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孩子们,当然还有其他群演们,演技真的很好,真实而不做作,演技上线的表演直的好多流量明星学习吧。再次那个时代的故事,比起我们应该还是早一些,不过很多也有我童年的影子,70年代末了出生,生活虽然好了很多,不过娱乐生活同样匮乏,对知识有着一样的渴望。最后应该说说所有人的童年吧,孩子们之间的友谊,为了一件事一起冲突一起努力一起开心一起难过,应该是无论什么时代出生的孩子都会体会到的吧。
影片中的两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看到柱子为了拿到他爸爸的鞋油盒而多番绞尽脑汁,编出各种理由来取得这个小铁盒时,我惊呆了:那时候的物质资源是多么缺乏,连一个小铁盒都少见。对于长期生活在小康环境,想要一个普通的铁盒,是何止容易,家里的月饼盒,茶叶盒……数不胜数,而我平时总是只顾着玩,把发明创造抛在脑后。哪便是开始有点想法了,可一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比起柱子,他的那种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还有一次,小眼镜想为收音机添一个矿石检波器,但是当时小眼镜没有那么多钱,于是他去找新刚商量,新刚听后毫不犹豫的说:只要还有希望,我们就得坚持下去。”这句看似普通的话,却深深的触动了我,60年代的儿童真执着!再看看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像他们一样,始终坚持不懈?我想,如果他们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凭着他们坚持不懈和强烈的求知感,一定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结束了一周六天的工作,仅剩的周日连休息都不知所措,百无聊赖的在腾讯视频上点了这部电影——《童年的收音机》。
点开,不是因为“童年”,而是“收音机”。电影里的怀旧场景大概 60/70 后才更有共鸣,而我,对收音机却有额外的情节。
电影讲的是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小眼镜千辛万苦“创造”了一台收音机。创造,往往是最美妙的事情。
高中的学校在深山老林里,每个人都需要住宿,一周才能回一次家。我偷偷带了手机,每周末我都会在酷狗和 QQ 音乐上下载最新的歌曲往手机里拷贝,内存不多,每次只能存十几首。午休,课间,自习课,睡前都会听,删掉不好听的,留下好听的,循环播放,到下个周末或者某节电脑课再换新的一批歌。
歌听腻的时候,就会打开手机的收音机,遇到不一样的频率,遇到好听的歌还会记下来歌词去搜歌名。
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毫不夸张的说,高中那三年出的歌曲,几乎我都听过。这些歌曲已然构成了我青春珍贵的回忆,每次旋律响起,总会想起那段青葱岁月。对收音机,也就有了莫名的情感。
去年,我利用工作之余,第一次尝试开发微信小程序——《小频率》,这是一个可以听收音机的小程序。一个人搞定前端、后端代码、抓取数据、UI 设计、产品设计、测试验证,只为创造出心中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小天地。
身旁的小伙伴早已进入梦乡,而小眼镜却还在深夜里坚持调试收音机。就像每次下班的时候明明已经很累,整个城市都睡着了,我却还兴奋的熬夜创造自己的小程序。
小眼镜睡醒的时候发现收音机播发出声音的时候,就像我听到自己开发的小程序第一次播放出收音机声音的那种感觉,似乎创造了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东西
小眼镜整个人像疯了一样,高喊着“我成功了”的那一刹那,我竟然也被感染到了,似乎被打了莫名的鸡血。就像历经千辛万苦绕开了微信的审核(个人开发者不允许开发 FM 类小程序),小程序第一次上线发布后,我激动的想要广而告之给身边要好的亲朋好友一样。
结尾,一边是古老的曲调、衰老的面孔与对小屁孩的不屑一顾,一边是收音机里传出来的新奇波浪与青春活力,同一条巷子,却是不同的世界。洗脑的童谣、盲目的崇拜、愚昧的教育终将瓦解,新的时代已然悄悄到来。
不学习的人终究腐朽。趁年轻,多折腾。
孩子们说的方言普通话感觉比较别扭,个人感觉方言可能效果会更好。山西话其实还是挺好听的,晋南和陕西中南、河南同属中原官话,语调相差不大。晋北属于北方语言体系更接近普通话。但是影片半普不普着实有点尴尬。
电影中孩子们的玩耍,交流很能够引起我共鸣,孩子与孩子之间有时玩的热火朝天,有时突然两个人因为某件事闹矛盾但过后又随机和好如初,影片中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把握很准确,看到影片中那时的我们,想到又哭又笑的童年随着我们的联系变少,友谊变淡渐渐流逝。
可能现在的小孩都是独来独往比较多?我的童年也是在大院中,院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六七个小朋友一起玩就感觉到特别热闹,特别开心。时代在进步,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了,为现在几乎只能在家一个人玩的孩子感到惋惜。
小眼睛最后“我成功啦”的喜悦不亚于阿基米德的“尤里卡”,那种喜悦,那种兴奋可能只有努力朝着自己愿望奋斗终于收获的人才会有共鸣吧!
那时侯父母会打孩子,会骂孩子,孩子们会调皮捣蛋,但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爱并没有因为这些其他的因素而受影响,反而越来越亲。
在我上初中前,母亲经常会因为我调皮犯错打我,上了初中后(离家)半月回一次家,每回回家母亲都特别特别亲热,但我那时却没好好珍惜,反而借着青春期的叛逆惹母亲生气。现在回想起来,我竟多么希望母亲能够多打我几次……小时候什么都不懂,挨揍了心里就会“记恨“母亲,但毕竟是个小孩儿啥都不懂。长大了自己出来闯,远离母亲、家乡,才越能体会母亲的爱。可能有些人不会明白,认为父母打孩子是不对的,可能我们的时代不同吧。打是亲,骂是爱,现在的我深深明白当初母亲的用意。
影片太好看了,导演很有耐心地还原了那个遥远年代的童年。喝糖水的甜蜜滋味瞬间把我拉回童年。小演员的率性表演真实可爱。普普通通的环境,平平凡凡的演员,再现普通人家遥远的童年世界。货架上摆满货物小商店,蹲在地上打纸牌的执着,对磁铁的迷幻着迷,单腿跳着挑战撞人,妹妹哭着威胁要向爸爸告状……太多细节让70后的我会心一笑。
本来觉得这片子很傻很土,完全是冲着豆瓣高分才看的,没想到真挺好看。那是父母小时候的生活,仿佛穿越到过去,切实地感受了那个物质匮乏的童年。
(还是希望越来越好)导演努力在还原一个过去的童年。画面故意做旧,但这种黄不黄、橙不橙的色调好违和。部分小演员演技有点不自然。小朋友衣服不论是设计风格还是新旧程度都有时和电影很不相符。回忆过去的声音,也感觉太年轻了。小朋友的眼镜居然没有镜片.....太穿越了
21世纪初左右,中国好电影还是比较多的。小演员表演自然可爱,更没有现在千篇一律的鬼台词“妈妈,我想爸爸”“妈妈,我想叔叔做我爸爸”。我只想对现在的影视乱象说,你爷爷。
这也太逗了吧,收音机竟然真的装成了。特殊年代的奇特童年。
说了你也不知道,这是科学。
无意间在6台看到,想不到这么好看,看了开头就收不住。一颗星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我们。斗鸡(拐)、纸包、十万个为什么、鸡毛键子承载着我们的儿时记忆。一颗星给真实还原的当年景物。旧砖房和街上的旧标语,大大的忠字和毛主席像,还有座钟上的南京长江大桥和墙上的样板戏年画,带我们回到那贫乏而快乐的童年。一颗星给运城方言和古朴的地标——那坐裂开的古塔,还有那只被拔光漂亮羽毛找不到母鸡压蛋的可怜小公鸡。2颗星给演技爆棚的小演员,一哭一笑、勾心斗角、讨价还价都是那么地真实可爱,让人忍俊不住。PS:一点小BUG,演员表里小眼镜打成小眼睛;那个年代不管大人小孩都不可能留小眼镜那样的中分长发,除非电影里的汉奸狗腿子;男式衬衫不管大人小孩都不可能有格子或者条纹,一律单色白衬衫,或者淡蓝色或者军装土黄色衬衫。不过瑕不掩瑜。
阳光灿烂的日子mini
无意中看到的,没想到居然这么好,总会觉得那时候的小孩可能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世界很广,现在的小孩因为什么都有,反而贝困住了
我娘看得很高兴
感受上一代的童年时光,纯真而美好……
挺好看的。整部电影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黄颜色。这层滤镜好像在告诉我,这是一部关于回忆童年的电影。有一个男孩叫郑伟。他拍了很多电影电视剧。跟赵丽颖汤唯金城武等都合作过。未来可期。
单纯的快乐,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
好做作的几个小屁孩儿
演员精彩
不知怎么的,凌晨3、4点在青海卫视上看到就被吸引住了,一口气看完竟有种高呼的冲动。(原片结尾就是欢呼)这片子应该更适合70后,甚至更适合60后,但90后同样看的很欢乐,拍的真棒!
我的童年也拥有很多单纯的喜悦,而如今...
虽然电影表现的年代和地点都离我比较遥远,但关于童年回忆却大体相似,一些细节令人会心一笑,不难同理共情。惊喜于导演对童年细节的记忆与呈现,一定是念念不忘才会有如此真切的表达。每一个小孩子都演得那么好,他们是童年那片领地的王,也是电影成功的关键。
《童年收音机》--虽说开头的台词与苏联因素是60后的节奏,但感觉应该最符合70末与80初的童年时代,片子简单纯真但情怀满满,复刻了一个时代的烙印,最近发现小演员真的不可小觑,他们的演技要秒杀片酬上亿的鹿汗姐姐一凡妹妹等鲜肉们,为什么?应该是他们够纯粹,不像当下24小时摆pos的鲜肉们,脑子里已经被欲望与金钱填满,你还能指着他们演什么?装的好有粉丝就够了……
全村的小孩一起奔向了眼镜,奔向了童年的收音机,那是现在再高级的音响也代替不了的声音。
没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