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宫杀手

恐怖片美国1971

主演:Hal ReedBob JonesRay Lynch

导演:TomHanson

播放地址

剧照

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1 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2 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3 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4 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5 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6 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13 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14 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15 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16 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17 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18 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19 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0

详细剧情

  《十二宫杀手》剧情简介:旧金山附近出现了一个很猖狂的杀手,他四处杀人,警方介入调查。但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这个杀手可能会逍遥法外……  本片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但本片比较特殊,本片是在凶手犯案最猖狂的时期拍的,虽然凶手在现实当中没有被抓到,也无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但导演还是在电影中给他虚构了一个身份。本片导演曾说过该片拍 摄目 的是为了引出凶手,该片导演认为凶手是一个极度自大狂妄的家伙,这样的一个家伙肯定想在电影院里观看跟自己有关的电影,于是自己筹钱拍摄了本片并在放映该片的电影院设下陷阱(以一个摩托车奖品为理由收集观众的笔迹,找到笔迹与凶手相似者,当场抓捕),希望能在凶手在电影院观看自己电影的时候抓住他,可惜至今为止凶手也没有抓到,“十二宫杀手”也成了世界上有名的悬案。 〖文/灵魂在线〗

长篇影评

1 ) 影像的眼睛——时代里的《十二宫》

(本人非芬奇粉丝,所以难免有些地方没能get到导演所擅长表现出的东西)

本片算的上是现如今我个人最喜欢的芬奇电影了(虽然还没有将他的作品补完,但就目前来看,是最佳),因为本人对七十年代风格的喜爱,在这部电影中或多或少得到了满足,毕竟,从一开头的复古风格的logo,就让人直呼有那味儿。而芬奇的个人风格也在《十二宫》的重组事实里,散发出神奇的魅力。

这个片头太复古了

首先,电影的画面中表达了一种对物体的迷恋{总让我想起(总统班底)}。首先,我们可以单独的把本片中的大特写拿出来看,简单之余精确的将证据的“真实性”摆在观众面前,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扑朔迷离”。

(也许还有反思媒介的作用?)虽说如此,这处理方法....见仁见智吧

而另一方面,摄像机,信件和电视这些元素,在我看来也成功的构建出了独属于过去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唐人街》,《电视台风云》}。

这里实际上有种涩情的感觉,摄像机就像个YJ一样“我想到的居然先是《催花手》”

除此之外,另外还有两个值得突出说明的视觉“重点”。首先,电话这个意向作为很重要的视觉元素被从头到尾的运用,电话作为一个引导的物件,象征着外界的交流,以及使得多方人物的距离得以在对话的场景里足够的拉近,让观众沉浸其中。与此同时,另一个大一点的“物件”汽车也一样被突出,在马克叔登场时所运用的上帝镜头,稳稳地跟拍出租汽车的运动,汽车作为一个探访未知的引导空间,被观众的眼球所记忆。我为什么先说这俩个元素呢,因为后面,后面有极大的作用。

我还挺喜欢这段对话的,镜头有种安东尼奥尼感觉(表意,表意)

这段运镜挺惊艳的,也使得大卫(马克叔)的登场让人印象深刻。

另一点,就是芬奇所为人津津乐道的对话场景的拍摄,本片中有俩点被突出,一是类似于(打破第四面墙)的凝视镜头,被全片时不时的运用,此处当然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影像风格的埋设,“走入角色的情绪”才是最最主要的作用,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平铺直叙中,我们得以在这里看见心理浮动的暗流。而除此之外,正如芬奇所有的作品为了叙事所做的事一样,人物的场景中,正反打的切换象征着引导者与被引导着的关系远近,以及值得观众注意的重点的话语,而环境的流畅转换,则很好的依靠美术部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这处谈话中,女人是一个引导者,不只引导主角,还有观众

还是标准的三角构图啊。

注意那蓝色的酒杯,象征着对话的缓缓进行。

说完这些,我们看位于后半段,吉伦哈尔所饰演的罗伯特拜访冯恩那段戏,刚才提到的这些元素里就得到了极好的运用,也使得这个高潮的戏份是如此的牵动人心。

黑暗象征着未知与恐惧,车子和司机是突出为了过度和下一个场景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凝视恐惧,骇人的镜头(像不像《杀人回忆》)

被关闭的电话,间接指出场景的无人知晓和机密,闷骚至极

截这张图,主要就是吓人。(看了原片的就知道啥意思)

当然,除此之外,本片更让我所喜爱的,就是前半段犯罪过程的调度,极具黑色片风范。缓慢的铺垫,没有太多血,带着让人兴奋地真实的暴力,是如此的迷人,着实有当年新派警匪片的风范。(当然,如果这个拍不好的话,也对不起连电影中都直接点名道姓致敬的《肮脏的哈里》)

这段戏调度让人印象深刻。

大概如此。不过在最后,自己还是得大声的说一下,虽然这片是佳作,但我还是,不,喜,欢,芬奇风格!!!!(最后的吐槽,哇咔咔,写这篇意料之中的累啊,而且还没多少字数。。。)

2 ) 无差别杀人案是没法破的

这一颗星不是给导演,是给凶手。

我看到许多人说这个凶手是什么“高智商犯罪”。得了吧,别搞笑了,这算什么高智商,根本是弱智。

你们想想吧,那个年代没有摄像头、没有DNA检测,警察从何查起?一般的杀人案,就是从仇家、债主、邻居、同事、亲戚……所有相关人员一个个调查。可是如果凶手根本是陌生人,应该怎么查?旧金山有几百万人,全部调查一遍?何况凶手也可能是外地人。

举个例子吧,我开车到深圳,买个面包吃饱,深夜走到僻静处,看到有人经过,不管男女老幼,上去一枪打死(假设中国也有枪)。然后开车回老家,第二天继续上班。警察怎么查?
查子弹?通用9mm,每年售出几百万发。
查脚印?100块的皮鞋,浙江大量生产。
出几个谜题别人解不开?太自闭了,我用我最喜欢的颜色、食物、音乐做引,这样的密码爱因斯坦也没辙——他又不认识我。
别他妈开玩笑了,这算什么高智商?根本是弱智。

有本事你就把你老婆杀了,把你仇家杀了,让警察不仅没证据,甚至没起疑心,那才是真正的高智商!

3 ) 全美第一悬案,破了?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Scott

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爆出一个大新闻。

一支名叫“破案者”的独立调查组声称:他们找到了十二宫杀手

福克斯新闻报道:十二宫杀手已确认

嫌疑人名为加里·弗朗西斯·波斯特(Gary Francis Poste)。 2018年8月14日去世,生前未被警方怀疑。

破案主要依据为法医物证和亲友证词,其中波斯特额头疤痕与凶手画像吻合。

他们还破译了十二宫杀手密码,其中一份密钥即波斯特全名。

网友人肉搜索还发现,早在2018年就有人称他为十二宫杀手。 如同来自过去的“实锤”。

声明激起千层浪,话题冲上热搜。

《十二宫》主演马克·鲁弗洛(曾在复联饰演绿巨人)发来贺电,庆祝这一历史时刻。

十二宫杀手(Zodiac Killer),也被称为星座杀手黄道带杀人魔

十二宫,就是天文学的十二个星座。 他是丧心病狂的连环杀人魔,也是高智商罪犯。

上世纪60年末,他在北加州参与了多起杀人案,自称杀了37个人。

《最危险的动物》

每次作案后,他总会给媒体写信,吹嘘谋杀罪行。

他留下四组藏着他真实身份的密码,半个世纪过去仍未完全破解。

其中一封信里他写道:我爱杀人。

《最危险的动物》

十二宫杀手制造了美国历史最大悬案,没有之一。

十二宫杀手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调查组真的找到他了吗?

Scott带你聊聊这个笼罩美国人心头半个世纪的梦魇——

电影由“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绿巨人”马克·鲁弗洛、“神秘客”杰克·吉伦哈尔主演。

大卫·芬奇(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导演。作为这个时代好莱坞导演顶流,《十二宫》可能是他最被轻视的经典。 成长于美国罪犯猖獗的年月,十二宫杀手是他的童年阴影。

右,大卫·芬奇

他曾用一年半时间采访案件当事人,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为最大限度还原事实,拍摄时几乎排除了所有模棱两可的情节。 不管是严谨性和娱乐性,《十二宫》都是堪比纪录片的黑暗悬疑佳作。

>>>>杀手梦魇

1969年7月4日,一对偷情鸳鸯把车停在了无人停车场。

就当他们准备不可描述时,第二辆车尾随停在了后面。

司机下车走到男孩身旁,突然掏出手电和手枪,连开五枪。

次日中午,一通电话打到当地警局。电话中的男人声称对这起命案和半年前的上一起命案负责。

上一起命案指的是1968年12月20日,一对高中情侣在情人巷遇害。 情人巷距离停车场,只有4公里。

情人巷命案现场

警方追踪凶手电话,发现电话亭距离警局只有几个街区。

命案过后女孩不治身亡,男孩上辈子可能拯救了地球,捡回一条小命。

8月1日,《旧金山纪事报》《旧金山观察报》和《瓦列霍先驱报》同时收到神秘信件。

寄信人自称为前两起案件负责,信件末尾留下了一个十二宫标志。

十二宫标志

每封信件附带一份不同的密码,密码包括字母、摩斯电码、星相符号等。

三份密码共408个字符,也被称为Z408(Zodiac 408)。

杀手声称密码藏着他的身份,要求把它们印在报纸头版。

否则他将不停杀戮,直到杀够12个人。

Z408

《旧金山纪事报》刊载了密码,附文当地警察局长回应:

我们不确定这封信是凶手写的,需要更多证据确认身份。6天后,第四封信如约而至,信中交代了不少只有警方和凶手了解的细节。

信件开头,寄信人自封了一个名号:亲爱的编辑,我是十二宫杀手

之后不久,加州一对高中老师夫妇破解了Z408:

我喜欢杀人,这非常有趣,比在森林里杀野生动物要有趣得多。人类是最危险的动物,杀人赋予我巨大的快感,这比在一个姑娘身上发泄更痛快、彻底。最棒的是当我死后,我会在天堂重生,我杀死的人会成为我的奴隶。我不会向你们透露我的姓名,否则你们将妨碍我积攒来世的奴隶。EBEORIETEMETHHPITI(末尾符号没有意义)

Z408译文原件

信件透露十二宫杀手是个邪教徒,杀人是为了追求“重生”。

同时他还是一个影迷,译文引用了1932年美国恐怖片《最危险的游戏》台词。

《最危险的游戏》

一个月后,十二宫杀手第三次出手

湖边野餐的大学生情侣遭遇一名怪人。 怪人头戴刽子手头罩,眼角戴着墨镜,身穿背带裤,胸口挂着十二宫标志。

十二宫杀手漫画形象

男人举着手枪接近,自称刚刚越狱,需要一笔钱和汽车逃往墨西哥。

他用预备好的塑料晾衣绳让两人绑在一起。 就在他们以为只是普通抢劫,男人突然掏出一把刀刺向两人。男人被捅6刀,女人被捅10刀

之后,十二宫杀手在车门上写下一组数字。

数字标明了三起案件的时间、地点以及手法自证身份。

电影(上)和现场照片(下)对比

和第二起命案类似,案发后不久他给警方打了一通电话挑衅。

当警方赶到电话亭时电话只挂断了几分钟,上面还有他的手印。

命案过后同样也是男人幸存,给警方交待了上述一切。

《最危险的动物》

两周后,十二宫杀手第四次行凶。 他随机坐上一辆出租车,路口停车时突然掏出手枪杀死了司机。

随后拿走司机的钱包和钥匙,撕下司机衣角,大摇大摆走开了。

电影VS现场

三名吃瓜少年恰好目睹全过程,立即报警:凶手仍在附近。

谁承想警方误将嫌疑人通报为黑人,几个警员和凶手擦肩而过。

最后警方只能根据少年回忆,绘出十二宫杀手肖像……

十二宫杀手素描像

>>>>嘲笑警察,玩弄大众

出租车命案之后不久,《旧金山纪事报》又一次收到杀手来信。

信中他寄来一块司机衬衣碎片自证身份,嘲弄警方是让他光明正大逃跑的蠢货

除此之外,他首次预告犯罪:他要毁掉一辆校车,把小学生一个一个干掉。

消息一出,人心惶惶。

过了没两天,一通电话打到警局。自称十二宫杀手的男人要求和著名律师梅尔文·贝利电视直播连线。

梅尔文·贝利

直播对话中男人前言不搭后语,话里话外透露着歇斯底里。

事后警方确认,电话是一个精神病人打来的。

十二宫杀手似乎却对冒名顶替十分认可,事后真的给贝利打了一通电话“致谢”。

直播画面

之后几年,他给媒体寄去了几十张信件、贺卡。

他在信件中自称杀了37个人,为多起尚未告破的案件负责。

他在贺卡中附带了一份340个符号组成的密码Z340

如果人们解不出密码,他又要开始“干活”了。

Z340

虚荣心最鼎盛的时期,他威胁民众戴上十二宫徽章,否则就要大开杀戒。

他像严厉的老师,责备警方无能,犯罪挑衅警察系统。

也像调皮的孩童,耍宝刷存在感,玩弄大众于鼓掌。

嚣张但不愚蠢,胆大但不鲁莽。不谋财不贪色,只为出名高调犯罪。人们相信这个被称为开膛手杰克在世的杀手多半还活着,伺机重出江湖。

>>>>接力追凶

十二宫杀手逍遥法外那些年,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寻找他的踪迹。

他热衷点评电影,曾在一封信写道:《驱魔人》是我看过最好的讽刺喜剧。

《驱魔人》

1971年,一个披萨店老板投其所好拍了一部cult片《十二宫杀手》。 他在电影院设下陷阱,试图以观影抽奖的名义收集观众笔迹,帮助警方确认犯人。

《十二宫杀手》

同时,不少人一本正经地为寻找十二宫杀手奋斗。

首当其冲的是保罗·艾瑞(Paul Avery)。

他是《旧金山纪事报》犯罪专栏记者,经验丰富,左右逢源。

保罗·艾瑞,现实VS电影(小罗伯特·唐尼饰)

长年在专栏中挑衅杀手:

自称十二宫杀手的人是一个笨手笨脚的罪犯、骗子,潜在的同性恋者。

多年激将,1970年10月终于收到一份十二宫杀手的万圣节贺卡回应。

贺卡中附有一块司机衬衣碎片。 卡片上写着:你完蛋了!

现实中的威胁贺卡

当年新闻业自危,人人佩戴“我不是艾瑞”徽章急于撇清关系。

艾瑞却没有躲藏,反而上电视接受采访,以示对抗凶手决心。

1970年保罗·艾瑞接受采访

招摇的作风令他收到更多线索,一份匿名举报提醒他留意1966年命案。

这桩命案和十二宫杀手手法类似,笔迹类似,可是距离洛杉矶400多公里。

这一发现,让案情有了更多可能性。

所有人都在欢呼,大卫·陶希(David Toschi)却不开心。

他是旧金山警局负责抓捕十二宫杀手的高级警探。

大卫·陶希,现实VS电影(马克·鲁法洛饰)

无数匿名举报接踵而来,警方被海量举报分散精力。 追凶如海底捞针,直到半年后他终于接到一个靠谱举报。 举报对象名为亚瑟·李·艾伦(Arthur Leigh Allen )。

亚瑟·李·艾伦,现实VS电影

李身上疑点重重:行迹和犯罪现场重合、有一把带血的刀、曾自称十二宫杀手……

大卫追查李多年,甚至在他的小屋找到了凶手同款手套。

就当所有人以为铁证如山,鉴证科却认定李的笔迹、弹道都与凶手不符。

大卫功亏一篑,罗伯·格雷史密斯(Robert Graysmith)顶了上来。

他是《旧金山纪事报》漫画作者,业余推理爱好者。

罗伯·格雷史密斯,现实VS电影(杰克·吉伦哈尔饰)

被悬案吸引,十年如一日扎在案情侦破,出版过两本调查记录。电影《十二宫》就是以他的调查报告为原型。沿着大卫的线索追查,他发现了十二宫杀手的杀人规律及其他嫌疑人。

兜兜转转绕了一圈,他发现头号嫌疑人还是李。

在罗伯的要求下,警方找回了停车场命案的幸存者。

幸存者指认,李100%是十二宫杀手。

李的调查纪录

人证物证俱在,旧金山警方终于对李提出诉讼。可几乎同时,李就因心脏病去世了。

2002年,警方DNA鉴定发现李和十二宫杀手留下的物证不吻合。不得已撤销了指控……

>>>>悬案未破

十二宫杀手在70年代后期便没有了动作。 2004年4月,旧金山警方以资源不足为由,终止了调查。

然而受《杀人命盘》《十二宫》等电影影响,警方还是决定在2007年重启调查。

《杀人命盘》《十二宫》

去年年末,三位国际科学家合力破解了十二宫杀手的Z340密码。

解题过程按下不表,单说译文:

我希望你在尝试抓住我的过程中得到很多乐趣。打电话上节目宣称是十二宫杀手的那人并不是我。我不怕毒气室,因为它可以把我很快送入天堂。我现在有足够多的奴隶为我工作,而其他人到了天堂就一无所有了,所以他们害怕死亡。我不害怕,因为我知道,在天堂里生活将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译文不关键,破解很鼓舞。依靠科技力量,人们距离十二宫杀手越来越近。 反观其他民间推理,大多也就胡说八道。2014年,加里·L·斯图尔特发现生父可能就是十二宫杀手。斯图尔特指出父亲和十二宫杀手素描画像神似,指纹笔迹匹配,DNA鉴定一致。 他把证据写进小说《最危险的动物》,成为当年全美畅销回忆录。

《最危险的动物》

然而警方并不认同,认为大多数证据都为臆测而非事实。

在无良出版商的怂恿下,把推理演变成一场闹剧。

《最危险的动物》

类似闹剧不少,其中就包括开头提到的“破案者”。

新闻报道当天,警方马上推翻了这个说法。

“破案者”权威不被认可,其出示的证据大多为间接证据。

例如他们把波斯特额头伤疤看作证据,但警方认为素描画像上的“伤疤”只是阴影。十二宫杀手案,仍然为开放状态。

半个世纪过去,这起案件的迷人之处在于明明真相近在咫尺,却始终无法验证。 我们不知道真相到底是顺风车杀人、ABC杀人还是团体作案……十二宫杀手一直没有落网。

《美国恐怖故事 第五季》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寻找十二宫杀手?

即使找到,估计他早就到了无法承担惩罚的年纪。 《十二宫》中罗伯也被妻子问到这个问题。 他回答:因为没有人肯做。

有些事存在,就得有人去做。

寻找十二宫杀手并不是为了惩罚生者,而是为了给亡者公道。

哪怕有生之年难以成真,迟来的正义总好过缺席的正义。

大卫警探已于2018年去世

正如Z340解密视频开头一段话:

我们所做的这些努力,是为了被杀手杀死的人们及其后代。

我们希望正义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十二宫杀手迟早会被找到。 文/Scott

4 ) 好一盆洗澡水!——说说《十二宫》

《午夜场》上早早就登出了《十二宫》的影评,但是等到看完影片,我才抓来翻翻,提到《法国贩毒网》算是想到一块去了,因为这部《十二宫》实在太独特了,我想了半天,才觉得恐怕就《法国贩毒网》的味道与之最为类似。但是,也只是感觉类似,认真追究一下的话,《十二宫》的特质真的是独一无二的。

最值得说的是它的去戏剧性。想起《法国贩毒网》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纪录片风格,确实,那部电影的超写实风格给人这样的感觉,那么《十二宫》也能说成是纪录片风格吗?我觉得不然,因为,从头至尾,尽管它表达上非常的简省和朴素,但是和纪录片所努力要做到的让观察者消失的感觉不一样,《十二宫》的效果恰恰是因为太强调一种冷静,而越发让你感觉到观察者的存在,连观察的角度都是严格限定好的。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习惯的芬奇式长镜头那形同鬼魅般的游移看不到了,在"Panic Room"中那个对房子全景式的描述是相当令人拍案叫绝的,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中景和全景,几乎没有特写和很绚丽的长镜头跟镜,而且给你的感觉是,他就始终压在那里不动。以湖边双杀桥段为例,最平常的谈话,突然被一个逐渐走过来的杀手打破沉寂,对杀手的推进,给的机位几乎没有变,就是受害者视角,在谈话同时的几个平稳的切换中,可以看见凶手按正常步速走过来,然后亮出手枪——这简直不像一部描述悬案的电影中的凶杀场面,就像描绘一次上街购物一样平常,到后来双方对峙的时候,仍然是中景和近景的切换,平缓得不得了若不是对话里天然的紧张感甚至显得有些冗长,到凶手开始动刀都没有一点点变化。如果是一般警匪片怎么拍?肯定是不停地在受害人和凶手间做快速切换,当凶手制服了两人,开始行凶的时候,有可能就是希区柯克式的举在半空的刀--受害者惊恐的脸的特写--手臂挥舞的动作--飞溅的血(视分级考虑是否保留)--受害者乱晃的四肢……具体方式或许不同,但用快速切换来营造紧张感是几乎不会少的。如果是纪录片式的拍摄法,怎么拍?虽然纪录片也喜欢用定机位,也喜欢镜头保持不动,但对于这种场面,更可能的方式是手提,晃动,也许切得可能不会太多,但高速运动中那种真实或者仿真的模糊感,还是让你感觉到紧张,比如《伯恩的霸权》。可是,无论哪种拍摄法,虽然制造的紧张和刺激都要比《十二宫》强大得多,但在《十二宫》这样又迟缓又冷静的镜头里,看着两个人似乎有点希望但很快被扑灭所有希望无助地被害时,那种真实的绝望感是其他拍摄法无法比肩的。我想这才是芬奇这样“压抑”镜头欲的原因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只是最大限度地将叙事技巧中主观加入的戏剧化去掉,凸现出事件本身,从手法上来看,并不能说是纪录片式的。

从叙事方式上来看,这种去戏剧化就更加明显了,最大体现在避实就虚上。每当遇到一个值得去大书特书的情节时,芬奇总是很令人觉得意外地一笔带过,之前做的铺垫越多,就越是草草一笔了事。比如解开十二宫密码的时候,那个历史老师的解谜过程忽略不提,只是在她刚打算介入的时候提一下,然后迅速在传媒上宣布解谜成功。这个还算小的,《午夜场》上提到的那两处更为典型,老记者去会见线人,还有受害者母女(洋人名字记起来总是很麻烦,相信看过电影的都知道我说的是谁,大家见谅啦)逃脱魔爪,这两处极具戏剧性的场面,都仅仅在开头后迅速给出结果,过程被完全忽略,这是一个反悬念,如果按照希区柯克那个经典的桌子下面的炸弹来说明的话,这就好比,刚刚给你看到桌子下面有定时炸弹,下一个镜头就切到火车被炸毁的废墟上警察们在勘测现场,对于受过希区柯克式的悬念训练的人们来说,甚至带着调皮的挑战意味:当你已经做好准备按照惯例将信息预设的受害者猜成凶手并打算在展开的情节中一步步逼近你的目的时,答案被直接揭晓,不管你是否猜对了,你都会觉得像被愚弄了一样,因为人家根本就没打算让你猜……希区柯克的理论是经典,但经典和俗套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芬奇的叙事效果无疑是成功的——这种成功恰恰建立在人们对希区柯克技巧的熟悉上,虽然那本身是打破思维惯例的,可是现在自己也成了惯例。毫不夸张的说,芬奇完成了一个飞跃。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往的悬念电影中,观众们所关注的问题,也恰恰是主角所关注的问题:凶手是谁?动机如何?而在这部电影中,芬奇却要打破这样的集中,凶手是谁确实很重要,但那是几个角色关心的问题,芬奇用这种反悬念尽力地打破观众对此的关注。而这种显得非常刻意甚至有些强行的剪切,又跟影片一直的平缓显得有些不对,但这并非风格的不统一,而恰恰是通过这种不一致来打破所谓的纪录片假象,真实地传递着芬奇自己的意图:我不让你们跟着凶手跑,你们应该关心的是这些人,这些跟着凶手跑的人。

这样就终于涉及到了芬奇的主题,他这样做是想表达什么?这是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我们不如首先看下这部电影中的十二宫杀手。按照一般犯罪片或者悬念片里的方式,要么是将凶手全知全能化,站在幕后,无比强大,但总会在结尾被主角神奇地制服,要么就是将凶手人性化(这个尤其是近些年来的风潮,本来是新玩意,结果也要臭街了),偏写实风格,有些讨巧。芬奇的se7en有些前者的意思,只是凶手最后牛b到将传统的正义一方制服。而按照十二宫案件来看,如果按照前者那样拍,也绝对会很炫的。但芬奇不然,他不仅突破了自己,也没有使用第二种方法的俗套,他所做的,是将凶手去魅,不让他明星化,这点是很重要的,这么多年来传媒的宣传,让十二宫成为了不亚于开膛手杰克这样的神话级人物,首先将那些无良媒体覆盖上去的东西去掉,还原为一个普通人,这是芬奇要做到的,通过前面几次对谋杀过程的冷静描述,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所谓的神秘杀手,不过是个心理有些变态动作不酷想法也并不天才的家伙而已,光环消失了。但芬奇也丝毫没打算做什么人性化处理,他只是打算去魅,同时这个凶手基本上就不被当“人”看了,只是赛狗中那只诱使狗跑起来的假兔子,芬奇要表现那群奔跑的狗。

是的,那群人,他们才是影片想表现的。我本来以为这和棒子拍的《杀人回忆》一样,是一部借案件来展现社会全景式的电影,结果我错了,除了一部和案件有关的"Dirty Harry",影片几乎没有任何跟社会背景相关的内容。对警察局间配合效率低下的讽刺,对新闻媒体过分投入的冷眼,都只是略微提及,故事稍一展开,就按顺序聚焦在大记者、警察和小记者身上,并且通过他们辐射到了所有跟案件相关的人们。这时候,芬奇的野心才暴露出冰山一角,一个悬疑故事,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一个有哲理的悬疑故事,他也早就玩过了,一个折射历史的,似乎也有先例,为什么就不能单纯关怀这个案件本身,为什么不能单纯关心跟案件相关的人们,探查一下,一个案件,到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怎么说得都有点老马丁的味道了,像,但又不全是,因为芬奇所做的,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从头到尾保持着冷静,既没有传统真相大白的解脱,也没有那种"JFK","Rocky"式的“失败者的胜利”那样的感动,那些都有些俗套了,他只是将这些很内敛但有取舍艺术地忠实地告诉你,波澜不惊(注一)至少我看到最后仍然会有一种被打动的感觉,或许是人物的执着,但我更觉得是整部影片一种沉默的力量感。

最后给个评价吧,有人说这是芬奇最好的电影,有人说芬奇不愤青了而且背叛了自己,其实,我觉得评说下或许可以,但盖棺还太早了。这部还远远算不上芬奇最好的电影——无论是就他过往作品的质量还是对他将来的期盼来说,而从风格上讲,只能说影像上或许不像过去那么先锋,但骨子里仍然保持芬奇一贯的探索和创新,我个人觉得,这部虽然算不上大师级的杰作,但可以看成是芬奇一次堪称伟大的实验,在主题上的暧昧,使其表达时多少有些模糊,这是它的缺憾,但芬奇却展现了他比过去更纯熟的掌控力——如果说过去的激进张扬是烧开水,那么现在这样内敛平稳更像是烧洗澡水,得不冷不烫,尺度拿捏上要更小心,但又不能中庸,基本上,他做得很到位。与其说他转型了,不如说他根本不给自己定型,在继续探索,有理由去期待芬奇会有更杰出的表现。

注释一:整部电影中唯一带有戏剧化味道的情节就是小记者去见线人,地下室惊魂那一段,但我们可以看到,那一段对案件的推进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就整个案件来说,这个情节是无关紧要的,这是为进一步完善小记者的人格形象服务的。

5 ) 大卫芬奇如何操控情绪:瓦列霍枪击案(十二宫第一次出场)

《十二宫》绝对是被豆瓣严重低估的一部芬奇电影。

芬奇在这部电影中摆脱了以往对兴奋的追求,没有蒙太奇的癫狂切换,而是选择规避冲突,弱化戏剧性,将重心侧重于追逐真相的记者与警察,而非真相本身。但即使是在这种反类型的情况下,芬奇也能将氛围做到极致,在冷静与迟钝中释放强烈的力量感。

地下室那场著名的戏已经有很多博主做了视听方面的解读,湖边的凶杀案与李的审讯戏也有相关垃片,B站即可。目前开头十二宫第一次出场的凶杀戏目前没有找到有人写,我仅从电影爱好者的身份进行尝试。

全景镜头,交代环境,大面积黑暗和舞台式的灯光让空旷的环境变得逼仄,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车内环
接着,一组车内过肩正反打
台词的交流中表达了男主的疑惑,并且在这组正反打的镜头中我们无法注视到车正后方的情况
另一边两台车准备离去
女主很主动的像男主示好,转移话题,并将手搭在男主肩膀上
但是男主明显心不在焉
反打回来,车后人扔来了烟花,两人被吓到,这一组正反打的节奏明显比之前要快
这一帧非常关键,出现了越轴(一般来说这是创作者要避免的情况,应遵循轴线原则,摄像机要处于两人产生的轴线的同一侧,在两人的关系中男主要始终处于画面左侧,女主处于画面右侧,才不违背视觉逻辑),而这种处理打破了观众的视觉惯性,从而营造紧张的气氛。同时女主收手,角色产生警惕。
此时的鞭炮声很像枪击声
随着这一句脏话,紧张的氛围有所缓解
回到正反打,轴线重新建立,警惕解除,两人的谈话气氛也变得轻松
要注意的是此时十二宫《Hurry Gurdy Man》已经响起,但音量很小,整体的声音仍然是环境音主导
接下来的镜头有一次出现了越轴,再加之女主的手又一次的搭在了男主的肩膀上,原先的紧张氛围又一次产生
然后对应的是女主的主观镜头,十二宫的车往他们的正后方行驶
第一次给出了越轴之后的反打镜头,这样观众能同时看到两位主角的表情
女主的手收回,再一次都产生了警惕
十二宫的车停在了正后方,并熄灭了车灯,神秘与未知感油然而生
双人镜头,这个镜头的阴影与受光各占镜头的上下两半,车内的两人也处于一种被照射、暴露的被动状态,暗示着危险可能随时发生
此时画外音表现十二宫的车正在离开
接上一个镜头,女主反头的动作,芬奇完成了轴线的跳跃
十二宫的车驶向远处
原来的正反打重新建立,警惕再一次缓解,但男主的质问与女主的敷衍回答再一次增加了神秘感
两人短暂交流过后,十二宫的车开了回来
又一次越轴,回到那个双人镜头,熟悉的恐惧感与两人的被动地位再一次出现
车再次停在了正后方,十二宫打开手电让自己处于背光状态,我们只能看到十二宫的大致轮廓,而看不到他的表情以及具体的动作与意图,大卫芬奇总是让十二宫处于黑暗之中,以强调他的神秘特质
而主角惊慌失措的表情能让观众产生共情
注意,此时十二宫完全可以走向镜头右侧进行射击,但是大卫芬奇让其走向左侧始终处于黑暗之中
而到此处,两人已无处可逃,处于完全被主导的状态,而此前十二宫的神秘特质在从恐惧感上升为一种危机感,并达到峰值
随后杀戮开始,观众在此之前所积累的情绪在此刻释放
上面一共有四组镜头,每组镜头都枪火的特写镜头与女主被击中的近中景镜头组成,但是每组镜头的构图却不同
从十二宫开火到女主已无动静,这个过程只用了短短五秒,剪辑的提速也让情绪快速释放
十二宫察觉车内仍有动静,用手电筒确认后又返回补枪
随后回到开场的全景镜头,十二宫出场时就已响起的音乐《Hurry Gurdy Man》音量逐渐增大,淹没了受害者尖叫声,落幕

大卫芬奇在这场戏中通过规避凶手的主观视角和背光的使用构建了十二宫支配性地位及独特的神秘感,轴线的反复跳跃与重构利用了观众的视觉逻辑,使观众与角色同步陷入恐惧及被动的地位,达到操控情绪的效果。大卫芬奇放弃了以往更加具有生理性刺激的暴力镜头,反而选择了一种非常节制但又干净利落的呈现方式,营造气氛的方式既高级又自然。

6 ) 随看随说:《十二宫》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676343.html

毫无疑问,《十二宫》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来自大卫·芬奇。我喜欢这个拍MTV出身的导演,他的所有片子我都看过。算上《十二宫》,在他以往拍过的六部影片中,有三部闯进了IMDB Top250,这个纪录非常了不起,其中《搏击俱乐部》、《七宗罪》是位列前50的杰作,地位无可撼动,《十二宫》拍在200出头的位置,依我看来,《十二宫》放在他所有的影片中,也是中等偏上的位置,铁定第三。

大卫·芬奇的片子,无论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无不展现了一个灰暗阴郁的世界,这个调子从他的处女作《异型3》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没变过。《十二宫》这部片子的基调也是阴冷灰色的,而且这种压抑的气氛来得非常冷静,冷静得让人发慌。在这点上,它特别像《颤栗空间》。大卫·芬奇制造惊悚气氛的能力依然是飞檐走壁的好,甚至好过他以往的所有作品。正是因为超凡的渲染气氛和把握节奏的能力,让这部在一般导演手里可能会沦为温吞吞的肥皂剧,变得异常的激动人心——要知道,他是在讲一个关于破案的故事,而这个案子却未曾破解,这个题材本身是多么的枯燥啊。

在《十二宫》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卫·芬奇的几点变化,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这或许也是他求变的地方:1.他从来没有像《十二宫》这样朴实、干净地讲过一个故事,一部绝对意义上的剧情片。没有《七宗罪》的宗教哲学,没有《搏击俱乐部》的邪门分裂,没有丝毫耍酷的镜头和戏份,只是用一个时间轴平铺直叙地讲故事,尽量贴近历史真实,竟然发现他可以讲得这么好。2.他的影片从来没有像《十二宫》这样平静的结尾。我一直指望着他再次创造一个牛逼至极的欧·亨利小说式的结尾,就像是《心理游戏》那样,但却发现他竟会冷静地收尾,依然是案情的悬而未决,依然是再一次希望的破碎,只是水到渠成的作结,如此优雅,如此理性。如果硬要说《十二宫》有什么硬伤的话,我觉得剧情有点拖沓。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另外两部同样是讲述破案未果的影片,一部是奥利弗·斯通的《刺杀肯尼迪》,一部是奉俊昊的《杀人回忆》。我觉得《十二宫》是介于这两部片子之间的一部作品。它对真实性、故事性和法理性的关注和《刺》非常想象,但大卫·芬奇之于政治、逻辑的敏感程度实在赶不上奥利弗·斯通。他尽管也在讲故事,但你从他依然麻利迅速的剪辑中可以看出,他更关注的是把故事尽量充实,不停地往前推进,而不是慢条斯理的在逻辑上做到无懈可击。或许,大卫·芬奇从没想过通过影片的政治意义。

他是在关切案情的进展,但似乎更关切的还是与之相关的人的命运,或者是报导此事的记者,或者是负责此案的警探,或者是自行调查案情的漫画家以及他的家庭,或者是形迹可疑的嫌疑犯,或者是其他人。在这点上,《十二宫》又非常像《杀人回忆》,有种意在言外的韵味。但我坚持认为,在这点上,《十二宫》实在不及《杀人回忆》,它的确极为出色地讲了一个故事,但还没达到把个体命运的悲剧与动荡不安的时局、社会背景完整结合,熔于一炉,继而勾起群体回忆的高度。大卫·芬奇还没有那份人文关怀。

换句话说,《十二宫》是部优秀的影片,我甚至毫不吝啬地在“优秀”之前加上“非常”二字,但它难以成为经典;大卫·芬奇是个非常牛逼的导演,非常有观众缘,我甚至极为乐意地在两个“非常”之前各加上一个“非常”,但他还没有达到巨匠、大师的境界,甚至也没有流露出那种气象。尽管,他似乎离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676343.html

7 ) 杀人狂

悬疑惊悚剧情片,真实案件改编,讲述旧金山出现一自称“十二宫”的杀人狂,杀人后,向媒体寄一封信,留下密码、线索,连环杀人案件引起两位记者注意,他们在警察帮助下,开始调查这一系列的案件。

大卫芬奇先生,再一次收下我的膝盖!每次看完你的电影我都毛骨悚然!原谅我智商还不够高,不能完全看懂,一万分的烧脑悬疑片!唐尼大叔真的有演技,他不是只会演花花公子!杰克吉伦哈尔,把一个高智商的偏执狂演到了极致!

从头到尾,看似有理有据的推理结果不过就是电影故事包装下的一个乌托邦结局而已。最后的文字提示更是残酷的,它仍旧是个未解之谜…气氛的营造和始终让自己觉得这几乎就是万劫不复的深渊。可怕的故事,更可怕的现实事件…

短评

其实归为伪纪录片都行,走的完全不是传统犯罪片的道路,完全被误导,带着看犯罪悬疑片的心态去看绝对会觉得坑爹。。。主角就不是zodiac,而是所有这二十多年来查这案子的人,悬疑的点在所有人都符合凶手的部分特征,但永远找不到这人是谁。。。讨论区的讨论很有意思啊~

6分钟前
  • 咸鱼
  • 推荐

簡潔、鎮定、沉穩、大氣。令人感慨以致無語。

1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冷静的叙述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动情的参与者。

12分钟前
  • 小岩菽
  • 推荐

有一种电影总是在看过之后时不时想起,甚至觉得回味无穷。这部就是。

13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我要知道他是谁,我要站在他面前,看着他的眼睛,我要知道那就是他。

15分钟前
  • Obtson
  • 还行

看完《十二宫杀手》,做了一个被杀的梦,站马路牙上,一个小孩见我抽烟,伸手来要,递过去一支,他比划着要一整包,并扑过来抢,一躲闪,突然眼前一亮,一刀扎过来,朝胸口位置,基本闪不开了。慌得醒了,心想这不是十二宫杀手,应该是上帝之城。

1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资料馆2014.1.25.4pm 节奏较快、信息量很大,但最有趣的还是当cartoonist决定一定要找到凶手后的如痴如狂的调查,抓到十二宫变成了某种绝对的人生意义。即使真相(谜底)永远不可知,但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谜底来赋予努力以意义。因此每个警探都会有自己的头号嫌疑人,而这多种解释使世界免于崩溃。

18分钟前
  • xīn
  • 还行

我和我老公一致认为十二宫凶杀案绝非一人所为。影片的前两个小时都很无聊,直到漫画家真正着手调查才开始有意思起来。影片的真正高潮在电影放映员说出海报均有他亲手所画的那一刻。不过结局让人有一种打了两个小时飞机结果就高潮了一秒的感觉。

21分钟前
  • 【半注销】
  • 推荐

案件迷人之处就在于,你觉得自己无限接近于真相,却无法验证它。

24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完全理解很多人对片子闷和无趣的控诉 但是这种平缓松弛的节奏感和流水账似的表达方式完全是我的菜

26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勇气、机敏、执着...正义的力量一再发光,却始终不能把黑暗照亮,所有的聪明才智在未知的凶手面前显得荒谬而幼稚。经过漫长的拉锯战,电影在两小时后开始发力,线索和证据每次回顾都有新发现,似乎再前进一步,就能揭开真相。可是,当你沉溺于谜底的时候,其实你也成为案件的“被害者”了。

3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挺枯燥的……

31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
  • 还行

精彩之处在于真实 没有奇迹 没有巧妙安排 推理有时是冗长枯燥 甚至毫无结果的

32分钟前
  • Leito
  • 推荐

真实的犯罪中没有戏剧、没有转折、没有英雄,甚至没有玩弄一切的幕后黑手。更多的是巧合、误会与错过。人们因此将生命浪费于追逐幻影,于虚无中寻找意义,于酒精中自我消沉。如果说十二宫有「贡献」,或许是给了这些人些许「追求」。就是这么荒诞。

33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纯对白片 适合听力课

36分钟前
  • 胡克
  • 还行

《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的大卫·芬奇,拍出这样毫无兴奋点的片子实在是有些失望!

40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说是关于十二宫杀手,其实都是关于那群苦寻不得失去一切的人,年年停在华盛顿樱桃街角叹息无言的镜头看来真是异常苍凉心痛。在所有的人都渐渐忘记,渐渐放弃的时候,不肯放手的人心里这种漫长而沉溺的苦楚和执念,要如何才能说清?

41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沉稳大气,有条不紊。大卫芬奇终于摆正了心态,放弃了《七宗罪》和《搏击会》里哗众取宠的伎俩。

42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就像钟表的12个刻度一样,用力非常平均。

46分钟前
  • 张樾
  • 还行

导演能在这部里隐藏自己的风格,就是最大的突破。

48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