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豆瓣电影不会自动同步日记里的影评内容)
感谢成都“单独文艺”邀请参与昨晚的共同观影,欣赏波兰导演哈斯1963年戛纳提名影片《如何被爱》并映后交流,探讨战争作为雄性意志的外延、两性关系中的权力结构、以及“在关系中成为自己”的心理学命题。(适逢三八节,祝福天下母亲妻子姐妹女儿们、七姑八姨和婆婆妈妈们、御姐太妹女王女神情人们……是你们让人间沐浴天国光辉。)
为了准备这次活动预做功课,因为没有字幕,就生看了一遍电影,多少摆脱了文字信息的干扰,反而可以有充分时间仔细观察画面,从画面光线、镜头调度、演员表演的节奏和身体语言、到景别机位剪辑的选择等等,都能看出丰富的东西,现场通过字幕再理解到剧情的来龙去脉,更加佩服导演精心设计的种种细节。
第一遍最大的发现是通过镜头的景别选择就发现了一种权力关系:飞机上女主跟领座的对话,镜头始终只给女主正面,给领座的镜头只有女主的视点,强调出她的自我中心和对男人的某种心理优势(鄙视),与邻座男人始终以专家身份高高在上、夸夸其谈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冲突张力,这个发现主导了后来观影的角度。故事层面上,女主的无私奉献牺牲和对男人的保护让男人无地自容,战后头也不回选择离开,最后靠酗酒度日、选择自杀,是一个悖谬的悲剧;文本层面,从女主大量的吸烟动作、为男人递烟点烟买烟动作、到德军强暴者拿鞋直戳女主下巴、以及片尾女主脸上显而易见的圣光…… 都能找到心理分析的进入角度,看到背后的权力关系;而人物内在心理层面,则看到每个人,无论男女,都没能走出“自我/自恋”的原始束缚才导致悲剧,而战争只是这种悲剧的催化剂而已。男人的自杀或许呼应了1960年代存在主义关于自由的理念,但女主最后从邻座对她声音的赞美中获得了自我认同与成长。在邻座专家最后道别的告白中,故事呈现了女主心理优势的180度反转,她突然认识到了一个高高在上的英勇飞行员男人的内心脆弱,并为此惶惑不安。也就是说她第一次穿透男人虚张声势的外表、理解了男人,那也是我看本片最感动的一刻,终于明白了这个奇怪的片名真正的含义。两场剧中剧(排练哈姆雷特、制作家庭广播剧),在额外的层次上给予人物命运一种注解,女主轻轻松松擅改台词的行为,貌似她最后的成长和胜利,但首尾呼应的女主照镜子描口红的镜头,把全片主题重新校准:爱与被爱,并不是无私奉献和渣男没心没肺的接受,而是看见与被看见的关系:因看见而接纳,因被看见,而终被照亮。
飞往华沙的飞机上看的黑白老片,自以为是的爱得不到回报。实在太老了表演放今天看矫情。
我以为你会永远避免谈起二战时的苦难,没想到最后一部波兰学派的电影,你倒放开了。
三星半。女性旁白与独白贯穿始终,以一场飞行旅行做引子,引述二战德国入侵波兰时,人们面临的选择,或是男演员的自恋与懦弱,或是女主角为了爱人的自我牺牲、被强暴、不惜背上“通敌合作”骂名…与瓦伊达《地下道》相比,另一种视角看待德军镇压波兰人的残酷历史。当时拍来更有原始残酷性,因记忆还近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在这个世上,我们人是独特的。红色的鸟儿飞过天空,带着它们的伤痛。它们即将死去。没有我们,世界就是一片冰冷。当我们绝望时,必须相信重生。
不错
這個世界沒有我們一片冰冷,可有了我們不是更吸走了僅存的熱能。
然后我累了。。
相比之前看得3部,这片实在是正常到让人感动。。。依旧是段落性的叙事和倒叙穿插的结构,完成的轻车熟路~以及,波兰妹子都好美><~~
第三部哈斯。和他最知名的奇幻作品都不来电,这部还挺喜欢|如何被爱?不爱即可。如果不是因为爱情谁会犯这样的蠢……没想到是这么凄凉的一部片。搜屋一场戏尤其残忍,机场告别酒也是|空姐好可爱|唯一的出戏时刻是看到一半惊恐地发现自己在想:女主角长得好像性转版斯科利莫夫斯基……(why……how……
A drama about unfulfilled love
哈姆雷特自杀了,奥菲莉亚活下去。
陷入爱中,谁还能有尊严呢?
战争是大背景,感情是核心。足够多样的小转折,平稳中波澜不断
四星:战火浮生,记忆裂痕;聚散尘缘,爱是永恒,愿你有前程可奔赴,亦有岁月可回头....
哈斯出品,必属精品。
7。哈斯果然波兰小资代言人
落泪不为屈辱,只为再也见不到你,奥杰塔与齐格弗里德式的悲剧;“男人总爱把悲伤写在脸上的女人,我受过这世间千万种伤害,你却不爱我”;女主脸型好看。
(接上条(?
我有一种力量,从未失去过,我想是因为我爱过某个人;死亡是对生的恐惧和投降;闪回和心理独白出色,战争中的小人物,也会因错误种种丧失该有、固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