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It's a 京剧, more than a 电影
真荣幸,有机会被导演请客看一部电影的公映首场。而且,是一部如此不寻常的电影。
我和京剧的全部缘分,就是小时候在姥爷家,太爷爷拿着录音机,一边放着京剧,一边摇头晃脑。那时候,我好像喜欢京剧的花里胡哨和热热闹闹。大一些,是妈妈做饭时唱的红灯记沙家浜,长到青黄不接的我已经没有了耐心看那冗长又难懂的京剧。智斗嘛,还有点意思。之后踏入义务教育的洪流,这些不务正业就被渐渐遗忘了。
开场的半个小时,真的有些不能适应:金丝丝编成的皇宫模型,疑似玻璃钢的绿色兵马俑造型,黑的深不见底的背景。活生生的人在这样的背景前表演,像是从二维的画面里生生拉出一个第三维来,舞台的感觉还是太重。传统审美是平面的,京剧的手法,显然不适合表现空间、大场面,十分写意的皇太极偷袭袁军大营,对于看惯了香港枪战、好莱坞特技的观众来说的确是一个考验。
片子从成基命去天牢劝袁崇焕写劝回袁家军的亲笔信开始越来越好看,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老袁并没有马上同意,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试探成基命(于魁智坐在桌旁手撑头做闭目状真是太帅了)。谈判式的对话,细致的神态、动作刻画,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表达立场晓以情理。传统的智慧在此,真可以让外交官们集体学习一下。节奏越来越快,镜头流畅,让人情绪稳步激动暗暗叫好。
而到了皇宫里,娘娘腔的小白脸崇祯,看着也憋气。远不如看红脸的皇太极“气煞孤也”,和那一声长长的“罢!”觉得爽快。李胜素的妆真美,袁母袁妻赶来探望的一段光顾着欣赏美女了。
第二个高潮出现在结尾,程本直和袁崇焕两个人相视大笑的一段镜头切换非常有表现力。血溅刀刃的镜头太像音乐剧了,既然有镜头,用特写的话也许会更好些。之后老袁屹立依旧,背景的皇宫逐渐翻转,处理得很巧妙,于魁智踏着镶着金边的云朵,留下一个大义凛然的背影,很自然。
网上借用导演的话,用“老耳朵,新眼睛”来评价这部电影,但对我来说,本就没有什么老耳朵、老眼睛,一切都是新的。京剧是京剧,她的魅力在于唱腔,有嚼劲的念白,在于字字矶珠的语言美,在于可以单帧品味的姿态。电影是电影,她的美在于镜头的蒙太奇,在于光影,在于叙事。说京剧电影的创新,只能是锦上添一朵小花,降低京剧的门槛而已。如果让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去看这场戏,想必他也不会觉得太烦。让完全不喜欢这种戏的人来看电影,也会在咿咿呀呀声中毅然决然地睡着。
2 ) 与袁崇焕的死无关
京剧是写意的。不知是哪位可爱的老师教给我这句话。用它作为反对现代京剧的利器,我很赞同。
这样一路推下来,一部所谓的京剧电影,的确需要舞台。电影是工业出身的,没有深挖镜头就还是手段。京剧电影立足于京剧,在这一点上《袁崇焕》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而电脑模拟的布景差强人意,空间交错,一个大全景就能把世界收下来,还弄一堆兵马俑。我看可以借鉴纪录片《圆明园》,尤其是牡丹园那场的经非常出彩。
可是没人看京剧。一出让人无法接受的京剧电影的真正问题是京剧本身他的创作难度以及题材的单一化使它本身的戏剧性大大降低。
当然,京剧也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但在无数大片洗礼下的人民的感官已经渐渐丧失知觉了。人们已经知道了这场他会胜利,之后会被陷害,之后会英勇赴死。悬疑没有了,维持京剧生命的也就只有唱词和写意的情境。
碍于片长,本片节奏有些偏快。多快板,观众也比较容易接受。转场是化来化去感觉很平庸,就不会用无技巧转场吗?
于老板的唱功没话说,我觉得袁母探子这一段很有意思,官兵具有舞台美感的阻隔。看的京剧不多,不知传统京剧有没有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
没事儿,如果百年之后人类还未灭绝的话,京剧也绝对不会被人遗忘。所谓京剧,看的或是听的,不就是那个叫韵味的玩意儿吗?这一切的一切,与袁崇焕的死无关。
【鄙人不懂京剧,只是当时一点感慨】
3 ) 电影院看京剧
第一次看京剧,虽然号称是京剧电影。
在我看来,基本就是一场京剧,只是以电影的形式展现出来了。
故事很简单。就是袁崇焕督师为了国家大业民族安危鞠躬尽瘁,却被听信小人谗言而不明事理的崇祯皇帝赐凌迟而亡。
此片除了袁崇焕,饰演袁妻的李胜素很漂亮,唱得也很好,让我这个外行很喜欢。
但是我觉得这个片子太像舞台戏剧了,电影语言表现并不充分。
跟父母一起看的,整个厅一共有6个人。父亲时不时可以跟着唱,而母亲,竟然落泪了。
我非常非常不理解……算了
有不少好唱段
杜镇杰的成基命相当精彩。很难对剧本再做什么要求了。剪辑相当到位,是真正了解京剧艺术规律的。但是那些布景,那些兵马俑,那些微缩皇城。。不伦不类这是何苦,笑都笑不出来。我看以后戏曲电影,要么做成歌舞片,要么做成这样精致化的舞台呈现好了。
新编戏本来就不咋地
这戏偶05年就看了啊
挺不错的,戏剧入坑之作
那幾部新編戲,這大概是我唯一沒在現場看過的一部。
那句“我八旗子弟兵”我真的是...怎么皇太极率领的这还是一支人民的队伍??【运镜稀烂,剪辑稀碎...人家打的那么帅瞎给什么大头特写...咱也是不懂了】
屈己奉公人所难
用电影的时长表现人物本来就困难,再用京剧电影这种形式……
新编京剧在人力物力上真是优势占尽。觉得于老板还是带髯口好些……
这样的电影有什么意义呢?
某于什么时候能拍自己的打金砖,赤壁也可以录录啊
舞台版比较好,容易接受。电影的效果处理,有点太过了,感觉出戏。 剧情让人唏嘘感慨,和满江红确实有点相似。 芋圆还是要带髯口好!
新戏在唱词上总是少了些老戏的醇味,吸收流行语反而弄得不伦不类天雷滚滚。09年看的剧场版,电影版的布景太囧,还是剧场版较为折衷。于老板最后那一段唱荡气回肠,过耳不忘: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ps于老板最近几年的新戏《梅兰芳》还是相当赞的。)
不能当作电影,也不能当作舞台剧,就算是一张可以永久保留的清晰的京剧碟片吧
那是相当一般
来看梦露的,舞美有点奇怪。
戏剧类电影中,表情最丰富。
李胜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