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共7.8公里的中轴线,自元代初具规模,一直到明清时期逐渐完善,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终形。几百年来,朝代更替人来人往,这些建筑一直都在俯望着不同时代的人。
我们的祖先真的好聪明,没有钟表就用日晷记时,夜间没有太阳看不到日晷的痕迹,就暮鼓晨钟在城内报时。我第一次知道暮鼓晨钟的顺序,先击鼓后敲钟,夕阳从鼓声开始,黎明以钟声开启。北京城内蜿蜒的流水不仅仅是山水的景色,还是元大都建立后重要粮道,马路有南北向,漕运也有顺水逆水,逆水时如何前行,古人的智慧不仅重实用还兼具美观。太和殿内千年的金丝楠木、耗时一年才能造出的金砖,中国木质古建筑榫卯(sun mao)结构,这些无一不体现古人的智慧,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这些充满美感和实用的东西,我们呢,能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些什么呢?
节目中,在景山的辑芳亭李老师拿出婉容的珍贵照片,百年前,背后的白塔依旧,景山的景色依旧,相机前的人、新的建筑不停的变化。新中国初建时梁思成先生设计的清华地质学院旧址、人民英雄纪念碑那时还是中国古建筑和西方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融合,现在我们看来已经有了时代的印记,新的建筑风格不断出现,不要让古朴只存在于古。
这是一档很好的科普综艺节目,节目中的各界学者、专家在介绍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时,那种自豪骄傲感溢于言表,话里行间都是你看看这个是不是特别美第一次看到吧,知道这是多么好的东西了吧。但是作为观众很心酸一点吧,我是在B站看的,弹幕出现最多的时刻是流量偶像出境的时候:好可爱好漂亮 有进步 ……这些建筑不更好看?这些专家不是更专业?夸夸他们不更合适?做人还是要头脑有点东西的好,至少和人聊天不会一直嗯嗯啊啊。希望以后即使没有流量明星的科普类综艺也能有很多人出于兴趣观看。
在一次无意中点开了《最美中轴线》这个节目,结果比预想的要好看。虽然是一档大型文化音乐竞演真人秀节目,但让我对北京、对中国更多了一份向往。这挡节目带着我探寻了中轴线的的源起,聆听了暮鼓晨钟,在万宁桥和什刹海解锁了中轴智慧,登上了景山感受了中轴之美,了解了左祖右社,看到了雨燕回正阳,感受了天桥的万方汇聚,同时也在天坛和先农坛和先贤对话,登上永定楼眺望金戈铁马致敬民族英雄。这季的节目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去北京看看,看看我们中国的首都,感受历史的厚重。
1、讲到北京中轴线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是刘秉忠,他是元大都的总设计,也奠定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他当时接到忽必烈要在北京修大都城的任务,所以他考虑到都城要有都城的范,那么首先要有一条轴线,确定这个城市的中轴线,这样就确定了这个城市的规模;另外涉及中国的“居中观”,据说中国的“中”字,它是对古代都市中轴线的一个最好的诠释。它是空间的聚集点和基点,是所有方向的交汇处,因而也是最尊贵的地方。古代文献是这么说的,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吕氏春秋.慎势篇》中,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万古惟中就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一种追求,中华民族要有凝聚力就一定要有中心,要有核心。
2、既然是中轴线,那么这个中轴线的基点是哪呢?刘秉忠根据蒙古民族有逐水草而居的习惯,所以忽必烈来北京看的时候选中了一片水域,在这片水域找到了一个基点,这个基点是现在的万宁桥(之前叫海子桥),从这个基点向北确定了中心点,向南是丽正门。①从中心点-->万宁桥-->丽正门三点连城一条线成为元大都中轴线,共3.8公里。现在讲的中轴线为7.8公里,从最北端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正阳门-->永定门。②中轴线另一个特点就是左右对称。
侯仁之提出北京中轴线3个里程碑理论:①紫禁城的修建,充分沿袭了元大都城的规划;②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改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突出人民当家做主;③新千年,国家奥林匹克公园,表示北京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化。
最后一期节目中,小柯带着女儿在雁翅楼的中国书店中发现了一本《北京中轴百年影像》,这本书中有一张长长的拉页,居然是1860年北京中轴线的照片,这是首次记录北京中轴线,也是记录北京城最早的照片。
当小女孩拉开那长长的一页时,真的好震撼!1860年啊,都过去160年了。要知道照相机在法国的发明也不过就是1839年,21年后这种技术就记录下了北京城,这也是镜头下最早的北京城。当时的北京非常肃静,除了雄伟的中轴线大清门、天安门等之外,四合院建筑鳞次栉比,体现着北京中轴线历史长河中最本真的一面。
回望历史的同时也感慨当代城市发展的生生不息啊。据介绍,这本书有700多张照片,都是那个时代的记录。
b站推给我的,看来很了解我的爱好,第一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去过,我可太厉害了!
第二期,小柯、郝云、大娟唱歌的时候整个人都在发光!
第三期,郭采洁、萧敬腾、符龙飞三个人都好可爱,都是很真诚的人儿。
第四期了,豆瓣只增加了四个评论,关注的人这么少嘛!这两期对郭采洁加了很多好感。梁思成和林徽因,应该多一些对于两位建筑专家的客观记录。
第五期,胡彦斌白举纲张紫宁,胡彦斌作曲的《直到时间的尽头》很好听!紫宁可爱有有才。
第六期,小柯老师、郝云、赖美云。原来正阳门上盘旋的是北京雨燕,学习了!这次的歌也很好听,小七的声线确实有故事感!
第七期,小柯老师、郝云、徐梦洁。最接地气的一期,天桥。郝云编的歌《天桥故事》,看出来三人都唱的很开心。柯大爷和徐大妈,太有创意了!
第八期,小柯老师、蔡国庆、苏运莹。蔡国庆的嗓音好好听,苏运莹很有才,也很懂礼貌,参观天坛和先农坛一直在记笔记。苏苏的歌也好,很感人。
第九期,蔡国庆、胡彦斌、符龙飞,主题安定门。符龙飞的歌曲《安》真不错。
第十期,盛典第一部分。还是在永定门,我怎么碰不到节目的录制呢?
附上一张几年前步行游览中轴线的脚印记录,这条线绝对值得!
冲着孟美岐看的节目 没想到节目还挺好看的
原来北京中轴线在申遗啊
邀请历史学者 杂志编辑 书局掌柜介绍了中轴线的起源 发展和现如今的模样
起源于中包含了传统儒家思想和游牧民族择水而居的生活方式
历经风雨 延绵至今
元代的土城墙依然屹立 换种方式滋养人民
元明的镇水兽形态各异 穿过时光而来
确实是生生不息 生命之轴
非常喜欢这类文化探访节目,在熟悉的景点中看出门道,而且副产品还有好听的歌曲,太棒了!
所创作的歌还挺好听。线上放出来的歌应该是修过音的那版,街上路演的live版应该不是这样感觉。
这个夏天最拼尽全力的一次付出!为能邀请到这次所有来参加的音乐人,鼓掌。也慨叹自己的幸运
制作粗糙文化底蕴深厚
大可以做的更有趣一点 这么好的主题 这么好的题材 这么好的阵容 特别强调 这边建议后期再走点心别敷衍 苏运莹 郭采洁 郝云 小柯 排名分先后
北京人必看,北京人为中轴线申遗打call,拍摄很美,还涨姿势。徐梦洁太可爱了❤️
火箭小分队
文化传承+流行结合立意很好,但是。。。胡彦斌他们竟然站在一比十模型上,这难道不会形成不良典型效应?以后未成年去博物馆怕是要冲破围栏过去玩了,呵呵
日照山下,好听!
不错的综艺,再具体深入一些就更好了。唱歌什么的毫无必要,画蛇添足。
更像是纪录片,第一集歌一般
是围绕着北京和北京的文化历史展开的一个音乐综艺,还挺特别的。跟随着这个节目去看元明时期整个北京城的建设和那个时候人民的劳动成果再来看现在人民安居乐业的现状,这种对比下的感触还是很深刻的。第一期的命题音乐作品《生生之轴》就很不错,胡彦斌对中轴线的理解是盎然的生机这点很打动我,他和孟美岐的师徒合作也很适合,阿卡贝拉的演绎非常特别,那份历史的厚重和生生不息全在歌声里了。第二期《钟鼓楼》也很好听,大娟的歌声青春而有活力,小柯和郝云的声音沧桑中带着时代的变迁,恰好是“晨钟与暮鼓在交替的浮现,年代的更迭与岁月的延绵”的最好体现。
BTV一系列结合历史的综艺立意都还蛮好的。20210615 胡彦斌孟美岐阿卡贝拉版《生生之轴》,之前看路透视频live就很清新抓耳:“看世界的眼光在变/对城市的记忆在变/变 因为她正生长”,是梦回一八年萧山、更是“不断在生长”。
歌还不错
重点在于涨知识,正是北京人不了解北京城,我爱我家四九城!以及小柯的《钟鼓楼》真好听。
有几首歌还挺好听的,有很多地方自己去看不到也看到了也可能是囫囵吞枣,节目结合音乐,街头演出的方式去推广,我觉得还是很好的。但有些点希望听得深入一些又一笔带过了,还有一些资料也是观众还没看清镜头就过了不过北京卫视做历史类节目还是挺好的。PS,其实现场演出live可以不要修音修的那么过,听着都失真了,像假唱
涨知识更重要
2021年刚好在北京的时候看了这个,过生日那天骑车把中轴线走了一圈,很特别的一个回忆
没看点,最后的歌也很平庸,想不通为什么这样的综艺也有人爱看。。。。
我个人很喜欢的关于中轴线历史文化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