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是第一个评论,我就尽量不带评论地完整地介绍一下这部短片的内容吧。 导演Jean-Marie Straub坐在阳台上点了一根烟,然后讲起:勋伯格给自己的《一个电影场景的配乐》的形容是“迫胁的危险、恐惧与灾难”(Drohende Gefahr, Angst, Katastrophe),这可能是他在1923年给康定斯基写信拒绝去包豪斯时的切身感受。然后是一个男人(Günter Peter Straschek)在录音室里对着话筒朗读勋伯格信里的文字,这段朗读的镜头是黑白的。勋伯格在信中描述了他作为犹太人当时感受到的敌意之深刻与荒谬,对包括他的朋友康定斯基在内的社会上的反犹主义趋势进行了强烈批判,指出这种反犹主义旨在清除犹太人,它必将带来暴力。
勋伯格的段落朗读完之后,导演Danièle Huillet出现在一个彩色的镜头里,她坐在沙发上,腿上抱着猫,开始念布莱希特的一段讲话。Huillet念了开头之后,画面回到录音室,另一个男人(Peter Nestler)在黑白镜头里把这段讲话继续读下去。布莱希特发表于1935年作家捍卫文化国际大会上的这段讲话是在说:反对法西斯而不反对资本主义,就像既吃牛肉又说牛不应该被屠宰一样,是不成立的。
读到后面开始穿插别的影像:1871年被枪决的一批公社社员躺在棺材里的一张照片;B-52轰炸机装弹、飞行、在越南实施轰炸的视频。朗读完后,最后的画面定格在一篇(应该是拍摄当时的)《新闻报》(Die Presse)的报道上,这则报道记述了一场对奥斯维辛毒气室和焚烧炉的建筑师的法庭审判,他们罪名被判不成立。
历史地看,勋伯格控诉反犹主义的言辞之动人与深刻,和布莱希特关于“反对法西斯主义而不反对资本主义就像吃牛肉又不要屠宰牛”的讲话之间,还是有高下之分的……当然,我们评论电影可以抛开这种意识形态问题:Straub/Huillet继续了他们一贯的精简冷酷的风格,把两个历史上算是少数派、被压迫的声音展现出来。而且是以几乎是官方话语的录音室录音的方式呈现,这是一种彻底的自发构建话语而不是借助任何当时的主流话语的尝试。最后插入的无论是被枪决的公社社员尸体的照片还是美国轰炸机在越南投弹的影像,都完全没有旁白解说,拒绝解说本身也是一种姿态。(所以实在是太姿态了……那Straub点根烟坐在阳台上摆酷和Huillet带着猫出场又算啥?这只猫跟布莱希特熟吗???
7。勋伯格,原子弹
DCP EPD J.N
假如抛弃通常的译法,勋伯格的Op.34从字面来看,乃是对一幕光之游戏场景进行护送的音乐(Begleitmusik zu einer Lichtspielszene),在这里"伴奏"毋宁说是某种陪同性质的导引(geleiten).导向何种"光之游戏"呢?斯特劳布夫妇根据仅有的提示:"威胁着的危险、畏惧、灾难"(Drohende Gefahr - Angst - Katastrophe),为文本再附上一层厚度,给缺乏被陪同者的护送作出二重的引介(einleiten),即勋伯格对反犹主义――进一步,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本片就这样以构建出的被护送者代替了导引本身,成为带背景音乐的一篇战斗檄文,与戈达尔《周末》中的部分段落倒是颇为相似;如此讲法也许并不错,但未免太急,也太简单.
Drohende Gefahr, Angst, Katastrop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