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影片时间,其实电影开始开门见山,即交代了故事发生在96年。96年这个时间设定呢,在很多场景中也很清晰,像父子二人同去扫墓,通过墓碑的祭日也可以发现,影片设定时间确实是1996。只不过,片中的一些小细节,却容易使人引向不同的时间点。 一是儿子被小混混打破头,马林生提起蜂窝煤去为儿子“报仇”,后来却临阵认怂;认怂之后怎么办,当然只能去医院给儿子包扎,随后画面切到医院,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医院里很多孩子都在哀嚎。可以感觉得到,这个画面出现得很是突然,由于发生在打架之后,所以显得很正常,可同时又发生在认怂之后,不可能引起群殴,却又经不住推敲。然而导演也特聪明,画面一闪而过,并没有给观众太多时间思考。 没时间思考,空间可就大了,因为这画面实在太容易让人联想起某个事件了。但导演说是96年,那也没法。在之后还是可以发现一个彩蛋,即马林生和儿子马车一群朋友混在一起,尴尬地吃饭时,马林生看着电视说的那段话。 “咱们国家领导人都谁到了? 基本都到了 ;重视啊…… 唉?李宁呢?李宁怎么没来?” 这段话呢,个人觉得特别好,一来比较写实的反映出生活失意的人的一些特性,虽然生活不如意,但是反倒特爱说国家大事,同时还习惯将自己放在决策者的高度,这样的话出自马林生这样的人之口,真是太契合了!二来呢,这段话也交待了一个时间上的细节,即北京亚运会,因为那会基本上没有其他可以堪比亚运会的事件了,那亚运会是什么时候呢,1990年! 而之所以说这段好,除开人物性格和时间彩蛋外,还有第三个,那就是接下来那段了。这会马林生被儿子放单,丢在一旁喝小酒,然后落寞地跑到空无一人的天安门拍照,这情景交融,真是引人无限遐想。
我清楚地认识到,我这样做不是偶然的,是自己一贯不注意思想改造,忽视了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后果是严重的,不但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伤害了辛勤培育我们的刘老师和广大的教职员工、家长、领导以及全社会对我们寄予殷切期望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们的感情。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沉痛的,发人深省的,我要对自己大喝一声:“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我是你爸爸》拍摄于1995 年,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王朔这篇小说又根据冯小刚更早之前的一个电视剧设想而写成,两人的合作顺理成章。
1990年代中期,冯小刚导演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在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中至今没有被超越。但其时作为电影导演的冯小刚还远远没有成功,几部电影都没有得到更多关注。那个时候,中国电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被过分谈论。
和很多人一样,对冯小刚的兴趣其实来自王朔,当年一直觉得他们是“一拨”的,甚至在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中就出现了冯小刚的名字。正是以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甲方乙方》让冯小刚开始了他的贺岁片模式,接着中国社会消费时代的来到,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脾气也水涨船高。 冯小刚曾自称“商业片导演”,那个时候,中国的电影还“很不商业”。他这么说,骨子里也许是对于假模假式自命清高的中国电影标榜的难以定义的艺术性的一种嘲讽。但同时显出当年的冯小刚和王朔所具有的相似的气质,俗得真实,对崇高的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一切充满调侃。而冯小刚又是不同的,他和张艺谋一样聪明、善变,这种性格来自其出身的小市民阶层。他知道普通百姓的喜好,尤其是这个高速变化中的社会里人们的心态,他的迎合常常都恰到好处。
前些年冯小刚便与王朔渐行渐远,这两年又绑上了刘震云。刘震云有一定的幽默感,但来得很不自然,看《鲁豫有约》中憋着笑洋洋得意地抻着讲自己的那点事儿,怎么能不让人注意到他的表情而对他讲出来的内容感到不耐烦呢? 《我是你爸爸》本来有可能成为一部出色的电影,带有很明显的王朔和早期冯小刚的风格。即便在技术上很粗糙(剪辑的混乱最为明显,也许是由多次修改送检造成的),仍可以感到影片所传达出的黑色幽默,并令人兴奋。
王朔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是文字和语言,操弄影像已超出他的能力。冯小刚也没有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也许今日中国也并不具备相应的观众基础。冯小刚在此之后的全部电影都不乏幽默的元素,但总是显得很肤浅,而大众对其幽默以流行语的方式接受和传播,则更加速和扩大了这种肤浅。中国似乎缺乏彻底的黑色幽默精神,既没有传统也没有新的创造,文学上莫言有一些表现,电影则罕见。 这部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如马父欲痛打儿子却在儿子面前被邻居毫不留情地羞辱;马车被小流氓欺负,马父愤而操起一块蜂窝煤冲了出去,真到了小流氓们面前却又气势汹汹目不斜视地冲了“过去”;在强压失败后,马父声称要和儿子做哥们儿,期间出现的种种可笑、幼稚的举动……等等,都非常精彩。
王朔非常擅长表现人们内心的软弱与想要逃避的心理,这些在电影中都有很好的发挥。尤其落实在“父亲”这样一个角色上,非常鲜活,反差极大。一个在生活中也满口“官僚腔”的工会主席,一个所谓的类知识分子,一个丧妻后独自抚养儿子的父亲,却处处现出了被逼迫、被强加,不堪责任的样子,十足的卑微而虚无的小人物,一个可怜虫。
这个人物印证了长久以来的一个想法:相当多数的人,自己远没有成熟,人格尚不健全,并不具备做父母的能力却糊里糊涂成为了家长,而在后代的成长中不断地与自己的无能、愚蠢狭路相逢。多数人更善于自欺欺人,他们以父母的身份作为唯一论据不断地自我证明,其结果是每一代人都在疑惑与压抑中长大,不断重复这种糊里糊涂的悲剧。
冯小刚饰演的马林生由于自身的软弱与不负责任,几度放弃“父亲”这一身份,那句“我可当不了你这爸,我没这能力,我不干了!”是本片最好的总结。 在怀疑儿子撮合自己和齐怀远是别有用心之后,马林生迅速恢复了父亲的身份,只是这个父亲早已没有(也许是从来就没有)威严,有的只是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相对于儿子的倔强、勇敢,更显得委琐、可笑。翻抽屉一场戏中,马林生对每样玩具的把玩和自我幻想的情节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面对镜子的假想如出一辙。当然,这里有出处上的一致,这一情节在本片中甚至更精彩一些。尤其是与之衔接的是马父偷翻钥匙却被儿子抓获,继而恼羞成怒大发雷霆,父子冲突的一场戏。对比之下,更加显出这个父亲的可怜、可爱与可耻。
冯小刚的演出夸张而精彩。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历史老师,还是《甲方乙方》中满口官僚腔的公司经理,都是类似的角色。而恰是将此类人物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我是你爸爸》却没能有机会让更多人记住,有些遗憾。
而徐帆,在看了她那么多的电影电视剧后仍然不知道她究竟适合哪一种角色,《永失我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她不够美,于是发嗲撒娇就显得肉麻;《结婚十年》《手机》,人物的层次感很差;倒是《一声叹息》好一点。《我是你爸爸》中,她的角色是一个经历过两次婚姻,举止粗俗的中年女人,一如既往地夸张。新婚之夜的一场京戏,倒是拿出了一点干货,显示出早年所从事的行当攒下的基础。徐帆的表演除了夸张,也没什么别的了。 《我是你爸爸》的DVD,在《天下无贼》热映阶段出现在市面上,改名为《冤家父子》。海报上的冯小刚与徐帆却是已然得福发胖的名导夫妇,别扭,又有一种意外的幽默效果。当初电影和小说同名,送审后改为《爸爸》,《冤家父子》不知道怎么来的。根据媒体报道,这版光碟的来历竟相当可疑,各方说法互相矛盾。无论正当、合法与否,无疑是有人要借着今日冯小刚及其电影的走红,赚上一票,而观众才得以看到这部拍摄于十年前、险些成功的电影。对观众来说倒是好事。
| 2006年5月1日初稿,2021年9月3日修订 |
原著叫《我是你爸爸》,标题就透着一股嘲弄父权的劲儿;电影叫《爸爸》,去掉“我是”两字,变得温和了,如果不了解王朔会误以为是温情家庭伦理片。
电影大致分三个段落:父亲教子、父亲结婚与父亲发疯。分明对应了父对子高高在上、父对子朋友以待、拒绝做父亲三种位置变幻。
马林生痛苦地寻求自己在父子关系的位置,表面是为了父子之间的温情,实则是为了活着的尊严。
一个中年男子最丧失人格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连自己的儿子都看不起自己的时候。
马林生在一次次努力建立父权/父亲形象,又一次次崩塌,最终退出了“父亲”的这个角色,又在“弑父”行为中成为了父亲。
影片第一次失去身份是马林生被邻居摁在床上的时候。一个父亲打不了/管不了自己的儿子,还要当着儿子的面受旁人管制。男性气质荡然无存,只剩下令人恶心的呜咽声。
第二次失去身份是马林生要帮儿子马车出头。在激越的鼓点下,当了缩头乌龟。一副为人撑腰、做儿子保护伞的伟岸父亲形象变成了虚张声势的闹剧,尽显猥琐。
马林生对马车有没有影响?有的,在砸了自家玻璃之后,马车“臣服”了一次,当众念了检讨书。
至此,马林生和马车完成了第一次较量,父权的建立失败了。
于是马林生转向另外一种策略(也就是影片的第二个段落“父亲结婚”):嘴上说是与儿子做朋友,实际上是讨好儿子,跟儿子撒娇。
马林生与儿子一同喝酒、抽烟、看报;马林生拿了奖状后,第一时间是找到马车炫耀;马车过生日,马林生忙前忙后,最后一个人吃饭……由最初的看上去和谐,转向了父子异位——当父亲的马林生成了一个需要被儿子马车照顾的“儿子”。
在关系错位中,马林生迎来了第二次崩溃——婚姻。
一个有理想的单纯老百姓,遇到什么事情会感到悲哀?无爱的婚姻。在这个段落里,马林生是娶了虎妞的骆驼祥子的当代演绎。与祥子不同的是:祥子是模糊的苦痛,马林生是清醒的苦痛。马林生清醒的知道自己不爱这个女人,而这个女人也冷静异常地告诉他:不需要他爱,连装都不用装,嘴上说说就行。
有人的生活是恋爱后的一地鸡毛,有人的生活是直接成了鸡毛掸子。马林生的痛苦之处还不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在于他的婚姻不是因为爱情、幸福、过日子,而是因为儿子马车要把自己赶出这个家。
精神得不到满足、物质得不到满足,最终连自己乞求的地位都成了奢望。一个父亲遇到了人生至暗时刻——遭到儿子的放逐。
因此,马林生的婚礼像是葬礼,画面一片黑白,难得配乐没有出现《爱的奉献》,新配乐却更加悲哀。
第二段落结束时,马林生在这个家已经没有了。而真正促成他“消失”自我的认识是“父亲疯了”这场戏。
原本做好事送疯邻居进精神病院的马林生反倒是自己身陷“囹圄”。让他认识到自己不是做父亲的失败,是做人的失败,不是在家没有地位,是在人间没有地位。至此,他选择了退出马家,既是对父亲身份的放弃,也是对人间尊严的放弃。
我们终于看清:一个试图教育儿子、凌驾儿子之上的父亲,实际是一个以儿子为自己信仰的男人。
信仰崩塌的后的马林生信了气功,一个颇类似邪教的组织,却让他有了翩翩起舞的位置。(私以为这一段堪比《小丑》)
倘若电影在这里结束,确实是中国早期商业《小丑》,呈现了某一类人的精神面貌,可影片还要继续往下走,为的是探析这类人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原因。
“失去”父亲的马车很快丢掉了那套“马车同学,你危险了”的束缚,卷入混子斗争之中。当报复来到马林生家中,马车才是真正徘徊在危险边缘了。
在威胁中,马林生一贯的忍辱负重终于找到一次发挥的精神,谁能想到挨打也能成为一种保护?在挨打后,卑琐的马林生反而建立了父亲形象,实现了与马车的和解。
为什么马林生拼了命的讨好马车?为什么身为父亲的马林生特怕马车看不起?结尾说明了一切。
故事发生在现代,是改革开放的故事,可人物的精神状态不是现代的。马林生一张口地道老北京,他的父亲为什么是做火车回来?去旅游了?家庭环境不像。马林生是外地打工进京?口音不像。
只有一个解释:96年的故事发生在二十年前。唯有经历过十年动荡的人,才会如此小心的活着,才会稍一犯错便认真深刻的作出检讨,才会急赤白脸说出:“我是为你好!”“检讨就得这么写!”
一个人猥琐、平庸、浅薄的气质,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塑造。
我想这才是本片意识形态最危险的地方之一。它借用一个父亲身份上的尴尬,指责了一个不敢提的时代。
影片的人物形象都很有意思。
马车挨揍之后,马林生带他去医院,里面躺着各式各样流血的年轻人,有人说是影射“89”,我认为依然是对十年的反映。
带搬砖的马车、打台球的胖子、黑社会猫子是不同身份的一类人。要么是大院子弟,要么是胡同流氓。一批人父亲不着家,自己做了父亲;一批人父亲扣帽子流放,自己做了父亲;一批人在打倒一切中,自己做了父亲,形成了北京城无业青年四处流窜、互找靠山的局面。是什么让年轻人“危险了”?是教育吗?是时代。
马家父子与邻居也构成了奇妙的对照。邻居一看就是那种看不惯四处惹祸的类型,自家闺女却当了班干部,学习不错。而马林生一直小心翼翼,养出的儿子四处惹祸。
其他如老师、演员,各有特色。
马林生和台球胖子就是我大爷们的真实写照。
有跟自己孩子称兄道弟的不?别地不知道,北京尽是。也不是称兄道弟,就是一块喝酒、抽烟、蹦迪啥的。
大爷们在传统礼法和现代开明之间游刃有余,逢年过节的规矩、酒桌、待客、外场种种,门儿清,跟自己孩子身边,说急就急,说不急也挺爱装孙子。我捉摸半天,北京有避重就轻的幽默。跟郭德纲相声似的:郭麒麟说我跟同学打赌了,明天非拿刀杀了他!郭德纲训斥道:说得什么话!小小年纪!怎么能赌博呢!
杀人与赌博,不抬杠的讲,哪个事儿大点?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譬如按照现在功利观点,学习好、学历高是没错的。但是在大爷们那儿就跟你客气客气,但是轮到自己孩子说要去外地学习,那还不如在家窝着,啃老也比出去强。有意思之极。
要说有没有在孩子面前没模样的老子?也有的是,很多事难说,但是做了确实很容易让孩子看不上眼。
今年春节,五六十岁的大爷们还在饭桌上上演了一场一言不合抽大嘴巴的戏码。
你可以说为老不尊、情绪化、没起子(没出息),可这样的狂野与血性,现在少见了,我很失落。
到我们这一代人嘴炮居多。
大爷们在街上看小孩儿们呛呛起来,根本不屑一顾:“吵什么?拿板砖往死弄,光动嘴有什么意思。”
现在的大爷们已经不是很冲动了,毕竟是当爷爷的人,但是我总是摸不准他们的脾气秉性。
大爷们老了以后总是喜欢讲传统文化,尤其是孝道。可他们的故事背景总是透露出不一样的底色。
他们的孝道总是在生命危急之时迸发的,比如有一次认识到孝顺重要是被捅到医院去了就想起对不起父母,出来以后一定好好孝顺父母;下一次认识到孝顺重要是让人拿板砖卸了……我就忍不住好奇这些故事背景,是发生在认识孝顺之前还是认识孝顺之后,认识与认识之间怎么又冲动了?我好奇,但是不敢问。
要问这么狂的人怎么过得现世安稳。其实是幸存者偏差:一波同样狂的人,出现过“打赢坐牢,打输太平间”后就安稳多了。更重要的是,北京城一共这么大,打来打去最后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也就无趣了。(这句话是我想象。)
现在想想《老炮儿》说冯小刚是讲江湖规矩又对公权俯首帖耳,他们是不了解老炮儿。混子们的目的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弄死你。什么手段无所谓,重要的是结果嘛。
冯小刚的演技真不是盖的啊,翻抽屉自说自话那段绝了~~不过对于本片有一下几个疑问:1.前部分医院那场戏怎么那么多伤者?如果是暗喻89的话为何影片背景安排在1995年?2.如果不是暗喻89,那为什么中间穿插看北京亚运会的片段?3.剪接有些乱。是不是广电的刀子?
牛逼
打我?我吓死他!
另类父子情深
在舒缓的《爱的奉献》音乐声中,王朔、冯小刚奉献出优美好看的电影《我是你爸爸》。我上网一查,很多人都看过,我以为是刚刚出的dvd呢,看来什么时候已经卖过一轮了。不过这dvd也忒惨了点儿,一幅地下电影的表情,模糊,高反差,声带爆裂,泛蓝,透着审查被毙的模样。据说王朔就是跟监视器前头坐着,凡百杂事都是冯小刚张罗着,不易,要说。看的时候有反思,我跟我爸爸,其实跟电影里比较像,除了他不打我,剩下的都那么无厘头。挺温情的呀,怎么就毙了呢。
这部片子,王朔的,讽刺就不用多说了,充斥在各个片段里,而影片中深层次的反思与对抗,值得人们回味,也是被禁的原因。
冯导表演更棒
好看到舍不得一次性看完啊,和看王朔的小说一样过瘾,各种讽刺段子被冯小刚老师演得相当到位,也第一次觉得《爱的奉献》这么好听,配得真好。PS:医院那段如果真的是讽刺那个著名事件,就太牛逼 了,立马改五星!
太搞笑啦
1996年的阳光烤的人暖烘烘的,忘记了是几月份的某个午后,我用整整一下午的时间,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的电影里京味儿十足,可我怎么也回忆不起来当年小说里的情节,惟独记得那时的阳光,跟电影里的一样灿烂一样明晃晃。
冯导演得出彩,运镜的角度也很赞,不过还是没有小说好。
父子關係可以作為權政治的最好隱喻,一種專制管束與叛逆對抗,王朔的這部影片有著對於現實的洞察與諷刺,父子之間的對抗、和解以及父子與外界的互動都表現出明顯的暗示性,既有對於體制的暗示,也有對於體制下國民性的昭揭,即犬儒的傾向。某種意義上,個體的犬儒表現與現實體制是互為原因的存在關係。
挺牛逼的
王朔的作品风格改编成电影总觉得剥离感很强,这种讽刺性很强的连续叙事在电影的片断式剪辑下变得很不完整。早起的冯裤子演的确实挺好。
被禁的原因主要应该是中间医院那十几秒
大人训孩子那套说词是历代沿袭下来的吧
有些意思
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一星给王朔,一星给冯小刚,一星给马车同学,一星给爱的奉献及其他配乐,一星给因为这部电影而创作出《老师你好》的阴三儿
马车同学 ,你危险拉! 最有印象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