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全程压抑,最后几分钟突然生活就变美好了,可能象征着不幸总会过去,好的生活即将开始吧,其实很多人都会有童年阴影吧,中国的孩子大都遇到过父母说着为了你好实际上却做着伤害你的事,应该有很多人都对家庭有着一种纠结的心态吧,至少我是,那种即使原谅他们也不想多接触的心理,都说我小时候听话懂事,那种从有记忆开始就存在的我要乖,不然就没人要了的意识,所以做啥都小心翼翼生怕犯错的感觉他们懂个屁,那种即使家庭和睦,大家都对你好但仍然觉得无依无靠的感觉,家长在孩子小时候犯的错等他长大了再弥补是弥补不了的,我做不到恋家,不要也是问为什么,我怕说出来伤人,甚至因为童年那些经历我也不想要组建一个家庭,但在看到男主和女主在做B超是看到显示屏里面的那个小生命热泪盈眶的时候,也还是会有所期待,电影里的未来美好生活会不会也降临在我的身上,会不会也有人接受我的一切爱我的一切,如果没有,那就孤独终老吧,反正这些年来我也一直是一个人
2 ) 找一个温暖的地儿收容这颗心
独立电影、收容所、少年。是做好了受虐的心里准备去看的,却被瞬间治愈了,
收容所里的青春最是残酷,好在,分解、和弦,几个八度的上扬,奏出了最美丽的祈祷。
开头就很赞,很用心。几分钟的对白,悠悠闲一个笑话,不动声色的交代清场所、人物的所有信息;接着用突然冲出来的孩子打破平静、控制节奏——追逐、扑倒,没成功,再一次......这个孩子怎么了?为什么要扑到他?疑问一个个到来,角色一个个出场:孤傲阴郁的黑人少年、爱骂脏话的哥特女孩,守着秘密的女老师......
每个讨厌、怪异、不合群的孩子都有他们的故事,每个成熟、美好、从容强大的成人都有他们的脆弱。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暴力与贪婪,人性里太多的陷阱难以被跨越,回忆的某些死角长处黑暗,可当我们开始看到、关注、理解别人背后的故事,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那样,或许我们自身的伤痛就可以被治愈了。
故事的最后,依然是那个青青暖暖的草地,讲笑话的青年,孩子突然冲出来,青年扑上去......一切忧患都已结束,一切忧患即将开始;所幸的是,如果爱是一种能力,那么是它是可以习得的。
PS:容我必需花痴一句——男主角太治愈了。
3 ) 生育,生加育。
心与眼睛一样,容易有一些盲区。比如人们会对爱情说“如果爱,请深爱”,却不容易想起对亲情说。孩子与父母建立关系时,两者世界的区别是,一个是零,一个是二三十年的经历,于是后者成为前者世界里的全部,而前者只是后者世界里的一部分。于是,孩子对父母的爱本能而全部,反向却并不必然。如果爱,请深爱。
而本片的故事离爱还有很远的距离,是伤害。其实如果不爱,可以放手,在最初。生命不必必须以人类的形式来到这颗星球,生育是权利,不是任务。如果说生育是任务,那么也是在“生加育”的复合意义上,即便这样,也还是浅了。
既成伤害的,怎么办?坚强是伪命题。人需要爱,何况困境时。而伤害既成时往往已造就性格缺陷,爱更因此而疏离……恶性循环。爱的前提此时成为看懂这一切,挺难。没关系,总有人懂,比如电影里的主人公们,比如我们,电影主创们说。一部选题立意都好的电影,各岗位的技术也过关,导演和主角会因此作品而被记住。
4 ) 逃离无能的过去
镜头开始,明媚的阳光下三名年轻人若无其事的讲着收容所发生的种种趣事,新来的志愿者听着莫名其妙的故事却被里面的人和事吸引,或许这个收容所并不是他想的那么吓人,他琢磨着。突然门被推开,警铃响起,披着国旗骨瘦如柴的小男孩冲出收容所,向着大门奔去,原本谈笑风生的三名年轻人直奔向他,扑倒,没成功,再一次,镜头缓慢下来, 这短短十几秒的路程越来越长,越来越长。少年收容所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你和我都开始投入到故事里。 任何电影以长达10多分钟的简单对话作为开篇都是非常大胆的,要不是有扎实的对话写作功底,这最重要的10分钟可以让你失去很多观众。 开篇的聪明之处在于这三人的对话将三人的性格和故事的背景以最真实不做作的方式交代清楚,什么样的孩子在里面,可能面临的冲突,主角配角的关系 很多电影为了交代故事背景经常会通过一个新的外来者角色的视角来展示,而这里的新志愿者以观众的角度回应剧情的发展。 布丽拉尔森仿佛当年的詹妮弗·劳伦斯, 以低成本绝对小众片再次出道,强有力的演技一定会让她成为年底最佳女演员的候选之一。布丽在此片中扮演收容所的管理人员,年纪轻轻却非常有责任感。片子通过她和不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沟通不断得挖掘她心里黑暗的一面,再坚强的人也有崩溃的时候,即使是伪装没受伤,伤痕也会突如其来的展示给众人,好在的是片子没有那些煽情预料而来的奔溃或心灵鸡汤场面,一切都如此平静,连女主的崩溃也如此自然而来,而这更加让我深有感触。我们都是平常人,没有人崩溃地像电影里一样场面宏大,惊心动魄。很多时候就像故事里面的人一样,骑着自行车,听着歌曲,或者躺在深爱的人身边,心里那些不愿透露的故事再也不能忽视,然后眼泪就下来了,心里的围城也垮了。 布丽在结尾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但所有被过去伤害过的人不可能有记忆的橡皮擦,他们能做的只是继续活着,在不断自我审视打击的过程中继续尝试去做对的事,她没有抛开过去的一切,就像这影片的名字一样,短短12周改变不了太多,收容所的孩子需要一辈子去缓解过去的伤痕。 我三年前在美国犹他州的收容所做过3个月的志愿者,我的职责是提供中文学习帮助并参与孩子活动的策划。这个收容所比片中的收容所气氛更加紧张,进来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美国有钱家人的孩子,常年得不到父母的照顾,他们很多有自残倾向,也有许多需要借助药力来缓解抑郁。刚进去帮忙时,主管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和所有的孩子有一臂的距离,即使在那工作了几年的人都要和所有的孩子保持2 feet远,因为有些孩子的暴力倾向非常严重,会袭击管理员。在我参加志愿时发生一件事,每周二晚上部分孩子有机会跟随两位管理员去当地的电影院看电影,一位叫M的男生因为下周就要离院所以也算是给他的欢送会,看完电影后,M跟管理员说他要去问电影院老板要个海报,当时两位管理员应该有一位要跟随他去确保安全,但两个人都认为他马上要出院不会有什么问题,M跑到电影院后面的垃圾箱找到玻璃,回到管理员面前,当着他们的面划了自己的手腕,虽没有严重到要去医院的地步,但因此M必须要在收容所继续住下去。 后来有人问M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与其出去面对父母失望的脸,还不如在这让你们失望。虽然事故发生时我没有在场,但现在还能记得M当时对生命无所谓对未来没有希望的表情。 你一定也认为这个孩子肯定没救了,我当时的确这么想的,后来我搬来加州和M的父母有些来往,我在他的instagram上看到他开心的笑着上大学,去海滩,和朋友玩,和家人愉快的照片,虽任然能察觉他不安全感的透露,但他也一步一步尝试抛开过去的阴影,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片子的结尾,那三个人又站在一起聊收容所的孩子们和他们的未来,也许那个收容所不是为了去改变孩子,不是让他们去遗忘,只是希望他们能过尝试做对的抉择,一点一点脱离过去的阴霾。
5 ) 借此片,有感于中国收容制度
看了此片,泪水几次温润了我的心田.
喜欢并推荐它,原因可以见其他影评).
在此想和大家一起看一看收容所的现状,尤其是中国的情况,引万家资讯的一则评论:
http://365jia.cn/news/2013-02-25/4F811ED4C39F55DC.html
因为时间关系,还有部分内容待提供.但是,真心希望能看到中国收容所中,也有爱的回荡.
6 ) 少年煩惱的電影史
基本上,這是我第一篇在豆瓣寫的評論。
評價是一種很兩極化的事情,但若是硬要作為觀影時的考量,勢必要仔細慎選,這部電影我給予「還行」,也就是所謂的三顆星來說,在多數人來說,是會以為我認為這部電影感到普通,或可能是還要更差勁些,但對我而言,這三顆星不能說明這部電影的優缺點,而是它對我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有多深刻而評定的。
我想已經有很多人已經以「自我救贖」、「逃避過去」等命題來論述,因此我將以我所認知的一些「談論孩子/青少年」電影來敘述這部電影的特質。
首先要從較早在電影中,使用這個收容所場域的概念來提,便是一般皆知的經典作品「飛躍杜鵑窩」 (1975),當時這部電影傳達出一種,為了使人們改良改善而所處的一個封閉性空間的質疑。在這個精神病院中,主角從瘋狂(假性的發瘋),到呆滯(真確的發瘋)的一個轉變過程,令另一個最終歸屬於野外長大的酋長終於覺醒,逃離這個人們一直以為是溫暖的「鳥窩」。
因此在往後的電影發展,我們都可看到這種為了某種人類改良目的而造的緊閉空間,無非都無法控制住肉身以外的心靈。而這種心靈相對於成人來說,青少年是最具有令外人感到最危險的心靈。成人可能因為某種因素而有各種不尋常的想法,試圖輕生、逃避、偽裝等,但青少年擁有更多的是,瞬間的爆發性情緒,這是基於他們都還未受過完全的入世社會的洗禮,能夠比起很多成人,來得更主張自己的需求。
青少年也因此從最初以成人為主體去反應人們的心態,到縮小範圍至,青少年成為了很多電影的主題,而這些電影能夠傳達出與成人情感上很不一樣的情緒表現,近年來的「壁花少年」(2012)便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表現多樣性的少年煩惱,而非單一的維特煩惱,也終於不再是過去從1999年以來,「美國派系列」僅僅是淺白地只認為青少年的煩惱總是只有性的好奇疑惑,更何況那是絲毫沒有以女性的角度來考慮的內容。
當然據我觀影的經驗來看,也是相當早就有以大人的角度(成年的導演)關注到
少年情感上的議題,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1),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2012),一直都有相似的主題表現。其中也含括很多針對特殊案例所衍生成的故事劇情,如上帝之城(2002)、貧民窟的百萬富翁(2008),這些並非不屬於以少年的煩惱為主題的電影,而是這些電影往往將少年視為一種相當成熟的成人,以一些超乎於一般少年所想的觀點來看待整個社會。仔細尋找會是我們平常熟悉或常見的案例,也仍然很多例證,其中歐洲相當早就在廣泛地討論,單車少年(2011)與十七歲的單車(2001)來看,雖然國籍不同,但同樣都能展現一般青少年面臨生活情境時,會碰撞到的問題。而這些電影由於相當符合現實生活,使得我們不得不讚嘆他們逼真寫實,以及我們內心所感受到的情緒張力。
回過頭來看少年收容所(2013)這部年輕導演所拍攝的電影,我認為與弗魯特韋爾車站(2013)一樣有著值得觀看的內容,兩者都是年輕導演試著以一些紀錄片式的方式緩慢地觀看人們的一舉一動,因此帶有著相當高程度的寫實性,但同樣地多少都會面對到年輕所導致的某些不夠熟練而產生的小缺陷,如很多人常會說影片步調的緩慢,而使電影不夠張力等等。然而換個念頭來說,它的緩慢程度,應該沒有像雲端情人(2013)來得誇張,但很少會認為那部電影的緩慢會影響到人們觀影的情緒。而少年收容所其實缺陷的不是緩慢性,而是故事的舖成較為多元的關係,為了傳達除了少年之外,還有幾乎是女主角的看護員心情,而讓劇情更為複雜,這是很多導演都會容易面臨的狀況,試圖添加內容的豐富性,或想探討的議題過多時,會造成影片焦點不夠聚集。
近年來很多清新電影(鏡頭用色都相當清朗明亮)試圖表現很多生活上會面臨到的議題,但其實這些的內容舖成,到最後,其實都給予一個很不確定的答案,而不是一個果絕的答案,這是因為這個答案很難會是觀眾想要的答案,又或者這個答案(結局)會遮掩人的眼睛,看不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就像電影最後仍然是少年因為再度困擾,又再次地飛躍杜鵑窩。
7 ) Foster care
I happened to be involved in a project recently that aims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teenagers in foster care. I want to say this movie mirrors the reality of foster children and teenagers live in.
The mental health issue of children and teenagers in foster care system is so prevalent, which is worse by their unmet basic emotional needs.
This movie makes me want to be a foster mum immediately, giving love and care for those unfortunately kids and help them heal. But I truly know it is impossible task, at least right now. And I also truly understand that more policy-level intervention should be in place.
I love this movie, I hope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watch it, and the awareness of society as a whole on the challenges of foster care kids to be refreshed.
自杀,性侵,自闭,一般剧情片,头上的花代表你美丽的脑袋里种种奇妙幻想
像很多独立小片一样,也许它有很多不完满的地方,却总有那么几个能打动你的瞬间。比如给贾登庆生,结尾看B超。生命总是让人感动。还记得第一次听到女儿胎心时的激动,眼泪瞬间就止不住了。结尾的生命同样是一种希望,虽然过程中有很多压抑的地方,但这仍是个治愈的故事。。。
镜头感,音乐都棒极了,五星推荐
有点美国少年版“明天,妈妈不在”的意思。米国人的率性和简单使这个故事毫无隐情别无他选地进行着。
什么是弱者
【B-】很浅,很淡,但是很舒服。不过稍欠缺些说服力。
在电影院里默默哭成了狗。1.每个尽力保护别人的人一定也有自己的伤痕。我们却只看到他们坚强的一面。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痕。3.可爱的怪胎们最后一定都会好起来,就像Marcus和Liza一样,就像Grace和Mason一样。4.最后一幕让我想到麦田守望者。Short Term 12就是在悬崖边上接住那些孩子的Holden.
治愈
心中有阳光,每天都是美好的开始。
从头到尾说不出的压抑,这阴影般的情绪即使在最温暖的几个瞬间都没有散去。我觉得剧本很出色(头尾讲故事尤其好),但特别能戳中我跟个人经历也有关,总之现在越发理解生活突然一团糟,只想摔碗走人不计后果的感觉。结尾镜头一慢下来我眼泪啪一下全出来了。Mason是个好男人。女主演得真好。
阴影处处都有 说明阳光正好。
觉得一般吧。
故事和brie larson的表演都是今年的最爱之一,她就属于那种在满是人的房间里就算一句话不说静静坐着也会吸引人的目光。希望在独立圈能继续发光。
美国独立电影之所以让人爱,是因为它克制的外壳和柔软的心,就好比Short Term 12。其剧作尽管不是最新鲜、尽管有零星情节剧倾向,但在朴实里充满了情绪的力量。这种对于主角们以及主角所看护的孩子们的理解和体悟十分连贯坚实,故而无比动人。看完会理解到:无论是谁,爱总是可以学习的。
瑕不掩瑜。爱上房间的女主角了。她演戏很用心,这部片子就看得出来,后来拿到奥斯卡影后太应该了。片子很好,看的时候一直在反思自己。看完后我好像一下子找到了人生职业方向。。。
毋庸置疑是很难得的作品,但叙事线索还是太集中,有些两不靠,既非学院派的工整情节剧,也没做到真正异于市面上现存的美式独立电影。也许再“群像”点,情节再散点些,把几个情感转折的戏剧性稀释掉一点,会更好。
那些被伤害的弱小者,弱小到不会去反击伤害别人,只会伤害自己。
独立电影遗珠
年度TOP5。苦涩又暖心,而且还难得得剔除了常见的问题少年影片中的矫情。片子中同样背负着伤痕累累过去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孩子们饱含戒心试探的同时也渐渐接近了对方的内心互予慰藉,种种片段都令人感同身受。几组互动和对话也都太精彩,到说唱和讲故事两段直接就哭成傻逼。。男女主大加分
不幸千万种,但都希望他们通往幸福。电影首尾,收容所孩子的出逃说明有人治愈了,但悲伤的故事也依然会继续。剧作有点刻意为之的感觉,也就是说编剧痕迹过重了,反而削弱了应有的可亲可感性,但不得不说是一部独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