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的孩子

战争片其它2008

主演:乔纳森·莱斯·梅耶斯拉达·米切尔周润发杨紫琼

导演:罗杰·斯波蒂斯伍德

剧照

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 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2 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3 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4 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5 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6 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3 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4 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5 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6 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7 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8 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9 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10:02

详细剧情

  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饰)潜入了南京,打算把日军在当地的暴行公诸于世。可是他被日军发现了,在即将被斩头之际,一名中国游击队员陈汉生(周润发 饰)救起了。  何克还认识了战地外籍医生丽(拉达•米契尔 饰)。何克辗转到了黄石,与60多名孤儿一起居住。孩子们保饱受战争折磨,对外国人他们都有抵触心理,甚至不尊重。可是随着时间的过去,何克的热心与善良还是感动了孩子们,短短几个月他们的生活与周遭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也幸得有好心人王太太(杨紫琼 饰)的帮助。  生活日渐上了安稳的轨道,战争的步伐也逐渐逼近。何克与汉生还有丽决定带着孩子们到山丹,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路途之艰辛,同伴的离世也无法阻挡他们的脚步。可是一场疾病,还是打击了汉克、丽与孩子们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黄石的孩子》:意义大于水准

文:十一月的雨

4月1日,有幸获得了参加《黄石的孩子》在北京新世纪影院点映活动的机会,于是欣然赴约。现场很多媒体和观众早早等待着新闻发布会的开始,不出所料,发哥,杨紫琼和乔纳森-莱斯-迈耶斯三大主演均未到场,不过倒是有幸一睹了导演罗杰·斯波蒂伍德的庐山真面目。


如果不是这部中德澳合拍的《黄石的孩子》,我可能永远不会有太大兴趣去知道罗杰·斯波蒂伍德是何许人也,也不会发现原来他曾执导过《007之明日帝国》和施瓦辛格的《第六日》。而如果不是周润发和杨紫琼,这个故事本身能引起的人们的关注度,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但在现实中的情形是,导演碰到这个几经修改的剧本后为之准备了十年,而因为《明日帝国》的缘故他又直接邀请到了杨紫琼,间接邀请到了周润发。于是种种机缘巧合和各方推力推翻了以上我的假设,也催生了这个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故事。在这些背景之下,无论这部影片水准如何,它的意义都是超出影片本身的。


而观影过后,我的感觉是,事实确实如此。


今天在《南方周末》采访导演的文章中看到他的一句话:“名人的历史都被保留下来,但不平凡的历史不一定都是名人的历史。这也是电影的贡献吧。”这应该就是导演对主人公乔治·何克最终的解读和定位了吧,他可能没有想过自己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的意义,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自己内心对善的追求,那种理想主义是乱世苦海中支撑着他的最大力量。于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人,造就了一段在今天看来极其不平凡的历史,他注定不会被历史遗忘,因为他身上闪耀的是永恒的人性的光辉。


这部影片的背景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而乔治·何克是自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一名记者。在未经历残酷现实洗礼之前,理想主义的他还抱着很多幻想。可在遭受涂炭的南京城内亲历日军的大屠杀之后,一切虚幻的道德粉饰瞬间被粉碎了,如果不是中国的游击队长陈汉江解救,他自己也差点在这次劫难中死去。


让我略微意外的是,并不像上映前媒体大肆猜测渲染的那样,影片对大屠杀并没有过多的正面着墨,而更多的是从何克亲历屠杀时的种种心理状况来间接展现日军的暴行。这些也为他后来的必然的心理转变埋下了伏笔。

可是说,南京大屠杀不过是《黄石的孩子》的一个引子,因为影片重点展现的是何克在这之后的人生轨迹,包括与游击队长惺惺相惜的友谊,与澳大利亚护士丽的爱情,最重要的就是和一群中国孤儿们的介于朋友和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在一个没有大人的孤儿院里养伤的阶段,他和一群战时的孤儿们由隔阂到理解再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而为了躲避战火,他做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带领这60多名孤儿徒步跋涉,沿着古丝绸之路向千里之外的甘肃山丹进发。

这不是虚构的煽情故事,乔治·何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现实往往要比荧幕的塑造要残忍冷酷的多,导演显然知道这段历史的担子。还原它并不是只要感动人了就可以那么简单,要让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引起人们探寻那段历史的欲望,才是它的主旨所在。

可以看得出来,整部影片导演都在极力避免基调堕入主旋律的煽情氛围之中,拍得相当克制。同时,他对每个角色的刻画都点到为止,但又并不吝啬。这两点结合起来,整个影片的格局就显得很清晰了,每个角色的个性也就相对丰满了,至少没有流于肤浅。

不过导演显然没有斯皮尔伯格的功力,《黄石的孩子》也没有《辛德勒的名单》那么厚实。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影片中导演时刻流露出的一种面对历史的谦卑,他并没有用自己异国人的眼光去肆意的解读中国的历史,他在非常小心的揣度着70年前中国大地上同样是一位异国人的心路历程,这是一种态度。面对当下影视剧肆意曲解历史成风的现象,这种真诚的流露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在导演的解读过程中,我也在努力的试图接近主人公的内心。何克并不是神,如果没有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般的精神支撑,那段类似于长征般的跋涉怎么可能坚持下来呢?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呢?


故事的原著小说名字叫做《苦海》,影片中周润发饰演的陈汉生与何克的一段对话略微解答了我的疑惑。陈汉生毕业于西点军校,而何克则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他们接受的是西方的正统教育,而那种孕育着的理想主义是与生俱来的。就算是命运的车轮把他们载到了当时如苦海般的中国,那股劲也是不会熄灭的。而生于苦难长于苦难的澳大利亚护士丽、60多个孤儿、千千万万的中国老百姓和他们不一样,他们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苦难如海一般看不到尽头。所以丽会在痛苦中用药物麻痹自己,所以有的孤儿才会在离开时绝望得自杀。

有了心中的那股劲的支持,陈汉生才会在南京沉沦时仍然不放弃游击反抗,并毅然帮助何克和孩子们。何克才能在目睹人间惨剧之后,选择了一条他自己认为值得的道路。也正是在荒凉乱世中感受到了这种难得的真性情与自己内心的脉动,杨紫琼饰演的大商人才会义无反顾的牺牲自己帮助何克,丽才会在何克死了之后选择继续留守在孤儿们的身边。

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无形的,但却是绝对强大的。著名摄影师吕楠在西藏拍摄的15年间,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靠包括歌德和巴赫在内的书籍和音乐才度过的。这种精神的支撑,其实是同一种力量。

也许由于影片的局限性我不能完整的感受到真实的何克,就像片尾影片中一个孤儿的原型回忆时说的那样:他就像神一样,任何人都有缺点,但是我感觉他是完美的。这是孩子的视角,永远只是仰视而无法再深入,因为何克已死,而他的精神也已经被孤儿们的记忆所提炼升华。

我想要切实感受那种强大的精神气场,恐怕只能去阅读何克的作品,去书籍中寻找真实的点滴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石的孩子》其实已经达到它的目的了。在采访中斯波蒂伍德说:“在欧洲,像奥斯维辛这样犹太人的故事可能会比南京大屠杀更有吸引力,但我还是希望会有少部分观众试图去了解这段他们不知道的历史。”

它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角度,一个入口,更多的发现,则有待我们在那股精神力量的指引下,继续深入。


摘自我的博客:
http://www.mtime.com/my/mxl117/blog/1051205/
转载请与我联系:
QQ:1075723
邮箱:nicolas_mi@163.com
MSN:mxl117@yahoo.com.cn

2 ) 《黄石的孩子》:有一刻,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看之前,我以为黄石是一个人名,而且发哥演的就是这个人,电影讲的是发哥怎么在抗战中保护儿童的故事;看完后,才知道自己顾名思义加主观臆断的有多么离谱。黄石是一个地名,发哥演的只是男二号,一个新四军的游击队长杰克.陈,影片主角是一个叫乔治.霍格(中文名叫何克)的英国记者,女主角是一个叫丽的澳大利亚籍医护人员。

影片有中国、德国、澳大利亚三国联合制作,资金实力很雄厚,所以拍的很有质感。上海租界洋人的舞会、战火硝烟中的南京等几个场景,戏份很少,但美术道具等做的依然很精良,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反映了国外电影制作者的敬业态度,哪怕场景在影片中只有几分钟,甚至几个镜头,他们依旧会不惜成本地去做,以保证整部片子的质感。当然,前提是他们也有钱。

片中关于南京大屠杀只是蜻蜓点水地描述了一次。日本兵很狡猾,先把重机枪用布盖起来,然后把零零散散的平民聚到一起,全部赶到机枪前面,当把布拿掉露出机枪,这些无辜的中国平民才意识到什么,开始哭喊尖叫。机枪扫射之后,日本兵再一一检查有无活口,发现活口就补上一枪。尸体处理的方法则是把他们堆成小山,一烧了之。

乔治目睹了全过程,并拍了很多照片。日本人抓了他后,刚开始很客气,乔治还可以用日语和日军军官聊天。但照片洗印出来摆在日军军官面前后,日军毫不犹豫地将他拉出去砍头。他被杰克陈救了,没死掉,和他一同来的另外两个记者朋友虽然有通行证,却还是被爆了头。

日军为了掩盖自己的暴行,连外国的记者都敢杀,那么在南京,还有什么他们不敢做的。一叶知秋,虽然影片对南京大屠杀仅寥寥几笔,但能让人想象到整个局势。

乔治在黄石为孩子所做的一切,让我想起了《天国王朝》里男主人公在自己封地里为人民所做的一切,他为自己的臣民打井、垦荒,一切为人民服务,乔治为孩子们修发电机带来电、树篮球架让孩子们玩、种蔬菜供孩子们吃,教孩子们英文。他们都在做“有意义的事”,他们都令我敬佩、令我感动。

丽,来中国五年,一直奔波在各个地方,救助那些前线下来的伤兵、战火中受伤的平民、染病的百姓,但她确是一个澳大利亚人,她除了让我想起加拿大的白求恩,还让我想起了2007年以真人事件改编的电影《面纱》,爱德华.诺顿饰演的医生主动深入中国内地,救助感染了霍乱的中国人。他们都是国际主义者,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中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之分,有的只是得了病受了伤需要救助的人。

乔治和丽这两个外国人替我们中国人照顾着60多个孤儿,而一个国民党军官却要征用孩子们的学校,为此,将乔治投进了监狱。这个军官说道,传教士、共产党、日本人,祸害了中国这么多年,这一切该结束了。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他让所有的中国人为之汗颜。

当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样,兰州那位行政长官,不但没有为难乔治他们,还送了四辆卡车给他们。正是有了这些中国人,中国才没有完,才一直存在希望。

杨紫琼在片中的出现让我有种惊艳的感觉,《卧虎藏龙》里把她整的太老,《飞鹰》里又装嫩,青春逼人的过了头,这部戏中让我感觉到了她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穿着旗袍披肩的她,气质高贵,举止优雅,标准的贵妇人气质。

影片中,有那么一刻,很普通的一刻,我感动的热泪盈眶。在行军途中,一头缠绷带的伤兵倒在路边奄奄一息,丽过去查看后给他打针救治,一个中国医生过来把丽拉上车,说别救了,他已经不行了。丽在车上边走边回头,这时影片给了一个这个伤兵的面部近景,看到这个近景,我眼泪一下就上来了。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啊,半边缠着绷带,血迹斑斑,眼神中充满无助和绝望。一个伤兵躺在路边,完全不能动,只能慢慢等死,我不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这时,在中国医生对自己都置之不理的情况下,一个外国女医生却来救助自己,我不知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 ) 外国人拍的中国往事

这部电影不能说拍得不用心,无论道具、背景还是服装都看得出下了很大的功夫,大片该有的因素都有:战争、爱情、人性的对立与冲突。有几个片段让我忍不住哭了,因此若是说到情节动人,这部电影也是合格的。但,不知何故,始终有一种不尴不尬、不伦不类的感觉纠缠着我,这几乎是观看大部分合拍片的通感,比如不久前看的《伯爵夫人》。

由此想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真的不是简单沟通或者粗略了解就可以填补的,甚至抱着一颗善意和关怀的心都远远不够。从前我们总以为西方人富有探险精神,容易对未知的国度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来我们发现原来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都未出过自己居住的城市,压根没有意愿关心万里之外的陌生土地;我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想着对东方有好奇心的人应该都还不错吧,至少他们想要了解和认识——结果发现这群人中的一大半只为猎奇,小脚长辫子的黄种人,三叩九拜的大礼,独轮车小轿子宽扁担,他们沉迷于这些意象中,自以为是地认定自己已经见到了真实的中国。。。得,这帮人也不可靠。于是还剩下一小部分人,他们也好奇,但更相信眼见为实,于是鼓足勇气来到中国,满以为要踏上蛮荒之地了,结果自下飞机起就开始惊叹不已,原来你们中国也有宽马路高层建筑大型Shopping Mall。。。他们终于承认中国也是应有尽有了,但有一样东西始终没有改变——那便是从骨子里透出的高傲。这也许不能算是种族歧视,它只是强大对弱小的习惯性轻视,永远高高在上,永远一副同情施舍的面孔。。。我终于明白《黄石的孩子》为什么总给我不搭界的感觉了。

还记得看《辛德勒的名单》时,让我哭得最厉害的一场戏是辛德勒收到犹太人集体为他打造的一个戒指,上刻铭文:救一人既救全世界。他握着戒指痛哭流涕,只恨自己为什么没能想办法再多救一个人。是时男女老幼一齐静默,独剩辛德勒一人哭得撕心裂肺。照理说他才是最该被人感激不尽流泪致谢的人,偏偏他哭了,被他所救的人却没有哭,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当时不明白,只觉得心头沉重跟着哭,后来我才懂得,拯救别人也是在拯救自己,本来就不该存有施恩图报的心理;而于危难中伸出援手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山野村夫应该这样做,博学鸿儒应该这样做,普通中国同胞应该这样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也应该这样做。难道在救援受尽屠戮的人民时,会因为施救者的国籍而使此事变得更伟大或更有意义吗?同一片星空下的人类生来平等,从我的角度来看,所有在战场上英勇抗日的无名英雄做的和何克是同一件事,拯救生命,并无轻重贵贱之分。

当然我也能理解导演的心情,毕竟是一个外国人嘛,又没有参加中国的军队,出于道义做了那么多事最后还牺牲了生命算是很不容易了。我绝不否认何克是个英雄,他所作的一切值得中国人感激和纪念——并不因为他是外国人,是因为他做了应该做的事,在那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做的事。

我在《黄石的孩子》里所有的哭都为灾难深重的中国和命如蝼蚁的中国人,国土被无端侵略、生命被轻易践踏,这是整个文明的耻辱,是地球上所有其余国家都该感到羞愧的。中国人不是生来就该被人统治,所以即使抱着伟大的目的而来也不要摆出救世主的姿态,我们并不亏欠任何人。

我衷心希望有一天能再次为施救者而哭。

4 ) 最后几分钟

我看的很不认真,一部分原因是电影本身评价低,另一部分是确实不抓人.

除了最后几分钟,当事人现身说法,还是会让人肃然.

我想到一个词,轻佻.

三角恋,罗曼史,人物浮于表面,故事虽然真实但讲的不太生动.一切都很程式化,虽然不象愤青们骂的那么糟糕.

不如拍个认真的纪录片.

片尾,当年的孩子,如今的老人把何克形容成"爱憎分明,永远笑眯眯的完人",我是认同的,就是我想像中的那种"洋鬼子",有着赤子之心的大孩子,并不是因为完美,真的是很单纯善良,还有,力量,

所以,这些品质,小乔都没有演出来,也许是导演的原因?

忽然觉得,如果有好的剧本好的导演,这个角色其实很适合小杰.....嘿嘿.....

5 ) 瑕不掩瑜

又一部早早DOWN下来,一直没有看的电影。当初看片名《黄石的孩子》,以为是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有关的野兽和孩子之类的故事,看了才知道又被片名迷惑了,呵呵,也许是自己的主观臆断。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1937年,刚从牛津大学毕业的乔治•何克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东京来到上海,本打算报道“日本是如何帮助中国的”,却目睹了随着日军的占领,中国的城市和生活的一切都在崩溃,他被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一些列暴行震动,为了让世界了解战争的真相,留在中国担任记者。他在战争中四处奔波,最终肩负起一所战争孤儿学校校长的责任,他带着学校的中国孩子躲避战争涂炭,他凭借双手之力将它变成了充满美丽和强烈回忆的地方。为了躲避战争,他带着学校的60多个中国孩子长途跋涉千余公里,历经艰险,越过雪山来到安全地区,最后也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戈壁沙漠……

片中,残酷的现实让何克成长,和丽的爱情让何克成熟。险些死于日本人刀下的何克,惊魂未定之余,遇到了来自澳大利亚的女护士丽。丽的洒脱、坚强深深的吸引了何克,让他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念;而丽的神秘,飘忽不定的性格,却也让何克捉摸不透,深陷苦痛之中。丽,也是社会的弃儿,“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一个制造麻烦的人,一个煽风点火的鼓动者。曾经是孤儿院里的坏孩子,是被丢在工厂地板上的烂苹果。”年轻时放浪形骸,到中国后参加慈善机构扶危济困,但太多的不幸和不平使她染上了毒瘾,再后来她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救死扶伤的随军护士。从对孤儿们的救赎中,丽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由一个“坏女孩”转变为一个“具有圣母马利亚一样的情怀的天使般的女人”。而何克,从一个有着灰色理想的大男孩成长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人道主义战士,成为万人景仰的时代英雄。
  发哥饰演的汉生毕业于西点军校,他曾说过,自己本来是造建筑的,现在却回来摧毁建筑,说最喜欢听的就是建筑被炸毁的声音,给小日本一点颜色看看。发哥在片子里不同于以往高大全英勇无敌的共产党形象,经常制造点小幽默,每次出现都有点神龙见尾不见首的意味。
  杨紫琼饰演的王太太,为了救出被国民党逮捕的何克,拿“认为比他的价值多一点点”的东西去换,当何克与孩子们离开黄石去山丹,我们看到有个恶心的国民党在王的屋里等她。

结局很像《面纱》,男女主人公好不容易过上幸福的日子,男主角却因为之前一次貌似不打紧的受伤流血而染上了重症,不幸离世。
  结尾很像《辛德勒的名单》,被拯救者已经是耄耋之年,都站出来真情对白。这个时候,我们完全被感动,是因为坚信生活中果然有过辛德勒和何克。当片尾那几个已是白发苍苍老人的当事人为我们印证传奇的真实,“他是个完人,是没有任何瑕疵的完人”、“我们永远感谢和纪念他”、“我们弟兄四个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我们的生日都是7月22日,就是何克去世的日子”……  

怎么说呢,这电影不会给你太多的惊喜与震撼,可能是看过《辛德勒的名单》,对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场面记忆犹新,对辛德勒决然地列出名单不能自控地添上一个又一个名字以全部财力去挽救犹太人的样子记忆犹新,对这发战争财的投机商在拯救了那么多人之后还在忏悔“我应该用车子用徽章去和他们交易,就可以多救两个,哪怕只是一个人”的神情记忆犹新,所以,此片中的诸多画面就成不了意料之外的触动了。     
  何克死于1945年7月22日。时年30岁。距离日本人投降只差23天。在今天的山丹,还有乔治·何克的墓碑。
  导演真的不曾煽情,总是那么淡淡的,连路上三个月的风雨也只是一带而过。然而一个真实的人物曾经做过一件真实而伟大的事情,这本身就令人感动了。
  我是第一次在西方人拍的电影里面看到日本人有组织地对中国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大屠杀的场景。的确是第一次,屠杀完以后,将尸体堆在一起焚毁。电影也不隐晦日本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掩盖屠杀真相,当日本情报官发现乔治的相机和底片以后,当即对乔治实施斩首处决,以及后面几个进入安全区的外国人被杀。电影《黄石的孩子》抽了至今仍在一味否认日军侵华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极端主义者的一个大嘴巴子。

观看这部电影时我始终怀有对那段历史的敬畏,敬畏每一位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屠杀的无辜民众以及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而做出过努力甚至牺牲的每一位国际友人。我们知道白求恩,我们还知道拉贝,知道魏瑟琳,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乔治·何克。

感谢这部片子,是这部片子让我了解了二战时中国发生的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是他们让我们知道了何克。

  一直都纳闷这片名为啥叫《黄石的孩子》,故事背景又不在黄石,看了电影就更加迷糊,发哥斩钉截铁,确定肯定以及一定地告诉男主角何克先生:“你看这里,铁路通到宝鸡,再往西北,就到了黄石。”后来看了网上的评论才知道,原本呢,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叫双石铺的地方,可是编剧写作的时候,觉得不好发音,就把它改成了黄石(Huangshi),想等剧本讨论完,正式开演的时候就再改回“双石铺”;可是等到正式开机时,几位讲德语的制片人坚持不改。他们认为如果观众连“双石铺”这个音都发不好的话,还会有几个人来看这部电影呢?呵呵,于是就诞生了《黄石的孩子》。

说实在的,从内心还是希望更多地人去看这部电影,去了解这个西方人和中国孩子之间的故事,不是为了宣扬什么,只是在忙碌的今天记住一些我们不该忘记的东西。

6 ) 感恩的心

看过很多评论,常见的是对拍摄技巧和故事情节的指摘,坦白说,我看不出来差在那里,我是怀着敬意看完这部片子的。
片中的故事不用说了,网上应该到处都是,我想说的是,虽然描绘战火中人性的光辉是好莱坞的惯用伎俩,而且导演与斯皮尔伯格有很大差距,但是乔治·何克和辛德勒一样伟大。

记得有一次面试,我被问到“你到目前为止,最想感谢的是谁?”的时候,脑海一闪,竟然不知道该说谁,于是就回答了一个很通用的答案:父母。回来后,慢慢琢磨这个问题,发现自己似乎没有那颗感恩的心。
虽然,我的境遇,一直都是在自作自受,明确地说,从92年,14岁的我开始明白了所有的目标都要靠自己才能达到,到现在,基本上都是自己在独力支撑。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需要感谢的人真得非常非常多,在顺境中赏识我的人,在逆境中支持我的人,得意的时候打击我的人,失意的时候鼓励我的人,给我教训的人,给我帮助的人。。。真的是多得数不过来,虽然在当时不一定知道感恩。

回到这个影片上来,其实影片的画面还是很考究的,音乐也很美,从表达被拯救者的角度上来看,导演也是在试图突破斯皮尔伯格。很遗憾的是,没看到几篇影评的作者是怀着感恩的心写的,好吧,我承认,这个时代只是个娱乐为王、金钱至上的时代,感恩的心,做什么吃啊?

7 ) 爱真的需要勇气

  终于,今天看到了125分钟的《黄石的孩子》导演版,这几乎可以算是成片了。

  在此以前对有关这部电影的所有认知碎片都被拼合了起来——《黄石的孩子》是一部中国题材的好莱坞英雄主义大片,从内容上说,《黄石的孩子》是一部讲述男人的电影。

  1938年初的上海,在基督教青年会,几个英美记者讨论着如何进入被日军占领的南京——那里正在进行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牛津大学毕业的新闻记者何克(Jonathan Rhys Meyers)伪装成国际红十字会的司机和另外两个记者一起驾车混进了那个人间地狱,他们要用打字机和照相机向全世界揭露这些暴行。

  日军的战火将南京变成了庞贝。废墟中的屠戮仍在继续,何克震惊地偷拍到了日军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机枪攒射、纵火焚尸的照片。

  何克被日军抓到,将被斩首的刹那,游击队长陈杰克(周润发)突然出现,杀死了那些日军。杰克原想将何克送到英国大使馆,但在途中遇到日军枪杀何克的记者同伴,惊呼中,他们也被发现了。杰克和受伤的何克在乱枪中跳江逃脱。

  在战地医院,来自澳大利亚的女护士丽·皮尔森(Radha Mitchell)给杰克出主意,让何克去西北的黄石养伤。来到黄石一座修道院的何克发现,这里有60多个战争孤儿处在饥寒交迫之中。

  他们的心灵都因目睹父母姊妹的惨死而严重扭曲,特别是岁数大一点的刘石凯,对一切不了解的人都怀有敌意。在丽的反复劝说之后,何克决定留下来帮助他们。

  对于一个23岁的异国男子,照顾60多个孩子比冲向前线报道战况更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内心对爱和责任的执着,就一个大男孩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一刻,何克完成了Boy to Man的过程。

  爱是恒久忍耐,何克耐心地与所有孩子沟通,积极地等待着孩子们对他的认可。一个英国优越家庭出来的男人,带领孩子们读书认字、种粮种菜、修复发电机、竖起篮球架……黄石的小修道院里传出了孩子们的笑声。何克在流民中又救回了四个战乱失怙、空袭丧母的孤儿。

  国民党的队伍来了,他们对这些壮丁心存觊觎,找茬抓了何克。乱世不法女商人王老板(杨紫琼)以身相救。日军西进的消息传来,再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威胁,何克他们决定步行1200公里去位于甘肃沙漠边缘的山丹躲避战火。

  他们一路颠沛、一路惊险到达兰州,喜出望外地得到了当地官员四辆道奇卡车的援助。

  丝绸之路上的驼群和马队,让这些饱经患难的孩子感到了归家般的安全,他们终于到达了。

  途中车队遭遇龙卷风沙袭击的时候,何克的手被锈蚀的车圈弄伤。在孩子们再次竖起篮球架、点燃发电机之后的欢笑声中,破伤风蓦然夺走了何克的生命。

  黑色的十架风筝在天空遥遥召唤,白色的裹尸布签满了孩子们的名字,丽任由一掊黄土从指尖洒落,把这个叫何克的英国男人掩埋在了中国西部、永远地和他所爱的中国孩子们留在了一起……

  片尾字母打出的同时,那些曾经被何克怙佑的孩子,而今还健在的老人们逐个出现,动情地讲述他们心中的何克——“他是个完人,是没有任何瑕疵的完人”、“我们永远感谢和纪念他”、“我们弟兄四个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我们的生日都是7月22日,就是何克去世的日子”……

  何克是个心中有爱、肩负责任的人。爱真的需要勇气,何克有,他有一颗善良、勇敢、悲悯、浩大的心,有这样一颗心的男人,才称得上真正的男人。

8 ) 投奔

昨天去看《黄石的孩子》。
看完跟别人说了句很政治不正确的话:外国人的东西就是比中国人的好。
我推荐给一个朋友看,她说:可是我实在受不发哥的新四军造型啊。
电影放了周润发和杨紫琼两个票房进去,既然是票房,还能说什么呢。情有可原。
主要看两个国际友人好了。还有那些孩子。

可能人的一生只需要勇敢一次,只需要一次大胆的选择。
因为只要大胆一次,就足够让你的生活风云突变,急转直下了。
是什么力量,影响了一个外国衣食无忧的年轻人,一个牛津大学高材生。
带着相机和打字机,想尽办法来到这片满目苍夷的土地,企图告诉世界真相。

而在那里,早已经有一个同样的女人,她对个体不抱期望,却为他人全情付出。
人们希望她是一个医生,于是她是一个医生。

每个壮怀激烈的故事背后,我觉得是是生命本身的一个冲动。
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次惊天动地的投奔。但是大不部分人负担不了它。

何克同志接受了战争为自己安排的命运。
他很好扮演了自己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并超额完成了它们。
从与死亡的狭路相逢,到接受爱的洗礼,他的生命被越擦擦亮,旋律越唱越高。

这其中他表现出来巨大的精神感染力,是他的投入。
投入是如此宝贵的品质,投入地生、投入地爱、投入地死。

直到有一天,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她满脸泪水,为你哭泣,然后觉得此生幸运。
这样的人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为什么能够全情演出生命,是因为心种有大爱,又或许是单纯不计较。
如果都能心甘情愿。一切也便简单。

短评

什么啊,只是有些场景大点而已嘛

8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较差

故事很感人,但导演有点不会讲。而且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看的是剪过的。

13分钟前
  • 推荐

小帅哥55。。。历史片难免有争议,不过起码看到了一种精神,嗯

1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我觉得蛮好。

18分钟前
  • Bigteeth
  • 还行

Jonathan Rhys Meyers。

20分钟前
  • 宋阿慕
  • 力荐

S城,和z小天使。

21分钟前
  • 还行

故事不错,编剧很烂~~

26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hogg 死后一个月,日本就投降了。可惜他没能等到战争结束的那天。

27分钟前
  • 阿烟
  • 推荐

点快进了。

29分钟前
  • 蛮爷
  • 还行

the another side of chow

31分钟前
  • lee
  • 力荐

是真事。。为什么又是战争。。

36分钟前
  • 0932313
  • 力荐

谁说Jonathan_Rhys_Meyers不接烂片……

37分钟前
  • 烧炭小五郎
  • 还行

记得这部也是在电影频道观看的。

4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很感人

46分钟前
  • 优雅的胖子
  • 力荐

为铭记和感谢

49分钟前
  • Heyvin
  • 推荐

中西合作,二战题材,参照下面纱

51分钟前
  • boks
  • 推荐

忘了不评论

52分钟前
  • 大發
  • 还行

这是一个漏洞百出的片子 可是很动人

57分钟前
  • 克里斯朵嘎
  • 推荐

刚刚从电影院回来,感觉不错,隐忍温情。

58分钟前
  • 南溟
  • 推荐

不喜欢发哥

59分钟前
  • perfervor™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