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于平民的往事,关于精神的史诗
开始领略印度电影的情味了。从故事来看,《印度往事》是一部平民视角的史诗,电影中呈现了一个以乡村为代表的共同体(community),这个共同体为了明确的共同信念,即“三年内免税”,由此与罗素为代表的殖民者共同体展开板球比赛。在大旱的前提下,“交税”显然要成为压死村民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英国长官来说,这无非是场游戏,而农耕文明的村民必须以此为生存目标。比赛开始前,这场“游戏”从意识形态上是不平等的(殖民者vs农民),但故事的灵巧就在于印度国球的魅力,它具有神圣的、先在的、不可动摇的规则,想要赢得胜利,只有遵照此规则。从这个角度来看,英国长官提出的游戏确实带有随机性,但游戏的形式板球比赛确是公正合理,成为唯一能够抵抗殖民者的有效途径。因此,承载了共同体愿望的布凡,成为率领平民争夺生存权、维护秩序的领头人,也就是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不过宝莱坞的英雄也非常独特,难以和西方个人主义视角的“拯救者”等同,好莱坞的“拯救者”往往是秩序之外的外来者,而宝莱坞的英雄是更加本土的,他凭借的并非外在赋予的神力,而是从民族根本生长起来的共同体精神支撑他采取行动。从而观众在经历他们“升级打怪”的过程中,难以沉浸在通关的满足感,反而是在流畅的大叙事里看到更多的个体浮现出来,竞技比赛的极端状态下,我们能看到个人身上的血气,情味自然浮现了,这点在“往事”类大片里倒是难得。包括我很喜欢英国公主的“闲笔”,所谓闲笔,是说她的故事无法构成叙事的功能项,但恰是这个女性角色身上承载了一种跨越国界、意识形态、权力倾轧的女性力量,蕴含了一种天然的、自觉的对平等、公平的崇敬(要说片中被神化的我觉得是她)。印度的类型创作是从久旱逢甘霖的土壤一点一点生长的,而不是温室里小心移植的花苗。所以才能看到类型只是一种语言,一种仪式,之所以说的好,是因为内部的思维和逻辑有种无需强调和宣传的自足。
补充美学层面:“……法西斯美学……从对情境的控制,对服从行为和狂热效应的迷恋中得到发挥(并找到正当理由):这种美学颂扬的是极端利己主义和苦役这两种表面对立的现象。主宰和奴役采取了一种特别虚饰的形式:成群集结的人;人向物的转换;物的增多以及人与物,均围绕一个无所不能的,有催眠术的领导人或领导力量集结。法西斯舞台艺术的中心是强大的力量和它的傀儡之间的狂热交替。法西斯的舞蹈设计是无穷尽的动作和凝结的,静止的和“有男性气概的”架势之间的交替。法西斯的艺术夸耀屈服,歌颂愚昧无知,美化死亡。
印度电影是法西斯美学标本中的标本。
2 ) 【观《印度往事》】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时长约达3.5小时的电影,虽然觉得有些拖沓但不影响整体观影感受,依旧很喜欢。
开片便是殖民统治下百姓凄苦的生活,干旱颗粒无收的情况下还要被迫交双倍税款,土黄色的地,麻木的人们,隔着屏幕好像都能感受到那种压抑与无望。在屈辱压迫下终于有个青年勇敢的接受了板球比赛挑战开始奋起反抗,善良的心坚毅的眼神,米叔对这个希望之星的塑造很得人心,深邃的双眼透着自尊自强的光芒,一场球赛,一场赌注,一场揭竿而起的反抗就这样由这个青年开启。前半部分大都在讲述青年所遇挫折与组建球队种种不易,村民的指责加上球员的难觅似乎让本来就不易的比赛难上加难,所幸有坚持不懈的感化与英国女孩伊丽莎白的帮助,终于成功组建了自己的球队开始了紧急训练,后半部分就是球队日益良好的表现和最精彩的比赛部分了,当然,肯定也能猜到结局是皆大欢喜,为时三天的激烈比赛终以成功画上圆满的句号,最后的一场倾盆大雨和撤销殖民地大概就是大彩蛋了,给结局锦上添花。
我深深的记着一个场景,一个残疾人能投出旋转球,拉凡邀请他参加球赛,可大家均因他贱民的身份排斥侮辱他,当拉凡的手搭在他肩上,大家都一齐发出了惊叹声,在拉凡的一番讲说下,众人惭愧的接纳了所谓的贱民,而也就是他,在最后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我想起先排斥贱民完全可以反应人们的狭隘无知,不敢反抗强势却只是欺辱弱势,可悲,而当大家接纳他入球队时,不仅仅是形式所迫更是冲破固化思维打破芥蒂,这一刻,比胜利更难得,若有一颗善待他人开阔的心胸,那胜利还会远吗?
人若自尊自强,天助之!没有办不到,只有想不到。我想,这也可以说是一部不停的挖掘人性发现人性找回人性的影片,一个人、两个人、全村人、全省人甚至还有更多更多,因为共同的利益打破偏见消除成见,团结互助勇于反抗。一声道歉一个拥抱都是粘合剂,紧紧地将彼此的心相连,由此,一个人的决心与自信渐渐传播至每个单独的个体,最后形成了一大片漫山遍野的期盼守护,拼尽全力挥洒汗水得到的成功是那么的珍贵,人性觉醒助涨民族自信,或许崛起的芽儿正在悄然生长。
3 ) 和平、正义、团结永远至高无上——《印度往事》影评
印度影片一般时间都很长,这一部同样不例外,时常三个半小时,足够用来感动。影片的主线是侵略与反侵略的较量,是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保持尊严!它的背景太宏大,总觉得凡事只要与民族正义沾边就有种严肃氛围。但该影片展现给我们更多的是大民族的团结、艰辛而不懈的坚持以及似骄阳一般的热情!
那场以输赢来决定该地区印度人民是否减免三年租税的板球赛真的是一场极其精彩的比赛,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是不是都或多或少有正义情感,所以看比赛时异常揪心?我们当然是希望印度能得比赛,因为比赛双方力量悬殊、技艺悬殊,所以足够让观众为之胆战心惊!
除了比赛精彩之外,影片中的歌舞也是不能避之不提的。凡是印度电影必有很长时段的歌舞,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厌烦,因为它真的很迷人。印度舞蹈独具特色,歌声也甜美辽远,那火热的歌声永远让人忘记忧愁和烦恼,置身印度的歌舞天堂不失为一种享受!
让我略微有点伤感的就是那个教印度人球技打败自己亲哥哥的白人小姐伊莉莎(由蕾切尔•雪莉饰演)。她深爱着影片男主角拉凡(由阿米尔汗饰演),她以为他也爱她,但是当她看到拉凡在球赛胜利后紧紧抱住女主角高丽(由格蕾丝•辛饰演)时,彻底醒悟,原来自己所有的付出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于是转身离开。华丽的转身,多少陷入爱情的人都做不到,无论怎样就是做不到,但是伊莉莎小姐却做到了。同时她也做到了终身不嫁,只为她深爱的拉凡。之所以我会伤感是因为拉凡根本不知道伊莉莎爱自己。他以为这位可爱而极具语言天赋的白人小姐真的是因为她认为这个球赛不公平才决定帮他们的!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伊莉莎不爱拉凡,还会如此不惜牺牲自己的亲哥哥的荣誉而为自己的奴役国民付出吗?如果拉凡知道这个以追求公平为借口的白人小姐其实是在向自己表达爱意他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影片没有告诉我们,或者这正是耐人寻味的地方!
还好,导演没有让影片停滞于一男两女的纠葛爱情,而是至始至终展现的是民族尊严的较量!原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有民族情结的,该影片中包含了回教徒、印度教徒,甚至还有“贱民”,但是在外族入侵之时,他们团结起来了,这一点是最伟大的也是最感人的,也正因为这一点而升华了整个影片。这让我想起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如果没有内部团结,怎会有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立!历史往来如此,今人虽处国泰民安,但团结一心奋发图强是我们每个民族的使命,肩负使命,为国争荣!印度民族如此,中华民族亦如此!
请允许我在感慨印度电影如此精彩的同时,祝福亲爱的中国繁荣昌盛!
4 ) 这片子很象京都球侠
1、都是体育比赛,一个是足球一个是板球;
2、都是被压迫殖民的民族,中国和印度;
3、都是有一个有肌肉的帅哥起头反抗,张丰毅和阿米尔·罕;
4、都是一帮各自身怀绝技的队员,都是开始不会后来学习迅速进步;
5、都是有个对方阵营的外国女人爱上队长并支持这边球队,而且最后都是暧昧暗恋却无结果;
6、当然最后都是被压迫欺负的一方最终取得胜利。
京都球侠是1987年上映,而已印度往事是2001年上映,我们能骄傲地说中国也有被国外山寨的时候吗?
这部长片如果去掉反抗殖民压迫和民族特色,其实在电影艺术的没什么太大的特色,3个多小时相当的拖长,情节不足以支撑这么长的内容,就是打板球时本来很多可以略过的镜头,也反反复复地出现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要知道你这不是赛事转播是电影啊。
阿米尔·罕在这片子里的表演也不行,总端着高大全的架子,英雄气质十足,没有其它例如三傻里面的那么机智灵活。
最后,有种翻译叫片名为荣誉之战,这翻译遭透了,估计没看剧情,明明是为了赌3年赋税的利益之战嘛。
5 ) 民族的自信
结果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民族自信起来了,民族团结起来
这样的赌博在现实中是以大概率事件失败的,也许正是这样,村民们心里只有失败的结果。这样的冒险尽管是被逼无奈,但布凡抱有一丝希望。村民们已经习惯无奈的生活,布凡更渴望抓住这一丝希望。从一开始,只有布凡(男主角)敢于冒险,到一个一个的加入。
好几个镜头与《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兰切向老师提问机械的场景相似,比如布凡一个人从地上站起来,接受罗素队长的挑战。
他敢于质疑现状,这样的精神在他的电影中经常出现。比如他邀请那位“残疾的下等人”加入球队。他总是理性的思考,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向。不能摸下等人,那么我们吃的,穿的不也是他们运来的?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都有共同的目标,打败英国队。我们都希望取消租税。
他走得更向前,不仅质疑租税流向英国,更质疑充实邦主的仓库。这是为什么?种粮食的却吃不饱,这是什么世界?
他从一开始面临敌人的藐视以及村里人的仇视,只有妈妈,爱人的支持。也许情人的支持是一个转折点。这一点是否反映了印度人对英国人的理性思维。
除了比赛这个主线,还有爱情这根辅助线。嫉妒与告密,吃醋与理性糅杂在一起。
先知说过:有志者,事竟成。
主角总是说(板球)很简单,也许是无知者无畏,但是我更相信问题很多,方法比问题更多。
6 )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部电影代入感还是很强的,结局很美好,爱国热血青年保护家园,邪恶外族受到惩罚离开。比赛时候的每一幕都很激烈很紧张,加上阿米尔汗精湛的演技,完美的身材,仿佛是真的能看到殖民地时期的热血印度男儿,片尾旁白说:布凡的名字没能在历史上留下来。电影的剧本是杜撰的,但这也反映了印度人们内心的那种不耻不屈不甘,当然,我相信,历史上一定有布凡这样的人。就如中国有梁启超等人,民族危难之际一定有人挺身而出,时势造英雄这话自然不会是虚的。值得一提的是伊丽莎白吧,也是影片中人性的闪光点了,虽然面对着自己哥哥的斥责和打压,始终选择站在印度人民一边,选择正义选择公平,这一点其实很感人,没有武断的划清界限:英国人都是坏人。包括邦主其实也演的很好,那种内心里希望自己的子民胜利但是爱莫能助又不能表现出来的挣扎纠结心态表现的淋漓精致。
中国也曾有这样的一段时期,差不多也是百年,让人不禁会想,如果同样的命运同样的选择降临到你我头上又会怎样?电影固然血脉喷张,但历史就是历史,现实就是现实,生活是一系列选择的集合。最后,阿米尔汗真的是好帅。
7 ) 来看阿米尔汗的 哈
一部励志的电影,上下两部,共有三小时四十多分钟篇幅有些冗长,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以动人、好听的歌舞来讲述他们的遭遇以及内心独白,非常有感染力。
影片以体育竞赛来决定全省人民的三年赋税是否要缴纳,首先这个前提有一些质疑,不符合逻辑;情感线路较传统,白人小姐全力帮助弱势领者,并最终爱上他,而因为语言和身份问题,男者并不知,最终遗憾错过彼此。
米叔5分,音乐5分,舞蹈5分,剧情细节5分,好莱坞结构太套路减1分…最后,米叔满分!!!
2018.2.11.1060 看完了还是没有理解板球到底怎么打的,更多这电影是自己意淫。不是我喜欢的印度
很棒,尤其是最后比赛那段的镜头设计
竟然是三傻之一!
很早之前看的
女孩 舞蹈 。。。啧啧
温和版赛德克巴莱,除了伤害锡克教回教印度教等这个国家人民的信仰和苛捐杂税剥削之外,英殖民者在规则的公平公正方面被演绎的如此gentlemen… 主角米叔现在已是全球男神了,看完对摔跤吧巴巴更加期待!
最后白人小姐临走下车和布凡妈妈曲膝行李,布凡妈妈说,开心点,祝你长命百岁,我都哭了。白人小姐真是孤独心善。如果是真,布凡能带动大家接纳贱民真是跨时代举动。印度人民一开始不理解布凡,这里真是愚昧而奴性啊。从上海开始看了一路,在mudurai终于看完了
一部让印度第一次能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肯定有它非凡的实力!?!—— 2023.03.13:WTF!曾经听说这部阿米尔·汗主演的《印度往事》是第一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印度电影,我就信以为真;时至今晚,我才偶然得知在其之前《印度母亲》以及有印度参与制片的《早安孟买》就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了。
顺着小海的作品表找到这个,虽然一直不爱看印度歌舞片,但是这个还是真的蛮感动的,小海演了个傻姑娘,我可真的是看了好多天才看完啊。
1,伊利莎白是语言天才。2,结局在影片开始不久便能猜到,而这是因为……3,该片有点点nationalistic 的精神自慰倾向 : 电影中cast了回教徒,印度教徒,锡克教徒,甚至还有dalit,可见其想表达印度作为一个nation整体一致对抗外敌的决心。
我觉得片尾那首歌是真好听
这好像是看的第一部印度电影
补標,上译版本(部分)
通过这部电影知道了板球;故事涉及殖民和种姓的沉重,一场不平衡的体育比赛又使这些带有荒诞的喜感,片尾那个“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同义短语相当可乐……
爸爸喜欢看印度片,我跟着看的其中一部。
以打棒球的方式和平解决英国殖民的问题。阿米尔不愧是阿米尔,民族感情暴涨,众生平等,勇于反抗。我到觉的奇怪的是,印度被英国人压迫,为什么就这么听话。中国的独立是绝对在反抗中以死决斗度过的,而印度据说是英国人自己走的。所以在印度,这样民族感暴强强烈的反抗精神大概很少吧。
撇去打断的歌舞不谈,还是挺有意思的~阿米尔·汗!!!我爱你!!!!!!
歌舞
宝莱坞传奇人物阿米尔·汗制片、主演的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大片,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