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良心说《被解放的姜戈》(Django Unchained)还是相当好看的,不论剧情还是表演都充满了娱乐性,有一贯的昆汀style标签。但若与昆汀的其他作品比较,这部电影的表现便相当平庸:疯不够疯,血腥限于血腥,不及美学;邪不够邪,从主题到叙事执行到镜头安排都标准正统;范也不够范,既没有科恩兄弟在《大地惊雷》中震撼人心的的侠义道,也没有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黄金三镖客》中的神级配乐。总而言之,看得人差那么一口气。
之所以如此,我想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编剧和画面效果两个方面。
编剧上,一是剧情走势过于中正,从头到尾按部就班,昆汀以往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疯劲”严重不足。那么昆汀一般是怎么个“疯”法呢?昆汀的第一部作品是《落水狗》(Reservoir Dogs),讲八个劫匪抢钻石的故事,但重点不在抢劫本身,而是抢劫之后劫匪之间的彼此猜疑和相互残杀。每个人背后的真正动机目的和在紧急状况前的表现都相当出人意料,画面的血腥度与人物的疯狂度较着劲地不断攀升,作为观众对情节的投入度也随之节节高。《低俗小说》(Pulp Fiction) 的疯则是体现在极端风格化的对话与奇妙的环状叙事手法。从杀手朱尔斯对圣经的引用,到文森特和黑帮老大女人的舞蹈比赛,再到黑帮老大和拳手的和解,人物在不同片段中的角色位置飘忽不定,情节的每一个转弯都出人意料,然而同时首尾相接一气呵成。《杀死比尔》(Kill Bill) 的疯劲很接近于《低俗小说》的路数,女杀手单枪匹马寻仇,风格化的拍摄手法搭配动画式的夸张视觉演示。而相对的,在《被解放的姜戈》中,大情节走向基本为时间顺序,除少数细节(比如小镇夜袭)安排巧妙外,全片从头到尾并无意外,谁死谁活谁胜出,政治正确得乏味。
二是场景安排撞到了昆汀的短处而非长处。回顾一下昆汀的编剧/导演史,他从《落水狗》到上一部的《无耻混蛋》(Inglorious Basterds)都以群戏见长。所谓群戏,在情节安排上要求多线索与多进程的交织;在拍摄上要求镜头机位角度在全局与聚焦间的取舍与剪辑;在表演上则要求同场景演员之间的配合与碰撞。群戏好看就好看在这些不同视觉力量的对抗,它非常考验导演的运筹能力,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与遗漏都会造成整个片段的失败,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但群戏也意味着导演在人物内心情绪表现上的相对松懈,因为在众多人物出场的片段中,视觉重点集中于人物关系的展开,集中于不同势力、方面的牵制而由牵制表现出的镜头情绪紧张度。群戏中每一个演员每一条线索都很重要,尽管也有主次之分,但并不必须一个灵魂人物领头。即使有灵魂人物的存在,这个人物也是通过与一个个辅助人物一条条辅助线索的交手中逐步脱颖而出的。换句话说,群戏高潮的到来是海浪式的,是随着剧情发展与对手表演的紧密烘托而不可逆转地一波波震荡而来,而非单枪匹马刺穿重围,故而并没有某个人物的内心戏需要担纲。《落水狗》中的八名罪犯各个心怀鬼胎,小算盘拨拉地哗哗响,有凶狠的杀人不眨眼,也有兄弟间的深情厚谊,说不上谁才是绝对主角;《无耻混蛋》中小酒馆接头一场戏各方势力都相当重要,紧张的气氛和着黑色幽默,枪林弹雨和血浆飞溅中的小高潮看得人心跳加快瞠目结舌。而这不过出现在电影的一半处,后面一场接一场的复杂群戏越来越疯,越来越好看。
相对的,我们来看看《被解放的姜戈》是怎么进行剧情安排的。姜戈(Jamie Foxx)是个美国南方种植园上的黑奴,美国内战前两年,姜戈因与妻子从种植园逃跑而被庄园主双双贱卖。机缘巧合,德国裔赏金猎人舒尔茨(Christoph Waltz)救下了他,二人合作靠追杀逃犯获取赏金,直到姜戈决定深入密西西比州的糖果庄园营救被卖去的妻子。影片的前半部分描绘姜戈与舒尔茨的江湖闯荡,重点在于姜戈怎么从一个黑奴成长为一名快枪手的。直到了后半段,二人闯关糖果庄园,行骗沉迷于黑奴角斗取乐的庄园主坎迪(Leonardo DiCaprio),群戏的部分才真正开始,龙虎斗也才终于渐入佳境,变得好看起来。那么前面姜戈与舒尔茨闯江湖为什么不够好看?是节奏太缓慢缺乏打斗戏吗?不是,这一段他们统共杀了9名逃犯,血浆四溅了三场戏。那是因为人少不够热闹吗?显然更不是。类似讲述二人缉凶的《大地惊雷》连闯关杀逃犯的大动作戏都没有,却并不代表这直线顺序安排的小场景二人戏就不好看。
《被解放的姜戈》在进入糖果庄园的群戏前之所以缺乏力度,是这一段缺乏焦点,在情节上没有一个紧绷的弦来制造期待与悬念。而在缺乏戏剧悬念的情况下,姜戈的个人成长就必须成为情节推动的依托。换句话说,前面这一部分走的其实该是内心戏路,观众必须在这长长的铺垫中认识姜戈,理解舒尔茨,才能认同后面糖果庄园里的义无反顾跟舍生取义。而要做到这一点,演员的表演就异常重要。这就不得不提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弱项:演员表演水平分布不均。
Jamie Foxx的姜戈和Christoph Waltz的舒尔茨凑到一起,风头就全归舒尔茨了。Jamie Foxx只有物理性的比划,缺乏人物个性的多方面展示。这个姜戈显得呆头呆脑,除了搭救妻子,行事相当一根筋。本来演员表演的呆板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电影本身的失败,如果姜戈只是群戏中的一分子,那么他的单一层次很可能就是一块大拼图中的合理一片;但实际上姜戈与舒尔茨的互动却是推动第二部分的关键,他除了必须解释自身的演变,从“奴”到“人”的心路历程,还必须与舒尔茨有更进一步的精神交流,这才能造出巨浪,推动后面糖果庄园的大风暴。Jamie Foxx显然没能达成这个目标。
另外电影中糖果庄园的群戏表演也很值得单书一笔。Leonardo DiCaprio的坎迪,Christoph Waltz的舒尔茨和Samuel Jackson的老管家史蒂芬形成了一个相当有风采的三角结构。坎迪傲慢,舒尔茨狡猾,史蒂芬阴险,这三个人彼此牵制,绵里藏针地客套、炫耀、试探就很有意思。Christoph Waltz的表演极为松弛,是这个三角形中能量最大的一角。松弛意味着空间,而空间为情绪层次提供了可能。相对而言,坎迪这个人物形象就比较单一,傲慢且愚蠢。DiCaprio演得虽不过分夸张,但依然紧张有余,松弛不足,人物身上有更多DiCaprio自身的影子,而非人物本身。Samuel Jackson的老管家是最有发挥余地的角色,他演得相当犀利,但表演与他在《1408》中的凌厉劲如出一辙,也是一种单层次的戏剧感。
从视觉效果上看,尽管《被解放的姜戈》也在政治正确的大前提下屏幕上血浆横飞,死尸成堆,但放肆的杀戮并不代表这片子拍出了“疯”劲。《无耻混蛋》除了篡改历史,更重要的是对历史进行了戏虐的视觉表演。电影讲到硝酸胶片易燃,便突如其来插入解说片段,一秒钟变纪录片;在展示电影院里德国高官云集时,竟然画箭头表明谁是谁,还“叮”一声配个箭头音。“疯”是疯在对视觉手法运用的随心所欲上。再看昆汀最为人称道的《低俗小说》,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穿插也转换得随心所欲,比如文森特要给吸毒过量的黑帮老大女人注射肾上腺素一幕,视角从女人失去知觉的脸转到左胸上的红点、针头、文森特的双眼和旁观者的双眼。这种视角的游移与穿越,拉长了动作发生的时间,进一步加剧了本就紧张的气氛,也逼迫观众不由自主地拉高情绪,看得人来劲。《被解放的姜戈》则是标准的线性进程,在缺乏剧情紧张度的情况下,电影中景特写的切换都规规矩矩,按部就班,只有糖果庄园晚餐女奴与姜戈的关系被老管家察觉一处才有所激动。但即使这一幕,剪辑也很有限,是非常标准的连续蒙太奇,很难激发超一般的情感投入和视兴奋。
其实相对简单场景中拍摄结构和视觉表现力的缺乏,是编剧出身的昆汀的一贯弱项。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科恩兄弟在《大地惊雷》中牙医出场和《被解放的姜戈》中舒尔茨(也作为牙医)出场的力度。《大地惊雷》中是飘雪的小树林,主人公的老警探和小姑娘在陌生的印第安林地里本就紧张,这时两匹马从树林后缓慢踱出,其中一匹上坐了一只巨大的黑熊。镜头在小姑娘和老警探的背后、侧景、表情、视线间来回切换,随着马背上黑熊的逼近,紧张的情绪绷到顶点。这一幕中马背上的黑熊就是一个绝妙的视觉焦点,为本就紧张的画面增加了诡异,是静态的纯视觉冲击,无需任何对话提示,观众的注意力立刻就被调动了起来。《被解放的姜戈》中舒尔茨的出场则相对拖沓,先表现一群黑奴被两名奴隶贩子驱赶夜行,之后奴隶贩子发现对面有动静,紧张地勒令队伍停下。这时舒尔茨的马车从黑暗中现身,插入一个马车前行的主观镜头,再切回奴隶贩子枪上膛,人戒备。随后奴隶贩子喊话,舒尔茨正式进入镜头,边勒马边解释此行目的。这个场景中舒尔茨的马车顶上有一颗硕大的模型牙齿,晃晃悠悠地搞笑。当然舒尔茨出场的安排本就是喜剧性的,先前的紧张铺垫与后面的喜剧色彩形成对比;但仅就烘托出场力度而言,科恩兄弟的简洁画面与刀锋般凌厉的剪辑显然更胜一筹。
综上,尽管《被解放的姜戈》不失为一部好看的娱乐电影,但带了昆汀style的期待则难免不看得缺一味。就连一贯的精彩配乐也因为向莫里康内致敬,大量使用弦乐、鼓与号,反而让人不由自主地与《黄金三镖客》相对比,倒增加了二者差异的明确性。
为了祭奠《被解救的姜戈》暂时无缘公映,把以前的文章发出来,我们其实很想支持正版,支持电影院,可惜没有机会,也怪不得一众影迷们私下尝鲜了。 这里总结出了《被解救的姜戈》的10大关键词,将这部电影里到外扒个精光,了解本片凭什么倍受影迷推崇,缘何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一起进入西部暴力世界,体验“昆汀style!”
1、骑马的黑人——自由主题“弗里曼”
姜戈的姓氏弗里曼,Freeman直译自由人;妻子布鲁姆希达的名字,在牙医的故事中,是等待屠龙英雄杰克弗雷德解救的公主的名字。两位角色牵动着整部电影的主题,也就是自由。 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南方的残酷奴隶生活自然成为被描述的重点,开场饱受鞭刑的黑奴,背部的伤疤特写历历在目;曼丁哥角斗(起源于西非民族集团的格斗)、恶狗撕咬血肉横飞的惨烈。卡尔文·坎迪为首的种植园主似乎并不关心棉花的产量,只是想方设法的折磨黑奴取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阶层中,人的价值是根据肤色区分,对黑白之间平等是没有概念的,黑人永远没有自由。本片从片名上看——《被解救的姜戈》,一个开场就被还以自由身的黑奴,自由的主题无疑显得非常超现实。 《被解救的姜戈》电影海报上那根铁链,与《断锁怒潮》异曲同工,后者正是一部以解救黑奴为题材的作品,而本片铁链后红色的背景更预示着电影中,打断的锁链通往自由之路铺满了血腥。在姜戈回忆与妻子逃出种植园的情节中,背景音乐是六座葛莱美奖提名的新灵魂乐派男歌手亚当·汉密尔顿的名曲《自由》,他灵魂式的嗓音,舒适的清新风格配上的却是惨烈的故事。 而最大的自由写照在于“牛仔姜戈”,片中多数出现姜戈骑马的镜头,象征着他是一名牛仔,而且是黑人牛仔,这是前所未见的。西部电影中牛仔代表着不羁的自由,出现在一个黑奴身上,不难理解片中所有白人那异样的目光。结尾之处杀往种植园时摘掉了马鞍,这个寓意非常明显。在牛仔的含义中,马鞍是其最重要的行头,可以没有马但不能没有马鞍,有马鞍代表着我是一名代表着西部精神的牛仔,用句现在的话来形容:这就像一个穷光蛋每逢出门就用肉皮擦嘴一样,就是为了充门面,即便我不是牛仔,我也有马鞍向别人显摆。 姜戈故意去掉了马鞍,为的是证明:老子没有马鞍,但老子有马!这个举动为的是要嘲讽那些光有马鞍没有马的伪牛仔,属于昆汀对历史的戏谑,从而更为洒脱。
2. 通心粉——意大利西部片
通心粉西部片,很多观众对这个名词属于雾里看花,虽很常见但具体内容有些语焉不详。通心粉西部片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塞尔乔·莱昂内在上世纪60年代创造的一种新类型的西部片。通篇在欧洲拍摄,带有强烈的欧洲电影风格,表现的却是美国拓荒时期的故事,演员也经常用美国明星,比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查尔斯·布朗森等人。 莱昂内并非是意式西部片最早的导演,却是将其定义为一个类型的先驱。意式西部片与美国片有着完全不同风格,比如莱昂内著名的《镖客三部曲》系列,伊斯特伍德这些角色都是亦正亦邪,遵从为钱卖命的守则,黑白界限模糊,带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风格。这与以约翰·福特为代表的美式西部片中约翰•韦恩等人冷峻漠然、高大威猛的西部英雄完全不同。 意式西部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成本低廉,暴力色彩严重,当时的意大利Giallo电影(犯罪、惊悚、恐怖题材)风行,这种风潮也蔓延到西部片中,多数意式西部片充斥着廉价的成本,血腥镜头比比皆知。这些都是美式西部片所不齿的,很多影评人认为意式西部片玷污了西部电影神圣的沃土,因此用“通心粉”(Spaghetti,意大利面,通心粉Macaroni的说法来自于日本)来讽刺这些片。直到70年代,通心粉西部片运动逐渐颓势,1973年莱昂内监制、亨利·方达主演的《无名小子》成为通心粉西部片的告别演出,1975年彻底消亡。但在后世最著名的粉丝主导下,于21世纪再次出现。 众所周知,当年昆汀还是音像店打工族成员之一,且甚是喜好这种B级风格严重的电影,通心粉西部片更是其最爱,在“卖碟”之余观摩甚多,对其后世风格影响严重。比如昆汀非常喜欢的一部西部片《伟大的寂静》中,通篇雪景中的血腥就让当时的碟店小子非常震惊,在其后世多数作品雪景血腥这种“白里透红”的镜头很常见,如《杀死比尔》和本作。 《被解救的姜戈》是一部典型的通心粉西部片,这与如《大地惊雷》这些美式西部电影风格南辕北辙,应该说“不同个导演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西部”,昆汀的西部片中,镜头突然拉进的面部特写,断断续续的背景音乐,在主角漫步的脚下,是一片充满着暴力与嗜虐成性的西部大地,正是通心粉西部片的特征。
3、姜戈——用黑人题材致敬
昆汀早在十年前就完成了《被解救的姜戈》的基本构思——黑奴变成赏金猎人。“姜戈”在欧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几乎通心粉西部片中都有一个姜戈,属于标配,只要看到这个名字出现,就意味着该片是一部“通心粉”。电影片名就取材于1966年的西部片《姜戈》,但并不是简单的致敬或者翻拍,因为后者主角是一名白人,本片与《姜戈》除了都是暴力色彩浓重的通心粉西部片外,没有半点共同之处(《姜戈》的男主角弗兰科·尼罗还在片中轧了一个角色,曼丁哥格斗失败的奴隶主,并且对Django中的“D”不发音清楚明白,致敬味道)。 “姜戈”是一个典型的吉卜赛人名字,出现在一个非裔黑奴身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属于昆汀用自己的方式,致敬中又带着颠覆。 昆汀选择黑人题材拍摄通心粉电影是有原因的,《姜戈》的导演塞吉奥·考布西就是昆汀非常喜欢的导演(那部《伟大的寂静》正是出自其手),在他的电影中不但暴力色彩最为张扬,而且种族主义严重,比如在《姜戈》中红围巾团伙屠杀墨西哥人,《印第安人乔》中赏金猎人剥下印第安人的头皮作为标记(《无耻混蛋》中的致敬)。 因此在《被解救的姜戈》中,昆汀把考布西的“中心思想”全部糅合在本片中,与他暴力风格最相似的就是南北战争前的美国南方,选择一名黑人当赏金猎手可以将考布西式种族主义推向极端。 黑人牛仔、甚至是南部第一快枪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本片是在当代美国普世价值基础上描述历史,更加突出了主题。
4. 血腥优美——暴力美学的立场
从《杀死比尔》到《无耻混蛋》,昆汀对暴力美学的热爱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沉迷于对于暴力细节的刻画,《被解救的姜戈》作为一部以暴力为己任的通心粉西部片,在暴力场面上更加不含糊。但昆汀对暴力的一味宣泄有理可循,暴力解决问题是很片面的,但在电影里,这种方式却被表现的非常正确。 在《无耻混蛋》中背景二战,将纳粹定义为十足的恶棍,所有的暴力施加,希特勒被打为肉泥这就变得跟众望所归一样。在《被解救的姜戈》中,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前两年,当时的密西西比州正是南部种植园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园主的黑奴制这对于的从小读着南北战争历史的美国本土民众来说,种植园经济代表黑暗的过去。尽管片中种族主义问题非常敏感,但本片实则是“在一个邪恶的地方发生的正义故事”,属于旗帜鲜明的拥护以奥巴马为首的白宫领导班子的作品。 因此在这个前提下,昆汀所谓的暴力就名正言顺了。很多电影都采用欲扬先抑的这种方式,为的是让结尾绝地反击更能调度观众情绪。而本片“抑”的部分通篇存在,大段时间表现奴隶主如何虐待黑奴,到了该“扬”的地方,稍微缓和观众的心态,然后加重“抑”的部分。这些情绪堆积到了结尾,就像一个即将爆发的火山,到了“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程度,非暴力不合作,才让最后“为了达达尼昂”的屠杀,炸掉庄园是那样的畅快,棉花上的鲜血、引燃的炸弹引线,也能如此优美。 本片在自由平等正义的前提下,把握住观众的情绪,用正能量的方式宣泄暴力,也就是暴力之后要加上“美学”的真正含义。
5、头盖骨——人种与奴性
片中卡尔文·坎迪关于黑人头盖骨三处凹痕代表奴性的那段理论实属谬论,因为根据人种的不同,黑种人颅骨区域受太阳直射的影响而显得宽大,他对比的牛顿和伽利略都是白人,所以没有这种现象。 这段情节指桑骂槐,奴性并非天生,而是自作所为,讽刺的指代了塞缪尔·杰克逊饰演的黑人管家史蒂芬。坎迪口中声称上一代黑人管家至少有机会杀掉自己的父亲逃走,但却没有这样做,而史蒂芬也是如此。 这个黑人代理着庄园,刚出场时甚至与自己的主人开了一系列玩笑,他几乎与白人平起平坐,还看出了姜戈的端倪,在他心中甚至将自己也当成了白人。但在饭餐那场戏中,如摇尾狗般的阿谀奉承,随声附和却显出了骨子里面的奴性。同一所庄园中,史蒂芬的奴性与布鲁姆希达的反抗对比强烈,头骨三处凹痕只是人种的特征,而奴性则是一类人的特征。 骑马的姜戈象征着自由,而史蒂芬永远也无法骑马,因为他腿脚有问题,是个跛子,但更讽刺的是,史蒂芬的腿瘸是装出来了,老爷子腿脚灵便着呢。这说明他可以骑马,但自己故意放弃了这个机会,放弃了自由权,这就是奴性。
6、大怪牙——摇晃的黑色幽默
电影中,牙医舒尔茨马车上的大怪牙非常抢镜,还有很多特写,用时髦话来说,很萌。这是昆汀电影的标志——黑色幽默。 昆汀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很有特点,唠唠叨叨没完。比如《落水狗》粉先生因为小费的话题讨论了半天;《低俗小说》里萨缪尔·杰克逊杀人之前唠叨个没完,《无耻混蛋》里瓦尔兹神经质般的东扯西扯。这就是昆汀的特点,将一段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情节或者设定,在特殊的环境下重新演绎,让观众感受到其中的荒谬,产生喜剧效果。 《被解救的姜戈》中黑色幽默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讽刺3K党(这个组织在电影发生的年代还没有出现),用床单蒙面双眼掏洞,乔纳·希尔抱怨视线受阻,然后众人对面具质量和必要性展现激烈的讨论,如果观众专注这段情节,无疑被带入了昆汀的世界中,似乎忘记了原本紧张的气氛,却突然回到主题,顿时牵扯住观众的吸引力。 同时莱昂纳多的角色也很有意思,卡尔文·坎迪是个标准的法国名字,他也非常喜欢他人用法语“先生”来称呼他,但自己却不懂法语,讽刺了南方种植园主的故作姿态,装模作样。 而且昆汀也喜欢幽默自己,就像《恐怖星球》中那个下体腐烂的猥亵大兵,本片中昆汀客串的角色,死的“轰轰烈烈”。
7、乱炖——莫里康内+饶舌乐
著名作曲家的埃尼奥·莫里康内吐槽曾经多次合作的昆汀用音乐没有整体一致性,关上了再次合作的大门。《被解救的姜戈》就没有合作,里面的音乐都是莫里康内以前写的曲子,另外还有一些古老的西部民谣、时髦的黑人RAP,五花八门,倒也符合昆汀的特征。 音乐的杂糅,体现的是昆汀 “乱炖”的特点。其他导演拍片之前都实现琢磨好一个类型的电影,只有昆汀是在创造类型。本片虽说属于通心粉西部片,但绝对不是简单的复制,比如黑人主角,自由主题,甚至还有德国元素,这都是以往没有的。昆汀的价值在于,将以前的类型拿来所用,并在其中加入了乱七八糟的东西,除了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都有,还都是“分段式”的,但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是自己的产物,自己的味道。 回到音乐,首先莫里康内的西部片音乐非常有特点,马蹄般的节奏、口哨的旋律和将人声当作乐器的使用方法,简洁动人的旋律为通心粉西部片的音乐树立了典范,本片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詹姆斯·布朗、杰瑞·戈登斯密斯,逃跑时的灵歌,庄园火并中的饶舌,策马奔腾时的民谣,毫无章法,但都有一个作用,为烘托电影的气氛而使用。因为昆汀的电影类型杂糅,为了服务这一段的主题,音乐风格当然也要多变。 其中姜戈雪地练枪的情节,背景音乐来自李·范·克里夫主演的西部片《愤怒的末日》,后来被吴思远导演的《鹰爪铁布衫》使用,辨识度极高。
8、贝多芬——德国人的爆发
西部片中出现一个德国人,是一个非常另类的特色,让《被解救的姜戈》中存在大量的德国风格,比如反复出现的德语“再见”、会讲德语的黑奴,也就是牙医舒尔茨象征的符号,严肃认真,理想主义。 美国南方种植园是欧洲农庄的翻版,后者的农奴制度从欧洲10世纪中期持续到19世纪中叶被废除。电影的时间中,德国还没有成立,那是还是普鲁士,普鲁士王国早在1807年就废除了农奴制,是欧洲最早废除农奴制的国家之一。在影片中,舒尔茨来自一个早已废除奴隶制度的虚构“德国”,当时欧洲人的普遍心态都认为农奴是落后的表现,而此时美国黑奴制正值火爆,因此欧洲人自然对美国人瞧不上,舒尔茨选择在美国本土当赏金杀手,杀你们的人还赚你们的钱,也是这个缘由。 文明人与野蛮民族,前者充满了强势,因此片中舒尔茨处处给美国人下马威,就连从庄园买一个黑奴,都要想个花招来坑蒙拐骗,不屑于给你钱。没想到却被眼中的落后民族将了一军,还被后者以胜利者的姿态强求握手,这是舒尔茨爆发的主观原因。 但此举的客观原因在于德国人的办事方式,德国人向来以严谨、理性化著称,当解救失败后,一边却响起了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色调明朗、情绪欢乐,同时他脑海中不断闪现与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中同名的“达达尼昂”的死状。贝多芬与大仲马的作品都是平等、自由的象征,严谨的德国人是决不允许这种场合下自由的作品被如此玷污,多种因素集合下,所有才有“我实在忍不住”的举动。 而舒尔茨一心一意帮助姜戈解救妻子的情节,其动机为两点:首先他讨厌这种奴隶制度,这与废除农奴制的欧洲人看不起美国人一个道理。其次依然很德国化,非常讲究原则。布鲁姆希达名字与“等待被解救的公主”的名字同名,让姜戈帮助自己赚取赏金的一句承诺,都是他的动机。 舒尔茨,这名崇尚血统纯正的日耳曼人,在南北战争前与一个黑奴合伙对白人暴力相向,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也就引出了下面的观点。
9、戏谑——瓦解的历史观
著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就针对《被解救的姜戈》炮轰昆汀,认为他不尊重祖先,对待黑奴历史的态度太过儿戏,黑奴的暴力行为反倒比剥削黑奴的农场主还要多还要猛。诚然,黑奴的历史并不属于通心粉西部片,但昆汀对此态度却乐此不疲。 戏谑沉重的历史,本该被人不齿,但本片的关键点在于,首先立场正确,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向吻合,就像民国时期周大荒的《反三国志演义》中让刘备统一全国一样。其次,黑奴用复仇的方式杀掉奴隶主,刽子手和受害者的身份被人为置换,纯粹的宣泄。用通心粉西部片这种方式重写美国历史,揭美国人的伤疤。从真实的历史到虚构的往事,用反转的方式描写南方种植园经济与北方资本主义的矛盾,里面包含了传说中的正能量,观众可以接受,这就是昆汀崭新的历史观。 其实片中有悖历史的地方还很多,3K党的出现提前了八年,德国在电影发生的年代还没有成立。这些设定同样也是符合昆汀“乱炖”风,都是为电影主题和情节服务,其意图在于,作为一部讲述历史的电影,让观众走出历史,而彻底进入电影。 昆汀的下一部作品《杀手乌鸦》,讲述的是二战期间黑人士兵受白人虐待而奋起屠杀的故事,将与《无耻混蛋》、《被解救的姜戈》共同组成改写历史三部曲,一边瓦解规则一边创造规则,恐怕只有昆汀能做到。
10、《被解救的姜戈》与抗日神剧
也许有人要问了,《姜戈》与时下饱受争议的抗日神剧比起来,同样是戏谑历史,为什么前者大获好评,后者却饱受争议。 就像斯派克·李说的那样,以一种儿戏的方式对待历史,但昆汀的电影,包括《无耻混蛋》,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大环境下的颠覆,夸张而不扯淡。 首先,《被解救的姜戈》发生在南北战争前夕,一个黑人杀白人的故事,主题是自由,如果非要联系,可以看成是用当代的价值观取舍当时的时代背景,但细细琢磨,姜戈的行为对时局没有任何影响,没有与当时的大环境联系起来。《无耻混蛋》最后希特勒虽然被杂牌军打烂,但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末期,希特勒最后也是死了,该片也没有左右时局的意思,只是一种颠覆的宣泄。 其次,姜戈杀死白人对黑奴在自定的框架下有着一个架空的历史环境,片中很多元素都是对历史的原创, 都具有B级片的风格,在架空环境下演绎一个暴力的故事,寻求的是一种娱乐的宣泄。 最后,双方人物个性鲜明,针锋相对,瓦尔兹老爷子饰演的纳粹军官,莱昂纳多饰演的奴隶主,都非常强硬,代表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都给主角们造成很大的障碍,正反双方的对手戏火星四射,看的爽快。 相反我们的抗日神剧,不仅没有架空历史,追求大众化,甚至还有打算左右时局的意图。正派高大全,反派獐头鼠目,脸谱化严重,打日本鬼子跟玩一样,而且粗制滥造,甚至违反物理原则。调侃历史不是不行,而是要么设定一个虚拟的背景,要么用如今的价值观来取舍。否则这样的神剧如何与昆汀的戏谑相提并论?
观影之后,一定有许多观众十分喜爱舒尔茨医生这个角色,也对他的死十分惋惜。一个如此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竟然以一个看似如此荒谬的结局收场。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舒尔茨医生的死,究竟何去何从。
在影片开始部分,舒尔茨医生和姜戈在酒馆里,谈论赏金猎人的职业,我们可以得知,这个职业是政府出钱悬赏,然后舒尔茨医生来去追杀这些坏人,来获得报酬。在医生的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了他自己内心十分鄙视奴隶制。 在西方,做牙医是一门十分赚钱的行业,而且毫无风险可言。那么舒尔茨医生从牙医转行到赏金猎人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肯定不是Money。舒尔茨医生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赏金猎人这个职业正好为他的正义感提供了一个合法的渠道,既可以猎杀坏人,又不违背法律,对于舒尔茨医生来说,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影片中期,舒尔茨医生和姜戈在讨论如何救出他老婆Hilda的时候,医生用了农场和马的比喻。在姜戈提出要强行救出Hilda的计划时,医生制止了他,理由是:如果强行救出了hilda,那么他们就成了偷马贼,就已经违法了。我们可以看到,医生至今为止的所有行为,都是在法律的范畴之内的。医生虽然鄙视奴隶制,但由于法律的原因他并不能有很大的作为。所以有很多时候只能袖手旁观。(例如当Calvin放狗咬死那个奴隶的时候,医生就十分纠结,因为在当时的美国宪法里,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奴隶主可以做任何事情,包括了结奴隶的生命,所以医生也只能在马车上亲眼目睹这一切)
谈到医生的死,其实片中有很多细节。我们来详细探讨。其实医生的手枪里是有两颗子弹的,在酒馆的故事中我们已经看到。他在杀死calvin之后完全有时间再去回头杀死拿枪的枪手(那个枪手在看到calvin死了之后已经被吓到,站在原地发呆。按照医生的枪法和手速,杀掉他完全没有问题),但医生只是张开了双手,说我只是忍不住了。其实医生此话不只是说和Calvin的握手,更是说他自己整个人生的轨迹。之前他无时无刻不在遵章守法,做一个在法律范围内执行公平正义的一个人。但在和Calvin博弈中落败之后,他便发现,法律有时是无法让这些坏人得到应有的下场的,反而让好人饱受折磨,坏人作威作福。于是他掏出了袖枪,杀死了Calvin。但医生也知道,在这之后,他也就成为了一个违法的人,一个罪犯,也打破了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常规,所以在枪杀Calvin之后,他也没有抱着继续生活的希望,而是让别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某种程度来说,医生的死是自杀。
医生死后,我们就发现,姜戈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变得更加敏锐,机智,言谈中也流露着舒尔茨医生的气息。但与舒尔茨医生不同的是,姜戈更加的大胆,更加的不羁,他无惧法律的约束,他可以将子弹射向任何他憎恶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舒尔茨医生的死真正的“解放”了姜戈。
舒尔茨医生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个领路人,让姜戈从黑暗中走向自由。姜戈也是一个传奇,他受舒尔茨医生恩惠,也超越了舒尔茨医生,成为正义的执行者,同时他也解放了其他人。影片结尾,那三个被姜戈解救的黑奴望着姜戈疾驰而去的背影,眼中写满了钦佩和渴望自由的热情。有朝一日,他们也会像姜戈和舒尔茨医生一样,带领着北方军队,解放更多被枷锁缠绕的自由心灵!
看完《掉了链子的姜戈》后,跟网友发生一点争执。有人认为,昆汀是鬼才,是神级导演,拍片百无禁忌,擅长剑走偏锋,用现有的“学院派”的电影规则来衡量他作品,是愚蠢可笑的,只有不了解昆神的门外汉才会干。笔者认为,岂有此理。昆汀虽有一鸣惊人的才华,履历上多部脍炙人口的杰作,但绝不至能藐视任何现有电影法则独创一套的境界。他的不按理出牌,归根到底,还是得以赢牌为目的,即作用于影片的娱乐性和艺术性,为众观众提供感官愉悦和智力乐趣。他的电影能同时诉诸于不同层次的观众,外行可以欣赏跌宕的历险,饶有韵味的对白,滑稽的动作,血淋淋的画面,从而激动不已,内行会注意到各种细微的典故、隐喻、呼应、致敬之处,油然而生找到迷宫出口般的满足感。这是昆汀吃透了各种电影创作规律后的结果,他专注录像带十数载,尽得精髓,口诀内功熟捻于心,再适当杂糅以个人趣味,方能一夕出手,技惊天下,应该是奋力爬上巨人肩膀后站在了自带的小板凳“更上一层楼”,可不是发明了通天绳索后才一览众山小的。
昆氏一门,博采环球各大派所长,但无论拳招步法,一到了他自己施展起来,就浑然不见别家风范,倒像是他自创一般,这是昆汀手段高明的地方。要不是他时不时安插些诡异的镜头、雷人的道具、不合时宜的装束来表明“俺致敬了某大师”,谁也看不出他这一手出自何家。昆氏出道二十余载,作品不多,除了一部《杰克•布朗》是改编自畅销小说、被昆迷视作最缺乏昆氏特色之外,其余长片作品都是昆汀亲自编剧,是真正意义上的作者电影。根据其个人招牌式的鬼马风格,又可分作两类。
一是打造超现实世界。一部影片中冒出一两句荒唐台词,保证拖低整体质量,但若满篇都是恶搞胡闹,前言不搭后语,反倒能成就一部无厘头佳作。这是观众心态使然。既然现实经验完全派不上用场,索性破罐子破摔,跟着影片无法无天的思路而去了。《杀死比尔》是世界观的超现实,女杀手、日本武士、白眉老道、墨西哥枪手、大锤萝莉,共冶一炉,天花乱坠。《金刚不坏》是角色内心的超现实,特技驾驶员久经刺激成了飙车杀人魔,翻开任何犯罪心理教材,都找不出这种案例,只在昆汀的宇宙才存在。前者是现实角色被架空世界改造,后者仿佛另一时空的人莅临现实世界,都有一份劝人“别当真”的虚幻感,为了追求各种奇观,可尽情填充不合常理的细节。
另一类作品可以归纳为,遵照(银幕)逻辑可以成立,但该领域别人罕有涉足。《落水狗》,《低俗小说》,《无耻混蛋》单看剧情简述无甚出奇,无非是警察抓贼,黑吃黑,游击队打纳粹等老套路,但劫匪大谈麦当娜,黑帮大哥惨遭爆菊,希特勒葬身一群无良敢死队之手,以类型片视点衡量,无不别出心裁。任何影片的叙事都是封闭的,但世界设定本身是开放的,讲述富家千金恋爱的浪漫喜剧的世界里,天桥下也会有衣衫褴褛的行乞者,只不过在画面之外。昆汀大胆打破了类型片的封闭性,将叙事延展到人迹罕至之处,让观众思维预设内的东西与外部冲撞,越是博览群片的影迷,反而越容易被出乎意料的闪瞎。但打破壁垒是需要技术含量的,封闭的故事有一定成规可以借鉴,容易构筑符合观众期待的故事,一旦开垦处女地,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打着灯笼开矿,一不留神便会从新鲜好玩堕成荒唐无稽。昆汀的分寸感把握极佳,让人新奇又不反感。
《姜戈》显然不属于第一种,没有挑衅物理生理心理规律,没有混淆的时代特征,没有暧昧的文化背景,角色塑造脚踏实地,以德国神话比喻姜戈的使命,从大仲马、贝多芬描画牙医的动机抉择,对法语称谓的着迷、对主人的“鞠躬尽瘁”,迅速勾勒出邪恶黑白庄园主仆二人的面貌,纵有夸张也有限的紧。动作上,顶多多用了几包血浆,几捆炸药,把子弹穿肠过的壮烈、敌营灰飞灭的爽快拍的更R级,哪有老版《姜戈》掏出一支机关枪,或断了手指仍然百发百中的传奇色彩。昆汀致敬多部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但若论夸张噱头,上世纪60年代通心粉百花齐放,独臂枪手、盲人枪手、神经病枪手、癫痫枪手、无手枪手你方唱罢我登场,故事之离奇只有想不到,没有拍不出,相比之下《姜戈》倒有被穿了束身衣的克制。
其实,看看“黑人奴隶被解救当赏金猎手大破白人庄园抱得娇妻归”的梗概,知晓此类“黑人逆袭白人”的电影之稀缺(《一个国家的诞生》前半部勉强算是),已经能明白无误将本片归入第二类。前面说过,此类剧作超出了类型片的预设,属于火星撞地球,要让观众“当真了看”(注意此处当真的含义),就非但不能胡天海地填塞酷元素,反而比一般商业片更注重逻辑严谨,必须在细节上更下功夫。你要让人相信《低俗小说》的朱尔斯能保持职业杀手和上帝信徒两种身份,要说服人《无耻混蛋》的犹太猎手会在步步占优后突然满盘皆输,就必须将角色刻画、故事前因后果交代的巨细无遗,才能令观众中止怀疑,这是昆汀叙事高级的地方。这细致有一种副产品,即与无厘头截然相反的另一种逗乐:白头巾众匪对这玩意之不实用抱怨连连,姜戈射杀两仇人后牙医赶到撂下一句“他们是谁”——都是毫无设计感、不动声色的笑料。这细致也有副作用,即让逻辑的稀疏格外醒目:比如极力展示牙医的老练世故和姜戈的心机与定力,计划编排也是滴水不漏,怎么到了餐桌一场竟如此大意被看出破绽,又比如冬季姜戈已练成“南部最快枪手”,却在牙医突施袭击后反应比那保镖还慢了半拍。放在通常商业片里,这些根本不值一提,一句“剧情需要”便可带过,但通篇的谨小慎微和煞有其事下,一点小疑惑都会被放大。
笔者对这部《姜戈》多少是带点遗憾的,剧作上恼人的纰漏倒在其次,主要因为那个爱玩电影的昆汀似乎在逐渐离我们远去。玩电影和使电影看上去好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多朋友评价昆汀作品时常将其混为一谈。前者出于率性,并不将观众的感受放在首位考虑,玩的不好惨败的,不计其数,包括某些“先锋艺术片”导演,凤毛麟角如昆汀玩出了风格,便成为邪典教主;后者是匠人心态,捉摸观众嗜好,算计影片原料。昆汀一直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在一部典型的昆氏作品中,两者也能完美和谐的共存着,但观众口味变得快,新世纪以来昆汀作品已被主流商业片吸纳,从《杀死比尔》、《刑房》到《无耻混蛋》,本身并不缺好玩的东西,但从中品出的“玩性”却越来越淡了,《姜戈》延续了这趋势。从风格来说,昆汀和斯皮尔伯格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但两人的从影轨迹却有交集:早年的作品都呈现充满灵性的多种“玩法”,待到名满天下,已经能轻车熟路拍出四平八稳的高水准作品,那份肆无忌惮的顽童心态却逐渐踪影难觅。《姜戈》很好看,但令人沮丧,它隐约暗示着,也许数年后,昆汀这个昔日的电影顽童,也不得不等待一个缪斯的解救。
文/方聿南
老实说,我不是啥西部片粉,看过的西部片少之又少,所以我肯定是无法从西部片“专业”角度来评判什么。该片是昆汀向1966年由塞吉奥·考布西执导的经典意大利西部片致敬之作,致敬了多少?怎么个致敬?因为我么看过那老片子自然无从说起,我就听说姜哥在那儿说“俺叫姜哥,那个D不发音”的时候,旁边发话的那老黑正是原版的姜哥。 前半部西部味儿颇足,又是解救黑奴、又是精练枪法、又是赏金杀人,后半部就变成了黑娃救妻的吴宇森式的单挑童话。黑奴通常可不是西部片的主角,昆叔其实特想讲个跟把那段黑奴历史相关的东东,专门讲吧一来不见得好讲二来不见得好看,这次刚好借机套上西部片的外套自然一拍即合。近年来西部片复古之潮有些起色,前有《西部风云》《决战犹马镇》《大地惊雷》,但多还走得正经套路,昆汀如果也按照常理出牌那就不是他了,大段的扯淡、四处散落的小幽默、四溅的番茄汁···这些才是他的路数,选择用一个黑奴粉碎白人奴隶主的故事作为主线不得不说是另辟蹊径,关于自由与奴役、黑人与白人的恩怨、那段蛮荒血腥历史本可以继续深入探讨,但昆叔皆点到即止,他亦意不在此,就如之前拿希特勒纳粹开涮一般,他喜欢把玩历史、喜欢将自己待见的各类cult元素乱入、喜欢让自己的电影更酷更带劲,深度这种东西,你看得出来自然好,看不到也无妨。最重要的是,你一定得看得爽!
舒尔茨大夫不远万里,来到米国。一个德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强哥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基友主义的精神,每一个好基友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waltz魅力十足 却死的那么酱油。。。
一部很high的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就是那种影迷们期待的痞子昆电影,竟然片中人人都觉得奴隶制很正常!诡辩的话唠神逻辑,绝不吝啬的番茄汁,类型杂糅的舒心配乐, 克里斯托弗·沃兹和塞缪尔·杰克逊神棍级的表演,最后故事又在失控中走向疯狂了,唯一的小遗憾就是影片剪辑的节奏始终慢半拍。★★★★
昆丁稍微一用心,就足以窃笑着俯瞰众生。我觉得他最牛逼的一点是可以让所有大牌演员在他的电影里集体迷失自我,并被注入昆式狡黠腔调。当然,这种腔调不仅仅是表现在角色身上,配乐、运镜和台词通通昆丁范儿,乖、贱、粗暴、不可复制。Who's the nigger? D-j-a-n-g-o,D不发音。
看到昆丁被炸飞那个镜头,不由地笑了
那么简单一故事拍快仨小时。
或许不是年度最佳电影,但极可能是最令影迷们过瘾的电影。不再在结构上费心编排的昆汀这次采用了更为传统的单线程叙事,他向通心粉西部片、香港武侠片甚至自己的《无耻混蛋》致敬。混搭音乐、暴力、语言(特别是外语)再一次成为手下重要的道具。塞缪尔·L·杰克逊奉献了他《低俗小说》以来的最佳表演
一开始就把我瓦叔写那么牛逼直到小李非要握手前,我都以为会玩个大圈套HE。结果瓦叔没了后一秒变无脑主旋律,如果注定正义脸机枪扫射,请问前面隐忍装坏是图个啥?瓦叔演笑面虎炉火纯青,小李的癫狂算到位,塞缪尔贱到无法直视,真心觉得不如无耻混蛋,配乐算是昆汀最差一次。但还算是好看,三星半。
这片的牛逼跟导演无关
热血沸腾!三年的等待值了!那个低俗、性感的无耻混蛋又来了!
才疏学浅,没看出大好,又怕别人说我蠢,假惺惺给四星。
就看完“我操两个小时四十五分这么快就过去了?”
故事核心其实老土得很,就是男的历尽千辛万苦去救他心爱的人。但是故事人物设定实在太棒,花165分钟在这部电影上是绝对不会后悔。
最出彩的是两个人,德裔“牙医”舒尔茨,和庄园里的黑奴管家斯蒂芬,他们都背叛了自己的种族或者说肤色,二者的反差值得玩味。衡量一个人善恶的时候,就看他可以主宰别人命运时的选择吧,别的,都是矫饰。
前抑后扬,情绪逐级酝酿,最后半小时则以很昆汀的方式回馈观众。老式西部片通常都是杀人不见血,一声枪响一股烟,人就躺下了,昆汀这已经不是血浆了,是血雨,爆开的鲜血之雨。而鲜血染白花也成为昆汀拿手的暴力审美。慢镜、暴血加耍帅,味道都很对。姜戈拼自己名字的时候,旁边是老版的姜戈。4星半
砰砰搅基砰砰砰搅基搅基砰砰砰砰砰搅基碰到另外一对搅基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轰隆 【咦这是什么功能?
零,有一种类型片,叫昆丁;一,昆丁只拍这种片,但只有昆丁拍这种片;二,此片没那么完美,但已比无耻混蛋用心很多;三,昆丁可能永远再达不到低俗小说的高度,但本作足以革新西部片;四,南方口音蛋疼,有些笑点没听懂,以后我得看中文字幕版;五,原谅我用那么多分号,cuz Ima goddamn programmer.
本片很好的说明了什么叫做“躺枪”
感觉比《无耻混蛋》都要好看啊!
握个手就能言欢,不握手只好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