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非常规夏日
非常夏日这种带着青春气息甚至透出一点欢喜意味的片名,在没有打开电影之前,给我了一个模糊的误导,而打开这部电影,才发现,夏日里的燥热濡湿沉闷刺眼可能才是故事的底色。可能相比之下,还是《光天化日》这个名字更适合这部电影。 开头那个鱼精的故事,在电影开场时就足够的惊艳,翻腾的挣扎的血淋淋的死不瞑目的鱼,像极对后面的故事的隐喻。 我对这个这个电影的理解大致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案件的发生及后续,一部分是雷海洋的成长变化和自我救赎。两个部分又密不可分的交织在一起,而电影用插叙的方式把这个这两个方面一层层的剥开展现出来。 从开始的分手,就表明了男主角是一个有些软弱有些迟钝的好人,而树林中的逃跑返回寻找武器到躲藏的过程正是性格中的善良与软弱斗争的结果。是因为本能的软弱在那个时刻选择了躲藏,也是因为善良在过后的时间里无法逃脱良心的罪责。所有的外部因素和内心变化都是随着电影展开的,从看新闻时与凶手的碰面到与受害姑娘见面,内心的愧疚随着时间的发酵让雷海洋自己逃无可逃。 在野外指认遇害地点是潘粤明脸上一层浅浅的胡茬,可能是无意的细节,偏让我对那一刻人物的焦虑不安的心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在和姑娘对话那句“你是不是觉得我是个胆小鬼”“是”然后似哭似笑的回答“你那么一说我倒踏实多了”这个时刻应该是直面了内心的软弱吧。之后的对着老板扔钱那个剧情是来透露出一些性格的觉醒?人物从一开始打电话报警还希望匿名,到最后的站在车前高喊着被撞死也不能被你吓死,可能这就是一次自我成长的完成。为什么执着于那个对视时的表情,逃不开么? 雷海洋的可能就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懦弱与善良,因为逃不开所以就只能回溯追寻。 这竟然是潘老师第一次表演电影,那种悲悯与懦弱配合那张年轻没有棱角的面庞,真的是恰到好处的融合。除了感叹好演员也真的感谢好的导演还是有挑演员的眼光。 对于女主角的部分,更侧重于推动案件的展开。可能一开始贴在窗玻璃上狰狞的表情太深刻了,然后一直没有记清女主角的脸,现在整容脸横行的时代想看到这样的表情也是很难了。在树林摔倒后与雷海洋面对面时表情,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光从林间投影下来照在睫毛上照在瞳孔上,像一张过曝的旧照片,透出一丝压抑与伤感。从姑娘的角度来想,也是混杂矛盾的挣扎,想要面对新的生活可是却难以逃开,更何况经历里除了强奸的同时还有死亡的威胁。她说起发毛这个词,不是梅雨时节连绵的发愁,是对漫长生活的恶心害怕惴惴不安。对于雷海洋的软弱,她选择的原谅也是为了忘记那个被伤害的自己吧。可能就是看懂了人心的软弱,也明白那一刻雷海洋也并不能做什么,才会在那个时刻放弃呼救,也才会在后来选择不去背负沉重心情吧。那又放过了自己吗,最后的车厢里,听完了那个关于鱼精的故事,然后呢。电影最后一幕又停顿在草丛中的一眼,像是一段未完的篇章,戛然而止。 可能因为是上世纪末的胶片电影,使电影一直沉浸在一种暖光的光圈中,有点远远的,就像是夏日下午昏黄沉寂的光圈,犯罪凶杀挣扎探寻,背后是那些对自我对人性的思索,在剪辑之间封存凝固,历久弥新。即使有缺憾,为了那些无法再回来的人与时间,只能用五分在心里圆满了
2 ) 片名极具诱惑性→_→
顶着文艺片名,讲了个悬疑犯罪的故事。这是一部快二十年前的电影,冲着潘老师去看的,没想到很快就被紧张的故事所吸引。男主开头的见义不为给整部电影奠定了悲剧和绝望的色彩,之后的走向慢慢明朗。发掘人性黑暗的作品很多,但导演没有一路走到黑,而是给人希望,这一点我很赞赏。导演很会识人,首次拍电影的潘老师表现得相当不错,各种特写都能hold住。 现在的电影好多都没什么味道,有些浮躁和表面,要么用喜剧的方式处理,但却不够用心,要么情绪被过度放大,声嘶力竭,但就是不得劲!这种老电影拍得就很沉得住气,就冲这点我也要赞呐。
3 ) 《非常夏日》:路学长的幽默小调
这部电影在上映的2000年当时,应该还是能“唬”住不少观众,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则是问题多多,素质比较平庸。
片头背景歌曲是王菲的《脸》,对应的是剧中潘粤明饰演的男主,对女主在自己恐惧关头看见自己的脸是究竟是怎样的,一直异常在意。
因为男主在偶遇生死危机的情况下,表现懦弱,事后对自我充满了不满与沮丧,对事情的结果则是充满了悔恨。
这是一种来自良心的自我谴责。
男主所关心的“脸”,实则代表的是他对自我灵魂的关注,这意味着男主是一个对自我有原则、底线和要求的人,平凡的外表和条件之下,是他最难得的闪光点。
正因为有这种“要求”,男主在后来的一系列际遇和冒险中,主动作为,弥补了当初的悔恨,更重要是,内心得到了真正的成长。
这也是影片的核心主题:一个人只有在与现实的碰撞中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也只有鼓起勇气,克服恐惧,敢于作为,才能完成自我救赎,得到真正的成长。
影片的最大优点在于叙事方式:在精心设计之下,矛盾结果不断出现,同时又不断闪回叙事,疏解答案,直到故事走向真正的真相和终点,毫无疑问增强了故事的悬疑性、复杂性和观赏性,提升了犯罪电影的观影体验。
而影片的缺点也相当明显:
1.女主时而胆小而慌张,时而勇敢而决绝,就像人格分裂,性格和人设立不起来。
2.对犯罪份子的犯罪手法和行事逻辑的设计,从一开始的粗犷而神秘,到后来的越来越儿戏,让人非常出戏,是一大败笔。
3.对男主心理变化和成长的轨迹设计和描绘,缺乏层次和深度,没有留下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的素质很一般,但2000年左右电影作品中的那种“浪漫”质感还是让人非常受用的。潘粤明在剧中的表演值得一提,特别是内心戏的外溢还是很出色的。
至于片头和片尾两次都出现了的那个关于鱼眼的故事,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我是没领悟到。
4 ) 与自己谈谈
崔卫平:与自己谈谈
经济观察报
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越想谈论“公共的”,越是有一股力量将我拉回谈论“个人的”;我越是想要确立公共空间的起点,就越想要回到个人空间的起点;我越想努力去追寻公共理性与公共讨论,同时也变得特别需要关注个人所面临的实际处境。
在我论及“亮起来”的公共生活同时需要个人生活的隐蔽性作为保证时(见本报2012年4月9日第48版“敞开与遮蔽”),还没有来得及谈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应该也是需要隐蔽的对象——那就是:个人良心。谈论这个对象时,需要小心翼翼,将光线调得暗一些。
人的良心与生俱来,就像康德说的“我心中的道德律令”,这也道出了那个深藏不露的位置。良心是从我们自身内部发出的声音,经常就像另一个人在说话,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它很少下命令,不催促、不紧逼,只是运用一种商量的、讨论的口气,因而这个人可以装作什么也没有听见。
它提供了我们作为人不大不小的比例,是我们人之为人的界限,是我们自身之为自身的尺度。它像影子一样尾随我们,然而却随时不得不让位给别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凌驾于它之上。莫说是一些重大决定,经常在一个眼神之间,一种语气之间,一个轻蔑鄙薄的言辞之间,我们就将自己的影子扭曲,从而将自己扭曲。
它是如此内在和独一无二。一个人坚持他自己的良心,有时候就等于陷入彻底的孤独当中,陷入周围人的不理解、嘲笑、讽刺挖苦当中,乃至陷入与世隔绝。
然而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当我们与自己的良心保持一致,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时,我们会感到自己有力量,感到脚下的地面很稳,走路很踏实。与自己一致而不是与自己相冲突,回到自己身上而不是背叛自己,这会让人感到心满意足。良心是一个人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某些艰难的时刻,对于某些绝望的人们来说,它是立在悬崖峭壁上的最后一道栏杆,使得人们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问题在于,它往往出现在某些令人难堪的时刻。在一帆风顺时,我们不会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这个部分,而且只有不太需要良心的力量时,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甚至越是取消良心,才能够获得世间光环;因而,它的出现,就意味着不顺心的时刻来到了。
莎士比亚那出血腥的篡权剧《查理三世》,以双手沾满鲜血而登上王位的查理王梦到了被他杀死的众幽灵,它们纷纷开口对他说话,这时候他心中那个不熟悉的、柔软的力量苏醒了:“呵,良心是个懦夫,你惊扰得我好苦!蓝色的微光。这正是死沉沉的午夜。寒冷的汗珠挂在我皮肉上发抖。怎么,难道我会怕自己吗?”
事情的不公平还在于,越是有良心的人,越是受到良心的折磨。良心就是折磨人的那个东西,这更给它添加了私密的特点。我在电影学院看过两遍的那部叫做《狙击手》的荷兰电影,其中关键的情节是,纳粹占领期间,有人将一具被杀死的投敌者尸体,拖到了无辜中学老师的家门口,导致这家三人被杀,仅存小儿子一个。除掉投敌者的子弹是地下抵抗的游击队员射出的,然而是谁把尸体拖到别人家门口的?
许多年后得知,尸体原先倒下的那个人家,私藏着一家犹太人数口。如果不将那个倒霉的死人转移,那么则前功尽弃。这是一个非常说得过去的理由。然而,这没有免除该人家多年的内疚,毕竟是他们间接帮助造成了邻居的家破人亡。影片中这家成员再度出现时,刻在脸上的树皮一样的皱纹不仅是岁月造成的,而是多年良心受折磨的结果。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更加为人们所了解。在《十诫》的“第八诫”中,现为大学教授的女主人公和她丈夫当年都是地下抵抗组织的成员。她当牧师的丈夫拒绝为一个犹太小女孩受洗,让她失去了一个被收养而得到保护的机会。他们得到的情报是,这个小女孩的背后存在“线人”,这会令抵抗组织受到威胁。许多年后小女孩长大与女教授重逢,后者并没有开脱自己良心上的压力。
从这些故事当中,可以看出,良心除了内在性,它还有一个特点是:滞后性。它往往不在现场,在需要的时候并不出手相助,仿佛它真的从这个世界抽身离去。只是在某些夜深人静的情况下,事后的某些时刻甚至许多年之后,它才悄然现身,令当事人辗转反侧,表现为悔恨、忏悔这样一些形式。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大学生拉斯科尼科夫,杀死了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对于别人来说没有任何铁证,但他本人事后却陷入精神恍惚,为避免永远生活在虚空和黑暗中,自己向警方自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滞后的情况?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是欲望、野心以及良心、责任感的混合体。他也不是一个人抽象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是处于各种复杂的纠结也是复杂的责任感当中。对于私藏犹太人的那家人是不是拥有责任?对于地下抵抗组织的责任是不是也很重要?当然是。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的责任,比如为了信仰,为了儿女或父母,为了朋友以及所爱的什么人。
有人会问,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文学和电影中发生的,难道良心是虚构的吗?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样说吧,有谁会在现实中,指着人家胸前的那个位置,大声说,你有没有良心呢?这种情况非常少见,除了个别极端的情况。谁大声喊出:“xxx,你为什么不忏悔?”听上去他这个人就像上帝似的。在良心的天平上,人人平等。
某些在现实中很难开口的话,通过叙事作品反而能够说出来。这既是艺术家的仁慈,也是他们的严苛。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磨炼我们对于良心的敏锐。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当年的苏联或者东欧一些国家,最不安分的是那些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或者文学批评家。因为他们感觉敏锐,对于自己的良心敏感,对于不说谎话的要求,比一般人要进一步。
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也并不多见。即使是再专制的古老帝国,再暴戾的古代暴君,也不一定要求人人——上至百官、下至庶民——无一例外加入说谎的行列,也不要求人们无缘无故杀人,像在纳粹集中营里所发生的那样。不杀人、不说谎,是人类各个民族得以存在至今的两大天条。那些要求人必须张口谎言或随意杀人的制度及领袖,首先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这就不是良心的责任了,而是政治责任、战争责任或者行政责任等。
但是那些被碾压的小人物也需要承担自己的行为,不能全部都推卸给所属制度或者他人的命令,凡是通过自己的手做下的,都与这个人有关而不是无关。这就是电影《朗读者》告诉我们的。尽管有命令在,但是那位女看守必须为自己在大火时不为关押的犹太人打开牢房门而负责。有了这许多教训在前,今天的人们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应该多了一些经验而不是完全束手无策。
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假如不能通过正常的政治生活和公共空间来表达不同意见,一个人的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就变得重要了。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需要不停地与自己对话,与自己交流沟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服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不对他人撒谎之前,首先要做到不对自己撒谎,先过自己这一关。先要面对自己,然后才是面对他人。
实际上,即使存在相对自由的公共空间,在与他人对话时,总还是免不了同时在与自己说话,首先征得自己的同意。一个好的说话者同时是一个倾听者,除了倾听他人,倾听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假如自己的耳朵听不下去,为什么一定要将这句话送给别人呢?
在这个意义上,公共空间里的发言,需要个人与其自己的对话作为保证。公共空间的大声发言,与自己内心里的小声讨论,是相伴相随的。与他人在一起追求共同的好生活,是以能够独处、能够守住自己作为某个前提。
人不可能是先知,也不可能是道德先知。哈维尔说过“道德上的病人”(注意他说的不是“道德上的罪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被制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按照法律的则按照法律,另外许多人则可以交还给他们自己,让出足够的空间来,让人们与自身对话和交谈,那是在悄然无语的情况下进行的,谁也无权大声责备别人的良心。
而那些一再对社会发出挑战和对他人发出挑衅的人,则另当别论。
来源: 经济观察报 | 来源日期:2012年04月13日 | 责任编辑:左小刀
5 ) 非常夏日----普通人的勇敢
电影非常夏日,印象最深的镜头:
配合着幽绿斑驳的光影,绝望,恐惧……演员面部表情的大特写,表现得非常好。 最后一段后备箱的情节也很喜欢,挣扎,救赎,又带着点相互依偎的感觉,比起前面女孩孤独一人面对恶人时候的嘤嘤啜泣好多了(前面看姑娘哭真是绝望死了……谁来救救她…)。 所幸还有雷海洋这样的人,他软弱却善良,面对种种他不断成长,他自责愧疚,也会探究挣扎,"我宁愿被你撞死,也不愿被你吓死!"从后备箱伸出的满是鲜血的手,因为疼痛皱起又带着希望欣喜的脸(表情十分微妙描述不出……),疼到蜷曲起来的手,但这蜷曲起来又昭示着力量和成长,暗自地打气和欢呼……虽然带有紧张感,又仿佛让人松了一口气…… 真心喜欢最后的结局,在后备箱里的那个片段!
6 ) 潘老师回归大荧幕吧
路导总共就5部电影,有两部的男主角都用了潘粤明,可见路导是很喜欢潘粤明的。《非常夏日》和《租期》镜头像纪录片的感觉。体制内的导演能够做到这种镜头语言相当不俗了。这几天一直在追潘老师的电影,按照豆瓣评分来看的,第一部看的是《情不自禁》,大爱小白。到《蓝色爱情》,邰林跟刘云太养眼了。以前对潘老师参演的影视剧看的不多,他的形象也被划到了奶油小生的行列,演技被大大地忽略了。后来的离婚风波更是把他打入了低谷。感谢《白夜追凶》,让潘老师回来,让大家重新认识潘老师。建议潘老师以后可以尝试回归大荧幕。
7 ) 为什么会坚强无畏和勇敢??
http://www.m1905.com/电影网有视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电影没有火起来,当年在电影院看的时候好像只有三个人。
8 ) 文艺少年潘萌萌
因为喜欢潘粤明来看的,看到评论里好多人都说潘是天生的演员,带着这个目的看完了电影。原谅我不是敏感的人,只是隐隐约约的抓到了感觉。最后要感叹,气质这个东西真是堪比整容啊,潘萌萌的外形也就中等,可怎么就那么迷人呢。但是从17年来看,气质会随着体型的变化改变,瘦的时候是满满的少年感加文艺气息,胖了就变成成熟稳重的大叔范。恭喜潘萌萌虽然来到了危险的中年发福期,但是戏路宽了那么多也是棒棒的!
比如今的很多时尚大片都强。看了这个大概懂得美女董洁为什么会嫁给没有名气的潘粤明,其实应该时反过来,有气质的潘粤明为什么娶了木头美女董洁。
路导的精神世界和故事主题一直围绕着《故事会》左右差不离,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租妻+长大成人充实成一张价值2.5元的小报,摊在绿皮火车中困倦的旅客膝盖上,随着铁道律动微微颤抖
我觉着很好,马晓晴后来退隐确实可惜了。此片是路学长第二部作品,风格朴实真挚,同时又兼具商业片的险象环生。剧本很好,演员很好,虽然深度上有所欠缺,但就电影本身而言,是及格的,而且某些地方甚至是突出的,比如雷海洋的成长,从开始有着普通人都有的胆怯,到最后成为一个无畏的英雄。整个人物成长历程传达的恰如其分,说服力很强。雷海洋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没有救而自责许久,当危难再次来临时,这个善良的人已经心有准备,懂得孰是孰非,他不能再让悲剧发生在这个女孩身上,若是那样,自己也就成了一个悲剧。路学长巧妙地对雷海洋的懦弱、普通、胆怯、小人物的形象进行刻画,当把他内心中英雄的一面曝露时,这些元素反而让角色正面价值更加熠熠生辉。
勉强及格。在一起强奸杀人案上,附着了懦弱男主的自交矫正和成长——这部分处理的比较奇怪,本性偏弱的男主在街上发现先前以为遭奸杀的女主时为何有胆纠缠不休?甚至怀疑他和杀手阿一思路一致,目睹被作践的女性激发了雄性本能。路学长的片子有种世俗感混合躁动不安的悬疑感(剪辑功劳),电影质感差点
几乎可以五星的片子,搁到“Indie坞美学”里也算不错的了。第六代导演里路学长绝对是最会好好讲故事的(这其实挺难的……),除了情节上有些一看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坑爹之处,类型化程度很高,演员的状态真是好。
小時候第一次在電視上看,我就喜歡這部片子。如今重溫一遍還是很喜歡,我渴望這樣的男女關係——一種建立在彼此最隱秘、最羞愧、最不堪、最痛觸的一面全開前提下的相識,甚麽虛僞的遮掩和修飾都不需要了,徹底放鬆的共處。
像一种饮料,干烈。像草丛中的闪躲和直刺眼睛的阳光。
一个中国的涉案电影,好好讲成故事的涉案电影。不表扬警察,不吹嘘正义,从相关人的角度,好好讲了一个故事。没有写到底的台词,就已经够迷人了。两个好演员,原来潘粤明竟有这样的演技。
潘粤明的手指、马晓晴的假发,葛亚明的车门,还有咏梅的腋毛,李佳璇和谁都处不长,因为她本是导演之妻……尽管路导施展了若干叙事技巧通过阻断重组情节时序而创造一定程度的悬疑效果,但总体而言这故事本身的类型要求还是比较强烈,与导演自身风格偏好以及演员的表演状态不太吻合,特别是马晓晴的女主,独立坚强险中求生那一面性格塑造完全没有立住,这当然是由于演员自身那太过突兀的娃娃脸与童声线。
潘潘以前的电影都是主角,而且这些电影还都倍儿好看…潘老师确实是天赋极好,演的相当好了!
路学长在我心中一下子封神了,堪比达内兄弟之于欧洲电影。巧合可以忽略,故事的精巧、镜头的空间对人心的压抑、人物在现实中的拉锯式的成长...太攫人了
老北京,老电影。转场转得我跟不上,犯罪嫌疑人也看得我脸盲,不大能get到,不知是不是跟我看的时候走神有关。剧情简介已经剧透了七七八八,所以看的时候没有太多悬念。大家的演技都很自然,紧张感也到位。潘粤明真是百搭且明亮的少年郎啊。不大能get到两位女主角的颜值,但真是灵啊。
路学长一贯的手法,一到高潮部分就让嘎然而止,留给观众很大的空白。关于他本人,据说一直是体制内的导演,导的片子总是一改再改,看那些被删剪过的片子,于观众就有了不少遗憾。
看二十年前的电影总是会被打动,那时北京的街景、短发的马晓晴、青涩的潘粤明,是那么让人熟悉却又心里明白已经过去很久了。路学长想用一个悬疑的方式去讲一个救赎的故事,尽管现在看是很粗粝的,但整体去看中国电影的历史里那个阶段无疑是一部佳作,不仅在故事的层面有着嵌套还加入了人物内心的扭变。还是那句絮叨的话,曾经我们的电影是有人味和趣味的,只是后来我们全都丢了。李佳璇的表演也很有趣,从一个鱼精的故事开始,到车厢的救赎,很多细节也都很玩味且有趣味性。马晓晴和潘粤明的脸也是电影的特色,在某些电影里演员的脸某种程度也是代表整个电影的气质的,通过演员的脸表达的情绪和变化本质也是电影故事的走向。
这才是在大陆搭顺风车的最可能的结局
潘粤明年轻的时候还是演了一些好电影的,比如这部,又比如《情不自禁》等等,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事。
有点意思的风格,粗粝朴实,不张扬但又很抓人。颤悠悠,汗涔涔,烈日下的婆娑树影,公路旁的滚滚尘土,每种感觉都像身临其境。其实每个人往往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是会懦弱地闪躲还是勇敢地挺身而出。很多东西在一念之间,有时候是我们做出的事成就了我们。
故事有点散漫,但总觉得还是一部好电影。几个细节有意思:鱼精的故事,用剪子剪泡面,“我坐死你”
潘老师把男主一开始的怯懦恐惧到后来努力弥补过错敢承担的个性蜕变演的很自然到位
潘粤明很灵,童颜巨乳马晓晴。一个进京一个离京,咋能坐到同一辆卡车上呢?剧本完成度很高,悬疑感和意外性都保持到了最后。摄影师很喜欢拍仰角镜头,大概是想找一找欧洲文艺电影里“寻找缪斯”的迷幻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