。
多出来的那个关系层级,特别冲击我,国内的意识对待情人的看法只有,炮友/小三/插足者/外遇等等恶劣的鄙夷形象,对于剧中所有人都默许的纯粹美好的情人关系也第一次体会到,可能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侧重道德批判的社会氛围里,逐渐的把这层关系完全的丑恶化了,外国的意识形态里是接受这种“短暂的亲密关系”存在的,虽然玛戈有男朋友却也在找夏日情人的举动,对于自己是出格的行为,但她并没有“劈腿”的念头,她会最终选择,结束其中一个。而且她全程都是理智的,独立的在为自我考虑,她也只是在思考和另一个的感情,是在准备结束时的合理打算,所以也可以归纳到“短暂的亲密”里。
这里的对话特别触动我,也解答了有的时候很明显有女朋友的男性,在女性面前会更加的自在的部分原因,潜意识里他们没有很强的性别区分,潜意识里他们不缺少女性的关怀,有男朋友的女生也一样,“若没情人就更受不了异性朋友”这层逻辑强调的是另一方面,则是对一段关系推进的忍耐力,或者说是感情需求的急切度,没有女朋友,人就特别想把情人变成女朋友,没有情人, 人就特别想把异性朋友变成情人,感情需求的重点可能就在这里吧,身份的推进是急切的,不然会觉得自己是缺少的,会焦虑,苦闷也有这一层的原因。
自己也是停下来又思考了一些关于夏日情人的问题,身边的人都特别执着一生只爱一人的感情生活,但是我不确定他们是不是真的坚定这个念头,还是被其他的东西制约着,如果双方是真的对的那个人,这个念头不存在也是正常的,排除“真爱”的概念,客观的看要遇到对的人,就像买彩票一样,哪能一次就中头奖啊?侧面想说一些是,我们看待感情的方式过于“严格”,得到了会特别兴奋,失去了会特别特别的难以接受,我们对待感情的得失有点过于脆弱,过于惆怅,其实这个跟亲密关系的获得概率有关吧,我们获得亲密关系的难度很大,环境恶劣,条件繁琐,所以就衬托出背叛与失去的伤害变大了。好吧这个话题就聊到这,说的自己很坚强一样,不好。
自己也一直觉得很难融入人群,更喜欢一对一的和人相处,和后面男主说的一样,进入人群之后,我会觉得自己特别没有存在感,会有那种被冷落的失落感。
慢慢的意识到“赞美”原来在亲密关系里这么夺目,被对方吸引是一种赞美,包容很多人不喜欢的缺点是一种赞美,被接纳、允许自己和对方敞开心扉也是一种赞美,还有可以一起说那么多废话也是一种赞美,每次的赞美双方的身心变靠近了一点,没想到赞美的魔力是这么出乎意料的大。
这些都让我意识到诚实在爱情里太重要了,而且还那么迷人,让人沉醉,这样的踏实与自在难道不就是爱情吗?
有的情人确实比不上那几个朋友,但正如玛戈说的那样,她超越了一切,我认为这就是爱情的伟大的地方,爱情原来如此强大,如此宽容,如此的让人心疼,如此的悄无声息,可能这才是导演的初衷,让我这样不懂的爱的人仔细的看清这一切,看清自己想要的是到底哪个女人,世上没有让最理想化的爱情擦肩而过更为难过的事了,而且生活总会让过度的美好变得不那么艳丽,会有更多的不如意,更多的阻碍阻止我得到它,美好的东西总是极少人能片刻的拥有,而且还让我浑然不知的拥有。 错过,然后老去,不复返。
PS:见面的顺序有部分微调,是为了更好的归纳主题~
6/2 短评:
我所拥有的感情真单薄啊~
玛戈太美了,那种自在不具有诱惑感的美丽,即使不穿胸罩,穿的衣服映出那两个点,我也不会觉得充满情欲。
不需要搞懂每一句台词,那种氛围显而易见,女孩眼神里的爱意,以及对喜欢的男孩的那种恨铁不成钢。
值得注意的是玛戈在剧中不穿高跟鞋,穿着平底,帆布鞋,或者只是带一点跟的休闲鞋。高跟鞋的隐喻就是诱惑,身体上的情欲感。
如同你我,小男孩总是在那两个性感的姑娘之间纠结着,身体上的欲望胜于情感需求。而当影片最后男孩必须在两个人之间选择之时,得知梦寐以求的八轨录音机有了库存,但是交易时间和约会时间冲突,在几秒中男孩便做出了取录音机的决定,甚至是庆幸这个电话来了。于是,男孩开始留恋和玛戈散步时那种自在和舒服的感觉,那种对话感而非情欲感。
结尾歌曲: 我要出海远行 留下玛戈一人 圣地亚诺 张帆吧 远眺圣马罗灯火 思及恋人心悲戚
如果要我挑一部代表夏天的电影(且仅选择一部),不管是现在问我还是几十年以后问我,我的答案永远都是《夏天的故事》。这部电影绝不是将夏日元素如YouTube vlog般简简单单流水线式地罗列,尽管它拥有关于夏天的一切——海、沙滩、卷着阳光的风、湿热的夏夜,男男女女那五彩斑斓长短不一的泳衣……就像波提切利没有选择让繁花溢满整个《春》,侯麦对夏意的捕捉,明明白白地“藏”在青年拨动吉他弦的指尖或刚系起又散开的肩带或船头女孩唱错的音节里或脚踩在松软沙地上留下的一个一个脚印中,或只是一个简单的吻……她爱他,他爱她,她爱她,她他她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也许会飘散在风中,被浪卷入海底,甚至是消磨在沙滩上的你追我赶之间,情人会各自散开,而"夏天"永远在那儿……
p.s 服装的顺序,我按照电影里的顺序(即日期)排列,重复和类似的款式我没有排进去。ky勿扰,文明冲浪~
这部男主的服装变化不多,前前后后一只手数得过来,服装颜色基本也都是黑白灰,就像他本人一样,永远只是在三个女孩之间徘徊。我排除了(过于基本款的)优衣库和部分(摆明抢钱的)潮牌,选择了muji lab线,较之基础线,lab的版型和舒适度都要胜出不少,薄款卫衣春末夏初穿也是刚刚好。
第二天餐厅戏中男主穿了一件水泥蓝的衬衣,虽然蓝绿调,基调依然是灰色,不声不响把自己藏在了环境中较亮的黄色里,而背后最亮的绿(植物),似乎是“绿光”(侯麦另一部电影的一个象征物)一样的存在——女主要登场啦~衬衣我选择了lemaire的一件圆领衬衣,圆领算是lemaire的一个特色,较之其他圆领,在纽扣位置的摆放以及领口形状,它没有那么“放不开”。
侯麦是如何摆放颜色的?背景较粗的蓝白线条相间的帐篷和沙地上女主洗白条红色底的泳衣,一密一疏,剩下的空白就交给沙粒和阳光,令人过目难忘的和谐感。同时也毫不费力地点出了女孩在两个人关系里的位置,比起男主的犹犹豫豫,她显然要直接且诚实很多。因为我不太游泳,关于泳衣的选择我就选了以前有人给我安利过的一个牌子。下图里那种“对应”产生的整体和谐感,在上图也可以找到——白衬衫和白亚麻衬衣,黑色长裤和黑底印花短裤。我短裤很少,印花的更是没有,就按照关键词在网上翻到了向日葵印花的这条Prada,亚麻衬衣的话,mhl的永远是可以穿几年的选择。
男主的一整套都是灰调,女主的服装整体也暗了一度。吊带不再是泳装的亮红色而是偏紫的红,半裙也是偏紫的群青色。我在网上搜了好多,没有发现一模一样的颜色(或者多半是内衣),就选择了mango这件,很橘很橘,所以搭配的裙子我也没有挑基本款,而是选了异形裙摆的Vivienne Westwood,颜色也更蓝。
舞会上女主穿了一条红色吊带裙,这也是她最后一次穿红色调的衣服,仿佛她和男主关系和剧情(新的女孩出现)的一个转折点。舞会这里侯麦将女主放在光和阴影的中间,随着她身体的旋转,交换的不只是光和影,左边的男主和右边背景里的女二号也在她这里“交汇”。裙子我选了一条九十年代vogue上的topshop,光泽和颜色都和女主身上那件很像。
女主的服装开始由红色调转向蓝色调,她把心事写在面上,男主却还是“无动于衷”。夹克和裤子我在Levis和mmm之间选择了后者,做旧感更明显,其次就是趣味性,mmm从来都是最有意思(趣味)的衣服;吊带裙肯定是ck啦,况且电影的背景也是九十年代,ck在九十年代就是吊带裙之王啊,简直就是“你想要的,ck都有”,一点点的小性感绝不会牺牲舒适,每一件都是流动的都市雕塑。卫衣我选了lemaire,比muji lab更上一层楼。
这场戏女主一直是云淡风轻,浅灰蓝的衬衣加上灰白色的报童帽,整个人似乎要渗入背景了。帽子我直接上亚马逊搜了一顶盖茨比帽,颜色很像;短袖衬衣则来自zara(应该没有记错)。
女主对于她和男主的关系要如何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决定,这场戏她穿了一条紫色棉质连衣裙。找类似款的适合找了好久这种腰际可以系起来款式,最后只在优衣库发现了一条类似款。
山坡戏中,背景一片郁郁葱葱,女主上衣保留了之前的紫色,下身的半裙则是白底碎花,在绿色的背景中很轻松地跳了出来,而她和男主的“距离”也显现了出来,这里也是两个人关系最后的过渡。我挑了国产品牌shushutong,印花乍一看真的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啊~
最后再贴一张女二号的裙子吧~一直很喜欢法国电影里密密的扣子,但没有找到宽肩带的,就挑了一条扣子比较密的细吊带吧~
玛戈其实没有交谈时那么淡然,苏兰也没有外在那么奔放,琳娜实如男主所说的性情多变,谈一场恋爱的话夏天还是太短了。
侯麦人间四季第二部。必须五星,这故事讲得太妙了。虽然只有一个少年、三个叫雷娜、玛戈、苏莲的姑娘。但当船开走时,我突然明白,这竟是我们所有人的青春故事。那片海岸,就是我们的青春,卡斯巴,是所有少年曾经的模样。恋人、情人和友人,你曾辜负了谁?那个叫威松的岛,年轻的时候,我们怕是到不了
我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玛戈,真的太迷人了,我甚至觉得她脸上的那些雀斑都是那么美好。然后我想说小伙纸贾斯伯的时间管理能力太差了吧,应该好好找罗志祥哥哥学习一下,哈哈,另外说自己不会犹豫,但是明明可以改名叫“纠结伦”了好哇。其实苏兰也蛮好,挺cool的,直接了当。侯麦真的有毒,在本片中对这类青涩文艺男青年的挖苦讽刺简直绝了!非常精准,惟妙惟肖,有太多台词适合截图当表情包的哇。我游进了哥哥的鱼塘,没想到哥哥是个海王,Oh,没有关系,因为我也是个海后,哈哈哈哈。法国人是人均脚踏三只船是吗?所以理论上全法国人都在互相谈恋爱呀。用绿茶、PUA、渣男这些概念来形容侯麦的电影可能不一定合适,主要是画面的调色着实太美了,美到可以不去计较那些混乱的男女关系罢。最后想说这么帅的帅哥会担心没姑娘喜欢,太凡尔赛了!请往死里打!
水手之歌,夏日感觉。这大概是看过被动的渣男,想玩弄女孩但一直被一堆女孩玩来玩去。从来不感觉侯麦拍的是爱情片,反而觉得是反爱情片,他压根不相信爱情,只是喜欢一堆青春的肉体走来走去。
看侯麦讲爱情,就像高中时独自坐在堤坝上看河水。无可言喻,无法形容。
纽约夏日露天法国电影第二弹,部部精彩啊!到了90年代的侯麦,在“爱情你我他”这个话题里更加炉火纯青,圆润丰满的人物、悠闲自在的节奏,让人觉得2小时里读了一本酣畅的小说。电影里几个女孩就像代表了蓝白红三种不同的颜色一样,迥异且各有特色。法国的年轻人呀
#重看#可能“友情以上恋人未达”的状态是最完美的两性关系---既拥有倾慕的向往,又兼有客观审视的独立,与马戈似有若无的情愫的确如“仿佛并无故事”,在漫行的运动长镜中建构起关乎情感的深层探讨。色调从明媚转入阴霾,结尾时再度明媚,三段关系结构折射出的性格完满成型,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的蠢萌男孩或许藉此契机走向成熟。
摇摆不定,一个天秤男的夏天。
那个叫威松的岛,我们在还年轻的时候是到达不了的吧
Rachel花了整整十季的时间才发现Ross最适合自己,卡斯巴想用短暂的夏天作出取舍也不太可能。年轻人的姿态被捕捉得不错,我们总是既大胆奔放又畏手畏脚,想奋起逐爱又摇摆不定,真是个可爱又美好的夏天。
贾斯伯是寻找爱的小王子,玛戈是狐狸,教会了小王子爱的意义和如何去爱,并且爱上了小王子,却得不到爱;琳娜是玫瑰,自负地总在伤小王子的心,小王子却始终爱她。
阳光,海滩,轻风,游艇,贝壳,碧浪,白帆,木屋,沙排,吉他,露天咖啡馆……侯麦恬淡悠闲的气调与宁谧的夏日小镇浑然一体。在养眼赏心的同时,爱情的本质也在影片中缓缓展露出来。一位英俊男子脚踏三只船,在徘徊犹豫间不知何去何从,三位女性各有自己的爱情观,性格也恰成互补:有坚持谈心但至终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有热烈主动但要求双方都一心一意的,还有不断放鸽子飘忽善变的。兴许,我们不应该放弃永恒的真爱这一理想,但现实中的大部分爱情确乎是不断游移、难于久长的罢。侯麦运用了不少长镜头,雅致而耐心地聆听一场场暧昧而细碎的对话,几无画外配乐(男主的吉他弹奏或歌唱作为调剂),夏日的微风、鸟啼与虫鸣声贯穿全片。(8.5/10)
敘事節奏,紀實表演,小動作,氣氛營造,細節……哇不得了阿……這樣一部隨時可能變成鬧劇的戲竟然能拍出這種味道!非常牛逼!
“人间四季”之夏侯麦一直如此:在看似无止境的唠叨中,探寻男女关系的真相。三个女人中,女店员温婉如水、“海盗之女”热情似火,但当那个像风一样自由的女子突然出现时,刮乱了夏日乐章上的每一个音符,随命运逃离是抚平这乐章的唯一方法。P.S.那个永远被动的贾斯伯与我的性格太像。
前半部时间溜得快略显琐碎,随之略发入味,侯麦式的人物一直来都很有趣,所以电影中的矛盾处理很有意思(至少从“路人”视角而言,电影前半小时时我竟还有点觉得:“这人挺像我的”,然而后来发现,根本不是一回事...... aha)。
男主最喜欢的是性格、人品、相貌、大脑最差的一个,另外两个,一个真聪明,一个真性情,以他的心理成熟程度,确实没那个智慧能力爱上她们……这种男生比话多浮夸男还容易吸引女孩,虽然约会、恋爱本该是先轻松后慎重的多项选择,但他根本搞不清楚爱是个啥子,一如在座的各位年轻仔。
男猪脚天秤,玛戈双鱼,苏兰射手,琳娜天蝎
#侯麦展#我选玛戈,以及,遇到男主这样的男人请打死他。
观感比《春天的故事》好一些:卡斯巴与玛戈各种散步对话联想到1995年的《爱在黎明破晓前》;与莲在房间里弹吉他唱歌联想到2004年的《爱在黄昏日落时》;与蕾娜吵嘴时联想到2013年的《爱在午夜降临前》;然而《夏天的故事》还是不及后三部电影让我心仪和享受。P.S.:的封面→小惊喜。
题外话:男主的美貌在2005年达到了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