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的滋味

剧情片英国1961

主演:朵拉·布莱恩罗伯特·斯蒂芬斯丽塔·塔欣厄姆穆雷·梅尔文保罗·丹夸迈克尔·比尔顿Eunice BlackDavid BoliverMargo CunninghamA. GoodmanJohn HarrisonVeronica HowardMoira Kaye格雷厄姆·罗伯茨Valerie Scarden

导演:托尼·理查德森

播放地址

剧照

蜜的滋味 剧照 NO.1 蜜的滋味 剧照 NO.2 蜜的滋味 剧照 NO.3 蜜的滋味 剧照 NO.4 蜜的滋味 剧照 NO.5 蜜的滋味 剧照 NO.6 蜜的滋味 剧照 NO.13 蜜的滋味 剧照 NO.14 蜜的滋味 剧照 NO.15 蜜的滋味 剧照 NO.16 蜜的滋味 剧照 NO.17 蜜的滋味 剧照 NO.18 蜜的滋味 剧照 NO.19 蜜的滋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39

详细剧情

  乔,十七岁,和酗酒的母亲相依为命,却总得不到母亲的关爱;乔遇见了黑人水手吉姆,共度人生的第一次,然而吉姆跟母亲相继背弃了她。就在乔被迫自谋生路时,纤细的同志杰夫走进了她的世界,伸出温暖的友谊双手……

长篇影评

1 )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杰作

开始看BFI的Woodfall套装,其实就是英国新浪潮合集,Woodfall是旗手托尼理查德森和剧作家奥斯伯恩创办的公司,制作了很多新浪潮电影。其实这运动有很多名字,也可以叫水槽电影(Kitchen Sink)、自由电影运动或者是社会现实主义电影。风格和很多新浪潮差不多,也都是摆脱摄影棚,把摄影机背到大街上,更贴近战后人们的生活。当然内容上它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比如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主角大多是“愤怒的年轻人”。第一部我选了套装里唯一同时也被CC收录的《蜜的滋味》。它是第一部完全脱离摄影棚的英国电影,全部实地拍摄,风格更偏向于诗意现实主义,但是背景又明显地具有英国北部工业城市风格。俩位主角的表演都极具灵性,那种淡淡的悲伤实在是很打动人。

2 ) 无

8分,这么说可能不太确切,但我还是想说这是英国版柔情史,或者柔情史的导演应该看过这部电影。除了相爱相杀的母女这部还加入了一个可爱的男主角,有点基(英国特色),瘦的像竹竿,柔情而有才,照顾着女孩。故事本该在这个总是灰蒙蒙的英国,显得特别忧郁残酷,但导演却有着发现幽默的慧眼,无处不是忍俊不禁的笑点#siff21#

3 ) 关灯拆电影 陈小姐:渣男是每一个少女的成长奶粉

当我还是少女的时候,我也遇见过渣男,谁让渣男是每一个良善少女的成长奶粉呢?

我最终没有变成问题少女,而是成长得枝繁叶茂,因为我有一个靠谱的妈妈,永远默默爱护我,照顾我,支持我。

并非每一个少女都如此幸运。

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两部影片应该放在一起看,对每一个生了女儿的女人来说,这大概是两部恐怖片。

蜜的滋味 X 成长教育

每一个不良少女的背后都有一个不靠谱的妈

关灯拆电影 不担心女儿学坏 就怕妈妈有问题_腾讯视频

蜜的滋味 剧照

《蜜的滋味》中的母亲是个欢场女子,希冀通过男人改变生活。当她必须在男友和女儿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她丢弃了女儿。

女儿五行缺爱,在母亲离开的几个月中与一名黑人青年发生了关系。

黑人一去不返,女孩却坚信爱情,不肯打胎。期间又与一名男同同居,鬼使神差地过上了一段家庭生活。

母亲再次被男人抛弃,想撵走同性恋回来照顾女儿,却遭到了女儿的抵制。影片深刻地展现了一段纠结的母女关系,一个问题少女的背后,似乎总会有一个不靠谱的妈。

可妈也是女人呀,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种无奈多少有点存在主义意味,父母儿女终究亦是他人。

既然我们必须孤独地面对死亡,同样需要孤独地面对幸福。

英伦影史上另有一部著名的少女堕落影片《成长教育》一度大火,然而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故事发生地,两部影片的水准实在相差太大。

《成长教育》中的珍妮生活在一个气氛压抑的家庭,父亲古板保守,母亲唯唯诺诺。

原本成绩优秀的她是“牛津大学”的种子选手,在备考的一段日子里,珍妮结识了一位魅力十足的男性。满嘴礼义廉耻的父母立刻被男人伪装出的教养与风度收买,默许女儿与他交往。

女孩放弃学业,跟随男人去了巴黎,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男人的秘密。

《成长教育》是2009年的作品,银幕质感赏心悦目。

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女星凯瑞·穆里根饰演不敌物欲的女学生,彼得·萨斯加德饰演萝莉杀手,另有《消失的爱人》中靓丽养眼的女一号,以及《水形物语》里演技精湛的哑女。

一众明星脸确实好看过《蜜的滋味》中粗腿男相的女主角和她徐娘半老的亲娘。

我也是好几年前看的《成长教育》,至今仍记得珍妮是如何被引诱、直至离家挥霍青春的景象。

说实话,全片就数这条线拍得好。她就像是灰姑娘,闯进了王子的城堡,那把大提琴就是一只水晶鞋。虽然最终回归了家庭与学校,却叫人气闷。

瞅着影片尾声中穆里根那张失去了神采的脸,谁都不会意识到这是个社会问题,而是感叹一个少女遇人不淑。

英国素有社会批判的传统,《蜜的滋味》的深度在于导演不只单纯表现了一个家庭中紧张的母女关系,更通过将母女关系嵌入劳工阶层,来展现那个年代英国底层社会的矛盾。

英国的工人问题,大概相当于中国的农民问题。不良少女,不良母亲,同志男闺蜜、黑人船工,都是弱势群体的典型人物。

他们无人拯救,还要相互抛弃、排斥,倘若连他们自己都不能互助与自救,还会有谁来管他们的死活?

女孩走向堕落,母亲养儿不教,在托尼·理查德森冷静的镜头中并不表现为偶发的意外,而是不容于社会。那些黑白影像中萧瑟的港口、一声声孤独的汽笛声,都是人物没有出路的隐喻。

而《成长教育》中的少女堕落成了一个偶然性事件,是“不经历渣男怎么见彩虹”的成长梗。那如果这个男人真是单身呢?是不是一切都不成问题了呢?

显然,影片在主旨上是混乱的,即便片名叫作“成长教育”,我却不知导演究竟要教育我们什么。

倒是镜头在下意识中多多少少裸露出了导演的立场,那些优质生活在精致的光线和眩目的剪辑的包装下,无言地确立了相对于普通生活的巨大优势。

在这个影像魅惑大众的时代,任谁都难以抵御迷幻视听带来的悄然洗脑。也就是说,影片建立了一个隐性的逻辑:普通生活是沉闷无趣的、是反青春的,每个少女都是期待被拯救的灰姑娘。

《成长教育》转移了矛盾的焦点,让人感叹,换一个靠谱的男人,少女确实是可以跟他走的,是可以背弃她原来的生活的。

这个流光飞舞的故事,教人并不意识到其实是女性本身在这个不靠谱的时代不断在异化。她被教育必须擦亮眼睛,不是为了辨析男人,而是紧盯站在男人背后的纸醉金迷的世界,或者说,紧盯自己那颗拜物的灵魂。

后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二元对立,在当代已经转变成了消费和消费者的对峙关系,无产阶级的革命冲动终于耗散在了不断被激起的消费欲望中。用马尔库塞的话来说,今天的人们都是单向度的人。

同样来自英国,同样写问题少女,《蜜的滋味》是一架社会肌理的显微镜,《成长教育》却是沁人心脾的砒霜。

《成长教育》无疑是对消费社会的缴械投降,貌似矫正不良,实则无关批判。

英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曾经以其特有的严肃和不妥协,展现了英伦知识分子社会良知的担当,而今我却在两部题材相似的影片中,发现了意识形态的倒退和思想锐度的钝化。

不到50年,自由电影的精神好像已然被消解了。

从怀孕到双胞胎女儿两岁,我在报上开了一个专栏专门记录她们从精子变成人类的点点滴滴,算是至今为止我对女儿做的最尽心的一件事。

现在的我忙得几乎没有时间陪她们,看到网上有卖一大堆自动铅笔自动橡皮,恨不得给她们买一盒自动妈咪。

但因为这两部“恐怖片”,我知道我不会变成问题妈妈。电影是高度戏剧化的浓缩人生,好电影和我妈妈一样靠谱。

4 ) “那是什么?矛矛?!”

Jo和黑人男友在路上激情迸放,小伙子发布爱情宣言:
-“Now I'm trapped in a primitive cult!”
-“What's that? Mau Mau?”
-“No, matrimony!”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对“Mau Mau”的解释是:“An African secret society, originating among the Kikuyu and active in the 1950s, which favoured the use of armed resistance to expel European settlers and end British rule in Kenya”。
OED真是好措辞。

抵制殖民的秘密结社常被西方人笼统地称为“千禧年运动”(Millenarian Movement)尽管其中并没有如基督教那样明确的关于历史的千年轮转断裂的教义。义和团也常被认为是千禧年运动之一种。它们被这么归类,无非因为它们迷信、不切实际。这么归类的好处就是可以不加分析把他们直接踢入“蒙昧”的黑屋里去。
可是又有什么不是Millenarian,如果心里存有一个希望?

说上面这些一点也不是评论电影的政治立场。本来,文本里的声音不是作者的心声。其实这部电影是我最喜欢的故事片第二名,第一名是索拉纳斯的《旅行》。

短评

男主神似荷兰飞人克鲁伊夫,这部英国新浪潮出自于托尼理查德森之手,导演将希拉德兰尼关于布莱克普尔工人阶级生活的戏剧改编成电影蜜味,影片挖掘了阶级关系、有色肤种、一夜大肚,爱人同志等现实元素,展现了英国工业化城市下迷惘的一代,蜜的滋味未必都是甜的,而是苦涩相伴。

7分钟前
  • 水牛
  • 推荐

#829|承載著豐厚的已然內化的歷史文化圖景,而又切時甚至前衛的「現實主義」美學傑作!

9分钟前
  • 介意
  • 力荐

我好喜欢女主啊!!是当我的生活也一团糟的时候会想成为的人(短评区有人说像哈利波特哈哈哈哈哈哈哈)她母亲演得也很好 感谢莫老师的安利。

14分钟前
  • 重生之我是兔狲
  • 推荐

为了尝口甜的味道,却反复吃着苦。

15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还行

情感上不爽 但也说明片子不错 特别是结尾

19分钟前
  • 杰诺拉泽
  • 力荐

健康活泼的女孩二遇了两个男生,前者让她怀了孕,后者是个同志,而她始终想要再傍个男人的妈妈象是个更大的麻烦。这老片揭示的问题很有现代感,未婚先孕,同志闺蜜,黑色胎儿,父母皆祸害。不管怎么说,有个Gay室友不要太贴心,也让结尾令人怅惘。

20分钟前
  • 沙场点指兵兵
  • 推荐

自私自利的母亲和糟糕的单亲贫穷环境让乔始终在困境和痛苦中挣扎,后来乔遇到了杰夫(貌似同性恋),本来二人可以过着柏拉图似的无性同居生活相依为命,结果乔的母亲又回来了,杰夫默然离开了,无奈的结尾让观众看的很伤感

23分钟前
  • mdld
  • 推荐

7+ 水槽厨房(kitchen sink realism)时期补。改编自Shelagh Delaney同名戏剧处女作(1958),片中破败的工业城郊与斑驳流离的出租屋(在臭河上数老鼠竟也平静浪漫)正来自她对家乡Salford的印象,也由此可以理解60年后片中愤怒又天真的少女为何仍如此真实动人。片头闪过”God washes the whitest” 也可以帮助理解种族+性别+性向等议题在当时的前沿性。Tony Richardson作为影剧两栖的导演用了大量动机音乐与童谣,片子调性由此浑然天成苦乐参半。

24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2018091 上影节第三场,兰生典尚。有趣自然,女性的选择。配角出彩。

28分钟前
  • NeonBible
  • 推荐

对白显得很生硬,听上去很假

30分钟前
  • 种田维生
  • 较差

生活中的辛酸苦辣唯有自知,而难得来自上天的善意又无法持久,总有深刻的「阶级属性」在其中,可能人的天性(爱情与矛盾)是普遍的,社会属性却导致了一代代悲剧的重现。

31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女主很像拉什福德,gay蜜莫德里奇

33分钟前
  • mideastsptfire
  • 推荐

女主角的发型很有意思,在耳边勾起来,嘴角瘪瘪的,第一个黑人男朋友看似是不会回来了,妈妈跟了一个男人再婚了,她和一个孱弱的白人小伙子相依相伴,再后来她怀孕了,小伙子找到了她的妈妈,她之前一直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这时又介入了她的生活,毫无疑问,她对女孩还是有着让人懊恼的影响力,男孩最后退缩了,离开了女孩的生活,女孩伤心落泪,可是她并没有质问母亲,拿着一个可爱的带着眼镜的小男孩给他的花火,那是夜里唯一属于她的光和热。

35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推荐

勉强及格。“一点爱,一点欲望,那就是你。”这也算厨房水槽电影吧,虽然浴室出镜的概率也不低。贫民区的游民母女,两代人早孕又破产的伴侣关系,最后一幕的童谣是同为底层互相折磨的诅咒(针对少女腹中有色婴儿的种族主义意味)。记录了60年代英国民众生活、娱乐之一隅,通篇有种轻浮散淡的诗意

3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Rita Tushingham 是英國60年代的銀幕Sweetie之一!1965的《The knack》可證。我認為這是英國新浪潮廚房水槽電影中的五星,而且是怒女視角。怒自己為何是女人,為何有個寧當愛情奴隸的母親,為何生活像一團屎,為何要生孩子。但是你會發現這是個天真質樸的怒女,她只是需要愛滋潤乾渴的人生。

40分钟前
  • spondee
  • 力荐

少了份叛逆与愤怒,多了份喜感和哀愁。

44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无产阶级对布尔乔亚的刺杀——结果还是阶层固化,初尝蜜的滋味而不可得

48分钟前
  • 无属格从句
  • 推荐

6/10。英国自由运动的无聊又一笔,通过青年亚文化寻找身份和媒介自觉的视角缺乏戏剧性的日常经验来反映种种社会问题,其淡化作者态度的类似纪录片手法必定导致影片意义>本身,如果没有在创作技巧或视觉语言上获得成就的话最终很容易被历史所淡忘,这就是为什么本片影响力远不及一年后的《长跑者》。

5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跟丹美的羅拉彷如姊妹作,不同風格不同視角拍類似題材

55分钟前
  • 百年孤寂
  • 推荐

外景摄影相当出色。女主的长相和神情我无法喜欢起来,阿姨喜欢的片子会不会都是她自己想演的角色呢?(真是奇怪芙芙喜欢的片子我每部都喜欢)

58分钟前
  • vivi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