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昇妍最近的的作品都很喜欢。比如上一部《代理人》,还有这部《独自生活的人们》。
电影的女主,每天过着孤独的独居生活,一个人住,一个人吃,一个人上班,连邻居和她打招呼,也经常故意带着耳机假装没听见。 工作是信用卡客服,每天要接各种各样的电话,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顾客,但是永远都能处变不惊,无论遇到的是无理的顾客,还是有精神病的顾客,仿佛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和她没什么关系。
有没有觉得像极了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我也越来越喜欢独处。自从生了孩子,或者自从好朋友们生了孩子,我已经基本不怎么和朋友联系了,同事约我也懒得出去,就喜欢一个人,或者和老公孩子,和父母一起,连住在一起的公婆,都觉得要应付他们很累。我也经常戴着我的耳机,一个人走路、跑步、购物,这一切都让人很自在,很舒服。
这一切,有没有问题呢,当然有。电影最后,女主没有也不算和出轨离家又回来的父亲和解,但是告诉父亲自己有在家装摄像头,每天都能看到他的动态;和自己带的实习生通了电话道了歉,没能好好相处;和新邻居一起祭奠孤独死去却没人发现的上一任邻居;离职前和上司约了一起吃饭……女主的孤独,也许还会继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不一定会增加,因为这就是一个孤独的社会。我也不想改变,至少我觉得现在这样很好,等到哪天我也开始怀念如世界杯一样热闹的场景的时候,也许改变就开始了呢?
好电影能把整个时代拍出来。《独自生活的人们》就是这样。尽管剧情翻来覆去就围着女主一个人,但丝毫不影响她身上映射了一个群体的影子——独居青年的影子,进一步来说,这个角色能让所有孤独的人类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让人产生代入感,甚至感到揪心、窒息,一如当下的现实。
电影开头,女主带盒饭回家吃,不理会打招呼的邻居;看吃播、追剧,睡觉;在公司独来独往。电影结局,告诉父亲家里有摄像头,自己随时能看到他,“我们就以这种方式保持联系吧”。
通信技术本来让联系更便捷。事实上,人与人更疏离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乘公交,一个人生活,真的很自由自在吗?或许。但总有某个时刻,人会强烈期望,能与别人一起吃个饭,一起讲讲内心的话——哪怕真面对他人时,我已经不习惯、不知道该说什么。
“总觉得我们做事太专注了,应该马马虎虎的。”导演最后借女上司角色说了这句话,对极度追求“进步”的社会提出质疑:效率和进步不该以弱化人性、丧失幸福感为代价。人类的价值观应遵循内心,而不是被资本裹挟。
孤独、抑郁、躁郁……周围的人们或多或少患有心理疾病,大家心知肚明。这部电影里,除了皈依基督的父亲(也是个拜金主义)寻得快乐之道,其他人都有点心理问题。上司从一开始精益求精(吹毛求疵),到后来,高度紧张状态终难持续而变得佛系(工作上差不多得了);实习生由于工作压力,产生幻听(接线员职业病),以辞职了事;女主同样产生幻听,最后打算休假以求改变现状。
极致的孤独会怎样?这部电影里,设置了邻居“孤独死”的情节。想象他的情形,可能是这样:当他非常期望能与别人一起吃个饭、互相谈谈心时,却发现连一个这样的人也没有。甚至,美丽的女邻居(女主)都不愿意和他打招呼。
孤独如影随形。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韩剧天使】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20几岁的人就是会嫉妒别人的#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在热搜榜一的这个词条吗?点进去才知道这是在脱口秀大会上,江梓浩所演讲里的的一句话。可是,这句话却引起了许多青年人的共鸣。互联网生活让我们发现很多人都非常优秀,他们拥有快乐的同时还拥有很多名牌包、化妆品、鞋、手表等各种奢侈品。以至于让普通人认为是不是自己过得太平凡了?当江梓浩的那段演讲一出我们才知道,我们才是那类“正常人”!!20几岁的人平凡和普通才是常态,会嫉妒别人也很正常,更不要因为和别人差距太大而感到焦虑。另外我们还总能看到很多人都有好朋友,他们总是在网上分享好友聚会,他们怎么那么多朋友?有一部分人的朋友多到数不清,还有一部分人只有一两个甚至是没有朋友,那他们就是异类吗?接下来咱们就聊聊那些喜欢独居、朋友很少也不爱社交的人是什么样的:《独自生活的人们》
该影片是凭借短篇集《好爸爸》(2018)儿备受瞩目的韩国电影学院出身的洪成恩导演的长篇处女作,获邀参加第22届全州国际电影节(2021)的韩国竞赛单元。由孔升妍主演,讲述了现今社会的文化和社会问题。虽然只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却映射了一个群体——独居青年的影子…
故事的女主人公贞雅(孔升妍饰),她是一个独自生活的人。每天两点一线,不是上班就是回到出租屋睡觉。一个人住、一个人吃、一个人上班。上班时他们总会有休息时间,其他人都是聚在一起抽烟聊天,而她像是融不进去一样,只在一旁自己一人抽着烟休息。
只要不是在工作,贞雅就会立刻戴上耳机隔绝外界的一切声音。下班的路上戴耳机,吃饭的时候也戴着耳机,快到家在家门口的走廊时,她还戴着耳机。连邻居和她打招呼她也故意戴着耳机装没听见。
贞雅的工作和电话客服相关,虽然是信用卡中心的电话接线员,每天要接到各式各样的电话,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客人。但是她永远都能处变不惊,无论遇到的是无理的顾客,还是有精神病的顾客,仿佛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和她没什么关系。又因为她的工作绩效非常优秀,领导要她带新人。可是如此冷漠的她,因为这个新人的到来内心发生了转变。她逐渐对自己的冷漠产生了质疑,“我这么不合群是对的吗?”“我真的喜欢独处吗?”“我要不要改变自己呢?”
贞雅拒绝一切社交,就连自己的邻居死在了出租屋都不知道。虽然没有必要一定要关注别人的生活,但是她对自己母亲和邻居的死亡都表现得太过冷静。“他都死了一个星期了你难道没发现吗?”“葬礼上你怎么一滴眼泪都没有流。”社会发展越来越快,而人们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总的来说,电影总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点。深处这个时代的我们,出门总带着耳机,只要戴上耳机,我就可以有勇气直视周围的人们,我就可以正当的忽视那些突如其来的招呼,我就可以跟外界隔绝开一道缝隙…但是某种程度上,低欲、逃离、生疏、缺乏社交技能并不影响我们渴望。影片的最后,贞雅其实时渴望交朋友的、渴望与人相处的。因为人是群居动物,都会害怕孤独,任何人都无法真正的享受长期的无社交生活。但孤独是常态,并不是人人都能一直陪伴着你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愿意一直陪伴的人。
而且,有人喜欢热闹,而有的人偏偏就喜欢独处,喜欢孤独的那种感觉。虽然这部电影氛围很安静,还有些压抑和致郁,但非常适合一个人的时候看。希望看完的朋友不会因此感到难受,毕竟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过得多姿多彩,一个人也可以对周围的生活饱含热情,一个人也不意味着回对世界冷漠。总之,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我们不止要去适应孤独,更要懂得去享受孤独、接纳孤独。
孤独,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平淡随意的生活态度。
孤独,并不意味着切断。
很多人一直陷入了一种怪圈之中,认为独自生活的人们,是带着孤独感,染着孤寂、惆怅、迷茫、空虚的情绪,和周围的一切都割裂开来,每天重复着无聊的事情,周而复始,麻木成为生活的主题曲。
其实,并不是。
单纯孤独的人,可能正如上面所说的那般,他们在麻木中失去生活的信念,产生厌世的情绪,以至于每分每秒都会在痛苦中挣扎。但是,独自生活的人们,孤独并不是生活的主旋律。每天,一个人起床,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赶地铁,一个人走在路上……,从睁眼开始,到闭眼,好像这个家一直都是一个人,孤独油然而生。
起床,拉开窗帘,暖阳投射在脸上;
微风吹过,窗台的绿植在风中摇曳;
出门遇见邻居,友好的打声招呼;
行走在路上,春天带来了绿意盎然,花香扑鼻;
坐在地铁上,看着周围形形色色的陌生人;
工作闲暇之余,和同事聊聊天……。
独自生活的人们,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人,孤独会有,但很少,我们并不需要,也没有理由去刻意切断和周围的一切,孤独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随意的情绪,而不是一把自己亲手安上的枷锁。
独自生活的人们,应该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去自由呼吸着生活的空气,去找寻自己喜欢的事物,轻快愉悦的踏出每一步。
独自生活的愉快来自于没人给自己找不愉快,独自生活的不愉快来自于自己给自己找不愉快。像电影中的女主从早到晚的不愉快,也真是性格决定命运了,不能代表独自生活的群体,是因为抗拒周围环境和人的亲近或者伤害,才选择了孤立自己。这会误导大家认为独自生活是很痛苦很可怕的事,事实上,包括我自己和周边朋友在内的独自生活者,都简直不要太愉快呢。
低欲 逃离 生疏。缺乏社交技能但又渴望。
虽然不至于一直开着电视 有声音陪伴。但是睡觉也必须有定时关闭的视频入眠。没有朋友没有恋人 原生家庭不幸福不健康。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 语言也退化了。女主好歹有个工作 还能社交。我又没有工作 只有一只猫。隔壁邻居死了一周身体腐烂了才被发现,我可能是被猫吃的七七八八了才会被发现吧。
当看到贞雅在写字楼间指定吸烟区吸烟时,不禁想起彭浩翔的《志明与春娇》,不同的是漂亮的贞雅谢绝了爱情,自己生活。 父亲总是使用逝去母亲的电话号码(此细节处理巧妙而极简,赞),表明父亲也是孤独的人,但是他善于排遣,排遣方式一直不为贞雅接受,父女隔阂多年。此乃人间常态。 通过父母家的网络摄像头关注父母的生活,失真模糊video影像异常惊悚。(本片又一处小小炫技)。难怪video画质经常被用于恐怖类型。
编导是位1988年生女性,首部长片。可能来自其生活感悟的片段,不是起点也非终点。贞雅就是被陌生人的善意改变了。孤独并非宿命,也是本片的善意。 ps,如果本片预算不超50万元人民币,说明主创功底不浅。 延伸阅读: 朴赞郁的流变-1://movie.douban.com/review/14597470/朴赞郁的流变-2://movie.douban.com/review/14599466/朴赞郁的流变-3://movie.douban.com/review/14600979/
显而易见,眼下这些《独自生活的人们》已经不擅长「面对面」交流了。在原子化、娱乐化和快餐化的消费主义时代,隔着屏幕「对话」早已成为相对安全和舒适的社交场景。讽刺的是,还在试图与人建立连接的「客服」早就将自己活成了一个缺少链接感的机器人,而《工作的她》以及《她的工作》也很快就会被更年轻更高效的「空心人」取代。这正是本片令人细思恐极的部分:因个性而美丽的人在毫无《羞耻》意识的情况下,被系统抹杀个性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成了「杀人系统」的帮凶。幸与不幸,摆脱不掉的女性身份和与生俱来的「火光」让女主意识到了「附近」的存在。在被各种「小程序」填满的智能社会中,这部处女作通过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摩擦和审视「人」的行为习惯来追踪且定位「我是谁」这一初始命题。这就是为何作者和「用人单位」强调「姓甚名谁」的原因。
21_111。害怕孤独,所以就算没人或者是在睡觉家里的电视也一直不关。虽然是一个人通勤一个人吃饭,但一直开着吃播或者是剧来陪着。虽然希望有声音,但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要不是为了工资而维持每天外出,大概会一直呆在家里对着电视?孤独也许不是一种选择,只是随波逐流活成了一种模式,主角的新邻居,应该会影响她改变吧。
挺好的一鬼片,如果不跟世界和解就更好了
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工作;独来独往、清心寡欲的生活。午餐吃米线,公交上追综艺,下班后被窝里看剧到沉沉睡去。人来人往的闹市,北欧式的社交距离。在一堆淫秽物品中死去的邻居,想回到2002韩日世界杯的精神病人,沉迷宗教团体的父亲......外面的喧闹与我无关,在朝九晚五的通勤中消磨着日复一日的孤独。七月的惊喜,连看好几部韩国文艺片,总算有部让人眼前一亮。【SMURF/5.5GB/英字】
故事并不是独自生活的“人们”,仅仅是女主一个人而已,独自生活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愉悦的,并不是要切断和周围世界的所有联系,拒人于千里之外,还觉得自己特别委屈。
反映的是独居的生活方式和独居的困难,以此为切口,切开现代韩国生活的一角。还有对普通韩国女性的欲望、亲密关系及手机依赖的讨论。女主角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残酷生活时刻,可能会加剧观众的孤独和恐惧。
太夸张了吧!一个人在外面生活也可以呼朋唤友啊……这片子是不是拍来给长辈们催婚用的???看看现在的年轻人自己一个人到底有多惨???招谁惹谁了要被黑成这样???只能说女主真的过分特别了……本片可以说是奇葩大赏……(如果是表现个案,请命名为《独自生活的人》别加复数好么......)
不鸡汤,不治愈,现实社会如实地展现出来。不如意的生活里还有那些可爱的人会给你一丝温暖,让你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独自生活的人们也并不都是孤独的。
戴上耳机,看着屏幕,减少交流和互动,以一种拒绝的姿态生活着。当这不是一种舒服的生活时,想要改变,就得承认自己过得很不好,并学习与烦恼相处、与世界为伍,情感微妙复杂,表达出来、直接一点哪怕需要一点妥协,也会更自在一些。
这么高的寂寞浓度,我们称之为当代生活。“我啊,最近有个想法,我们做事太专注了,应该马马虎虎才好。”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都是一场孤独的旅行,这部电影把孤独表现到极致,只要是认真看的人,都会被戳中。独自生活,以前只是老年人,今后,年轻人也会越来越多。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真的只有活着吗?
永远拉着出租屋的窗帘,路上一定插着耳机,一直吃同一家店的同一样饭,多一个人就会不自在…如此真实。是一个关于孤独和道别的故事,因为孤独连道别都如此困难,是一部完全可以共情的电影。
一种孤独感透着荧幕渗出来,对于世界的冷漠,周围的漠不关心,看着美食节目独自吃饭,邻居去世一周才被人发现,母亲的葬礼没掉一滴眼泪。似乎现代社会把人慢慢变成一具空壳,找不到灵魂的出口。忽略附近关系,人与人的交流变成冷冰冰的网络,虚无和一道道屏障。其实大家都怕孤独,只是有的人被冲淡学会了伪装,有的人只能不断麻木自己躲避现实。
这个世界大多的问题,都是因为不能给人供给足够的意义…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危机……
疏离克制。好喜欢。配乐都很精致。成年人充斥着尴尬、硬头皮的世界和真实的小问题不断的职场,那些淡淡的细节,那些藏在瞳孔里的震动——我们普通人的人生哪来那么多drama,麻木麻木麻木里几个小波澜,就挺好。
很喜歡(為什麼要坐時光機去2002年那段 聽到了咚咚咚那段 吃不下飯那段 告別那段 火柴點煙那段⋯
#TIFF 2021#上班路上看着手机视频,接听电话时说着录音机般的话语,吃饭时一个人一碗面,睡觉时要开着电视,隔壁邻居死了一周无人知晓,不是不需要人情温暖,而是伸出善意之手,就可能遍体鳞伤,科技发达的今日,都市空巢青年的生活,如同齿轮一样机械地轮回着,独自生活的人们啊,如果有时光机,真想回到过去。
我们都讨厌孤独,却又习惯孤独。虽然想摆脱孤独,最后也还是孤独。这就是真实人生。
独不独自生活……女主在外面对人这么冷漠冷淡没必要吧,又不是每个人都想害你,很多情况下别人还是好意。不是我想象中这个题目应该拍出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